第一篇:读《张謇》有感
读《张謇》有感
读这本书最早是在小学的时候,这学期老师上课的时候说要收读书报告,就想起这本书来。张謇,清末状元,是江苏南通海门常乐人,而我则有幸来自状元故里。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7月17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厅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他创办我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的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华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张謇4岁时启蒙,5岁入塾,清咸丰六年(1856年)张謇4岁时,由父开始教识《千字文》。5岁时因背诵《千字文》无讹,父令随伯、仲、叔三兄入邻塾,从海门邱大璋先生读书。聪慧过人,但是张家祖上三代没有人获得过功名,也就是所谓“冷籍”。当时科举规定,“冷籍不得入试”。12岁时,謇父自辟家塾,延请老家西亭宋效祁先生授读其三子。14岁时,因效祁先生病故,父命謇负笈往西亭,从效祁先生的从子宋琳先生读书,膳宿其家。为了取得应试资格,张謇15岁时由他的一位老师宋琛安排,结识了如皋县的张家。张家同意张謇冒充自家的子嗣报名获得学籍。同治七年(1868年)16岁时,由于祖上是三代没有功名的冷籍,为了走上科举正道,经宋琛安排,謇冒用如皋县人张铨儿子张育才的名义报名注籍,经县、州、院三试胜出,得隶名如皋县学为生员。同治
八年(1869年)张謇考上了中秀才。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张謇每两年就去江宁参加一次乡试,先后5次都未得中。1882年,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张謇随吴长庆到了汉城,他所撰写的政见和议论很快传回北京,主张对外持强硬政策,引起了高层官员的注意,并受到了光绪的帝师、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的赏识。翁同龢在政治上与慈禧不和,拥护光绪掌权,正需有人充实阵营,从此不遗余力地提携张謇。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都给争相礼聘,邀其入幕,但张謇一概婉拒,“南不拜张北不投李”,回到通州故里,继续攻读应试。这大约是一个旧时读书人内心的自尊——希望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1885年,张謇终于在乡试中考中了第二名举人。此后张謇开始参加礼部会试,向科举的最高阶段进发。1894 年,也就是甲午年,因为慈禧六十寿辰特设了恩科会试。心灰意冷的张謇因父命难违,第五次进京应试,中了一等第十一名,翁同龢将他改为第十名。4月殿试时翁同龢的提携之心已经迫不及待。他命收卷官坐着等张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手里,匆匆评阅之后,便劝说其他阅卷大臣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并特地向光绪帝介绍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于是张謇在41岁的时候,终于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
在1985年,中国有三个人做出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抉择:康有为选择变法,孙中山选择革命,而张謇却选择了实业与教育。他生前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举办了不少工厂企业和教育文化事业。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
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他的实业救国的口号下,他先后在大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和崇明久隆镇(今属启东市)创办大生二厂。到宣统三年(1911年)为止,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获净利约370余万两。后来又在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 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在教育方面,他先后创办了很多大学,比如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工学、扬州大学和南通大学的前身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等。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作为一个和状元同乡的人,我感到万分的自豪。同时也要以状元实干的精神引领自己在新时期对社会有所贡献。
第二篇:张謇演讲稿——因为有你
因为有你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南通大学文学院的曾阳阳,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因为有你》!
在万里长江奔流入海的南通,有这样一位名人,他办企业、办学校,致力于慈善,支持地方自治。因为有他,南通才有“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也正因为有他,历史上才会出现著名的“南通模式”,而他便是清末状元张謇先生!1853年,张謇先生出生于南通海门常乐镇,42岁时考中状元,然而他完全超越了科举赋予的角色,突破了四书五经所限定的读书人的样式,积极融入社会,为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教育事业,文化建设乃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为实业家,张謇先生认为“实业在农工商”,他手创大生纱厂,并以此为基点,建构产业链,塑造产业树,辐射出涉及交通、金融、水利等多方面企业建设。同时他高瞻远瞩的提出“奖励民营,鼓励对外开放”等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推进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进程!值得一提的是,1903年,张謇先生作为“大清国头等顾问官”代表中国参加了当年于日本大阪举办的世博会,可谓是“近代睁眼看世博的第一人“!
而作为教育家,他普及教育,广开民智。因为认识到 “师范为教育之母”,于是在1902年创建了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中等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最重要的是先生超越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束缚,重视女子教育,站在时代的高度,喊出时代的强音,创建了女子师范学校。并将“坚苦自立、忠实不欺”作为校训,让每一个师范生学会为人处事,学会“经师”、学会为“人师”。
作为南通的一张的名片,张謇先生在南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第一”,他深刻地影响着南通,也影响着历史的进程!而今的南通正在找回当年的自信和骄傲,张謇先生开创的近代工商业传统正在这块土地上发扬光大,而先生留下的丰厚的文化遗产亦得到后人们的尊敬和敬仰!正如颐生酒厂广告语“颐生百年,传承千载”一样,张謇精神也同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南通人!不信,你听,听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你看,看年轻人的意气奋发;你瞧,瞧老前辈们欣慰的笑!我的演讲完毕,感谢各位的聆听,谢谢大家!(鞠躬!)
第三篇:张謇与南通教育
张謇与南通教育
张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海门市长乐镇(即今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他创办我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的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华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状元张謇于光绪二十一年(1985)从京城辞官回到家乡通州,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大力创办教育事业,以其毕生精力在南通一地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从纵向上说,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从横向上讲,有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等。所办学校之多,成效之卓著,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张謇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办学重点是普及小学教育,以此作为开发民智,提高民众素质的起点。他预计通州全境一万方里,每二十五方里设一小学,须设四百所,后又考虑到乡间小路,刮风下雨,道路泥泞,小孩上学太远,改为十六方里一小学,计划设六百所。
要办这么多的小学,教师从哪里来呢?张謇拿定了创立师范以培养教师的主意。光绪二十八年(1902),张謇在南京申请创立公立师范未得到批准,他就自己出资两万元,加上其兄和友人的资助,共九万多元,在城南钱佛寺旧址创建了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今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次年四月初一(1903年4月27日)正式开学。
通州师范虽属于中等师范学校性质,主要目标是培养小学教师,但教师和学生的程度都比较高。早期聘请的一批教员中有著名的学者王国维、陈师曾等,还有七名日本籍教师,后来也有著名学者主东润等。师范的课程设置可以满足在高、初、两级小学教授各门课程的需要。通州师范附设小学,作为师范生的实习基地。通师招的是男生,张謇考虑小学教师以女子为宜,就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办了通州公立女子师范学校和附属小学。
张謇发动地方人士,利用庙宇或集资修建一些简陋的土房来充当小学校舍。他又主张开征教育税,建立教育资金,自己则带头捐资办学,在他的影响下,南通私人出资办学也很多。从1903年至1926年张謇去世,南通全县公私立小学发展到350多所,在校学生23420人。
当时全国有近百万残疾儿童,缺乏受教育,学技艺的机会,外国的传教士在中国设立的两三所盲哑学校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张謇于民国初年创办了南通狼山盲哑学校。张謇念贫、念弱、念残的思想意识于此可见一斑。
第四篇:读 有感
今天我有一次读了<丑小鸭>.丑小鸭---它一生下来,因为长得很丑,人们和动物都不喜欢它.寒冷的冬天,它在森林里手尽折磨,后来它靠自己的努力,终于飞了起来.成为一只美丽,自由的天鹅!丑小鸭变成天鹅,靠的正是自己的努力.看了<丑小鸭>的故事,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不要怕自己笨,要用心去学,去做,就一定会成功.我自信一定会像丑小鸭一样,靠自己的努力“飞起来”.
第五篇:读有感
读西游记有感
西游记说的是唐三藏为普渡众生,踏上了西天取经的道路。在路上,他收下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位法力高强的徒弟,他们一路上为唐僧降妖除魔,尽心尽力保护唐僧西取真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终于到达天竺雷音寺,取到真经,德道成仙。
这本书真是把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其中的故事小的时候在一些电视剧里已经了解了一些,现在一看,才突然觉得古人真是了不起,居然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这本书的前言里说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是根据以前人们的不断丰富完成的,由各个时期人们的想象,由此我看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智慧。孙悟空这个人物简直是写活了,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他不像是一个神仙,而是一个真实的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猪八戒的种种毛病好像也变得可爱了许多。这本书真能吸引人。
读《南京大屠杀》有感
字数:654南京大屠杀——一件令中国人民心寒的事; 南京大屠杀——一个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 南京大屠杀——一个骇人听闻的名字; 南京大屠杀——使南京变成人间地狱的真正元凶; 南京大屠杀——一座千古奇耻的纪念碑; 南京大屠杀——300000中国人生命的终点; 南京大屠杀——一个“国穷民穷被狗欺”的有力见证。1937年12月13日,一个可怕的身影--南京大屠杀充满了南京的每个角落。日军--一支毫无人性的军队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周的血腥屠杀。他们采用种种灭绝人性的手段来残杀中国人民。昔日繁华的南京城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大街小巷,防空洞里,处处都有中国人民的尸体,顿时,南京城成了人间地狱,魔鬼的天堂,侵华日军在中国,在南京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一页。更可恨的是日本现在将当时残杀我国军民的铁证事实美化了,戏称那是为日本增光,光宗耀祖的事!现在,中国强大了,在世界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我们这一代是中国的希望,中国未来的支柱!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这一台”大型起重机”将中国托向辉煌的明天!中国当初为什么那么弱?为什么任一条疯狗在她身上留下无法治愈的伤痕?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洗去那千古奇耻读过《昆虫日记》和法布尔的生平,我感受很深,《昆虫日记》不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再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读《永别了武器》有感
一个告别了武器的人,不是敌人的俘虏,就是爱的俘虏.我不是不善于自我保护,实在是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就如同生命的数据库,已经不需要进入的密码,随时都可以打开全部程序,可以读出全部的文件.我说的俘虏,就是这个意义上的俘虏.当我把自我放到阳光下的时侯,我明白从此不能有所伪装,隐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当我意识到抗拒的无奈,有多少时间无可挽回,有多少记忆渐渐从内心淡出.说到底,俘虏就是一个不能抵挡伤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够的勇气放弃希望,必须承受生存的全部压力.本来,在属于个人的空间,可以沉浸于独自的幻想,可以从尘埃里开出虚拟的花朵.而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是连欺骗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断地净化内心世界.《哈姆雷特》读后感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的代表作.这本书在表面情节上与历史的传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讲的还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
剧中人霍拉旭所说: 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修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曲折选宕的情节,紧紧围绕着复仇而展开.哈姆雷特从德国的威登堡匆匆赶回国内,是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赶上父亲的葬礼,却目睹了母亲与叔叔克劳迪斯的婚礼,这已使哈姆莱特疑窦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宫城堡的露台上与父亲的亡魂相见,亡魂哀诉,这桩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为,并要他为父报仇.至此,他开始了艰难的复仇历程,与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最终,向克劳迪斯发出了复仇之剑.《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这就是在我读完《基督山复仇记》后最大的感受.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可轻举妄动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的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语的.在经历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曾经的亲人,曾经的恩人和曾经的仇人.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以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就是为了报恩而来.如果说他的报恩令人感动,那他的复仇则是如此的淋漓尽致,在我们也有几度的叫好后不免有点心惊.《释梦》读后感
弗洛伊德(1856--l939)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横跨半个世纪,对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美学,政治科学,社会学和大众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如果以影响的范围作为衡量伟大的标准,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动了人类思想史上又一次哥白尼式革命,他指出人类的无意识是无法被意识所控制,人类的潜意识中蕴含了巨大的心理内容,他以最理性的声音诉说了人类的无理性.《释梦》是弗洛伊德支柱性的学术著作.通过对梦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自身的探究的幅度,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与黑》读后感
首先是整个法兰西社会的一个典型的窗口——小小的维里埃尔城的政治格局.贵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长是复辟王朝在这里的最高代表,把维护复辟政权,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在政治上得势视为天职.由于投靠天主教会的秘密组织圣会而获得现在的肥差,从而把自己同复辟政权栓在一起.副本堂神父玛斯隆是教会派来的间谍,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监视之下,在这王座与祭坛互相支撑的时代,是个炙手可热的人.这三个人构成的三头政治,反映了复辟势力在维里埃尔城独揽大权的局面.而他们的对立面,是为数甚重,拥有巨大经济实力的咄咄逼人的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司汤达一方面向人们描述了保王党人的横行霸道,一方面又让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握有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定将是最后的胜者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写的是东汉末年群雄纷争,三国鼎立的故事,这本书里体现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洞察力和维护皇室正统的思想局限。三国演义里有很多纷繁错杂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各有特点,他们的故事发人深省,他们的命运牵动着我的心情,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作者对人物刻画的匠心独具之处。我总是忘不掉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为救少主不顾自身的安危,这是何等伟大的精神啊。我还忘不掉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忠心,就这一点就需要我好好学习。虽然最后的结局违反了我的期望,但这本书真是一本好书。
水浒传
水浒传写的是宋朝一次豪侠起义的故事。人们都说:少不看水浒,就是因为水浒传会让年轻人激情燃烧,压不住自己的火气。这话说得真是没错。书中的一些人物真是耳熟能详。比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我被鲁智深的正义感震撼了,一边看一边在心中暗暗地为鲁智深呐喊助威。再比如林冲蒙冤入狱,发配边疆,这一段看得我是咬牙切齿,真想把高球从书里拉出来教训一顿,同时也为林冲这样一位好汉遭遇毒手而连连叹息。这本书的情节非常吸引人,我从中看到了一种正义感,我想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水浒英雄一样心中充满正义感。鲁宾逊漂流记
这本书写的是英国的一个资本家因为海难漂流到一个小岛上,并且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故事。这本书里详尽的描述了一个人在远离社会的条件下独立生存的艰辛,在这其中我看到了鲁宾逊的智慧和意志,这两者里没有其中哪一个,他也不会成功的生存下来。这是我看到人在自然界生存下来真是不容易,我觉得这本书至少交给我一些独立生存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人在身处绝境的时候展现的那种生存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