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袁卫东
2010年第4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优先发展工业不动摇,坚持加快建设经济强市不懈怠,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当阳市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市、区)”称号。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市主要经济指标逆势增长,实现区域生产总值133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6.3%;实现一般预算收入4.6亿元,增长3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亿元,增长6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3亿元,增长42.4%;工业企业用电量达到13.2亿千瓦时,增长36%。
强化产业支撑以总量扩张促质量提升
产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经济强。近年来,我们不断强化产业支撑观念,将抓发展的主要精力向培优扶强企业集中,将保障发展的资源向培育壮大产业汇集,将促进发展的政策向发展产业集群倾斜,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和发展质量的明显提升。2009年,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到263个。其中,工业项目155个,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11个。
一是壮大龙头企业。我们积极牵线搭桥,支持和引导重点骨干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进行资产重组,华强化工集团、当阳葛洲坝水泥、三峡新材等一批企业,实现了“裂变式”发展。市城堡水泥公司与葛洲坝集团携手合作,组建当阳葛洲坝水泥公司,投资6亿元新建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产能达300万吨。三峡新材上市后,相继兴建了550T/D、650T/D两条生产线,年产浮法玻璃达到1100万重箱,跻身全国同行业十强行列。通过骨干
企业的带动辐射,我市建材、能源化工、食品轻纺等三大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这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7%,支撑作用更加突出。目前,全市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35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8家。
二是发展产业集群。当阳发展建陶产业集群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抢抓“南陶北上”、“东陶西进”的机遇,举全市之力打造“三峡瓷都”,建陶产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短短两年时间,全市建筑陶瓷生产及配套企业从12家增加到34家,建陶产业产能从2千万平方米增长到1亿平方米,年产值从8亿元跃升到30亿元,连续两年跻身全省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之列,连续两年产值增速达50%以上。
三是促进全民创业。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回归工程”,以乡情友情感召,以优惠政策引导,以优势项目吸引,促进人才回归、资金回流、企业回迁。目前,全市回乡创业人员达3万余人,创办企业近200家,投资额达7亿多元。同时,我们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着力培育扶持一批专、精、特的小企业。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29家,总数达到155家。
坚持开放先导以大招商促进大发展
近年来,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得力的措施,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实现了招商引资的新突破。2009年,全市新签约投资过500万元以上项目116个,实际到位资金31亿元,增长182%。
一是强化责任,形成推动力。不断加大领导力度,调整充实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以招商局、经济商务局、当阳经济开发区等10多个市直部门和10个镇(办事
处)为主体的招商专班,常年在外驻点招商。通过建立招商引资激励机制、招商引资情况通报制度,层层强化责任、层层细化目标,形成了招商引资强大的推动力。
二是依托优势,放大吸引力。我市矿产、农产品、土地资源丰富,建材、能源化工、食品轻纺等三大主导产业优势较为明显。为放大资源优势,2009年,我们共策划、筛选、编制、包装了300多个招商项目,形成了“规划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梯次推进格局。此外,我们还充分发挥当阳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或在当阳的外地企业家的作用,积极推进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促成了一大批企业落户当阳。
三是搭建平台,提升承载力。不断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增强工业园区的承载力。两年来,累计投入15亿元,配套完善当阳经济开发区、金桥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岩屋庙化工工业园、湖北当阳建陶工业园等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功能各异、特色鲜明的园区发展格局。截止目前,园区已落户生产企业13家,配套企业15家,投产、在建和拟建陶瓷生产线77条,企业“扎堆效应”初步显现。
创新体制机制既依法依规又打破常规
近年来,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努力破解企业融资、征地拆迁、人才缺乏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是创新金融服务机制,缓解资金紧张状况。资金紧张、融资困难,一直是制约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为加强融资担保平台建设,我们在充分发挥市鑫源投资公司、国信担保公司作用的同时,组建了鑫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进一步完善了融资担保体系。为增强政府担保功能,我们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筹资近1亿元补充担保公司资本金,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深化银政企合作,我们促成了宜昌商行落户当阳,先后与宜昌交行等7
家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09年,全市新增贷款10多亿元,其中,市内金融机构
7.4亿元,新增存贷比达到61.7%。
二是探索征地拆迁机制,加快项目建设进程。为缓解工业用地紧张,我们在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同时,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通过采取土地整理、开发荒山、迁村腾地、清理闲置土地等措施,三年累计新增耕地6000多亩、盘活闲置存量土地5000多亩,为工业项目建设用地腾出了较大空间。为确保项目迅速落地、及时开工,我们实行统一征地拆迁政策,不断规范征地拆迁程序,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征地拆迁的提速。
三是建立人才开发机制,提供发展智力支撑。近年来,我们采取有效举措,共吸引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共100多名大学生到我市20余家企业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四是完善服务保障机制,营造一流政务环境。为加快行政提速增效,我们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项目建设行政审批的若干规定》,对27个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办结时间作出了明确规定,优化了项目审批流程,减少了审批环节和时限。为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我们制定并实施《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见》,建立了市直部门服务项目建设环境保证金制度。为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我们不断完善目标考核体系,盯紧不落实的事,查处不落实的人,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系中共当阳市委书记)
第二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增强企业综合实力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增强企业综合实力
摘 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和精神指引、行动的指南。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率、改进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现阶段,煤炭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企业文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同时也给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综合实力,本文就此进行解读。
关键词:企业文化;煤炭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5-00173-01
一、以安全文化为重点,筑牢发展根基
安全是煤炭企业永恒的主题,是煤炭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基石。而煤炭企业文化建设则是解决煤矿安全问题,实现矿井长治久安的有效途径。朱家河煤矿把企业的发展宗旨定位在“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员工”上,围绕安全中心,生产经营管理主线,强势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及精细化管理工作,积极开展人的安全行为治理、学习背诵“煤矿工种作业标准”并将其融入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范畴,真正体现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
(一)突出安全文化是矿井安全生产的要求。安全作为煤炭企业的重中之重,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安全管理是个动态的管理,尤其是井下工作面的作业环境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变化、出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及时调整思路,改变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巧妙运用安全文化这个有效途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让广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员工从思想层面上增强“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强烈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总体推进”的安全发展观,逐步规范作业行为,促进安全生产。
(二)突出安全文化是人本管理的要求。安全文化说到底是“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是渗透在人们一切生产生活之中的。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手段,从文化的高度来研究、分析安全生产的规律,探索和加强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措施落实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全面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和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在经济文化更趋一体化的今天,朱家河煤矿要实现“五型矿井”这一愿景目标,不但要建立健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还要培育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的安全文化,传递企业以人为本的价值信仰和精神追求,并以其统一员工思想、陶冶员工情操、规范员工行为标准,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建设美好的明天。
(三)突出安全文化是矿井发展的要求。突出安全文化的目的,就是促使广大干部员工认识到建新煤化公司把安全放在首位,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员工宣传企业的发展前景。发挥领导班子的率先垂范作用,以身作则实践企业核心价值观,为员工树立良好榜样,并将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员工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二、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促进和谐发展
从事煤炭行业,特别是工作在井下一线的广大员工,他们长期生活在条件艰苦、恶劣的环境下作业,可以说,随时随地都可能面临水、火、瓦斯、顶板、煤尘等事故的危险,还有职业病对员工长期的慢性伤害等等。煤炭企业在企业文化上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各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全面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处理好广泛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内在关系。企业文化建设涉及面广、点也多,是一个全员参与性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层次和全过程,具有阶段性、层次性和特殊性的特点。煤矿员工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要求我们建设企业文化时,要遵循员工的认识规律、接受水平、参与能力,充分考虑员工的觉悟程度,促使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能够够得着、看得见、赶得上,调动他们参与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文化建设顺利开展。
二是要注重目的性和阶段性,认真分析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依靠员工建设企业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矿区和谐稳定,推进企业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推进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确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各方面、各层次、各专业岗位人才的素质和要求,提高广大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为建设企业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要体现人文关怀。企业文化建设既要潜移默化又要感染熏陶,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此,要从关爱和尊重员工的角度出发,不断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进一步美化绿化亮化矿区生活环境,特别是注重改善井下作业环境,促使广大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关爱,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广大员工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集体、热爱自己的企业、热爱自己的矿山。
三、以促进发展为目标,推进文化兴企
企业生存的目的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要想做强做大,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定要在谋求发展上动脑筋、想办法、出点子、拿措施。因此,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必须以企业发展为最终目标,才能将文化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是要统一广大员工的思想,凝聚人心,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要确立企业共同的奋斗目标,通过文化引领和思想阵地建设,促使员工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实现愿望的共同愿景,推动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观,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效完成各项工作。
二是培育企业精神,促进管理创新。作为煤炭企业,就是要继续发扬“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牢固树立和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努力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观念上实现创新,摒弃封闭、僵化、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思路、新做法;在发展战略上实现创新,要审时度势,综观全局,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战略目标规划,实施全方位的战略目标管理;在制度建设上实现创新,要及时总结提炼企业在执行制度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不断健全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日常的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只要我们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更加精细的管理、更加扎实的作风,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那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指日可待。
第三篇: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信祖国
2005年第4期 ——第一要务
近几年来,阳新县坚持“一主三化”的方针,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国企改革为突破口,盘活了一批老企业;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建起了一批新项目;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打造了一批新品牌。全县工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效益连年增长。2004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52.6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实现19.3亿元,同比增长50.4%;工业提供的税收1.5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7%。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科学定位工业发展方向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阳新要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近几年来,我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破除旧思想,树立新观念。一是破除计划经济的思想,树立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观念;二是破除封建保守思想,树立博采众长的观念;三是破除小进则满思想,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四是破除虚图政绩的思想,树立真抓实干的观念。并坚持在发展实践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从而在全县上下形成了聚精会神抓工业、一心一意建项目、脚踏实地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我们将工业发展思路定位在盘活壮大现有企业、加快建设在建项目、招商引资建设新项目,着力发展电解铝、金铜、能源、建材、纺织等五大支柱产业上。发展目标是:到2007年,全县形成3—5个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2—3个税收过5000万元、10个税收过千万元、15个税收过500万元的骨干企业,新上总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10个以上,力争全县财政收入突破4亿元,实现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迈进。
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加快工业项目建设
要发展工业项目,钱从哪里来?企业谁来办?我们的办法是:通过扩大开放,大力引进老板、引进资金、引进项目。近几年来,我们坚持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当作“一号工程”来抓,取得了初步成效。香港鸿骏、中国大唐、浙江双牛、华新水泥等一批国际国内大公司落户阳新,已成为阳新经济新的增长点。
发挥优势招商。阳新既是“百湖之县、鱼米之乡”,又有交通优势,特别是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闻名的富矿县,已探明矿藏40多种,为全国八大产铜县之一。近几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优势,引进了华新水泥、富兰水泥等一批资源型企业。华新水泥于2003年5月投资5.6亿元兴建首期工程,2004年4月项目正式投产,当年缴税1200万元。
多条渠道招商。充分利用“三情”(乡情、友情、亲情)、“三外”(外商、驻外机构、外出人员)和“三会”(招商引资会、经贸洽谈会、高新技术交流会),实行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招商引资。特别注重发挥大企业、大老板的带动效应,让他们宣传阳新,引进项目。这几年,我县新上的大项目大多数是依靠大老板牵线搭桥引进来的。如引进富兰水泥项目后,利用该项目浙江洪老板的关系,先后引进了兴国古商城、浙江双牛房产等一批投资过5000万元的大项目。
健全机制招商。坚持县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领导带头到招商第一线,对重点项目建设进行全方位、跟踪式服务;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各级“一把手”为招商引资第一责任人;坚持定期督办检查制度,成立项目建设办公室,对全县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和督办检查,一季一通报,半年一检查,年终结硬帐;坚持奖惩结合的考核考评制度,县里设立招商引资专项奖励基金,对招商引资先进个人进行重奖,对完不成任务的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搭建平台招商。近几年来,我们兴建了兴国城区和沿江两个工业园,进一步放宽准入政策,使园区成为项目的聚集地。利用闲置厂房和土地,在兴国城区专门开发了一个“回乡创业园”,鼓励阳新在外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原县化工厂副厂长尹谦2002年下海创业,2003年带回资金600万元,创办晨天化工厂,当年缴税78万元。2004年,他又追加投资1700万元,今年项目投产后产值可过亿元,税收300万元。在招商过程中,我们严格按国家产业政策办事,设置门槛,严禁高能耗、高污染的“五小企业”进入。
近几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大批新项目。仅2004年,全县就引进资金15亿元,兴办各类项目210个,其中投资在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项目16个,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项目10个,推出了驰骋轮毂、阳华铝锭、华新水泥等一批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以电解铝、建材、金铜、能源和纺织等产业为支撑的工业格局。
以改革改造为动力,着力盘活壮大现有工业企业
20世纪90年代后期,阳新县属工业企业由于机制不活、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普遍存在工艺设备落后、开工不足、负债运营、产品滞消和亏损严重等问题,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曾一度下降到30%以下。为盘活壮大现有工业企业,我们坚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对改制企业重点抓技术改造。
从1998年开始,我们坚持“因企制宜、一厂一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全县乡及乡以上国有企业改制677家,改制面已达98.7%。通过改革,减轻了企业债务包袱,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产权,让企业轻装上阵,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近两年,大冶劲牌公司先
后投资1.7亿元,对我县的白云山铜矿、李家湾铜矿、化肥厂和电厂等企业进行了整体收购,改制盘活,企业产值和效益连年攀升,新增税收近1000万元。
为了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我们对已改制企业重点抓引资改造,盘活存量资产,优化产品结构,一批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后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产销两旺。2001年,阳新籍老板张绪刚从深圳带回450万元资金买断县麻纺厂,创办远东苎麻有限公司,经过3年的艰苦创业,到2004年底已实现“五个翻番”:固定生产投资由450万元扩大到5000万元,增长11倍;生产规模由麻纺3000锭、老织机60台发展到麻纺1万锭、箭杆织机300台,分别增长3.3倍和5倍;销售收入由2000万元增长到8000万元,增长4倍;税收由60万元增加到400万元,增长6.6倍;就业人数由400人增加到1300人,增长3.3倍。
以改善环境为抓手,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没有好环境,招不到大客商。要确保客商招得进、留得住、富得了,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一是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我们坚持“舍小利、求大利,舍近利、求远利”的原则,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在工商准入、税费征收、中介奖励等方面实行优惠,吸引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兴业。
二是以优质的服务感动人。坚持以诚待商,以法护商,以情感商。对外来投资者重诺守信,办不到的事不承诺,承诺了的事坚决办到。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和外商投诉中心,推行项目全程代办制、收费明白制、服务承诺制和服务质量评议制,实行“一个窗口”办事、“一个口子”收费、“一站式”服务,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行“一个县级领导挂点,一块重点企业保护牌,一张收费明白卡,一套工作专班”的“四个一”服务。制定出台了《关于治
理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若干意见》,设置了禁涉“雷区”,加大“三乱”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力度。开展对职能部门民主行风评议活动,对末三名的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促进了部门行风的好转和服务意识的增强。
三是以舒适的环境留住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000余万元,“七路、两桥、两站、一码头”等重点工程建设取得进展,全县通油路的村46个;电力建设共完成城乡电网改造投资5128万元,兴建和改造线路1000余公里,基本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水利建设在实现长江干堤整固验收达标后,整治了富池大闸、半壁山闸等防洪通道,防洪抗旱能力进一步增强;通信、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城镇建设以“洁、绿、亮、美”为重点,完成重点工程项目10多项,城镇面貌大为改观。同时,完善了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外来客商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作者系中共阳新县委书记)
第四篇: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行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行
编辑:admin 时间:2011-3-25 21:47:00
昨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2009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未包含港澳台)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昨日出炉,沪京苏粤名列前四。
广东7项分指标位列三甲
蓝皮书显示,2009年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的10位分别为: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天津市、山东省、辽宁省、福建省、内蒙古自治区。排在中游区的依次为湖北省、四川省、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吉林省、陕西省、重庆市、黑龙江省、江西省;处于下游区的分别是湖南省、山西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甘肃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
此外,在9项分指标竞争力排名中,广东有7项位列三甲。在省域宏观经济和政府作用竞争力排名中,广东位列全国第一;在省域发展环境竞争力排名中,广东位列全国第二;在省域产业经济、财政金融、知识经济、发展水平竞争力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慎明表示,“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相继推出11个区域发展规划,综合实验区谋划着我国未来区域发展的蓝图,也逐渐勾勒出未来我国区域竞争的新版图。省域作为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缔造者和生力军。
广东GDP进入国际前20位
从总量来看,2009年中国GDP位列世界第3名,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总额都位居第一,政府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支出也分别居世界第5和第4,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实力是持续提升的。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蓝皮书主编之一李闽榕教授表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第1位,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第18位,但政府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分别居第32位和第33位,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以投资为主,国内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蓝皮书显示,中国部分省市经济指标排位已进入国际中游位置,超过部分发达国家,其中广东、江苏和山东3个省份的GDP均进入国际前20位,分别排在第14、15和第17位,超过了比利时、波兰、瑞典、奥地利等其他19个经合组织成员国。
从进出口总额来看,各省市区的排位相对比较靠前,特别是广东进出口总额位居第7,江苏和上海分别位居第13和第14,说明中国沿海多个省份的对外贸易规模超过了世界上很多经济发达国家。
从反映外贸依存度的进出口总额来看,中国10个外贸依存度最高的省市当中除了内蒙古、辽宁、山东外,其他如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天津、福建等7个省市的排位也都比较靠前,特别是上海、北京、广东分居第3、第4、第5。
□相关
省域环境竞争力广东名列全国第二
南方日报讯(驻京记者/杨春)昨日,中国社科院还发布了2011年《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 2009)》绿皮书(以下简称“绿皮书”),在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中,鲁粤苏名列三甲。据了解,环境竞争力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庞杂的综合性系统,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所谓省域环境竞争力是指一个省(市、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对环境和经济发展体现的承载力、协调力、影响力、贡献力。
绿皮书评价结果显示,全国各个省域环境得分排名分布情况,上游区分别是山东、广东、江苏、浙江、北京、河北、福建、四川、河南、云南。中游区依次是黑龙江、上海、安徽、辽宁、天津、江西、陕西、湖北、内蒙古、吉林。下游区有11个省,依次是海南、山西、西藏、重庆、甘肃、贵州、湖南、青海、新疆、广西、宁夏。
此外,在全国生态环境竞争力排名上,广东位列全国第一。
环境保护部原总工程师陆新元认为,绿皮书首次提出了环境竞争力这种全新的竞争力衡量方式,它以动态的视角来考察环境的变化,以发展的眼光来思量环境的演变,用比较的方式来认识环境问题的紧迫性,更深刻地把握了全国31个省市区环境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在的影响因素。
作者:杨春
来源:《南方日报》
第五篇:发展会员 增强实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发展会员 增强实力
作者:胡 雯
来源:《现代工商》2005年第01期
最近,市工商联市区片工作例会在普陀区召开。来自黄浦、卢湾、长宁、浦东新区、徐汇、虹口、静安、闸北、宝山工商联党组书记、驻会会长及秘书长,以及市工商联各部门负责人出席了此次会议,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季晓东到会并作重要讲话。普陀区工商联党组书记王含芳主持了本次会议。
会议围绕新时期会员发展工作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与会者认为,随着非公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工商联需要大批有质量的民营企业入会,工商联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会员企业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做强做大,引导他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
季晓东书记充分肯定了这次会议所取得的成效,为明年会员发展工作打开了新思路。他认为,会员发展工作,第一要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第二要重点突破,拓展提升;第三要全程服务,形成机制。会员发展工作始终体现了工商联的实力,而其他工作体现了工商联的活力,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当好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桥梁和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