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坛吹起“白话新风” ,促进新闻引语转变
政坛吹起“白话新风”,促进新闻引语转变
当前,在高层“带头普及”大白话之下,政坛正在“刮起白话政治的新风”,这股“白话新风”发端于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在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用上了“不折腾”三字,折射出中国政坛正流行“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和国民沟通、让政治从庙堂高阁走到田间地头”,传递出了政治系统克服官架子作风走向亲民务实的意愿;以报道时事政治为己任的时政新闻报道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善于抓住时政新闻中人物的生动语言进行引用,经营出令人拍案称好的新闻引语,已经成为一项新的课题,具有现实的意义。①
新闻引语是实现用事实说话、真实报道新闻的需要,可以帮助记者借口说话,讲出媒体想要表达但又不便直接表明的立场和观点,又能使新闻报道的语言更富有色彩,行文更富于变化,新闻人物个性更加彰显,让新闻报道增色不少。但是,目前,除了少数媒体运用新闻引语比较讲究并出现一些亮点之外,大多数媒体特别是地方党报和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还没有多大的变化和起色,造成了很多报纸和广播电视新闻缺乏现场感真实感和亲切感,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缺乏个性。不少报道大量地引用了领导人的讲话内容,但是这些引语缺乏对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的选取,仍然停留在公文式套话的引用上。例如,在今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所做的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段白话:“人大监督与‘一府两院’的工作,不是唱‘对台戏’”,《南方都市报》从标题到正文进行引用,但是刊发在许多中央和地方报纸的同一稿件和播发于广播电视新闻的节目均未见这一内容的引用,大多仍是引用规规矩矩的公文式书面语言,这种引用的结果与刊播政治公文无差,令人觉得十分刻板、生硬。
二、空泛无味。有的地市党报和广播电视台在刊登和播出当地时政新闻中,充斥其中的引语经常是:XXX强调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XXX指出要招商引资就要改善投资环境,等等,引用的是口号式的大话,内容都是讲大道理。这样的引语使人觉得象是在喊口号或者讲大话,不具体,不实在,高高在上,空泛无味。
三、远离受众。不少引语对受众来说,内容无关痛痒,可有可无,基本上是脱离公众生活的闲话。如XX日报刊发的新闻“XXX在全市重点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会上强调要做好重点党报党刊征订发行工作”,标题中引语的内容未能与公众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很难引起
人们的阅读欲望,对于表现新闻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引用意义不大。这种情形经常可以见到。
以上三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新闻引语运用不活的问题,不能只归咎于发言者特别是领导人讲话埋头念稿件、公文套话多、造成记者写作时取材缺乏活素材的问题。除了某些领导有时讲话太刻板之外,审视媒体自身,也是有责任的。很多记者习惯于按照领导的正式讲话稿选摘内容,认为领导讲话中超出稿件发挥的部分是非正式的,不能公开发表的;一些记者缺乏引用意识及发现能力,一些生动的语言听到了但感觉不出它的分量;有的忽视公众的信息需求,未能站在公众的角度选择引语,等等。面对悄然改变的政治话语体系,媒体应该敏感地抓住新的变化,作为改革新闻报道的契机,给以积极的回应并努力推动语言更新,通过政治与新闻的互动,促进富于新鲜活力的崭新政治话语体系的形成,也促进媒体自身时政报道走出千篇一律、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局面。为此,媒体首先要克服自身原有的思维惯性作用,在引语的运用上做出一番作为来。
一、变引用套话为捕捉个性化语言
引语首先是为了更加真实生动表达新闻事实,吸引受众注意,因此所引用的语言要有个性化,如果是套话,就会减弱引语的效果,为此,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有个性特点的语言上。2007年12月25日《绍兴晚报》刊发的新闻《105人遇难的洪洞煤矿为何“六证齐全”?发证机关将被追责!》,报道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全国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组长张国宝表示要追究发证单位的责任,新闻引用他批评发证机关的话说:“五毒俱全,六证齐全,莫大的讽刺!六证是怎么拿到手的?是吃饭拿到的,还是贿赂拿到的?”所引用的引语没有套话,却把对发证机关的质疑表达得十分透彻,很有说服力,而且态度鲜明,言简意赅,个性显明。当前,新闻引语的运用要改变思维习惯,从引用套话转变到捕捉个性化语言上来,纠正引用套话的的现象,记者必须改变只有书面发言材料才是正式报道内容的观念,克服片面地从文件和讲话稿摘取引语的做法,既重视发言讲稿,更关注发言中即兴的口语,既重视书面语言,更留意白话语言,用充满个性生动的语言吸引受众。
二、变引用“大话”为捕捉微言大义
引语必须引用人物具有重要意义的语言,但是,并非文件或发言讲稿所作出的高、大、全指示才有必要引用,其实,发自新闻人物那些意义独特的“微言”——包含着深刻道理的精微语言,由于针对具体问题和事情有感而发,如果能恰当引用,追索意义,以小见大,更能使新闻报道意味深长。“只有‘抄底人才’才是最大的抄底。”引语把利用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遭遇衰退之机引进海外千名高端人才的时机选择正确性和人才引进的意义以股市策略为喻表达出来,语言精微,含意深远,生动具体。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南方日报》的报道采用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话“我是来为广东的同志打气、鼓劲的!” 为标题,这样的引语不是那种“重要指示”式的引语,而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引用胡锦涛总书记谈笑风生中鼓励广东代表一句的打趣话语来经营引语,含义深刻,意味隽永。引用新闻引语要从大处着眼,但应善于选择角度,从引用“大话”转变到捕捉微言大义上,小处落笔。这要求媒体要摈弃官味十足、高高在上、空泛无味的口号式大话,学会从新闻人物就具体问题发表意见的精微语言去抓生动的引语,这样的引语针对性强,言之有物,内容具体,角度较小,而且意味深长。③②
三、变引用“闲话”为捕捉群众关心的引语
引语不仅是形式问题,更是内容问题。只有内容受到关注的程度越高,引语的引用作用和影响才能越大。《卫生部部长陈竺:新医改方案“两会”后公布》 在报道新医改方案出台时紧紧抓住一直为公众关心的话题——方案内容是否容易为人明白?引语为:
新医改草案此前因“空涩绕”而备受抨击。卫生部长陈竺昨天接受了记者采访。他透露,新医改方案定稿将在全国“两会”后公布,将进一步完善。“这次方案内容会很明白,不会再让大家看不懂的”。
由于所报道的问题——新医改方案内容是否容易为人明白,牵涉面广,关注程度高,从卫生部长对这个问题所作的回答引用的引语意义十分突出。目前,要改变媒体引用的引语闲话太多的状况,必须转变引语引用的重点内容,从引用无关痛痒的“闲话”转变到捕捉群众关心的内容上来,可以从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的问题入手,从与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入手,从群众的愿望要求入手,从公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从公众关心的焦点热点入手,特别是抓住与民生民计密切相关的内容选取引语,使引语从“闲话” 向公众关心的“要语”转变。① 《中国政坛“白话新风”凝聚民心》新华网2009-03-06;
② 《中央推出“千人计划”抄底海外高端人才》《每日经济新闻》2009年1月9日; ③ 《 “我是来为广东的同志打气、鼓劲的!” ———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侧记》: 南方日报2009年3月8日;
④④ 《南方日报》2009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