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征文:《弟子规》是治贪防腐之良药
《弟子规》是治贪防腐之良药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拿起了女儿学校发的课外读物《弟子规》,细读起来,发现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出乎预料,这本读物的意义绝非仅限于童蒙养正、教育学子,而是一部堪称儒学经典的传世之作,也是一部完整的“人生守则”。学习并践行之,对于有效对治党员干部贪腐行为更不在话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老子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弟子规》。《弟子规》通篇把“孝”当成核心和前提,同时又揭示了为何“百善孝为先”,告诉我们为人子的基本原则,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以及人性的真善美到底有哪些。
《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弟子规》首先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继而教育我们把对父兄的孝敬扩大到社会,“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我们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把对父母的爱扩大到对人民的爱,才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天经地义的。
《弟子规》全文1080个字中,详尽地介绍了哪些事情是该做的、该怎样做,如“父母教,须敬听”、“朝起早,夜眠迟”、“见人善,即思齐”、“能亲仁,无限好”、“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等等,如能按要求实施或变通实施,便能解决很多问题,同时收到善意的回馈,从而激励着我们更加用心用力地学习和践行之。《弟子规》又告诉我们哪些事情是不该做的,全文有43处“勿”字,如“父母呼,应勿缓”、“物虽小,勿私藏”、“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等等,改掉这些不当行为,则可提升修养,有效预防不必要的恶果。
可见,通过学习《弟子规》,可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我们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必将得到全面提高,拒腐防变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增强。习近平曾经在中央党校出席领导干部开学典礼时强调,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
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弟子规》,便是一部优秀传统文化力作!
第二篇:关于“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的发言稿
关于“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的发言稿
以下文字摘自厦门大学法学院宋方青教授完善立法体制,提高立法质量》。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法治中国”理念和“法治建设”的目标,同时还提出了良法和善治的概念,指出以良法促善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对于我国立法的质量问题,我国学界已有诸多研究成果。但就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从总体上说,对于我国立法体制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并没有提供应有的智识贡献。《决定》直面中国立法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和社会关切,提出了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战略部署,并将完善立法体制、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作为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决定》还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措施,其中许多的新提法、新的制度设计需要学术界做出解读:如,(1)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2)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引入第三方评估;(3)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4)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推动立法精细化;(5)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草案;(6)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机制;(7)建立立法意见的反馈机制;(8)立法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等。
以下文字摘自谢天武《以良法保善治,常怀赤子之心——评王利明教授新著《法治:良法与善治》
“法治即依法治理,是一种与人治相对立的治国方略或良好法律秩序,法治本身不是法条之治,而是良法之治。”
“良法不是道德层面的善良,而是价值、功能层面的优良。”在良法和善治之间,“良法不等于善治,仅有良法也无法实现善治。要达到善治,既需要良法的有效实施和运行,也需要其他社会治理手段的综合运用。善治的依据是良法,而不是管理者的个人意志;良法不是目的,而是要促善治、保善治。”
良法和善治的有机结合是法治建设的目标和方向。良法之治也是善治要追求的目标。法治所蕴含的良法价值追求与善治相得益彰。
“良法和善治有机结合的状态的具体体现就是政治清明、社会公正、国泰民安、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