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归结[5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19:1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归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归结》。

第一篇: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归结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归结方法

皇福俊

1.简短文字归纳法

此方法一般适用于课时教学重难点较少,教学内容较简单的课型,我认为此方法教学效果不太好。

2.歌谣归结法

例如: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等高线地图阅读这节课型目标归纳如下:

等高线,海拔出,两山之间是鞍部,陡坡密,缓坡疏,陡崖就在相交处,低弯脊,高弯谷,山峰之处有标注。

此方法学生既有兴趣而又主动高效的记下来,一般在教学中备受欢迎。

3.习题训练归纳法

教师在课前必须要狠下工夫,在备课时要根据重难点,及知识点的难度的层精心设计习题,本着习题答案即是本节知识要点。

4.板图、板画归纳法

此方法适用于读图、填图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例如: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和在地图上相对位置的落实。教师在黑板上“一笔画世界”画出世界地图。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学目标重难点整理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知识与技能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5.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6.通过学习有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等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等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2)东西半球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知识与技能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3.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4.学会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并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5.通过师生演示地球运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6.通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归纳判断能力和读图能力。

第三节 地图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4.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与大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知道全球海陆分布所占比例。2.运用地图和数据描述海陆分布特点。3.了解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4.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5.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4.运用拼图游戏或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5.以景观图形式展示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与大洋、海、海峡等的分类状况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节 海陆变迁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2.理解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原因。3.了解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4.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5.运用板块分布示意图,推测全球海陆分布的变化趋向。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知识与技能

1.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2.能够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3.能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3.了解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掌握阅读和使用气温分布图和气温曲线图的基本技能。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降水及其主要形式,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能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2.了解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3.学会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4.学会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和人种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3.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能在地图上说出主要分布地区

4.通过阅读地图、资料查找世界人口与人种的分布状况,使学生掌握运用地图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教学难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3)人口问题及对策。(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记住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并能在地图上找出主要分布地区。2.记住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能够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能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通过读图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以及民居和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知识与技能

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差异。2.理解“领土”“国界”的本质含义。3.了解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的分类,从相关地图上,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4.能运用实例和数据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5.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6.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一课时 地形和河流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教学重点  亚洲的位置特点; 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第二课时 复杂的气候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重难点:

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活动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3.通过游戏和网上考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重点:“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难点: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理解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多样的地域文化(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

1、让学生了解亚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

2、读图说出世界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3、使学生知道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密切的联系。

4、知道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

5、了解三类产业的划分。

教学重难点:

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日本

教学目标:

1、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2、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3、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4、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重点和难点:

1、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2、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3、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第二节 东南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雨林特点及对农业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人口构成情况,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4、东南亚的风景 重点和难点:

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2、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4、东南亚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第三节 印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

2、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3、了解“绿色革命”给印度的粮食生产带来的新契机

4、看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的地区 重点和难点:

重点:印度的人口情况和工农业发展的最新特点。难点: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第四节 俄罗斯

教学目标:

1﹑ 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4﹑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的种族 ﹑民族﹑ 人口﹑ 宗教﹑语言等方面的概况。重点和难点:

1﹑ 根据资料和地图,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说其发展经济的实例。2﹑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 举例说出俄罗斯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重点:俄罗斯的自然和经济特征。难点:俄罗斯气候成因;自然和经济的地区差异。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 东(第一课时)

一、课程标准

1、能在地图上找出中东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读图说出其地理位置的特点。了解中东地区战略性地理位置、战争频繁的主要原因分析,2、能运用地图和资料,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3、通过读图分析,了解中东地区水资源贫乏这一特征及原因(气候干旱)。

4、中东地区文化的多样性,阿拉伯国家的风俗习惯,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二、教学重点

1、认识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2、中东干旱的气候和地区文化差异。

3、了解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生产和输出在世界的地位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第一节 中 东(第二课时)

一、课程标准

1、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水资源贫乏这一特征,以有造成这一特征的根本原因 ――气候干旱。

2、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由于多种文化的汇聚而产生的冲击,从而进一步了解中东地区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

3、通过了解阿拉伯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通过了解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重点

1、中东地区干旱的气候

2、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 第二节 欧洲西部

教学目标:

1、读图说明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域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通过图表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业上的差异;说明制造业在本区工业中的主导地位;读图说明本区工业区的分布特征。

4、分析欧盟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独立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

5、旅游资源和旅游业。重点和难点:

理解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分析欧盟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独立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重点: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气候概况。

难点:利用地图说明其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种的故乡。

2、理解单一产品经济形成的原因。第四节澳大利亚

学习目标

1.知道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的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农牧业和工矿业发达。

2.学会利用旧知识探究新问题,利用资料说明为什么澳大利亚是“世界活化石博物馆”。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发展布局,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学习重点

1.能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探究澳大利亚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2.通过澳大利亚的农业、牧业和矿业发展的案例,分析说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第九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美国

(一)知识目标

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难点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第二节 巴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巴西的种族构成特征及形成原因。

2、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主要气候类型。

3、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特征。

4、能说出巴西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产生的环境问题。

5、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重点:

1、巴西的种族构成特征;经济特征及主要热带经济作物;

1、热带雨林的作用、开发与保护;

2、主要城市及分布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难点:

1、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

2、如何进行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3、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第十章 极地地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我国的位置、疆域,分析我国位置的优越性,知道我国的四至及邻国; 2.知道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及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及行政中心。教学重点 1.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及分布。教学难点 众多地名在地图上的空间位置的落实。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特点与人口增长;

2.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增长;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教学难点 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理解。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2.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教学重点

1.我国的民族构成特点;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教学难点 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地形、地势、山脉等概念,认识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2.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教学重点 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 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其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2.明确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的概念,以及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3.能够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教学重点 1.黄河、长江的地理概况。2.黄河的忧患与治理。3.长江的开发利用与治理。教学难点 1.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2.黄河、长江的治理。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和重要性,及中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现状。

教学重点 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第二节 土地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2.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教学重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及分布差异。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第三节 水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3.了解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分布特征。教学难点 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2.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记住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3.了解铁路线命名的方法,了解选择交通运输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

教学重点 1.我国主要铁路线的名称,我国重要交通枢纽名称。2.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地区分布特点。

3.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难点 设计经济合理的旅游路线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2.掌握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1.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难点 分析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农业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生产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分布;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中心。我国工业发展的前景。

教学难点 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条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差异。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教学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教学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

※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教学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等概况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经济特点等人文地理特征; 3.使学生理解祖国大陆对港、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 1.香港和澳门概况:位置、范围、人口等;2.祖国内地与港、澳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难点 香港经济特点及与内地的联系。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明确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2.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教学重点 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2.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教学难点 台湾的经济特色。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2.使学生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使学生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教学重点 1.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2.能源开发过程应如何不破坏环境。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 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教学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中求发展。教学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第三篇:初中地理教学目标重难点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七年级上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知识与技能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5.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6.通过学习有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等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等学习方法。7.通过课堂制作小地球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过程与方法

1.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用实际例子,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2.观察地球仪,了解纬线和经线的特点,以及纬度和精度的分布规律。3.用乒乓球或其它材料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4.创设情景,让学生根据经纬度在地球仪上找出相关地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2.通过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使学生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为学生初步形成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2)东西半球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知识与技能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3.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4.学会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并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5.通过师生演示地球运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6.通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归纳判断能力和读图能力。过程与方法

1.用手电筒、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基本知识及产生的一些现象,如昼夜的更替、时间的差异等。

2.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引导学生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理解四季的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运动有关,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宇宙观。2.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三节 地图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4.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选择一幅区域地图,设计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如量算距离、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2.利用泡沫塑料或橡皮泥等材料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实地勘测并绘制校园、社区等小区域的平面草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能力社会实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知道地图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养成日常运用地图的习惯。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与大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知道全球海陆分布所占比例。2.运用地图和数据描述海陆分布特点。3.了解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4.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5.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了解全球海陆分布比例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接触并运用统计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播放加加林,杨利伟初登太空的动画或图片,进行“地球”,“水球”开放性的讨论,加深对地表海陆分布大势的认识。

3.指导学生查找为探索地球面貌做出贡献的世界著名探险家的故事,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4.运用拼图游戏或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5.以景观图形式展示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与大洋、海、海峡等的分类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加加林,杨利伟初登太空的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世界奥秘的精神。2.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第二节 海陆变迁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2.理解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原因。3.了解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4.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5.运用板块分布示意图,推测全球海陆分布的变化趋向。过程与方法

1.实例举证海陆的变迁,讲述沧海桑田的故事,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

2.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述等认知能力。3.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4.指导学生用简单的实物演示并说明喜马拉雅山脉和红海的形成,5.通过对板块运动及产生的一系列后果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方法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2.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3.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知识与技能

1.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2.能够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3.能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

1.通过播放影视资讯,小组讨论、辨论等方法使学生能够初步说明天气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方法与过程: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掌握阅读和使用气温分布图和气温曲线图的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演示学会阅读,绘制和使用气温分布图和气温曲线图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描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地理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降水及其主要形式,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3.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能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演示学会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描述降水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地理在生活中的作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2.了解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3.学会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4.学会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和人种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3.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能在地图上说出主要分布地区

4.通过阅读地图、资料查找世界人口与人种的分布状况,使学生掌握运用地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和运用已有知识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原因,使学生初步掌握对地理事物的分析方法。

2.通过运用生活实例分析人口问题,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树立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的人口观。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的思想。[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2)学会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人口多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教学重点](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教学难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3)人口问题及对策。(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记住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并能在地图上找出主要分布地区。2.记住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能够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收集三大宗教代表性建筑、服饰、饮食、生活习惯、传统节日等方面的资料。2.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分析、比较资料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抵制邪教、倡导人类和平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能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通过读图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以及民居和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北京四合院的开发与保护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知识与技能

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差异。2.理解“领土”“国界”的本质含义。

3.了解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的分类,从相关地图上,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4.能运用实例和数据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5.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6.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书,读图,计算,分析讨论加深对世界上面积大,人口多的一些国家的认识,了解国家及地区存在的差异,理解我国一贯主张的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2.组织学生对有关“领土”“国界”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

3.搜集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图片,数据等相关资料,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差异,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同时认识到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快速发展。

4.通过学生读图来认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可分小组模仿“南北对话”“南南合作”进行交流与合作。

5.设计一个调查当地生活水平发展变化的活动,以突出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

6.组织学生围绕“美国一个汽车制造车间”展开讨论,以加深学生对国际合作重要性的认识。7.搜集资料,讨论交流国际组织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国际和平,全球共同发展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2.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3.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有些方面的发展甚至是超过了发达国家,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信念。

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一课时 地形和河流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  亚洲的位置特点; 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第二课时 复杂的气候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重难点:

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2.通过活动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3.通过游戏和网上考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将座位安排成马蹄形,以便开展学习活动。2.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游戏和考察活动。3.游戏、质疑、整合问题。4.表演、反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体验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

2.通过游戏、网上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重点:“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难点: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理解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多样的地域文化(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

1、让学生了解亚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

2、读图说出世界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3、使学生知道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密切的联系。

4、知道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

5、了解三类产业的划分。

教学重难点:

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日本

教学目标:

1、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2、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3、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4、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重点和难点:

1、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2、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3、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第二节 东南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雨林特点及对农业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人口构成情况,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4、东南亚的风景 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得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结合中南半岛地形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掌握世界人口和分布的一半特点。3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及练习实际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华人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重点和难点:

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2、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4、东南亚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第三节 印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

2、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3、了解“绿色革命”给印度的粮食生产带来的新契机

4、看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的地区 重点和难点:

重点:印度的人口情况和工农业发展的最新特点。难点: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第四节 俄罗斯

教学目标:

1﹑ 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4﹑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的种族 ﹑民族﹑ 人口﹑ 宗教﹑语言等方面的概况。重点和难点:

1﹑ 根据资料和地图,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说其发展经济的实例。2﹑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 举例说出俄罗斯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重点:俄罗斯的自然和经济特征。难点:俄罗斯气候成因;自然和经济的地区差异。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 东(第一课时)

一、课程标准

1、能在地图上找出中东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读图说出其地理位置的特点。了解中东地区战略性地理位置、战争频繁的主要原因分析,2、能运用地图和资料,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3、通过读图分析,了解中东地区水资源贫乏这一特征及原因(气候干旱)。

4、中东地区文化的多样性,阿拉伯国家的风俗习惯,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二、教学重点

1、认识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2、中东干旱的气候和地区文化差异。

3、了解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生产和输出在世界的地位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第一节 中 东(第二课时)

一、课程标准

1、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水资源贫乏这一特征,以有造成这一特征的根本原因 ――气候干旱。

2、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由于多种文化的汇聚而产生的冲击,从而进一步了解中东地区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

3、通过了解阿拉伯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通过了解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重点

1、中东地区干旱的气候

2、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 第二节 欧洲西部

教学目标:

1、读图说明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域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通过图表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业上的差异;说明制造业在本区工业中的主导地位;读图说明本区工业区的分布特征。

4、分析欧盟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独立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

5、旅游资源和旅游业。重点和难点:

理解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分析欧盟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独立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重点: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气候概况。

难点:利用地图说明其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种的故乡。

2、理解单一产品经济形成的原因。能力目标(重难点)

1、在地图上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读图了解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的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的情况。

3、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第四节澳大利亚

学习目标

1.知道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的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农牧业和工矿业发达。

2.学会利用旧知识探究新问题,利用资料说明为什么澳大利亚是“世界活化石博物馆”。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发展布局,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学习重点

1.能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探究澳大利亚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2.通过澳大利亚的农业、牧业和矿业发展的案例,分析说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第九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美国

(一)知识目标

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二)能力目标

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难点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第二节 巴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巴西的种族构成特征及形成原因。

2、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主要气候类型。

3、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特征。

4、能说出巴西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产生的环境问题。

5、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能力目标

1、能根据巴西区域地图分析自然和经济特征。

2、能初步分析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构成、经济发展及文化生活产生的的影响。

3、能通过对热带雨林作用的了解,提出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

4、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构成、经济发展及文化生活产生的的影响。

2、通过战后巴西迅速的发展,体会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后取得的成就。

3、树立对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态度,懂得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重点:

1、巴西的种族构成特征;经济特征及主要热带经济作物;

2、热带雨林的作用、开发与保护;

3、主要城市及分布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难点:

1、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

2、如何进行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3、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第十章 极地地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我国的位置、疆域,分析我国位置的优越性,知道我国的四至及邻国; 2.知道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及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及行政中心。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对地理事物分布的空间想像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图文资料的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认识我国辽阔的领土和优越的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兴国之志,增强改革开放意识;

2.了解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及分布。教学难点 众多地名在地图上的空间位置的落实。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特点与人口增长;

2.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相关数字资料和图表的能力。德育目标

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增长;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教学难点 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理解。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2.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民族、人种分布图的方法,步骤和技巧等技能。德育目标

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教学重点

1.我国的民族构成特点;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教学难点 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地形、地势、山脉等概念,认识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2.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和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教学重点 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其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2.明确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的概念,以及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3.能够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2.通过对河流治理和开发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 1.黄河、长江的地理概况。2.黄河的忧患与治理。3.长江的开发利用与治理。教学难点 1.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2.黄河、长江的治理。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和重要性,及中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现状。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探究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自觉和积极地参与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行列中。教学重点 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第二节 土地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2.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能力目标

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由果索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

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教学重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及分布差异。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第三节 水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3.了解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能力目标

通过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培养学生资源保护意识。教学重点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分布特征。教学难点 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2.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记住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3.了解铁路线命名的方法,了解选择交通运输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格局;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2.能够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路线。

3.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遵守交通规则,爱护交通设施,注意交通安全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我国主要铁路线的名称,我国重要交通枢纽名称。2.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地区分布特点。

3.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难点 设计经济合理的旅游路线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2.掌握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能力目标

1.能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2.能初步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3.根据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间的差别,分析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德育目标

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科技兴农的思想,并为农业发展好好学习,献计献策。教学重点 1.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难点 分析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农业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生产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分布;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能力目标

能用图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能绘制一些简单工业产品的生产联系图;能用图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我国工业的发展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中心。我国工业发展的前景。

教学难点 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条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差异。

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教学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教学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等概况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经济特点等人文地理特征; 3.使学生理解祖国大陆对港、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海陆位置优越,城市为主体,人多地狭以及外向型经济发达”这一类国家或地区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德育目标

1.通过香港和澳门的“身世”和“一国两制”政策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香港和澳门概况:位置、范围、人口等;2.祖国内地与港、澳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难点 香港经济特点及与内地的联系。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明确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2.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地图和资料中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德育目标

通过大量的史实材料,使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2.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教学难点 台湾的经济特色。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2.使学生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使学生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步训练学生绘制简图反映地理事物分布的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德育目标

通过西部大开发等知识的讲述,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2.能源开发过程应如何不破坏环境。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情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4.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中求发展。教学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第四篇:浅谈初中地理教学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

地理教育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笔者就初中教学中,如何搞好地理教学,谈只言片语。

一、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想素质

地理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内容,就是爱国主义、国情国策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和法制教育。

(一)紧扣教学内容,画龙点睛,激发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情感是在许多情绪体验中产生的,是在对祖国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地理课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职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十分丰富。

我国地理疆域辽阔,面积96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欧洲,或40个英国,或18个法国,或26个日本的面积。是世界第三大国,又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山河,气象问起,处处惹人生恋。“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南国春色;“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北国之冬;“三秋桂子,十里荷香”的西子湖景;“浪水叠锦,苍崖翠壁”的松花江;“碧莲玉笋”的桂林山水;雄伟壮观的“三山五岳”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江山如此多娇,怎不令人为之倾倒、为之自豪!这些油然生爱自然地理景观,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国情国策教育

结合我国的地理国情,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当前,我国资源“红灯”亮起,电力、石油、土地和水资源等最普遍的资源紧缺。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懂得今日的国情,为今后自觉执行国家政策奠定基础。

(三)环保教育

环境是人类的产物。人类出现以后,不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得地球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要通过地理课程,教育学生更好地保护地理环境,我们地理教师,也应该通过课堂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明确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四)法制教育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我国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虽说法律法规已公布实施,但是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可见,要想让每个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就必须从思想上提高他们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学生抓起,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有法制观念,长大才不会做出违法行为。

二、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一)以图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学挂图、课本图、地理景观图、地理模型等,让学生通过接触那一张张五颜六色的彩图,一幅幅精美流畅的版图版画,产生欢愉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思维动机。此时教师再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形象生动、灵活多样的悬念和疑问,学生定会产生迫切的探究心理,思维活动也会迅速进入活跃状态。例如,学习《地球的形状》时,我通过一艘船的航行,启发学生思考:当船离我们越来越远时,你最后看到的是船的哪一部分?当船离我们越来越近时,你首先看到的又是船的哪部分?这说明了什么?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思索状态,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以图构建图,发展形象思维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包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和信息,从而这些地理信息要让学生在大脑里构建起来,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尤其是版图版画,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图像上,使繁杂的地理事物成为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例如,学生在学习长江、黄河、干支流概况,及流经省区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看图,然后在黑板上绘出长江、黄河干支流简图,学生讲述教师标注。这样讲繁杂的知识简单化、直观化,这样学生学起来轻松,记忆也快。所以在教学中,除注意长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识图、读图、析图、用图外,还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记图,让学生自己能够建构大脑的图像知识系统,达到需要时,大脑就会自然地形成所需要的信息,这就实现了知识积累和运用的和谐。

(三)让学生创绘地图,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精心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地图,逐步提高读图识图的能力,还要使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图示思维结构,学会识别各种应用地图,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绘图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与能的统一,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我在给学生讲《大洲和大洋》这一内容时,不仅要求学生知道七大洲、四大洋各自的位置,而且要求学生自己能绘出它们的简图。那么,绘制简图的过程,学生就会有创造。在讲初二的《中国自然资源》知识中,我还要求学生根据我国资源的现状绘制漫画图,如《小鸟的哀求》等等,学生会有兴趣,创造出了不少极具特色的漫画图。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会和理解,还给予学生发展创造的空间和机会。

(四)开展系列的活动

1.举办论文、图片展览,开辟可爱祖国专栏。根据地理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当地见闻,让学生写一些小论文,搜集祖国四季景观和经济建设的图片,定期展出或者互相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为学校开辟的“可爱的祖国”专栏投稿,定期更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得到升华。

2.举办多种形式的地理知识竞赛。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内容包括图片文字、数字题目以及游艺项目;形式为必答、抢答书面答卷等。比赛以班级或者年级为单位,优胜者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思维,收获了快乐。

3.组织学生收听、收看电影电视。利用闲暇或者根据教学需要,可组织学生收看《祖国各地》《动物世界》等节目,从中摄取知识,开阔眼界、了解祖国。如电视片《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不仅是了解长江、运河的知识,也昭示了祖国的伟大,那史诗般的解说词更是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爱国之心。

4.开展实践活动。地理学科综合性很强,涉及面很广,课堂教学受时间限制,教材中的地理知识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理解,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地理小模型的制作活动,地理兴趣小组活动,特别是可以利用乡土教材组织学生到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展示其才华提高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献身地理学科的精神和创新能力。

(责编 田彩霞)

第五篇: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土河中学教师 王和平

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新发现证实:人类具有巨大的潜能。人类储存在脑内的潜能惊人,平常只运用到潜能资源的10%。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博士说:“人的潜意识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隐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记忆就变得十分轻松。”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粗一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下载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归结[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归结[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通过多年的地理教学,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抓教研;二是抓课堂教学;三是针对新教材,实施新的教学改革。现将工作总结如下,以便共同交流和探讨。 一.教......

    初中地理教学总结

    初中地理教学总结 初中地理教学总结1 一、树立信心,消除恐惧也许文科生早就听到他们的师哥师姐们讲过,地理在政史地三科中是最难的,很难得分;也许是文科生对学习偏重理科性质的......

    初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政史地组:刘加俊 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

    初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精选]

    初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反思之一:解放学生认知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可以让他们联系身边的事物来认识、获取地理知识。例如结合生活中南方......

    初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3月23日,市教育局组织专家领导小组对2005年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观摩课堂教学,我作为其中一员,认真备课、讲课,并有幸听取专家“一对一” 指导。从事初中地......

    初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章吉营初中梅亚男担任地理教学工作已经有4年的时间了,在教学中通过不断地学习改进,现在我的课堂已经有一定的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模式,现将课堂教学反思总......

    初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农华超 地理学科在初中的受重视程度远不及大三科,被认为是“副科”。大部分学生知识生疏,对地理感觉“无趣、畏惧”,另外许多学生对于一些地理方面的常识......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毕彦秀 一、教学设计理念 新一轮课改即将开始,这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了一缕新鲜的空气,为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首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把新课改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