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半截蜡烛》文本细读
《半截蜡烛》文本细读
文中第三自然段,“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这段文字是写伯诺德夫人在危急时刻,从容地用一盏油灯把那支藏有情报的蜡烛给换下来的情景。但是作者在描写时却用了“急忙”和“轻轻”这两个在表面上截然相反的词语。抓住这两个词语所在的句子的朗读体悟大做文章:这两个词语,作者是随便一用还是“别有用心”呢?能不能将它们的位置交换,为什么?伯诺德夫人“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这里之所以用“急忙”,并不是说伯诺德夫人的心情很着急,尽管此时她比谁都着急。这个“急忙”是做给德国军官看的,在德国军官看来,这个“急忙”却很自然很正常。因为德国军官嫌屋里黑,而这只蜡烛发出的光是比不上油灯的。所以,伯诺德夫人 “急忙”去取油灯,就会让德国军官认为伯诺德夫人在向他们献殷勤。这从后面“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这句话足可以看出。但是,如果这里把“先生们,这盏灯亮些”去掉,那么情况就不同了。“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轻轻把蜡烛吹熄。”这样一改,就很容易引起德国军官的怀疑。如果再把“轻轻”改成“急忙”,那真有“此地无疑三百两之嫌了”。如果把句中的“急忙”改成“轻轻”,那么就会让德国军官认为,伯诺德夫人在怠慢他们,有对他们心存不满之嫌疑。那样的话,德国军官可能还会借故找茬。当然,此时情况万分危急,所以,这个“急忙”表面上是做给德国军官看的,实际上也是伯诺德夫人为了避免险情的发生的一种内在心理需求。但是由于伯诺德夫人安排得当,所以这个“急忙”便师出有名、顺理成章了。因此,这一个“急忙”和“轻轻”把伯诺德夫人在危急时刻的机智、从容、镇定刻画得淋漓尽致,鲜活丰满而又耐人寻味。如果在不经意间“滑”过去,也就品尝不到这份“美味佳肴”的诱人醇香了。
课文第五自然段中“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伯诺德夫人所做的努力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她再做努力的话就会引起德国军官的怀疑。在这样的情况下,她的儿子杰克出场了。在他的这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话中“天真冷。”用的是句号而不是感叹号,这是为什么呢?显然,当时的天气并不是真的很冷,要是真冷的话,为何直到现在才生火呢?这只是杰克的借口而已,他想借给几位德国军官抱柴生火取暖这个机会悄悄把蜡烛
里的情报取出来重新收藏好。因此,这是杰克在危急时刻不经意说的一句话。如果用上“感叹号”,就说明天使真的很冷,那么杰克的到柴房搬柴生火这个计谋就没有多少智慧可言了。但是,天也不是不冷,只是没有到很冷的程度,否则这条计谋就显得愚蠢了(哪有天气暖和还生火的,一定会引起德国军官的怀疑)因此,这个句号既反映了杰克的机敏,又让人体悟到作者的慧心。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应读得自然,让人觉得有些冷,但不是很冷。只有这样,才能读出作者内心的真实意图。
课文第六自然段中,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杰奎琳的确是一个不一般的孩子。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杰奎琳真的对德国人有好感吗?从她的娇声中,你读懂了什么呢?杰奎琳虽然是个小女孩,但是,她和她的妈妈、哥哥一样对德国侵略者充满无比的仇恨。可是,眼前的情形,让她又不得不用自己的计谋——“娇声”来迷惑德国军官。既然你们认为屋子黑便点了两盏灯,那么,楼上也那么黑,对于我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而言,没有灯是不可以想象的。她这样说,也许能激活他们内心深处的一丝怜爱之心——德国军官也许会想,这么可爱又懂礼貌的小女孩,在没有灯的房间里一定会感到害怕的。也许,德国军官就不忍心再拒绝了。这从后面德国军官的话:“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可以 看出,杰奎琳的娇声让德国军官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的女儿,出于对女儿的疼爱,所以他不忍心拒绝杰奎琳的请求。如果这里换成的是杰克,可能结果就难以预料了。尽管如此,内心无比喜悦的杰奎琳,并没有立刻端起烛台上楼,而是依然很有礼貌地向这几位军官道过晚安,才上楼去。如果说杰奎琳端起烛台的那一刻,可能会让德国军官想起什么,那么这个“道别”的举动,彻底地让他们放松了最后的一丝警觉。因为,谁也没有理由去拒绝一个可爱而又有礼貌的小女孩的一点最基本的请求。由此,足见杰奎琳的机智、镇定和勇敢。更见作者的巧妙构思和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作者最后用“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这句话来结束这个故事。文中第六自然段,足可以让我们知道杰奎琳的绝妙主意取得了成功。但作者并没有就此止笔,又在文末加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这句话的作用和魅力到底有多大,在教学时,可以试着把它去掉,让学生比较一下表达的差异。学生在交流中就会感觉到,正是因为有了个结尾,才使得这个故事情节更具惊险性,从而更能衬托出母子三人的沉着、机智和勇敢。否则,故事中硝烟味就不那么浓烈了。短短一句话,却扣人心弦,引人深思,耐人寻味。语言的魅力,作者的匠心尽现其中。
第二篇:《半截蜡烛》
春蕾学校小学语文备课“两改六落实”课题导学稿
五年级撰稿教师:周丽珍审稿教师:李喜春
课题: 《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方法:自学讨论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练过程 :
一、导入
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从《半截蜡烛》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板书课题)
1、请同学们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课内重点词语
二、自主学习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2、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
三、小组合作
1、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小组分角色朗读)
2、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3、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四、拓展延伸
续编故事: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教学反思:
第三篇:半截蜡烛范文
《半截蜡烛》主 讲 稿
六年级语文组袁晓红
教材分析: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中的课文是围绕着“正义必胜”这一主题而安排的。除了此文,还有《卢沟桥烽火》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两篇课文。《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在本课的教学中应当认真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定的动作、神情、语言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单独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课文描写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体会人物的品质。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定会参差不齐,为了让全体学生能借助文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以及感受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受到情感熏陶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设计理念:
教师应当想法设法创设相应的情境,紧抓文本语言不放松,引导学生通过概括、揣摩、想象、诵读等方式潜心会文,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和严峻,更要感受他们一家三口的勇敢、智慧和强烈的爱国心。如何紧抓语言文字?于永正说:“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课文的语言重点和情感重点设计教学过程……”在这里,我想更进一步地实现自身的意图,那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教师要仔细斟酌、反复钻研,找到语言重点和情感重点的交融点,把最能体现当时形势严峻,人物的内心品质的词句提炼出来,也要大刀阔斧、删繁就简地把虽然也很精妙,但与中心无关或关联不大的词句撇开。具体展开就是把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环境的描写(蜡烛)的词句精选出来,穿插在有序的故事情节中,引导学生再三咀嚼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从而深入领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启迪智慧的基础上陶冶情操,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凸显出来,最终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镇定、勇敢和机智。
3、学习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课文内容,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生字词。
2、转变角色,以导演的角色文本,咬文嚼字,体会人物品质。
3、在争辩中,培养学生在处理文字中“瞻前顾后”的能力,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清晰明确的思维。
1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简单介绍二次大战: 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二)自学课文,及时反馈。
自读课文
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扫除字词障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中间采用学生自评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简练和准确。
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活动的主要情节,围绕中心来归纳段落大意。
四、紧扣中心,重点体味。
教师先提出一个思考题提纲挈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让学生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领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和勇敢。例如:从哪看出伯诺德夫人的机智沉着?学生通过浏览、默读找出“许多、始终放心不下、绝妙”等词语读出人物当时紧张却不慌乱的心理。
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与敌人的周旋以学生的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还是通过学生找出表现任务机智和勇敢的关键词来体会心理活动。圈画出动作、神情、语言的有关语句。通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感受。
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学会合作,提高课堂实效,交流升华]
五、回归文章,课外延伸。
1、小节全文: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说话练习: 老师手里的勋章要奖给谁?
2、改编故事:
作业:
将改编的故事写下来。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6.半截蜡烛
点燃 重新点燃 夺回
紧张 吹熄 端走 拿上楼
急忙 轻轻 慢慢 从容 娇声 镇定
讨论纪要:
曹海琴:
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质疑,读中释疑,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如:上课伊始,教者出示“半截蜡烛”的图片,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阅读欲望一下子提高了,教师用一些鼓励的话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把自己的感悟、理解逐步变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好准备,整个课堂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
夏益芹:
老师在教学中,处处体现了她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如教学中,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者让学生从文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学习,还可以离开座位和你最信任的小伙伴讨论交流。学生情绪很高,讨论得很激烈,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合作学习。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中让学生自由表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写一句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话,学生各抒己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者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
单金秀: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激发兴趣,使学生爱学;营造氛围,使学生投入地学,给足时间,使每个学生扎扎实实地学;适当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互相启发,互动地学,并根据学情,加以引导、点拔。在《半截蜡烛》的教学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用充分赏识、激励的话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享受到学习乐趣,获得成功喜悦。如“你太了聪明了!”、“你真了不起!”、“你把心沉到课文中读,一边读,一边写写画画,真会读书!”……这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语去赞美学生,表扬学生,象春雨一般滋润学生的心田,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徐文红:
一节好课的设计,要求教者既要钻研教材,又要吃透学生,以新《课标》为导向,让课堂充满活力,体现人文情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如在指导学生读“杰克”这一段内容时,教者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有关词句多读,体会杰克从容、机智,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在学生汇报交流学习心得时,学生汇报内容先贴出人物画像,这样学生的兴趣容易集中到这一段内容中。
第四篇:半截蜡烛评析材料
《半截蜡烛》教师评析材料
王鹏:《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此教学设计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三维目标明晰。
从整体出发,既着眼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又着眼于个性发展和文化品位的提升,同时关注学生思维品质和健康情趣的培养,注重他们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目标的实现贯穿始终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二、情感体验丰富。
教学中,教师注意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注意发挥教师的情感诱导作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始终坚持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的活动。课堂上,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生发情感之后,就让学生用心读课文,在与人物的心灵对话中体验伯诺德夫人一家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体验,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升华情感。从而使“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三者合一,融为一体,弹奏出优美的情感乐章。
三、体验学习方法,经历学习过程。
本教学设计由一个大问题入手:危急关头,伯诺德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老师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在学生体验到学习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主动去经历学习过程——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一步体会到两个幼小的孩子在生死关头从容而又机敏,这其间借助各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角色读等等,学生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共享学习的快乐。
吴成刚: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阅读的文本就是实践用语最方便、最经常的资源。王鹏执教的《半截蜡烛》就充分体现了这个新理念,依托文本,为学生创设学语言、用语言的广阔天地,很会“借鸡下蛋”,是这节课的主要特色。
宋振刚:本节课中,教师两次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学不到十分钟时,就安排了一次大的合作学习内容:四人小组合作对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进行研究,体会他们的精神品质。通过学生合作我发现:这个班的同学的合作能力较强,有专门的小组长负责分工,有专门的记录员、讨论员。整个小组的讨论较热烈。学生在全班汇报时,也代表了整个小组的意见。看得出教师在教学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设计了表格,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就有了明确的目的。
王怀声:合作学习时学生之间能分配好任务,相互配合,相互信任,并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小组讨论的时候,深入到小组当中,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但这篇文章在研究人物性格特点时,不适宜在教学开始就进行合作。课文情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人物表现出来的品质也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在不断变化着的。如果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研究人物特点,那么就脱离了对整个事件的把握和研读,人物的性格没有在紧张的事件中让学生体会,而只是停留在了表面。学生并没有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王君:第二次合作学习内容是:四人合作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这次合作内容设计很好,让学生再次走进课文,第二组在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评议下表演得更好一些。还可进行课本剧表演的尝试,对情节深入作铺垫,让学生表演真正走进人物内心,把当时紧张氛围表现出来。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吴成刚:这堂课的智慧在哪里?首先在于他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整堂课充溢着老师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充分信任。他和同学是一种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今天的这堂语文课,给我具体地感受到王老师是一个长大的儿童,亲切、宽松。王鹏老师把理念内化了,已转化成为一种信念,成为他人格的一个特征。因此他这种对孩子的爱是自然的,是真实的,是真诚的。爱和美德是一种智慧,智慧来自教育理念。
第二,语文提倡个性化的阅读,要有个性体验,应该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这种多元的、开放的教学情境,显现了价值的多元,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如果离开文本,离开文本的语境,离开文本的主旨,让学生去多元探索,没有对基本价值观共同的、深入的认识,我们学生的价值观怎么建立?以爱
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建设怎么去落实?王鹏老师紧紧把握住这半截蜡烛如果保不住就会怎么样,情报站被破坏了,机密泄露了,一家三口的生命也就不能存在了,暗含着要爱自己的祖国,要爱自己的民族,在凶恶的敌人面前,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怎么去维护祖国的荣誉,去维护祖国的尊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对祖国处在危急时刻每一个人所共同承担的责任。这些话王鹏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讲,但是他已经反复让学生朗读了。分析母子三人的表现,他是紧紧围绕着这一点展开的。语文课不是不要思想品德教育了,问题是怎么去体现。我以为王鹏老师处理得非常好,他是有智慧的,是有深度的。
沈士新:智慧在王鹏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比较准确的把握上。课堂要生成,就像王鹏讲的往往有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但是这“无法预约的精彩”怎么生成,生成以后怎么去把握?需要在对课文深入理解、分析把握的基础上才可能生成,否则这个生成是偶然的、随意的。而且这样的生成一旦冒头不能敏锐把握住。王鹏抓住两个词语“绝密”“绝妙”,抓得好。当然后面扣得不够紧。这个“绝妙”不仅指母亲把情报放在半截蜡烛中是绝妙的,后面三个人去保护它也都是非常绝妙的。他点得还不够到位。这两个词语让学生听写,不是直接报词语,是根据意思概括出词语。
孙传信:再比如“母子三人保护半截蜡烛的做法是不同的,但是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好,当然我觉得应该让学生首先说说不同在哪里。不同在哪里,各有各的智慧,这篇课文给我感觉母子三人都是有智慧的。尤其是“是谁救了大家”,这个问题的抛出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再有让学生想象各人的心理。这一环一环紧紧扣住语文课中的主要话语引导学生去阅读,去讨论,去展开。特别是母亲的话突出哪个重音,实际上突出不同的重音都是有道理的,都是个性化学习。
任本珠:当然我希望王鹏这堂语文课要更加沉稳一点,还可以再精细一点。有些词语要扣得更紧一点。“妈妈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的“急忙”,“轻轻把蜡烛吹熄”,“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小女儿“娇声地”,为什么要娇声?迷惑德国鬼子。像这些词语要抓住。
上课伊始,王鹏启发孩子用上文本中的“绝密”“绝妙”说出半截蜡烛的特点,是在训练用语造句。
听了配乐朗读课文,又激发孩子“想说点什么”,练习用生动的语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当教学“蜡烛就要烧到金属管”这部分时,王鹏又让学生用一个词语形容此时的危险。“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的展现,实践中调动了学生积累的语言。
当“绝密文件安然无恙,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时,老师又投下了一个激疑的石子:“是谁保住了机密,挽救了一家人?”一石激起千层浪,精彩的多角度辩论开始了……
王鹏老师能够依据课文的思想内容,作为学生用语的话题,展现了一个个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2011、3
第五篇:半截蜡烛(修改版)(推荐)
一、导入: 老师这里收集了一组图片,让我们静下心来,看一看图片,听一听音乐,用心想一想,待会儿说说你的感受。(屏幕:二战的图片)
师:这些都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全球性战争.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法西斯阴谋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师:战争是残酷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个法国家庭与德国法西斯斗争的故事。板书课题:6.半截蜡烛
二、检查预习1:读生字词 指导提示写字:截
通过预习课文,谁能告诉大家:《半截蜡烛》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提示学生注意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这一家三口,一个妇女,两个儿童,照理来说他们都是应该受到保护的弱者,但是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为了情报的安全,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主意:把情报藏在哪里?你觉得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主意?(绝妙)这个绝妙的主意就绝对保险,万无一失吗?
三、体会人物形象: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孩子杰奎琳。
生: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生:还有母亲呢。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同学们,要说服对方,就必需要有充沛的根据。能从课文中找出根据吗?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7自然段,看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请画出相关的语句(动作、语言等),认真读一读,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师: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说的话。(屏)◆交流伯诺德夫人
师:伯诺德夫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说这句话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在读懂的基础上,为它加上一个合适的词语。(屏)师:谁先来? 生:故作轻松的说。
师:从哪句话知道当时的情况很紧急呢?(屏)伯诺德夫人知道„
同学们想想,如果情报站遭到破坏,结束的仅仅是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吗?(生:前线的士兵、老百姓„)师评价:看来情况还不够危急,谁再来读?(生)师:情况是多么危急,我们一起读:
所以,伯诺德夫人要故作轻松的说,对不对?还可以怎么说?
师:同学们的说法虽然不同,各有各自的理由。不过,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不引起德军的怀疑,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都是为了防止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置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依照自身的处置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
◆心理活动: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当时的心理活动以你自身的口吻表达出来吗?。
(蜡烛就这么点着,情报很快就会暴露,怎么办呢?不行,我得赶快想个好方法!)
指导这是你的心理独白,你这么大声说出来,不引起敌人的怀疑才怪呢。谁再来做一回伯诺德夫人。
师:伯诺德夫人用一盏油灯暂时化解了危机,可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重新点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真令人担心哪?这时又是谁试图化解危机?
生:杰克。交流杰克。
师:他是怎么做的?
生: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
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他想借此机会把蜡烛拿走。师:他为什么要说“天真冷”?
生:说天冷需要搬些柴来生个火,用这个理由来端走蜡烛。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生读句子。
师:杰克想端走蜡烛,德军有什么反应? 生:厉声喝道。生:夺回蜡烛。
师:由“厉声喝道,夺”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德军很残暴。生:他们很凶狠。生:脾气暴躁。
师:我们来读读德军的话。指名读课文
师:面对凶残的德军,杰克未能端走蜡烛。他为什么还要搬回一捆柴呢? 生:如果杰克没有能端走蜡烛就不去搬柴了,那就会引起德军的怀疑。指导朗读
师:蜡烛仍然在燃烧,此时作者是怎样描写当时的气氛的? 生读:烛焰摇曳„„
师:细细品读,感受当时的紧张气氛。生感情朗读。
面对这烛焰摇曳,你的心里感觉怎么样?(生)师:是啊,这哪里是蜡烛啊,它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屏)他就像什么?
所以,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饿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情况是如此紧急,时间是如此紧迫,后果是如此严重,伯诺德夫人的新提到了嗓子眼上。谁再来读,感受这危急的时刻(屏:烛焰摇曳„)这蜡烛就像一枚定时炸弹,谁再来读?让我们面对这烛焰摇曳的蜡烛,再次来感受这生死存亡的一刻,一起读:烛焰摇曳„
师: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此时此刻,空气仿佛凝固了。突然,小女儿杰奎琳说话了(屏)生读
师:杰奎琳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娇声)
师:同学们,我们平时对谁会娇声说话呢?(生:妈妈、爸爸„)也就是我们的亲朋好友,而此时此刻,面对的是凶狠的德国军官,她还娇声说,为什么?
生:她对德军说话时娇声娇气,让人觉得很可爱。
生:她很聪明,用她的天真可爱来做掩护,德军不会怀疑她。师:她是很聪明,也很勇敢。师:你能读读她的话吗? 生读句子,师评价。
师:我们都来读一读。注意体会杰奎琳说话时的娇声娇气。
老师也想娇声说,可以吗?“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半截蜡烛上楼睡觉吗?”老师说的怎么样?学生评价,相机大屏幕:可她心里明明想的是半截蜡烛啊,她为什么要说一盏灯呢?
师小结:是啊,妈妈想拿走半截蜡烛,哥哥想拿走半截蜡烛,她还想拿走半截蜡烛,德国人会想:这一家人怎么回事啊?再来读读杰奎琳的话。
生感情朗读课文。指一女生读 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情报保住了,一家人的性命也算保住了。过了一会儿,三个德国军官也终于从她们家走了,此时此刻,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有什么想法?设想一下,他们会有怎样的表情和动作?
小结:我们刚才看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和德国军官斗智斗勇,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们三个人(板书:勇敢机智)
生1:我认为最后的胜利应该是全家人的贡献。你想,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假如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
生2:还有妈妈呢。她也是表示得那样镇定,一开始是“轻轻”把蜡烛吹灭。
生3:还有,一开始妈妈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这样,后面小孩子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
生4: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孩子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
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考虑,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
生:两个小朋友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在母亲长期的影响形成的。
生: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原本就是母亲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假如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可思议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生: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孩子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生: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孩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他们的大智大勇,来源于什么?
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向往自由、向往幸福,正义的力量。
3、小结:其实,这只是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争取民族解放,许许多多的普通人民,谱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生命乐章。在我国的抗日解放战争中,就涌现出许多这样的小英雄,(他们是:放牛娃王二小、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他们的名字也一样铭刻在民族解放的里程碑上,也一样活在我们的心中。
五、课后请同学们任选一条作业完成:
1、再次走进故事中,走进人物的内心里,演一演这个故事。
2.藏有绝密情报的蜡烛熄灭了,接着又发生了哪些事呢?想象一下,续写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