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归纳法的历史
数学归纳法的历史
数学归纳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 用于证明与
自然数有关的命题。一旦涉及无穷,总会花费人们大量的时间
与精力,去研究它的真正意义。数学归纳法这个涉及“无穷”而
无法直观感觉的概念,自然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
一般认为,归纳推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6 世纪的毕达哥
拉斯时代。毕达哥拉斯对点子数的讨论是相当精彩的。他由
有限个特殊情况而作出一般结论, 具有明显的推理过程,但
这些推理只是简单的列举,没有涉及归纳结果,因此是不完
全的归纳推理。完整的归纳推理,即数学归纳法的早期例证
是公元前 3 世纪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对素数无限的证
明。其中已经蕴含着归纳步骤和传递步骤的推理。世纪中叶,意大利数学家莫罗利科(F·Maurolycus)对
与自然数有关命题的证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莫罗利科认
识到,对于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为了检验其正确与否,若采取逐一代入数进行检验的方法,那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
学证明, 要把所有的自然数都检验一遍是不可能做得到的,因为自然数有无穷多个。那么对于这类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1575 年,莫罗利科在他的《算术》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递归
推理”这个思想方法。
法国数学家 B·帕斯卡(Pascal)对莫罗利科提出的递归推
理思想进行了提炼和发扬。在他的《论算术三角形》中首次使
用数学归纳法,并用其证明了“帕斯卡三角形”(二项展开式系数表,中国称为“贾宪三角性”或“杨辉三角形”)等命题。
“数学归纳法”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英国数学家 A.德·摩
根 1838 年所著的《小百科全书》的引言中。德·摩根指出“这
和通常的归纳程序有极其相似之处”, 故赋予它“逐次归纳
法”的名称。由于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数学命题的证明,德·
摩根又提出了“数学归纳法”这个名称。
虽然数学归纳法早就被提出并广泛应用了,一直以来它的逻辑基础都是不明确的。1889 年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G
Peano)建立了自然数的序数理论,将“后继”作为一种不加定
义的基本关系, 列举了自然数不加证明的五条基本性质,其
中归纳公理便为数学归纳法的逻辑基础。
至此,数学归纳法有了严格的逻辑基础,并逐渐演变为
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
第二篇:《历史与社会》学法指导
《历史与社会》学法指导
林显华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文科课程,所呈现出来的大多是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现象以及学生正在经历或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它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发言、讨论和参与课内外活动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2014年开始《历史与社会》中考实行闭卷考试,明年中考分值提高到50分。因此《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大家要认真学习。那么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学好它们呢?
首先要认真阅读教材。教材是学习的根本是知识的“源泉”。教材的正文内容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地呈现出来还配有大量的图画和照片对正文内容加以补充和说明非常形象、生动、直观。学生要充分利用这些文字和图片掌握所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和框架并初步学会运用图片等资料来获取信息实现第一层次的目标——知识目标。
其次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区”和“自我测评”进行体验——探究式学习。教材中这些栏目的设置都具有开放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主动性。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这些栏目广开思路大胆发言积极地进行模拟与实践体验与探究讨论与交流通过自己的实际活动生动地去获取知识增强技能并寻得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逐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达到第二个层次的目标——能力目标。
第三、要合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卡”栏目。这些内容都是正文的辅文它们的设置是正文相关内容的补充和扩展。通过“阅读卡”的学习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寓学于趣还可帮助我们对正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第四、要积极地进行课外收集和查询。学生要深入社会调查实践收集资料查阅数据等补充说明课本中有关内容的背景知识或自己解决某些疑难。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一方面可扩充自己的知识拓展思维另一方面可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不过要想学好《历史和社会》这门课除了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发言多动手多实践以外最重要的是还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习惯。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那就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呢?
一、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通过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理解与记忆同时培养了一种自主探究的品质以及影响一生的自学能力。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就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寒暑假前他就把教材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假期预习。开学的第一天便进行“期末考试” 也就是进行全册书的预习检测这样便于学生更进一步明确自己本学期要学的知识体系以便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老师会对你们提出学习《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的预习要求 1.重视预习每节新课都要求预习。由小组长负责检查老师抽查预习情况。2.明确预习的要求预习不是简单的浏览书本而是应该要带着目的、问题找到答案找出新的疑点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作为听课的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3.掌握预习的方法。在预习时要学会圈点批注、摘抄、做卡片、编写阅读提纲或阅读提要。
二.专心听课的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有相当多的学生、家长认为历史和社会课上课听的懂或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下课也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不但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而且增加了下课的学习负担这大概正是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所以在上课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专心听课习惯的养成。那么怎样做才能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呢 1.要克服分心。分心是注意的反面分心不是没有注意只是没有把注意指向和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任务上心不在焉其结果必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因此在上课时学生要学会思路追着老师的话转象一架“电子跟踪器”一刻也不离开老师的讲话或板书尽量当堂掌握所学的知识点。2.积极思考敢于提问。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没有思维就没有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积极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你们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不能一味的由老师唱独角戏要和老师一起进行师生互动。3.要做好课堂笔记。做课堂笔记并不是把老师所讲的、所写的一字不漏地记下而是要记录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当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随手记下来以便课后再去问老师。
三.及时复习的习惯 我们知道人的遗 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对知识记忆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大家对刚学过的知识要及时“趁热打铁” 及时复习而不是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在复习时大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趁热打铁大家要养成当天课程当天复习的习惯。在复习时要先尽量回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当一时不能全部想起来也没有关系这正是发现了自己的薄落环节。回忆后再去看书记住了的知识会被再次强化想不起来的知识会成为看书的重点。2.重视阶段复习习惯的养成。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考试强调学生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而阶段复习可以解决各部分知识的之间的联系对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化。因此阶段复习很重要。3.注重比较复习习惯的养成。例如在学习了“五四运动”后老师要求学生复习“辛亥革命”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点。这样既可以掌握两个运动的异同并且对性质、革命范畴、领导阶级群众基础等容易混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从深层次上理解弄懂更能深层次的理解为什么“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四、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知识究竟有没有领会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受是不准确的。真正懂没懂记住没记住会不会应用要在做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做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区别开来对事件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清楚运用得更灵活。可以说做作业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做作业可以提高思维能力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引起积极的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新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面且得到了“思维的锻炼”使思维能力在解答作业问题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因此大家要有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做得好的学生老师会在课堂上表扬并示范给其他同学看让做得好的学生体验成就感另外也牵引写得不好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不过大家还要记住一点我们做的作业一般都是经过精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大家做过的习题不应该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作为复习、考试时的参考资料。
五、收集信息的习惯 当代社会信息就是资源不掌握最新信息就等于落后于时代。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学生能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人物、时事、现实社会问题分析、归纳。所以学生的信息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的程度。在每上新课之前老师会有目的地让学生收集相关信息还给他们提供相关的书籍、网站没有书籍提供的可以给他们指明方向要学生着手从哪几方面去收集从哪儿可以找到这些信息。实际上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无论是看书还是看电视无论是听老师讲还是同学间的交谈只要用心去留意都是收集信息的一种途径。认为有价值的就要有计划地及时记录和整理。
六、良好的考试习惯 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着重对运用能力、综合能力进行考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家在考试过程中要注意考试的方法、策略等形成良好的考试习惯才能考出好成绩。1.书写要规范。常言道字如其人见字如见人。在考试时如果字体潦草、让人辨认不清给改卷老师的感觉是此人思维混乱不清。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书写者的学习态度、学习质量甚至个人素质的评价。卷面就是学生呈现在老师面前的面孔老师会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据此来打“印象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考试的成绩。因此大家要用心去写尽量做到格式统一、字迹工整、一丝不苟。2.认真审题、答题。审题就是认真阅读、真正理解题意对于题目中的每个字每句话每钟符号都要看清楚、看准确。切忌“看了一半就开工”这样会造成“南辕北辙”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而在答题的过程中对于单项选择题和材料题所采用的方法不一样大家要注意。历史与社会的单项选择题分“单一型、组合型”两大类。“单一型”选择题挑最佳答案法优中选优劣中选劣组合型题目则需要把符合题意的选上。有时借助排除法剔除迷惑答案可以快速准确的答案选出来。材料题的解题一般分为三步(1)先看问题再看资料一定要带着问题看资料否则会浪费答题时间。(2)阅读资料并注意资料中提供信息捉住关键词和中心思想包括资料上明确的时间信息或者暗含的时间段信息、资料中透露的地域信息、资料中透露的人物和事件信息等。(3)根据阅读出的信息点联想你所学习过的相关知识进行过滤整理。(4)整理信息进行答题。3.仔细复查。当所有题目都做好了后先检查在做题过程中有疑问的题目时间充足的话检查整张试题。在检查选择题是否正确时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要求不要轻易更改答案非选择题着重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意回答是否完整等。
我相信:在座的每个同学,你们只要掌握并用好这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你们一定会学好《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的。
第三篇:学法心得体会
学法心得体会
法律知识,主要学习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根据学习要求,下面谈谈学习以上法律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新宪法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写入宪法,把十六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写入宪法,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提供了宪法保障。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肯定了十一届三中金会以来,我们党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正确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为坚持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提供了法律保障。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对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法》明确了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这就很好地区分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与刑法之间的关系。此法还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
三、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学习,知道举行升旗仪式时,在国旗升起的过程中,参加者应当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并可以奏国歌或者唱国歌。全日制中小学,除假期外,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要
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一个国家的国旗就是这个国家的象征。他是不能随意更改的,《国旗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建国时毛泽东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亲自审定,并经过中央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公布的。国旗旗面红色象片革命脉,是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用鲜血染红的,大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代表全国各族人民,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
四、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法》知道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和神圣职责。这不仅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民族为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而不懈斗争的历史总结,也是面向新世纪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然而,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形势和两岸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祖国统一事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变数。特别是近几年来,台湾岛内分裂势力不择手段,不断加快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的步伐,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面临严重挑战。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法》 正是面对这样的现实危机和巨大挑战和出台的,这不仅对外表明中国人民统一国家的意志,对“台独”势力和企图插手台湾事务的外国反华势力也是一个强有力的威慑。旅居海外的中国人身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但共同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现实利益和“血浓于水”的手足情谊,使我们对祖国统一存有特殊的关切和期望。历经磨难、受尽欺凌的中国人决不能容忍自己的祖国再次被分裂宰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法》的制定更是使祖国统一有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完备了现有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对加强教师管理和对教师的要求,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等等,这些需要教师以更敬业、更负责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学校首先要教会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因材施教,让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活;让学生了解社会、开阔
视野;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关注和回应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需求,调整教育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
六、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学习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到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善统一,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理想。在学生的眼中,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替身和可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一个好老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新形势下新的理论知识层出不穷,业务知识学习不能仅停留在学过、看过、听过即可,如果钻研不深不透,特别是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做得不到位,就会对工作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加强业务进修,才能满足新时期对教师要求的“从经验型向知识型研究型的转变”,才能更好地做好服务于教育教学这项本职工作。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还要继续认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从思想上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
第四篇:学法征文
学法守法、执法用法 促进依法行政南庄财税所李灵武
一、财政法制工作的中心任务和主要职责
财政法制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推进依法理财,加快建设法治财政。主要任务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处理好财政与市场、财政与经济以及财政与社会的关系,积极构建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二是按照权力制衡和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建立健全对重大事项、资金分配、法定审批以及许可项目的内部会审和政务公开制度;三是按照严格执法和权责统一的要求,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体系和约束机制,维护法制的尊严,保护财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二、依法行政对财政法制建设的要求
财政部于2005年印发的《财政部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实施意见》对财政法制建设提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要求:一是加强财政立法,建立健全财政法律制度体系;二是规范财政立法程序,提高财政立法质量;三是建立健全财政执法管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四是自觉接受各方面对财政部门监督,加强财政部门内部监督;五是研究完善国家赔偿制度,建立国家补偿制度;六是加强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三、加强财政法制建设的思路
(一)重视和加强财政法制工作机构及队伍建设。要切实重视财政法制工作,健全财政法制工作机构,人员配备与经费保障也要与其承担的工作任务相适应。在人员配备上,要选择年富力强并且有一定法律业务知识的人员专门从事财政法制建设工作。在经费保障上,要保证财政法制机构开展财政法律、法规宣传、培训等方面的需要。
(二)进一步加大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着力提高财政干部依法理财水平。要将财政法律法规纳入党组学习计划和局学习计划,创新学法方式,注重学法效果。进一步增强全体财政干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加大对社会公众宣传财政法律法规的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财政普法活动,增强全社会的财政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推动全社会财政法制的进步。
(三)健全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按照省财政厅的部署,加强上下级财政部门之间的沟通,认真开展职权事项界定和执法依据梳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加强调查研究,紧密结合财政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建立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指标体系,解决执法责任制考核管理缺位的问题。
(四)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预算监管体系。从财政内部来讲,要建立以预算项目预审为基础,以事中即时监控为中心,以
必要的事后抽查和专项检查为补充,相互协助、相互制约、分工合理的财政监控运作机制;从外部来讲,要主动地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政协及民主党派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等来自社会各界全方位的监督制约。同时,要切实加强财政部门内部的层级监督,把上级机关的监督同监察、审计等专项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五)建立和完善财政监管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政府经济监管的有效协调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以财政监管、审计监管、税务监管、社会监管为主体的经济监管体系。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都负有政府经济监管的职责,这三者监管的目的是一致的,但监管检查的内容和方式各有特点,各有侧重。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经济监管部门间的协作,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监督效率,逐步做到分工明确,各行其职、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财政监管对社会监督的再监督机制,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管的再监管。二是建立健全严格执法机制。加强严格执法,事关财政监管工作的发展和财政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事关财政立法执法体系的建设,事关财政秩序的好转和反腐败工作的推进。要进一步完善对严重违法违纪责任人员的追究制度,坚持把处理事与处理人结合起来。要与纪检监察和司法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建立有关部门联系办案制度和健全个人责任移送制度,运用舆
论、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标本兼治,充分发挥财政法律的威慑作用和教育作用,促进全社会遵纪守法意识的提高。
第五篇:学法心得体会
学法心得体会
普法工作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程,是一项系统性、社会性、全局性活动,是一项提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民心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不懈地抓下去。新时期新形势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使普法成为公众的内在需求,在全民中树立法文化观念,全面推动普法教育活动的开展。
普法是全民普法。普法不只是普法职能部门和普法工作者的“专利”。公民本身既是施教者也是受教者。普法不是由一群人向另一群人灌输法律知识,而应是一种互动的、双向的交流活动。此外普法是为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保障公民依法办事依法维权,而意识的形成是自觉的主动的,不可强迫的,这就要求在普法活动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文和民本精神,使普法活动成为一项“民心工程”。“以人为本”就要注重“因材施教”。普法教育的对象,范围广,层次多,接受能力千差万别,因此要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针对性设置与其社会角色相近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突出地域特色、群体特点、个性风格,做到量体裁衣,分类施教。
“以人为本”还要坚持把握普法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增强时效性。人们的思想和华考范文网增强普法的科学性。20年的普法,使广大公民从对法律的无知,到对有关法律知识的耳熟能详;从过去把法律置于“事后”,到现在把法律置于“事前”,都说明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有了极大提高,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学一点法律条文,而是希望把“法治”精神贯穿到他们的生活中。所以,普法要及时适应这种变化,不能总是停留在“灌输条文”上,要提升层次,更新观念,把宣传法治理念、弘扬法律文化、倡导法治思想,作为普法的目的,贯穿于普法工作始终。
坚持“以人为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内在需求。只有满足人们的内在需要时,普法教育才能持之以恒和深化发展。从心理学角度来将,只有普法的内容、形式符合普法对象的个人需要时,他才会对其产生亲和力、认同性,从而引发积极的态度。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公众对法律的兴趣,对法律知识、法律文化、法律思维的探索愿望,从而赢得广大民众的主动参与,使普法有机地融入公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为了普法而普法。]增强普法的科学性。20年的普法,使广大公民从对法律的无知,到对有关法律知识的耳熟能详;从过去把法律置于“事后”,到现在把法律置于“事前”,都说明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有了极大提高,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学一点法律
条文,而是希望把“法治”精神贯穿到他们的生活中。所以,普法要及时适应这种变化,不能总是停留在“灌输条文”上,要提升层次,更新观念,把宣传法治理念、弘扬法律文化、倡导法治思想,作为普法的目的,贯穿于普法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内在需求。只有满足人们的内在需要时,普法教育才能持之以恒和深化发展。从心理学角度来将,只有普法的内容、形式符合普法对象的个人需要时,他才会对其产生亲和力、认同性,从而引发积极的态度。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公众对法律的兴趣,对法律知识、法律文化、法律思维的探索愿望,从而赢得广大民众的主动参与,使普法有机地融入公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为了普法而普法
阿迪拉什
2011.3.5。
学法心得
通过学法用法,我对法律条文由表面理解到深层次内涵的深刻领悟,有了质的变化。对照所学的知识,结合本职工作,联系到执政为民、依法办事上,真正觉得法律对一个基层审计干部来说,既是护心镜,又是当家宝。
一、领悟学法的重要性
普法教育已经开展了十几个年头,随着法律知识的不断普及,公民法律意识的明显增强。我深深感到:法律意识淡薄和执法的苍白,是那样毫不留情地阻碍着发展。因此法律知识学习,对我是个很大的鞭策,更是一个很大的收获。我不仅一扫缺少法律知识带来的困惑和迷惘,更收获了增长法律知识带来的巨大财富。所以说,学法重要,用法必然,执法关键。
二、坚持学法的自觉性
作为一名教育干部,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法律法规学习,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党委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形象的大事。我深深体会到,搞行政事务要学好《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搞审计业务要学好《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如此等等,每一项工作都涉及到法律法规。要学深学透,靠上级安排不行,必须形成自
觉的、有序的、重点的学习风气和习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领悟,依法履行职责的观念才能得到增强,自身法律素质才能明显提高。
三、提升用法的技巧性
学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用法。通过从书本学到实践学,我深深感到,只有把学习法律知识与依法办事紧密结合,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在涉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决策时,才能做到充分论证,依法决策,才能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体会到,要想办成一件事,还必须把握好“三道关”。一是法律关。法律是准绳,法律至上、法律至尊、法律至贵;学法律充实自己心中有数,用法律保护群众深得民心,依法律办事得心应手。二是公开关。公开是依法行政的窗口。三是行政关。依法行政是政府工作最有效的行为。干部在工作中的每个具体的行为都能反映政府的形象。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做学法榜样,当用法先锋,行法定职权。行政权的运用,最经常、最广泛、最密切地关系着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崇尚法制权威,是实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克服以言代法、以权执法的有效途径。
阿迪拉什
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