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国家工作人员承包经营国有企业挪用企业资金的行为如何定性处理

时间:2019-05-12 19:1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非国家工作人员承包经营国有企业挪用企业资金的行为如何定性处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非国家工作人员承包经营国有企业挪用企业资金的行为如何定性处理》。

第一篇:非国家工作人员承包经营国有企业挪用企业资金的行为如何定性处理

非国家工作人员承包经营国有企业挪用企业资金行为如何定性处理

吉林省镇赉纪委: 贾作辉 李丽

一、案情

某县印刷厂(国有中小型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连续几年亏损,为改变亏损状况,2004年1月,经政府主管部门研究决定,将印刷厂发包给张某(退休党员干部)经营管理。发包采用工资加利润分层的形式,即在承包期内,印刷厂每月向张某支付工资2000元,年终再按企业经营利润的15%向张某支付报酬。张某承包印刷厂后,因经营管理有方,在承包当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之后的2005年、2006年两年也都取得盈利,不过,在2007年,企业管理不善,出现了亏损,连职工开资都很困难。年终,主管部门请审计部门对印刷厂进行财务审计,结果是印刷厂2007年净亏损32.6万元。另在审计中发现,印刷厂有8万元资金在2007年6月被张某提走购买印刷设备,但设备一直未买,钱款也不知去向。后来,张某在政府主管部门的询问下,说出了企业亏损的原因及8万企业资金的去向,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张某迷上了炒股,无暇顾及企业造成的,被其提走的8万元资金,目的并不是为企业购买印刷设备,而是以买设备为名行个人炒股之用,且炒股损失惨重,已所剩无几,无法偿还。

二、分歧

一种意见认为,张某的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理由是,张某承包的印刷厂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是国有资产,属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行为,应参照刑法关于“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及人民团体

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的规定,将张某利用承包管理、经营印刷厂的职务之便,挪用企业资金炒股,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应以挪用公款论,挪用数额较大,达到了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定标准,构成挪用公款罪。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张某的行为不构成挪用公款罪,而构成挪用资金罪。理由是,挪用公款主体要求是国家工作人员,即我国刑法规定的“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而张某的身份并不符合上述国家工作人员的规定,因此,其行为不构成挪用公款罪。但是,张某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不能因为主体不符合挪用公款的规定,就不对其进行责任追究,而应根据刑法中关于挪用资金罪的规定去认定处理。挪用资金罪指的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本单位资金归自己使用或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的行为。张某的行为基本符合挪用资金罪的规定,应按挪用资金罪定罪处理

三、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首先,我们要知道张某的承包行为是什么性质的。可以肯定的说,张某对国有企业的承包不属于受国家机关委派。委派指的是任命、派遣等,具有行政强制性,被委派人员必须无条件接受,双方地位是不对等的,是行政隶属关系。而张某承包经营国有企业,是自愿的经营行为,是平等协商后的结

果,不存在行政强制性,双方之间的地位是对等的,按照民事法律关系讲,双方是民事法律关系平等主体,政府主管部门把国有企业承包给张某管理、经营,正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体现,从本质上讲,属于民事上的政府委托,即实际是政府主管部门把企业委托给了张某管理、经营,用发包的形式来表现的。这样说是因为,张某虽然承包了国有企业,但不等于企业就成了自己的,仍属于国家,张某只不过要按合同约定,替国家管理好企业的人、财、物,是事实上的委托管理。所以说,张某承包管理、经营国有印刷厂,实质是受委政府委的托管理、经营。

其次,虽然我们已经分析出了张某承包管理、经营行为是受政府委托的管理、经营行为,但不能参照刑法关于“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及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的规定,把张某利用职务之便挪用企业资金的行为定性为挪用公款处理。挪用公款罪的主体仅指国家工作人员,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人员都不能构成挪用公款罪的主体。一般人认为,贪污罪的主体应该与挪用公款罪的主体一致,符合贪污罪的主体规定就符合挪用公款罪的主体规定,实际上这种认为是不对的,不过可以反过来说,符合挪用公款罪的主体规定都符合贪污罪的主体规定。按照刑法的规定,贪污罪的主体比挪用公款罪的主体要广,贪污罪的主体除包括国家工作人员外,还包括上述的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及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因此,不能把张某的行为按挪用公款罪定性处理。

最后,对张某的行为如何认定,我同上述第二种意见,应该以挪用资金

罪定罪处理。构成挪用资金罪主体的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人员,一般指的是非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非国有单位人员,而张某所在的企业是国有企业,其身份不符合挪用资金罪的主体要求,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张某的行为也不构成挪用资金罪。但是,张某的行为确实给国家、给企业造成了严重损害后果,危害性等同于挪用资金罪或挪用公款罪,不定性不惩处会违背法律的公平原则,放纵了犯罪。为此,在2000年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对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挪用国有资金行为如何定罪的问题的请示》作出了明确答复,内容是:“对于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国有资金归个人使用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以挪用资金罪定罪处罚。”。按照这个批复,张某的行为自然构成挪用资金罪。

四、结论

综上所述,张某在承包经营国有印刷厂期间,利用职务之便挪用企业资金炒股,是挪用资金行为,因挪用数额较大,达到了追究刑事责任的标准,构成挪用资金罪。同时,应依据《纪律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其相应的党纪处分。

第二篇:挪用公司虚开发票非法套取资金行为的定性

挪用公司虚开发票非法套取资金行为的定性

【案情简介】

被告人方某于2011年5月至12月期间,经“凯利公司”全体股东同意,并延续公司2010年的做法,在无货交易的情况下,通过王某(已被判刑)从“栅桥贸易公司”虚开5份普通发票,票面累计金额为60万元人民币,并从“凯利公司”提取现金人民币60万元存入其个人的银行账户中。随后,被告人方某利用担任“凯利公司”总经理职务之便,在未经“凯利公司”许可的情况下,擅自挪用该公司资金15万元归个人使用,直至案发后才退还;2011年12月24日,被告人方某又擅自挪用凯利公司的35万元人民币,用于其个人开设的有限公司的经营活动。

此外,被告人方某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资金35331元人民币非法占为己有。案发后其已退还了上述所有款项。

公诉机关以被告人方某的上述行为分别构成挪用资金罪、职务侵占罪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意见分歧】

在审理过程中,对被告人方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挪用资金罪出现了争议:

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方某的行为构成挪用资金罪。理由是“凯利公司”采用违法的手段提取分红资金,但该60万元款项未完成分配程序,每个股东都不能私自使用,资金的所有权自始未转移,仍是公司资金,被告人方某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司委托其保管的资金,构成挪用资金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人方某的行为不构成挪用资金罪。理由是“凯利公司”通过他人虚开发票手段提取分红资金60万元已违反相关法律规定,该款项不再是该公司合法拥有的资金,而挪用资金罪中的“资金”应当是公司正常、合法的钱,故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挪用资金罪。

【律师评析】

深圳马成律师认为,被告人方某的行为不构成挪用资金罪。

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案中,争议焦点在于该法条中的“资金”是否包括违法所得的资金。

从法益保护原则上来看,我国刑法的目的是保护法益,从某种角度而言,刑法本身就是一部法益保护法。“无法益保护,就无刑法,换言之:倘无法益受到侵害或危险,则无刑罚的必要性。”刑法将挪用资金罪规定在“侵犯财产罪”一章中,意在保护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对本单位资金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上述即为该罪保护之法益。而作为法益,必须与法相关联,某种利益尽管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但当它并不受法保护时,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法益。因此上述被保护的单位占有、使用、收益权理应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方能体现法益保护原则,亦是刑法公平正义的彰显。

本案中,该笔60万元的款项虽为“凯利公司”所有,但却是以虚开发票手段套取所得,应认定为公司非法行为产生的利益。对于该公司非法来源的资金,已不属于法益,无刑法保护之必要。而被告人挪用上述资金之举也近似于导致其公司内部对于违法行为所得赃款分配不均的行为。因此,只需对该公司虚开发票套取资金的违法甚至涉嫌逃税犯罪的行为给予依法处理即可。若对被告人方某以挪用资金罪定罪处罚,那么刑法无异于保护了该公司的前一违法行为,明显不合法理、有违原则,也势必戕害刑法的实质正义。

法律适用的疑难不止于个案的争议。我国刑法在以单位财产作为犯罪客体的相关罪名的规定中,对于单位财产是否应具有合法属性缺乏明确的解释,而对于法条中的公民私人财产在刑法总则中有所定义。刑法第九十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是指下列财产:(一)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生活资料;(二)依法归个人、家庭所有的生产资料;(三)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的合法财产;(四)依法归个人所有的股份、股票、债券和其他财产。”但若将此条文中的公民财产的合法性要求扩大应用于单位财产,则难免有违刑法禁止类推、罪刑法定原则之嫌。而在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利用法益保护的原则理解刑法规定亦是无奈之举。为此,建议立法机关尽快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或者出台司法解释,对于以单位财产作为犯罪客体的相关罪名,明确规定其中涉案的单位财产应当具有合法来源、合法属性,以解决法律疑难,指导审判实践。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九十二条 【公民私人所有财产的范围】本法所称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是指下列财产:

(一)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生活资料;

(二)依法归个人、家庭所有的生产资料;

(三)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的合法财产;

(四)依法归个人所有的股份、股票、债券和其他财产。

第二百七十二条 【挪用资金罪;挪用公款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篇:产业集群与非产业集群企业员工组织行为比较研究

翁清雄.席酉民.产业集群与非产业集群企业员工组织行为比较研究.西安交通大学 管理学院.2009.核心内容: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集群内员工的组织行为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通过对广东深圳和中山、浙江杭州和宁波、湖北武汉、云南昆明、河南郑州和洛阳、福建福州这 9 个城市中的产业集群与非产业集群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产业集群与非产业集群员工感知机会、职业成长、组织承诺、职业承诺等组织行为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在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内员工的感知机会更高,也拥有相对较好的职业成长,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所服务的组织拥有更高的承诺。研究结论对解释产业集群人才集聚现象提供了依据,也为产业集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了参考。

个人总结:本篇论文通过对产业集群与非产业集群员工的感知机会比较、职业成长比较、承诺比较的分析,分别提出假设:(1)产业集群相对于非产业集群,员工的感知机会更高。(2)产业集群相对于非产业集群,员工在组织中的职业成长更快。(3)产业集群相对于非产业集群,员工的职业承诺更高。(4)产业集群相对于非产业集群,员工的组织承诺更高。然后选取不同的样本进行分析研究,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

第四篇: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8]23号)

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8]23号)

各国有金融企业:

金融企业是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金融企业运营总体平稳良好,但在服务地方发展、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建设中仍然存在过于依靠政府信用背书,捆绑地方政府、捆绑国有企

业、堆积地方债务风险等问题,加剧了财政金融风险隐患。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和要求,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促进金融企业稳健运行,进一步督促金融企业加强

风险管控和财务管理,严格执行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国有金融企业应严格落实《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等要求,除购买地方政府债券外,不得直接或通过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等间接渠

道为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提供任何形式的融资,不得违规新增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不得要求地方政府违法违规提供担保或承担偿债责任。不得提供债务性资金作为地方建设项目、政府投资基金或政府和社会

资本合作(PPP)项目资本金。

二、【资本金审查】国有金融企业向参与地方建设的国有企业(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或PPP项目提供融资,应按照“穿透原则”加强资本金审查,确保融资主体的资本金来源合法合规,融资项目满足规

定的资本金比例要求。若发现存在以“名股实债”、股东借款、借贷资金等债务性资金和以公益性资产、储备土地等方式违规出资或出资不实的问题,国有金融企业不得向其提供融资。

三、【还款能力评估】国有金融企业参与地方建设融资,应审慎评估融资主体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来源,确保其自有经营性现金流能够覆盖应还债务本息,不得要求或接受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以任何方式提供担保

、承诺回购投资本金、保本保收益等兜底安排,或以其他方式违规承担偿债责任。项目现金流涉及可行性缺口补助、政府付费、财政补贴等财政资金安排的,国有金融企业应严格核实地方政府履行相关程序的合规

性和完备性。严禁国有金融企业向地方政府虚构或超越权限、财力签订的应付(收)账款协议提供融资。

四、【投资基金】国有金融企业与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合作设立各类投资基金,应严格遵守有关监管规定,不得要求或接受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作出承诺回购投资本金、保本保收益等兜底安排,不得通过结构化融

资安排或采取多层嵌套等方式将投资基金异化为债务融资平台。

五、【资产管理业务】国有金融企业发行银行理财、信托计划、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资产管理计划、保险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等资产管理产品参与地方建设项目,应按照“穿透原则”切实加强资金投向管理,全面

掌握底层基础资产信息,强化期限匹配,不得以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产品对接,不得要求或接受地方政府以任何方式提供兜底安排或以其他方式违规承担偿债责任,不得变相为地方政

府提供融资。国有金融企业在进行资产管理产品推介时,应充分说明投资风险,不得以地方政府承诺回购、保证最低收益等隐含无风险条件,作为营销手段。

六、【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持经济社会薄弱环节时,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严格按照市场化原则审慎合规授信,严格按照项目实际而不是政府信用提

供融资,严格遵守业务范围划分规定。严禁为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提供各类违规融资,不得要求或接受地方政府出具任何形式明示或暗示承担偿债责任的文件,不得通过任何形式违法违规增加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七、【合作方式】国有金融企业应将严格遵守国家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作为合规管理的重要内容,切实转变业务模式,依法规范对地方建设项目提供融资,原则上不得采取与地方政府及其部

门签署一揽子协议、备忘录、会议纪要等方式开展业务,不得对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统一授信。

八、【金融中介业务】国有金融企业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等地方国有企业在境内外发行债券提供中介服务时,应审慎评估举债主体财务能力和还款来源。对于发债企业收入来源中涉及财政资金安排的,应

当尽职调查,认真核实财政资金安排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在债券募集说明书等文件中,不得披露所在地区财政收支、政府债务数据等明示或暗示存在政府信用支持的信息,严禁与政府信用挂钩的误导性宣传,并应

在相关发债说明书中明确,地方政府作为出资人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相关举借债务由地方国有企业作为独立法人负责偿还。

九、【PPP】国有金融企业应以PPP项目规范运作为融资前提条件,对于未落实项目资本金来源、未按规定开展物有所值评价、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的,物有所值评价、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等相关信息没有充分披露

的PPP项目,不得提供融资。

十、【融资担保】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应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依法依规开展融资担保服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得要求或接受地方政府以任何形式在出资范围之外承担责任。

十一、【出资管理】国有金融企业应加强对股东资质的审查。国有金融企业股东应以自有资金入股国有金融企业,且确保资金来源合法,严禁虚假出资、出资不实或抽逃出资,严禁代持国有金融企业股权。除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以外,以非自有资金出资的股权不得享受股权增值收益,并按“实际出资与期末净资产孰低”原则予以清退。国有金融企业股东用金融企业股权质押融资,应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监管规定,不

得损害其他股东和金融企业的利益。

十二、【财务约束】国有金融企业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充足提取资产减值准备,严格计算占用资本,不得以有无政府背景作为资产风险的判断标准。

十三、【产权管理】国有金融企业应聚焦主业,严格遵守国有金融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做好与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合作所形成股权资产的登记、评估、转让、清算、退出等工作。合理设置机构法人层级,压缩管

理级次,降低组织结构复杂程度,原则上同类一级子公司只能限定为一家。

十四、【配合整改】对存在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担保、变相举债等问题的存量项目,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等国有金融企业应积极主动配合有关方面,依法依规开展整改,在有效保障各方合法权益的基础

上,稳妥有序化存量债务风险。在配合整改的同时,国有金融企业不得盲目抽贷、压贷和停贷,防范存量债务资金链断裂风险。

十五、【绩效评价】财政部门对金融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时,如金融企业违法违规向地方政府、地方国有企业等提供融资,要求或接受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以任何方式提供担保或承担偿债责任,被相关部门依法依

规追究责任的,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处理处罚情况,对该金融企业下调评价等级。

十六、【监督检查】对财政部公开通报涉及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担保行为的地方国有企业,国有金融企业应暂停或审慎提供融资和融资中介服务。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根据本通知规定对国有金

融企业及其分支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对相关违规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和纠正,并依法进行处理。相关检查处理结果视情抄送有关金融监管部门。

十七、【其他】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其他金融企业参照执行。

第五篇:从两起资金挪用案谈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立信锐思系列内控案重点

一、案例简介 案例1: 伪造银行对账单,挪用两亿判死缓 曾在国家某科研基金管理机构会计卞某涉嫌贪污挪用公款2亿元一案,是北京市建国以来涉案金额最高的一起职务侵占案件,最终卞某被法院判为死缓。从媒体报道来看,卞某在案发前的八年期间里,利用掌管该科研基金的专项资金下拨权,采用谎称支票作废、偷盖印鉴、削减拨款金额、伪造银行进账单和信汇凭证、伪造银行对账单等手段贪污、挪用公款人民币两亿余元。卞某担负着资金收付的出纳职能,同时所有的银行单据和银行对账单也都由他一手经办,使得他得以作案长达八年,却一直没有被察觉。审计部门曾经对该基金委的财务状况多次审计,但一直没有发现卞中挪用资金的问题。案发当年的春节刚过,基金委财务局经费管理处刚来的一名大学生提前休假回来,去银行办事时顺手将此前都是由卞某经手的银行对账单取回,而此时卞某还没有对这次的对账单作假,上班伊始便到定点银行拿对账单,以往这一工作由会计卞中负责。取回对账单后,这名大学生开始将对账单和内部账目进行核对,一笔金额为2090万元的支出引起了这名大学生注意,在其印象里他没有听说此项开支。这个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找到卞中刨根问底,慌乱之下卞中道出实情,这桩涉案金额超过2亿元的大案也因此浮出水面。据办案人员介绍:“作为入账凭证,每一笔资金的流向都体现在银行的对账单上,而在基金委,卞某既管记账又管拨款,身份是会计却又掌握出纳的职能,这样就给他实施贪污挪用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比如说他挪出去3000万或者1980万,他把真对账单拿下来自己留下以后,在假对账单里,这笔钱他自己做得根本不体现出来。” “咱们银行对账单,都是从电脑打出来的,既然是电脑做的,卞某也有电脑,他也可以按照那种纸张和程序往下打。”打印出对账单后还必须要加盖银行印章,卞某长期和银行打交道,与银行工作人员之间非常熟悉,有时候银行直接就把印章给他,让他自己盖,这时候卞某就可以一次盖很多。卞某贪污、挪用巨额公款长达八年才案发,从一定意义上讲,暴露出了科研基金管理机构在基金管理方面的漏洞。卞某案发前,该基金管理机构有400万元科研基金因管理不善而流失,有关责任人被判刑6个月。参与该案办理的一名检察官认为,该基金委员会财务制度管理不规范和基金审批与监管环节中的漏洞给了卞某以可乘之机。办案组在侦查中发现,该基金委员会会计部门账务极其混乱,卞某担任会计期间,主管部门没有很好地查过财务账,而且主管部门的

财务做账也不严格,让卞某钻了空子。案例2:上市公司出纳挪用公款炒股案 湖南某上市公司出纳梁某,采取偷盖公司银行印鉴和法人章,使用作废的、没有登记的现金支票等方法,在近五年期间先后挪用3000多万元用于炒股。给单位造成损失1137.8万余元。长沙市中级法院以挪用公款罪和挪用资金罪,判处梁某17年徒刑。

二、案例评析和借鉴 货币资金是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企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遭挪用、贪污和诈骗等案例可以说屡见报端,而这些案例的发生与单位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不健全或未能有效执行有密切关系。前述两个案例可以说非常典型,其作案手段并不复杂,就是利用单位内控漏洞,挪用资金,并通过伪造相关凭证、账单、印鉴或偷盖印鉴等手法掩盖舞弊行为,而单位监督、检查机制的不健全,使得舞弊行为长期未能被发现。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风险主要有:截留、挪用或贪污企业的资金;私设“小金库”保留账外公款;不合规的对外支付。从我国企业现状看,笔者认为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建议予以完善。1.

不相容职务未能有效分离。虽然很多会计人员都知道内控规范有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要求,知道“管钱不管账,管账不管钱,但在具体的内控设计和执行时,却往往会忽视这一点或不清楚如何有效分离不相容职务,一个典型且常见问题就是出纳领取对账单,这在前面的两个案例都有这个现象,并且这个现象在很多单位存在,从不相容职务分离来说,由出纳来领取银行对账单是项大忌,因为出纳本身负责货币资金保管和收支,如果再由出纳来负责领取银行对账单、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出纳就有可能挪用或侵占企业货币资金,并通过伪造对账单或在余额调节表上做手脚来掩盖自己的舞弊行为。一些单位在进行职责分工时,往往是从工作方便或效率角度考虑,便安排经常跑银行的出纳来领取银行对账单,殊不知,这种做法会埋下巨大隐患。再比如,一些企业由销售人员负责客户收款、核对的全过程,发生挪用货款事项也就不奇怪了。因此,企业应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各单位通常应分离的不相容职务包括授权和执行、执行和审核、执行和记录、保管和记录等。2.

银行账户管理失控。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银行开户数量过多,各账户情况无统一记录;银行账户的开立、核销随意,缺乏必要的授权批准程序;对各账户余额无统一 的定期检查及核对制度;银行印鉴未能妥善保管。例如,这两个案例中采取的偷盖印鉴,就暴露了印鉴管理的漏洞。从完善控制角度来讲,企业对银行账户开户、变更及撤销应建立明确的申请批准程序,并予以书面记录,对长期不使用的账户应予以核销,银行印鉴应分开保管。3.

票据单证保管不善,使用情况缺乏必要记录和检查。企业对于有价票据及空白单证如果疏于管理,就会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例如,案例中梁某就是利用作废、未登记的支票进行作案。因此,应严格票据的日常保管,票据的使用和流转应书面记录,对作废票据应予以妥善处置。4.

授权审批程序不够合理。企业货币资金支付的授权审批权限不合理或程序不清,也是很多企业常犯的毛病。企业应明确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审批人应当根据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货币资金业务,经办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5.

检查、核对机制缺失。账账核对、账实核对是防范及发现货币资金舞弊的重要控制手段,企业应由负责账物保管和记录以外的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核对。对有形的实物资产(例如现金、有价证券和存货等)要定期和不定期盘点程序来核实资产的存在性和完整性;对不具实物形态的资产(如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和负债则定期通过询问、函证和对账等方式验证查实。以银行函证为例,只要发生过业务的银行,都应进行函证,即使账面存款余额已为零,函证时不仅要询问存款余额,还要核实有无未入账贷款、有无为他人提供担保等现象。如上述企业财务或审计人员做到这一点,即便伪造银行对账单,审计人员也能通过函证及早发现存在问题。我们的看法 总的来说,对企业货币资金的控制,应通过完善制度和流程,并树立正确内部控制理念,做好风险评估,注重关键控制点的控制。很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都是根据经验或企业发生过的案例来制定的,而忽视了企业的全面风险评估,内部控制不能有效防止重大风险。很多爆出“大案”的问题企业并非没有内部管理制度,有些不但有很多管理制度,甚至非常严格,一些小额费用都要层层审核、签字,并由专业审计人员定期审计,但却发生了重大的资金舞弊而长期没有发

现。可见,强化对企业日常开支的监管固然重要,但企业决策者的目光不应对一些无关大局的事情左右盼顾,企业的内控制度应当紧紧盯住关键控制点。内部控制本身需要成本,而且它也不是万能的,不能期望它能消灭所有舞弊风险,但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将风险降低到合理水平。企业的控制要抓住关键控制点,这就需要企业对风险进行有效而全面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控制措施,防止重大甚至灾难性风险的发生,避免丢了西瓜抓芝麻。

下载非国家工作人员承包经营国有企业挪用企业资金的行为如何定性处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非国家工作人员承包经营国有企业挪用企业资金的行为如何定性处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