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和林风眠的艺术主张及美术教育思想浅谈

时间:2019-05-12 19:4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徐悲鸿和林风眠的艺术主张及美术教育思想浅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徐悲鸿和林风眠的艺术主张及美术教育思想浅谈》。

第一篇:徐悲鸿和林风眠的艺术主张及美术教育思想浅谈

徐悲鸿和林风眠的艺术主张及美术教育思想浅谈

国画—胡君—07330218

徐悲鸿1895年生于江功宜兴,1917年,赴日本留学半年,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7年回国。徐悲鸿是中国第一代油画家中接受法国学院派训练时间最长的人,这种训练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他留欧时期的人体素描和油画习作中。徐悲鸿的人体素描受古典主义的影响,注重结构的把握,注重捕捉人体的动态和节奏,用线精微、深入、坚实、简约。八年的学院教育训练出了他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能够准确传达这种感觉的造型能力。徐悲鸿的油画主要受新古典主义至印象派之间色彩造型技巧的影响。他观察分析色彩极为严谨,在色调处理上注重冷暖对比,在肖像和人体上大胆使用紫与绿的色调,使画面光色闪烁。但总体来说,徐悲鸿在造型上主要思索和解决的是解剖、比例、明暗和空间关系的问题,他的色彩表达不曾逾越形体表达的限度,在形与色的关系上,他更注重造型上素描关系的展现。

传统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基本是指在二维平面中塑造具有三维空间感的形象,用文艺复兴时期建立的明暗、色彩,解剖和透视原理,以视觉错觉营造出虚幻的真实。造型观念是西方艺术最为核心的观念。中国画与西洋绘画的造型观念截然不同,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并不以再现被描绘事物的形色为目的,它甚至贬低和排斥这种再现的真实,笔墨情趣和意境的传达才是传统中国画的精髓。中国画一直走在再现与表现之间。它尤其注重主观的意象表达,它的艺术创造性是在笔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表达的自由,中国画中具体的个体形象则被归纳为一种程式。应该说,20世纪初的中国画家对西方造型观念中“形”与“色”的认识上存在着巨大的障碍。因此,他们首先面对的是造型观念的转换问题,他们中的许多人既有研习中国画的经历,又具国学功底,这种从依附笔墨的线画造型到西方体面造型的转换,是画家应用眼睛和双手的转换。徐悲鸿和林风眠都曾不约而同地把对中国画的变革作为此种转换的内在需求。当中国画形象表达被归纳为一种程式之后,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画家对于审美客体的感觉与体验;这必然导致创造力的部分丧失,导致因袭和摹仿。徐悲鸿斥责“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他的着眼点就在于反对因循守旧的摹古风,他从这种颓败中看到了中国画在感觉方式上存在着缺陷。因此,他所想要的中国艺术复兴,“乃完全回到自然,师法造化”,他革新中国画的切入点也在于此。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徐悲鸿所达到的造型功底是深厚的,他的造型精致、坚实、和谐,而且富有神韵,他是同辈人中最能体现西方造型观念、也最具有造型功力的艺术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成为中国20世纪美术影响最为深远的奠基人。

徐悲鸿对中西方的审美和文化差异进行了比较,形成了自己的中国艺术改良理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徐悲鸿旅法前后对中西融合问题采取的是实用主义的态度。提倡对民族艺术加以取舍、改良。徐悲鸿将艺术与社会的变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并认为倡导新艺术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必要手段。在他眼中,中国的艺术和当时的中国现状一样,像一个急待拯救的病入膏肓之人:“若此时不再振奋,起而师法造化、追求真理,>>艺术必亡。”徐悲鸿后来主张的“八法”的前提是“师法造化”,以写生作为绘画的必要条件,将素描作为基础进行训练。并主张艺术家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素养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徐悲鸿着重于绘画语言形式的表达,从他与徐志摩辩论的文章《惑之不解》中可以找到证据:“试问宇宙之伟观,如落日,如朝霞,仅藉黑线,何以传之?”在徐悲鸿看来,古老单一的中国绘画技法不足以承载几千年的中国艺术精神,不足以表现缤纷的世间万物之美。这成为他决心以西方的绘画语言来丰富、完善中国陈旧艺术语言的主要动机。正是这种动机促使徐悲鸿确立了现实主义美术教育思想。但徐悲鸿的中西融合中具有一定程度的褒西贬中的倾向,他的言论中并未对中西在造型和创作观念上的各具

特色、自成体系进行深入分析,他的作品则集中体现在对“外师造化”的强调上。他的动物、花卉,貌似传统花鸟画,其实很讲究比例、解剖、透视及光影效果。徐悲鸿一生的言行都集中在对写实主义的倡导上,对中国画他始终抱着批判的革新的眼光。

在倡导现实主义艺术思想,极力推行写实手法方面,徐悲鸿形成了比较成型的思想体系和教育体系,徐悲鸿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达25年,在他看来,“美术教育是第一位的工作,创作活动则居第二位。”他把西方艺术学院制度完整的引入中国,建立了较正规、系统的教学体制,而且身体力行的推行素描训练和艺术要以写实方法表现生活的教学主张。1927年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28年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1942年于重庆筹办中国美术学院,1946年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务。在教学生涯中,他一直坚持不懈的推行素描训练和艺术要以写实方法表现生活的教学主张。

他的功绩并不只在于引入了写实手法,而是集中体现在他所倡导的现实主义美术思想,徐悲鸿的代表性作品都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主题,表现善的道德观念,寄寓进步的政治含义。他的《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都属于这类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继承了中国古代人物画“成教化,助人化”的传统,传达了积极的、催人向上的精神。这是在延续了中国主题性绘画基础上的一个新创举。他的作品富有情感,具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倾注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把写实主义手法与现实主义精神牢固的结合在一起,使自己的艺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

中国第一代西画学子是西洋美术坚定的传播者,他们最大限度地去转换自己的造型观念,进行了大量的油画创作和写生。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创作活动的后期,加重了中国画创作。这也许表明,在他们心理上还保留着越久越浓的中国文化心理与传统情结。这种文化心理与传统情结不仅表现在他们怎样认知和移植西画的态度和方式上,而且一直表露在他们的油画作品中,更一直体现在他们持续不断的中国画创作中。

相对而言,林风眠对东西方艺术都不抱成见,他是20世纪最鲜明、最坚定地提倡和实践中西融合的画家。林风眠1900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县,1920年赴法留学,1925年回国。旅法期间,林风眠同时进行着西洋画与中国画的创作,就在中西绘画之间,触发了他的一种感悟:“绘画在诸般艺术中的地位,不过是用色彩同线条表现而纯粹用视觉感得的艺术而已,普通所谓„中国画>同„西洋画>者,在如是想法之下还不是全没有区别东西吗?”所以,他在创办国立杭州艺专时,坚决地反对中西分科,主张中国画与西洋画合而称为“绘画系”。

林风眠的一生都在探索着中西融合之路,他对于中国画应该怎样融合西洋画是明确的:“第一,绘画上的基本练习,应以自然现象为基础,先使物象正确,然后谈到„写意不写形>的问题。第二,我们的画家之所以不自主地走进了传统的、摹仿的、同抄袭的死路,也许因为我们的原料、工具,有使我们不得不然的地方罢?第三,绘画上的单纯化,在现代同过去的欧洲,并不是不重要的;所以我们的写意画,也不须如何厚非。不过,所谓写意,所谓单纯,是就很复杂的自然现象中,寻出最足以代表它的那特点、质量、同色彩,以极有趣的手法,归纳到整体的意象中以表现之的,绝不是违背了物象的本体,而徒然以抽象的观念,适合于书法的趣味的东西!”这三个方面都试图改变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定势。第一是强调写实基础,第二提出扩大中国画的材料和工具,第三提出单纯化并不是写意化,而是对自然物象特点、质量、色彩的意象化提纯。这三个方面都体现在他自己中西融合的探索中,他在欧洲接受了三年学院派的造型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材料上不拘泥于国画颜料,不限于毛笔。他的色彩,受到宋瓷透明颜色的影响,如《夏天》《金鱼》等作品,试图把这种瓷器上的“灵感,技术放在画里”;他的线条,如他的鹭鸶和仕女,“总是想法用毛笔画出像铅笔一样的线条”,“一条线下来,比较流利地,有点像西洋画稿子、速写”,以背离骨法用笔的书法技巧和意趣;他的作品中大量引入了西画的块面和色彩,完全违背了中国画的留白“空境”,用后

印象派和野兽派对物象的“单纯化”手法取代了中国画写意在笔墨程式,舍弃了皴法、笔法、墨法,只用拆散了的体面造型来呈现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林风眠用扩大了的中国画材料与工具表现他的西洋画观念和审美意趣,同时在画面背后透散出东方文化的哲思。

林风眠在对中国绘画弊端进行批判的同时指出:“中国画与西洋画,总是居于对立的和冲突的地位。这种现象是艺术教育实施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且能陷绘画艺术到一个很危险的地步。”“西方艺术上之所短,正是东方艺术之所长,东方艺术之所短,正是西方艺术之所长,短长互补,世界新艺术之产生,正在目前,惟视吾人努力之方针耳。”这正是将中西艺术放在同一个层面看待,中西方艺术是两个平等的主题,不必分辨谁强谁弱的问题。林风眠提倡的是一种“智之美术”,他认为“艺术的根本是感情的产物。>>一方面创作者可以自满其情感之欲,一方面以其作品为一切人类社会的一切之助。”这种理论不仅阐述了艺术产生的根源,并且讨论了艺术的情感作用。林风眠所提倡的新艺术更多的是从艺术的内在功能出发,避免了艺术语言形式上的纠缠。希望艺术能从人的内心世界出发,将人的审美教育作为第一位,由影响人的审美进而影响社会。引导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到创造美成为他艺术实践的理论根基,树立了“社会艺术化”的教育思想。

实现艺术社会化的教育思想贯穿在林风眠一生的艺术活动中。他当时认为“国人懂得艺术的是太少了,无论乡村与都市,多数人欣赏的还是很丑陋的月份牌这类东西,就是绝无仅有的老艺术家们,仍在抱着祖先们的尸体,好像正在欣赏腐烂的臭味,不惜自禁在冷冰冰的墓洞中,拒绝一切曙光与新味!”他相信艺术救国与科学救国一样,同样可以拯救中国人的灵魂。林风眠学成归国之初就抱着为“中国艺术界打开一条血路”的决心,担任了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的校长。任教之初,林风眠就树立了明确的教育目的,他在《致全国艺术界书》中就写的道:“故在忝长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之决心,俾能集中艺术界的力量,扶助多数的青年作家,共同奋斗,以求打破艺术上传统模仿的观念,使倾向于基础的练习及自由的创作;更以艺人团结之力,举办大规模之艺术展览会,以期实现艺术化理想。”

第二篇:画家林风眠教案

画家林风眠

一、教材分析

1.本课是”造型 • 表现“学习领域内容。通过介绍和分析林风眠的作品,使学生了解画家林风眠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彩墨画的兴趣;通过欣赏静物、仕女、花卉、芦燕等各题材的作品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用笔、用墨、用色的变化,感受彩墨交融的独特效果,描绘出有彩墨画特色的静物画。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画家林风眠的作品,使学生了解画家林风眠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彩墨画的兴趣。过程与方法:了解彩墨画的用笔、用墨、用色技巧,尝试以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为对象,用彩墨画的艺术形式去表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画家的人格魅力和坚持不懈的艺术创新精神。3.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林风眠作品的艺术特点。难点:彩墨画技法的运用。

4.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5.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设疑激趣,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有一个人,被称为中国现代画坛杰出的艺术大师,当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一位中国现代绘画的启蒙者,开创了彩墨画的新纪元,至今仍极深远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辈画家。”

教师:猜一猜,他是谁?

学生:林风眠。

教师揭题并板书:画家林风眠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导入,激发学生兴趣。2.观察了解,讲授新知

给学生介绍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人生,师生一起欣赏教科书中的《三月梨》、《琵琶仕女》、《秋之湖》、《秋鹤》等作品 教师:同学们知道画家林风眠的作品表现了哪些内容吗? 学生:静物、仕女、芦苇、鲜花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你们能感受到作品中彩墨交融的独特效果吗?

学生:色彩很丰富、鲜艳,以水墨画为基础。

教师:同学们观察的都非常仔细,我们可以看到彩墨画是以水墨画为基底,在上面设色、点彩,色彩明快鲜亮。

导出林风眠与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的作品,请同学们进行思考。林风眠作品和其他画家相比,有何不同?

学生:构图是以正方形为主,落款简单。造型不是纯写生,有装饰意味。用笔概括、简练、干脆,线条极具笔意。色彩浓重,彩墨交融。

教师:同学们都很棒,彩墨画与传统国画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构图:以正方形为主,落款简单。造型:不是纯写生,有装饰意味。用笔:概括、简练、干脆,线条极具笔意。用色:色彩浓重,彩墨交融。我们把这种彩墨交融的具有独特效果的作品称为彩墨画。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人生,欣赏图片,采用作品对比的欣赏方法找出林风眠作品的特点。直观感知“风眠体”彩墨画的艺术魅力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林风眠作品的特点,加深对彩墨画作品的理解。3.笔墨体验,尝试实践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林风眠作品的用笔、用墨、和用色,并尝试用笔蘸上颜料或墨,结合水在宣纸上临摹林凤眠的静物作品局部,感受其用笔用墨。要求:构图饱满、形体概括;用笔简练、设色明快、鲜亮。PPT演示作图步骤:

第一步:勾线打型;第二步:淡墨敷色;第三步,添加重彩;第四步,深入调整。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临摹林风眠的静物作品(或局部),让学生感受其笔触与色彩。运用直观演示法,强调彩墨画的用笔、用墨、用色,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把握。4.展示评价,总结拓展

挑选学生的几幅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同学之间相互点评,互相交流介绍自己的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林风眠作品为何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在于他一生勤奋笔耕和“融会中西”的创新思想。做任何事情,我们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创新才会有生命力。课后拓展

尝试以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为对象,用彩墨画的艺术形式去表现。收集林风眠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艺术对其学生及后世的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互动,相互间的交流学习。教师评价有引领作用。同龄人作品欣赏可以相互学习。拓展延伸有助于理解与领悟林风眠作品的内涵。

三、板书设计 1.题目:画家林风眠

2.内容:静物、仕女、芦苇、鲜花

3.构图:以正方形为主。

造型:不是纯写生,有装饰意味。用笔 :随意、干脆、简练、迅疾。

用色:以墨色为主,以墨显色,以色助墨。色彩浓重,彩墨交融。

落款:落款简单,基本只有姓名与印章。

第三篇:画家林风眠教学实录

画家林风眠课堂实录

一、课前谈话

朱:你们是育才小学的学生,那么育的都是才子。你们别看我长的不怎么样,想当年人家也说我是才华横溢,英俊潇洒。我还告诉你们,江湖上我还有称号,东邪西毒,南朱北魏,南朱就是我。今天我们上课的内容和上世纪有点关系,上个世纪是哪个世纪? 生齐:20世纪。

朱:恩,有才呢。那么上个世纪发生了什么大事? 生1:上个世纪也就是20世纪我们中国解放了。

朱:建立了新中国,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好忘了呢?恩,你有才的。生2::2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中国近代的文革。

朱:许多人表情很严肃呢,那是不得了的,我们乱了十年。那些老革命家都被打倒,国家主席也冤屈死掉。那些像朱老师这么有才华的人要么自杀,要么被关到牢里去,蛮可怕的。再考考你们,两张图片看一看。什么事情?(出示幻灯图片日本人占领杭州)好像一座桥,桥上有群人,啊,不是人,好像是一群畜生。是什么事情呢?发生在我们杭州的大事啊。

生2:应该是抗日战争的时候,那里有日本国旗。

师:对,这个狗皮膏药是谁也不会忘记的。这是我们断桥,37年12月他们把杭州都占领了,后来还把上海炸的一塌糊涂。最后考一考。(出示照片大学生运动)这些人他们很激动嘛,不是,他们很冲动嘛,什么事情啊?有没有才子知道啊。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十年文革。那么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如果上课表现好,下面有掌声的,朱老师一激动就把刚出的这本书就奖给你。

二、教学过程

1、介绍画家的生平,了解画家。

朱:人一生,大多数人也就短短的几十年,就像一条曲线,(板书画一条曲线)但是朱老师画的不是一个普通人的人生轨迹,而是一位伟大画家的生命华章。有人说,朱老师你怎么这么吓人啊。(生笑)想不想知道啊?(一边讲解一边在曲线图的点上贴上相关的照片)我跟你讲啊,他1900年出生在我国的广东梅县,好像是20世纪第一天来到人间的嘛。在他6岁的时候,就亲眼目睹自己的母亲被封建的族人浇上汽油要活活烧死,在他的哭喊之下,人被远卖为奴,从此他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19岁的时候,他就敢去法国勤工俭学,没想到22岁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子又一并死去。23岁的时候他又去了德国游学,整整三年。26岁的时候,他一回到中国就被聘为北京国立艺专的校长,就是我们现在中央美术学院的院长。28岁的时候,他又来到我们杭州,在美丽的西子湖边创立了杭州国立艺术学院,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国美院,担任院长。可惜啊,37岁的时候,日本鬼子打到我们杭州,他只好带着那些学生,老师一起逃难到了重庆,他甚至一个人隐居在重庆一座废弃的军用仓库里整整五年,每天画画。53岁的时候,他来到了上海,在这幢楼里面,整整独居了二十多年,每天又在画。没有想到,在他六十几岁的时候又被抓入狱。七十几岁的时候他只好离开自己的祖国,孤独的居住在香港。91岁的时候去世。他是谁啊? 生:林风眠。

朱:大画家林风眠。老师想问个奇怪的问题,这样的人生经历可能会照就他怎样的艺术思想呢?猜想下。一下是老师,一下子院长,一下子囚徒。

生3:我觉得他这个人他的精神可能是坚忍不拔的。朱:坚忍不拔的艺术精神。非常好。谁能不能再猜想下。生2:他的艺术上融合的东方的精髓,西方的精髓,结为一体。朱:恩,可能他西方游学的经历会对他的艺术有深刻的烙印。你蛮有眼光的嘛。

生4:我觉的他一下子当校长,一下子当囚徒,他对事情的看法有所不同,画出来的画也是有所不同的。

朱:恩,他的画可能会非常有深度。老师想让同学们看一段视频,看看视频中有什么让你感动的。(观看视频)

朱:老师都很感动,你有什么地方感动吗?有发现吗? 生5:他不强迫学生画,让学生自己画。朱:那这样的老师你喜欢吗? 生:喜欢。

朱:发自内心的想画,就学的好了。

生2:他让学生培养一种发散性思维,不去死板的画。

朱:死读书我们都不喜欢,什么举一反三啦,发散性思维他很强调,这才是教艺术的老师嘛。生3:他画出来自己的心声。

朱:是啊,不是自己心声画出来的画打动不了人,生6:我觉得林风眠在很用心的学习画画,没有说自己成了了不起的人就了不起了,他还学习毕加索他们的画,汲取其中的知识。朱:这才是用心学艺术的,一天画九十几张呢,我们画一张都怕累的。

2、林风眠的画

朱:那么在这样的成长历练和艺术思想下,林风眠他到底喜欢画些什么?他是怎么画的?他的画到底有什么特点?他想用他的画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情感?他一生又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成就?我们还是来看他的作品。待会有的同学抽屉里拿出老师准备的画册,请翻阅,欣赏。第一个问题,林风眠的作品有什么特别不一样的?第二个问题林风眠的作品给你的感觉和映像,你用记号笔在条卡上写一个词或一句话,写好了贴到黑板上。有部分同学抽屉里的是林风眠经典作品,也要仔细的看,仔细的讨论,作品有怎样的特点?你想拥有其中的那幅作品,为什么?理由充分,这张作品就是你的了。好,三个人一组一本画册,拿出来,开始。我们看看那个小组最有欣赏的体会,最读懂画家的作品。(边欣赏边指导。)

朱:有的同学按续看,有的同学还会看看题目,年代,作品的类型,搞不清楚的可以和同学商讨。我们要读懂画家的作品,也要用心去读。(学生欣赏7、8分钟)朱:我们一边看,一边讨论,问题一,林风眠的画有什么特别的? 生:画中的人物和其他画家的不一样,林风眠的人物头部有的方的。朱:好的,你从造型上看出不同。人物造型。

生:我觉得他的人物不注重细节,比如脸啊什么的都是一笔带过的。朱:眼睛几乎就是上一笔,下一笔,非常的概括。你会用艺术的语言去表达。

生:我觉得林风眠先生的画风是很抽象的。他去西洋留过学,所以又西洋的风格。

朱:恩,他不是完全的抄袭什么自然的,这个事由水品的画家。生:我觉得林风眠的画有点像散文,那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感觉。他的画虽然很抽象,但是他的精神和表现出来的意义我们还是能理解的到的,每幅画不是普通的画,里面都是有精神存在的。

朱:画中有精神有思想,而且竟然像散文诗一样的美妙。我们要把掌声给这位同学,我们会欣赏也要回表述啊。

生:我觉得林风眠先生画的动作比较细致,姿态啊刻画的很细致。朱:他是该细致的地方到位,有的地方该简单的地方去写意,去概括。生:我觉得林风眠画的景物都是有诗意的。

朱:中国人没有诗意那谁有诗意啊,中华民族是一个有诗意情怀的民族,讲的很好。

生2:我们重点讨论《捕鱼》这幅画,我们用文学中象征的手法来看它,这幅画里面的暗色调象征着什么。

师:是啊,林风眠喜欢用颜色去象征着什么,有人说这是林风眠式的象征,这个你都想到了,一般人不知道的啊,你真是天才。海有呢? 生2:这幅画的水代表着环境,船代表每个人的家,打渔的网呢是谋生方式,暗喻大世纪的来临,可能当时要发生比较大的变动。师:你看画中的一切都有一种表达的内涵,这样我们的画才有力量,才不是苍白的语言,很不错。第二个问题:

朱:那林风眠的画有什么特点,特点就宽泛了,比如造型啊,色彩啊。生:我发现他的风景画都是以冷色调的。

朱:他好像有个色调,画家很注重一个色调,这个色调大多比较冷寂,比较暗淡,不是那种花花绿绿那种。她就有种敏锐的眼光,不错。生:我觉得他的画色彩很丰富,但是过度的很恰当。

朱:自然地过度,他的色彩啊,那些墨色啊是自然地融汇在一起,这种融汇很难的,把阳光的颜色放到水雾当中去,很难的,你也说的很好。

生:他的画一眼看去有点乱,仔细看又是很有序的。(出示画家经典作品)

朱:你最想拥有那幅作品,理由充分。

生:第二幅,背景的芦苇若隐若现很有诗意。就因为这样,它中间的仙鹤就更加的生动,像跳出来一样。

朱:像活的一样才会跳出来,这个词用的很好。把我的明星照送给你。这种若隐若现把仙鹤体现的更加生动。生:我想要《绿衣仕女》图,因为动态很美。朱:这种美是有中国文化的,女人坐在这里的优雅的体态啊,讲的不错。蛮具体的。还有谁想要的。生8:我比较喜欢《苏堤人家》

朱:这幅画我们杭州人不喜欢的话当什么杭州人啦,你说。生8:这幅画给人带来清净的感觉。

朱:恩,我们走进西湖边这么美的景色,走进林风眠心中的西湖世界那是心境。不会浮躁。

生8:感觉住在这里附近的人们都很悠闲。

朱:这才叫幸福人家嘛。我看这里的人比住高楼大厦的人舒服多了。这种诗意人家,陶渊明就喜欢到这些地方的,这种地方越来越少了,我们要爱护。

生9:我也喜欢《绿衣仕女》,这幅画着色比较细腻,背景它是暗色衬托亮色和人物。

朱:这种圣洁,这种光辉,这个人物就像你说的像青瓷一样的柔美,林风眠很喜欢这种颜色。生3:我喜欢《噩梦》

朱:哦,这幅画一般人不喜欢的,还有人喜欢,为什么? 生3:我平时比较喜欢康定斯基的抽象画。(台下掌声)朱:情趣很高雅嘛,我也很喜欢的,我们握下手吧。

生3:我比较喜欢梦一样的,亦真亦幻的情景,我想把它画的太真实,太细腻的话就没有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朱:亦真亦幻,多好啊,说它是真嘛,林风眠一生有无数次的厄运,说它是幻嘛,他把这种梦幻的艺术方式把他内心对当年那些痛苦通过这个画都把它怎么样?抒发出来了。这么黑乎乎的画面你觉得美吗? 生2:其实这幅画很美,因为反映社会真是的景象,我个人也喜欢张爱玲的作品,她的作品也是放映社会的黑暗的层面,这幅画也很真实的反映了景象。

朱:艺术如果是利器,揭露社会,承担社会的责任了,这才称的上是伟大的画家,不是说我今天不开心了画一下。如果这幅画一道红颜色放进去,一道绿颜色放进去就不美了。老师想让同学们观察下,画的形状有点规律。生:风景画到人物画

朱:那是内容,画的形状发现了没有啊。什么形状啊。生:正方形

朱:几乎都是方形构图,或是方形布阵,这样有什么好处啊? 生:它的方形能让主体物突出

朱:恩,有的时候来个大特写,有眼力,你以后可以搞鉴赏。生2:我发现12幅里有10幅是正方形。还有一幅。朱:是,这幅是老年时画的,他喜欢两个正方形。(再欣赏经典几幅画)

朱:刚才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西湖边,垂柳,那些迷人的绿色,还有秋天弥彦的平原啊,丘陵啊,都常常的融入林风眠的笔下。你们看,小鸟的刻画,洋溢着画家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充满了一种动感诗意。画家还喜欢画静物,你们看,精致、丰富、和谐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画家也爱画仕女,典雅的色泽,把我们东方女性的美表现的如诗如画。戏曲人物则常常融入剪纸,皮影,构成等一些因素,也更多的融入了画家个人的情感。那么林风眠的画室怎么画出来的呢,老师仔细研究了一下。(教师示范)朱:比如他常常画秋风中瑟瑟摇曳的芦苇(教师用墨汁表现芦苇)你们看他画芦苇是怎么用笔的? 生:用笔比较快,笔锋比较尖。

朱:画的比较快,让他的线条非常的轻盈,迅捷。画的比较细,就有弹性。他从铁线描啊,青花啊那些中练出来的他这种独特的线条的功夫,这还不够。在这样的芦苇墨色干后,林风眠又会用大笔蘸上浓淡不同的墨色,涂写出云天,远山湖面,沙泽,这样的笔墨效果让画面呈现出怎样的意境。

这样的画面热闹吗?绝对不是。生11:凄凉的意境。朱:你为什么感觉他是凄凉? 生11:没有什么人,全是冷色调。朱:很苍凉,是吧。

生3:这幅画是在画秋天吧,秋天一种萧条的感觉。

朱:萧条,这个词我觉得用的非常准确。等一下你就会明白。生:这是冬天晚上的感觉,因为我们可以注意到右上角有片白,可以说现在可能会萧条一些,但是萧条过后就是生机。朱:林风眠的画面让我们感到苍凉,孤寂,但绝不是绝望,仍有一线的光明在他心中存留着,讲的多好啊。还不够。林风眠常常在他画面上画上一行秋兀,有时一行,有时两只,有时甚至就一只,哪个同学说说看这样的画面又会让你有怎样的联想?

生3:虽然秋兀很孤独,但是它为了自己的希望展翅高飞。朱:他再追求自己心中对艺术的向往和理想。所以艺术成为他至亲的好友,你的话说的很好。我蛮感动的,你还有别的联想吗?您觉得还有吗?林风眠从原来住洋房,开洋车,西湖边还有他的小洋房呢,但是抗战后国家命运的变化最后他一个人孤独的在一小楼里探索,他像不像这只孤鹜?还不够。70多岁林风眠将要离开自己祖国的时候,他把这幅画送给了他最喜爱的学生叫吴冠中,吴冠中拿到这幅画,打开了之后,一下子潸然泪下。哪个同学说说为什么吴冠中会潸然泪下?

生2:这只秋兀可能飞到远方就不回来了。

朱:是啊,最后林风眠居住在香港,这只孤鹜就离群了,离开了祖国的大地了,林风眠死前就写了四个字:我要回家。我们到林风眠那最具有艺术特点的静物画当中,我们用那种美来修养一下身心。(欣赏幻灯片————林风眠的景物作品)朱:你只要放松,静静的品味那种美,去感受

朱:美不美啊,我有时觉得看他的画就像是品甘泉,品那种美酒,他的画简直像一个个世外桃源一样,而且那种美还是属于林风眠特有的(风眠体)朱:可是有一天我们绘画史上最大一个悲剧和讽刺发生了,就在那样一个疯狂的年代,在一个漆黑的晚上,林风眠敏锐的感觉到他的画将给他自己和他朋友带来生命的威胁,于是,他拿出自己的油画全部烧毁,拿出所有的国画整整几千张,全部撕碎,浸泡在浴缸里,捣碎成泥浆,就用这个厕所,马桶的下水道,冲的片纸全无。尽管如此,他还是被抄家,十几次被莫须有的罪名被抓入狱整整4年半,最后才在总理的搭救下,带着满身的伤痕获释出狱。那时,画家是怎样的心境?谁能说说看,大家好像无言,是不是啊。无法用语言表达,那些画就好像自己的孩子啊,但是是自己亲手撕毁,一张不剩。同学们,老师也是很喜欢画画的,我也无法用语言表达,我想用林风眠那种彩墨抽象的方式来表达我的心情。

(教师示范用画架画彩墨抽象画,配音乐)

朱:同学们可以和我一起感受我是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我内心的情感。朱:画家的一生是很充盈,很丰富的,也是很精彩的,既有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也有遭遇磨难的不平岁月,更有孤独探索的孤独晚年,下面也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用这种彩墨抽象的方式在你们桌前的宣纸上来表达一下你们的心情。(三分钟学生练习)(学生展示作品)

朱:其实我不想去评价大家画的怎么样,其实彩墨体验挺好玩的,也有自己的表达,我就想问个简单的问题,假如说林风眠今天看到你们的作品他可能会怎样鼓励你们。生3: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只要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就可以了。朱:对了,艺术是自由的嘛。关键是思想的表达啊。

生2: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人思想各不同,形状的自由就是思想的自由。

朱:我今天真的要把这本书送给他,他是有资格拥有朱老师这本专著的。不成尽意,多多指导。这才是我们育才学校的学生,这才是才子啊。

朱:哪怕是在抗日战争年代,林风眠仍然用这种激情的话语来鼓励那些誓志追寻艺术的那些莘莘学子,怎么鼓励?(出示幻灯)生齐:为艺术战!

朱:他自己也是这样鉴行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快结束了,最后我还想让我们的同学们能够静下心来,在黑暗中我们再一次来重温画家的音容。我们再来一起回望历史,我们记住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个时代下,一位追求中西融合的大画家,因为人生不长,只有伟大的思想,崇高的艺术才是永恒与不朽的!

第四篇:六年级美术《画家林风眠》(教案)

第4课 画家林风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画家林风眠及其作品的艺术台特色,初步学习彩墨画的表现方法。

2、通过对比欣赏、递进式体验感知作品的独特韵味,尝试彩墨画的用笔、用墨、用色技巧。

3、感悟画家的人格魅力和坚持不懈的艺术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林风眠作品的艺术特点。难点:彩墨画技法的运用。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学生)毛笔、生宣纸、水彩或国画颜料、墨、水、毡垫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毛笔、生宣纸、水彩或国画颜料、墨、水、毡垫等。教学过程:

1、设疑激趣。

(1)、出示课件。

有一个人,被称为中国现代画坛杰出的艺术大师,当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以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启蒙者,开创了彩墨画的新纪元,至今仍极深远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辈画家。

(2)、提问:猜一猜,他是谁?教师揭题并板书:画家林风眠。

2、讲授新课。

(1)、初步了解。(林风眠生平介绍)A、了解林风眠生平

B、教师介绍林风眠的艺术人生。(2)、作品初赏。

A、师生一起欣赏教科书中《三月梨》、《琵琶仕女》、《秋之湖》、《秋鹤》等作品(教科书第10、11页),了解林风眠其人其画。

B、教师提问。(说一说)

问题一:画家林风眠的作品表现了哪些内容?(静物、仕女、芦苇、鲜花等)问题二:你能感受到作品中彩墨交融的独特效果吗? C、学生欣赏、讨论。(3)、对比欣赏。(比一比)

A、教师提问:为什么林风眠的画那么有名?作品与齐白石、徐悲鸿的作品有何不同? B、比较欣赏:欣赏林风眠与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的作品(鸟、风景、仕女、芦苇等),学生通过对比欣赏找出独特表现形式。

a.构图:以正方形为主。

b.造型:不是纯写生,有装饰意味。c.用笔:随意、干脆、简练、迅疾。

d.用色:以墨色为主,以墨显色,以色助墨。色彩浓重,彩墨交融。e.落款:落款简单,基本只有姓名与印章。

C、笔墨体验:仔细观察林风眠作品的用笔、用墨和用色,并尝试用笔蘸上颜料或墨,结合水在宣纸上临摹林风眠的作品局部,感受其用笔用墨。

D、教师总结。

什么是彩墨画?在中国画里,以“水墨画”为基底,在其上敷色、点彩,使画面在色彩上比水墨画更丰富、明快、鲜亮。林风眠作品独特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其他水墨画,他的作品被为“风眠体”的彩墨画。

(4)、尝试实践。(试一试)

A、临摹林风眠彩墨静物画一幅。要求:构图饱满、形体概括;用笔简练】设色明快、鲜亮。PPT演示作画步骤:第一步:勾线打形;第二步:淡墨敷色;第三步:添加重彩;第四步:深入调整。

B、学生作业。

C、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作画,敢于用墨、用色、敢于下笔。(5)作业评价。(评一评)

A、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并加以鼓励。B、同龄人作品欣赏、林风眠作品再欣赏。

3、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林风眠作品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在于他一生勤奋笔耕和“融会中西”的创新思想。我们做任何事情,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创新,才会有生命力。

1、课后拓展。

(1)、尝试以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为对象,用彩墨画的艺术形式去表现。(2)、收集林风眠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艺术对其学生及后世的影响。反思:

了解画家林风眠及其作品的艺术台特色,初步学习彩墨画的表现方法。通过对比欣赏、递进式体验感知作品的独特韵味,尝试彩墨画的用笔、用墨、用色技巧。感悟画家的人格魅力和坚持不懈的艺术创新精神。

第五篇:第四课:画家林风眠 新浙美版 11册 六年级上册

第四课:画家林风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画家林风眠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初步学习彩墨画的表现方法。

2.通过对比欣赏、递进式体验感知作品的独特韵味,尝试彩墨画的用笔、用墨、用色技巧。

3.感悟画家的人格魅力和坚持不懈的艺术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林风眠作品的艺术特点 难点:彩墨画技法的运用。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生宣纸、水彩或国画颜料、墨、水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毛笔、生宣纸、水彩或国画颜料、墨、水等。教学过程: 1.设疑激趣

(1)出示课件。

有一个人,被称为中国现代画坛接触的艺术大师,当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以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启蒙者,开创了彩墨画的新纪元,至今仍极深远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辈画家。

(2)提问:猜一猜,他是谁?教师揭题并板书:画家林风眠。2.讲授新课。

(1)初步了解。(画家林风眠生平介绍)① 了解林风眠生平。② 教师介绍林风眠的艺术人生。(2)作品初赏。① 教师一起欣赏教科书中《三月梨》、《琵琶侍女》、《秋之湖》、《秋鹤》等作品(教科书第10、11页),了解林风眠其人其画。② 教师提问。(说一说)

问题一:画家林风眠的作品表现了哪些内容?(静物、仕女、芦苇、鲜花等)问题二:你能感受到作品中彩墨交融的独特效果吗? ③ 学生欣赏、讨论。)

(3)对比欣赏。(比一比)① 教师提问:为什么林风眠的画那么有名?作品与齐白石、徐悲鸿的作品有何不同? ② 比较欣赏:欣赏林风眠与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的作品(鸟、风景、侍女、芦苇等),学生通过对比欣赏找出独特表现形式。A.构图:以正方形为主。

B.造型:不是纯写生,有装饰意味。C.用笔:随意、干脆、简练、迅疾。

D.用色:以墨色为主,以墨显色,以色助墨。色彩浓重,彩墨交融。E.落款:落款简单,基本只有姓名与印章。③ 笔墨体验:仔细观察林风眠作品的用笔、用墨和用色,并尝试用笔蘸上颜料或墨,结合水在宣纸上临摹林风眠的作品局部,感受其用笔用墨。④ 教师总结。什么是彩墨画?在中国画里,以“水墨画”为基底,在其上敷色、点彩,使画面在色彩上比水墨画更丰富、明快、鲜亮。林风眠独特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其他水墨画,他的作品被大家成为“风眠体”的彩墨画。(4)尝试实践。(试一试)① 临摹林风眠彩墨静物画一幅。要求:构图饱满、形体概括;用笔简练、设色明快、鲜亮。PPT掩饰作画步骤:

第一步:勾线打形;第二步:淡墨敷色;第三步:添加重彩;第四步:深入调整。② 学生作业。③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作画,敢于用墨、用色、敢于下笔。(5)作业评价。(评一评)①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并加以鼓励。② 同龄人作品欣赏、林风眠作品再欣赏。3.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林风眠作品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在于他一生勤奋笔耕和“融会中西”的创新思想。我们做任何事情,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创新,才会有生命力。4.课后扩展。

(1)尝试以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为对象,用彩墨画的艺术形式去表现。(2)手机林风眠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艺术对其学生及后世的影响。

下载徐悲鸿和林风眠的艺术主张及美术教育思想浅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徐悲鸿和林风眠的艺术主张及美术教育思想浅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