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源是土地征用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源是土地征用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一、失地农民的总体状况
(一)失地农民的数量
我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主要集中在城郊和经济发达地区。国家统计局2003年在全国开展了失地农民的调查,调查以人均耕地面积0.3亩以下的农户为主要对象,共调查了2942户。在这2942户中,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上的有442户,约占调查总户数的15;人均耕地不足0.3亩的有1237户,约占42,完全丧失耕地的有1263户,约占43。
目前,中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每年约250万-300万亩,如果按人均1亩地推算,那就意味着每年大约有250万到300万农民变成失地农民。1987年至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共3395万亩,多数研究者估计,至少有3400万农民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
这里讲的非农建设使用土地数量,是指依法使用的耕地,不包括违法占用的耕地。为了保护耕地,中央政府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地方政府违规征占土地屡禁不止。据卫星遥感资料,违规用地数量一般占用地总量的20-30以上。许多专家估计,目前失地或部分失地农民的数量可能达4000万-5000万人。如果违规用地得不到控制失地农民还要大大增加。
(二)我国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郊区,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人数也较多
近20年来,上海市共征用、使用土地约144万亩,失地农民的总数已超过百万。1993年以来,北京市失地农民累计达33万。浙江省绍兴县被征地农民占农村人口的28.2。
二、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状况
(一)在计划经济时期,对失地农民采取了“谁征地、谁安置”的原则,要求由企业自行安置征地农业人员,但已安置的征地劳动力相当一部分实际处于失业状态。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企业为减少冗员而实行下岗分流,由于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使获得就业安置的征地农民首先受到冲击。目前,上海市已安置进各单位的征地劳动力中,有近30的人实际处于离岗状态。北京丰台区卢沟桥乡太平桥村,1993年土地被征用时,实行招工安置的有1100余人,从目前情况看,除少数安排在环卫、公交和房管部门外,其他获得就业安置人员90以上都已下岗、失业。
(二)90年代以后,各地普遍采取征地时一次性地支付补偿金,让被征地农民自谋职业。自谋出路的失地农民,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很容易陷入失地又失业的困境
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征地数量增加,征地用途和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变化,征地用于市政、房地产、土地开发和公共设施建设等非生产性项目的越来越多。这类项目单位没有能力安置征地农民,“谁征地、谁安置”的原则已经难以执行,各地开始探索新的安置模式,即征地时一次性地支付补偿金,让被征地农民自谋职业。这种安置方式被称为货币补偿。按政策规定,凡采取这一方式安置者可以领取1.5万-3万元不等的一次性补助费。自谋职业这一政策在推出之初,曾受到了征地农民的欢迎。上海市先后共有8.32万征地劳动力自愿采取了这一安置方式,占征地安置劳动力总量近1/4。从全国来看,在近几年各地审批的建设用地项目中,采用货币补偿办法的占90以上。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非农就业技能,在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目前相当一部分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无锡市失地农民中处于劳动年龄段的有21.07万人,其中有固定工作的占59.7,没有工作或只有临时工作的占40.3。
调查表明,2942个失地农户共有7187名劳动力,其中征地时安置就业的仅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7;外出务工的约占24.8;经营二、三产业的约占27.3;从事农业的约占25.2;赋闲在家的约占20。
(三)征地导致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的现象相当普遍
土地被征用后,多数离城镇较近的农户,收入不同程度地有所增长,主要得益于有较多外出务工机会。有些农户能较好地运用得到的补偿资金自主创业,生活稳定并有所提高。然而失去土地后生活水平下降的现象却相当普遍。收入减少的农产,大多是传统农业地区的纯农业户。他们除了农业生产活动外,基本没有其他的生产经营活动,耕地减少后收入自然也随着下降。湖北的调查户中约有56的农产收入水平下降。河南开封县调查户中有83收入水平下降。福建调查户的生活水平下降幅度约为17。陕西下降了16。广西下降了5。江苏调查户中生活水平下降的农产约占33。
三、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一)实行货币补偿后,失地农民自行解决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待遇,从总体上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
在北京市自谋职业的失地农民中,自己缴费参加养老保险的不到1/3,而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保率更低。无锡市失地
农民参加各种养老保险的仅占失地农民总数的15。
(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为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进行了探索
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被征地农民通过参加基本生活保障、养老保险等方式,已有52万人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其中符合条件的15万已按月领取。浙江省做法可归纳为三类:一是生活保障型。定位
在最低生活保障与基本养老保险之间。实际操作中分档确定缴费标准和待遇标准,如金华市个人缴费标准分别为3.6万元、3.3万元、3万元、1.6万元四档,相应的月均待遇标准分别为220元、180元、140元、105元;保障资金由个人、所在村和政府共同出资。二是社会保险型。把征地后需要安置的人员统一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此种方法嘉兴市市区已实行9年,将被征地人员所需社保安置费用一次性划转劳动社保部门,统一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三是社会保险与生活保障结合型。办法是:退休年龄段实行基本生活保障;劳动年龄段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未到劳动年龄段一次性发给征地安置补助费。
以上三种做法各有特点。社会保险与生活保障结合型优点突出,既可缓冲近期矛盾,对相对较少的超劳动年龄段人群专设生活保障予以解决;又着眼长远对接,对较多的劳动年龄段人群按统一制度纳入城镇社保体系,还有利于减轻政府“托底”负担和实现基金收支平衡。
(三)失地农民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
从各地情况看,失地农民中只有极少数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他们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他们既不享有土地的保障,也不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失地农民由于在就业、收入等方面的不稳定性,依托家庭保障模式越来越受到冲击。许多家庭是靠征地款来维持生计,过几年征地款“吃”完了,其最终结果往往是生活没有保障。土地既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一旦被征占,就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生存保障。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在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又享受不到有关政策,导致失地农民大量转化为城市贫民,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
四、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建议
失地农民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真正的原因是我国土地征用制度存在重大缺陷。现在土地征用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其主要特征是政府用行政命令代替市场机制,由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过程不是一个平等的产权交易过程,基本上是一个行政强制性的过程。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是当前农民利益流失最严重的一条渠道。土地征用不仅没有使农民富裕,而是造成了大批农民失地失业;不仅没有缩小城乡差距,而是扩大了社会不公。
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需要有新的立法和政策,既要满足城市住房和非农业用地的合理需求,又要给农民以公平的补偿,妥善的安置。
(一)严格控制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途
中央政府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其宏观目标是防止耕地总量降低至最低警戒水平以下,即满足未来人口高峰时16亿人口的粮食需求所需的耕地数量。这个耕地总量估计为1.067亿公顷。2001年,全国1.27亿公顷的耕地中有1.089亿公顷被确定为“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指国家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这些基本农田未经国务院批准,禁止转为他用。但是,地方政府采取了许多变通性办法,如分批次化整为零审批,耕地异地平衡,买卖非农用地指标等等,致使中央政府提出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政策难以落到实处。
(二)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改革征地制度
一是使集体所有的土地在法律上取得与国有土地相平等的产权地位。现有的土地产权划分为城市土地(国有、不同租期的长期租用)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通常为30年的承包合同)。集体的土地必须首先转化为国有,才可以进入土地市场,用于非农业用途。因此,集体所有和国有土地的法律权利不同。从法律上讲,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集体产权与国有产权应该是平等的,不能用公权侵犯私权,也不能用国有产权侵犯集体产权。就现行的法律而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不完全的。集体经济组织只有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而没有处分权,不能通过买卖、转让、馈赠等方式改变所有权主体和所有权性质。由集体土地变为国家土地的过程,不应是一个简单的行政过程,而应是一个平等的财产权利交易过程。必须完善有关法律,确保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完整性和与国有土地产权的平等性。
我国现行法律中所说的“集体所有”,就是以村为单元的所有农民共同所有,其代表是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作为集体组织的成员,都平等地拥有对集体土地的成员权,但并不能按份分割农地的所有权。“集体产权”的这一特征,使集体与农民的权益关系变得模糊:谁真正拥有土地,实际上并不明晰。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在农民不知情时被村干部出卖。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包括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核资折股,量化到农民个人,组建村级股份合作社,让每一个村民拥有一份相应的股权。
二是保证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才动用征地权。在多数国家和地区,工商业等营利性用地只能通过购买获得。土地出售的价格和相关赔偿条款也必须经由双方当事人之间协商达成,政府不能利用国家或政府的强制力专门为一般营利企业去取得土地。政府只有为“公共目的”才动用强制性的征地权。由于对“公共目的”的解释的不确定性,在我国存在对土地征用权的滥用。为了防止滥用公共目的征地,对政府强制性取得土地要有严格限制,对征地目的和范围要有严格的界定。
三是对农民给予公平的补偿。国外土地征用补偿的内容,包括地价补偿、地上物(土地改良物)补偿及其他补偿。各国土地征用补偿的标准并不一致,有的是按市场价格补偿,即以被征用土地征用时在公开市场上能得到的出售价格为补偿标准;有的是按裁定价格补偿,即按法定征用裁判所或土地估价机构裁定或估定的价格补偿;有的则是按法定价格补偿,指按法律规定的基准地价或法律条文直接规定的标准补偿。为保证被征地者原有的生活水准不至于降低,在很多国家,法律都要求政府必须给予被征地者公平合理的赔偿。我国并不是按土地的实际价格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而是按征用土地的原用途进行补偿,以征地前耕地若干年的产值为标准,征地补偿费明显偏低,这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不利于保护耕地。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征地补偿必须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不能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给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应当包括对生产资料的补偿和对生活保障的补偿。
四是完善征地程序,保证在征用农民土地过程中土地权利人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政府在提出用地申请时,先要进行公告,让土地权利人对其合理性和合法性提出质疑;在批准用地后,要再次公告,并就赔偿等问题与土地权利人进行协商,若有争议可以申诉和申请仲裁。为此,必须建立专门的土地法庭或土地法院,公正仲裁征地纠纷。征地必须规范透明,让被征地农民参与征地过程,以保证他们对土地的使用权、处置权等得到充分尊重,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三)允许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
根据现行法规,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不能出租、转让和抵押等。目前法律的规定已大大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要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只要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只要在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控制之上,应该通过开发商和土地所有者进行平等的谈判,让土地所有者——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与用地方直接谈判和交易。在明晰产权、强化用途管制、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土地市场进行交易,做到“两种产权、一个市场”,统一管理,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样用途、同等价格、同等收益的目标。允许和鼓励农民以租赁、参股等办法、参与土地收益的二次分配,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四)广开渠道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一是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各级政府拿出一部分土地出让金专门用于失地农民的定期再就业培训。政府在贷款、税收、场地等方面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应提供优惠政策。金融部门应适当放宽信贷条件,降低贷款门槛,鼓励和扶持失地农民发展生产。失地农民申请个体工商经营,在一定年限内享受城镇下岗工人的税费待遇等。
二是建立留地安置制度。由村民组织自主开发和经营,对土地征用面积超过一定数量的村,可以在征地以后给农民留下一定面积的居住地、经营地,由村集体按照统一规划,鼓励农民用留下的土地建设自有厂房或开发其他经营项目,使农民有长期稳定的收入。对于城郊的农民而言,出租房屋已经成为他们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是他们维持生计的重要途径。在香港,对“原住民”有特别的给予宅基地的政策,出租房屋也是他们的主要收入之一。在国内,也有这一类的政策。南京、成都的标准是给每人无偿提供35平方米,银川是每户100平方米。除此之外还允许被安置农民按建筑成本多购买一定面积的房屋。杭州在制定对失地农民的政策中规定,除了考虑住房,还特别给予失地农民与住房面积同样大小或更大的出租房,以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有条件的可建设一户两套(人均40—5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新农村公寓,既解决农民的住房问题,又能为其提供出租房,增加生活来源。“撤村建居”的,应明确农民自建房享有城市居民自购房的同等权利,获得相应房屋产权证,允许进入市场交易。
(五)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安全网
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根本途径。在保障资金筹集方面,应坚持政府、集体、个人共同出资的原则。要改变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的做法。征地地价一部分发放给失地农民,保障其当前的生活需要,一部分要作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土地非农转用后增值收益巨大。政府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一定比例注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这是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被征地的集体经济组织也应从本集体的积累资金或土地补偿费用中抽调一定的资金注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
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安全网,应允许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对完全失地的农民,应鼓励加入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对部分征地的农民,应加快建立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在内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也可以鼓励失地农民参加商业保险。“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二篇:关于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关于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蓬莱市国土资源局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建设
项目大批征用城郊农村土地,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围绕土地征用产生的各种矛盾日渐突出,若不妥善处理势必影响农村和谐稳定,我们简要分析了目前城郊农村土地征收中存在的问题及特点,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仅供参考。
一、土地征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安臵方式单一,易诱发不稳定因素。当前,对被征地群
众安臵方式以货币安臵为主要手段,这对项目单位来说,简单、易操作,但对大部分文化偏低、年龄偏大、缺乏技术的被征地群众来说,一次性领取有限的安臵补助费用后,失地直接导致失业,一旦土地补偿款被花光,没有经济来源时,生活就失去保障,给社会稳定带来压力。
2、个别群众为了私利,存在无理阻挠现象。由于少数被征
地群众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为了在征地中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和补偿,在政府发布征地公告后,在规划范围内搭建违章建筑,或者就在地面附着物上起文章,在拟征用范围内的土地上抢种、抢栽、抢建地面附着物和青苗等,突击造假,造成工作人员清点地面附着物时要花费很大精力辨别真伪,农户在非法利益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拒绝在清点册上签字确认,甚至搞串通,无理阻挠征地工作。
3、农民的土地权属不清。由于历史原因,不少地方农村宅基地、林地未确权及地籍资料不详不全,给征地中确权带来困难。过 1
去农村无人问津的荒山、荒地在征地中能变成钱,土地权属不详则无法定论,常引发村民之间争议。
4、土地征用及土地征用款分配问题存在复杂性。土地征用
及土地征用款的分配涉及被征地农民的切身权益,由于土地征用款分配中补偿不到位、分配比例的分歧、分配对象的复杂性,加之部分村存在以村民代表会议的形式损害外迁户、五保户、外嫁女和离婚妇女合法的土地权益等问题。同时,土地征用中存在个别村干部违规操作,缺乏公开性和民主性,村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损害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
5、村组征地款管理、使用缺乏有效监管。土地被征用后,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提留土地补偿费和部分安臵补偿费以及集体投入的地面附着物补偿费,提留的资金由村统一纳入集体经济管理范围。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提留部分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不按照开支规定只管随便使用,花钱大手大脚,帐务不公开等现象,屡见不鲜;同时,由于缺少有效投资渠道,村组集体提留的资金,经营管理不善,增值难度大,广大群众并没有从中得到分红收益,他们希望政府能予以规范管理,扭转这种局面。
二、土地征用中的矛盾特点
土地征用中各种矛盾交织,通过调查,目前农村土地征用中矛盾具有以下特点:
1、群体性。在土地征用中,一些农民达不到预期目的,认为自己利益受损,就联名来信来访,甚至集体找政府“理论”,有些上访农民既不懂上访程序又不懂法律知识,仅凭个人的想法和感觉上访,甚至作出阻工、堵门拦车等过激行为。在群体性集结中的多数是老人、妇女在一线,以为拿她们没办法,就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这种群体性征地矛盾一旦为一些人所蛊惑,影响社会稳定。
2、隐蔽性。农村土地征用中,农民对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安臵补偿等与已息息相关利益问题,十分敏感,都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有些矛盾暂时未显现,但早晚会露出冰山一角,矛盾处理不及时到位,量变引起质变,将如同火山爆发,引发尖锐冲突。
3、尖锐性。一些农民在国家普法教育中受到了法律熏陶,但对具体的权利义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的甚至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加上《土地管理法》实施较迟,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在国家征用农民土地时,农民只一味强调国家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利,不达条件不给征用。而政府建设任务迫在眉睫,势必形成尖锐矛盾。有些信访群众片面认为,受理机关级别越高,问题就越快能得到解决。所以对于一些本该由基层解决的问题,群众也绕过乡(镇)越过区到市、省甚至中央上访。
三、治理对策
征地矛盾纠纷,一旦处理不当,极易形成集体访、重复访和越级访,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针对上述农村土地征用矛盾特点,提出如下治理对策:
1、正确引导,规范农村土地征用行为,做到程序到位,规范合法。首先要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采取印发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图版、广播电视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进村入户宣传,进一步树立依法用地的意识。其次要加强对农村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土地征用中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经村民代表会议集体讨论决定,未经集体讨论而个人决定的事项如果造成严重后果,一定要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以确保土地征用过程的公开性、民主性和规范性。第三,要进一步规范征用协议的内容。协议条款应做到内容全面详尽,表达清晰,不会产生歧义,要明
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第四,切实维护被征地人员的合法权益。在土地征用款分配中要教育和引导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不能随意剥夺和损害外嫁女、离婚妇女和部分外迁户、五保户的合法权益。
2、因地制宜,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安臵方式,构筑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网。除了货币安臵、自谋职业的安臵方式外,积极探索各种新型的安臵方式,使被征地农民享有真正的、长远的生活保障。山东省人民政府令226号《山东省土地征收管理办法》,《山东省土地征收管理办法实施规范》,明确规定要提供被征地农民社保补贴资金到位证明,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真正落到实处。
3、妥善处臵农村土地征用中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是错综复杂的。首先要冷静处臵,正确分析原因,这是前提。以村党支部为依托,利用各种渠道宣传政策,动员农民顾全大局,引导农民支持合法征地,对个别无理取闹,漫天要价,政府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土地法律法规政策,干部要变“怕”为“敢”,敢于大张旗鼓地宣传,让政策入心入脑,打消幻想,杜绝“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现象。其次要落实责任,这是关键。要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重要土地信访实行领导包案制,明确责任,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领导干部一定要亲临一线指挥,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对不管、不问、不依照法律、政策认真答复解决引起矛盾激化的相关责任人要坚决追究其责任,并与干部的政绩考核、奖惩相结合。第三,要注意方式方法,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对有可能引起群体性上访的苗头性问题,有关部门要提早介入,派人了解、指导和督办,尽量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就要抓住主要问题和主要人物,较好地控制事态。同时工作人员
要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增强工作的责任意识,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进行换位思考,以人民利益为重,理解善待群众,学会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防止事态扩大。
4、开展对农村土地征用信访件的调查,加大对土地征用中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面对土地信访的严峻形势,开展对农村土地征用信访件的调查十分必要,通过调查可以更清楚地掌握情况,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依法处理。对于调查中查证属实的案件,要形成处理意见,督促有关部门限期办结;对反映失实和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也要耐心地向信访群众说明情况、解释政策,使其息访;对于土地征用中的违法违纪案件,则要立案查处,决不手软,在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对于违反党纪条规的行为予以党纪处理,构成刑事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通过土地违法违纪案件的及时查处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
5、从重从快打击农村土地征用中突击建设及造假的违法行为。要在征地公告发布起,开展动态巡查监测,对违章建筑及地上抢种、抢栽、抢建地面附着物和青苗等突击造假行为进行调查摸排。组织公安、市容、土地、规划、农业、林业等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队,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对违章建筑及造假的农、林作物和附合物只要露头就痛打,决不让违法人得到半点好处。
6、建立农村土地征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农村土地征用中矛盾纠纷的发展往往是干部没有做深入细致工作,或者工作方法简单激怒群众酿成。为此,首先乡(镇)村干部要利用生活在群众中,人缘广泛的优势,对群众一对一上门做思想工作,解开思想疙瘩。防止失地农民因思想障碍未得到及时疏导,采取非法非理性的方式表达诉求。其次,建立土地矛盾纠纷排查机制,按照矛盾性质,分级负责,对矛盾早发现、早处理,防止矛盾升级扩大。
第三篇:西南大旱的根源是制度问题
西南大旱的根源是制度问题,非天灾而为人祸
西南大旱绵延数省,连续数月,现在才开始在主流媒体上得到披露。见诸报端的是军民抗旱齐上阵的动人情景,但是有谁思考过这场旱灾的真正根源呢﹖不去思考灾难的真正根源,我们就只能被灾难玩弄于股掌之间。
缺水不一定成灾,只有在人类无力有效地应对缺水的局面时,才会成灾。应对缺水的最有效方法是对异常气象的精准预报和完善的水利设施,无力的个人当然无法担此重任,而这些恰恰是服 务型政府的最基本职能。悲剧性的是,由于巨大的制度缺陷,我们的政府在这方面的作为微乎其微。
无论是气象预报系统,还是基础水利设施都需要巨大的财政投入,但由于财政监管制度的极其不健全,中国的财政成为了世界上最荒谬的财政。中国人有着最沉重的税负,但同时也有着最铺张浪费的政府。官员们在建设豪华办公楼、购买豪华公务车﹑公款吃喝上十分大方,在民生方面却显得悭吝﹑一毛不拔。当财政收入用于维持这低效,臃肿,腐败无能的政府时,水利设施的残破也就不足为奇了。问题的根源在于人民在财政支出的方向上根本没有话语权,更何谈监督权。
西南地区本来就是中国的欠发达地区,自主性发展能力弱,财政收入本就严重不足。中央政府本应将东部大地区的部分税收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所谓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但现今政府做出的努力远远不能令 人满意。(更别提在财政转移过程中的层层克扣,截留,真正到达基层政府手中的资金所剩无几。)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空喊了这么多年也未见有什么实质性的动作。中央政府的资源分配在很大上被东部发达地区的既得利益集团所操控。俗语云,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但目前的情况是,中西部即使再哭再闹,中央也不会给纯正的母乳喂养,顶多是给几口三鹿奶粉。
受旱灾影响最严重的是农村,对城市基本上不产生什么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推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日渐衰退,根本无法承担起建设维护水利设施的重任。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也没有能力兴办如此巨大的工程。在现行的城乡二元体制下,人口的自由流动根本无法真正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在城市中获得稳定的生活,(他们充其量只是城市的廉价劳动力)农村仍然保持着庞大的人口压力。生产资料由于人口众多只能保持高度分散的 状态,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而只有规模经济才能具有独立地建设维护水利系统的能力。(规模经济的优势想必大家都明白)。还是在旧有的城乡体制下,城市只是把农村经济当作附庸无休止地掠夺经济资源,政府政策很难向农村做实质性的倾斜。现在所谓的新农村建设只是有名无实,走走过场罢了。
在高度民主化社会,各种信息会得到及时充分的披露,这是因为传媒拥有相当大的自由空间,这对于政府的适时决策有非常大的帮助。但在中国,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良好形象。(这在根本上源于政府对自身执政合法性地位的高度不自信。)对新闻传媒做了不适当的大尺 度监控,刻意隐瞒社会负面消息。以至于去年秋天已经开始的旱情,现在才开始大规模的报道给民众。试想一下,如果一开始就公布旱灾的真实情形,及时采取对策,事态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程度么?传媒与信息管理体制事关社会公众态度和政府决策。政府传媒上的控制政策 无疑是不得人心的。
频繁的自然灾害不是环境突变的必然结果,而恰恰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政府的无能和体制的腐朽。把灾难归咎于上帝发脾气,是一切伟大的Party优秀的Government惯用的伎俩。恰如惨绝人寰的1959-1961,本来 是风调雨顺的三年,但为了掩盖制度的悲剧,却硬要说成是自然灾害频发的三年。被历史书骗了一辈子的人,现在又要被政府操控的主流媒体所欺骗。
第四篇: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存在问题分析
[摘要] 政府既是规则的制订者、执行者,又是市场的管理者和交易者,对政府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乃是我国土地资源流失与失控的深层次原因。应以土地权利为核心,以物权理论为基础来构建、创新土地产权制度,健全土地法律责任制度。
[关键词] 土地使用制度;土地使用权;土地市场;城市土地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目前土地使用制度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显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改革的深化。因此在坚持基本国策和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制定一整套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需的政策尤其重要,此乃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城市土地市场运行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
(一)土地产权制度结构单一。
长期以来,城市土地到底属于哪级政府所有或由多级政府分享,现有法律未作明确界定;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出让和划拨之间界线模糊。大量应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转而通过划拨方式流入市场,使得国家土地收益大量流失;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两种土地所有权不对等,法律规定只有国有土地才能直接入市,集体土地惟有通过国家征用变成国有后方可入市。国家在法律上和名义上垄断了土地供应。
(二)土地市场机制欠成熟。
划拨土地入市地价偏低。按照我国现行土地使用制度,划拨土地使用权入市必须向市县政府缴纳不低于标定地价30%的出让金,从
各地实际运作来看,达到40%的地方甚少,一般都低于40%。因而为了少缴或不缴出让金难免形成“隐形土地市场”,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其次,协议出止土地比重过高;租税费体系庞杂、杠杆功能失调;城市土地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相当突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各项设施用地、交通用地和旅游用地等需要量迅速增加,造成耕地锐减
第五篇:浅析中国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浅析中国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珍贵的自然资源,是一切劳动过程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工业生产的场所。但在现阶段的中国,长期以来,人们无法合理使用土地,对科学开发和利用土地问题重视不够,乱占滥用等现象很普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问题的矛盾将日益尖锐。因此我在此结合我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及查阅的相关资料浅析中国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应该及时采取的措施:
(一)土地产权制度残缺 一是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晰。①公有制土地是由国务院来行使的,但实行上,国务院本身也没有土地,其使用土地来建办公楼或干别的事情,还必须向地方市政府申请,国有土地是国务院代表国家所有,但国务院并不能实行控制土地,控制权在各级地方政府手中。②集体所有制土地属于集体经济组织。但实际集体经济概念模糊不清,有大的、中的、小的经济组织,属于哪一个呢?还是多个共同所有呢?
二是缺乏对土地产权的明确解释和规定。在中国,土地产权明确定义不够详细,物权法也需要细化。导致:①权利滥用,土地抵押贷款行为多、问题多②权利不用,很多地方不拿土地当回事,送地、低地价现象普遍。
三是集体土地所有权名不副实。集体土地所有权完全处于弱势地位,实际上集体土地并没有“所有权”,有的仅仅是“使用权”。
(二)土地征收权被滥用中国土地征收的有关法律规定缺乏对公共利益要件的定义和实质限制,任由各级行政机关自行解释,自由裁量太大,不仅导致政府滥用征地权,而且容易出现权力腐败。同时,征地程序不透明、不公平,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被剥夺,行政权侵害财产权。
(三)征地安置补偿不合理一是补偿标准太低;二是按三年平均产值的倍数测算不合理不科学,没有综合考虑土地的区位、用途等各种因素;三是土地补偿费和土地收益分配不合,层层克扣、拖欠、截留、挪用严重
(四)土地审批制度明显失效中国土地使用建立了严格的用途计划管制,任何用地行为都要经县级以上政府的批准。因为审批手续繁琐等原因,很多用地者也为了逃避土地税费、节约时间成本,被严格管制者常常大量未批非法使用土地,审批制度大大增加政府的管制成本和被管制者的时间成本、协调成本,助长土地违法行为。
(五)土地执法监察力量软弱一是对党委、政府违法束手无策。往往冠以“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重点工程”,领导定工期,要求国土部门定时交地,难以办到,就未批使用土地。查处起来非常困难,说情风盛,强调土地违法是为地方公共利益,而非谋取私利,难以查处到位。
原因分析
中国市场经济脱胎于计划体制,计划经济思想的烙印在中国土地制度设计的安排中无处不在,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由于路径依赖之原因,缺乏改革创新之动力。
一、信息不对称与土地过度管制失效中央无法获取准确可靠信息,执法监察成本高。另外,中国幅员辽阔,人口、民族众多,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实行集中垂直的土地管理,其绩效之差可想而知。
二、计划体制与土地产权缺失中国土地管理一系列问题均与土地法规对土地权利的界定不清有关。应该规定所有权在名义上归谁所有,就拥有专有的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
三、过度管制的交易费用巨大①制订土地计划的费用;②监督土地计划和约定的执行费用;③制订和维护法律法规的费用;④土地审批与寻租的费用;⑤处理土地纠纷和农民上访的费用;
对策
目前,中国土地形势非常严峻,土地制度创新迫在眉睫,改革方向是以市场为指导,明晰产权,行政分权,放松管制,维护公平。
一 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明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所拥有的土地,对于地方政府使用土地,一要规划和指标限制,完全放松审批;二是
征地高额的耕地占用税,实行土地收益各级分享,分摊组织成本、监管成本和交易费用,分摊责任和目标。
二 要进行征地制度改革,公益性目的是土地征收的唯一正当理由,其他用地必须采取征购方式取得,采取市场价格,与农民协调商讨。
三 是完善集体土地使用制度。允许除房地产以外的建设项目直接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允许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逐步实现农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
四 是成立土地征收补偿争议仲裁机构,即土地法庭。
五 建立土地收益基金,主要用反哺给农民、农村和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大家都能看出,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无论在什么样的经济结构下,都是一样重要的。为此,我们要管好和用好土地,就必须制定和完善土地管理法规,以便更好地用法律手段调整土地关系,保护土地资源。同时为了适应土地管理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高土地的集中节约利用水平,缓解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压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