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透视及解决途径之探析(写写帮推荐)

时间:2019-05-12 19:1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政策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透视及解决途径之探析(写写帮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政策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透视及解决途径之探析(写写帮推荐)》。

第一篇:国家政策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透视及解决途径之探析(写写帮推荐)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透视及解决途径之探析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中学田长青

摘要:由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差异,弱势群体之子女教育的不公平问题已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不容回避并需加以认真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不公平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关注与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对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必要性;积极采取对策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关键词:弱势群体教育不公平必要性解决途径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及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但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不公平问题成了专家学者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成为备受公众关注的焦点。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其中“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不公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平与正义目标的达成,制约着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关注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不公平问题并认真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途径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弱势群体的涵义

弱势群体一般是指社会中的弱者,即需要给予特殊关爱和照顾的人群共同体,社会学理论认为弱势群体是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弱势群体的出现有生理和社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两方面的原因,生理原因是与个体的生物性发展相关的,如年幼、年老、残疾、体弱多病都会影响一个人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关键的,如下岗失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等也会弱化一个人的生存与竞争能力。

社会弱势群体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只是规模和程度有所不同。我国目前正处在全面开放和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全方位、多棱角的重新调整与重新分配利益的社会转型时期内所产生的弱势群体,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因为自身生理、自然灾难等原因致成的弱势群体,它的形成与失去发展机遇和客观条件而导致部分社会成员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不利境遇的现象密切相关。本文中所论及的社会弱势群体主要就是指因为经济与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弱势群体主要由三方面的社会成员构成:一是贫困农民;二是下岗失业者;三是进城民工。他们的“弱势”一般表现在:现实生活处于一种很不利的状况中,从更现实意义 1

上说,即是物质经济生活的贫困状况;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在社会和政治层面表达和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能力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些社会成员的经济、政治、社会机会相对于那些在利益分配与调整过程中的受益者来说,要少得多。必然地,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这些家庭越来越难以支持其子女接受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类教育,由此造成了弱势群体之子女接受教育不公平的现象,这一现象已经并正在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二、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不公平的现状

尽管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弱势群体的子女在受教育权利上是平等的,但这只是“应然”上的平等。而事实上弱势群体子女在受教育的机会上是不均等的,亦即“实然”上的不平等。这种“实然”上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的城乡差异、和阶层差异导致了弱势群体之子女教育的不公平。由于城乡间的经济差距,农村小学的办学基础以及办学条件相当薄弱与简陋,且每年总有一定数量的农村儿童不能入学;阶层差距主要表现为普遍存在的择校现象,由于长期以来实行重点学校制度,造成了学校之间的差距,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形成了愈演愈烈的择校风潮,择校伴随的是动辄几万元的择校费,全国各省区都规定了择校费的上限,实际上是使择校费有了合法的依据。在高额的择校费以外,还有更为高额的“赞助费”。这样,本来是公共教育资源的优质基础教育,成了少数富有者通过金钱可以买到的特权,而弱势群体之子女只能被拒之门外。

(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受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比较明显,其中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最为突出,民工子女就学现状一般有三种:一是完全辍学;二是在流入地公办全日制学校借读,但借读费较高,且存在着不公平待遇;三是在“民工子弟学校”上学,这是大多数民工子女的选择,但这些学校多为私人办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有的还存在卫生、安全隐患。另外,在一些地方存在的以钱择校的教育体制导致的教育机会分配不公现象也直接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三)学校教学过程的不平等。概括起来主要有这么几种表现:一是教师安排坐位不公,弱势群体之子女往往被安排在教室的后排或角落里;二是学生课堂发言机会不公,弱势群体之子女很少甚至没有发言的机会;三是教师批改学生作业不公,一些弱势群体之子女的作业本上一学期甚至一学年下来,见不到教师的批改痕迹,或仅有一个“阅”字;四是学生当班干部的机会不公,在一些教师任班主任的班级里,弱势群体之子女从来没有当班干部的机会;五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不公,一些教师喜欢与有钱、有势、有权家庭的子女交往,对弱势群体之子女,尤其是农村进城务工之流动人口的借读子女则不予交往,不予谈心,不予家访,不予沟通;六是教师鼓励、表扬学生不公,在一些教师那里,鼓励、表扬总给其喜欢的学生,而弱势群体之子女及“差生”得到的多是批评、指责。

(四)教育结果的不平等。主要是指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达到其所能够达到的基本水平,不能得到全面发展,不能保证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就社会弱势群体而言,主要表现为高考分数线地区差异,不同家庭背景不同阶层子女的成功机会、就业机会的不公平性等问题。

三、关注与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必要性

社会学理论指出,利益被相对剥夺的群体可能对剥夺他们的群体怀有敌视或

者仇恨心理,当弱势群体将自己的不如意境遇归结为获益群体的剥夺时,社会就潜伏着冲突的危险,甚至他们的敌视和仇恨指向也可能扩散。如果数以百万计的弱势群体子女不能及时得到应有的教育与公平的待遇,不久的将来,在许多城镇,将会出现一支庞大的新文盲大军。这些从小在城市底层生活、在歧视与排挤中长大的城市“二等公民”,无疑将成为新的严重的社会隐患。因此,开展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研究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应对和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困难,实质上,它事关国家的安定团结与长治久安,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全局。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要求来看,关注并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在当今知识经济和科技信息全球化大趋势面前,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人口综合素质的高低。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教育大国发展为教育强国,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新世纪的头20年,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千载难逢的重要战略机遇,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能否抓住机遇,全面扩大人民的学习机会,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是迅速改变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教育现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足量优质多元化教育需求,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是维护整个社会稳定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纵观中国历史,弱势群体的迅速膨胀,富者愈富而贫者愈贫,一直是社会**的根源。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心理脆弱的群体,由于自我调节能力差,在激烈的竞争面前,经受挫折往往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引发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甚至对社会产生仇恨、对抗,如果他们的子女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受到不公正待遇,那就连最后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则势必影响到我国的政策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需要

教育是一种公共资源,其分配有别于商品,如果分配不公平将会造成政府形象和作用的扭曲,触及社会公正的底线。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重要的工具,而教育权利与教育机会、教育过程与教育效果的不公平,不仅危及社会的公平与稳定,而且是对人性、人权的侵犯,因为教育凝结着社会对未来的期望,是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体现,也是人发展的起点。教育不公平是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不公平的反映,会损害社会公众对社会发展的预期,更容易使社会心理失衡。从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这一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到今天,让每一个家庭的子女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合乎社会发展及其身心需要的最好的教育,仍然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之一。

(四)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尽管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但是,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缩小地区差距,帮助弱势群体提高自助能力,走向共同富裕,使我国从总体小康转变为小康社会,需要教育的巨大支撑,需要提高全民的学习能力,使教育成为社会弱势群体改变生活命运、增加家庭收入的重要手段,成为全体人民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四、解决弱势群体教育不公平的途径

教育既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力工具,又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教育

权利和教育机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竞争。对教育机会的合理分配与调节,实现教育公平正成为我国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日益迫切和强烈的呼声。从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出发,我们认为,必须采取一系列对策从各种途径来有效地解决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这对于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政府在政策制定上指导原则上要体现整体公平,有效利用资源,高度重视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公平在起点、过程、结果上还存在“实然”的不平等。为了不让穷人的孩子一出生就输在起跑线上,政府必须在立足我国国情和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在整体平等的基本前提下,相对集中有效地使用有限资源,全面考虑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同时,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庞大规模以及短期内的客观存在,政府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弱势群体子女最低限度的义务教育,防止弱势群体的规模扩张和代际遗传。

(二)政府必须健全法律法规,确保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权。由于历史、现实及体制转轨等种种原因,弱势群体子女依然得不到公平的教育对待,为此,国家应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弱势群体子女的公平教育权得到落实。鉴于近些年,陆续有失业下岗人员子女因缴不起学费而失学的报道见诸媒体,因此,国家应尽快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制度,实现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温家宝总理在今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笔者认为,这是我国政府为制度化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所采取的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举措,也是实现义务教育国家化的重要一步。

(三)大力提升学校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教师对学生的不公平或歧视,本质上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缺乏的问题,针对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子女受歧视的情况,学校应从对国家对事业负责的态度,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在具体的措施上,要严格执行教师准入标准,对教师业绩的评定不能仅仅局限于授课能力和文化素质,更重要的还是注重教师的人品;要建立对教师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把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否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作为其中重要的考核指标。

(四)教育决策必须向民主化方向发展。教育是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的事业,任何教育改革都应当充分论证,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并做出科学的决策,否则难以避免教育不公平问题的产生。例如,近年的中小学布局调整,目的是提高办学效益、改善办学条件,但是如果不顾农村实际,“一刀切”的做法会导致大量农村儿童辍学,再如,全国很多地方要求学生交择校费的做法、长期实行的重点学校制度等是政府单方面的行为,究其所造成的客观结果来说,并不是一个民主、符合广大老百姓利益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剥夺了弱势群体子女的公平教育权,由于弱势群体交不起择校费,其结果就是不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五)重视对弱视群体的教育。这主要是指要对已处于弱势境地且有子女上学的成人进行再教育,如政府要对流动人口、下岗职工进行法制观念的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使他们在守法的基础上能自立、自强,并能自我保护,改变现在的弱势处境。同时学校要主动与这些家长沟通,举办家长学校,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彭薇,“城镇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月第37卷第1期。

3、明庆华,“论教育中弱势群体子女受歧视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5月第5期。

4、王彩玲,“保护弱势群体:现代伦理秩序建构的一个重要环节”,《理论学刊》,2001年7月第4期。

5、王晓漫,“从弱势群体看教育的公平”,《经济师》,2004年第4期。

第二篇:弱势群体考子女教育问题透视及解决途径之探析试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透视及解决途径之探析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中学田长青

摘要:由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差异,弱势群体之子女教育的不公平问题已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不容回避并需加以认真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不公平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关注与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对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必要性;积极采取对策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关键词:弱势群体教育不公平必要性解决途径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及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但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不公平问题成了专家学者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成为备受公众关注的焦点。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其中“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不公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平与正义目标的达成,制约着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关注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不公平问题并认真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途径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弱势群体的涵义

弱势群体一般是指社会中的弱者,即需要给予特殊关爱和照顾的人群共同体,社会学理论认为弱势群体是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弱势群体的出现有生理和社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两方面的原因,生理原因是与个体的生物性发展相关的,如年幼、年老、残疾、体弱多病都会影响一个人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关键的,如下岗失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等也会弱化一个人的生存与竞争能力。

社会弱势群体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只是规模和程度有所不同。我国目前正处在全面开放和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全方位、多棱角的重新调整与重新分配利益的社会转型时期内所产生的弱势群体,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因为自身生理、自然灾难等原因致成的弱势群体,它的形成与失去发展机遇和客观条件而导致部分社会成员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不利境遇的现象密切相关。本文中所论及的社会弱势群体主要就是指因为经济与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弱势群体主要由三方面的社会成员构成:一是贫困农民;二是下岗失业者;三是进城民工。他们的“弱势”一般表现在:现实生活处于一种很不利的状况中,从更现实意义上说,即是物质经济生活的贫困状况;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在社会和政治层面表达和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能力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些社会成员的经济、政治、社会机会相对于那些在利益分配与调整过程中的受益者来说,要少得多。必然地,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这些家庭越来越难以支持其子女接受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类教育,由此造成了弱势群体之子女接受教育不公平的现象,这一现象已经并正在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二、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不公平的现状

尽管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弱势群体的子女在受教育权利上是平等的,但这只是“应然”上的平等。而事实上弱势群体子女在受教育的机会上是不均等的,亦即“实然”上的不平等。这种“实然”上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的城乡差异、和阶层差异导致了弱势群体之子女教育的不公平。由于城乡间的经济差距,农村小学的办学基础以及办学条件相当薄弱与简陋,且每年总有一定数量的农村儿童不能入学;阶层差距主要表现为普遍存在的择校现象,由于长期以来实行重点学校制度,造成了学校之间的差距,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形成了愈演愈烈的择校风潮,择校伴随的是动辄几万元的择校费,全国各省区都规定了择校费的上限,实际上是使择校费有了合法的依据。在高额的择校费以外,还有更为高额的“赞助费”。这样,本来是公共教育资源的优质基础教育,成了少数富有者通过金钱可以买到的特权,而弱势群体之子女只能被拒之门外。

(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受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比较明显,其中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最为突出,民工子女就学现状一般有三种:一是完全辍学;二是在流入地公办全日制学校借读,但借读费较高,且存在着不公平待遇;三是在“民工子弟学校”上学,这是大多数民工子女的选择,但这些学校多为私人办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有的还存在卫生、安全隐患。另外,在一些地方存在的以钱择校的教育体制导致的教育机会分配不公现象也直接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三)学校教学过程的不平等。概括起来主要有这么几种表现:一是教师安排坐位不公,弱势群体之子女往往被安排在教室的后排或角落里;二是学生课堂发言机会不公,弱势群体之子女很少甚至没有发言的机会;三是教师批改学生作业不公,一些弱势群体之子女的作业本上一学期甚至一学年下来,见不到教师的批改痕迹,或仅有一个“阅”字;四是学生当班干部的机会不公,在一些教师任班主任的班级里,弱势群体之子女从来没有当班干部的机会;五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不公,一些教师喜欢与有钱、有势、有权家庭的子女交往,对弱势群体之子女,尤其是农村进城务工之流动人口的借读子女则不予交往,不予谈心,不予家访,不予沟通;六是教师鼓励、表扬学生不公,在一些教师那里,鼓励、表扬总给其喜欢的学生,而弱势群体之子女及“差生”得到的多是批评、指责。

(四)教育结果的不平等。主要是指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达到其所能够达到的基本水平,不能得到全面发展,不能保证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就社会弱势群体而言,主要表现为高考分数线地区差异,不同家庭背景不同阶层子女的成功机会、就业机会的不公平性等问题。

三、关注与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必要性

社会学理论指出,利益被相对剥夺的群体可能对剥夺他们的群体怀有敌视或者仇恨心理,当弱势群体将自己的不如意境遇归结为获益群体的剥夺时,社会就潜伏着冲突的危险,甚至他们的敌视和仇恨指向也可能扩散。如果数以百万计的弱势群体子女不能及时得到应有的教育与公平的待遇,不久的将来,在许多城镇,将会出现一支庞大的新文盲大军。这些从小在城市底层生活、在歧视与排挤中长大的城市“二等公民”,无疑将成为新的严重的社会隐患。因此,开展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研究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应对和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困难,实质上,它事关国家的安定团结与长治久安,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全

局。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要求来看,关注并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在当今知识经济和科技信息全球化大趋势面前,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人口综合素质的高低。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教育大国发展为教育强国,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新世纪的头20年,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千载难逢的重要战略机遇,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能否抓住机遇,全面扩大人民的学习机会,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是迅速改变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教育现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足量优质多元化教育需求,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是维护整个社会稳定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纵观中国历史,弱势群体的迅速膨胀,富者愈富而贫者愈贫,一直是社会**的根源。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心理脆弱的群体,由于自我调节能力差,在激烈的竞争面前,经受挫折往往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引发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甚至对社会产生仇恨、对抗,如果他们的子女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受到不公正待遇,那就连最后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则势必影响到我国的政策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需要

教育是一种公共资源,其分配有别于商品,如果分配不公平将会造成政府形象和作用的扭曲,触及社会公正的底线。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重要的工具,而教育权利与教育机会、教育过程与教育效果的不公平,不仅危及社会的公平与稳定,而且是对人性、人权的侵犯,因为教育凝结着社会对未来的期望,是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体现,也是人发展的起点。教育不公平是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不公平的反映,会损害社会公众对社会发展的预期,更容易使社会心理失衡。从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这一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到今天,让每一个家庭的子女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合乎社会发展及其身心需要的最好的教育,仍然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之一。

(四)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尽管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但是,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缩小地区差距,帮助弱势群体提高自助能力,走向共同富裕,使我国从总体小康转变为小康社会,需要教育的巨大支撑,需要提高全民的学习能力,使教育成为社会弱势群体改变生活命运、增加家庭收入的重要手段,成为全体人民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四、解决弱势群体教育不公平的途径

教育既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力工具,又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竞争。对教育机会的合理分配与调节,实现教育公平正成为我国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日益迫切和强烈的呼声。从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出发,我们认为,必须采取一系列对策从各种途径来有效地解决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这对于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政府在政策制定上指导原则上要体现整体公平,有效利用资源,高度重视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公平在起点、过程、结果上还存

在“实然”的不平等。为了不让穷人的孩子一出生就输在起跑线上,政府必须在立足我国国情和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在整体平等的基本前提下,相对集中有效地使用有限资源,全面考虑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同时,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庞大规模以及短期内的客观存在,政府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弱势群体子女最低限度的义务教育,防止弱势群体的规模扩张和代际遗传。

(二)政府必须健全法律法规,确保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权。由于历史、现实及体制转轨等种种原因,弱势群体子女依然得不到公平的教育对待,为此,国家应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弱势群体子女的公平教育权得到落实。鉴于近些年,陆续有失业下岗人员子女因缴不起学费而失学的报道见诸媒体,因此,国家应尽快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制度,实现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温家宝总理在今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笔者认为,这是我国政府为制度化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所采取的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举措,也是实现义务教育国家化的重要一步。

(三)大力提升学校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教师对学生的不公平或歧视,本质上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缺乏的问题,针对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子女受歧视的情况,学校应从对国家对事业负责的态度,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在具体的措施上,要严格执行教师准入标准,对教师业绩的评定不能仅仅局限于授课能力和文化素质,更重要的还是注重教师的人品;要建立对教师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把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否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作为其中重要的考核指标。

(四)教育决策必须向民主化方向发展。教育是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的事业,任何教育改革都应当充分论证,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并做出科学的决策,否则难以避免教育不公平问题的产生。例如,近年的中小学布局调整,目的是提高办学效益、改善办学条件,但是如果不顾农村实际,“一刀切”的做法会导致大量农村儿童辍学,再如,全国很多地方要求学生交择校费的做法、长期实行的重点学校制度等是政府单方面的行为,究其所造成的客观结果来说,并不是一个民主、符合广大老百姓利益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剥夺了弱势群体子女的公平教育权,由于弱势群体交不起择校费,其结果就是不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五)重视对弱视群体的教育。这主要是指要对已处于弱势境地且有子女上学的成人进行再教育,如政府要对流动人口、下岗职工进行法制观念的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使他们在守法的基础上能自立、自强,并能自我保护,改变现在的弱势处境。同时学校要主动与这些家长沟通,举办家长学校,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彭薇,“城镇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月第37卷第1期。

3、明庆华,“论教育中弱势群体子女受歧视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5月第5期。

4、王彩玲,“保护弱势群体:现代伦理秩序建构的一个重要环节”,《理论学刊》,2001年7月第4期。

5、王晓漫,“从弱势群体看教育的公平”,《经济师》,2004年第4期。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

2、突破生活的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

3、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

4、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

5、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6、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7、发现新的职业机遇。

8、增强职业竞争力。

9、将个人、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

二、正确的心理认知

1、认清人生的价值

社会的价值并不被所有的人等同接受“人云亦云”并不等于自我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权力价值、回馈价值、审美价值、理论价 值。

2、超越既有的得失每个人都很努力,但成就并不等同。后悔与抱怨对未来无济于事,自我陶醉则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人生如运动场上的竞技,当下难以断输赢。

3、以万变应万变

任何的执着都是一种“阻滞”前途的行为想想“流水”的启示“学非所用”是真理

三、剖析自我的现状

1、个人部份健康情形:身体是否有病痛?是否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否有影响健康的活动?生活是否正常?有没有养生之道?自我充实:是否有专长?经常阅读和收集资料吗?是否正在培养其他技能?休闲管理:是否有固定的休闲活动?有助于身心和工作吗?是否有休闲计划?

2、事业部份

财富所得:薪资多少?有储蓄吗?有动产、有价证券吗?有不动产吗?价值多少?有外快吗?社会阶层:现在的职位是什么?还有升迁的机会吗?是否有升迁的准备呢?内外在的人际关系如何?自我实现:喜欢现在的工作吗?理由是什么?有完成人生理想的准备吗?

3、家庭部份

生活品质:居家环境如何?有没有计划换房子?家庭的布置和设备如何?有心灵或精神文化的生活吗?小孩、夫妻、父母有学习计划吗?家庭关系:夫妻和谐吗?是否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是否有共同或个别的创业计划?父母子女与父母、与公婆、与姑叔、与岳家的关系如何?是否常与家人相处、沟通、活动、旅游?家人健康:家里有小孩吗?小孩多大?健康吗?需要托人照顾吗?配偶的健康如何?家里有老人吗?有需要你照顾的家人吗?

四、人生发展的环境条件

1、友伴条件:朋友要多量化、多样化、且有能力。

2、生存条件:要有储蓄、发展基金、不动产。

3、配偶条件:个性要相投、社会态度要相同、要有共同的家庭目标。

4、行业条件:注意社会当前及未来需要的行业,注意市场占有率。

5、企业条件:要稳定,则在大中型企业;要创业,则在小企业。公司有改革计划吗?公司需要什么人才?

6、地区条件:视行业和企业而定。

7、国家(社会)条件:注意政治、法律、经济(资源、品质)、社会与文化、教育等条件,该社会的特性及潜在的市场条件。

8、世界条件:注意全球正在发展的行业,用“世界观”发展事业。

五、人生成就的三大资源

1、人脉:家族关系、姻亲关系、同事(同学)关系、社会关系。[解决方案]沟通与自我推销

2、金脉:薪资所得、有价证券、基金、外币、定期存款、财产(动产、不动产)、信用(与为人和职位有关)。

[解决方案]储蓄、理财有方、夫妻合作、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条件及职位。

3、知脉:知识力、技术力、咨讯力、企划力、预测(洞察)力、敏锐力。[解决方案]做好时间管理、安排学习计划、上课、听讲座、进修、组织内轮调、多做事、反复练习、经常做笔记、做模拟计划。

第三篇:国家政策对智慧之花读后感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1、智慧之花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孙云晓的《智慧之花》这篇文章,我对文中的两个小姑娘充满了敬佩之情。

五年级的学生玛丽亚凭着自己的知识和勇气,救了五个小男孩的命,而六年级的学生江雪,在自己和同学的利益受到侵害时能挺身而出,勇敢地把卖冰棍的人告上了法庭,利用法律武器,保护了自己和同学们。她们的这些行为令我敬佩不已,比起她们来,我感到自己真的和她们有很大的差距。

记得有一次,班里的一位同学在小摊上买零食吃,给了我一点,谁知回家以后,我就有点拉肚子了。妈妈骂我,肯定是买的劣质食品,我本来想去找那家摊主,可是又害怕别人不承认,只好认倒霉了。现在想想,真是惭愧呀!

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懂得了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将爱心、勇气和智慧融于一身,才能战胜困难,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

2、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对环境具有重大的调节功能。可现在的人们不断的在森林里开荒、采伐、放牧、破坏生态坏境,使得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森林减少导致土壤流失、水灾频繁、全球变暖、物种消失等。一味向地球索取的人类,已将生存的地球推到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如果一场海啸发生,那么,整个世界将会沉浸在汹涌的大海啸中,不管人们怎么做防备。

水是生命的源泉,本应节约用水,但人们并不知道失去它的害处,就算知道,也不会去理它,然而饮用水短缺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目前,世界的年耗水量已达7万亿立方米,加之工业废水的排放,化学肥料的滥用,垃圾的任意倾倒,生活污水的剧增,使河流变成阴沟,湖泊变成污水地......现在的地球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活用水告急,其中43个国家为严重缺水,危及20亿人口的生存,难道我们就不能节约用水,一定要像广告说得那样,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吗

3、学会生存的作文

记得一个星期四的下午,放学后我高高兴兴地往家里走去。当我走到居委会时,看到前面在修路,于是我绕道而行,从另外一条小路走回家。走着走着,忽然听见一个声音:“小妹妹,你放学啦?”

我抬头一看,一位陌生的中年男子出现在我的面前。“嗯,放学了。”我随口回了一句。“我是你爸爸的同事,你不认识我了吗?”陌生人笑眯眯地对我说。我抬头看了看他,心里在回忆那些我见过的爸爸的同事,“我这有几粒好吃的糖给你吃。”说完他拉住我的手,拿出几粒糖给我。我心里在想,这个人我没见过呀,他是认错人还是……。我灵机一动问道:“你也是开卡车的吗?我爸爸今天开车去哪了?”“对!对!你爸爸开车出去了,叫我来接你”。说完陌生人剥了一粒糖,想往我嘴里塞。“是坏人,我爸爸根本不是开车的。”我心里一下子紧张起

来,怎么办?平时在电视中和报刊杂志上看到过不少坏人骗小孩的案件,今天被我遇见了,怎么办?他手里的糖肯定有问题,我决不能吃。“我是不吃糖的,难道我爸爸没和你说过吗?”我急中生智地说,“噢,我忘了。”陌生人无奈地把糖放进袋里,“我带你去见你爸爸。”他拉着我的手说道。我慢吞吞地走着,大脑却在高速运转着,平时爸爸妈妈教过我很多自救自护的方法,杂志上也有好多这方面的文章。对了,我有办法了。“每次去爸爸那里,我都会帮爸爸买包烟的,我们去小店买好烟就去爸爸那儿。”我笑嘻嘻地对陌生人说,“那好吧,要快点,你爸爸在等你。”看着他那自以为是的样子,我不禁暗暗在笑:你上当了。陌生人拉着我的手来到小店,这时,我指着远处迎面而来的男子说道:“爸爸,你怎么回来了。”一旁的陌生人脸一下子紧张起来,紧紧拉着我的手也突然松开了。我对陌生人说:“爸爸回来了,我们过去吧!”“不、不,我有事先走了。”只见他惊慌失措地说道,然后往后面跑去,一眨眼就不见了踪影。

这件事告诉我一个道理,不要吃陌生人的食物,当遇见坏人时,要保持冷静,正确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坏人周旋,以做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4、成长

成长,就好比我人生中的一艘小船,行驶在波面上。有时欢乐,有时烦恼。我的成长之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经历着各种**。对我而言,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我的烦恼是什么呢?我时时在想,应该怎么做才好?我应该怎么样面对世界,面对人生,面对自己?……这些问题让我不知如何是好。我对自己很模糊,每次走到哪里都望着蔚蓝的天空,不知所措。有一次,我数学考了50几分,我十分伤心,满以为回到家后,妈妈能安慰我一下,没有想到,回到家后,妈妈出乎我意料,竟很生气骂我:“你说,50几分的成绩,怎么去考中学?太不像话……”面对妈妈的一句句唠叨,一句句训语,本已很伤心的我,心里更加难受了。“去,把我给你买的卷子做2张。一会儿拿来给我检查。”我拖着已十分疲劳的身躯来到书房,拿出卷子做,看着卷子上一行行密密麻麻的字,搞得我头昏眼花,全身发烫,此时此刻的我好像就如关在笼子里不能飞翔的鸟,渴望天空中的那一片蓝蓝的天,一朵朵白白的云,有时我想: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到底有什么好处?我真得很累,好想往床上一躺,睡上个十天八夜的。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必须经历种种考验。为自己的学业不理想而苦恼,为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而感到委屈……快乐无所不有,烦恼也无处不在。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人人都会有快乐与欢乐,当然也会有烦恼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七彩阳光,然而即便在阳光普照的时候,也难免会出现短暂的阴云。

我多么地想我一生中没有烦恼那该多好啊.5、成长

成长,就好比我人生中的一艘小船,行驶在波面上。有时欢乐,有时烦恼。

回想起自己小的时候,生活是多么轻松,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身边根本就没什么烦恼。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前方的海浪也更大了,海面也更波折了,我成为一个小学生了,往日那个我已经荡然无存了。我个子高了,上学时间长了,回家作业增了,学习科目多了,我的双肩背起了更重的书包,心中的压力也不断加重。如果是小时候,我无论做错什么事,没有人

会来责怪我,再加上还有父母为我当“向导”。可现在的我,长大了,懂事了,要适应独立了,凡是做事都要小心翼翼,三思而后行。这与小时候那悠闲自在的日子相比也渐渐地拉开了距离。

小时候,身为小孩子的我,虽然生活地会自在些,可是我却处处受着长辈与他人的约束,走路时,有父母掺着;摔倒了,有父母扶着。但是我知道,在自己长大了后,我就变成大人了,与小时候不同了。就好比现在的我一样,正在渐渐地成长着,我对凡事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

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成功?我的成长之舟,行驶得虽然不稳,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澎湃,但也正是各种各样的惊涛骇浪,才让我学习到了不少,锻炼到了不少。通过我这成长的旅途,我才真正了解到成长有一定的烦恼,但是有更多的快乐。我相信在成长的路上明白很多很多道理。

6、《智慧之花读后感》

智慧能帮人解决难题,智慧能帮助别人,智慧能让陷入困境的人得到帮助。

玛利亚一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五个男生触电,于是,她利用学过的电知识,用尼龙裙将电线裹住,又用全身力气猛地一拽,将致命的电线从同伙身上拉开,成功救出了那五名男生。江雪发现冰棍变质,她劝阻阿姨,但阿姨不听劝告,于是,江雪请一个好朋友帮她买了一支冰棍儿,她去商检科检验,一会儿便检验出那支冰棍儿有许多病菌,在工商管理人员的有利证据面前,那个阿姨低下了头,承认非法自制冰棍的儿的事实。我从这两个故事中,感受到玛利亚面对险情毫不慌乱,而是动脑思考,最后用学到的知识成功地救出了同伴。江雪在自己和同学的消费权益受到损害时能挺身而出,勇敢的和不法商贩作斗争,最终巧妙的借助法律武器,保护了自己和同伴。

在以后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困难、危险正在等着我,我还需要将

爱心、勇气和智慧融于一身。

下载国家政策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透视及解决途径之探析(写写帮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政策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透视及解决途径之探析(写写帮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