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同课异构的再认识
对同课异构的再认识
推荐
一、对同课异构的认识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用这句话来勾勒同课异构是再恰当不过了。就“同课异构”的概念内涵而言,我们认为是指同一节课、同一个主题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对于双方及至第三者都将产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应。
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师培训采用的往往是偏重技术理性的“静止的、单向的、外铄式”的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忽视教师以往的信念、经验和成长背景的缺陷,同时漠视了教师的内在需要和个人知识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限制了学习者的主体性,让所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产生的巨大落差,使得教师对培训产生消极被动的情绪。而“同课异构”作为一种具有研究性质的培训方式,则能以一种平易近人对的载体,架设起教师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转变的桥梁,通过教师之间更深层次的对话,对促进作为隐性知识的教育智慧显性化,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认为:“同课异构”是校本教研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晶。在课程改革初,校本教研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小心翼翼中寻找适合教师课堂成长的道路。经过几年的探索,人们不断地总结反思,研究的理论与经验不断地总结提升,教师个体不断地走向成熟,他们对课程与自身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同课异构”就体现出教师个体多元价值的取向。对具体的一堂课或一个主题而言,都必然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具有目标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因此“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个人文化价值与课程文本理解的多元化,我们会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在“思想交换”中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呈现出课堂的百花盛开。“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旨在促进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教师从封闭备课走向合作备课,教师的教学从单打独斗走向合作,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适应不断更新的课程改革。
二、“同课异构”的初步尝试
有了对“同课异构”的认识,寿安小学就将“同课异构”引入校本教研中,为探索新时期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进行有益的尝试。实践中,我们感到“同课异构”不仅贴近教师教学实际,有利于构筑校本研究模式,深化和拓展教研活动,而且它在资源共享的同时,关注人与人之间思想的融合,成为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感召。
为在实践中积累“同课异构”的操作经验,学校组织了以三年级数学《年月日》、六年级语文《詹天佑》为课例的探究“情境创设”、“小组合作有效性”为主题的两次校本教研中的同课异构活动,由于对同课异构的理解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第一次活动过程非常简单,对“同课异构”的理解明显出现了偏差。备课组的大多数老师认为“同课异构”就是对现在广泛开展的集体备课的一种变革,回归到过去教师独立备课的状态,与过去教研部门组织的以同一内容开展教学评比的活动是一致的。因此,在备课组确定了研讨主题和教学内容后各位教师独立备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课后进行评课。虽然几位教师的课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在课后评课时大家更多的讨论的是“什么是有效的小组合作?”“本课教学得目标是什么?”等问题的讨论,对具体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的探讨不多,有也都是一些细节问题,因此所有参与者的都感觉收获不大,与过去的备课组开课活动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由此引发了全体备课组教师关于“同课异构”在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到底能起什么作用,如何发挥作用的讨论。
在对“同课异构”的价值和方式进行了多次探讨后,第二次活动的过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确定了研讨主题和教学内容后,首先由全备课组教师对“情境创设”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主要讨论了现阶段复习的重点,如何在复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引导学生整理知识形成网络,复习涉及的“时代背景”的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具体要求,在备课时需要考虑的学生因素等;然后上课的老师,各自在分析本班学生情况后各自备课,组织上课;在相互听课后的评课活动主要围绕主题“复习的有效性”,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效果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原来讨
论过的问题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特别是在统一了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和对几种有效复习方法看法达成一致后,各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大家都受到了许多启发,教师普遍感到本次研讨活动作用明显。由于独立备课前有对教学目标和方法的深入讨论,在授课中出现了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出现明显相似的现象,因此再次引发了教师对这样做还是不是“同课异构”、与我们通常的备课组活动的教师个人对集体备课成果的再创造有什么区别、“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其他教师能否套用等问题的讨论。
三、学校“同课异构”的操作要领
前后两次校本教研的实践尝试,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同课异构的内涵,我们要求教科室立足学校实际,勾勒出学校进行“同课异构”的“策略引导”与实践操作“七步循环法”,使同课异构活动走向规范。
(一)、明晰策略
1.“同课异构”着眼教师专业成长
由于寿安小学作为农村小学典型代表,其师资水平整体偏低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学校的整体发展的瓶颈。如何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缩短青年教师成长的周期成为学校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正是看到“同课异构”足以体现,“课堂即培训、研究即培训”的教师成长培养思路,所以“同课异构”被学校列为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起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责。
2.“捆绑结对”助推“同课异构”
寿安小学不是只依靠自身的研究水平,低标准地推行“同课异构”,而是立足于巧妙借用外力,“借力增力”提升“同课异构”的内涵,拔高教师成长平台。我们借上级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均衡发展之机,与区内名校
“温江区东大街二小”结成共建对子、一批教师结对发展,我们有效地将东二名师纳入学校的教研组中,让他们既扮演同伴的角色,又履行“专家”的职责。于是寿安小学教研组“同课异构”的组织体系在校本教研中得以完善,并大大擢升了研究的水平,助推了校本教研的又快又好地实施,大大提高了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
3.“同课异构”须目标明确
由于“同课异构”超越了传统教研的内涵,稍有不慎就会“信马由缰”。我们认为,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何克抗教授的理论“教学结构是指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与王荣生博士将课文分为“样本、用件、定篇、例文”的观点进行“同课异构”,另一方面我们在同课异构时,必须立足于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维目标”的整合,实现实质意义上的教学功能。
(二)、操作模式“七步循环”
在“同课异构”中,我们尝试采用
“同备—异构—交流—实践—研讨—反思—创新”七步循环式模型,将校本教研三种力量“个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完整地统一在一起。
1.共同设计——集体备课。“同课异构”更多的在于“教学结构”的理解上,即上文谈到的何克抗教授的理论“教学结构是指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简单讲,教学结构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与王荣生博士的课文分类思想进行“同课异构”,体现个人教学倾向。在共同设计环节,集中教研组的全部力量,集思广益,共同讨论教学策略,相互交流观点,确定主题和教学方法,设计出“课例”的实施方案。
2.组织实施——同课异构。同课异构的目的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展示自己课堂教学的优点,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我们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有“新课导入设计同课异构”、“教学片段(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同课异构”、“课堂板书同课异构”、“课后作业同课异构”、“教学流程设计的同课异构”、“学法指导同课异构”等;具体操作方法是安排两位教师来组织实施教学(两个人各上一节课,各有分工,各有侧重),而其它教师作为旁观者,观察授课流程,作必要的记录并进行思考。
3.开展研讨——“说课、上课、评课”一条龙,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一条线。在“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按“说课——上课——评课”的程序开展研讨。说课时,根据切片方式,对“异构部分”进行主题研
讨。一人主说,大家补充;上课时,一人执教,全组聆听;评课时,一人主评,集体评议。说课、上课、评课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构成一个完整、和谐、健全、深入的教学研究体系。在整个过程中,每位教师认真的对每节课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分析执教老师在各个环节中的表现,从而发现执教老师的亮点,取长补短,在对比中大大地提高了大家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进行自我“充电”,有利于发挥教师个人作用和集体合力作用。
4.进行反思——整理教学设计。课后大家对整节课进行剖析,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一一记录、梳理、归纳,据此,提出改进的意见。
5.再次实践——课堂再次验证。对于课堂的不断的生成,必然影响到对教师教学的预设不断打破。这样的课堂,自然会产生更多让教师反思的材料。再次修改教学设计,改进自己的课堂,成为教师成长的必然需求。对于课堂的再次验证,我们除实施两人进行“同课异构”再次实践外,还尝试一人展示、反思(异构)后独立再次跟进;一人展示后,教研组其它人员根据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异构)的情况再次第跟进,直至达到研究的效果为止。
四、对“同课异构”实践的思考
“同课异构”的实践,为我们校本教研打开了另一扇窗户。同时,在实践中,我们积极的反思“同课异构”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进一步解决办法,让此项研究更加适合学校的实际,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同课异构”中需正确处理的关系
1.处理好集体备课与个人教学特色的关系
集体备课体现的是集体智慧与同伴互助的效应,是共同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不可缺少的方式。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有助于个人在集体智慧中“顿悟”,从而优化个人设计,体现个人风格。此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2.处理好“求同”与“存异”的关系
“同课异构”讲究的是殊途同归。同在于目标的同一性,“异”指切点不同而导致的策略不同。开展这样的活动可以促使教师去学习、思考、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而避免出现教师简单的利用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集体备课的成果,或者简单照搬网络中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在“异构”中并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材料,也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方法,只要是适合教学要求的,有效的。
(二)、“同课异构”需注意的问题
1、目标的理解与达成程度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方向,没有达成教学目标的课堂不是合格的课堂。课程标准设定三个纬度的目标能最大程度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是我们课堂的追求,所以课堂应该围绕目标实施。同时,目标要围绕内容,形式要符合内容,课的类型不同,目标就可能有所侧重。
2、教学中是否有对话机制
前文谈到巴赫金所倡导的对话机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对人性的一种敬畏。我们认为从“同课异构”的实践中可以学习别人好的经验,这是一种对话。同时,在课堂中,教师围绕学生发展展开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提出学生关心的问题,帮组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帮助学生走向自我,这也是一种对话。
3、教学手段需要常态而有效
关于上课手段的一直存在着争议。我们认为只要符合课堂所需要,能达到教学目标,这样的手段不论高低,都是好手段。内容决定形式,教师的语言艺术、表情、幽默、豁达、博学都是教师教学的强项。所以,教学呼唤常态化、生态化,造作和表演不是科学的,有悖于教学规律。
4、预设与生成要相得益彰
从“同课异构”课的比较中,会发现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教学总要写教案,教案就是预设的东西,但面对鲜活的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和意想不到的变化,老师会面临很多新生成的问题。如何处理生成性的东西,这需要老师具备知识储备、教学技巧、应变能力和对学生的关注意识。By:羞涩的佐罗
|
第二篇:关于对同课异构的认识
关于对同课异构的认识
1、对同课异构的理解
所谓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同课异构”就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教学风格等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个性化课堂,即相同的舞台,别样的精彩。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处理教材,设计教法,展现教学思想,在异构中实现思维的碰撞,达到殊途同归的教学效果。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所听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
2、同课异构的教研流程 “同课异构”,即面对同一教材,不同教师进行不同设计构想,然后施教,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其流程一般为:定课——研究教材——学生情况及资源分析——撰写教案——上课——比较性反思。或者备课组确定主题——对应课程标准——落实三维目标——教师个人备课——相互听课——评课——改进策略方法。
3、开展同课异构的注意点
第一,同课异构”活动中对教学的不同设计、授课方法和策略的运用不同是一种客观存在,“异构”的目的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为“求异”和找差别,更不是故意找出不同授课人的水平高低。开展这样的活动要避免出现教师简单的利用集体备课的成果,或者简单照搬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同时,在“异构”中又并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材料或资源,也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方法,只要是适合教学要求的、有效的,都可以“拿来”。一节成功的课例,必然存在某些共同的特点,如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科学合理,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课堂是否是自觉的、民主的、和谐的等等,因为我们执教的毕竟是“同一课”,故要求“大同”,否则便会失去课堂评价的标准。“同课异构”活动中对教学的不同设计是一种客观存在,“异构”的目的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以“求异”作为终极目的。开展这样的活动可以促使教师去学习、思考、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在“异构”中并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材料,也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方法,只要是适合教学要求的,有效的。第二,开展“同课异构”要把集体智慧与个人的教学特色有机结合,进而加以区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是集体智慧、同伴互助的体现,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每个教师又有自身的特点和教育思想这是教师个人风格的体现,是他人无法改变的。一味的根据其他教师的观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是不会成功的,教学也是不能发挥教师个人的特点的,因此教学的效果也是低下的,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获得的个人体验也是有限的。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也是这个道理。
第三,要区分好教学研究与教学评比的关系。在备课和评课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同课异构”是教学研究不是教学评比,因此所有的活动都应该围绕探讨的主题。课后的评课不能仅仅定义你上得好,他上得不好,而应该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怎样的教学行为是有效的,怎样的教学行为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这样才能使教学研究不断深入,防止出现教师心理压力过大及其他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4、开展同课异构的意义
开展与学习观摩异构同课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洗脑,也可以说是一次“头脑风暴”“这山更比那山高”“异中求同”“同中存异”再一次次的比较中走向了高效。引发了参与者思想上的交
第三篇:对“同课异构”看法
“同课异构”是一种日渐流行的校本研修形式。它是指同学科同主题的内容,由不同的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的教学系列活动,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同课异构”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方法的掌握,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并最终能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同课异构”活动中,各位教师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通过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踏踏实实地经历“理解教材——独立设计——教研组说课——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校本研修的过程,并在研修中取得共识,达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通过人人参与、互相听课、课后评课、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彰显教师教学个性。“同课异构”的校本研修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效益,并在不断的探求过程中提升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能力,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对学情的分析能力,促进自己专业水平的发展。
第四篇:同课异构
《拉萨的天空》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2016年9月27日,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前往五小听课教研,有幸请了两位老师分别对三年级上册《拉萨的天空》进行了同课异构,两位老师分别是王康民老师还有五小的老师邝继红老师。两位老师各有千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另我受益匪浅。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华美的语言描写了拉萨天空的“蓝””,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课文语言精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文章。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萨天空的“蓝”和“美”。
一、创设情境,发现天空的“蓝”
天空对学生来说是很普通的,但是像拉萨那样的天空对学生来说却是陌生和遥远的。因此,在上课伊始,通过展示拉萨天空的图片,为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创造了情境。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欣赏课文插图,再次走进文本。通过两次视觉感受,学生就能很自然地说出拉萨的天空“蓝”这一最大特点,为学习文本内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字词入手,品读天空的“蓝” 通过画面整体感受拉萨蓝天的基础上,请学生通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描写拉萨天空的词语,补充完整作者眼中的是“()的天空”。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和伙伴的补充,很快就找到了“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等描写天空蓝的关键词,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些词语分布在文本的各个段落,就能理解全文都是在描写拉萨天空的“蓝”。结合课文插图,读一读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在朗读中品味天空的“蓝”。
三、赏析句子,感受文字的“美”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请学生找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的回答集中在“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和“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学生在朗读中想到了“一碧如洗”,蓝天、白云、高山、河流、草地所组成的画面美得像一幅画,学生在朗读中渐渐对拉萨的天空也神往起来了。作者在描绘这一幅画面时,用到了“映衬”和“对照”,“越发”和“更加”,在赏读这些句子时,也发现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灵活,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
第五篇: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 结对交流
——六校结对活动记
10月26日,庐江六中一行8人在校长李康龙的带领下,来到合肥市永和学校,参加由合肥市永和学校、庐江县第六中学、庐江县晨光小学、长丰县杜集中学、长丰县戴集中学、巢湖市高林初级中学六所学校组成的“六校结对交流”活动。活动分成同课异构和六校交流活动会两部分。
上午9是10分,同课异构活动正式开始。由合肥市永和学校、庐江县第六中学、庐江县晨光小学选派的八位老师就《小稻秧脱险记》、《Let’stry&Let’stalk》、《Thisismysister》、《光的反射定律》4个课题展开异构教学活动,各结对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来到现场观摩教学。我校的张大明老师和高小凡老师分别执教了《光的反射定律》、《Let’stry&Let’stalk》两课。两位老师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深入浅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当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当天下午,参加活动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在永和学校阮永久校长的陪同下,参观了合肥市永和学校的新校区。崭新宽敞的教室,现代化的实验室,耳目一新的操场,充满激情的永和师生带给大家是一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随后,在会议室召开了六校结对交流会。首先,永和学校阮校长代表合肥市永和学校对来宾表示欢迎,回顾结对两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对今后的结对工作充满信心。我校李康龙校长接着发言,李校长对永和学校在结对中给予庐江六中的帮助表示感谢,表示要向永和学校学习,办有特色的学校,和其他兄弟学校一起,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其他学校的校长和相关领导也先后发言,对结对活动发表意见和建议。合肥市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丁科作了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了此次六校交流结对活动,并预祝活动会越办越好。交流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