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构造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不要早读书识字

时间:2019-05-12 02:5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脑构造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不要早读书识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脑构造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不要早读书识字》。

第一篇:大脑构造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不要早读书识字

大脑构造上的理由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不要早读书识字

昨晚吃饭时,我专门坐在了老师Freedom Leung梁耀坚教授旁边,几乎“霸占“了他一晚上的时间,主要是和他讨论早期教育,寻问他的主要观点。关于Freedom Leung梁耀坚教授,大家可以随意在google搜索一下了解他。

说实话,刚开始在doman大家谈里看到doman的方法和doman的书籍,真的很兴奋。而且遏制不住地想去尝试那些系统的方法,想着女儿有神奇的记忆能力和超强的右脑。后来关于这个的思考没有断过,也和梁老师及其他各专业的老师请教过他们的看法,各方面的观点和争论也都去推敲过。给孩子做了三个月的闪卡,我就完全停止了。就是因为我害怕这些给孩子造成的副作用或者说不可预测的不清楚得太多了。很多的疑惑在和梁老师沟通后好像清楚了一些。这里把梁老师的观念介绍给大家,主要是解释他反对的理由。也并不是就让大家完全认可他的观念,但是参考一下,了解一些我们不清楚的观点,毕竟我们对大脑对心理学这个专业知之太少。

我个人感觉,现在不是我们都属于哪一派的问题,因个人的喜好和多方面原因我们一开始都会选择接收和喜欢某一种教育方法,但是在之后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抱着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而谨慎运用,(其实开始我们就应该抱着这样的态度,这是我的教训),我们需要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多方面吸收和及时反省总结,最终可能是完全否定了自己。我觉得这也是特别好的事情,因为不但我们是这样不断提高自己的,更重要的是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所以不是我个人想和这些用doman和七田真方法的家长过不去或者为了争执个你对我错,我只是想把我了解的心理学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科学的观点告诉大家。当然我的解释沟通能力有限,大家不同的背景导致的理解能力也有限,肯定会有着不同甚至争议很大的看法。这都是正常能理解的,只是希望大家都能尽可能理性科学地去看待去学习,这样是我们的孩子得到最大益处。所以禁止在这里有帮派和不友好的争执,希望大家理解!

想让大家明白梁教授的观点,就必须要先普及一点大脑知识。

大脑是个美丽的球体,裂沟把它分成左半球和右半球。

她的顶部像一项被一层厚而皱的毛毯所覆盖而行的波纹状「思考帽」.称为脑皮质(cerebral cortex)又称:理性脑,意识脑,新脑,或知性脑等.人类的脑皮质主要是执行智力工作,当我们提到左脑和右脑时,事实上是分别指左右脑皮质。脑皮质也成为白质。

大脑皮质下层是脑髓质,即灰质。脑髓质又称:本能脑,下意识脑,旧脑,低等脑,和情绪化脑.它控制所有非意识的日常活动.包括:体温的调节,血压,体内生化的均衡,藏特殊贮的数据,和消化功能等.脑髓质似乎亦控制人的情绪变化.就进化而言脑髓质是较原始的,而低等动物脑髓质的容量及影响力都较脑皮质重要.括丘脑,上丘脑等等。

这个大脑的知识和我们的右脑开发有什么关系呢?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对左右脑的概念一直有误区。我们平日里指的左右脑都是脑皮质的左右部分。但是在“右脑开发““右脑革命“,七田真的“右脑“都是专指脑髓质和间脑,也许是因为间脑在大脑的右侧部分,就被称为右脑开发了吧!但这两个“右脑“是完全不同的!!!

后者的右脑开发是针对脑髓质和间脑的开发,这一部分大脑是“原始脑“,他们的功能如前所述,有许多很神奇的地方,这也是动物为什么有时候比人神奇的原因,例如他们能预测地震灾难,嗅觉视觉超级发达等等。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动物脑“即右脑功能越来越弱了,因为人类的脑皮质的发达,所以人类有了高级的思维和计划控制能力,语言计算能力等等,人类因此“统治“了其他动物。这个过程经历了亿万年,是大自然的选择。

现在的人类胎儿的大脑发育过程是这样的,都是从脑髓质开始逐渐到更高级功能的脑皮质。10个月以下的小孩子因为脑皮质还没有发育好,所以脑髓质功能特被强大,所以他们(包括胎儿)可以和母亲心灵相通,可以有图像摄像能力,能一眼区分出100个点和99个点卡。doman和七田真的很多训练如果针对动物来做,动物们可能会做的更好。但是随着孩子越来越长大,更高级的脑皮质就越来越成熟,那些脑髓质的功能就逐渐退化了。现在的这些系统的训练包括doman和七田真目的就是使孩子还保留了那部分脑髓质的强大功能,所以他们可以速读,有超强的记忆能力等。

这些是我从逻辑上推理的为什么经过训练的孩子能有那些“神奇“的能力的科学解释。梁教授也感觉这些从逻辑上是正确的。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都是有利弊的。大家可以想想这样子长期系统的对孩子某一部分大脑的刺激会带来什么坏的后果?

第一,人为干预安排的环境剥夺了孩子的大脑适应环境的能力。

我想问你doman的训练有哪几大部分呢?是不是运动和视觉的?百科,数学,阅读通过闪卡其实都是通过视觉通道的,对吗?

想没想过过多的视觉刺激会给其他的感觉通道造成什么影响?而且这种快速的视觉刺激其实就是刺激孩子的脑髓质。我们成人做这些训练也是刺激脑髓质。为什么我们练习出效果那么难,是因为我们的脑皮质的功能太强大,或者说脑髓质功能被“遮盖“住了。但是小孩子因为脑皮质还没发育好容易很快就有神奇的能力。

但是请记住大脑里的任何一部分功能太强大了,就会相应的压抑另一部分的功能。

感觉通道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盲人的视觉能力弱,相应的触觉嗅觉就会超强。doman除了运动能力里面有很少的触觉锻炼外,家长做得还不都是闪卡呀闪卡!不要告诉我,读卡是听觉锻炼,这种被动的无交流的声音刺激,不是听觉。

这些早期干预的方法都是不断刺激孩子的大脑,违背了大自然安排的人的大脑发育过程。人的大脑是适应环境,然后孩子会主动选择环境中适合自己的信息来吸收发展大脑相应的部分。这种交互作用是最重要的。这样人才能成为社会性的人。而且这个大脑发育的过程都是在自然的安排下逐渐缓慢的形成。虽然心理学家和科学家一直想发现这个规律,但是太复杂了。而且这个规律是无法人为模仿的。就象人类驯养动物后,动物在返回自然中独立生存能力已经丧失了。而且人工养育的动物和野生动物的差距是太大的,而且人工养育的副作用到现在也不敢说完全明白了。

可是我们现在人为改变了孩子的早期生长环境,孩子的大脑越来越趋向于被动接受刺激。时间长了,引起的后果是复杂严重的。严谨的和有良知的科学家都不会把还没有得出最终结论的科学发现去应用的。况且孩子无法从头来过。这样长期单一系统的刺激的孩子都可能社会适应能力弱。如果您发现您的孩子眼神有点呆,有点木,就请先暂停这样的教育而三思。小孩子是吸收刺激直接反应,复杂的大脑皮质思维还没有发育好,被动接受刺激的孩子的直接后果就是只等着“环境信号“,因而孩子对其他“环境信号“的反应会慢,因此会呆呆的。

我给阅阅做了三个月的平衡锻炼,后来就完全停止了。那三个月中孩子的平衡能力确实比其他同龄孩子强,但是停止后一个月,她就非常害怕以前特别喜欢的秋千,甚至抱着她快速的跑,孩子都吓得大哭。当然这里面有8个月后对高度的概念清晰了而恐高的原因。这之后,她的平衡能力就比同龄的孩子差了。这直接导致了她走路稍晚。她最早会爬,但是其他比她爬得晚的孩子走路都比她早。她走路晚明显是平衡能力弱的原因,现在还是手要举的高高的走路。当然我们并没有因此焦急过。但是我一直想不明白这个原因,按照doman所说,那三个月的系统运动能力锻炼应该至少使她的大动作发展会比其他的孩子更好呀?但事实却相反。

和梁教授谈话后,我恍然大悟。孩子的大脑在被动的系统的接收刺激时,突然停顿后,大脑就会迷惑反应不过来于是就停下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规律。这样孩子的平衡能力就变得还差了。就象我们跑步锻炼减肥,突然停顿后,身体反而会发胖,有个反弹。大脑的发育也是有它的规律,不怎么严格的系统的锻炼,它发育的线条是均匀逐渐上升的;但是严格的系统的,一旦变化,就会让这个线条波动。这种波动会带来什么样的坏的后果呢?大家可以自己预测!

我所认识打听过的心理学家,没有人给孩子这样进行系统的早期教育。开始对doman着迷时,我一直内心里对他们存有反对,但现在我真的庆幸,我只给孩子进行了三个月的“刺激“。

第二:是对孩子的情绪的不利影响。

这些对孩子的大脑,人为的有意识的刺激,对孩子的最大的坏处还有可能是对孩子成人后的情绪方面的影响。说可能是因为现在还没有那么明确的定论。但是对情绪和心理有坏的影响是肯定的,只是还不能确切知道具体怎样影响的或者影响多少。

脑髓质也就是右脑强的人都会更情绪化,甚至具备象七田真描述的灵通能力,能预测,直觉强等等。因为原始脑的特点会使人更容易能感知别人的心理,会更敏感,更情绪化。这一点在艺术家身上也能体现出来。我们的孩子长大后也许某些方面会很优秀甚至是天才,但是同时不可避免的具有这些特点。这些特点给孩子的生活会带来什么?他们将有可能是高危精神病患者.....或者最起码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受到影响,人际关系会很受困扰,他们会长时间莫名其妙变得不快乐,他们会困扰于自己的情绪波动.....任何环境的细小变化或者别人的一个眼神,都可能使他们的右脑产生低落的情绪,但是这些大脑皮质也就是左脑是不明白的,也就是下意识的情绪变化,这样他们对自我的了解会更难,忧愁恐惧会更多。精神病患者出现的幻觉也是视觉摄像的错位而已。

人的记忆是很有趣的。和情绪感受关系越大的记忆的越深刻。而遗忘甚至比记忆更重要,是保护人类的。右脑强的孩子因为恐惧焦虑抑郁的情绪感受,会对和此有关联的环境事物等记忆的特别强烈。也会常常因相似的环境事物引起同样的恐惧抑郁等情绪。换言之他们对坏的,不容易遗忘。这样就更容易陷入情绪和心理障碍。

右脑能力和直觉表象形象总是相关的,这样的原因会让人减少动力去积极用左脑,也就是大脑皮质去思考。动物因为少了人的脑皮质,所以才被人类残害的。

第三,过早的阅读进入书的世界,妨碍了孩子探索周围现实生活和世界的兴趣和时间。

小孩子过早的进入到文字世界,对阅读太感兴趣,必然就会减少探索周围世界的乐趣和时间。而且阅读别人的见解和观念,小孩子还都是全盘吸收,自己思考的很少。这样下去也许他的关联能力丰富,但是自己动脑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呢?小孩子是通过感受感知来接触了解世界自然和学习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在看书的孩子,必然自己去感知感受的就少,这些对他们的影响有多大?心理学家已经越来越发现了,一个孩子的运动能力对以后的情商智力的影响都是多方面的。这也是为什么感觉统合在西方这么流行的原因。现代工业社会前,小孩子的养育方式没有让孩子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那时候的孩子们心理更健康。

第四:机会成本太高。风险太大。

家长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太多的精力放在准备doman和七田真上面,必定不会有太多的时间去关注实施孩子的心理培养。而这个恰恰是我们最应该关注投入的。但是看看我们这里哪些最热呢?心理论坛有多么冷清!

3岁决定一生。3岁前的生活环境也基本决定了这个孩子长大后的心理和情绪。也许是因为这个话题大家感觉太沉重,或者这方面的知识太缺乏的缘故。大家都不觉得这是个问题。都会自然而然的认为,自己的孩子这方面会很棒。如果大家把投入在闪卡和图书方面的精力和时间,去研读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籍和观念,就不会这么想当然了。

这也是我选择了这个专业的原因。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和我有同好,互相交流学习提高。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健康快乐!

但是,要不要培养孩子的右脑?怎样去做呢?我觉得也不是非要一刀切的反对。重要的是要做的适度,把握住平衡。孩子的能力提高是在周围现实,实在的生活和环境中去实现的。我们的早教应该是在生活中去实施。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也就是环境适应和发展能力是最重要的。我相信只要记住这个目标,我们实行的教育方法之前,先进行这个思考,顺其自然得让孩子成长,我们就会有收获的一天。

第二篇:读书报告 告诉孩子你真棒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读《告诉孩子你真棒》有感

摘要:本书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在于让所有孩子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父母不必总让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而应该在乎孩子明天要比今天更棒!好孩子需要夸,而夸孩子也是有学问的。书中通过一些案例提出了许多观点,同时,总结出大量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关键词: 亲子 心灵成长 教育

一、本书与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卢勤,著名的“知心姐姐”,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做了近20年的“知心姐姐”,卢勤与无数素昧平生的人结为没齿之交。孩子的“秘密”,家长的困惑、无奈与绝望,成功与快乐,都向这位充满爱心、可以信任与托付的人倾诉。卢勤尽其所有,救助、抚慰他们,与他们同喜同悲,并将因此而得到的切肤感受记述成书,引起巨大反响。并且她又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能够尊重孩子,因此能够倾听孩子倾诉心曲,从而比较懂得孩子,比较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

本书初看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总结出大量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实则是揭示了教育孩子的客观规律。重点介绍了:家庭教育的五大冲突、缓解冲突的七个忠告、心灵成长的七个需求、培养幸福孩子的九种环境、爱孩子的七种办法等方面。另外本书提出的许多观点对当今家长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能带给家长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九章:1.不知道的世界-我的孩子2.首先改变你自己3.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4.从心灵风暴到心灵春风5.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6.怎样发掘的孩子的潜能7.把孩子培养成财富8.忘不掉的是教育9.最宝贵的是亲情

二、读书体会与感想

在当今社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还有许多的孩子只是学习方面的“优等生”,但在生活和交际方面却是无能的人。除此之外还存在严峻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书中将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总结为家庭教育的五大冲突,即期望、保护、爱、交往和评价的冲突。

期望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父母对孩子产生的过高的期望与孩子的实际能力并不成正比。这使得孩子在此压力下没有喘息的机会,常常因无法到达父母定的目标而产生绝望之情。书中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只差几分没上北大自杀的女孩,一个是承受不了母亲重压杀了母亲的男孩。有一句话说的很对,期望值不要太高,太高了就会失望。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许多事情不能如愿以偿。我们没法把每件事都做得完美,更何况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呢?

因为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望,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各种表现都持不满意的态度。孩子常常听到的也是“怎么又没得第一名?”,“怎么这首曲子还没弹下来?”。这是今天的父母最爱说的话,也是孩子最不想听到的话。我想再乐观再积极的孩子也会被说得没了信心。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大胆为你的孩子喝彩吧!别瞧人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不要说两个人了。因此我觉得两个孩子之间也完全不存在可比性。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不同的孩子的最大潜能发挥出来;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也是寻找最真实的自己。不必总让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竞争,而应该追求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对孩子说一声“你真棒!”看似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但在孩子的心中却会产生类似于火星撞地球般的效果。因为天下的孩子相貌不同,个性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渴望听到喝彩。语言真的能神奇的塑造孩子。你说他行,他就行;你说他不行,他还真的会觉得自己不行。你为他喝彩,他会给你一个又一个惊喜;你说他不如别人,他会用行动证明他真的很笨。用赞赏、表扬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对孩子来说是一味很有效的“药丸”。他们对将来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不惧怕困难,勇敢地做好迎战的准备;而不自信的孩子,长大以后,很可能是个懦弱的人,做事畏首畏尾,犹豫不决,即使机会来了也会失之交臂„„

想要让家长一下子改变陈旧的观念并耐心的对还说“你真棒!”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将来我也将成为一名老师,对孩子说“你真棒!”也是我们老师需要做到的,特别是小学里的孩子心灵稚嫩,尤其需要老师的鼓励。我相信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对孩子说:“有进步”、“还可以做得更好”、“不要泄气,再努一把力就会成功!”、“我真为你骄傲!”、等等鼓励性的话语。但当时间一久我们也会忍耐不住然后脱口而出:“我已经讲了很多遍啦,怎么还不会呀”、“怎么讲,你也不会明白的”、“算啦,就这样吧”。我想这时候我们真的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也许他们真的努力了,这时候一句安慰比一句无奈更能让他们打起精神再接再厉。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对孩子有着过高期望的同时,父母对孩子的保护和爱有时也成为孩子的一种负担,甚至会造成他们在生活和情感上的无能和缺陷。

人都是渴望被保护被爱的,但是今天的孩子对父母的“过度的保护”是反感的,对父母的“过分的关心”是不满的。孩子有时也想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但父母的回答却总是“不用你干,你只要努力认真学习,就算是帮我们一个大忙了”。而不给孩子在生活上锻炼的机会的同时也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不少进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在生活得自理能力上却不如一些农村的小学生,他们不知道鸡蛋是哪来的,不知道如何剥鸡蛋,洗衣服做饭就更不用说了。我常想国家想培养的人是这样的吗?真正关心孩子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均衡发展,放手让孩子去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一个忠实的观众。

过度的保护看似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为孩子阻挡了很多磨难而事实上却在今后更长久的道路中为孩子埋下了更多的磨难。人要在经历磨难之后方能成大器,这对于孩子来说有更重要的涵义。人内在精神需要在磨难之中才能真正显现出来,当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正是焕发这种精神的极好时机。作为父母不需要在孩子遭遇磨难时急忙出手帮助,只要对孩子说声“跌倒了,爬起来!”孩子就会从苦难中奋起。就像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不知道温饱的滋味,没有经历过磨难的孩子也不会体会到自己奋斗的喜悦。当父母老去没有能力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因为没有这样的经历而痛苦,磨难在他们面前也会被无限放大。

在以前一家中有四五个小孩的时候孩子们的感受还是都不到父母公平的爱,而现在却是受到“过多的爱”。过分的溺爱不仅会带来孩子生活上的“残疾”还会带来孩子的无情。一位家境富裕的母亲,见女儿花钱大手大脚,就对女儿说:“你不用着急花钱,爸爸和妈妈这些钱,以后还不都是你的?”谁知孩子说:“我告诉你,从明天开始,你要省着花钱,这些钱都是我的了!”我想当听到这些话的时候父母的心都碎了吧。可是孩子是生下来就不会爱别人吗?父母的“极度关爱”、“过分溺爱”和“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娇生却不能惯养。或许家长们需要转变一下思维,变无尽的施爱为受爱。

生活中有些东西不必在乎,可有些东西不能不在乎,那就是孩子的爱。孩子们的爱,常常表现在细微之处,她或许不像100分、奖杯那么现实,却是父母最暖心的收获。一味向孩子施爱,孩子并不觉得甜,更不懂得珍惜反而会觉得厌烦,然而一旦父母学会接受孩子的爱,孩子的价值得到体现,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孩子学会爱父母了才会爱同学,爱老师,爱朋友。让孩子拥有成功、幸福的人生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每个家长都想让孩子在成功的路上少走弯路,为此也少不了唠叨。对于成长中的孩子确实需要懂得一些人生的道理,但是绝不是通过一些喋喋不休的唠叨。今天,一些父母教育孩子,往往语言贫乏,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几次家教的经验让我了解到父母的一些想法,他们认为孩子对于自己讲的话好像总是心不在焉,并没有听进去,因此也会比较恼火想要反复强调。其实我想说孩子对父母讲的话都是很敏感的,书中就提到可以把古诗文中的名句用来做“家训”,加上自己的体会会使孩子耳目一新,同时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生动活泼的家庭教育。千古名句文明高雅,言简意赅,易记易背。只要孩子弄懂了其中的含义便会终身不忘。这在给孩子忠告的同时还增强了孩子的文学修养,甚至还激发了孩子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可谓是好处多多。

在某种程度上行为的力量比语言更强大。对孩子来说,父母给予的刻骨铭心的爱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父母无意间的一个举动常常被孩子看在眼里,而且不仅仅是单一的接收孩子还会模仿。一个男孩在教室里放了一只空盒子,他号召同学们把废纸放到箱子里,装满后就卖钱当班费。大家可能都会感到很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就这么懂事,那是因为他有一个好爸爸。那个男孩看见爸爸总是把写过字的废纸放在一个空盒子里攒起来,于是也跟着这么做了。这位爸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点滴美德,留给孩子深刻的印象。这种榜样的力量,终将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

比给孩子做榜样更直接的教育方式就是跟孩子一起做。书中就列出了亲子同做的7件事:和孩子一起学、阅读、谈性、交朋友、上网、分享爱、制造快乐。在诸多亲子活动中父母与孩子增强了沟通,加强了情感的交流。许多平时难以化解的矛盾在一次次活动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不爱读书,殊不知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他们很有可能就没有给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和学习氛围。常常自己在看电视,却叫在一边的孩子认真写作业。

中国人对于性这个问题来说从来都是不公开讨论的,于是造成了一个现象,在孩子青少年时期没有得到良好的性教育,但是当他们离开学校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却又要求他们马上得知正确的性知识。这一个方面就导致了许许多多的孩子在小时候错误的“探索”这个未知的领域并进一步导致许多不可挽回的后果,另一个方面导致了许多人在婚后还不知道如何生孩子。家长十分有必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

和孩子一起交朋友、一起上网也是相同的道理。因为孩子没有经验不知道如何正确去做,而家长与他们一起做不仅能做到与时代接轨不落后孩子的思想,减少因为认识不同而产生的隔阂,而且能更加清楚的了解孩子的喜好,同时给孩子及时的帮助。

爱孩子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但是如果只知道爱那与动物又有什么异处呢?家长们应该要学会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在本书中针对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详细的解答”,大量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对于家长在教育孩子中少走弯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我们即将成为老师的人来说也是一笔宝贵“教学经验”。

第三篇:孩子,不要抱怨读书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孩子,不要抱怨读书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孩子,别抱怨读书苦,那些吃的苦会变成一条宽阔的路,带你走到你想去的地方。人生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在学生阶段,学习掌握知识,为他们以后的人生获得成就的能力,就是他们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使命。为了这个使命,他们必须要学习忍耐、学会放弃、学会付出,这不仅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种修炼。

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国外也一样从我们身边的榜样可以看出,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天下没有掉馅饼的事,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刻苦钻研才有成功的可能。

学习也是一样,谁不是一路考试拼搏上来的,谁小时候不也是一大堆家庭作业,有时做得不好还要被老师批评两下?作为十几岁的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在这过程中更加感受不到什么快乐。

其实在国外,优秀的学生他们一样要很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比如新加坡的小学教育,教学领域非常广泛,除了一些专门的课程之外,还有艺术、语言方面等领域,充分开拓学生的天赋。但是新加坡的中小学教室后面不也经常悬挂着一把戒尺吗?据说,孩子表现不好,老师是要照手心打三下,而且是要两个老师在场才能执行。

所以,快乐成长、快乐学习是正确的,但是学习过程一定是要辛苦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并不意味着课外不需要复习,不需要刻苦学习。

没有经过无聊和辛苦的学习过程就不可能有快乐的学习成绩相信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把学习当作是一件快乐的事,要做一个学霸,需要在别人玩游戏的时候,别人在看电影的时候,静下心来学习。当然,有的人心智比较早熟,从小便有自己的远大志向,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此而努力;也有的人没有树立远大的目标,但至少有一个像考上好中学或好大学这样的短期目标。

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有一个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努力付出,这个过程是谈不上快乐的。当孩子取得优秀的成绩,辛苦的努力得到回报时,学习的快乐才会显现出来。但是也不排除极少部分智商很高的人,本身具备极强的天赋,不需要太努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这只是个例,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

你必须知道,努力学习是一种责任

许多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让孩子在努力学习的情况下,辛劳付出,培养出他们的向上、拼搏的精神和责任感。在上学阶段,努力学习就是责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在小时候不努力学习,没有目标,不懂得付出,整天吃喝玩乐,长大后在工作过程中会变得肯付出、肯努力、肯拼搏。

所以与其说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孩子能够自主学习,具备勤奋拼搏的精神,不如说是在培养他们自小树立起积极向上,有责任感的优秀品质,让他们长大后踏入社会后具备积极向上,努力付出的责任感,这才让孩子在努力学习过程中学习到的最重要目标。

国外为什么要研究我们的应试教育因为我们会吃苦现在很多人都在诟病中国的应试教育,呼声最高的就是学生的负担重,扼杀青少年的天性等。不能否认,有些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不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甚至很多学习的内容对以后的成长并没有什么用。

我们关心的是,在目前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如果你不能改变这种体制,那如何去适应它。

比如高考,如果是按照所谓的素质来招生,中国有多少寒门学子能进入清华、北大这些高等学府?高考制度不能改,是因为我们暂时找不到比高考更好的制度,同样现在面临的应试教育,谁都知道它不是最好的教育制度,但我们并不可能很快就能改变它。在这种体制下,作为学生能做的,就是去适应它,必须要学会努力,勇于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这种体制下生存。

为什么现在美国不希望招收太多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学生,是因为中国的学生太会考试了,美国许多重点大学每年招收的学生中大部分都是中国学生,所以美国反过来研究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如此“优秀”。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应试教育反而培养了中国学生在千军万马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能力,这背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肯努力,会吃苦,为了考试我们不惜一切代价的努力。

不要以为孩子有兴趣就会喜欢学习这只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假象

兴趣也许是最好的老师,是孜孜不倦学习的动力,但这只是学习的启始动力,许多人对很多方面都有兴趣,但是并没有成为他们以后的成功能力,原因很简单,他们并没有为这个兴趣而努力。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样优秀的人也是要通过不断努力,辛劳地付出才能成功。

因为有了兴趣,所以对某件事更加努力学习,更加有目标去学习,甚至为此做出很多牺牲,这才是他以后成功的原因。所以不要以为有了兴趣就会喜欢学习,这只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假象。

学习中要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否则长大都很难有成就在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下,一些学生在高度的学习压力下,学习很努力,几乎两耳不闻窗外事地学习,成为大家熟知的书呆子。真正良好的教育,不但要学习到知识,还要培养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团队精神,情商逆商等。单纯为了考试而考试,这绝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也只是成为会考试的机器。但是如果因此就极力排斥学校的教育,也只是走上另一个极端而已。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宝贵品质是会伴随学生一生的,这些都能让他们在今后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更好地工作生活,而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孩子天性就喜欢玩,家长不让他们知道学习是辛苦的,他们怎么可能主动努力学习?做学生的一定要知道,做家长的也一定要让子女知道,任何取得一定成就的道路上总是伴随着曲折,充满着艰辛,要想有好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要努力,要辛苦付出,这是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责任。学生要去体会努力学习而取得好成绩的快乐,去培养一种不付出就没有收获的价值观。我们也必须知道,人生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在学生阶段,学习掌握知识,为以后的人生获得成就的能力,就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使命。为了这个使命,我们一定要学习忍耐、学会放弃、学会付出,这不仅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种修炼。如果在学习阶段,每天都想着玩,想着快乐的生活,而没有去体验人生这种为目标而努力付出的过程,长大后就不可能为了工作,为了人生的目标而去拼搏努力,这恰恰是现在许多同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而对于许多家长而言,现在零零后的孩子,生活基本上没有负担,他们从小生活中一种没有压力的环境下,他们感受到的更多是快乐,他们从小就没有为生活而担忧的必要,所以快乐对他们而言是理所当然,而辛苦付出就是一种不必要的想法。没有目标,没有压力,强调快乐,这是当前大部分零零后孩子的生活状态。如何培养孩子努力付出,帮他们树立长远的目标,为目标而努力,这是家长和老师们的一种责任,也是孩子通过学习要培养的一种能力。

最后:学习肯定是辛苦的,但它能带你到想去的地方!

下载大脑构造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不要早读书识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脑构造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不要早读书识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