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规则的重要—盛世名凯教育赵林木老师
年前参加了一个教育家峰会,在会上听到很多老师们在讨论一个案例,小元是个8岁的男孩,平时学习还不错,就是比较爱玩电脑游戏。周末,妈妈早早起床出门买菜,11点30分,一桌可口的饭菜准备完毕,全是小元爱吃的菜。妈妈去叫小元出来吃饭,叫了一声,孩子答应“好的”,过了5分钟还是没有出来,妈妈进房间去,看到孩子依然在玩游戏,于是叫了第二次,孩子有些不赖烦回答了一句“知道了”,又过了5分钟,还是没有出来。妈妈这个时候疑惑了,面对这个问题怎么处理呢?
老师们激烈的讨论着,大题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强硬型。主张妈妈自己吃饭不用去管孩子,如果等到妈妈自己都吃过了,那么该收拾的就收拾了,该倒掉的就倒掉了。因为孩子必须为他们做的事负责,所以孩子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吃饭,那么他就失去了吃饭的权利,中午不能吃饭就是对于孩子的惩罚,让孩子知道这样做是有后果的。从而纠正孩子的习惯。听到这个方法过后我觉得可能很多家长会选择这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但是根据我接触孩子的经验,这种方法无法结局根本的问题。我们来思考一下,当孩子出来吃饭,看到饭菜都收走了,自己没得吃,必须挨饿。他是什么心情呢?“愤怒”“生气”“委屈”所以一场吵嘴在所难免。下次孩子遇到同样的事情,孩子可能会按时出来吃饭,但是出来吃饭的原因是,如果不出来吃就吃不到了。那妈妈爸爸不在的时候,他还是不会准时吃饭。所以从根本上很难解决问题。
另外一种属于爱心型。主张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认为妈妈应该把孩子爱吃的菜留下一些在饭盒里面,然后给孩子送过去,让孩子先吃饭,吃过了再和孩子一起总结,通过总结的方法让孩子改变。可以想象这种方法的效果,可能要持续很长时间才能有一些改变和效果,这样家长会比较累。所以这样的方法也值得商榷。
正确的方法是:
1、明确的告诉孩子应该吃饭了,得到孩子的回应。
2、如果孩子没有出来,不要着急,更不要生气,这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
3、思考孩子没有出来的原因。如果只是因为贪玩,没有时间的观念导致没有按时吃饭,妈妈应该对他说明没有在规定时间的后果,如“如果妈妈吃过饭了你都还没出来,那就得饿肚子了。”这个时候一定要得到孩子的回应。
4、得到孩子的回应过后,再去吃饭,吃过收拾了饭菜,如果孩子没有出来,那么他应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肯定是挨饿的结果。
5、然后在晚上睡觉以前,和孩子一起来总结,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第二篇:致精华学校赵宏凯老师
致精华学校赵宏凯老师
赵宏凯绝对是我最深深记住的老师,他并不是我们班的语文老师,而是我的小班授课老师,在一模考了人生中最糟糕的语文分数——68分后,我开始端正对语文的态度。赵老师讲的第一节课就是“如何读懂散文”(现代文阅读)。“读懂文章”是他反复强调的,当时还是用的初中阅读的方法,充分运用想象力写答案„„赵老师给我讲的读懂文章的方法不下三四遍,他一定明白学生学会读懂文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给我们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去学会运用这项技能。后来,我学会去分析每一个句子,揣摩它背后的深意。在说明文阅读,作文审题,数学难题理解,英语阅读理解,文综提取材料方面广泛适用。它作为一种能力,对我其他科目分数的提高有相当大的作用。二模时,语文考了115分,真是很开心„„
除了学习方法,我还从赵老师身上看到了很棒的品质——努力奋斗!!在我看来教课并不算有趣的事情,但他始终能够认真的教我们。赵老师的课巨多,算下来,没有多少闲暇的时间。我总是忧心忡忡的想,这样会很累很无趣,失去很多快乐吧。虽然我们是高三生,但在生活中,比我们累,比我们辛苦,比我们面对多得多的麻烦的人都依旧认真的努力着。我们有什么资格懈怠?我敬佩这样的老师,也想要成为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神偶像会是我在大学更加艰苦的艺术学习中不断激励我!
精华学校2014届学生
第三篇:赵亚夫老师的教育理念
从学术论文中看赵亚夫老师的教育理念
摘要:赵亚夫老师的教育理念仅仅贴近时代发展前沿,从相关文章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教师自身修养还是对教师教学等方面,赵老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建树。从学术论文中,看赵老师的教育理念,对于一线教学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赵亚夫,教育理念,中学历史
赵亚夫老师,从事历史教育理论与方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多年,从而形成关于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作为一名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从赵亚夫老师的教育理念中汲取营养,从而在一线的实习和工作中得到运用,使得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更好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展开。
在赵亚夫老师将近20余篇的学术论文中:有关于中国式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有中国关于历史教学设计的策略、流程等,有历史教师应拥有的素养,有历史教育与公民素养等不同素材,在这些文献发表的年代的远近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历史教育的时代变迁,那么本篇文章将从赵亚夫老师对“知识的整合”、“在教学中贯彻教育的整体性”以及“教学设计的创新”等三个板块来论述,其中,教学设计的创新将在不同程度上贯彻着赵亚夫老师的其他教育理念。
一、对中学历史知识的整合
首先,简单介绍下我们的高中课本。从内容上说,高中课本一共包括三本必修、六本选修。三本必修分别是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六本选修分别是: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5 探索历史的奥秘、选修6 历史文化遗产。从版本上说,有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以及岳麓版。其中,选修部分是作为对必修部分的一个补充而存在,相对于必修部分而言,选修部分的趣味性以及可读性更强,然而,由于教学任务的紧俏性,在许多中学都存在一种不好的现象:选修部分同学们自我消化,甚至学校强制性的要求必须完成哪几本必须,这脱离了当初教材编写人员的初衷。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不得不归功于我国目前教育的一个目的问题,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但是在目前的中国,这些底层或者说基础教育,更像是人才的选拔,学生们需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最终进入象牙塔。可以这样说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十几年的学习都是为那一次考试所服务的,在这“一考定终身”的模式下,中学的学习显得尤为具有功利性。教学工作仅仅跟着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来走,而就像赵亚夫老师所说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结构方面限定了历史材料的视野,很难从中孕育出历史的智慧,也容易造成历史材料的线性分配。当然,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也会敷衍历史思维”。赵亚夫老师的这段话指出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束缚了教学的能动性,其次是历史材料的重要性。
“给学生一点历史知识,非但不能支撑他们对历史的理解,而且还会当这一些历史知识被政治目的抹去人性,反倒使历史教学有害无益了”,这一句话,不仅点明了历史的重要性,也袒露出我们历史教育活动的一个目的性和趋向性。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相对而言,使学生了解更多历史知识、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这就涉及到赵亚夫老师的“对历史知识的整合”。
在赵亚夫老师看来,历史课本把知识点割裂开来,没有对历史知识的整合,就是一堂中规中矩的“死课”,对“历史知识的整合”,不仅要求老师树立时间和空间概念,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贯穿中中西、古今对比,更要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下,备好每一节课,在每个课时中,也要根据学生学情,相应地对知识点进行整合。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评价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是相对于传统的“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观而言的,虽然说以学生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评价,并非现在才有。任何时期那些求进步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上除着眼教学目标外,普遍关注学习活动的指导。当然,他们也通过良好的教学发展自己开发学生能量的技艺。然而,历史教学可以明确区分新旧教学法时,打出的口号便是“以学生为中
心”。那时,甚至提出“没有学,就谈不上教”的主张。遗憾的是,主流的历史教学则太习惯于“教历史”等于“讲历史”的观念,而且“讲历史”又被狭义地理解为“教教材”。于是,在教学现场,依旧以“课本”为主体。
在赵亚夫老师看来,今天我们的教学活动,是把“教”的本质直书为互动,包括教师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文本、与社会的互动。正是因为单向的、接受式的教学,容易让学生失去主体感和创造力,并在学习中始终被动,所以要用多向、主动式的教学改变它。所以,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观,探索互动的、师生共同承担的评价角色的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更为珍视学生的学习经验,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有助于教师自觉地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具体过程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是改善现存的历史教学评价,成熟的教师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质量。诸如,“我教的内容学生真的懂了吗?”“学生能够思考这样的问题吗?” “他们准备好学习新知识了吗?”这类问题,既基于教师的经验改善教学,也同时对激发教学创意、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作用。其中,还蕴涵了教学评价。我们说,以学生为中心的历史教学,并不是仅仅着眼活动本身——做什么活动和怎样做活动,而是要特别关注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实,无论教学还是评价,重点都在这里。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依赖教材所提供的内容范围和学习顺序,以及源自教师的讲述或由教师提供的事实性知识进行教学和评价。今天,虽然不能完全排斥传统教学的合理部分,但是决不能把学生的理解只限定在教科书或教师所讲的内容。最直白地说,这样做,不能确定历史教学求真的本义,亦无法保证历史教学人文性的发挥。
其次,在以上的基础上努力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这要求我们教师要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由于我国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庞大的学生队伍,可能在某些方面达不到国外的标准,但是,教师可以就地取材,依据本校的情况,适当的做出创新。在做到创新性的同时,也要考虑本校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在借鉴现代媒体的基础上,了解时代发展的方向。
除此之外,还必须立足教学目标。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即可定位要评价的内容,以及将课程、教学和评价贯通起来,做成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如果一堂课偏离了教学目标,即使在精彩,在目前的中国还是失败的。即不能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完全为考试服务,但是,也不能脱离现实。在选择“有效的评价方式”中,我们除了传统的纸笔考试,还可以增加考核等不同的考试机制,减弱学生对“考试”的抵触性。
三、教学设计的创新
《历史教学设计的流程、诊断与策略》是根据赵亚夫老师在陕西师范大学所做的讲座整理而来的,该课程糅合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流程、策略、诊断等内容,呈现了别样的历史教学设计思路与技术。在这里,既然提及到“现代教学技术”,不得不说下赵亚夫老师的“教师应拥有四个世界”,这四个世界分别是“数字世界、知识世界、生活世界、精神世界”,后三个世界是传统的、是整个教师行业诞生以来都存在的,而“数字世界”是随着互联网等发展,新进的又一世界,又称“网络世界”或者“虚拟世界”。
可以这样说,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都需要预先准备实施的方案。所谓预设,就是老师事先充分预想所要达成的教学结果,并为此设计出一个可行的实施方案。在赵亚夫老师看来,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第一关卡,所以教学目标的编写尤为重要。首先要进行目标分层,知道自己的教学成就落在哪里;其次要正确使用行为动词,知道自己的教学成就何以达成;三要紧扣核心概念,体现学习过程,落实教学意义。总之,实施科学的历史教学,理当学会编制有效的教学目标,并由教学目标定向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
在教学设计环节,赵亚夫老师特别重视史料的运用与解读,让学生成为历史材料的解释者。在赵老师看来,现在的中国还不存在一个“史料教学”,现今的教学环境也不允许“史料教学”生长。事实上,大学的专业历史教学都难有史料教学,能够引用一点原始材料的教学就算不错了。“基于史料的教学”是一种教学追求,固然,这在我们中国是这么一个现状,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基于史料的教学”在中学的运用可能仅仅是采用的比较流行的学术界的巨著,这对于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说,是足够的。但是,如果说完全抛却“史料”,我想,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与材料解析能力可能只会停留在小学生水平。也许我国的“史料教学存在各种问题”,但是,基于史料的教学是必需的,这是历史教学的本质特征,借“史料教学”打破以教科书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功能。但是,不宜因此而夸大其词,更不宜直接采用“史料教学”的概念,把大量用材料教和历史教学质量等同起来。其实,在中学,所谓的“史料教学”无非就是理解材料或史料、使用史料或材料,并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
四、结语
在赵亚夫老师的论文中,使我明白了历史学科教学的意义与特点,掌握编撰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理解真实课堂可能会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为真正走向工作岗位进一步提升自我。如果真正走上历史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在学科教学以及教师修养方面,仍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