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当代发展形势下“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常态化的重要意义
论当代发展形势下“雷锋精神”的时
代内涵和常态化的重要意义
(柘城县供电公司贺军)
时代呼唤英雄,英雄引领时代。中国是一个英雄的国度,放眼当今,战火与硝烟已经远去,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文明也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人们开始追求一种更为健康、更加和谐、畅享快乐的生活方式。
曾经有一位同志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了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一九五八年六月七日)这是一位平民英雄,他没有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丰功伟绩,但他的名字却被人们铭记在心。他的精神,不在乎一瞬间的光芒四射,却在我们民族性格的深处慢慢滋长,犹如春风细雨,茁壮了我们的精神脊梁。这就是——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诠释下不断升华,它代表着先进的人生观:“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高尚的道德观:“活着就是为了
使别人生活的更美好”;正确的价值观:“在平凡细小的工作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它是一股源远流长的精神力量,早已跨越了时代的界限,超越了自身所原有的历史局限,成为了先进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其特定的时代性和时代内涵。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同时,我们要深度把握雷锋精神,倡导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要积极传承雷锋精神,重塑诚实守信的道德品牌,要生动诠释雷锋精神,强化互爱互助的民本情怀,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凝聚艰苦创业的发展合力,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雷锋精神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仰支撑。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真正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具体说来,弘扬供电文化,传承雷锋精神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打造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人格信仰。不断锤炼自身品格,做一个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之人。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全局出发,对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和人格信仰作出重要部署,大力开展个人品德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被广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成为全民族开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像沈浩、杨善洲、郭明义等先进典型,道德模范和“双百人物”
评选表彰引起强烈共鸣。学习模范、争当先进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二是要构建融洽温暖、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50年来,在雷锋精神感召下,涌现了一大批雷锋式先进人物,“当代雷锋” 郭明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郭明义说过:“只要去做,人人都是雷锋。”他的事迹,并不惊天动地,也非高不可攀,通过每一笔捐款、每一次献血、每一项业务攻关、每一个面对陌生人的微笑,他不断让人们感受到雷锋精神其实就在身边,更告诉人们学雷锋、做好事其实是“人人可学、处处可为”的。
三是要树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大力传承雷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工作精神,靠挤劲和钻劲一点一滴的学文化、学技术、学知识,引导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创先争优、建功立业。培养造就一支精益求精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我们供电企业的宗旨是“人民电业为人民”,我们供电应遵守我们对用户的“十项承诺”,以广大群众的用电的基本权利为出发点,切实履行我们的义务。作为一名职工,我们应严格遵守公司的服务承诺、时刻树立“电力光荣我光荣,我为电力争光荣”的服务的理念,从而才能在活动中思想受到了教育,服务意识得到了增强,业务技能得到了提高。每个人都应该怀揣这样的一个理念,这就需要在我们严谨治学的实践中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教在工作中实事求是,追求真善美,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以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扎实专业基本功,还要学习科学文化、思想政治和实践知识。
四是要培养无私无畏、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雷锋以服务人民为最大幸福,以帮助他人为最大快乐,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了自身价值。雷锋精神始终具有感动人心、温暖社会的道德温度。作为新一代的员工,要始终树立“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理念,不断提高我们的品德和职业操守。
五是要继承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雷锋总是把工作作为一种无穷的动力,钻进去,吃透它,而且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丰富自己。这种刻苦学习、锲而不舍、锐意进取的精神仍然是当今社会开拓进取精神的核心。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引领文明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几十年来,在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倡导下,学雷锋活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得到蓬勃开展,雷锋精神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总结几十年学雷锋活动的历程和经验也不难发现,学雷锋活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欠缺持续和常态的问题。但从长远发展看,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工作仍然需要加强。这就需要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思考研究有关问题。其中最基本的几个问题是:如何使学雷锋的观念常态化、雷锋精神时代化以及学雷锋方式持久化。
一、充分认识当代社会发展所需求的“雷锋精神”的重要意义。弘扬雷锋精神,绝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口号,也不是各界观摩效仿的形式,而是需要长期的全民动员、全体参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文明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学习雷锋精神、弘扬雷锋精神、践行雷锋
精神,人人融入到道德建设之中,普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
如果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支柱,即使物质生活再好,也不会幸福的。一个民族,如果精神支柱不完善,即使经济成就斐然,也不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更难以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这已经为历史所一再证明。只要坚持理想信念,才会使人们精神支柱长久,民族才会蓬勃发展。
二、要把学雷锋活动作为重要的工作品牌来推进。
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明确提出以来,如何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说抓手很多、载体也很多,但内涵高度契合、群众基础广泛并且能够长期实施、效果明显的抓手并不多。学雷锋活动基础扎实、影响广泛,而且主题鲜明、长效明显,应作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活动来谋划。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迫切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
三、建立学雷锋活动作为长效机制来。过去之所以产生所谓“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的现象,主要是没有从长效机制的高度来统筹谋划学雷锋活动。要把学雷锋活动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始终,在建立工作机构、健全激励机制、完善考核体系等各方面作出硬性规定。推动宣传活动常态化。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学雷锋活动的长效舆论氛围。各类宣传媒体要设立相对固定的“学雷锋”栏目,通过专题节目、新闻报道、言论评述、理论探讨、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宣传开展学雷锋活动的经验做法,报道新时代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在全社会形成学习践行雷锋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用一种伟大的精神来凝聚前进力量,用一种崇高的道德来引领社会风尚。雷锋精神就是历经几代人传承和丰富发展的高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精神观念,正是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要大力提倡的优秀精神。通过把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持久化,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二〇一二年九月十一日
贺 军
第二篇:论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论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摘要】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精神。雷锋精神伴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到当代,勤劳而智慧的中国人民又赋予了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雷锋精神;发展;弘扬;时代内涵
【Abstract】Lei feng's spirit, is named after lei feng, lei feng spirit as the basic connotation, in practice constantly enri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pirit.Lei feng's spirit, as China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development, to contemporary,industrious and wisdom of the Chinese people but also given the lei feng's spirit new meaning of the time.【Keywords】Lei feng's spirit;Development;Carry forward;Meaning of the time.雷锋,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人民解放军战士。他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雷锋用自己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雷锋精神,正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
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雷锋精神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丰富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代。[1]今天, 在我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准确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特征, 对于进一步推动群众性学雷锋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 弘扬和彰显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
一、投身民族振兴的爱国精神
雷锋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的坚定政治信念。它是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灵魂所在。在20世纪60年代, 这种精神具体表现为, 对中国共产党深厚的阶级感情和强烈的情感认同, 为创造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献身精神, 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的忘我工作热情, 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远大理想和献身精神。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世纪新阶段, 雷锋精神进一步升华为, 对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理性思考和认识,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实际行动,为实现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拼搏奋斗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为公为民的奉献精神
雷锋有句名言:“ 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2]雷锋精神的实质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集中地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德和高尚风格, 是雷锋精神能够
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持久活力的根本原因。雷锋精神成长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土壤中。在计划体制环境中, 作为雷锋精神实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主要体现在: 对人民群众朴素的阶级感情, 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 先人后己的集体观念, 乐于助人的团结友善风格, 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大公无私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雷锋精神的实质并没有改变, 但其为公奉献精神的时代内容却有了新的要求。具体地说,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淡泊名利, 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摆正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提倡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增强社会责任感, 倡导无私奉献。
三、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
不怕苦、不怕累,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 螺丝钉精神”, 是雷锋精神在事业上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把个人融于集体和人民的事业之中, 具有服从性、平凡性的特点,主要表现是服从组织分配, 热爱本职工作, 自觉忠于职守,甘居平凡岗位。从表现形式来看,“ 螺丝钉精神”同计划经济的人才资源配置方式存在某种相适应性, 反映了个人志愿与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一致性, 成为计划体制下鼓舞人们热爱本职, 尽职尽责, 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忘我劳动的精神力量。同时, 它并不有悖于市场经济的人才观, 尽管市场经济在人才资源配置上相对计划经济来说, 具有较多的自主选择性, 而当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发生冲突时, 恰恰需要服从性。因此, 今天的“ 螺
丝钉精神”体现着服从性和选择性的统一, 它要求人们把个人的自主择业与服从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切实做到甘居平凡岗位而又不安于现状、甘于平庸, 提倡岗位竞争而不能忘记勤勉敬业、忠于职守。
四、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用“ 挤”和“ 钻”的“ 钉子精神”, 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刻苦钻研业务和技术, 苦练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这是雷锋精神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的突出写照。[3]当今世界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为激烈。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 钉子精神”所具有的时代内涵, 集中体现在勤奋学习马克思主义, 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刻苦钻研本职业务,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以及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尤其要把“ 挤” 和“ 钻” 的“ 钉子精神”用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上, 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五、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是雷锋精神极具特色的本质内容。它秉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民族精神, 光大了艰苦创业、勤俭建国的革命传统, 体现着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财富的日益增加, 我们鼓励科学合理的消费, 对人们求富求美求乐的需求已不再简单否定, 也不再套用过去那种“ 新三年,旧三年, 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观念, 但这与艰苦奋斗精神并不矛盾。[4]今天我们提倡的艰苦奋斗, 是要反对那种过度的超前消费, 那种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的不良风气, 尤其是那种慷国家之慨、挥霍奢侈的腐败作风;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富国富民富家的科技创业、产业创业、服务创业等新时代的创业精神, 自觉克服“ 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
六、助人为乐的合作精神
先人后己, 助人为乐, 诚实守信, 与人为善, 这是雷锋精神高尚道德行为的具体体现。它既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又体现着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行为所表现出的做好人好事不留名、助人济困不图利、舍己救人不求回报、互助合作不计报酬的革命的“ 傻子”精神, 对于当时全社会形成平等互助、团结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道德风尚起了极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精细的社会分工和追求利益关系最优化、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特点, 要求市场主体进行科学分工、精诚协作、优势互补、公平交易。所以竞争不但不能取代互助合作, 反而更需要互助合作精神的提升。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最完美的结合,雷锋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表现出的是一个革命战士、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在新时代下,雷锋精神依然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韩梅,浅析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特征,理论界, 2007,(04).[2]陈思炳,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0)
[3] 郜世杰,冯雷,王福刚,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机制研究,中国建设教育, 2008,(02).[4]邢家强,雷锋精神的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前沿, 2005,(08).
第三篇:论当前形势下弘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重要意义
论当前形势下弘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重要意义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团结带领人民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我们党凭借艰苦奋斗精神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年3月5日,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了“两个务必”思想,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又把艰苦奋斗提高到艰苦创业、勤俭建国的高度,将艰苦奋斗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全国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当前,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越来越富足的物质文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更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之有人对艰苦奋斗这一传统美德和勤俭节约的传统消费观提出了质疑,认为现在还提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不合时宜。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必须看到,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经济社会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前进道路上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不能放弃,而且更要发扬光大。
一、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需要
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基本思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教育科技相对落后,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矛盾日趋突出等,决定了我国长期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我们必须继续弘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面临的国情和形势:
75%至85%。
现在我国660座城市中有约400座城市缺水,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绝大多数河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城市河段90%以上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在农村有3.6亿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水。
我国人均耕地、草地面积只有世界的三分之一,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每年人口增长1000多万的同时耕地面积减少1000多万亩,耕地锐减直逼18亿亩红线。总之,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二、艰苦奋斗是盛国兴邦的必要条件
一个国家的崛起和强盛、一个民族的振兴与发展,需要诸多条件,但艰苦奋斗这一条是不可缺少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国古代思想家们把艰苦奋斗看成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种思想境界。《周易》有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旧唐书》有“夫俭,德之恭;侈,恶之大。”等警世箴言,陆游在《放翁家训》中告诫后辈,“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历史上朝代的兴衰往往与艰苦奋斗和奢靡腐化呈对应关系,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名言。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史已经表明,中国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充分发扬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把艰苦奋斗作为政治本色,将其融入到党的宗旨、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之中,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大力倡导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并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毛泽东同志指出: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邓小平同志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提倡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我们党先后创立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蒋筑英精神等,渡过道道险关,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今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我们要实现下一步的奋斗目标,仍然需要这些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三、艰苦奋斗是落实科学发展、坚持节能降耗减排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成为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明确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作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约
束性指标。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要继续抓好节能降耗减排工作,关键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上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正确理解艰苦奋斗精神在当代的表现形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环境中,艰苦奋斗虽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内涵是相同的,本质是一样的。这就是知难而进,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工作作风;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自强不息,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革命风格;励精图治,克勤克俭,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当前,许多人之所以将艰苦奋斗视为过时观念,其根源在于对艰苦奋斗作了肤浅的、片面的理解,似乎一提艰苦奋斗就是要吃差的,穿破的,不能有丝毫的个人享受,这一思想严重歪曲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决不是目的,而是要立足于客观现实,通过奋斗、抗争,去获得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和享受需要。艰苦奋斗不等于不讲享受,而是要尽可能满足享受,但享受与享乐主义则是有严格区别的,享受是人正常的需求,享乐主义则是不顾客观条件,贪图奢侈,沉醉于物欲之中的行为。正常享受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促进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享乐主义则会坐吃山空,引发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明确艰苦奋斗与合理的个人享受之间的关系,就能完整地理解艰苦奋斗精神。
今天,我国已基本摆脱了贫困现象,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艰苦奋斗的原始意蕴。在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的同时,提倡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决不是让人们的生活恢复到过去的水准,而是要提倡一种不畏困苦,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它要求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必须立足现有的客观条件,脚踏实地去生活和工作,这一精神决不会因任何条件变化而过时,它是一种永久的精神之源,它只能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今天提倡艰苦奋斗,既不同于人类早期的必然性,也不同于建国初期的形势所趋,具有其特有的时代特征。足于现实条件,在人力、物力、财力许可的限度内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层次,如果超越现实,将正常的享受转化为非现实的铺张浪费,则有悖于艰苦奋斗的精神,陷于享乐主义泥坑,那是吃祖辈饭,断子孙粮。计,截止7月2日全国洪涝灾害受灾面积是3048千公顷,受灾人口是5033万人,因洪涝灾害造成人员死亡252人,失踪64人,倒塌房屋20万间。
5、冰雹袭击。4月8日湖北、湖南两省部分地区遭遇春季罕见雷雨大风冰雹天气袭击,此后,河南、浙江、重庆等省市不断有冰雹灾害出现。
6、干旱接踵而至。去冬今春以来,辽宁、河南、青海、内蒙古等省部分地区降水量持续偏少,导致粮食产量减少。
的新形势下,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头脑比较清醒,不为金钱、权力、女色所诱惑。但也确有一些人意志薄弱,不自觉地解除了思想武装,他们的理想信念动摇了,沉醉于“灯红酒绿”之中,对共产主义、无私奉献不那么感兴趣了,而对那些宣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东西却津津乐道,一味追求所谓“潇洒”、“派头”。思想上的蜕变必然会引起政治上的质变,发展下去是十分危险的,我们要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其次,生活上要艰苦朴素,坚决反对贪图安逸的享乐主义。每个党员领导干部是否克勤克俭、艰苦奋斗,务实进取,不仅关系个人和企业的威信和形象,而且关系党和国家的命运。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还没有条件搞高消费、高享受。即便是将来步入小康、富裕起来,也不能在生活上放纵享受,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决定人们需求欲望要有节制性。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像周恩来总理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物质生活方面,知足常乐,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新公益时代下中国公益慈善发展之路
新公益时代下中国公益慈善发展之路
摘要:随着微博、博客等电子平台的发展,中国公益事业进入了新公益时代。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激发了中国公众的公益慈善之心,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慈善的志愿活动中。但“郭美美事件”如同一直煽动翅膀的蝴蝶,震动了整个中国公益慈善领域,许多人不再信任中国的公益慈善活动。至此,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进入了发展的转折点。新公益时代下,中国公益慈善出现了缺乏透明度和公信力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公益慈善要往哪走?这是本文作者想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新公益时代;中国公益;慈善;发展
在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脑早已落户于各家各户,中国网民数量激增、群体日渐庞大,对社会生活各领域都产生着不小的影响,而这些领域中也包括公益慈善领域。随着“5.12”地震、雅安地震乃至各种不幸事件的发生,“捐款”、“爱心午餐”、“希望工程”等公益慈善字眼以互联网特别是微博、人人网为载体,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吸引着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们为中国慈善公益采取实际的行动。中国已经悄然进入了“新公益时代”
[1]。
1.新公益时代与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概述
1.1新公益时代
如今“新公益时代”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但对“新公益时代”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界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杨团教授认为,“我的善款我做主”是一个新公益时代的公民宣告。可以说,新公益时代是被网络、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推动形成的。杨团教授对新公益时代做了这样的界定:“什么是新公益时代?这就是公民彰显个人的公益选择权、知情权、监督权、评议权的时代,就是透明公益时代。”杨团教授坦率地指出,以往的中国公益更多意义上,①① ① 李佳蔚,赵发中,庄庆鸿.中国公益慈善经营走到“十字路口”.[J].经理日报/2011 年/7 月/12 日/第 B01 版
是慈善公益组织的小圈子。
新公益时代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大众为主体而非政府相关机构,大到国家领导人、著名企业,小到中小学生、环卫工人,都可以积极参与到公益慈善的活动中,这就是新公益时代——透明、追求结果与效率、全民参与的公益时代。在新公益时代,慈善公益“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关于慈善公益的正面或负面新闻,一旦出现,都会对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产生莫大影响。①
1.2中国公益慈善发展
1981年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公益基金会。从此开始,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开始萌芽直至蓬勃发展。八十年代的慈善公益是探索:公益彩票、春蕾计划、公益广告、希望工程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带动中国慈善公益渐入轨道。九十年代的慈善公益是发展,开始出现了志愿者、社会工作、电视募捐,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慈善中来,中国公益慈善发展迅速,但此时最主要的参与者还是政府机构和著名企业等。进入2000年,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和网民数量激增、中国公民意识增强,中国慈善公益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覆盖面快速放大,志愿服务民间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到中国慈善公益中。由李连杰创办的“壹基金”经过数年的努力获得了公募资格,企业家间兴起了高调捐款,普通网民可以通过支付宝等工具快捷方便地参与到公益慈善中来,这些都标志着“新公益时代”的到来。
但中国公益慈善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典型的就是2011年出现的“郭美美事件”使全国舆论哗然,中国公益慈善一时受到了挑战。尽管作为中国公益慈善机构之首的官方机构红十字会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公信力,但知道2013年的今天许多人还对中国公益慈善怀有质疑、失去信心。
②
2.新公益时代下中国公益慈善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公信力
新公益时代下,网络飞速发展,特别是微博等平台向大众开放,大大加快了舆论传播速度,也容易将一些舆论放大。“郭美美事件”犹如一只蝴蝶扇动了翅膀,冲击着这个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公众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对其他公益慈善基金会也持质疑态度,担心自己好心的捐款被用于政府官员或基金会相关工作人员的吃喝玩乐。曾经受过许多人欢
② 公募基金是向社会公众,即普通投资者公开募集的资金。与之对应的私募基金是私下或直接向特定群体募集的资金。
迎和相信并且付诸行动的“爱心午餐”突然被曝出只剩下一片面包和一杯牛奶,这些都使得中国公益慈善机构的公信力渐失。公众想献爱心、想捐款、想真正投身于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中,却因为慈善机构缺乏公信力而不敢真正付诸行动。①
2.2缺乏透明度
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缺乏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透明度。深究“郭美美事件”影响如此之大的原因,就是透明度的缺乏。中国公益慈善机构想要重拾公信力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直到现在仍然无法实现,是因为关于公益慈善的流程,特别是捐款的去向不能做到完全透明。但是新公益时代下的互联网是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的,结果却止步不前。很多时候捐赠者并不都知道所捐之物最后会流向哪里、流到谁的手中、帮助到谁。正因为透明度的缺乏,中国公益慈善遇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坎——公众不能保证打着公益慈善名号的机构是否真正在行公益慈善之事,因此对参与到公益慈善中来也只是持观望态度了。
3.新公益时代下中国公益慈善发展之路
3.1建立有效的公益慈善机制
新公益时代下中国公益慈善存在缺乏公信力和透明度等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此时,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公益慈善机制便成为不二之选。有效的慈善机制应涵盖组织、计划、协调、管理、监督、反馈六大过程,力求每一次公益慈善行动在这六个过程中都实现透明化,以逐步提高公益慈善机构的公信力。有的公益机构并不是不想透明,而是由于自身能力限制不知如何实现透明,此时便需要依靠建立有效的公益慈善机制来帮助其实现透明。有的公益机构虽知道如何透明却不想透明,则要通过有效的公益慈善机制对其实施监督管理,一旦发现了有违捐赠人本意的行为则要处以相关惩罚,以此促使其实现透明化。②
3.2加强公益慈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新公益时代下,许多公益慈善行动通过知名企业家、明星在网上倡议而开始、各界人士参与而进入实施。尽管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至今已有三十年发展历史,却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使得许多公益慈善行动效率大大降低。随着中国公益慈善的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家将企业管① 公信力在汉语中属于一个新生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的解释为:使公众信任的力量。这是一种从字面意义上对公信力的解释,所谓“公”指的是社会公众,而“信”则是基于信任而产生的一种认同的心理感受。实际上,公信力是指主体(公众)对于客体信用的期望,客体赢得主体信任的主客体之间互相作用的关系。
② 任君恒在一次采访中说道:“从美国公益发展的基本追求来看,就是组织运营要有效率,项目干预要有效果,此谓有效公益。”
理的经验应用到慈善事业中来。这些经验若能得到整合,并以此构建一支公益慈善的专业人才队伍,则能够以更加集中、快速地推动中国公益慈善的发展,大大加强公益慈善的有效性。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这些都决定了中国的公益慈善并不仅仅是“钱”的问题,然而现在社会大多把公益慈善的问题聚焦到“钱”上。汶川地震后的救援、伤者的心理疏导、自闭症儿童的治疗、艾滋病妇女的救助等等,都是关系到专业技术领域的公益慈善,仅仅靠政府部门、企业家等公益慈善发起者或倡导者,起的效果十分有限。因此,加强公益慈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对新公益时代下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必须提上日程。
3.3提高公众公益慈善意识
山西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王黎曾说到:“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公益慈善事业离不开社会公众的支持,公益慈善意识是公众是否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决定因素。在新公益时代下,网络为公众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提供了便捷。当下,我国网民人数达到4.85亿,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宣扬公益慈善理念,提高公众的公益慈善意识,以此促使他们为公益慈善事业做出奉献。近几年,随着奥运会、亚残会的举办和重大灾害(如汶川地震)的发生,我国公众慈善意识大大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活动中。尽管中国公众的公益慈善意识正在苏醒,但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比如《2011 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中指出,在自然灾害多发的2011 年,我国的社会捐赠达到 1032 亿元,尽管已经突破千亿元,但仅占同年我国 GDP 的 0.26%。自然灾害多发的2011 年尚且如此,更别说自然灾害发生情况相对正常的其他年份了。新公益时代下的网络和新媒体也为营造良好的公益慈善氛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报纸、广告等营造良好的公益慈善氛围,传播现代的公益慈善理念,以提高公众公益慈善意识。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影响,提高人们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4.结语
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随之一起发展的除了公民意识外,还有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历经30年的沧桑,如今走到了一个转折点,迎来了中国的新公益时代。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至今尚有透明度不高、缺乏公信力等问题,大大阻碍了中国的公益慈善的发展。在2010 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里,明确地提出要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大力加快慈善事业的发展,积极完善公益性捐赠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积极地培育慈善组织。
[4]新公益时代下,中国的公益慈善的发展需要机制、专业队伍和公众公益慈善意识来推动。
参考文献:
[1]李佳蔚,赵发中,庄庆鸿.中国公益慈善经营走到“十字路口”.[J].经理日报/2011 年/7 月/12 日/第 B01 版
[2]王珏.公益慈善 还有多少路要走.[J].山西日报/2012 年/11 月/15 日/第 C01 版
[3][4]杜高慧.论和谐社会构建中公众慈善意识的培育.[D].上海师范大学.2011
[5]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年 11 月
[6]郑功成.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学海.2005(2).[7]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8]卢徳之.试论中国特色现代慈善事业[J].伦理学研究,2009,01
[9]刘昶.时下社会慈善意识淡薄的历史和现实原因[J].文化学刊,2007,05
[10]李培林.慈善事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01
第五篇:新广东召唤新青年---论在广东再发展形势下的青年学生的责任
新广东召唤新青年---论在广东再发展形势下的青年学生的责任
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珠三角发挥「试验田」的角色,为全国经济发展探索新的方向,並提供积极的示范作用。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
先行地区,30年来,广东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南粤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东在过去的30年中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
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是社会主义中国蓬勃生机和光明前景的一个生动反映,是我们党勇于
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一个有力印证。三十年后,《珠江三角洲
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再次赋予珠三角「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空间。
三十年来,广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逐步赶超亚洲四小龙:一九九八年广
东的本地生产总值(GDP)规模超过新加坡、二OO三年超越香港、二OO七年超过台湾,估
计再有五年左右便可超过韩国。在此新形势下,珠三角应以互惠共赢为原则,共同提高自主
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立足当前,著眼长远」,推进
和优化珠三角的整体发展,实现广东的再出发,实现第二次腾飞,进而强化国家在全球范围的竞争实力。
其实对比30年前,当前珠三角已经进入了截然不同的改革发展阶段。首先,珠三角经
济社会发展目前进入转型期,一是产业模式面临迫切的转型升级需要,长期形成的外向型产
业为主体、港台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占主体、“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体的产业布局
和运行模式,已经被事实证明边际效应进入持续下滑阶段;二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经济社
会发展不够协调、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
机不断扩散蔓延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正如《纲要》本身所指出的,“改
革攻坚难度越来越大”。
虽然最近“福布斯2010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单出炉,广州摘得桂冠。广州凭借
其经济活力(上升13位)和创新能力(上升8位)的提升及经营成本(下降2位)的相对
降低,首次摘得中国最佳商业城市的桂冠。借力2010亚运会,广州2009年GDP的增速达
到11.5%,今年上半年更是高达13.6%,将有望继北京、上海之后,跨入GDP过万亿元的行列。但是最佳商业城市是通过8大项、100多个小项指标,确定各个城市的投资环境排名。
人才指数是第一大项指标,包括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每万人拥有硕士学历人数、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人数总量和人均拥有量等小指标。广州以人才指数0.8512,只位列
全国第18位,与去年持平。是广州发展的一个相对“短板”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
济能不能快点发展,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作为广州本地的大
学生,我们是广东发展的人才,我们对于广州乃至整个珠三角的发展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作
为中国当代知识文化的主体和代表、推动中国未来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的大学生,成为
了国家和人民的希望。中国能否屹立于世界东方,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能否在知
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站于有利位置,取决于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的整体素质,取决于当代大
学生的成长状况。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也呼唤着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发挥自身
独特的成长优势。大学生们正处人生精力最旺盛的青春时期,朝气蓬勃,接受能力强,富有
创造力,勇于尝试,有理想、有抱负。这些青春财富无人能比,为我们成人成材、迈向成功
提供了优厚独特的先天条件。而且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地区的大学生,我们的思想开放,眼
界开阔,拥有其他地区大学生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同时者却有成为了我们的绊脚石。
最近有幸参与了学院党支部党员活动,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校友进行了访谈。同他们
谈到广东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的优势与劣势时,现在站在用人单位角度的他们告诉我们,广东大学生的确是拥有其他省份大学生不具备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注重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但是相比其他省份大学生,却又觉得广东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尽管上手快,发展潜力却不足。而且也着重提到了广东大学生的优越感。他们觉得广东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总会存在着他们生活在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对外经济贸易最发达、最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对自身发展前景与实力的优越感。但是这种优越感却造成了广东大学生在工作中不够踏实虚心,学习力不足的缺点。
确实,广东的大学生与广东一样过于市场化,许多大学生的目标只定在了找个好工作,有份好薪水,在大学力学习氛围也不如其他省份许多高校。由于广东地域文化的特点,导致广东大学生人文修养和理论修养有所欠缺,大部分大学生对文史哲等学科也没有给予足够应有的重视,有的学生甚至一听思想政治理论就立刻避而不谈了。
其实无论是经济、教育、文化、城市建设、环保建设等方面,广东原来的优势已经逐渐在消逝。可是,就像广州一样,许多广东人从上而下还活在改革开放前十年的光辉岁月中。巨大的经济成就使广东人形成自满懈怠的情绪,使广东人躺在前人的功劳上不思进取,小富则满,小富则安,这对于广东的发展是及其有害的,同样对于广东大学生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所以我们说到广东再出发,就是要理清思路,放低心态,广东大学生要自觉增强忧患意识,辨证地看待形势和成绩,坚决克服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切实增强居安思危,奋发图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把这种忧患意识转变成实际行动,自觉地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积极主动地应对各种挑战,化解风险。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叫“要看今日之社会,且看今日之大学生”。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用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我们要积极主动思考国内国际发展路径,珍惜大学时光,加强学习,尽可多地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极参与社会调研与实践,深入研究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知识和思想去影响周围的人,自觉承担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
广东再出发,同时也是广东大学生们的再出发,我们要力争做时代的排头兵,弄潮儿为广东、珠三角的发展,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