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性与个性——浅谈艺术类院校景观建筑学的特色教育》第四届为中国而设计演讲
《共性与个性——浅谈艺术类院校景观建筑学的特色教育》
发言人:丁圆(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景观设计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丁圆: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我今天想讲一下关于学科建设的问题。早期这个学科叫欢迎艺术设计,最早是的老张教授为首的一些老先生们倡导出来的,我们学校在2005年的时候讨论成立一些新的专业和教育体系,其中涉及到关于景观与环境的分化,当时在张老师直接的领导和指导下,我们开始讨论关于景观这个学科体系的问题,05年成立了专项的科研课题,从那个时候开始对景观学科将来的发展和整个的体系问题做了一些实际的调查和探讨的工作。
一、院校数量统计
2005年的不完全统计,设置有景观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0处以上,2008年更高达1200处以上,甚至有的统计说可能会达到1500所,这样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招生人数和师资不足的现象。
二、专业的院校背景分类
可以大概分为主要个四个方面,包括传统建筑理工类、综合类院校,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农林类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师范类院校,如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类院校,如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院、西安美院等。还有其他类型的大学,如商学院、文学类院校等。专业的整个序列发生了相当混乱的状态。
三、各类院校课程体系设置重点
各类院校课程体系设置重点发生了分话,有园林设计类、理论指事类、工程技术类植物科学类、人文艺术类、社会实践类的,各个院校拼命的想创造自己所谓的特点,理工类侧重于技术,农林类侧重于植物性质的自然环境科学,艺术类理所当然在表现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在中国做设计要做两个学问,第一个学问就是所谓的文化和概念,第二个学问是表现。这似乎有褒扬的意思也似乎带有一点贬义,我们只要把表现做好学问就能做好吗?
围绕学科建设,04年开始或者更早一点的时间,看到北有清华、北大等学校在围绕学科建设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探讨,包括学科的内容、名称、文化方向以及建设的纲要性特色性教育等。我们做了一个不完全的统计,可以发现很多的艺术类院校的确是有因人施教,因人授课,表现类课程的时间占到了一半左右甚至更多。这样一种学科教育很显然对于我们提出的人文教育、特色教育、创新性教育方面是带有很严重的缺憾。
这是三年级的学生下乡做的东西,有一些图片我们就可以发现问题表现的方法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平,这是很宏大的一种场景,通过手绘的方式、写生的方式可以完完全全的刻划很生动的表现出来,甚至对一个街道实际的测绘,包括街道细微细节的变化都可以表现的非常生动。这种表现的方式其实
教你适当的引导就可以演化成一种设计的手段,这是我们工作室当时做的一个周边景观的快题设计,三小时到四小时的方法,他就可以把手绘的工本很快的导入到设计的方面,加以适当的引导。这是一个设计的儿童活动场所,是四个小时半天的一个快题设计,这是带有一些建筑为主体的周边环境设计的方法,都可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能够很明确很快速的表现出来,这个也是一个。
在这样一个形式的范围当中,我们来反思这个学科应该往哪个方面发展,何为共性?何为特性?比如同济毕业的学生和中央美院毕业的学生他们之间有没有对话的可能性?不要认为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特点如果变成了偏差,没有一个学科或者说一个行业的共同准入的话,这种所谓的特性会导致偏差。
学科的概念是什么地方都有,包括分析的过程当中,每一个学校他的背景出发来介入这个问题都是对的,都有阐明自己观点的可能性。从规划到设计,宏观的微观的他都可以产生自己的侧重点,从这里可以发现我们研究的对象从纯自然的一直到城镇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它的整个研究对象集中在城镇的区域、在人工化的区域,也可以集中在自然生态的区域,当然也可以成为一种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共生区域。这种侧重点不同,其实就可以带来你学科或者研究方向的特点。学科涉及到这么多,我们可以归归类,比如涉及到理工类、农林类、艺术人文类、医学类,甚至社会管理类,这里面氛围理学、设计学等很多,跟我们的课程相关的以及我们可以运用的方面,我们把所有的关联学科都可以拿过来进行分化,就会发现他们之间有这么多的关联性,这么多的关联性其实要应用过来是非常的困难。它会从不同的角度介入,比如审美的角度,就说美学上认为只要是好看的,当然是重要的评价标准,我们可以认为是一个系统的,从规划生态系统、人的交通系统,什么什么其他系统,它可以纳入到一个系统当中进行认知,同样它也可以作为一个符号类、文化类的现象去读解,符号是文化一个重要的读解方向。
这是我们把常规的一个设计认为是一个场地、一个地方或者某一个点的话,它可以分为主要的内容和主要的方法,很显然我们可以发现景观的要素,有人文的、历史的、自然的等,有区域问题、技术问题、经营管理问题,这个是涉及的主要内容。同样要完成这么多的内容,它可能会出现的方法有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生理学方法、生态学方法等,构成了这些方法以后我们形成了一个主要的方面,换句话说,只要具备这样的方法和内容就构成了这个学科共同的基础。相反我们可能每个院校侧重于自己的历史的、文学艺术的管理甚至哲学的,就构成了它相关的去读取一个场地一个新的设计方法,我们重视于人类活动和环境的感情问题,文化艺术的表现、情趣、价值观、制度应用的方法加以改变,就构成了学科的共性,你可以切入到不同的方面加以强调,但是首先要有一个学科共同的认识标准,也就是说在这类学科重要的平台上我们再去发展相关的内容、相关的方法,侧重点,这样才能培养自己的学科、学校的共性。
我们看看世界上一些发达的国家,或者有一些比较认知的学科。比如哈佛大学,这个方法当中突出的是管理的能力、场地的分析与规划、生态技术方法,也就是自然与技术方面的内容,作为它一个核心要去掌握的控制方法。相反像台湾的大学当中,做了很多的宣传活动,它相当于把我们所掌握的传统园林、传统的施工工艺和西方像美国这样的一些科学技术相结合,来突出这样一种综合性的方面,所以它的课程体系非常多,涉及的面也非常多。同济大学其实做了三块,有理论与方法、景观资源策
划、工程技术,这三块并列的出现,来强调它的景观规划,原来是景观园林,它有这样一种规划的体系。南京林业大学相对的课程比较弱一点,它更多的把前面两年甚至两年半的时间都放在园林树木学、育种以及培植等方面,后期技术性的方面,考核和设计方面就会产生一定的问题。
曾经有一个景观专业教学指导委员筹办的委员会提出了一个核心课程,这个课程里面非常多,涉及的面也非常广,包括基础课涉及到20门,这么多的课程稍微规划一下,有专业课、选修课、实践课,这些课程放在任何一个大学都难以完成。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个核心的整理,核心学科包括生态与生存环境的问题、形势与美学的问题、行为与文化的问题,作为三个主要的核心主干。然后在这里面需要要有景观理论的支持,包括景观生态学、景观设计与美学、规划学,作为它的理论性支撑,相对应的专业有这样一个具体的划分,包括资源生态环境的问题、风景园林与环境艺术设计以及风景与旅游区规划,这三条主线归纳下来,我们把我们的课程直接落在设计与美学基础之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我们把它这样来加以定位。三个合为一体的话,三个要素在这里非常明确,其中艺术的场地问题的艺术化,生态和我们景观相结合的生态景观,人文跟景观相结合的人文景观,于是确定了景观建筑学的核心问题,就在于这三点的结合。
学科整个的背景角度来看,偏向于刚才对象方面的城市主题和自然生态两个方面,我们侧重于在人类生活的城市化生活为背景。在对象的前提下,从尺度上来看偏向于规划到偏向于设计,我们偏向于设计,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景观规划、城市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公园绿地规划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宾水景观设计、小尺度景观设计等,我们以这个届偏重于城市设计中小尺度作为我们主要的核心,这就确定了我们学校或者艺术类学院的景观学校的发展方向,在这个方面我们更加的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城市生态学,一个是景观空间的设计学(文化、行为、心理),因此我们很明显的侧重于在整个规划的右侧部分来加以发展。
学科背景我们跟其他学校不一样的是,在背景当中有相当多的时间侧重培养的目标是在理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景观的综合设计能力,在设计方面我们强调中小尺度的设计、艺术素质、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另外非常强调团队的合作和管理精神。因为今后各个学科的交融、互相协作是将来成为一个设计师必备的方面。因此要成为一个领导者必须具有团队合作和管理能力。将来这个学校出口的导向,我们并不认为这个学科将来出口的人员一定要从事设计行业,从他的策划、管理、行政管理到教学科研,他应该处于人才将来要去发展和介入的方面,这个应该做一个更好的这方面的推广。在这里其实强调的所谓共性,主要的方法和主要的内容所界定下来学科整体的对接,以及20%拿出这个东西来培养我们所希望的个性化的特征。在这里面其实我们更多的谈论的是种子和大树的问题。所谓的大树就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其实从植物学的角度上来看大树的移植是非常困难的,恰恰我们应该培养的是一个饱满的种子,在任何场所都能够生根发芽,具备这样一个能力很好的人才,应该这样来定义这个学科。
下面我们简单放一下,这是我们所提交的基础环境和支持,有的是了解,有的是掌握,是这样的一个方面,专业的知识方面也是有掌握的和了解,我们做了这样一个学科的区分,专业的技能方面就是更多的了解分析判断的能力,也就是研究的一个基础能力,另外中小尺度的设计能力,其他的具有
表达能力,包括口头的表达能力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强调的是有基础的设计和方法,强调的这个能力,其实都是从我们刚才的关系上面抽出来的我们要强调的重点方面,在这里面包括今年参加张老师所主持的这个活动,其实都是更多的强调一个学生的实践和判断能力,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