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两岸对郑成功的不同评价解析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
从两岸对郑成功的不同评价解析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 历来我们对郑成功的评价,大多都围绕在他如何收复台湾的部分。可见,我们对郑成功的历史了解的少之又少。光从其出身而论,他具有二分之一的日本血统,又是中国海盗之子。再看他拥有的诸多身份而言,他是明朝政府的延平郡王;又是中国南海的海洋霸主;亦是一个拥有庞大势力的商人;也是一股实力强大的海盗头子;他收复台湾的同时立志“反清复明”……郑成功这个争议性极高的人物,死后至今,各路学者对他的评价也因为政治形势的改变而起起落落。两岸对这位爱国将领的评价可谓是极富争议。因为,立场不同导致两岸学者对郑成功历史功绩的评价观点不一。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学者均称他为“民族英雄”。但是,中国共产党方面的学者推崇其“反抗帝国主义”、“解放台湾”的伟业;国民党的学者则更强调其“恢复中原”的精神。国民政府的教科书中也多赞扬他“光复台湾”与“失志反攻大陆、”的事迹,将其与“蒋公”同列为伟人。我们从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双方的评价都是把自己的政治目的借古人加以投射。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而且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与真理性是高度统一、完全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任何阶级社会里,它都存在。从剥削阶级开始,任何统治阶级都想用他们自己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影响全体社会成员,从而巩固他们的统治;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都反映了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来教育人民,以达到建设社会主义,从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目标。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于阶级社会中,它存在的必然性都为统治阶级的地位合法性服务。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两岸对郑成功的评价存在差异。这是基于其统治者自身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来定夺,双方将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统治工具”,特别是针对年轻一代,统治阶级要对他们还未形成的世界观加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是做人的思想转化工作,于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被确定为军队工作的生命线后,又被看做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演变为例,它的演变是与时代特征和政党自身发展情况紧密
相连的。在一个阶级或政党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时,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政治工作”;当阶级或政党已经成为斗争中的胜利者,但还未发展壮大时,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宣传工作”;当一个政党或阶级已经取得稳固的统治地位时,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想工作”。因为政党要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思想,改变不一致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贯穿于整个阶级社会发展过程中,它是阶级社会必有的产物。在今天的社会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应该有其新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运行中不再仅仅服从于政治需要,还应该服从和服务于整个社会发展。张耀灿教授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仍然把思想政治教育看做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和管理的工具,看做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那么,在当前这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新时代,在这个社会成员在权利和义务关系方面发生重大调整、人们的主体性意识越来越充分显示出来的过程中,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便越发显得软弱无力。”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应该转向考虑个人需要和个人平等这方面;应该积极探索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教育方法,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要以人为本,考虑个性﹑个体的东西,更加注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个人”的生存与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
xuyueyue
第二篇:杜威的_从做中学_对不同教育主体的启示解析
2011-08 教育研究
一、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之间联系得太少 1.教学内容本身有点脱离生活实际, 而且都是教材式教学模 式, 有些教材内容比较陈旧, 使得当代的青少年难以理解;有的内 容脱离生活实际又很抽象,接受知识者很难联系实际生活来理解 知识点。
2.现在我国实行的教学制度中, 存在教学环境单一, 教学的场 所局限于课堂的现象, 尽管经常提倡 “ 学以致用 ” , 但理论知识和实 践总是处在脱节的状态。
3.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情况不多。一方面,一些教师缺乏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的意思, 他们只是一味地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 很多教 师即使有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但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 联系的教学能力却不足。
(二 对受教育者地评价方式单一
一方面, “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 考考考, 学生的法宝。” 仅仅通 过一张试卷就确定了对学生的评价,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仅仅停 留在考试分数的高低上。
另一方面, 即使是试卷, 它考查和衡量知识的掌握主要依靠量 的积累以及学生的背诵和默写能力。这种评价模式评价出的学生 往往是 “ 高分低能 ” 的优秀生, 培养的结果是学生的适应能力差, 创 造力低下。显然,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结果与社会生活不能较好地结合,那么教育就失去了它本身 应有的意义。(三 德育方式简单, 缺乏联系实际
道德教育方式, 大部分通过单纯的授课, 向学生教授道德格言 和训诫等,仅靠这种方法提高道德讲学的效果是很有限的,正如 《 三字经 》 这本书, 很多孩子都能熟练背诵, 但对书中为人处世的道 理却不一定能掌握, 有时说教多了反而导致反感。
二、杜威的 “ 从做中学 ”
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杜威认为人们 应当
“ 从做事里面求学问 ”。他还强调指出 “ 人们最初的知识、最能 令人永久不忘的知识是怎样的知识 ”。孩子应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和 发展自己, 我们应该对 “ 一切操纵、建造、积极的行动和制作的冲动 给予运用和满足的机会。” 他把人类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为有 机体是对环境的适应, 个体也是通过参加活动而得以发展, 倘若孩
子能够从 “ 做中学 ” 增添新的更有意义的经验, 那么它们的知识就 会成为 “ 有用的东西 ”;倘若不从做事中去学习, 那冲动只能是冲动 而已, 任何目的都无法实现, 甚至成了 “ 梦想 ”。杜威认为 “ 教育最根
本的基础在于孩子的活动能力 ” “ 使孩子认识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 一方法就是去实践 ”。在这里可以看出, 杜威 “ 从做中学 ” 强调的是 要以孩子的现实生活为依附, 即从孩子的现实生活出发。正如杜威 所指出的那样 “ 学校相互联系的枢纽不是科学, 不是文学 …… 而是 孩子本身的社会活动 ” , 这样的社会活动就是 “ 从做中学 ”。杜威曾 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做过这样的描述:教室里一排排难看的课 桌按几何顺序摆在一起, 以便尽可能扩大活动的空间, 课桌大小几
乎全都一样, 桌面正好放得下书籍、铅笔和纸。教室里一张讲桌, 几 把椅子, 光秃秃的墙, 可能再有几张图画, 凭这些就能构成仅仅能 在这种地方进行教育活动 的场所。这一切都是为 “ 静听 ” 准备的, 因 为学校课本上的课文只不过是一种 “ 静听 ” , 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心
理依附另一个人的心理。“ 静听 ” 表现出的态度是被动的, 这意味着 有一些现成的教材, 是地方教育局、教育官员和教师准备好了的, 孩子要在最少的时间内接受这些教材,而且接受的越多越好。但
是, 在这种 “ 静听 ” 的表象之下, 往往掩盖了思维的贫乏、泯灭了创 造性和消磨了才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和途 径有所不同, 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效果。在这一点 上, 有人明确指出:首先, 一个人在过去获得的知识越多, 他可能对 新问题越有创见性;其次, 一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越少, 他的创见 性越大。
显然, 这句话中, 前一种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深思 和批判而获得的内在的 “ 活知识 ” , 而后一种则是通过机械的接受 而获得内在的 “ 死知识 ”。在课堂教学生活中,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 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因此, 从严格意义上 说, “ 灌输 ” 不属于课堂教学, 更谈不上是教育, 但在我们现实中它 却长期存在于课堂教学生活之中。
三、杜威 “ 从做中学 ” 的启示(一 教育决策者 1.针对学校教育中对教育者的评价方式单一, 以分数来衡量 一个人的知识掌握程度, 教育策者应该制订完善的、多样化的教育 评价方式, 尤其要注意考查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真正做 到学以致用。
2.杜威认为要让知识更加难以忘记,就要通过而且必须遵循 这种知识获得的自然途径, 要为学生提供和准备相当的环境, 即社 会生活。这种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学校培养受教育者积极性、主动 性和创造性所需的现实环境。面对教学环境单一, 教学场所仅仅局 限于课堂, 教育决策者应与其他相关部门(尤其是教育资金发放 部门 一块为受教育者创造更加丰富多彩、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 紧密的教育环境, 使他们能够在学校的这种教育环境中, 通过自 身的活动与教育环境的互相作用以及积极的亲身参与行为来培养 良好的思想, 为受教育者 “ 从做中学 ” 创造条件, 从而达到真正的
“ 从做中学 ”。(二 教材设计者 对于现在有些教材的教学内容要么比较抽象, 脱离生活实际, 要么教材内容陈旧, 学生较难理解, 这就要求教材设计者在设计教 材时能够更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更多地设计一些需要动手 实践需要去做的实践活动课程, 而不仅仅是间接的经验知识, 从而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学习,获得能给其留下深刻印象的直接经 验知识。
杜威的 “ 从做中学 ” 对不同教育主体的启示 文 /张桂洪 摘 要 : 杜威作为一个伟大的实用主义教育家, 他的 “ 从做中学 ” 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分析了针对此方面中国传统教育存在 的问题, 借鉴其思想, 引发对各教育主体的启示。
关键词 : 从做中学;教学内容;实际生活;杜威 37--
2011-08教育研究(三 教育者
学校要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养和培训,使教师在教学中联系 实际进行教学的能力增强,使得有意将教育与实践结合进行教育 却苦于能力不够的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另外一些有能力的老师这 样的能力也会增强。
杜威不仅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他也十分重视教师 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导作用。受教育者的 “ 从做中学 ” 不是脱离老 师监督的在虚幻场景中的自动成长,而是在老师指导和监督下的 现实环境中进行的。所以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将教学内容和实际 生活相结合, 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利用好身边的 资源, 不断联系实际生活。在教学方法上, 要重视通过引导学生积 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而不是一味地重视学习结果, 同时要更加 重视学习的活动过程。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学生的成长和 知识的增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保证, 用简单、实用和灵 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对所实践的环境有新的 体验和感受, 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乐。我们强调的 “ 从做中学 ” 就 是要从学生感兴趣或者是从有趣味的活动为开展教学的中心, 例 如老师可以设置一个大家感兴趣的情景模式, 让学生提出本次实 践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实际考查和观察, 搜集和准备各种 资料,集体研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 选择最佳的方案, 接下来学生自己亲自实施设计的方案, 最后对方 案的实施结果与心理预期进行评价和总结。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 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达到 “ 从做中学 ” 的教育目标。教师在进行德育时, 应尽可能地抛弃单纯说教的方式, 德育的 终极目标就是要将所学的道德理论落实到日常的生活行为中去。要抓住学生喜欢参与活动的特征,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老师的引导 和相关环境的设计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这完全是 可行的和合理的。这种教育方式所达到的效果要比单纯、死板的课 堂教学要好得多。所以要不断提高德育教学环境和指导能力, 让受 教育者从做中学道德。杜威提出的 “ 从做中学 ” 的教学理念是 “ 我听 了, 我忘了;我看了, 我记住了;我做了, 我明白了。” 在教育史上具 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他的 “ 从做中学 ” 告诉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受 教育者的认知特点, 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潜能、智 能, 拓展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 “ 德 ” “ 智 ”
“ 体 ” “ 美 ” “ 劳 ” 等综合素质, 实现面向现代化, 面向科学、面向未来 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素质教育。当然, 不管是再好的教育理论和 教育思想也都并非完美无缺, 杜威 “ 从做中学 ” 的观点也不例外, 掌握的尺度不好或者极端化都会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 教育本身 就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所以单靠某一种思想或理论是不可取的, 必 须广泛吸收现代教育理论的精华, 联系我国的教育实际, 才能收到 良好的效果。但是杜威 “ 从做中学 ” 观点重要的现实意义却是毋庸 置疑的。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 [M ].赵祥麟, 王承绪, 译.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2]王天一.外国教育史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153.[3]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M ].赵祥麟, 译.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 1994:42.[4]克雷奇.心理学纲要(上 [M ].周先庚, 译.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2:263.(作者单位 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据有关部门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有 63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 英语, 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 80%以上的科技信息用英文表达 , 几乎 100%的软件源代码用英文写成。为了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 要,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语言阅读能力, 还要具备语言交 际能力。
一、影响高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发展的因素 1.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高中的英语课堂中, 教师对于英语语法的讲解非常多, 学生在 课上和课后的练习很少, 教师过于侧重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对于 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中专、技校的学生面临的 英语学习压力更大, 因为他们在校期间未接受过系统的听说训练, 对于他们来说,高职的英语课既听不懂又说不出,词汇量严重匮 乏, 影响了他们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2.缺少英语交际的氛围
美国教育学家帕默(H.E.Patmer 与洪贝(A.S.Hornby 就提出 了情境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为学习者提供自 然的语言情境, 使学生自然地学习和使用语言, 才能培养学生对语 言形式的得体与否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形成结合语言情境理解语 言形式和意义的能力。但是就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环境就是课堂,有限的口语练习只限于书本 上的机械操练,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信息和思想情感方面缺乏真 正意义上的交流。
3.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学生有恐惧心理,怕说错了遭到老师的责备和同学的嘲 笑, 焦虑和紧张的心理影响学生的正常思维和表达, 阻碍口语训练 的正常进行;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笔试的成绩好就可以了, 口语的 好坏无所谓, 再加上学习英语口语的热情不足, 使一部分学生课后 对英语不闻不问;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口语比较感兴趣, 也积极主 动地参与英语口语的练习, 但由于缺乏英语交际策略, 使英语口语 交际能力相对滞后。
二、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策略和模式 1.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策略
交际语言在很大程度上由符合惯用法的语言构成,所以向学 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文 /刘 喆
摘 要 :结合高职英语教学的具体目标, 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和教学模式, 以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恰 当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 :高职英语;口语交际;培养策略;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