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身边的周总理》有感
观《大无大有》纪念周总理影片有感
赵娟 4月10日上午,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在会议室看了电影《大无大有》纪念周总理影片。我真的很感动,心灵再一次被洗礼,观看的整个过程我是含着泪水看完的。我是80年代出生的,从小就对周总理充满崇敬之情。总理小时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说到了也做到了!周总理还说:“人是应该有理想的,没有理想的生活会变得盲目。”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终身理想。并为了这个理想而努力奋斗。
影片中周总理补了又补的袜子,修了又修得皮鞋,让我心一次一次的揪起来,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理,他对自己不是一般的苛刻,生活中真是已经节俭到了极致。而工作中他没有丝毫的折扣,夜以继日的工作。作为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政治家,他心中装着国家,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毕生严以律己、艰苦朴素,只求奉献、不思回报。正是这些特质,让人民永远怀念他。
总理一生没有子女,他把他的满腔热情都给了这个国家,在最后一次手术后,在医院里,他对前来看望他的人说,“不要叫我总理,我已经没有能力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了。”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再一次忍不住掉下来,我们的好总理,您把总理这个职务看做是党给自己的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您把一生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国家,献给
了人民,从不说一个累字。可我们都知道您累了,是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当您静静的躺在病床上时,您轻轻的说了句:“我累了!”总理您歇歇吧!
影片中还给我们展示了一位将对子女的爱化作对全国孩子的爱的总理。尽管工作繁忙,他还是尽可能的抽出时间去关心孩子。他将孩子们视为国家的未来,国家的希望。
通过影片的观看,我深感作为一名党员老师的责任重大,让我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以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不断改造自身不足,在工作中细致入微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的角度去探讨问题,站在学生的立场分析教材,深入浅出的分析每一个问题,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活。在学习上做学生的导师以传道授业解惑,在生活中成为学生们的朋友给予学生们帮助。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老师,不辜负学校的辛勤培养。
第二篇:观周总理纪念馆有感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观周总理纪念馆有感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
研
所生究在学方学号 向 院
观周总理纪念馆有感
提起周恩来这个光辉的名字,亿万人民都会从心底油然而生敬意。他的历史功绩丰碑永树,格风范更是中外称颂.周恩来没有留下儿女,也没有留下遗骨,却在无数后人心中树立了值得永远效法的崇高榜样。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已有多日,但我的心情依旧不能平静,领略了一代伟人的情怀,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催我拿起笔,写下心中的感受。
人民怀念周总理,不仅因为他功盖天下,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智慧超人,更是因为他品德高尚。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工人阶级及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德,生动再现了“党魂”、“国魂”、“民族魂”。古人云: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不朽之盛事。周总理可以说三者兼而有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以与周总理同在一个伟大的组织而自豪!鞠躬尽瘁,死而后矣,最不能忘记的是周总理忧国忧民消瘦的背影!周恩来总理病前一直是120斤,而到临终前仅仅61斤,可以想象周总理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共和国。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终年78岁,噩耗传来,大地凋零,江河呜咽,举国上下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全国降半旗致辞哀。他的骨灰尊重他老人家的遗愿拌着鲜花撒向天津海河中……
一代伟人的躯体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灵魂、精神永恒!一代伟人的高大光辉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近期我参观了周总理纪念馆,整个学习科学发展观,为了更好配合这次学习活动,我们支部前往淮安参观周总理纪念馆,进行学习教育,收获颇丰.参观中,了解到了周总理成长的一生,充分体会到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思想境界,加深了对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一些认识,也结合个人现状对自己进行了一次自我学习。
如今社会对自己、对工作拥有责任感、有要求、有标准,具有高度执行力的人就是拥有“铁饭碗”的人。通过宣传材料的介绍发现周总理还是一个兴趣爱好广泛的人,年轻时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一个兴趣广泛的人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充满热情的人;一个积极参
加社团活动的人是拥有团队意识、喜欢沟通交流的人。总理年轻时代的烙印也充分体现在以后中国革命的历程中,在毛主席领导的革命团队中团结协作,共同解放全中国;总理热爱人民,平易近人,和人民无间交流,深受爱戴,十里长接送总理,那是多么感人的一幕.现今社会,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总理的这种优良品质,生活中充满热情,工作中积极努力,与同事团结协作,加强自我管理与沟通。总理还是一个危机管理的高手,这在领导上海革命、处理西安事变等等重大事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也充分体现了总理的沟通交流能力,那么在如今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体会我们的职场危机?如何沟通我们的工作感受?如何来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同时我也感受到总理“执着”的品质,为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总理历经千辛万苦,怎一个“执着”了得?如今,我们年轻人常常犯的毛病就是毛躁,没有耐性,没有目标,谈不上执着了,更不会取得什么成绩了.我们需要正确的目标,需要执着的品质,需要不懈的坚持,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可能取得成功.年轻人需要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辨别,学会坚持,不要被眼前物质生活所诱惑,不要被短期利益所迷惑,我们应该拥有更远更大的成功!
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年,我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但身处周恩来纪念馆中,我又似乎感受着总理慈父般的关注。周恩来,是我们的楷模,是伟大的爱的化身,看,他那睿智的双眼在默默的注视着我们,鼓励着我们。我们重温周恩来,不仅是一种缅怀,更是一种人格精神的碰撞.是的,我们是中华儿女,我们是炎黄子孙,虽然时代的巨变使得事事变迁,但是周恩来的精神将穿越时空引导我们看清不可同日而语的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引领着我们走出“沼泽”与“泥潭”。对总理无限缅怀,敬爱的周总理,您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第三篇:已交:观周总理的四个昼夜有感
观《周总理的四个昼夜》有感
上周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门课上老师组织大家一起观看《周总理的四个昼夜》,由于出外实习的原因没有去上课也没有看这部电影。室友看了之后回来说特别值得一看,特别让人感动,还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怀着半信半疑的心情也带着一篇观后感的任务我抽时间看了这部电影,本来轻松的心境随着电影的一步一步深入却越来越沉重,我也和许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一样,虽然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却仍然数度哽咽,非常感动,忍不住热泪盈眶。
这部电影以上世纪中期中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为背景,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伯延公社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之间发生的故事。公社主任郭凤林本着为党分忧的思想,采取了一系列弄虚作假的行为,但周恩来明察秋毫,甩开干部访贫问苦,得知真相后与毛泽东含泪通话,决定调整农村政策,取消大食堂分户吃饭的故事。
看完影片后,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感动。不仅感动于周总理弯腰给因饥饿而脚部浮肿的汪老师穿鞋、雷雨天为田地里抢救秧苗的村民熬姜糖水、工作到凌晨不得不换上高度老花镜才能看清字,更感动于老区人民在饿得头晕眼花时,还能体谅国家的困难,把苦水往肚子里咽。也不要跟国家添麻烦,给毛主席周总理添堵。以至于村支书违法关押村民、跟总理撒谎都不让人感觉可憎。
我们可亲可敬的周总理是亲民、廉政的形象。在这短短的96小时的时间里,周总理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展现了老一
辈领导人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影片中的周恩来,是一个总理同时也是个淳朴的农民。他刚一进伯延村,就主动伸出手,去表示自己的热情,没有一点总理的架子。面对百姓就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让你们吃苦了。”他亲民、谦逊的形象,似乎感动了伯延这个革命老区的人民。他关心小孩子,老人,青壮年,无微不至,在吃饭上宁可自己少吃一点,也不让大家挨饿,他处处关心大家,面对前两天沉默不言的他们,他不会因为表面假象而离去,在毛主席面前糊弄造假,而是深入民心,让老百姓自己说实话。他知道他来这的目的是什么,他知道他身上担着的责任有多重。影片中的周总理听老百姓姓名一遍,以后几天就能准确无误地喊出他人姓名。在生存是第一位的特殊时刻,周总理最关注的是人民的吃喝拉撒,引导、鼓励大家说真话。他看着野菜团子和被饥饿的村民吃光了树叶的光树枝,那种沉重而辛酸的样子,让人体会到了他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感情。影片以坚实的细节表现了总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的细腻感情。比如,他不忍心吃连弟奶奶特地为他做的手拽面,转而一想:我不吃,老奶奶心里永远会有一个疙瘩,遂和夫人邓颖超大口、大口将其吞下,当然,他悄悄地留下了钱,关照工作人员他走后再还上。又如,为减轻农民张二廷的负担,他想收养他的一个孩子,被婉拒后,他设身处地对邓颖超说:“如果换成我,能否承受骨肉分离之痛呢?”再如,他通过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公共食堂这个当时危及老百姓生存的极左问题,勇敢地、明确地向最高领导人毛主席表达了,促成毛主席下决心撤销了这个大跃进中诞生的大锅饭“怪物”。伯延
公社公共食堂是全国第一个被撤销公共食堂。这个范例,是周总理伯延之行的“杰作”。
我们的普通群众是善良淳朴的。虽然遭受饥饿的袭扰,但他们的眼神中没有绝望,有的是相濡以沫的温暖,有的是对党和政府、对总理的信任、体谅与眷恋。他们的坚韧、淳朴、善良体现了老区人民最为宝贵的性格。影片中的郭凤林书记,出场时是令人生厌的,他为了向总理隐瞒饥饿真相,不惜于说谎话,不惜于把包括父亲在内的一些人关起来。随着影片的进行,人们看到了这个汉子内心的真诚与憨厚,他那善意的欺骗是错误的,但其出发点却是为了不给毛主席添堵,不给周总理添堵,“我们的困难,自己能够克服”。而他的父亲郭百岁,是一位抗战时期的老党员,他相信党,相信总理,相信政府要听真话。他愤怒于儿子的欺骗,痛打责骂儿子,让总理批评他。如果把这种困难时期放到今天,简直让人难以想象。现在的社会,群众与领导人之间缺乏信任,政府缺少公信力。
群众缺乏安全感,很容易受到谣言的怂恿,不相信政府。例如,前几年,日本发生地震海啸,我们的国人莫名其妙地跟着抢购食盐,瓶装水等生活用品,比地处福岛周围的日本人还惊恐万倍。即便政府辟谣,大家也不相信。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虽然是历史题材,但它的参照系始终是现实生活,是用历史来照亮现实:周恩来到伯延公社调研的基础就是要听真话,郭凤林等同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刻意隐瞒真相,并试图催促周总理尽快回去的时候,周总理坚定地表示,他这次来,不
了解到真实情况是绝不离开的。但时隔半个世纪,这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一大问题。影片具有一定的当下性,因为真相也是当下中国民众一个特别大的心理诉求,大家希望了解真相,希望高层能够了解真相。
现在食品假,药品假,商业假,官场假,连学术界也假,这个问题太厉害了。敢说真话、办真事,这是一个很重大的现实问题。现在讲真话难,听真话更难,老百姓要讲真话,但是官员要虚心去听,这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讲太重要了。领导人应该像总理那样靠真心、真诚、真情引导大家说真话,打开百姓心里的闸门,吐出自己的声音,要真真切切地是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他们的心声。
但愿新一届政府在总书记的领导下可以用行动证明让我们人民群众敢说话,说真话,能够始终相信人民政府,相信我们的共产党。
第四篇:参观周总理纪念碑有感
参观周总理纪念碑有感
刚写入党申请书不到一个礼拜,便被通知参加党支部举办的参观周总理纪念碑活动,于是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其他党支部成员,于9月6日来到了周总理纪念碑馆。
周恩来总理纪念碑坐落在石河子市北郊的石河子总场,距市中心3 公里,占地总面积50亩,大门正对的是周恩来总理纪念碑,其南侧为周恩来总理纪念厅,北侧为周恩来总理纪念馆。周总理享年78岁,碑高7.8米,周总理来此视察时67岁,碑文位高6.7米。周恩来总理纪念厅的建筑面积为1680平方米,内设正厅、展厅和放映厅。正厅北墙为大型油画《新疆风光》,油画下放尊0.78米高的周总理半身铜像。展厅分三部分:“周总理和新疆各族人民及军垦战士心连心”;“光辉的历程,伟大的一生”;“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三个展厅共展出230多幅图片和部分实物。看着一件件具有浓厚历史气息,伟人光辉的古老物件,崇敬之心油然而生。慈祥和蔼的周总理的照片,一张张映入眼帘,不禁湿润了双眼。感怀他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的历史使命,那就是传承建设军垦新城的光辉任务!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
第五篇:观《身边人眼中周恩来》有感
《观身边人眼中周恩来》有感
新庄中心校李宝升
看完《大有大无--身边人眼中周恩来》这部电影,我眼睛湿润了。
周总理的一生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无私、劳而无怨、死不留言„.他没有哪一点不是人生之制高点,没有哪一点不让后人为之顶礼膜拜。总理的大智大勇,总理的大爱大德,总理的清廉奉献„..感动我们、激励我们、鞭策我们。周总理走街访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一幕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他呕心沥血,励精图治,即使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周总理仍顽强坚持工作,履行着“为人民服务而死”的诺言。他时刻保持人民勤务员本色,时刻将人民的痛苦挂在心上,在细微之处对人民群众关怀备至,体贴人微,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私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影片中的周总理给出了答案: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为了群众,我们依靠群众。
我们要时刻谨记“永远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置”。并把他付诸于实际行动中。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深入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应积极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加强作风行风建设,积极投身于人民事业的发展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偷懒,不耍滑,把每一件小事当大事来做,做到勤奋,严谨,认真,敬业。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让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