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性格心理学读后感
性格心理学读后感
你理解“性格”这一词吗?你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内心吗?你知道你是属于那种性格的吗?你知道你的性格决定着你的命运吗?你知道人拥有四个真正的自我吗?我想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不知道”吧,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心理学,走进自己的内心。
性格顾名思义就是“性”和“格”,而“性”指的是人的品性;“格”指的就是人格。用心理学家的话来说性格就是人们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表现了一个人的品性,并且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阅读了《性格心理学》之后我还知道了,心理学家们把性格分成了两大类:积极的性格和消极的性格。积极指的就是热情、大方、稳重等;而相对的消极指的就是孤僻、自私、轻浮等。除此之外我还了解到性格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生活中的态度和某些行为都可以反映出我们的性格特征。
荣格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把性格分为了八类,分别为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和内倾直觉型。但是我个人觉得人的性格千千万万,哪是几个方方正正的字词就可以概述的。在阅读荣格描述的八种性格时,觉得自己的性格好像都有点搭边,但又不全是。所以在阅读《荣格的八种性格》只是草草而过,而这让我想到了清华校长的一句话:青年要敢于挑战权威。书
本上的并不一定就完全是对的,在阅读的时候要保留自己的想法,这个也是我的一种性格吧。
每当看到性格一词,想当然的就会浮现出“外向”、“内向”、“活泼”、“沉稳”、“理智”、“感性”等等这些有关于性格的代名词,但从不知就是这些代名词决定着每个人不同的命运。读了《性格心理学》,我知道了。我知道一个人要想有好的命运,首先要就有好的性格。所以我想,有的人之所以可以成功是因为他积极的性格让他在身处困境时,可以坦然面对,积极进取,坚持不懈。而有的人注定失败,不仅仅是因为他没有选择对的时间,最重要的是他消极的性格使他懒散松懈,不求上进,怨天尤人,从而一事无成。日本有位心理学大师曾说过:心理变,态度亦变;态度变,行为亦变;行为变,习惯亦变;习惯变,人格亦变;人格变,命运亦变。性格左右着决定,而决定就是命轮转动的开始。
人拥有四个真正的自我,这是约瑟夫·鲁夫特和哈里·英格拉姆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他们提出一个人有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隐藏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公开的自我就是自己了解,他人也了解的自己;盲目的自我就是自己察觉不到,但是他人能够了解的自己;隐藏的自我就是自己了解,但他人察觉不到的自己;未知的自我就是自己和他人都未察觉,等待着挖掘的自己。关于自我的四个层面,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每个层面所占的比例都不同。有些人隐藏的比较少,暴露的相对比
较多;有些人可能比较容易聆听别人的评价,对盲目的自我了解的比较多;而有些人总是敢于尝试一些新鲜的事情,试图去挖掘自己性格中未知的部分。所以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性格不同,爱好不同,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么独一无二的一个你,你要好好的对自己,要努力着去认识那个特别的你。
每个人都是一个没有谜底的谜,我们只能慢慢地走近,去了解,去感受。
第二篇:性格心理学论文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本文阐述了出生顺序与性格关系的进化心理学观点,欢迎阅读了解。
摘要: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出生顺序,即在同一个家庭,所有的孩子都由同一对父母所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然而由于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顺序不同,性格也不相同。本文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解释了这一现象的成因,并对位于不同出生顺序的人的性格做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出生顺序 性格进化心理学
人们似乎很早就知道出生顺序对性格的重要性,大多数人可以凭直觉感受出生顺序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性格的,长子(女)通常稳重严谨,老小则调皮叛逆。进化心理学家从进化论的视角提供了一种富有建设性的解释框架。
一、进化心理学对出生顺序与性格关系的解释
进化心理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探讨人类心理的结构和起源。进化心理学家Sulloway用了26年时间写成《叛逆心理》,来试图证明出生顺序的重要性。他指出,由于父母常常偏爱长子(女),一般来说长子(女)都较为保守,更有可能维持现状。但是,次子(女)却很难通过维持现状的结构来获得资源,所以他们需要依靠反叛行为才能达到目的。接下来出生的子女,会发展出一种更加叛逆的人格,因为如果维持现存的次序,他们获得的资源将是最少的。然而,幼子(女)往往会得到父母较多的投资,因为父母通常会停止对其他孩子的关注,将主要精力和资源都投资在他们最后这个直接的繁殖载体上。
二、出生顺序与性格的关系
以上我们用进化心理学的知识解释和分析了出生顺序与性格之间的关系,下面来说明位于不同出生顺序的子女在性格上的具体表现。
1、长子(女)与性格的关系
长子(女)通常总是对家庭负责,有责任感,而且也容易习惯周围的环境,往往倾向于维持现状,思想保守,更倾向于赞同父母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观,尊重权威,认真谨慎,办事准备充分,在学校的功课较好,平均智商要比后面出生的子女高出三分,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促使其变得更勤奋、刻苦,更有胸心大志。一般来说,长子(女)总是深知他们比弟妹老成、强壮和精明,因此显得很武断,喜欢处于支配地位。
2、中间出生的子女与性格的关系
中间出生的孩子会把这个世界看得更不公平,总倾向于欣赏惊世骇俗的新生事物,喜欢挑战和冒险。Sulloway发现,那些能拥有新观点的往往是后来出生者。
他们刚出生时是家中最年幼的孩子,不过等有了弟弟妹妹后,他们既要当“老师”,又要做“学生”,他们不够资格享有长子(女)的威信和特权,以及幼子(女)的自由放纵;那些中间出生的子女在家庭中缺乏爱和关心,处于一个相对来说危险的境地,只能从朋友的关系中弥补,于是,他们会善于运用外交策略和政治手段,会有更多的朋友,也更容易调节自己来适应这个环境。
3、幼子(女)及独生子女与性格的关系
最后一个孩子出现的问题可能是最多的,因为他们往往受到父母和哥哥姐姐的庇护和疼爱,凡事往往可以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容易形成依赖性、独立性差、幼稚等性格特点;他们喜欢玩,习惯当一个家庭引人注目的角色;当然,有时他们也会受到上面几个哥哥姐姐的欺侮和管制,形成创新和反抗的性格特点。
Sulloway对16世纪以来在科学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2784位男性科学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最富叛逆、创新和反抗精神的是那些有一个以上哥哥的小弟弟们,这些“小弟弟”们占了绝大多数,如达尔文、哥白尼等。
独生子女与长子(女)情况类似,他们向往成功,也会主动取悦父母,但是也不尽然,有的独生子女更像老小的性格特征,因为父母把所有的爱倾注到他们唯一的孩子身上。
当然,并不是说出生顺序能够决定生活的一切,更不是说出生顺利能够决定性格,Sulloway也承认,出生顺序的影响能够被其他因素所抵消,放大或掩盖。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这个理论的有参考价值的一面,把出生顺序看作影响一个人性格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全部因素。
参考文献:
[1]巴斯.进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7
[2]瞿卫星.出生顺序与成才[J].心理世界,1997(6)
[3]老少.你的性格由出生顺序决定[J].大科技,1999(10)
[4]辛赞.出生顺序与个性之谜[J].心理学,1997(2)
[5]JeffreyKluger.ThePowerofBirthOrder[J].CrazyEnglishReader,2009(1)
[性格心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第三篇:性格解析心理学论文
性格解析心理学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 性格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班级:
学号:
姓名:
浅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性格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正文】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却面临着高于其他同龄群体的多重压力。近年来高校不断出现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发挥其应有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他们志向高远,胸怀博大,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宏图伟业中,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心理问题走上极端的大学生呈上升趋势。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20.33%至25.6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紧迫感,适应困难。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沉溺于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看武侠小说,学习成绩不佳,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考试焦虑。第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一些大学生寻求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找到交际的满足,有的甚至染上网瘾,迷恋于网络世界,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第三,恋爱心理困惑。情绪和情感不稳定,情绪起伏大,情感变化快,恋爱不成或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第四,抑郁心理。多呈现在特困生、学习困难与自我认知不良的学生中。第五,就业心理困惑。在择业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急功近利,部分学生从众心理严重。第六,意志不坚定。有压力但动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恒,人生目标不明确,等等。
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大学生在学校发生问题,有许多是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就埋下了种子,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家庭的配合与参与。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原生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状况等。
(一)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行为发育和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王玉洁2004年对郑州铁路职业学院医学院分院的165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青年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父母的温暖、关怀、体贴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自尊独立、有坚持性、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无助,办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害怕被他人拒绝,不懂什么是爱,更不知道被爱的滋味的心理。父母过分干涉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人格特点。父母惩罚严厉教养方式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和不安全感。特别是惩罚严厉教养方式易使子女丧失自尊,产生焦虑和强迫症状。
(二)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卢勤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家庭信息问卷对成都市某大学5090名2009级新生进行调查表明:家庭结构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人际敏感、抑郁、精神病性3个因子得分均具有显著影响。寄居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的学生与人交往时更加敏感,单亲家庭学生的抑郁程度更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更差。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障碍较严重,心情抑郁、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严重,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子女往往会失去与父母中的一方进行交流的的可能,相对只能获取部分关爱,与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较,其心灵会蒙上一层阴影,很容易产生敏感、自卑心理。
(三)家庭氛围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和谐的家庭氛围能使子女身心愉悦,心理压力减轻,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不和谐家庭中,争吵、溺爱、冷淡和家庭暴力都会给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溺爱和暴力两种家庭氛围尤为突出。
(四)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影响有一定限度。据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经济不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收入越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要承受更多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大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视野有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时又无力改变现状,易产生敏感、自卑、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特点。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也可能与贫困生一样出现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意见及建议
常说心理素质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家庭是培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遭遇挫折出现心理危机时的疗养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一)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承担教育义务。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对个人素质的贡献方式比较特殊,更多是家人之间相互交流中的潜移默化、相互浸染,这种印刻在内心深处的“素质”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家庭教育一旦出现误区,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源于家庭”。因此,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承担起大学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
(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大学生子女能够敞开心扉。
家永远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家长需要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大学生子女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子女的诉说,让子女能真实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关爱滋润子女心灵,使家庭真正成为大学生避风的港湾,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
(三)针对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家庭教育。
1、更新教育观念,让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大学教育与早期教育的目的不同,学生的学习已不再仅限于对知识的积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和创新,在于全面发展。因此,家长要提升自己对大学教育的了解,更新教育观念,而不能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要积极支持子女走出课堂,参加各种学校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为子女今后发展目标指明方向,增强其学习目的和动力,总之,家长既要关注子女专业学习,又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
2、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在家庭中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应鼓励学生广泛交良友益友,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魅力,提升自己,并遵循真诚、平等、尊重、理解、互助互利的人际交往原则,主动与老师同学交往,积极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去。家长应该认真去倾听子女倾诉,并给予开导,帮助子女化解生活问题,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向子女传授交往技巧。
3、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情感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创建和谐家庭,做好子女的楷模。其次,在爱情观教育上应开门见山,不应遮遮掩掩,教育子女要理性,不应感情用事;如果子女已经恋爱,家长不要冲动,要善于疏导,而不是一味责难,同时要加强性健康教育。教育子女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事业的关系,指导子女注意恋爱的心理和生理卫生,避免因性冲动而带来严重后果。再次,要加强网恋教育,提醒子女增强安全意识,不要迷恋网络,不要轻信网络信息。
4、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就业教育。家长在学生选报专业时就应该开展就业教育,提醒子女结合自身爱好和机会发展需要选择专业方向。同时,家长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以减轻子女压力,并在财力方面给予合理支持。另外,家长也应接受新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并不意味着工作将不再变化,而是会随着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因此,家长不应让子女局限于工作的稳定和专业的对口,要让子女深入接触社会,最终明确自身就业方向。
(四)家长、学校双方积极主动沟通,了解身心发展状况。家长要主动经常浏览孩子所在学校的网页或学校寄发的有关通知,及时了解孩子大学的动态,与孩子的辅导员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到学校探望孩子,在于同学和老师的聊天中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学校也要与家庭保持联系和沟通,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引导,为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 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与对策 [J].中国高教研究,2006(7):67-68.
[2] 卢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107-110.
[3] 刘春玉.浅谈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 [J].教育与职业,2008(8):127-128..[4] 程路.大学生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及着力点 [J].教育与职业,2008(8):189-190.
[5] 谢沫珠,尤嘉.大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773-775.
第四篇:性格色彩学读后感
读乐嘉《性格色彩分析》有感
认识乐嘉,不是因为他的《性格色彩入门》一书,而是因为他在《非诚勿扰》中的妙语连珠,但是对他的性格色彩分析却一无所知。上周,学校对我们进行了性格色彩测试,并推荐了这本书。
乐嘉 老师这本书写的很生动,言简意赅,也很易理解。我把这本书从头到尾读了两遍,第一遍是泛读,看看里面是没有能引起我共鸣的东西,第二遍是精读,针对测试中有关自己性格色彩方面的进行深读,试着用从这本书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自己和身边的人,很有意思。
书中提到,“性格是天生的”,“个性是后天的”,“个性决定命运”,“动机无法改变,行为可以训练”。这些观点我还是挺赞同的。中国有句古话“人之初性本善“,这么多年来,专家学者对这句话争议颇多,有的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而我认为,上天是公平的,他在造人的时候,随机赋予这个人性格,也许是善,也许是恶,善恶维持这世界的平衡,使这世界永续的发展下去。其实性格决定了动机,而个性决定了行为,行为又决定了命运。所以一个人要有所成,必须拥有良好的行为。一个人即使“性本恶”,也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努力做一个好人。同样,一个“性本善”的人,也可以做出“十恶不善”的事。我认为,这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乐嘉将人的性格分成四类:红、黄、蓝和绿四种。红色性格的人风趣幽默又精力充沛,他们往往管理能力不强,对每一个新事物都感兴趣,但只有3分钟热度,遇到更有兴趣的事就会放弃先前的追求。蓝色性格的人的情绪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学习成绩或者工作业绩也是比较稳定的。蓝色性格的孩子如果对老师有意见不会轻易地表现出来,只是心里有数而已。蓝色性格的人是完美的,表现为强烈地希望他人的理解,当对方无法理解或者承诺不兑现时,他们内心痛苦的情绪久久不能释怀。但一旦让蓝色性格的人不满意,爆发了,那将一发不可收拾。黄色性格的人不像红色那么张扬,也不像蓝色那么内敛,他们会设定下必须要达成的目标,并采取各种方法掌控局面,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绿色性格的人比较稳定,他们本身的变化和需求无多,更多扮演比较随性的人,有就有,没有就拉倒。但是跟别的人一样他们也很聪明的,大部分时间他们只看不说,心里很明白,他们的观察力是最棒的,是个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的主。
我看的时候也会试着用性格色彩学去分析身边的人。
这本书还特意讲了一些亲子教育的例案,使我明白了每一种性格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方法来教育引导。比如:红色性格孩子需要用好处来慰劳。红色孩子做事往往不是为自己做,而是为了赢得其他人对自己的表扬,以及后续的好处。对孩子口头表扬之后,适当的时候,还应该对孩子一段时间或者相同行为取得的成绩给予实实在在的奖励,比如带孩子出去玩,给孩子买点礼物,允许他带同学来家做客,等等,投其所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劳逸结合,不会对学习感到过于乏味、无趣。对于蓝色孩子来说,要让他时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每件事都安排地井井有条,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严谨、追求完美、三思而后行,是蓝色孩子最突出的优点。主要是效率的培养。而黄色性格的孩子比较好胜,所以不轻易妥协。不能用命令或者打压的方式,这样会激起黄色孩子更大的反抗和不配合。应该用以柔克刚的方式引导黄色孩子,先给他一些切中要害的表扬,认可黄色孩子的优势,再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让孩子知道这样做的好处,慢慢再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告诉他应该怎样做,黄色孩子一旦心里接受了,行为上自己就会迅速有所转变,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最后一个是绿色性格的孩子,绿色孩子就像和平使者,与人为善,不急不躁。从不会掀起任何的**,能忍就忍,能躲就躲。这样的孩子不会给自己施加任何压力,当压力来临的时候,他也能及时开解自己,天塌下来还有大个的顶着。好脾气的绿色孩子在宽容别人的时候,更懂得包容自己。因此,绿色孩子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家长和 老师逼得急了,就动一动,反而放松了,孩子也就更无所谓了。
看完这本书,让我们更能了解自己,了解因为“颜色过当”造成的局限性,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合理规避;同时也能更好的了解身边的人,也是增进彼此相处的“一剂药”。
色彩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美术和音乐等等领域当中都是有运用的。实际上“性格色彩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已经提出了“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但许多人有着相似的特征”的理论。乐嘉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结合发展了个性修炼的有效策略和不同性格产生的行为互动关系及塑造个性的内容,并与其他性格分析系统相互整合,在分析“性格”和“性别”的区别,“行为”和“动机”的不同的基础上,书的开篇便是30个测试题,让我们明了自己的性格色彩。在不经意的的轻松阅读中,我不仅知道了属于自己的性格色彩,同时我也轻松掌握了生活中“红黄蓝绿”四种色彩中人类性别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差别、个性特征和优劣势了。这门技能如果可以自如运用的话,是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自己和他人内心深处的神秘,并带领我们找出自己和别人的本色,让我们拥有一个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生命力。
我是很喜欢做测试的人,尤其在对自我否定的时期,只是想通过该这些测试寻求自我安慰,因为我发现我只选择性地相信说好话的测试,说坏话的测试我就完全无视。这或许是很多人的通病。
正如乐嘉在书里提到的,很多人在生长过程,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内心的憧憬,先天的性格会被某些元素掩盖隐藏。因此在做测试之前,乐嘉告诉读者要诚挚的并且刨除外在因素去做这些题目。通过乐嘉的测试及深入剖析,我每看到一篇文字的时候,我就在心理叫嚣:为什么这么准,我就是这样的人啊。或许有些夸张,但是在读文字的时候,我真的感觉身旁坐着一位智者,和我一起对话,问我你是这样的人吗?你了解你自己吗?你是如何正视自己的缺点呢?你肯定过自己吗?
第五篇:心理学》读后感
《心理学》读后感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
读了《心理学》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我明白了心理健康的含义,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心理辅导的方法,使我感慨颇多,通过对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找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
我工作中所接触的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下面介绍一下我认识的中职生的心里健康问题,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才能使他们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顺利度过青春期。
一、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来自家庭的环境和所处的特定校园环境,中职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成长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惑与矛盾。当前,中职生在学习、成长、生活以及择业与求职等方面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缺乏自信心
目前,我国中职生大部分是没有考到满意的学校无可奈何上了职高或者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对中职生的偏见与歧视,往往使中职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同龄人的群体中自惭形秽,做事信心不足,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上他们初中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能力有限,听不懂课,又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
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因而无心向学,久而久之,感到处处不如别人,便产生自卑心理。
(2)逆反消极心理强烈
在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相对同龄人看到更多的社会阴暗的一面,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心理定势,认为社会、学校,对其约束较多,于是,对学习与班规校纪抱有严重的逆反消极心理,对教师的批评教育有抵触情绪,我行我素,生活上随意放纵,得过且过。既没有幸福感,也没有成就感,把前途看得一团漆黑。
(3)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中职生自进入职业学校起,所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环境,内心迫切渴望与人交往、有真心的好友宣泄情感,但又怕受到伤害,所以主动性不强,且缺少基本的交往知识的技巧,在实际交往中,存在着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要求他人的情况,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对他人的缺点又难以容忍,往往容易和老师、同学发生冲突。
(4)情绪波动大,自控能力较差
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保证。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情感丰富,情绪多变,对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容易感情用事,有时凭着一时冲动做出鲁莽的事,缺乏冷静,不能明辨是非;情绪波动大,两极化现象明显,快乐时常兴奋过头,挫折悲伤时常抑郁消沉;不能控制情绪。
(5)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由于绝大部分中职生学习成绩较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兴趣不浓、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动力,对所学专业冷淡,精神又无所寄托,其行为由紧张、压抑,无聊转向标新立异,用反常的行为显示自己,违纪违法行为频繁发生。盲目追求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奇装异服,嘴叼香烟,怪异发型,寻求刺激,蛮横任性,目空一切,争强好斗。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中职生所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对中等职业学校及其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有不妥当的对待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会给他们造成一生的阴影,甚至使他们出现因憎恶老师学校进而憎恶社会的不良心理,给社会带来隐患。如何能让中职生健康成长,在今后的工作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已经成为职教教师的一个重要的教育任务。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应对,以维护和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1)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阵地。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并通过对中职生进行心理测量,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进一步研究教育对象,从而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
普及心理知识,帮助中职生掌握一定心理保健方法,促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达到自我心理调节之目的。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专门的心
理健康教育课程,既要注重心理知识的普及,又要讲究实际操作,例如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人际交往等心理训练活动,开发中职生心智潜能,增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培养中职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进而提高中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全面自由的发展。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校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中职生及其学习与成长的需要进行。例如:女生情感专题讲座、如何适应新的环境、性心理健康教育、择业心理分析与求职、青春期教育与早恋问题等。举办心理知识专题讲座,对象明确,针对性强,常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因而有助于加深中职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便于他们进行自我心理反省,自我心理调节。
最后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素质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心理素质良好的师资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要求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基础、心理辅导与治疗知识、精神医学与精神分析方面的知识及技能。而大多中等职业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相关水平堪忧,大多是由相关人员兼任,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相当缺乏。因此,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技能的培训尤为迫切。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环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应不断地美化校园环境,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根据专
业设置需要,建立社会实践与实习基地,丰富学生课外生活;重视校园教育阵地建设,多出反映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校报、黑板报、宣传栏,结合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电视台等媒体优势,充分发挥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比赛、表演、联谊及中职生社团等活动,这样不仅能使新生自进校门那天起,就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促使他们及时地转换角色以适应新的环境,而且也能帮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积极调整心态,进而明确自己生活的目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3)利用网络技术,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众所周知,互联网具有平等性和交互性特点,它不同于传统的教育,从根本上消除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沟通障碍。因而利用互联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充分尊重中职生追求平等的个体需要,又能促进网上心理教育与网下心理教育的衔接,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利用互联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营造一个积极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为中职生提供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其次,精心挑选或编制包括心理专家最新理论成果及典型心理咨询案例为主要内容的相关多媒体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势,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再次,由心理专家主持并参与开设“心理聊天室”、“在线心理咨询”等活动,精心设计集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网页以吸引广大中职生参与。如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教育、健康生活
方式教育等,最终促使中职生的自我心理评价能力、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及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
(4)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共同教育
在学校、家庭、社会这三大环境中,学校与家庭对中职生的教育与影响极为深远。所以,学校在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既能发挥各自特长又能相互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乏有实行家长专制、或溺爱纵容、或放任自流,极大地影响了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主动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家长转变教育方式,实现对子女的民主化管理,使子女在民主、平等、宽松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学生家长全面了解其子女在校表现情况,针对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动与家长协商解决。帮助学生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要求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其子女心理活动、情感及思维特征,注重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教育子女,促进子女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我坚信,只要我们学校因材施教,立足现状,解决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