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定稿 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使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力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新的执政理念。构建和谐社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加强全国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有效措施。笔者通过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论述二者本质上的一致性,从而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社会;关系;一致性;措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并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伟大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党对新时期国情的全面掌握下提出的创新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体成员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定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到党的发展壮大和建设创新,是联系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一致的,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当前党和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弘扬党的精神和先进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全体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党的理论深入人心,从而增强党的凝聚力,团结一致解决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确立全体人民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低标准是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最高标准是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这些认同机制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去建立。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巩固党的执政地
位、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实现国家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美丽画卷的生命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具有一致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归根结底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和谐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人的理想信念为基础,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为核心,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本质上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
(一)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是一致的人是社会的主体,只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带动社会文明的进步。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古语有云:“为政以德”、“道之以德”,可见从古至今思想道德教育在政治统治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当今社会的人才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高超技能,还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达到自身的和谐。在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中,自身和谐是最根本的前提,塑造和谐的个体,就是要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即个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理想信念,有关爱他人之心,能够妥善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达到和谐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自古以来,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关系;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际上是指人与社会的鱼水关系。当今社会,世界和平,国家昌盛,人的全面发展仍然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其教育和激励功能,为激发人的创新思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在满足时代需求方面是一致的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人均GDP也快速增长,强大的物质利益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了人与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不和谐关系。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满足了时代需求,能有效地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利益问题,协调各种矛盾关系。首先,通过宣扬
和谐社会理论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各种经济体制的稳定发展。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公有制企业发展稳定,非公有制企业竞争激烈,职工在就业时无论选择哪种性质的企业,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协调好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其次,通过宣扬和谐社会理论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正确对待贫富关系。自邓小平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已经富裕起来,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仍有小部分人生活在贫困中。贫富关系往往是社会矛盾的导火索,因此,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指导人们正确看待贫富关系,并帮助人们通过合法渠道走向小康生活,最终形成共同富裕的和谐局面。
三、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以来新的时代使命,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从根本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构建一个以人为中心,全面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和而不同,存同求异”的“人”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充满活力,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的社会。胡锦涛主席曾指出“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人才、培育人才,尤其重视人才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的培养。高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伟大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足国情,以学生为本,弘扬民族精神,加强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弘扬“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正确的社会理念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正确价值取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为一体的和谐社会总布局,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全体人民具有强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体,是全社会人民的价值导向,反映着社
会道德现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全社会大力宣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公民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除此之外,还应该努力培养公民的公平、正义、宽容、诚信的社会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
(三)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统筹兼顾。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建立可持续教育机制。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熏染才能重塑人格。”中国也有古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百年教育,德育为先。”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应该从德育入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建立起一系列有助于提高全体公民德育水平和政治水平的教育机制,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面配合实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充满和谐之美的社会画卷。
四、结语
文明带来和谐,只有进行不断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对加强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水平的思想基础,也是培育广大人民开拓创新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共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骆郁廷,吴潜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0.[2]刘社欣,刘江丽等.论和谐社会构建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功能[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1-5.[3]严莉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山东社会科学,2005,10: 148-150.
第二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探》成果简介
方立2011年05月09日14:0
5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方立同志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项目号05&ZD001),最终成果为研究报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探》。课题组成员有冯海发、邱敦红、白津夫、薛宝生、宋小庆、陈子舜、赵海忠、尚英、李小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人类崇高社会理想的批判继承和伟大超越,是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由空想到科学实践的伟大转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理论在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创新发展,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该成果由四部分组成,绪论和十六章。
第一部分是绪论。全面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不断发展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中。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是全面推
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实践问题。
第一节“从美好憧憬到科学实践”。论述从人类和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看,各种空想的理想社会特别是我国历史上追求和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既是社会文化现象和历史观,也是治国方略和社会理想,既是历代志士仁人持久的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重要思想根源,也是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历史文化基础。第二节“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论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第一次全面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方针,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第三节“从小康社会到和谐社会”。论述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是一个既紧密联系又有不同内涵的发展目标。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看,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一节内容为中央作出有关决策提供了初步框架意见。第四节“从和谐社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论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和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是有5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在当今世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严肃思考和重要观点。第五节“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得出的必然结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
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篇,包括第一至四章。
第一章研究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从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溯源、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思想、国外早期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成果、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简介、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要点五个方面,深入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价值目标,又是一个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阶段相适应。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又一重大的理论创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
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对中外传统和谐思想的汲取与借鉴。
第二章研究的是我们党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党经过了逐步深化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过程。本章全面研究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和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
第三章研究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本章从民主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保障、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诚信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道德准则、充满活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安定有序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四章研究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章全面研究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与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与民族复兴、构建和谐社会与党的领导等内容。
第三部分是实践经验篇,包括第五至十一章。
第五章研究积极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高度重视社会利益关系问题,把理
顺社会利益关系作为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全面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实现社会利益关系的优化发展。本章全面研究了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了导致社会利益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以大量实例研究归纳了各地调节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践探索,以及促进社会利益关系和谐的主要做法。
第六章研究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本章全面研究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复杂化的原因,以大量实例研究了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实践探索,总结了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经验。
第七章研究千方百计扩大社会就业。就业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本章全面分析了我国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大量实例研究了各地解决就业问题的实践探索,以及解决好就业问题的主要做法。
第八章研究大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本章分析了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大量实例研究了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完善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九章研究的是维护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影响不断增大。本章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全面研究了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问题。
第十章研究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不断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本章分析研究了社会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大量实例研究了加强社会管理的实践探索,总结归结了完善社会管理的实践经验。
第十一章研究着力加强社会稳定工作。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章分析研究了社会稳定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大量实例研究了加强社会稳定工作的实践探索,深入研究了构建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问题。
第四部分是措施建议篇,包括第十二至十六章。
第十二章研究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在发展。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本章深入研究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必须保持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内容。
第十三章研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重要政治条件。本章全面分析研究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和谐社会建设;重视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等具体内容。
第十四章研究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本章全面分析研究了建设和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内容,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当前要突出抓好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十五章研究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体制条件。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体制条件。本章全面分析研究了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组织机制,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建立健全社会协调机制,整合社会关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社会利益结构;形成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长效机制,促进和谐发展等内容。
第十六章研究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建设是关键。本章分析研究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问题;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当前要突出抓好的各项工作。
本项目研究成果共计近30万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其研究成果,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起草《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供了初步框架意见,为决定起草小组提供了10多万字的参考资料;一些专题研究成果通过中央政策研究室内部刊物报送中央领导同志参阅,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多次批示。
第三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综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综述
摘 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命题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详尽、系统地论述,提出了各自的精辟见解
关键词: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 研究综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高度,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一重大命题一经提出,就受到全党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全国各地掀起了宣传、研究、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热潮。
一、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从解读到深入,从宣 传介绍走向深层次理论研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初,由于对这一命题还缺乏深刻的理解,所以最初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宣传、解读上。随着宣传的逐步深入,对其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从分析提出出背景到解释科学内涵,从发现本质特征到提炼衡量标准。理论界很好地领会了中央有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对这一战略任务达成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二)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首先应是一个学术问题,它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背景、途径,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但是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它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因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构建的过程中,怎样处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伴随着实践,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并不断向我们提出挑战。
(二)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方法从单一走向综合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应该是一个社会学问题,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学问题,因为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比较重大的现实问题,都不是单靠一个学科所能解决的问题。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涉及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这就要求对它的研究必须是以
社会学为主导的多学科、多模式、多层次和多方法的研究,必须依靠各学科通力合作,联合攻关。因此,从单一走向综合,是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的必然趋势。
二、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的研究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包括哪些主面,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不同的诠释和说明,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全面系统说”。朱西周认为,和谐社会是指全面系统的和谐。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既要注重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的发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
2、“广义、狭义” 说。吴忠民认为,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有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等等。实际上,广义上的和谐社会几乎就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全部内容;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一个相对单项的问题。
3、“八个方面” 说。陆学艺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应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1)一个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2)一个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3)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社会各阶层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满足,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4)一个没有身份歧视,每个社会阶层之间相互开放,社会流动畅通的开放社会;(5)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6)一个社会事业发达,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7)一个各阶层人民有共同理想、讲诚信、守法、民风醇正的社会;(8)一个社会各阶层关系融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有序的社会。
4、“四个要点” 说。邓伟志认为,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是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
5、“协调” 说。屠春友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社会;是城乡发展相协调的社会;是区域发展相协调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相协调的社会。
6、“两层含义” 说。梁道刚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有两层含义。第一,这个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在各方面都能体现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第二,这个社会是和睦的、协
调的。表现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是有着坚强的领导核心的社会;是一个经济利益共同体;是一个有着共同价值信仰和道德行为规范的社会;是充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社会;是一个充满公平和正义的社会。
综上,学术界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涉及到了许多深层次的理论实践问题,加深了我们对这一战略任务的认识理解,并且已经取得许多阶段性成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一战略任务提出不久,对它的研究周期也还不够长,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比如,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与构建社会主义谐社会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它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了哪些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这个时代大背景下,我们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局性的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都参与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但由于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水平各异,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它层次性、阶段性,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参考文献:
1.朱西周.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J].北方经济,2005(04)
2.梁丽萍.走向现代的和谐社会 — — — 访中共中央党校吴忠民教授[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4(11)
3.宋宏.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与内涵 — — —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教授访谈录[J ].经济师 ,2005(02)
4.邓伟志.和谐社会的四个要点[J ].北方经济 ,2005(04)
5.屠春友.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 ].理论学刊 ,2004(12)
6.梁道刚.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 ].求实 ,2005(01)
第四篇:构建和谐社会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屋顶风机
摘 要:建设和谐社会是现阶段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未来我国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其如此重要之地位,必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任务与要求,所以,必须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审视并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新的工作思路与
对策,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人才保证。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的要求下,不断增多的热点、难点问题难免会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需要进一步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坚持教育主体性原则。教育是育人,因此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其次要以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通过说服教育、示范引导与提供服务,倡导师生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等主体属性;最后要注意把握好大学生个体内在价值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时注意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2、树立和谐教育目标。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的人,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和谐的人要靠和谐的教育来培养,和谐的教育是指教育的各个构成要素相互协调、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受教育者置于客观环境中,在受教育者所依赖的学校、社会和家庭三大外部环境上形成合力。高校决策者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凝聚广大师生,实现学校内部管理和周边环境和谐,学校内部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和谐,传统的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手段的革新和谐,教育内容即“五育”和谐,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互信互爱、谅解与宽容的和谐校园,激发学生追求正义,探索真知。
3、建立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和谐的工作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保证。建立和谐的工作体系需要实现基础性和谐和匹配性和谐。基础性和谐重点要解决德育首位的问题。把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立足德育工作的实际,高起点、全方位地构建起政府、高校、家庭、社会高度统一、协调的德育网络,建立健全全社会大力支持、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匹配性和谐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主体之间合力匹配以及教育方法、教育
形式的匹配,实现教育目标和谐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
第五篇:思想政治教育及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信阳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及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姓
名:
金浩娇
学
校:
信阳师院
学
号: 20130103002 指导教师:
徐 黎
定稿日期:
2015年4月
/ 7
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金浩娇 2015年4月
摘 要:“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思想,从古至今,有很多的仁人志士为实现这个伟大的社会理想而努力的奋斗,不断的探索和追求。新时期提出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人民的要求,是在新时期的重要的社会任务和重大历史工程。在共建和谐社会中,要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保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才能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的完成,才能使我们不断的与时俱进,才能使我们不断的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上奋勇前进。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社会;作用
/ 7
目录
摘要———————————————————————————————————2 一.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精神前进的前提条件——4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思想政治保证—————————4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4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和谐创造和谐的条件———————————4 二.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智力保障————————————————————————————————————5 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5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服务和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6
(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6
(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6
(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靠人民群众———————————6 参考文献——————————————————————————————7
/ 7
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重要政治优势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早在1932年7月21日中央就提出了红军的生命线的问题。毛泽东曾经说过:“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由此可见,早在红军的发展时期我们党就非常的重视思想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这条“生命线”,体现出了重要的地位和优势。邓小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优势,成为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抓的好了,才能发展好经济,才能更好的服务人民大众,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的重要思想。为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目标和重要任务。思想教育工作历来都很重要的,我们党以及建国以来的经济社会建设都离不开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的进行经济建设不断的探索、总结和发展,党的历史正反两个方面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任何时候都不能,也不可能离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今天,要想完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同样必须不能离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当代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是当今时代的重要标志,新的时期要求我们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当代中国根据新的历史使命新的历史任务提出来的重要思想。“这正是确定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的的根本指导原则和重要依据,目的就是一面旗帜”我们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来指导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才能使我们有着不断进步的不竭的动力。因此,我们在学习工作中要更加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精神前进的前提条件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就是由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的。其中,思想文化在其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从马列原理上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就要有什么样的文化,文化反映经济,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思想文化在社会中的特殊作用和重要地位,古今中外已为历史证实。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思想政治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正确解释了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政治内涵。和谐社会从其字面上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党的政治目标,也是国家的政治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所共同奋斗的目标,因此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要大力宣传和谐社会的思想,使之成为社会大众追求的政治理想信念。但是,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念能够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和重要地位,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并且上升为自我的价值理念,使之落实在人们的社会生活行动当中。同时,价值观念的认同和思想认识的转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成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然而良好的政治环境是重要的条件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创造良好政治环境中的作用,主要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完成的。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于世界的原因,经济社会的落后当然是根本原因,但此之外,战争与政治**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历史告诉我们,不安定的政治环境不仅对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没有益处,甚至连追求基本的“和谐”的机会都不会存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确保稳定大局,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
/ 7
设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和谐的条件
和谐社会一言蔽之就是社会中的人都讲社会道德的社会。社会道德是指存在于某个社会的人们,为了“我们”社会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显然,当社会中的人们都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没有社会矛盾的,构建和谐社会从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着很多矛盾来看,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或处理不当,都可能引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培育人的工作,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在全社会倡导诚信友爱、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让人们通过谈心、对话、走访的方式,化解人际矛盾,增进人们的理解,达到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和解与和谐相处。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智
力保障
党的十六大向全社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而和谐社会的实现则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三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社会系统工程。完整的解读“和谐社会”它包含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
社会的文明进步,经济的繁荣发展皆是以社会成员作为主体并通过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的。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获取追求,既是现实的人生奋斗过程,又是在为社会服务中实现自己社会价值的;作为社会的人,人必须参入社会有机整体,在社会中不断进步,为其政治理想而奋斗,以实现社会团体的共同利益。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越是发展、越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放松不得。”党的历史发展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全面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以及实现这一发展战略的社会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新时期,根据新的发展需要,党的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做出了精辟论述:“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的重要任务,责任重于泰山,道路也是漫长艰辛的。
要高度重视和落实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特别要关心经济社会地位下降明显的群体。要继续采取有效扶贫帮困的社会政策,确保作为我们党最广泛执政基础的工人、农民享受到改革和建设的成果。同时,还要认真解决改善就业环境和劳动者权益维护中的实际问题。
新时期提出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好思想道德建设,通过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调节,能够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先进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使社会成员具有良好的品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人民的要求,是在新时期的重要的社会任务和重大历史工程。在共建和谐社会中,要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保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才能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的完成,才能使我们不断的与时俱进,才能使我们不断的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上奋勇前进。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 7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服务和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教育,深入落实和谐社会教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深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切实的生活水平而着想,落实领导干部的亲民作风,始终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同时,引导人们树立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积极保护环境发和生态,走积极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把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扎实的社会基础。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新的理念出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的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不断的满足社会不同的阶层的需要,不断的满足人民群众的不同方面的要求,切实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当做大事来做,坚持站在人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坚持站在人民的立场的思考问题,坚持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思考问题。提高人民思想政治教育觉悟。搞好政治思想建设,积极指引正确的道德方向,加强人民的道德素质,加强社会成员法律意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在建设这项系统工程中,在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所以,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吸引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性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
(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靠人民群众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我们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所以要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就要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有助于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人民思想政治教育觉悟。从而,为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好思想道德建设,通过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调节,能够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先进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使社会成员具有良好的品德,从而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社会各阶级、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我们要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之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性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
/ 7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 [2]、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人民日报2002.09.20 [3]、选自《人民日报》2005~02~20的和谐社会 [4]、选自《邓小平文选》第169页
[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班
开班式上的讲话 [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第18页,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53页人民出版社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