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德育作业
学校德育作业
判断题
1、简言之,德育的功能就是“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对)
2、简言之,德育就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对)
3、品德是指调节一定社会关系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表现在个人思想言行中稳固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对)
4、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对)
5、影响学校德育内容的教育因素主要有:对道德可教性的理解;德育目的、目标及其序列化;德育过程观;偶发因素。(对)
6、爱国主义是人类一种最古老的感情。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也是对祖国在历史和现实中所起的进步作用的正确理解,力图使祖国更富强、更强大,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种坚定的志向。但是爱国主义以及爱国主义教育也都应该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具体说来,我们应当注意处理以下几种关系。第一,爱“祖国”与爱“国家”(或政府)。第二,“爱国”与“爱人类”。第三,爱国与改革开放。第四,爱国情感与爱国行动。(对)
7、狭义认为:德育课程是为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所领先设计的德育内容。广义认为:凡是具有育德作用的一切教育因素都是德育课程。(对)
8、活动式德育课程是指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校或学生白我组织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为中心,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思维能力,丰富道德体验,锻炼意志,践履道德,促进道德行为习惯养成而设计的课程。(对)
9、根据学校德育内容的构成原理,从结构上说,普遍认为学校德育内容可分为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五个层面,从组成上说,又分为基本内容和时变内容两大部分(对)
10、建构德育模式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德育理念要素、德育资源要素、人的德性要素、工作方法要素、道德情境要素。(对)
第二篇:华师在线2013学校德育作业
单选题
第1题(2)分 道德学习者接受各种德育影响的内在驱动力是()。
A、道德需要
B、社会需要
C、精神需要
D、发展需要
第2题(2)分 德育测评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反馈阶段
B、汇总阶段
C、实施阶段
D、准备阶段
第3题(2)分 在道德教学中,以儿童的体验、感受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是()。
A、现场调查
B、观摩、作品欣赏
C、问题讨论
D、情境分析
第4题(2)分 从知、情、意相结合的视角来设置的德育课程是()。
A、综合型德育课程
B、整合型德育课程
C、情意取向型德育课程
D、行为取向型德育课程
第5题(2)分 下列特点中,最能体现社会行动模式特点的是()。
A、认知性
B、实践性
C、情感性
D、可操作性
第6题(2)分 语文课文中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有()。
A、导语中、背景介绍中渗透
B、紧扣文眼、创设情境渗透 C、分析人物形象、对比中渗透
D、以上都是
第7题(2)分 下列蒙学教材中,旨在使学童懂得接人待物之理、明晓为人处世之道的是()。
A、《小学》
B、《急就篇》
C、《千字文》
D、《论语》
第8题(2)分 品德的内在构成要素包括()。
A、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动机
B、道德认知、道德价值、道德情感
C、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D、道德价值、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第9题(2)分 道德(或价值)教学评价的核心是()。
A、教学组织形式
B、教学目标和内容
C、教学方式方法
D、学生的道德学习
第10题(2)分
不良品行矫治中,能够帮助不良行为者以合适的方式发泄各种消极情绪,促进行为的发生或改变的方法是()。
A、行为契约法
B、惩罚法
C、宣泄法
D、代币治疗法
第11题(2)分 德育直接规定着其他各育的实施方向,规定着学习者的发展方向。它所体现的德育功能是()。
A、调节功能
B、导向功能 C、反馈功能
D、评价功能
第12题(2)分 人的品德形成过程存在的客观规律是()。
A、无律-自律-他律
B、无律-他律-自律
C、他律-自律-无律
D、他律-无律-自律
第13题(2)分
德育评价中,有关课程设置与教学、课外活动的组织以及学生与班级管理落实的评价是()。
A、对学校德育实施过程的评价
B、对学校德育对象的评价
C、对学校德育整体工作的评价
D、对学生品德的评价
第14题(2)分
德育主体观的核心是()。
A、主动接受德育影响
B、完善个体品德结构
C、积极开展德育活动
D、确立和落实学习者主体地位
第15题(2)分
小学阶段家庭德育始终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始终关注“成人”问题
B、共同活动,共同体验
C、遇物而诲,促成反思
D、尊重、信任,保持人际和谐
第16题(2)分 班主任有效履行班级德育职责的关键是()。
A、尊重学生
B、解决突发事件
C、进行个别指导
D、进行学生品德评价
第17题(2)分 学校管理中,德育隐性课程的核心因素是()。
A、一定领导体制下的校内管理规章、常规管理模式
B、一定领导体制下的班级管理与指导制度
C、一定领导体制下的管理运作方式、领导风格
D、一定领导体制下的班级体系、班级规范
第18题(2)分 小学阶段家庭德育的基本方式是()。
A、教导、示范
B、说教、灌输
C、观察、指点
D、引导、反思
第19题(2)分.既是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儿童品德发展方向的基本因素是()。
A、大众传媒
B、同龄人群体
C、儿童、青少年亚文化
D、社区环境
第20题(2)分 从作为德育专业工作者的角度来说,除了个人道德修养之外,班主任的品德素质还包括()。
A、个人道德知识
B、个人身心素质
C、职业道德素质
D、教师道德价值
判断题
第21题(3)分 儿童个体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是一种生活经验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正确
错误
第22题(3)分 班主任的专业素质包括个人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两方面。
正确
错误
第23题(3)分 就德育渗透而言,小学各科教科书都会直接渗透道德因素。
正确
错误
第24题(3)分 严格说来,教育也属于影响品德发展的环境因素。
正确
错误
第25题(3)分 达到合作群体这一水平的班级群体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向心力,有一致目标,和严格有效的组织规章制度,并有良好的群体舆论、班风和班级传统。
正确
错误
第26题(3)分
矫正不良品行的策略很多,从教育的视角上说,鼓励、行为指导优于批评、惩罚。
正确
错误
第27题(3)分 在学校教育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作为组织德育过程的基础。
正确
错误
第28题(3)分 评价性用语通过体现是与非、善与恶、应当与不应当的判断性词语来反映教育者的意图或要求。
正确
错误
第29题(3)分 由于学校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因此,只要依靠学校内部力量和资源、通过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就可以完成实施德育的重任。
正确
错误
第30题(3)分 德育通过对个体品德施加积极、正面的影响,可以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正确
错误
第31题(3)分 价值澄清模式重视道德情感,强调关心他人,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相结合。
正确
错误
第32题(3)分
努力保持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既是家庭幸福的一种标志,也是保证家庭德育得以落实的基本条件和保障。
正确
错误
第33题(3)分 间接的道德教育强调道德体验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正确
错误
第34题(3)分 师生关系是极为重要的德育显性课程要素。正确
错误
第35题(3)分 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冲突的协调主要是依靠班主任自身的指导艺术来加以解决的。
正确
错误
第36题(3)分 开展班级个体指导的方法中,说理、问题解决、行为指导和行为矫正都是一些常规的方法,移情和感情陶冶是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正确
错误
第37题(3)分 人际交往中,反馈主要在于表扬和批评、赞赏和惩戒,并不在于行为指导。
正确
错误
第38题(3)分 虽然不同教育形式和途径之间在德育方面的具体功用不尽相同,学校没有必要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和功用把握教育侧重点。
正确
错误
第39题(3)分 学科性德育课程和活动性德育课程属于德育隐性课程。
正确
错误
第40题(3)分 儿童对不同道德范畴所表现出的道德情感是相同的。
正确
错误
第三篇:学校德育
1.谈谈现代学校德育如何创新?
答:1)树立多维“道德”观;2)构建以”生命,实践”为基础的学校德育体系;3)创建开放式、层次式、一体化的道德教育课程体系;4)建立内涵丰富、多层次的道德内容体系;5)强调道德教育过程中个体的动态参与。
2.近现代中国学校德育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答:1)复杂性和斗争性;2)德育内容上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3)提高政治觉悟是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3.结合实际论述社会变迁对社会道德的影响。答:
1、社会变迁对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
(1)社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社会的开放与多元
(2)社会道德从以血缘家族为中心走向以血缘为中心(3)社会道德的监督作用与约束作用逐渐减弱(4)专业道德要求的日益丰富与发展(5)局部区域的道德问题全社会化
2、社会变迁在改变整个社会道德大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家庭环境
(1)小型家庭需求的变化(2)儿童成长环境变化(3)家庭能力变化
4.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理解学校德育评价的失调。答:1)德育评价标准多元或双重 2)德育评价主体的分裂 3)德育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5.结合实际分析与论述当前德育理想的失落状况。答:
一、价值关怀的缺失
(一)学校知性论德育范式对人生价值的忽视
(二)社会焦躁与功利思想对人生价值的忽视
(三)矛盾的价值观念对明确的人生价值观的损害
二、德育层次性的模糊 首先,道德教育是道德理想和道德规范的结合,而学校德育只找到了道德规范的教育途径,对于道德理想的引导常常处于道德缺失的状态。其次,忽视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层次性
最后,学校德育本应该是道德理论层面和道德实践层面相结合的活动,但是学校德育更多的停留在了知识理论层面,而在实践层面上,学校可以采用将现实生活引入课堂,而让学生共同投入现实生活中进行实践体验的机会却大大减少了,其中不乏学校的对集体实践的范围与时间的人为收缩。
三、教师的“去圣化”
(一)教师称呼的泛化暗示教师”去圣化”
(二)教师的工具化与技术化的负面影响
1、教师“去圣化”与”去权威化”的混淆
2、教育的工具化技术化取向致使教师片面发展
3、专业片面发展的教师缺乏立志崇高的愿望
4、教师缺乏承担起崇高职责的自信
6.结合实际,谈谈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表现、成因以及对策。答:
常见的网络道德缺失表现有:传播网络病毒、骚扰破坏程序、侵犯他人隐私、追逐网上情色、恶意攻击他人、利用网络弄虚作假、网络成瘾。
网络道德缺失成因:第一、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虚拟性容易造成人的非理性化倾向,有些人在网络中隐藏真实身份,做出有违道德标准的行为。
第二、多元化和异质性的信息影响。大学生思想尚不成熟,所以当他们面对异质的文化和价值观时,总是不知如何选择,以致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最终实施了不当的网络行为。
第三、网络道德教育的缺失。一些高校在向大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出现了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技术教育脱节,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网络法律法规教育和道德方面的理性疏导。
第四、社会环境的复杂也是引发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社会上的道德原则、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有着更加广泛、更为直接的影响。
对策:
1、增强教育者的信息素质;
2、健全学校德育信息网,建立网上德育新阵地;
3、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德育软件,直接在网上开展竞争;
4、以互联网为工具,改革学校德育试。
7.结合实际分析与论述现代社会中个体道德发展的困惑与矛盾。答:
一、不确定的道德观念
二、确保共性与崇尚个性的融合
三、平等的权利与责任的日益重视
四、社会与个人选择的艰难
(一)现代社会宽广的选择范围带来了选择困境
1、选择的责任与必然承担责任的要求
2、更多选择带来的选择困境
(二)如何确立正确的选择态度:“用进废退”的原则
8.简述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并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在学校德育中运用好该理论。
答: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他对品德问题的基本观点是:道德行为的决定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以及各种客观条件、榜样和强化等。他认为只要利用一定的条件与方法,奖励学生的适当行为,就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班杜拉等人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有关道德行为获得的基本概念:
1、抗拒诱惑,2、赏罚控制,3、模仿学习。在德育工作中老师可以进行生活情景模拟训练,帮助学生明确是非观,养成良好习惯,要突出榜样的作用,赏罚要分明。第三次作业答案
1、简答
制定德育任务的依据。
答:制定德育任务的依据是:
(1)是根据国家**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提出的。
(2)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目的和方针提出的。
(3)德育的任务反映了年轻一代年龄特征的需要。
2、简述当今世界中小学德育改革的趋势。
答:面对全球生态化,网络化以及多元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大趋势,世界中小学德育表现出以下几大改革趋势:
(1)各国都更加重视品格教育和美德教育。重新强调学校德育要注重对学生美德、基础性道德的养成,强调情感、个性和人格的培养。(2)强调道德主体性的培养。面对网络时代价值多元的冲击,各国都强调学校德育要教育学生学会判断,选择,强调教师要有信息识别判断能力,善于引导学生选择,使学生在德性成长中逐渐成为道德的主体。
(3)强调情感和认知的协调。学校德育不仅是传递关于道德的知识,也不仅仅是培养发展道德认知能力,还需要培养与发展道德情感,更要有行动,使学生学会践履道德,学会承担责任,在做中体验,在体验中融合,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学做合一。
(4)强调德育的生活指导功能。各国学校德育都强调对生活基础的关心,引导学生学会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逐步体验更高的道德境界。
3、简述德育的主要特点。
答:德育的主要特点:(1)鲜明的社会性和阶级性(2)年龄阶段性
4、简答学校德育工作评定的具体指标。
答: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灵魂,德育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所有方面。学校德育工作评定包含丰富的内容,请如领导机构、队伍建设、校风校纪、制度建设、德育管理、德育学科、学科渗透、德育活动、经费投入、基地建设以及家庭杜区协调等等。但最主要的测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学校德育课程质量评定、德育活动质量评定,德育工作管理的评定、德育工作者队伍素质评定。对这些内容的测评,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首先,以多种方式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听取汇报、现场考察,观摩活动、查看会议实录、个别访谈、听课评课、问卷调查、召开座淡会等,其次,在全面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汇总整理、综合分析,以求较客观准确地把握全貌。
5、简述高速发达的物质社会对于社会道德的影响。
答:高速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扩展与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与生活方式,同时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影响。如:
1、高速发达的物质社会丰富了社会道德的需要,随着社会物质产品的增长,人类物质社会不断向世界各个角落和各个生活层面延展,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阔,由物质关系衍生出的道德关系变得日益细化而丰富。
2、高速运转的社会形成了对道德与教育的迫切需要。
3、以物质增长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道德的挤压。然而,现实表明,日益增长的社会物质财富并不能保证提供给每个人公正公平的发展机会,社会问题也因此不能随着物质产品的丰富而消融,在学校教育中也发生大楼林立却不见大师等类似的问题。
6、简述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意义。
答: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意义有:
1、教师道德修养的特殊性,道德作为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以实践和精神的双重方式发挥作用的。教师道德鲜明地表达了教师的义务、责任以及教师行为方面的准则,教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职业,加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使教师更好地从事教师工作,获得职业人生的意义和幸福感。
2、教师道德对教育事业具有促进作用。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教师的辛勤工作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付出的努力,教师能否正确认识自己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认识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应尽的社会义务和责任,是和教师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分不开的。
3、教师道德对未成年人学生具有示范作用。教师是培养未成年人的特殊性职业,教师道德中的职业道德部分主要对教师群体发生作用,既可以更好地调节教师队伍的关系,加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又可以调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塑造教师良好的形象。
4、教师道德对社会生活具有导向作用。在社会生活中,教师是良好社会风气的倡议者和代表者,教师道德是维护职业信念和职业尊严的基础,教师道德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在社会上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风范。
不知做的有没有错,请你们参考参考,并提出修改的意见,谢谢 7 简述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内涵
答: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它是调节教师活动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等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在平时工作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同时教师还要做到以下三点:
1、充满爱心,忠诚事业。
2、努力钻研、学为人师。
3、以身作则、行为示范。8 简述教师的德育能力。
答:教师的德育能力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的道德问题进行感知、监控、处理和反思的能力。教师德育能力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主要包括感知能力、监控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教育机智等。教师的德育能力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引入道德世界,实现与学生共同的道德成长,在德育活动中逐步培养起教师道德的智慧。
9、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对你的启示?
答: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对偶故事法,即根据所要研究的道德现象,设计编制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对故事中的主人公的行为是非对错的评价,从中揭示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性阶段(8-10)。
4、公正阶段(11-12岁)。总之,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皮亚杰关于道德观念掌握与发展的研究,除了为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了具体目标之外,还有—个重要的启示,即要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某种道德观念.必须遵循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自然规律,必须联系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基础;只有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辨析和反省,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学校道德教育内容超越了学生道德认知发展规律的内在制约,超越了学生的日常道德经验水平的认知基础,就会变成无效的空洞说教。
分析题: 1.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的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他只能造成精神的缺乏。
请分析你如何理解此段话。
答: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是终生的,我们老师不能忽视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力。教师必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人师表是我们教师必须时刻要做到的。每一个成人都应该记住,只有当他们的行为正直而高尚的时候,他所坚持的道德观念才能深入到孩子的心灵中去,没有实际行动就谈不到道德。为儿童树立榜样首先意味着激励孩子去做好事。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于,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你教育孩子,也就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2.一位老师在班里搞了一个特殊的班团活动――通过虚拟情景进行德育体验(老师事先从网上下载了一个名为《洗衣机里的猫》的游戏和电影《洗澡》中的一些片断,以此为基础,在计算机老师的帮助下,设计了一个动画故事《先救谁》和一组连环漫画,在活动中播放并分别要求学生谈感想、作评论、进行选择、开展联想。以连环漫画的使用为例: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四幅漫画,第一幅是在一间房子里,一张桌子上摆着一个黑包,两个人正在握手;第二幅是一个人拿着黑包在前面跑,另一个人在后面追;第三幅是两个人相对而立,其中一个人正在开包;第四幅是一个人拿着黑包在跑。再让学生对这四幅漫画进行重新排序,并配上说明词。有的学生以4-2-3-1排序,分别配以”有小偷”“追”、”终于捉住了”、“多谢你挽回了我的损失”,最后总结为见义勇为――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有的学生以1-4-2-3排序,分别配以”朋友见面分外亲热””、“有人偷包”、”死死盯住”、“看你往哪儿跑”,最后总结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还有学生以2-3-4-1排序,分别配以”抓小偷”、“让我瞧瞧都有些什么”、”这个包归我了”、“见者有份”,最后总结为:坐地分赃,可耻。这次班团活动搞得特别成功,学生们过后的评价是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感想丰富、记忆深刻。问题:结合该案例,说明运用活动法开展德育活动应该遵循哪些程序?该活动存在哪些不足? 答:做过班主任的老师都知道,在中学里,最难搞的便是班团活动。每次搞活动,都有学生昏昏欲睡,或者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神态;假如班主任不在场,有的学生甚至会开溜。但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使班团活动变得焕然一新。上面的案例实际上属于一种德育游戏。游戏是人的天性,人类实际上正是通过游戏走向成熟,而游戏又是电脑特别是网络所长,充分利用好电脑与网络的这一长处,不仅使德育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也为学生的道德实践提供了方便,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教学为主,辅以少量实践的德育方式,发挥了德育应有的魅力。
3.春秋时代,鲁国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赎回来,事后可由国家报销。子贡是孔门高徒,经商有方。一次,他赎了一个同胞归国,事后却拒绝了国家支付的赎金。孔子听说后对子贡说:”你这是不对的,因为,你开了一个坏的先例,从此不会有鲁国人再肯为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 请结合此段材料分析子贡和孔子的道德理念。答:鲁国立那条法律的用意是为了鼓励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大好事,哪怕你暂时没有预付偿金的能力,也应该去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你不会损失任何东西。子贡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从而可能造成社会道德水准的滑坡,因为头顶已经高悬了子贡这样的道德高标,谁若赎回同胞后再去领国家支付的赎金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几人有足够的财力可以保证损失这笔赎金不致影响自己的生活呢?
子贡也许料不到导师对自己的行为会如此痛心疾首。其实让孔子操心的不单单是“那条好法律”,更令他感到揪心的是道德本身的安危。子贡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最后,道德的根本目的,不是束缚精神,而是解放精神。
4.“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都在于教师忘却――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请分析你如何理解此段话。
答: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在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时代,储存了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如何寻求和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走进新课程中,必须重组师生关系。新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将不再是单向传递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要同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认识交往,只有通过心灵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才能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它要求教师在和学生进行灵活的课堂交往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创生知识,教学才会富有吸引力,才能实现“教与学相长”。
5.某中学男生向该班某女生写了一份情书,以表白爱意。女生收到后,愤然将情书交给班主任。班主任认为为了”杀一儆百”,遂在班会上将“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请结合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方法等有关知识分析该案例。
答:(1)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2)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重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3)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①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②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及时检查、坚持不懈,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6.某教师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小H,父母离异,她跟随着父亲和后妈生活。后妈带来一个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处处偏向自己的孩子。小H父亲很忙,经常在外,没有经历关心她。偏偏小H个性刚强,为此不听后妈任何教育,关系非常紧张。后妈就把小H的情况告诉老师。小H一直认为自己在老师眼里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学生,对于老师的教育也同样爱理不理,尤其对于个人卫生更是脏得无法形容。同学要求她整理好自己的书包和课桌,相反,她却将座位搞得更乱更脏。经过观察,老师挑选了一个机会。
一天放学时,老师让小H在教室留下,告诉她想请她带一封信给她后妈。当着她的面老师强调了好几遍,信是写给她妈妈的,不允许她擅自拆看。随后老师将信留在教室,称自己去取信封让她稍等。学生点头答应,但一脸的不情愿。老师便走出了教室,在外暗暗地观察,没一会,发现小H谨慎地打开信读了起来,渐渐的脸上露出了微笑。稍后,老师走进教室将信封好交给了她。其实,孩子原本认为老师带信是为了告状,却没想到老师在信中写了她的很多闪光点,并表扬了她,让她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之后的日子里,小H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好转。通过多次这样的教育,慢慢地小H 的各方面有有了很大的变化,上课听讲认真了,下课能与同学一起做游戏了,也能经常看见她的笑容了。有时小H也很愿意把自己心中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向老师倾诉,后来小H的后妈打电话来说小H与她关系变好了,得感谢老师的辛勤教育。问题:请结合德育实施原则和实施方法的有关知识,分析该案例。
答:教师运用了疏导性原则。所谓疏导性原则就是德育应该像大禹治水一样,重在于疏导,使学生明白道理。
7.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民主、独立、多元、信息化和崇尚自由与个性的市场经济时代。中学生张三说:我不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更不想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我长大了不想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我保证遵守法律,不做违法犯罪的事,也不做不道德的事,我通过诚实劳动而生活。你如何对待张三的观点?
答:张三过分注意个人主义,过分强调个性化生活,也不利于个人的生活成长,社会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交往,没有基本的道德准则,就不能开心的生活。
8.甲同学与乙同学是从小学到初中的亲密挚友,有一天他们班一个同学的手表丢了,非常着急,四处寻找,甲同学也帮助到处寻找,但没找到。他晚上到乙同学家玩时,意外地发现了那块手表,同学追问,乙同学承认是私心太重拿了手表,并要求甲同学为他保密,但又不肯按照甲同学的要求把手表还给那位同学。甲同学出于友情,决定只拿回手表,不对外说此事。
问题:请根据所学德育有关知识,甲乙同学的行为进行评判。
答:道德两难问题,首先乙同学犯了2个错误,一是最基本的道德错误,偷东西本身就是错误的,二是不敢承认错误。对于甲同学处在是友谊和道德两方面的困惑中,甲同学处理还是可以的,在不伤害乙同学的自尊心,又能把手表归还,就是有一个点,这种做法可能会助长乙同学这种不良的习惯。
第二次作业
1.层次德育论。
答:这类主张是一种把德育分成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综合认识观。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有四部份组成,即思想教育、**教育、法纪教育。
2.个体道德发展的矛盾。
答:1)不确定的道德观念;2)确保共性与崇尚个性的融合;3)平等的权利与责任的日益重视;4)社会与个人选择的艰难 3.简述现代德育过程的特点。
答:1)科学性;2)整体性;3)双向性;4)实践性;5)**性; 4.教师德育行为的要求是什么?
答:首先,教师德育行为应符合道德的要求;其次,教师德育行为应避免负面的作用;最后,教师德育行为应选择适当的手段。5.简述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意义。
答:1)教师道德修养的特殊性;2)教师道德对教育事业具有促进作用;3)教师道德对未成年学生具有示范作用;4)教师道德对社会生活具有导向作用。
6.我国古代的”三纲五常”是指什么?
答:三纲即“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7.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有哪些?
答:1)教师要向学生表达老师之爱;2)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对话沟通;3)教师要向学生展现**作风;4)教师要与学生进行道德合作
8.简述师生关系中的尊重信任原则。
答: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从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出发,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使道德要求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变在他们的自觉行动。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教师、亲近教师、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9.学校德育评价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答:1)综合性原则;2)终身化原则;3)多元化原则;4)动态化原则 10.德育管理目标确立的原则有哪些?
答:1)全面考虑与突出重点原则;2)目标的整合一致原则;3)先进性和可行
11.简述学校网络德育管理的基本策略。
答:1)增强教育者的信息素质;2)健全学校德育信息网,建立网上德育新阵地;3)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德育软件,直接在互联网上展开竞争;4)以互联网为工具,改革学校德育方式。
12.简述学校德育目标管理实施的基本步骤。答:1)计划阶段;2)执行阶段;3)总结阶段 13.儿童的道德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智力、性别、亲子关系、友伴关系、社会文化背景 14.新型德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答:1)教师既是道德教育者又是道德学习者;2)教师既是道德示范者又是道德实践者;3)教师既是道德知识的传递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15.关于德育的本质,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答:1)宏观德育论;2)中观德育论;3)微观德育论;4)层次德育论
16.宏观德育论的基本观点或含义是什么?
答:这种德育观包含的德育内容最广泛,涉及思想教育、礼仪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类主张主要出于教育行政部门,如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礼仪、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概念是教育行政部门从德育工作的角度对德育进行的界定,属于德育工作概念,而不是德育学科学术性概念。
17.中、西方传统学校德育的共性是什么?
答:1)都重视道德和道德教育的传统;2)强调教师的以身作则;3)知行结合,躬行实践;
18.西方近现代学校德育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1)学校德育从宗教化走向世俗化;2)学校德育从神华走向人性化;3)学校德育的组织化和科学化;4)学校德育理论和方法种类繁多。
19.孙中山提出的”三 主义”和“八德”分别是什么?
答:三 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20.请简要回答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交织。
答:1)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不可避免;2)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碰撞中寻找生机与活力的中国文化。21.为什么教师既是道德教育者又是道德学习者?
答: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做一个合格的道德教育者,但是人的本质的不确定性和发展的潜能,决定了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即定的道德完人,教师也是一样,同样需要不断学习、进步和成长,教师不是已成的人而是成长中的人.22.简述教师自编测验德育评价要注意的问题。
答:1)测验应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2)注意测验的信度和效度,在解释结果时应慎重;3)测验应该能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升华和发展。23.简述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柯尔伯格通过对儿童两难问题回答的分析,探讨了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一般状况,并根据其特点将儿童品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相对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3)人际和谐的道德定向阶段;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
24.简述改革**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演进的主要特点。
答:1)内容逐渐拓展;2)取向逐步”融合”;3)要求逐渐层次化、序列化。25.《礼记・大学》中提出的大学“三纲领”和”八条目”分别是什么?
答: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德育过程的本质就是造就道德主体或再生产道德主体的过程。正确
2、柯尔伯格认为,道德思维发展阶段不能超越道德推理发展阶段
错误
3、教师的身份认同就是教师道德发展共生共长,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道德发展的内源性基础。正确 4、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在德育方法上越来越体现人化的特点,把学生看作具有**人格的人,是完整的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正确
5、古希腊时期,雅典道德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军事训练为主,通过严酷的军事体育操练把氏族贵族子弟培养成体格强壮的武士。错误
6、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利用一定的条件与方法,**励学生的适当行为,就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于发展
正确
7、面对社会发展的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市场化、多元化等特征,我国学校德育应”以不变应万变”。错误
8、中国传统学校德育把知识与智慧看得比道德更重要,强调智德统一。而西方传统德育强调“德教至上”。
错误
9、蔡元培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总长期间,主持制订了”忠君、尊孔、读经”的教育方针。错误
10、教师在德育活动中应该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秉持的价值观,绝对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与学生
错误
11、学校德育促进儿童道德的成长是由专门的德育教师通过专门的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来实现的错误
12、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中国古代重视外部行为训练和习惯的养成,而西方古代重视“自我内省”。错误
13、西方一些学者曾呼吁”光明自东方来”。表明: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代表着世界德育的未来。错误
14、学校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工程,每位教师都负有促进儿童道德成长的责任
正确
第四篇:学校德育材料
启智塑魂 以德育人
——记阿木尔林业局第二小学 阿木尔林业局第二小学是一所省级示范校、兴安名校,多年来,他们始终遵循“健康第一,发展为本,快乐生活,为山鹰插上坚实的翅膀”的办学理念,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纲,努力营造“尊师爱生,勤学守纪,团结求实,文明向上”的校风,启智塑魂,以德育人,以优美的育人环境,优良的师资队伍,科学的教育管理,显著的教学成果,创建人民满意学校。
一、更新观念:启智塑魂,以德育人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以加强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阶段。做为新时期的学校教育,需要全新的德育观念,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具有全新的德育观、正确的学生观。只有理念正确才能引领我们采取正确的德育行动。
为此,我校在更新观念上下工夫,通过社会走访、问卷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学生现状分析、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成长历程的研究等,使教师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确立了:启智塑魂,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使每位教师明确了自己肩负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担负着“育人”这一德育使命,要让每一名学生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以培养,情操得以陶冶,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成才”这是众多学生家长赋予学校的神圣使命,而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成才”的重心,这其中,对“成才与成人”的关系却很少有人问津,从而导致“重智轻德”现象的出现。究其根源,是理念上的偏差。所以,做为学校,做为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还要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让家长和我们一同担负起育人的使命。为此,我们开办了“家长学校”,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组织家长观看德育教育片,为家长举办主题讲座,帮助家长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有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使我校德育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创新德育方法,丰富教育活动载体
1、活动体验,感悟真情
思想道德教育最忌讳的就是空洞的说教,特别对于未成年人,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方式,即“寓理于情、寓情于境、寓教于乐”。为此,我们开展了各种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真情。
(1)、“感恩教育”
我校采取不同视角,不同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学生“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身边的劳动者,感谢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如“教师节”、“三八妇女节”为老师、为妈妈送上一份自己制作的“感恩”卡,即表达了心意又沟通了感情;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为班级或同学做一件好事,体验父母及老 师为自己的健康成长所付出的艰辛。
通过“关爱行动”,让学生在相互关爱中感受人间真情,感悟“感恩”是一种品格、是一种责任,使学生从小懂得感恩。如假期我校各中队组成“爱绿、护绿”小分队,每班学生分片,定点定时打着“从我做起,爱护绿地”、“身在林区,惜木如金”标语牌子,每天轮流站岗、值日,用这种方法向提供给我们优美环境的林业局和职工送去一份爱心和温馨,表达了一份感激之情。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受到社会、学校、个人捐助上学的贫困的学生中,几乎没有给捐助者写过感谢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组织贫困生召开了“心存感激,勤奋学习”座谈会,引导他们要感激为他们捐助学费的个人和社会团体。并且要努力学习,来报答他们。会上同学们纷纷发言谈了自己的想法。四年三班的刘洋同学说:“每年我都会为交不上学费而面临失学,心里特别着急,是二小的全体师生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我,我知道老师的家里也不富有,但他们能紧衣缩食省下零用钱来资助我上学,我感谢老师、感谢同学们,我要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他们。”五年二班的董昕宇同学说:“我想感谢工商局的叔叔阿姨们,长期资助我上学,去年我的脚坏了,他们又为我捐款,买水果,心里特别感谢他们,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为建设自己的家园贡献一份力量。”六年级付佳平同学说:“现在我还小,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会勤奋学习,让那些帮助过我的好心人放心,在校我要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小公民。”其他同学也勇跃发言,表 达了自己的决心,会后又让他们为资助过自己上学的人写封感谢信,向他们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学习,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去帮助有困难的人,让爱心火炬代代传承。
(2)、“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学校组织专人为学生导读,组织学生阅读“新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每天图书室定时开放,要求学生读后写出读后感,大队部进行定期检查。利用间操时间举行“美文大家诵”活动,全校师生共同朗诵一首美文。利用班队会举行“传讲美德故事”活动,每班挑选出两名优秀选手参加学校组织的“传讲美德故事会”。
我校还通过各种宣传阵地,进行宣传,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广泛开展读史、讲史、评史活动,向学生宣讲,在学生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3)、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教育活动 我校以多种形式,多渠道开展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采取回顾历史、演讲比赛、故事会、班队会、学科渗透等形式进行历史体验。学生在体验中明辨是非,在活动中体会真情,明确了责任,学会了感激,懂得了回报。
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来临之时,我校开展纪念抗战胜利系列活动。有图片展、抗日故事会,抗战歌曲演唱会,抗日电影回顾等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图片展,是学生们自己搜集资料,自己编排,自己解说。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还是 编排者,此次展出图片382幅,共分东北沦陷、南京大屠杀、抗日救亡、抗日胜利四部分。在组织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五年二班同学说,以前听到抗日的事感觉那是以前的事与自己无关,看了展览之后知道了我们国家以前的屈辱历史。是成千上万中华儿女,不愿做亡国奴,奋起抗战,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国争光。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我们开展了“体验生活,学会生存——捡砖头”实践活动。活动的前一天以致家长一封信形式,通知家长“六一”这一天不要给孩子零花钱,学校要开展捡砖头活动,目的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通过捡砖头来换取自己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让学生从体验中明白自己花的每一分钱的背后都渗透着父母艰辛的劳动和辛苦的汗水,达到养成勤俭节约好习惯的目的。捡砖头活动这一天,孩子们干得热火朝天,汗流浃背。有背的,有抬的,还有用车推的,收获最多的同学挣到十八九元钱,也有的同学只挣到几角钱。但是从同学们的脸上,我们看到了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从同学们的言谈中我们听到了:“劳动真辛苦”,“挣钱不容易”,“咱们今后可得少花钱,多体贴父母”等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春天万物复苏是植树造林,绿化校园的好时机。每年春天,我们都充分利用“植树节”这一教育契机,开展教育活动。我们开展了“小手牵大手”绿化美化校园活动,此项活动由家长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目的是培养爱校护校的思想意识。同学与家长共同栽下希望之树,同时也孕育着希望之花,祈盼着希望之果。同学与老师 共同栽下一排排小榆树,这里蕴含着师生之情,蕴含着对老师,对学校的感激之情。
“学雷锋、献爱心” 活动。我们利用3月5日学雷锋活动日,积极开展学雷锋活动,并将此项活动做为学校德育的一项传统工程。学校团、队组织带领广大少先队员积极投身到“学雷锋、数新风”的活动中,“立足岗位,服务育人”的同时“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每学期开展为贫困生捐款、捐物活动,同时我们认真组织“小手拉大手”活动,倡议家长共同参与到“建文明校园,创文明社区”活动中,做文明公民。体现了广大师生特别的关心、特别的爱。
积极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假期同学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到我局人民采集山货也会给家里带来一笔不小的财富,看到了大山不仅可以为人民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还可以为人民解决经济上困难,因此向全局人民倡议要爱护家园,保护环境。
利用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活动,已成为我校的传统,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已在各种活动中逐渐形成。
2、自我体验,学会做人
给学生一个角色,一个岗位,让他们去体验,去感悟。学校坚持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实行严格而规范的升旗国旗制度,通过“今天我是升旗手”活动,让学生自我体验,同时结合近代史教育、形式教育、国旗教育进行国旗下讲话,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责任感。我们还利用班队会、晨会、常规劳动等学生亲力亲为的活动,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我们还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日常学习、生活、与良好的校风、校纪结合起来,使德育工作溶入学校生活的分分秒秒,伸展到每一个角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受到良好的效果。
我们还开展了“我与父母换角色,今天我当小主人”自我体验活动,要求高年级的同学“实际做”,低年级的同学指挥父母做。这次活动放在双休日进行,让家长放假一天,家里一天的生活由孩子安排,由孩子做家务,买菜,做饭,体验父母每天操持家务的辛苦与劳累,学会安排时间,懂得要好好学习回报父母。这次活动后很多学生在日记中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六年一班谷鑫同学说:“通过我与家长换角色这次活动,使我懂得了我也是家庭中的一员,要处处为家庭着想,为父母多承担些家务,请父母放心,我要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来报答你们付出对我的爱。”
五年三班刘一凡同学写到:“通过这次“换角色,当小主人”活动,我感到了快乐、幸福。可是也感到不安,感到愧疚,我只是当了一天的小主人,就感到这么累,父母一年又一年,总是这么默默无闻地干活,可有时我还向他们发脾气,真是不应该。妈妈我想对你说:“好妈妈,我一定改掉这个毛病,你的儿子长大了。”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看到了理解、责任、爱心、感激和希望。通过自我体验,让学生懂得了应怎样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今年3月10日,我们为学生留了一份特殊的作业,“回家给父母长辈洗脚洗祙子”,边洗边体会感受,然后写一篇日记。范围要求是为“父母及长辈”洗脚,这样就把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 传统美德体现得更充分。活动后,我们收到家长反馈回来的信件503封,学生每人一篇日记。三年一班的刘书君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到:“2005年3月10日,天气晴,今天,我给妈妈洗脚了,妈妈每天都很累,每天教师学用这双脚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当我给妈妈洗脚的时候,一股暖流顿时涌遍我的全身,我感觉妈妈这双脚是那样的重,那样的沉甸甸。这哪里是在给妈妈洗脚啊,这分明是传递一份价值连城的骨肉亲情。这份情,将我和妈妈的心一生一世的连到一起。这情,将激我奋发向上;这情将催促我努力向前。我相信我自己是最好的。我爱妈妈那双纷至踏来的脚,可我最爱的是我妈妈,因为我妈妈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妈妈”。
在家长反馈的信件中,五三班的耿岩家长这样写到:“感悟人生,儿子给我洗脚。结婚十三年了,儿子已经12岁了,晚上要给我洗脚,我们夫妻都很吃惊。原来是学校给孩子们布置的作业,以给父母洗脚为题材写一篇日记,学校做的好,真正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看着儿子的认真劲,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当时我就想,我上学时为什么老师没给我留这篇作文呢?我也想给我的爸妈洗洗脚,我的爸妈也会高兴的。以前总觉得儿子小,当看到儿子今天孝顺的样子,我深深的感悟到人生的快乐,是在于亲情之间的交流,儿子在老师的教育下,每有一个进步,做父母的都会记在心里,喜在眉梢,我终于感受到了:“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的说法,我一定要给我的父母洗一次脚,一定让他(她)们感受到儿子对父母的爱。有感于2010年3月10日”。至此我们看到了亲情在水盆中荡漾,传统美德在代代相传。这次作业不仅给孩子一个体验亲情的机会,也触发了家长的孝敬父母之心,他们纷纷表示也要为自己的父母洗脚。我们将把这次活动中,优秀日记和信件汇编成书,做为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正如诗中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珍爱生命,快乐生活
在网络游戏中,人即使被打成烂泥后中,仍然可以复活。迷恋网络的学生对生命感到无所谓。死后意味着什么?会严重到什么程度他们都一无所知。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与父母争执几句就离家出走,更有甚的跳楼自杀。这些做法都是学生心理出了毛病。他们对人世的淡漠,对亲情的冷酷,是人生的支点失去了平衡,认为别人对他的付出是应该应份的,丝毫没有感激之心。我们利用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尝试感恩”的教育。通过讲授扒飞机少年梁攀龙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感悟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一次。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只有心存感激才会珍惜生命,才能体会到这个世界是许多人经过许多年的努力,才有今天的繁荣,我们活在世上,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讴歌;热爱生活,因为它不但属于你,还属于关心爱护你的人。
心理健康课中,学生认识到只有诚心感激,在人生的道路上才能找到人生的平衡点,有了平衡点,人既不自卑又不自负。人生就会轻松快乐。因为感激而快乐,因为快乐而感激,这种感激是真诚的,是从内心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
三、为雏鹰插上坚实的翅膀
“启智塑魂,以德育人“是我们不变的教育理念,我校德育工作充分发挥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以“为雏鹰插上坚实的翅膀”为目标,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几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首届全国中小学师生“荣辱观”个性作文,作品征文最佳组织奖、省“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先进单位、“省级卫生单位”、“兴安名校”、滑冰滑雪活动及管乐教育先进学校荣誉称号、连续八年获地级文明校,我校开展“体验生活,学会做人”感恩活动获全区青少年工作创新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林业局评为“先进单位”。
阿木尔第二小学2010、10 10
第五篇:学校德育
《实用校本德育指南》学校篇
前言
校本德育是德育的生根点和落脚点,它是立足于本校,把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要素细化和优化,在凸显学校地域特色、层次特色和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由本校教师集体研究而构建的具体化、特色化、可操作化的学校德育实施系统。学校德育的实践表明,一所学校,没有自己的校本德育品牌,那该校的德育是低级层次的;一所学校没有自己的校本德育体系,那该校的德育是零散化和无序化的,当然,科学性和实效性也就很难保证。
因此,构建校本德育体系,是当代学校教育的需要,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的:“各级各类学校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精神的具体体现。
我从事教育工作整整二十一年,专门做学校德育也有十五个年头。在工作中我发现,目前中国教育不缺乏科学的理论,而是缺少持之以恒像袁隆平研究水稻一样扎根一线的专家,缺乏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生产力的人,学校德育更是这样。
2005年,我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师从于德育专家詹万生教授,并加入和谐德育研究团队。“咬定青山不放松”是詹教授的德育科研之路,正如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徐惟诚评价:“一辈子能够排除各种干扰诱惑,锲而不舍,专心致志,咬住一件事情坚持下去,不断探索,不断前进,是很不简单的。更何况詹万生同志做的又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一件关系到民族命运的大事”,我很赞同,同时这种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排除干扰,用一颗求善的心,站在学校德育的一线阵地搞德育研究。
校本德育的研究,是我的研究方向之一。当初选择这一领域,充分考虑了我是一名中学德育校长,整天与师生面对面,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同时也考虑到研究成果的有用性:一是给目前在学界有影响的一些德育理论找到生根点,让它们开花结果;二是让一线德育工作者知道学校德育到底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后做什么,提高工作效率。
没有情感的德育是无效的德育,没有体验的德育是空洞的德育,没有整体构建的德育是无序化的德育,这是我的德育观,也是编写这本《实用校本德育指南》的理论支撑。这本书
没有严格按照传统德育论著的编写体例来写,而是从目前学校德育的需要入手,从一线“德育新兵”认识德育的路径出发,以通俗易懂的范式呈现出来,让他们拿起来就能用,在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育理念。
在本书编写的过程中,汲取了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北京奥运会对提升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系列成果,特别是主题班会、主题活动、学生篇部分。同时,还吸收了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研究团队出版的系列成果,在此表示感谢!
限于时间和自己的水平,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愿本书与读者见面后,能收到反馈信息,以便进一步修改、删节和补充。
作者
2012年11月于古城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