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屈死不告状的几种心理

时间:2019-05-12 20:0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事人屈死不告状的几种心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事人屈死不告状的几种心理》。

第一篇:当事人屈死不告状的几种心理

时下,常耳闻“饿死不做贼,屈死不告状”之说,听其音大有对告状打官司唯恐避之而不及之感。诚然,“饿死不做贼”说的是做人的一般准则,而“屈死不告状”则是针对旧社会“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而言的,运用到当今法制社会显然不当。笔者认为,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最佳途径就是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缘何“屈死不告状”呢?究其心理,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因祸得福”心理。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一些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目无国法。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首先想到的是钱。在他们看来,自身利益受侵害已成事实,即使去报案,无非使罪犯判几年刑,而自己却得不到什么好处或实惠,只要对方愿意拿钱“消灾”,不如趁机捞它一把。于是,在金钱的诱惑下,案犯和被害人各求所需,各得其所。如犯罪嫌疑人李某将本村村民朱某价值2500元的耕牛盗走后卖给他人宰杀,朱某得知后没有报案,而是找到李某,摆出一副不依不饶的架势,问李某是“私了”还是“公了”,授人以柄的李某害怕坐牢,连忙拿出6000元“赔偿费”交给朱,双方当即立下“君子协议”,想将一桩盗窃案一笔勾销,后因李某再次盗窃被拘方才交待出前起犯罪。

二、“得饶人处且饶人”心理。不少案件一旦案发,一些在当地算得上“有头有脸”的“中间人”便出面调和。他们不论案件性质如何,唯求亲戚邻里一团和气,出发点终归是好的,其结果却往往违背其初衷。如舒某与陈某因相邻关系发生纠纷,舒某将陈某头部打成骨折。陈坚持要向公安机关控告,追究舒的刑事责任。村干部闻讯后,赶紧前来轮番对陈“攻关”。由于不敢得罪村干部,陈碍于面子不得不在这些“和事佬”的“撮合下”将案子草草了结,放舒一马。然而,陈对舒的“仇恨”却加深了。

三、“打落牙齿吞肚里”心理。一些当事人由于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为保名誉,往往消极回避,一旦发生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便委屈求全,能“捂”则“捂”,更不用说同犯罪分子作斗争了。如:20岁的村姑黄某被37岁的劣迹累累的邻居魏某强奸后,为保“名誉”,不仅没有报案,反而嫁给了魏某,结果导致婚后遭受虐待等一连串的不幸。

四、“官不了我了”心理。由于一些司法机关人员素质低下,执法不公,执法不严,使被害人丧失对政法部门的信心,产生了“自行了断”的不良心理。如:某厂工人周某因与邻居杨某有矛盾,故意骑自行车将杨某之女撞成轻伤,公安机关小事化了,以意外事故处理了之。杨某有冤无处伸,有苦无处诉,只好“自己解决”,也骑车猛撞周某之女,造成周某之女腿部重伤,结果锒铛入狱。

五、“赢了官司不赢钱”心理。由于一些政法部门工作效率低,再加上办案经费不足等原因,当事人打官司不仅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而且要交的费用名目繁多,就是官司打赢了,也往往得不偿失。所以,当事人认为,与其劳神费钱打官司,还不如降格以求,结果其实是殊途同归。于是,很多人宁可选择私下和解,对打官司则敬而远之。如:35岁的刘某受雇于孙某从事建筑业,一次从六楼摔下致残,丧失了劳动能力。此案的赔偿涉及多方当事人,刘某知难而退,仅找到雇主将医疗费赔偿了之,其它赔偿费用一概放弃,结果导致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日后生活十分困难。

六、“惹不起躲得起”心理。由于法律对部分治安、刑事案件处罚偏轻,对犯罪分子缺乏应有的震慑力,被害人一旦报案,必遭报复。为避免因小失大,只得含冤受屈不了了之。如:某村干部秦某责任田的水稻一天夜晚被人一把火烧焦。秦报案后,案子很快查清,放火者是与秦某素有矛盾的宋某,派出所对其罚款后就不予追究。紧接着,秦某的柴垛又被人放火烧焦。秦又要报案,其妻却高低不让,并劝道:“咱惹不起躲得起,就别再惹祸了吧,下回不定会怎么着呢”。硬是咽下了这口恶气。

七、“莫拿鸡蛋碰石头”心理。一些当事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见对方拳头硬,有后台,对打官司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畏惧、自卑心理,担心输了官司被人耻笑,因而宁肯含冤受屈也不告状。

如此等等,都是老百姓“屈死不告状”的重要心理因素。为此,作为司法机关,在大力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加强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法水平,努力树立“公仆”意识、服务意识;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对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依法从重从快处罚打击,震慑犯罪,以儆效尤;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法律制度,使犯罪分子无空可钻,恶有恶报。如此,百姓方能走出“屈死不告状”的心理误区,勇敢、自信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减少和避免不良社会问题发生。

第二篇:[心理]梦到这个竟暗示离死不远了(推荐)

[心理]梦到这个竟暗示离死不远了

男女梦到什么竟然暗示离死不远了呢?睡觉做梦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事情,每个梦境的不同有什么寓意呢?通过梦境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呢?通过梦境看运势你知道怎么看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一种现象很奇异,当亲人去世时,有些人梦中也能得到一些信息,原因尚不可解,仿佛维系着某种心灵感应。

相对生而言,死亡亦是人生的头等大事。面对死亡,总有人在逃避和害怕,经常担忧思虑死神来临。

而人在担心死亡的或思考死亡的时候,就极易梦到和死亡相关的景象或象征。据说当一个人真的临近死亡时,身体和心理都会有预感,这种预感则极易转化为梦。

在梦中,如果我们直接梦到自己或某个亲人死了,我们是最害怕和担心的。不论你多么不迷信,如果清晰地梦见有亲人亡故,也不可能处之泰然。

不过根据释梦经验,这种梦绝大多数并不表示真的死亡。假如当亲友真的去世时,我们的梦往往是以曲折迂回的象征显示的,几乎从来不直接梦到亲友死亡的情景。

预示死亡的梦境有哪些?

1.梦到化蝶、化鸟飞走暗喻死亡

中国的梁山伯祝英台故事中,男女主人公化成了蝴蝶,即暗指死亡。

2.梦到收割或暗示死亡

死神收割我们的生命如同农民收割粮食。

3.梦遇入地

梦到在地下发现房舍和已故的亲人,或暗示死亡到来。

4.梦见某人离开或出门旅行

极可能是死亡象征。一般而论,别人的死就是他“永远离开了我们。”因此,梦见亲友来辞行,有时亦是暗喻死亡。譬如红楼梦里秦可卿死时,便托梦和凤姐告别。

5.梦到和死亡有关的象征

譬如飞上云端。这大多是表示高兴和快乐,但有时也可以表示死。在俗语中,“升天”不也正是死的委婉说法吗?

6.梦中别人沉默

脸色苍白等异常方式出现,大多示意死亡,因为死人是不会说话的。

7.梦到出水入水

入洞出洞等,释梦入水是死,入洞也是死。因为死亡和出生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因此某些方面是共用的。

8.梦中回家或象征死亡

第三篇:一年级学生告状的心理分析与干1

一年级学生告状的心理分析与干预

丛台小学

李 英

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也就是学生心理问题辅导,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对学生因心理原因导致的情绪、行为的异常等方面进行辅导。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面对的学生

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和家庭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低年级小学生“告状”现象非常普遍。单纯地要求“不许告状”是不

可取的。老师必须了解低年级学生“告状”背后真正的心理需求。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和实际观察分析,我认为小学生“告状”行为投射了以下几种心理:求助心理、妒忌心理、报

复心理、表现心理。

一、求助心理

例如,下课时,一个学生打不开水壶,哭了。另外一个学生就跑来说:“老师,老师,她哭了。”显然这是学生的求助信号。活动时,学生爱玩球,可有的学生只顾自己玩,其他小朋友就会叫老师:“老师,他霸着球不让我们玩。”有时候,学生意外受伤,其他学生跑来告诉老师,神情紧张,甚至夸大其词。其实学生的意思是:老师,你快来帮我们

解决。这时,老师应马上予以帮助,把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学生。爱“告状”的孩子也可能是胆小的孩子,受到了委屈,要找一个能帮他说话的人来保护自己,他的“告状

”是对冒犯他的同学的一种反抗。这时,老师应该关注并了解实际情况,帮助这个孩子学会正确面对与同学的纠纷,化解与同学的矛盾。再如,两个学生同时来向老师“告状”,一个说:“他打我!”另一个说:“他先骂我的。”他们的意思是让老师评判谁对谁错。这时,老师不应简单地说谁是谁非,要调查实际情况,再耐心教育他们。低年级小学生理

解能力和独立应变能力较差,有些班干部为了树立权威,只好把老师作为靠山;有的班干部认为自己是老师的代言人,对犯错误同学乱加指责,把“我去告诉老师”挂在嘴边,这

样极容易引起犯错误学生的反感。对这样的班干部,老师要积极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掌握工作方法,以自己的行动树立威信。

二、妒忌心理

妒忌是由于他人的成绩、荣誉或条件优于自己而在内心产生的不愉快情感,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相应行为。

妒忌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认识水平低是最主要的。另外,家长和老师错误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方法会引发妒忌心理。例如,把学生的“

升降进退”与其他同学相比,使学生感到其他同学对自己是一种威胁。另外,一部分学生因在学校不再能享受“小皇帝”的地位,便产生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

性的负感情。他们一旦发现经常受表扬的同学或和自己竞争的同学犯了小错误,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报告老师。还有的孩子认为老师偏心眼,为了让老师注意自己,就去告诉老师别

人的不足,来衬托自己好的表现,以便确立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

老师要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全面评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如果发现学生存在妒忌心理,老师可以用委婉的

语言提醒他们,帮助他们走出妒忌阴影。要告诉学生不甘落后固然是使人进步的动力,但“事事在人前,样样不服输”却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不可能“在一切方面超越一切人”。

一个人既要不服输,又要服输。服输是为了更好地向别人学习,其目的也是为了促使自己进步。要鼓励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关心集体、关心同学,与同学和谐相处,鼓励学生之间

开展友好、良性的竞争。

三、报复心理

有些学生受到一点委屈或在很小的利益面前都会斤斤计较,这种学生极易受外界的暗示,特别是那些与其个人有关的暗示,极易引起内部心理冲突,为求心理平衡而产生“告

状”行为。

报复心理的形成原因,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把“棒打出孝子”奉为教育孩子的信条,一贯打骂孩子;二是家长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理解学生的需要,不能

正确对待他们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三是由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使他们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比如有些学生会因为同学向老师反映自己的错误,误解为与自己过不

去,因此极为不满。这类学生“告状”常常带有针对性,他们的目光常盯着自认为与自己有过节的同学,等待甚至引诱他们犯错误。在报告老师的过程中,他们“以牙还牙”,甚

至无中生有、添油加醋。老师对他人的批评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快感,获得心理满足。因此,老师对学生的 “告状”不能光看表面现象,要进行全面分析,及时处理化解矛盾,将团结互助精神发扬光大。

四、表现心理

在表现心理支配下的“告状”行为在学习后进、自卑感严重的学生中很常见。由于能力较差,这些学生平时不为老师所注意。为了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关注,他们便经

常挑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同学们的小错误去告诉老师,试图用此方法来引起老师注意。有时,在室外游戏时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学生急急地跑到老师身边说:“老师,他

追我。”还没等你开口,又跑掉了,原来他们在玩追逐游戏。这个学生并不是想听你说些什么,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对这类行为,老师可以不理会,笑一笑,点点头,用这些动

作表示你已经关注他们了。老师要善待这种告状行为,看到孩子们内心的真实需要,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注和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中的“告状”现象会逐渐减少。我们应当掌握小学生心理活动变化规律,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方法,进行一些心理矫治与调控。这样既能增进学生和

老师的亲密程度,保护学生要求上进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健康成长。

一、关注与倾听

关注是用目光、表情、身姿等非语言行为表达的对报告人的关切,是内心的自然流露。在学生向教师“告状”时,不管他的动机是什么,应该让他把话说完,让他把自己的感情完整地表露出来,而教师这时候所要做的只是积极地倾听,切忌边倾听边评判,在倾听的同时,把你的关注自然地表露给学生,进入他们的感情世界,与他们同喜、同怒、同激动。通过有目的的关注与倾听,教师需要敏锐地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要能正确理解报告人的情感或动机。

二、调查与分析

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要求学生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时候的教师是学生的知音,要能和学生引起共鸣。再共同用探究的态度来查明事情的真相,分析事情的对错,然后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去分析整件事情,与学生共同讨论这件事的处理方法。教师要在教育他们待人以宽

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让学生带着教师指导性意见去处理或者干脆独立地去处理事情,尽量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表扬-矫治-鼓励

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心理发展。对于这些心理有些小毛病的学生,更应该用一种和善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哪怕明明知道他的动机、行为不正确,也要努力地寻找他的闪光点,如表扬他们信任教师、关心同学的态度等。

一旦发现学生心灵中存在的一丝丝阴暗,教师可以用委婉的语言告诉他们自己本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矫正心灵上的缺陷。要使这些学生懂得不甘落后固然是使人进步的动力,但“事事在人前,样样不服输”却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万事如意”。因此一个人既要不服输,又要服输。服输是为了更好地向别人学习,其目的也是为了进步。

要鼓励这些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去关心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要鼓励他们从情感上去体验善良,要鼓励他们友好、良性地竞争,要鼓励他们与同学和谐地交往。

下载当事人屈死不告状的几种心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事人屈死不告状的几种心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