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李卫朝)

时间:2019-05-12 20:3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978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李卫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978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李卫朝)》。

第一篇:1978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李卫朝)

1978年“改革开放”在当代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李卫朝梁华林

(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摘要]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改革开放,在中国当代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中华民族自主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延续了近代个性要求解放的主线,开启了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动荡,并将主导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构筑人类文明的旋律。

[关键词] 改革开放现代化思想史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举行。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并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大幕。这张大幕的拉开,也开启了中国当代思想史上的新纪元。中华民族从此开始了自主地以开放的心态焕新整个民族的思想面貌。

一、中华民族自主改革开放时代开启的标志

要真正理解1978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必须将其放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复杂话语背景中。从1898年的康梁维新变法,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历经八十余年,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历代志士仁人始终在思考着如何能够走出“改革”与“革命”、“救亡”与“启蒙”的轮回。但是,只有具备了心怀世界的胸襟、放眼未来的眼光,才能有客观理性而比较准确的思考。如果只是局限在“夷夏”对峙的思维模式下,没有开放的思想交流,固步自封,那中华民族就会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从1840年开始,中华民族抵挡不了“夷人”的“船坚炮利”,英国的鸦片战争、英法两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日本人的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的集体入侵,最终导致国门洞开,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神州国土不得已向西方敞开!不开而放者,开放之权让诸人。中华民族不得不以一种被奴役者、被殖民者的身份了解国门外“夷人”的世界,接触先进的、现代化的思想,但这种接触与学习其中交织着爱与恨的矛盾复杂心情,这种心情中国整整饱尝了一百余年。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胡适的“充分世界化”,标志着中华民族“开放”意识的逐步深化。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经认识到,要避免被动开放,就必须主动改革。主动改革就要扛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改变两千年封建帝制下形成的陈规陋习,新文化运动由此肇始。新文化运动是以吸收、提倡、创造为号召建立新文化,改造国民性,摧毁旧传统,把社会进步的基础放在思想改造上,放在民主启蒙上。但真正要实现主动开放,必须先拥有华夏民族的国家主权。随着国势日蹙和帝国主义步步紧逼的严峻形势加剧,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压倒了一切,压倒了新文化运动战将们对自由、平等、民主、民权和各种美妙理想的追求,压倒了对个体尊严、个人权利的注视和尊重。国家独立富强,人民吃饱穿暖,免遭“夷人”的欺压侮辱,“救亡”的主题威逼中华民族。正如李泽厚所言:“启蒙的主题、科学民主的主题又一次与救亡、爱国的主题相碰撞、纠缠、同步。”[1](P831)

伴随着十月革命的炮响,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终于有机会变被动开放为主动开放,但却又陷入了两极对立的冷战局面,开放 作者简介:李卫朝(1974—),男,汉族,山西芮城人,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哲学硕士。的国门又一次紧闭,思想再次被禁锢。主动开放的脚步又不得不停滞于西方资本主义密织的“铁幕”面前。一方面被迫闭关锁国,自力更生,一方面要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以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肇端于“联美反苏”的毛泽东与尼克松的会晤打开了西方世界的“铁幕”,历经中美建交、邓小平访问美国,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盼望已久的挺直腰杆、理直气壮地将开放之权操诸己的改革开放才自此开始!这样的思想面貌是经历了近一百四十年的抗争才焕然一新的!

改革的决心、开放的心态把长期压抑的思想解放了,思想解放之后的释怀、兴奋、幸福的感觉迅速包围了中华民族及其每一个子民!每一个生逢其时的中国人,在那时都似乎被这种深入心脾的释怀和兴奋所鼓舞,希冀尽快打开被十年“文革”禁锢的自由思想之门!“文革”十年使整个中华民族走向了灾难的深渊,每一个人的内心都留有阴霾。在那样一个运动群众激情高亢、思想领域却暮气沉沉的时代,迎来了吹响现代化的时代号角——改革开放。“文革”带给人们的压抑与痛苦,从这一时期开始释放、宣泄,“解放思想”开始贯穿人们的整个生活。两代人(三十岁以上已经拖家带口的大学生,十八、九岁应届大学生)聚集一堂的大学课堂,开始出现在大学校园里;为等待一张阅览证,半夜图书馆门口就排起长龙;新华书店告示明天可以发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小说,门口就是人潮涌动;电影院开始播放已经禁演十七年的电影„„中华民族突然变得年轻,一首城乡共鸣、老少皆宜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成为那个时期整个华夏民族的背景音乐。那是一个枯木逢春的季节!在这个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都是那样幸运,幸运地走出了“文革”十年的深渊!“改革开放”开启了一个时代,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改革开放”奠定了中国当代思想史上一座里程碑!这座里程碑象征着中国的思想界将真正迎来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的思想领域将展开百花齐放、百花怒放的崭新画卷!

带着这样一种焕然一新的思想面貌,中华民族才真正开始了思考和追求现代化的征程!

二、近代个性要求解放的延续

“文革”结束,改革开放推动着时代车轮迈进80年代。贫困的物质生活、长期的思想禁锢、畸形的社会关系,忽然都有望得到改变。一个曾经以拯救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民于水火自许、以自己的道德理想主义和思想纯洁性自豪的民族,突然发现自己沦落到最贫困落后的边缘,思想的动荡是必然的。加之对高度的社会控制和政治弊端的不满与日俱增,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变革旧思想、追求新思想的冲动!在思想界,突破传统、改变现状、向世界尤其是向西方世界开放,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激励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个体去冲破传统思想的牢笼,尽快学习接受西方的先进思想,从而在当代能够真正成就现代化的伟业而自豪于世界!这样的思想状况最为明显地表现在对文革的反省、进而曲折而强烈地表达着要求个体思想的解放和自由中。从《中国青年》杂志1980年5月以“潘晓”署名发表的《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所提出的“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席卷神州的大讨论,到《小小的我》唱遍祖国大地,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从心底迸发出个性张扬的力量。卡西尔的《人论》虽然并不是探讨个人的价值与意义的著作,但就因为被译者冠之以《人论》的名称而在中国的销量逾百万。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思想田野上开始呈现蓬勃的生机。长期的思想禁锢所压迫的思想张力一发不可收拾,时代杂志开始雨后春笋般的长满中国大地,从调频收音机到黑白电视机,再到彩色电视机带给中国人的是前所未有的新鲜与时髦!一元化的思想禁锢被打破,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来势汹涌。

其实这一时期个性要求解放的思潮与中国近代对儒家理想人格继承改造、推陈出新塑造平民化人格有着相当的契合。从梁启超的“新民说”、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到胡适的易卜生主义、陈独秀的“新青年”,都彰显了个体要求学习“德先生”和“赛先生”,从传统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呼声。但是这样的要求被淹没在团结起来的集体救亡中而未能彻底实现。1978年的改革开放,个体思想解放的主线才得以承续。与这种要将个人从“人对社会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相呼应,哲学界热情地拥抱主体性范畴和价值哲学。“科学”成为公认的权威,科学哲学热和方法论热,形成哲学复苏的第一波;萨特、尼采、佛洛伊德、以及卢卡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哲学开始大量涌入,形成了哲学复苏的第二波。中国的哲学界思想界开始激流迸发!

今天,随着internet网络的出现,思想领域中更是潮来潮往、激流涌荡,思想多元化更加深入,如何应对呢?还只有在改革中继续开放这条路!

三、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碰撞的开启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文革”是被否定了,那么是回到文革前的十七年,还是另辟蹊径?中国走自己的现代化之路,还是应该移植某个发达国家现成的经验?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成了国人的“共识”。要求深入改革的普遍的社会期待,决定了思想主流具有激进主义的色彩。激进情绪突然成了普遍的“心情”,在短短的十年中,不仅欧美的榜样,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代表的“东亚”模式、苏联模式、匈牙利、南斯拉夫等的“东欧”模式,都曾经被提倡过。表现在思想领域,就是突破传统、改变现状、向世界尤其是向西方世界开放,成为思想界的最强音。“人们已经完全了解,走出国门之外,是一个崭新而令人惊讶的世界,这个世界以物质财富的高度生产和消费展示着它的傲慢,中国人好像突然又回到19世纪末一样感受到民族的生存危机。这样一种内外的强烈对比,正像本世纪初一样,很容易引发思想领域关于东西方文化的思考。”[2](P303)所以在整个八十年代思想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在精神气质上,与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有着相当的契合。继承五四传统,追求民主和科学,推动新的启蒙,依然是这个时代的理想,反映了强烈的现代性追求。延续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以来的反传统激进主义雄踞整个八十年代,唯一不同的是把“现代化”作为终极关怀。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激进主义的高潮开始退落,改革开放的文化热中对传统文化的强烈批评开始遭人诟病。“当原先隐蔽在传统文化批判背后的复杂诉求鲁莽地转变为实际的政治运作时,亢奋的激情就落到了坚硬的土地。”[3](P4)思想的主流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迅速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并没有改变,但是现代化过程中工具理性、科技理性的扩张,伴随着人文精神的衰微,现代性追求和现代性焦虑互相缠绕的背景下,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呼吁”,保守主义应然而起,担纲发扬古代优秀传统,回归人文关怀的主角。“反激进主义,恪守学术文化立场,推崇保守派价值,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反省现代性——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逻辑推理,也是合乎历史变化的实践移位。”[4](P316)进入九十年代,经过短暂沉寂,占领中国20世纪思想界长达近百年的文化激进主义迅速退潮,此前处于潜流的文化保守主义块然崛起,现代新儒家成为当代的显学。总之,保守主义代替激进主义描绘出90年代思想文化的底色。

纵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不论是激进主义还是保守主义,都肇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其序幕都是由“改革开放”拉开的,都是围绕着回答“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个时代主题而展开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都开始趋于理性,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融入全球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足鼎立的局势。但不论是“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融入全球化”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离不开“改革开放”,都是要结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先进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进行改革,都要以开放的心怀放眼未来去建筑中国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未来人类思想旋律的主导

二十一世纪,是文明碰撞的世纪,是文化融合的世纪。华夏文明在发展人类文明、构筑

人类文化的过程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这就需要谨慎对待民族主义。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时,常常会考虑,如何在所谓的“现代”中保存“传统”。因为这里所说的传统,不仅仅是一些历史的遗迹、一些民间的习俗、一些民族的观念,而且意味着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存在的基石,它虽然是一些象征、一些记忆、一些语言符号,但是正是在这里储存着大量的“记忆”,当这些记忆被呼唤出来的时候,拥有共同记忆的人就会互相认同。因此,保存还是遗弃这些传统,对于民族来说至关重要。经过一百多年的挣扎,一百多年革命与改革的轮回,中国人终于从对“西方”这种爱恨交加的民族主义的矛盾感情中挣脱出来,开始理性地意识到民族主义是由世界的普遍价值出发,世界主义靠民族的实际存在而获得普遍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开始在世界逐渐拥有话语权,面对人类文明的终极关怀,中华民族应该用传统中国的“天下一家”的世界主义意识和“心同理同”的普遍真理观念去观照全人类文明的发展。李泽厚先生预言,未来的时间里,将是历史主义的终结和伦理主义的展开。我们应该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去思考未来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未来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在构筑未来世界人类文明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所以,如何挖掘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价值,如何实现“转化性的创造”,仍需要我们在思想上保持一种改革开放的心态!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从传统中开出未来,另一方面要面向人类的未来去对待传统。而二者都需要改革开放的思想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陈来.20世纪文化运动中的激进主义[A].李世涛.激进与保守之间的激荡[C].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3]高瑞泉.激情与土壤——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背景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4]陈晓明.反激进与当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境遇[A].李世涛.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C].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Title:The Symbolic Significance in Contemporary Thinking History of Reform and

Opening in 1978

Li-Weichao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 030801,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he modernized enterprise of Chinese nation great rejuvenation has opened the new page.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has the milestone significance in the Chinese present thinking history, symbolizes that the Chinese nation independent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ime has arrived, has continued the master line which the modern individuality request liberates, has opened turbulence between the radicalism and the conservatism until the 80s to the 90s, and will lead the melody that the Chinese nation construct the human 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Keywords: reform and opening up;modernization;the history of ideas

姓名:李卫朝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通讯地址: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邮政编码:030801

联系电话:(0)***

电子信箱:liweichao1999@yahoo.com.cn

第二篇: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李东东2012年1月8日在第七届中国传媒年会上的致辞

在第七届中国传媒年会上的致辞

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李东东

(2012年1月8日)

同志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喜庆和欢快的气氛里,我们送走了2011年,迎来了2012年。刚刚过完元旦,我们就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到美丽的杭州,共同参加第七届中国传媒年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对出席会议的各位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问候,向举办年会的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报业集团,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传媒年会我这是第5次参加了,对这个年会总署一直很重视,我也一直很重视。前几次的年会的名称是“中国传媒创新年会”,在邵华泽、范敬宜等新闻界元老的参与、关怀下,一届一届都办得很成功。去年举办的第六届,我建议改为“中国传媒年会”。在新闻出版总署的支持下,在业界朋友们的积极参与下,在主办方的精心组织下,已经成为中国传媒行业卓具影响的盛会。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新闻出版改革的攻坚年,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快速推进,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走、转、改”活动在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全面展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媒行业既是党的喉舌,也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媒业的使命和机遇何在?如何以体制改革为着力点,推动传媒业大发展?这是当前传媒业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召开中国传媒年会,为传媒界的朋友们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我觉得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刚才听了我们的东道主胡坚部长的讲话,也深受启发,六中全会之后,对于建设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现在是全党在抓,书记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的组长,所以这是一个从全党、全国都在共同努力抓好的一项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中国传媒年会,我们说实际上是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提供一个平台,我们总说这些会议研讨是一种载体、一种平台,我们面对一个更好的机遇和条件。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将和其他主办单位一起,把这个平台搭建好,为业界提供更好的服务。在这次我借用一点时间,我简单介绍一下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的概况。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成立于1989年,自成立以来坚持以新闻文化研

1究为中心,团结新闻事业的广大同仁,在理论研究、文化交流、业务培训、专业展览、书刊编辑、国际合作、咨询服务等方面开展各种活动。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开展理论研讨,深化新闻文化研究。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加快研究和发展中国特色新闻文化,充分发挥先进新闻文化在引领新闻风尚、培养新闻人才、规范新闻秩序、推动新闻工作上的积极作用,多次召开新闻文化理论研讨会,专题探讨新闻文化作为一门科学的内涵、范围和价值,编辑出版了《中国新闻文化研究》和《新闻文化论》等一系列著作。

二是关注现实问题,推动行业交互发展。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密切关注传媒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积极打造传媒产业发展交流平台,曾联合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一同举办“中国传媒融合高峰论坛”,探讨“三网融合”背景下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应对思路,发布《中国传媒融合发展报告》,解读中国传媒融合发展的相关数据并发布传媒融合发展指数,在业界产生极大反响。

三是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协会桥梁作用。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立足于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实际,在提供政策咨询、强化监督职能、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充分发挥服务、沟通和协调作用,努力在政府和企业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和联结的纽带。

2010年,经民政部批准,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划转新闻出版总署作为其业务主管单位,成为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18家社会团体之一。2011年10月24日,在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柳斌杰署长出席大会并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对加快推动新时期我国新闻文化促进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希望。

当前,新闻出版业广大干部职工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新促会将抓住这一重要契机,进一步团结新闻界同仁,积极联络广大新闻传播媒体,加强新闻人文化素养建设,肩负起发展和提高新闻事业、推广振兴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将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建设成新闻出版总署与业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使之成为在社会和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推动新闻出版业科学发展的重要社团组织。

2011年4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发布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对今后五年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蓝图进行了总体布局。同时发布的还有新闻出版业的11个专项规划,其中包括《报刊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凸显了“十二五”时期报刊业将加快发展步伐的信号。

《报刊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是:报刊业总体实力

稳步增长,舆论引导能力、传播能力、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分类改革全面完成,报刊出版单位服务主体和市场主体地位基本确立,报刊业数字化转型取得实质性突破,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新的成效,产业规模结构、区域布局结构、产品结构、经营收入结构更加合理,报刊品牌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影响力显著增长,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十二五”期末,实现千人拥有日报100份,人均消费期刊3.1册。报纸出版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5%,期刊出版产业平均增长4%。实现期发行量超过百万份的综合性日报20种,期发行量超过百万册的大众服务类期刊30种。形成北京、上海、广州等10家左右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报刊出版产业集聚中心。打造10家左右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的大型国有报刊传媒集团,整合教育、科技等优秀期刊组建3-5家大型专业出版集团,建设20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学术期刊。报刊出版单位数量减少5000家。在全国乡镇及城市建成城乡阅报栏(屏)10万个。

要实现以上目标,报刊业任重道远。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将和在座的传媒界朋友们一道,为推动中国传媒业的发展谋良策、办实事。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二个年头,我想,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二是围绕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三是大力推动传统期刊业的数字化转型;四是协助政府部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五是积极采取措施,加快中国报刊业“走出去”的步伐。

2012年是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非常关键的一年,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我们传媒界应有的贡献。

再过两周就是春节了,在此我预祝大家新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最后,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下载1978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李卫朝)word格式文档
下载1978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李卫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