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对河北省怀来县葡萄产业的调查
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对河北省怀来县葡萄产业的调查
http://2007年8月8日中国农产品加工网
葡萄产业已成为河北省怀来县的经济支柱产业,对地方财政贡献率达到60%以上
2007年7月28日,在河北省怀来县项目签约仪式上,有10个项目达成共识签订合约,其中与葡萄酒产业密切相关的项目就有3个。
为什么葡萄酒项目会竞相落户怀来呢?
“怀来的葡萄品质是中国最好的,再加上当地政府给出的优惠政策,我们愿意让自己的企业落户怀来。”刚刚签订合约的北京龙徽葡萄酒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春梅对记者说。
怀来依托葡萄这一特色产业,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目前,怀来县葡萄种植面积达13万亩,覆盖全县14个乡镇、130多个街村,近4万农户,来自葡萄种植的收入占农民收入的30%以上,占主产区农民收入的80%以上;葡萄加工企业发展到14家,原酒及葡萄酒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25万吨和6万吨,葡萄产业对县财政的贡献率达60%以上,真正成为怀来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
近日,记者走进怀来,采访葡萄园、酿酒厂、酒庄及政府相关部门,探寻葡萄是怎样富了怀来人。
抓住特有优势
打造中国葡萄之乡
地处北纬40度的怀来县,凭借适合葡萄生长的独特自然优势,与法国的波尔多、美国的加州并称世界葡萄种植三大黄金地带,葡萄种植已有1000年的历史。2000年、2001年还被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和“中国葡萄酒之乡”。
如何利用好资源优势,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并带来丰厚的收入?怀来充分挖掘自身潜力,近几年来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建立多个种植基地,还积极改进种植技术,实现多品种开发、多品种种植,使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的产量和质量节节攀升。
地处怀来县土木镇的长城葡萄基地就是怀来最早建设的基地之一,基地一直实行“三统一分”的管理办法,统一规划开发、统一销售结算、统一技术培训,分户承包管理。8年来上交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酿酒葡萄2529万斤,总收入3198万元。
“在基地里种葡萄不用费心,只要按照基地的要求种植,就不愁卖不出去。”说话的人是土木镇土木村的村民张金海。张金海从基地最初成立的时候包了3亩地开始种植酿酒葡萄,“虽然每年要交基地10%的管理费,可大家都抢着承包。因为种葡萄前期的投入很大,基地已经做好整套的配套设施,我们过来直接种就好了。”承包了10年的张金海已经尝到了在基地种葡萄的甜头。“我这3亩葡萄地,每年纯收入都能挣7000元到8000元,行情好的时候能赚到1万多元呢。”
在怀来像张金海这样在基地承包土地的人越来越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怀来葡萄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产量上去了,葡萄的质量又成了怀来人关心的焦点。为转变传统的种植模式,提高种植效益,怀来葡萄产业集团和葡萄酒局还对生产技术、品种结构、产量控制、农药残留进行监控,从株距、日照等方面入手,传授最佳的葡萄种植模式,全面加强技术服务。特别是葡萄种植现代化、科学化的引入不仅使农民彻底改变了以前片面追求产量的做法,而且自发组建了“酿酒葡萄合作社”和“红提葡萄专业协会”,使全县的葡萄产业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
产量和质量提升了,销路自然不愁了。为了使葡萄能够更好的保存和运输,调节葡萄上市时间,怀来又开始琢磨葡萄保鲜的方法,使农民能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有了冷库,我们能使怀来的葡萄从9月份一直卖到第二年的5月份。”家住怀来县桑园镇石门湾村的村民武树军说。武树军原在北京打工,后来因家乡的葡萄产业发展起来了就回来办冷库厂,“现在挣的钱比在北京打工都高。”
据武树军介绍,这两年怀来葡萄的名气越来越大,全国各地的人都来这收购葡萄。有了冷库后,新摘下来的葡萄只要在冷库里冻上24小时就能保证在路途中3—7天的新鲜,现在连海南的商家都来怀来买葡萄。此外,冷库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能让葡萄延迟上市,最多可以保鲜6个月,可以错过九十月份葡萄上市高峰期,价格也能翻好几番。
在怀来还有一种种植葡萄的大棚,通过调温、调光和通风,可以延迟葡萄成熟的时间,从而达到延迟葡萄上市的时机,使出售葡萄的收益成倍上涨。
培育市场龙头
酿造优质葡萄酒
“怀来要通过发展产品的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从初级农产品生产到终端产品加工、销售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怀来县县委书记李建华表示,怀来葡萄产业发展必须要延长产业链条,而延长产业链条的办法就是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怀来葡萄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建葡萄酒加工企业是拉长产业链条的第一步。凭借优越的区位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怀来先后吸引了法国、英国、美国、西班牙、阿根廷等国客商建成了河北马丁葡萄酒有限公司等12家葡萄加工企业。
龙头企业的发展确实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有力地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就是这样的龙头企业之一。近年来,随着长城葡萄酒这一名牌产品畅销和公司壮大,仅怀来、涿鹿两县以10万亩龙眼葡萄为基地的葡萄酒,年销售总额便可达6亿多元。
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依托怀来优质的葡萄原料酿造的长城干白、干红葡萄酒,被誉为“典型的东方美酒”,享誉海内外。常务副总经理奚德智对记者说:“围绕葡萄化产业,我们与乡、镇、村先后建设了8个具有国内先进设备和技术水平的新型葡萄酒发酵站。仅这8个发酵站及果农的葡萄生产,就可使地方直接获利2亿多元。”
迄今为止,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已在全国拥有优质葡萄酒基地15万亩,年综合生产能力达5万吨,市场覆盖各省区市,远销法、日、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可消耗葡萄原料15万吨,直接带动农户76万户。
葡萄酒产业已经成为怀来的支柱产业,为怀来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但怀来人并不满足,他们又开始研究市场发掘葡萄更多的价值,小小的葡萄又被他们琢磨出了新花样。
在怀来大大小小的饭店里,有一种饮料是必不可少的,不是可乐也不是果汁,而是怀来本地产的葡萄醋饮料。
“其实葡萄醋的原理很简单,就是葡萄酒再次发酵而成,但它是对葡萄产业链的补充。”生产葡萄醋的怀来赤霞葡萄酒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周铁城对记者说,“现在葡萄醋的生产规模比起葡萄酒还不是很大,但随着渠道的不断扩宽,我相信总有一天葡萄醋会成为一种时尚健康饮料,带动怀来经济的发展。”
多种形式开发
延伸产业增值空间
成排成排的绿色葡萄架、各种特色蔬果园、古老的四合院建筑、在微风中摇
曳的柳树、安静祥和的官厅水库,这处类似世外桃源的地方叫德尚葡萄酒庄园。
与传统意义的葡萄酒加工企业不同,葡萄酒庄园是集种植、酿造、销售、旅游为一体的新葡萄酒产业形式。“葡萄酒庄园将是怀来中小型葡萄酒加工企业的发展趋势。”德尚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季伟信心十足地说。
“是不是规模相对较小的葡萄酒庄园对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作用不大呢?”记者不禁疑惑道。“不会的,酒庄的酒都属于„自家酿造‟,走市场的中高端路线,利润不比葡萄酒加工企业少,加上酒庄有自己的种植基地、工厂和旅游区,需要的人力物力都是不少的。你看,我们庄园所处的小南辛堡镇小七营村已由原来最穷的村,变成最富裕的村子了。”贾季伟向记者解释说。
像德尚这样的葡萄酒庄园在怀来县已经建成12家。为大力发展葡萄酒庄园(酒堡),怀来还规划了“一群两带”60个葡萄酒庄(酒堡)集群项目,规划建设20个年产葡萄酒50吨以上的葡萄酒庄园(酒堡),新发展标准化酿酒葡萄种植基地3000亩,酿酒能力新增2000吨。
随着庄园建设,生态环境改善,怀来县葡萄生态旅游建设也初具规模。目前,怀来以葡萄产业为资源,投资2000万元培育葡萄园生态观光旅游和葡萄加工、品尝体验旅游。结合葡萄庄园(酒堡)建设开发酿酒葡萄旅游观光,葡萄酒品展示,葡萄酒文化展示;结合鲜食葡萄不同品种、不同成熟期开展葡萄采摘、观光项目,建设高标准鲜食葡萄采摘园、葡萄沟、葡萄谷、葡萄展馆以及相应的旅游景点,发展葡萄采摘观光。
同时重点通过开发一日游项目,开通北京到怀来葡萄旅游专线,建设桑园————暖泉鲜食葡萄观光带和官厅湖葡萄酒庄观光带。通过召开葡萄采摘节、葡萄酒节、品酒节、葡萄园消夏晚会等文化、娱乐活动,带动葡萄旅游业的发展。
做好配套服务
巩固发展立县产业
“葡萄美酒夜光杯”,美酒也要美器来衬托。在怀来,作为葡萄酒产业的配套产业,葡萄酒瓶的生产也上了规模,更好地促进了葡萄酒业的发展。
截至2006年,怀来县已有玻璃制品企业4家,初步统计,目前怀来县13万亩葡萄园、14家葡萄加工企业及相关产业中常年从事运输、贩售、包装、生产的工人和季节性用工已超过10万人。
不仅是酒瓶酒杯,为了扶持好葡萄这个主导产业和立县产业,怀来县积极做好各种配套措施服务来巩固产业发展成果。怀来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葡萄
产业领导小组,制定了葡萄产业10年发展规划和吸引外资、鼓励农民种植葡萄的优惠政策,聘请了10多名国内专家、教授做指导,并组建了“怀来葡萄产业集团公司”,负责全县葡萄行业管理、组织协调、技术服务、苗木供应、对外招商引资、对内开发规范葡萄产业,实现了葡萄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经营。
怀来县委书记李建华表示,在发展葡萄主导产业上,要严格按照“围绕龙头发展干红酿酒葡萄,稳定干白酿酒葡萄,面向市场积极发展鲜食葡萄,瞄准生态旅游启动园艺葡萄”的发展思路,采取“多品种种植、多系列加工、多形式开发、多龙套牵动、多元化上市”的发展措施,向着建设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葡萄酒基地和葡萄酒城的战略目标迈进。
如今,在葡萄这一支柱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怀来县的经济发展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全县的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23.9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4亿元,增长84.1%,年均增长13.7%;全部财政收入从2002年的1.9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72亿元,增长138.4%,年均增长2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2002年的5776元和2582元增加到2006年的8407元和4071元,分别增长45.6%和57.7%,年均增长9.8%和12.1%。
第二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镇域经济发展1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王海鹏
坚持以“解放思想、再创辉煌”大讨论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放宽眼界。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创新精神和市场经济的手段干事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选择符合我镇实际的发展模式,因势利导,构建充满活力的块状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同时不断创新镇域经济发展体制,增强发展活力,促进镇域特色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
1、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依托园区建设打造我镇的工业走廊。积极引导各类加工制造企业向园区集中,围绕山神庙园区自镇区一线打造现代工业走廊。牢固树立“企业发展我发展、企业发展我服务”的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理念,靠创优服务打造“投资洼地”,增强环境吸引力。通过实施园区带动战略,使园区真正成为镇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良好载体和平台。
2、以招商引资为突破,破解镇域特色经济发展的资金难题招商引资要立足自身优势、创新思路、积极拓宽渠道。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招商战略,实行“筑巢引凤”、“搭船渡河”、“腾笼换鸟”等
1多种形式,增加招商的时效性。
3、以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镇域特色经济主力军的作用
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抓环境、抓引进、抓培植、抓提高的方针,把市场主体定位于民营,壮大私营企业、培育个体大户,使民营经济成为加快发展镇域经济的主力军。
二、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优化镇域经济发展环境
1、突出城镇建设规划,提升城镇建设水平
坚持“求精不求大”的原则,树立精品意识和适度超前意识,不断加强镇区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突出抓好城镇的净化、绿化和美化,坚决整治脏、乱、差的问题,全面提高城镇的管理水平,努力为镇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
2、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把城镇建设与工业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确立自己的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使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互促共进,提升人气、聚集财气,让城镇更加繁荣。
3、积极探索城镇经营的路子
积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盘活城镇土地资产,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提升城镇的发展档次,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长久支撑。
三、坚持城乡统筹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延伸镇域经济发展腹
地
1、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改善发展农业的创新环境,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提高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
2、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
3、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它不仅是联系农民与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桥”,也是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外延增值的“路”。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4、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要富裕必须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而且可以增加在家务农农民对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占有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搞好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劳务经济的发展。
四、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大力推进有利于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营制度改革
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规范流转程序,加快流转速度,因地制宜地探索“散户出租、企业承包”、“集体转包、大户经营”、“带地入社”、“以地入股”等路子。促进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2、推进以农村新型合作组织为重点的农村经营方式改革围绕优势产业,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创办、市场运作”的思路,重组、整合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积极发展生产合作型、加工合作型、销售合作型、科技服务型等不同类型的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第三篇:谈产业集群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谈产业集群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的作用日趋明显。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产业集群对于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受观念、技术、管理等水平的制约,很多地方没有发挥资源优势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要充分了解国内外市场的变化,改变观念,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促进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经评论·北京)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分类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集群是指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在某地集中出现,马歇尔(A.Marshall)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的现象。
1990年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用产业集群的方法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1998年,迈克尔·波特对产业集群的含义解释为: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集群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以及其他企业或机构,这些产业、企业或者机构对于企业竞争都很重要。
(二)产业集群的种类
按形成机制可分类为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和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按要素配置可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资源密集型产业集群、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按产业类型可分为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按照集群形成方式的划分,可分为三种类型:自发型、“自下而上”培育型和“自上而下”推动型;按企业类型可分为:大企业主导型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主导型产业集群和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按创新程度高低可分为模仿型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
二、我国产业集群的现状及特点
(一)产业集群的现状
浙江省自1998年以来涌现出了诸如温州的服装、乐清电工电器、台州的模具、绍兴的纺织、海宁皮具等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集群区。广东省的玩具、食品、服装、电子、家电以及陶瓷等行业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东莞、石狮、惠州、佛山等地。江苏省的产业集群不仅有纺织、服装、电器、金属制品、建材等传统产业,也有电子、太阳能等新兴产业。山东省青岛市家电产业集群已形成一定规模,同时出现了一批像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二)产业集群的特点
规模化效应。产业集群所在区域一般都形成了实质性工业园区和与产业配套的专业化市场,在本地形成了市场垄断和相对垄断,成本有所下降、费用也有所降低,具有显著的规模化效应。
社会化分工明确。由于集群内同类生产企业竞争激烈,相当一批企业从彼此竞争的关系转变为上下游配套的伙伴关系,企业开始朝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有利于降低成本,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产业集群内为企业服务的第三产业迅速兴起,一些服务业的出现以及统一的研发中心的成立,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综合竞争力。
提高原料和资源利用率,降低投资和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业集群所在区域内企业可以实现原料和能源的充分利用,还可以集中治理污染,提高外部效应,节约治理环境的成本。
三、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有助于区域资源整合。集群内将不多的存量资源要素有效地转换为从事经济活动资本的转换机制。产业集群的投入要素不仅涉及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企业家等资源,还强调政府、行业、金融部门的协调效用。产业集群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特别是那些稀缺资源,使其价值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由于其地理位置接近,产品相似,相互之间交流频繁,有利于把握市场和技术方向,进行合作创新。企业也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或与其他企业联合进行新产品的开发。通过合作创新有助于企业分散风险,还可以加快创新的传递速度。
有利于培育地方支柱产业。产业集群大都通过利用本地的资源、市场、人才等优势使某产业做大做强,逐渐成为该区域的支柱产业。产业集群充分利用群内企业数量多,企业之间通过信息共享以及分工协作使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都占有一定的份额,逐步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产业集群的企业生产总值在当地的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有利于形成区域知名品牌。随着产业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产业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区域品牌。品牌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知名品牌不仅代表某一个企业,而且代表一个地区的形象,这对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帮助。
第四篇:对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对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国际金融危机刺激了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的加快,推动着全球范围的产业变革与结构调整,促使我国“转方式、调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这为永州这样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永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敞开南大门、对接粤港澳、加快湘南开发开放”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兴工强市的第一推动力来抓,充分利用永州交通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的有利条件,加强平台建设,挖掘各地优势,强力招商引资,全市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规模不断壮大。2009年,全市承接产业转移项目392个,比2008年增加112个,是全省引进产业转移项目最多的市州之一,已开工建设或已投产项目345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35个。2006年至2009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2.25亿美元、2.16亿美元、2.91亿美元、3.32亿美元,总量达到10.6亿元,是“十五”五年总和的3.1倍;实际到位内资分别为90亿元、100亿元、127亿元、207亿元,总量达到524亿元,是“十五”五年总和的4.4倍。2003年以来,永州已连续7年被评为全省利用外资和内联引资工作先进单位。
(一)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和主要成效
永州承接产业转移呈现出四大明显特点:
1、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日益增多。2006年以来,全市共引进500万美元或4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220个。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华能集团、全国水泥行业排名前两位的海螺集团和华新水泥、重庆啤酒集团、世界著名运动鞋品牌彪马生产商湘威公司、耐克鞋生产商广硕集团、PSA集团弘电电子、法国珂莎黛国际企业集团、中国第二大民营企业上海复星集团、江苏著名民营企业天地龙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先后落户永州。
2、产业链式引进日益增多。永州承接的转移产业主要是三大类: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毛织加工、电子制造、玩具制造等行业;二是建材、冶金等重化工业产业,如建材制造、金属冶炼、五金制造等行业;三是资源开发型产业,如竹木加工、矿产品开发及加工、水电开发、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通过数年的发展,毛织、制鞋、电子、铜加工、锰加工等行业,都呈现出从生产车间到集团总部、由单个环节转移到整个链条转移的态势。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毛织业已形成从机织到拉伸、纺线、制衣、漂染整个产业链条,制鞋业已实现由制作鞋面、鞋底到制作成品,并在永州直接出口。仅蓝山县毛织企业达到480多家、用工6万多人,成为继东莞和浙江桐乡后的中国第三大外向型毛织基地。零陵区形成了电解金属锰加工、硅锰合金加工、富锰渣和生铁加工、四氧化三锰和硫酸锰加工等锰产业链条,项目全部建成后,全区锰产业产值将达10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6亿元。
3、引进产业层次有所提升。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生态环保要求,近年来,我们加大了新型产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一批光伏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而且发展来势很好。东安单晶硅项目今年4月已经投产,由西安交大、湖南格润新能源有限公司、东安县政府联办的光伏科技产业园已奠基开工,拟投资6亿元以上,建成一个以光伏发电为龙头,集硅提纯和太阳能利用终端产品技术研发、生产、销售、观光与人居于一体的示范性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年税收5000万元以上。冷水滩华源光伏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48所及挪威的再生能源利用公司扩大投资合作项目正在洽谈中。永州
时代阳光药业2008年实现与上海复星集团联营,成功转制为股份公司,目前正朝中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中成药制造企业进军。
4、项目集聚化趋势显现。从空间布局看,主要集中在交通沿线和工业园区。沿永连公路和湘桂铁路的产业转移项目聚集效应显现,90%以上的产业转移项目集中在市、县工业园区,园区规模迅速扩张。去年全市园区扩园面积近100平方公里,新建标准厂房182万平方米。从产业类别看,长丰工业园的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产业、凤凰园经济开发区的果蔬加工产业,蓝山的毛纺、制鞋产业,道县的电子、五金、制鞋产业,宁远的玩具加工产业等初具规模。
(二)承接产业转移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承接产业转移为推动永州产业升级和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正逐步显现出来。
一是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延伸了长丰汽车制造等优势企业的产业链条,骨干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与长丰配套的零部件企业达到12家,2009年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亿元,实现利税7亿元。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了冶炼、水泥、造纸等传统产业,通过引进大企业新技术,整合现有资源,在全市集中布局了7条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10台2.5万千伏安硅锰合金电炉生产线、5条年产3万吨电解金属锰生产线、10个3万吨再生纸项目,这些项目今年内将全部建成,届时全市水泥年产能将达到900万吨,硅锰合金和电解金属锰年产能达到50万吨,造纸年产能达到60万吨,一大批规模小、能耗高和工艺落后企业将全部停产关闭,传统工业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催生了加工贸易产业,“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03亿美元,是“十五”期间五年总和的4.9倍,蓝山县跻身“全省加工贸易十强县”行列。全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运动鞋品牌耐克、阿迪达斯、彪马的生产商都已落户永州,永州正在成为世界著名运动鞋生产的重要基地。目前全市产业承接企业占到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产值占到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促进了工业结构升级,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
二是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2009年,永州实现地方生产总值640.04亿元、增长14.0%,承接产业转移的贡献率超过35%;全市规模工业完成135.57亿元、增长24.5%,承接产业转移的贡献率超过60%;全市投资总额完成600.14亿元、增长67.5%,承接产业转移的贡献率达到26.2%;全市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增长16.6%,承接产业转移企业贡献率超过30%,蓝山、宁远、道县、新田等县新增财政收入的80%来自沿海产业转移项目。2009年,永州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总额为5870万美元,占永州市出口总额的88.9 %。目前“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拥有进出口100万美元以上的规模加工贸易企业82家。蓝山县2008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059万美元,同比增长25.6倍,该县的台湾承阳针织公司跻身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十强企业之列。
三是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近年来产业转移企业共为全市提供了30万个就业岗位,占同期全市社会就业的80%以上,仅去年新增劳动用工10万个,不仅解决了全市因金融危机返乡民工的就业问题,还吸纳了一批外来务工人员,部分转移企业已出现招工难的现象。2009年,“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工业园区从业人员4.59万人,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41.1%,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吸纳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蓝山县加工贸易企业劳动用工需7万人,有近3万外县人前来打工。
四是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永州形象的重要名片。大规模的承接产业转移造就了“永州现象”,给国家商务部、省委省政府和各个市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给予充分肯定。2008年,永州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成为全省4个重点承接市之一,蓝山、宁远、道县、新田被省政府列为全省承接加工贸易转移试点县,占全省试点县
总数的1/5。中央电视台、香港《文汇报》、《商报》、《大公报》、湖南卫视、湖南经视以及国内各大网站等20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做法,称永州“由湖南贫困市变为投资绿洲”,“广东发达路在此重演”,2009年,永州还被广东省企业联合会、广东省企业家协会评为“中国最适宜粤商投资地区”。
二、机遇与挑战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世界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各地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更加激烈,永州承接产业转移迎来了新一轮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压力前所未有:一是竞争越来越激烈。承接产业转移是沿海发达地区迅速崛起的成功经验,也是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的现实选择。对产业转移各地都在想方设法积极争取,力争上游不甘落后。广东出政策、筹巨资强力推进“双转移”,并提出承担双转移没有完成任务的市,党政一把手当年考评不称职;江西、广西、安徽、东南亚等地承接产业转移政策宽、力度大、来势猛,国家还专门出台政策文件支持安徽承接产业转移;我省各市州承接平台起点高,比如说,郴州有国家级加工贸易区,衡阳有深圳工业园,湘西有广州工业园。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二是区位优势受交通条件制约。这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永州交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要实现与广东的高速通道对接还尚需时日。永州正想方设法加快通往广东、广西的二广、道贺高速公路建设,但由于广东、广西路段建设的进度比较慢,什么时候能真正形成与广东高速公路的互连互通,还不确定;铁路方面,洛湛、湘桂两条铁路主要对接广西,通往广东需由湘桂线往北绕道衡阳,经京广线到郴州再进入广东境内,市内靠近郴州的宁远、蓝山、新田三县仍属于铁路运行的盲区。永州“高速”时代还没有到来,郴州、衡阳等地已经率先进入“高铁”时代、3+5地区即将进入“轻轨”时代,永州交通条件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毗邻两广的区位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三是产业配套能力先天不足。随着转移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现有工业园区大多存在规划滞后、功能不全、配套不足的问题,如园区内标准厂房少,相关的绿化、休闲、娱乐、购物等配套设施缺乏;县域之间产业规划重叠、雷同,产业优势难以互补,产业链条难以形成;企业之间关联度小,产业优势难以互补,行业配套能力差;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没有一家大型物流配送企业,转移企业普遍反映物流成本过高。四是资源和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日益削弱。首先用地成本高。按照我省上缴国土资源厅和给付农户的征地补偿金的标准,每征收1亩土地,水田的成本7.42万元,旱土6万元,林地5.5万元,荒山3.08万元,当地政府筹集园区建设用地资金难度较大。其次融资难度大。园区建设发展资金主要靠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而加工贸易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少,商业银行出于资产抵押不足等方面的考虑,银行放贷的比例一直很低,信贷投入少。再次用工矛盾日渐突出。加工贸易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一些企业招工难的现象比较严重,往往只能招到所需员工总数的一半左右。五是政策环境尚有差距。据有的客商反映,投资成本高于预期,同类企业待遇不同,技术人才和熟练工难以留住,行政效率不及沿海等,这说明永州政策环境、政务环境、人文环境还不够宽松。而经济欠发达地区面对产业转移这块蛋糕,都在纷纷打造政策洼地,竞争日趋激烈。永州周边的贺州、桂林等地千方百计建“园中园”,力图吸引产业转移。粤北山区的韶关、清远等市,依托广东省出台的“双转移”政策,对转移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内移客观上构成了吸附式拦截。相比之下,我们的政策环境对转移企业的吸引力明显不及。
机遇十分难得:一是产业转移加快。一方面,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复苏超过预期,国际产业转移重新开始活跃。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将达到3.1%,其中美国、欧盟、日本分别增长3.5%、0.2%和1.2%,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达到11.9%,沿海地区企业订单趋多、出口趋旺,沪苏浙闽和广西北部湾等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用工荒。另一方面,在国家转方式、调结构战略的指引下,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大加快,必
将推动新一轮产业转移高潮的出现。如果说去年在金融危机情况下,对转方式、调结构还有一些不同看法的话,那么现在对“坚决转、主动转、赶快转”已没有疑议。二是中央政策利好。去年出台的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制定了进一步扶持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把永州作为100-200万人口的大城市来规划,永州发展已进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层面。今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在研究部署进一步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两次国务院常务会上,都特别强调要积极有序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明确提出推动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而且国家正在制定《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以支持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可以预期,国家支持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政策将会更为密集出台和具有可操作性。三是省里更加重视。2008年,省里确定把永州建设成为全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和全省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去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湘南地区打造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在湘南三市市委书记市长座谈会上特别强调,对34条“先行先试”政策,永州不是“比照执行”,而是“全面通行”。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支持永州蓝宁道加工贸易走廊建设”,周强省长年初到永州视察时,又提出要充分发挥紧邻东盟的区位优势,将永州建成湖南对接东盟的桥头堡。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定位和省领导的关心重视,是我们继续抓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强大动力。四是比较优势明显。一个是资源优势,永州劳动力、土地、矿产、水能、农产品、旅游资源丰富,并与沿海地区互补,资源是稀缺性要素,有资源就能吸引老板来开发。再一个是人缘优势,永州有百万人在沿海地区打工,其中有10万能人、2万老板,这些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作用不可低估,这些年永州大部分产业转移项目都是通过他们牵线搭桥引进来的。第三个是成本优势,永州劳动力、水、电、土地等要素综合成本相对珠三角、长三角优势要低20%左右。最后是生态优势,永州地处湘江上游,生态优良、环境容量大,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推进新型工业化有很大潜力。
三、思考与建议
转方式、调结构,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当务之急。立足现有基础,抓住难得机遇,进一步承接产业转移,不仅是加快永州经济发展的有效抓手,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
(一)围绕转型升级引项目。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合理设置项目准入门槛,走生态环保之路。一是承接加工贸易项目,打造加工贸易产业品牌。受价值链内在规律的驱动,珠三角产业由零星转移向规模性转移、由分散转移向行业性转移、由单个环节转移到链条性转移趋势最强劲的是加工贸易产业,承接这些产业最有利的就是靠近珠三角的湖南、江西、广西等地。加工贸易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技术密集性产业,加工贸易产业不等于低级产业,关键是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和品牌。要理清思想认识,在守住节能减排底线的同时,依托综合成本优势,继续大力引进发展纺织服装、皮鞋制鞋、玩具制品、电子元件等产业,实现由加工初级产品、半成品向终端产品、系列产品转变,实现加工贸易企业集团总部的聚集,形成加工贸易产业集群,使加工贸易产业成为永州的名牌产业,使东莞崛起之路从这里在永州重演。二是承接精深加工项目,整合提升资源型产业。永州农、林、矿产品资源型加工企业布局乱、产业散、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竞争力弱的问题十分突出。要像整合建材、造纸等行业一样,开发一批精深加工项目,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和龙头企业,对资源型产业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对粮油、果蔬、竹木、矿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规模扩张,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对还没有开发的资源,必须坚持高起点,引进大企业、新技术来搞,不能再走小打小闹之路。三是承接配套产业项目,做大优势产业
集群。经过多年培育,永州已形成以长丰汽车、零陵卷烟、湘江纸业为龙头的支柱产业,具备一定的吸引外来投资的产业配套能力。要围绕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列出产业配套清单,开发引进配套项目,形成梯度分布、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相互配套的完整产业链条,放大规模集群效应,促进优势产业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四是承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科技发展动向,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选择我们有基础、有优势的先进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再生能源利用等产业,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尽快形成市场竞争力,将永州打造成为先进技术的承接基地和产业化基地,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五是在突出承接工业项目的同时,大力引进现代物流业、旅游业项目,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业。
(二)扩大承接视野拓空间。一是既要瞄准珠三角、长三角,也要面向闽三角。珠三角、长三角是我国最具实力和活力的经济区,是目前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地区,要始终作为承接转移的重点来抓。与此同时,闽三角地区客商在永州的投资日益增多,永州长丰的零部件企业、凤凰园的电子信息产业园以及蓝山、宁远等地的制鞋业,大部分是台商、闽商投资。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特别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即将签署,这必将给永州与台商的合作带来新的商机,我们要认真借鉴外地在台招商的成功经验,切实深化与闽三角地区经贸合作,开拓承接转移的新空间。二是既要注重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也要积极抢占东盟产业转移市场。今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永州处在中国通往东盟的重要节点上,为我们加强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契机。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东盟国家主要分为三个梯次,新加坡、文莱为第一梯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菲律宾为第二梯次,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为第三梯次。近年来东盟到永州投资投资总额达到3000万美元,同时由于近年越南抬高了对外来投资的门槛,部分台商、港商准备把在越南投资兴办的企业迁移到中国内地,这是我们扩大对东盟招商引资的新趋势。我们要瞄准东盟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国家,主攻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吸引东盟发达国家优势企业投资永州。三是既要“南下”、“东进”抓承接,也要“北上”加强与央企、省企对接。央企、省企基本上是行业内龙头企业,是雄厚资本的拥有者、先进技术的掌握者、科学管理的运用者、优势产业的主导者。抓与央企、省企对接就是抓战略投资,就是抓大项目、好项目,就是抓产业转型升级。国家实施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一个核心内容是推进企业重组兼并,调整优化组织结构,我们要抓住央企、省企调整扩张的机遇,把与央企、省企对接合作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中之重来抓。
(三)突出能力建设强基础。除加快交通对接、优化承接环境、完善园区平台、改善通关条件外,要特别突出配套能力建设。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和配套能力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当前,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已经不是优惠政策的竞争,而主要是产业配套能力的竞争。一个地方产业配套能力强,其为产业发展带来的便利和节约的成本,从某种程度上讲远远超过了优惠政策所提供给投资者的好处。在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要把产业配套能力建设作为夯实承接产业转移基础、提高吸引力的重要工作来抓。全面摸清永州现有产业的底子,按照产业链的要求,采取查漏补缺的方式,大力引进欠缺环节上的产业项目,使每个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要大力发展产业链长、中间环节多、迂回生产方式明显的产业,增强产业的上、下游之间,整体与零部件之间的相互依存、衔接,尽快形成“纵向延伸成链,横向积聚成群”的产业发展模式。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抓住永州交通条件改善的机遇,依托铁路站点、高速公路连接线、机场等交通节点,规划布局一批商贸物流中心,逐步将永州打造成湘粤桂边界地区的重要物流集散基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交易网络化、结算电子化、配送社会化;积极发展为产业配套的金融、保险、证券业和咨询、法律、会计、信息服务等服务业,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着力降低企业 的营运成本。要加快要素市场的对接步伐,加速与发达地区和国际市场的运行规则、机制等方面的接轨,不断完善市场功能,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便利化服务。
(四)创新招商方式求实效。面对承接产业转移难度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局面,必须认真总结借鉴、大胆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才能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大力推行以商招商模式,近年来永州道县引进珂沙黛鞋业、江华引进广东新鸿基公司、蓝山引进中山中盛公司、凤凰园引进深圳博时科技公司、冷水滩引进香港达福鑫、新田引进广东客商,实施工程代建、企业代招方式合作打造工业园,形成了一种以商招商的趋势,减轻了政府直接招商成本,应该成为政府招商引资的主要形式。要加大对项目的扶持服务力度,促使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尽快落户、尽快投产见效、尽快发展壮大,通过优质的服务让客商满意,帮助我们宣传,使落户永州的企业成为永州承接产业转移最有吸引力的名片,吸引更多企业入园区。要充分利用各种招商平台,广泛联络客商,特别是要选择产业转移客商比较集中的沿海城市开展驻点招商,采取在当地聘请信息员、建立联络办事机构等办法,及时收集了解产业转移的信息,及时掌握产业转移的动向。要着力发展商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招商,充分发挥他们联系面宽、贴近企业的优势,加强与产业转出地区企业中介组织的联系,形成市场化招商模式。要注重发展乡情、亲情、友情等关系招商,充分发挥永州籍在外务工人员特别是老板的作用,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充分运用他们的人脉资源,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要研究更加灵活的创业政策,降低门槛,建立扶持创业的金融、信息、技术、市场服务体系,鼓励在外各类人员回乡创业,推动产业向永州转移
(五)强化调控手段增合力。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尽管市里对各地承接产业转移有一个大致的产业规划,但由于缺乏具体的调控手段,由于各县区、各园区都想加快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上统筹考虑的少,往往各自为战,区域内的自我恶性竞争、产业雷同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了地方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佳效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关键是要采取一些具体的调控手段和措施。一是加强行政沟通,市里建立日常协调机制,探索建立联动招商机制,争取招商引资的最佳效果。二是制订激励约束办法,与市里产业承接规划和对各工业园区产业承接重点的定位挂勾,引导各园区错位发展、有序发展。三是联合建设承接产业园区,实行基础设施共建、客商共引、利益共享。五是探索建设飞地工业园模式,采取GDP分计和税收分成等办法,促进市域内承接产业转移有序竞争,实现共同发展。
(六)立足职业教育解难题。永州承接的转移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回升向好,企业订单增多,很多企业找不到工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用工荒”。“用工难”的问题如果持续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导致企业开工不足,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关闭。当前,一方面是大量企业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是大量新增劳动力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由此可见,“用工荒”并不完全是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的问题,主要是就业市场结构性不平衡,即技术工人数量偏少,高技能、复合技能的技术人才比较稀缺,“一技难求”。因此,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关键在于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技能和技术保障。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建设县区职教学校,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中高等职业教育,鼓励民办资金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积极开展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就读于中高级职业学校的学生以及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享受“免学费”政策,加强校企对接,开展校企合作,依托职业教育机构,组织用工量大的规模企业参加校企对接洽谈会,签订并落实校企合作协议。要促使企业升级转型,淘汰落后产能,劳动密集型企业还应该考虑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逐步摆脱对劳动力的过分依赖,努力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根本上解决用工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