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实践研究》课题成果公告 詹浩 望城县第一中学(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20:1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南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实践研究》课题成果公告 詹浩 望城县第一中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南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实践研究》课题成果公告 詹浩 望城县第一中学》。

第一篇:湖南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实践研究》课题成果公告 詹浩 望城县第一中学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实践研究》课题成果公告 詹浩 望城县第一中学

课题批准号:XJK01AZ015

课题类别:重点资助课题

学科分类:心理教育

课题主持人:詹浩波职称:中学高级教师工作单位:望城县第一中学

主要成员:李玉上黄碧明谭春兵谭灿良

一、理论基础

要建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某种模式,我们必须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我们还得从分析心理教育的内涵开始。所谓心理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良好的心理素质。”[1]由此可以看出心理教育包括两项基本任务:一项是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和事业的成功。另一项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和发展。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是教育目标的不同,心理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为目的,对个体的心理素质有统一的预设的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以个体的心理能健康地发展为目的,对个体的心理素质没有统一的预设的标准;其次是教育的层次不同,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材,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成长、发展;最后是实施教育的主体不同,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一般是具有心理专业知识的专职教育工作者,教育手段是以对教育对象进行专业训练为主,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既有教师,又有学生,还有家长和社会,教育的手段主要是平等交流。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也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的,但这种心理素质主要是指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那种素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2]。因此,本课题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界定为: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通过教师、学生和社会心育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来维护和促进中学生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学专业心理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适合我国国情。但只要我们从课程的视角来思考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就会获得一种全新认识。由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良好的心育环境的作用下学生获得的一种自主的或自发的心理体验,根据“经验即课程”的课程涵义,我们可以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放在课程的场域中,作为一门广义的校本课程来设计。因此,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就不只局限于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和专业设施,它还包括学校的所有教师、学生、家长、校园心育环境和社会心育资源。这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可以建立在我国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并具有一定的校本特色。从而使模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根据生成性目标的课程取向和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应特别注重教育的过程,要着眼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和谐健康发展。这就是我们构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价值取向。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为目标,对个体的心理素质没有预设的统一标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轨迹不是教师预设的曲线,教师只是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中“伊底”、“自我”、“超我”之间的平衡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用一种高尚的人格来实现“超我”,即“道德化了的自我”,用这种“超我”来控制自己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某种情绪冲动,控制某种本能的、潜意识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心理活动。基于这种思考,我们认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只以教师为施教主体的师本教育,而是以尊重学生心理自然为前提,以提升学生心理生命为

目标,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生本教育。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他们强调教育中建立师生亲密关系和依靠学生自我指导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建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考虑中学生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我教育作用,把中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和同学之间的相互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资源来考虑。

基于以上思考,校本课程论、课程生态论、生本教育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我们建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理论依据。

二、研究内容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及其分析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

(三)中学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模式

(四)中学教师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模式

(六)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

(七)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八)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对于模式的理论建构,我们借助于有关文献,通过对国内外心理教育理论及其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在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在广义心育课程的场域中,在生本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上来寻找模式建构的理论依据。

(二)调查法: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的调查,我们采用了华东师大心理系周步成教授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表。通过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我们来寻找相应的对策。

(三)行动研究法:对于模式的建构和操作中发现的各种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分析、通过实践的检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研究成果

(一)构建了以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本,由主导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自主型的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和协助型的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本”三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十分丰富,所以,只要学校领导和教师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每所学校都可以立足自身教育资源开展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2.中学“生本”三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可行性。

3.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与学校的其它教育整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4.家庭环境、课堂教学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三个关键因素,这三个环境的优化是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5.学校德育不能取代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只有在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才能使德育的各种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主行为。

(三)我们按中学“生本”三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八所实验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下列成效:

1.各实验学校的教师普遍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特别是在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学中能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2.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增多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学校管理中体现了诸多人文关怀,改善了学校的人际关系;

4.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设,使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5.学生的心理求助意识和心理自助意识明显加强;

6.对学生不良心理的调整、恢复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推广范围

本课题的研究的一些阶段性成果已在湖南省重点重点课题经验交流会上交流,获得了广泛的共识。由于我们在全省八所不同类型的学校开展了实验,实验证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不仅适应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省级示范性高中和农村省级示范性高中,而且还适应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高中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十分薄弱的农村初级中学。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以在各级各类中学推广。

六、社会效益

我们按照中学“生本”三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各实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了各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了教师的心育能力,解决了部分中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心理自助意识,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各校学生的违纪行为都明显减少。我们设计的中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各中学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强实践指导意义,我们的研究在指导各校立足现有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七、成果目录

(一)课题研究报告

(二)发表论文

1.《中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新模式的探索》一文发表在《中国教育论坛》2003年第8期;

2.《中学“生本”三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文发表在《中国教育论坛》2003年第13期;

3.《浅谈校园心育文化的构成与构建》一文发表在《中国教育博览》2004年第7期;

4.《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生本管理模式研究》一文发表在《中国教育论坛》2004年第6期;

5.《探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模式》一文发表在《当代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6.《营造良好的心育环境,构建中学教师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文发表在《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12期;

7.《浅谈“团体心理”与体育教学》一文发表在《中外教育学刊》2004年第11期。

(三)获奖论文

1.《农村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浅析》获省级论文评优一等奖;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形成一个系统》获省级论文评优二等奖;

3.《差生的心理特点及团体策略》获省级论文评优二等奖;

4.《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获省级论文评优二等奖;

(四)获奖课

“不忘老朋友,结识新朋友”一课获长沙市首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竞赛一等奖。

八、待研问题

本课题还有下列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怎样建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

(二)怎样建构一种内化在教师行为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固化在学校环境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三)怎样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去建构具体的校本教育模式?

第二篇:湖南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 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的课程实验研究

<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的课程实验研究>成果公报 文岚 株洲市九方小学

课题批准号:XJK01CJ016;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自筹经费课题 学科分类:属于基础教育类;

课题负责人:文岚,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株洲市九方小学教科室主任。主要研究人员:邓石军 梁丽虹 刘建辉 彭小英 李佳琳 王玲 陈芷平戴勤 刘星明 李如楠 郭清辉 王军妮 杨静 黄小竞

<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的课程实验研究>成果公报

一、课程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指导思想:

本课程研究工作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的思想为指导思想。同时,认真贯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指南(3~6年级)》的要求。认真学习领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湖南师大课程中心的指导意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为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实验的理论基础:

本课题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现代课程论、现代教学论、社会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1、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研究。(1)活动内容序列的构建。(2)活动资源包的设计与开发;(3)活动基地的开发。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模式的研究。(1)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课程管理体制的研究(2)对课程资源的管理。(3)对指导教师的管理。(4)对学生活动的管理。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式的研究(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研究。(2)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3)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价

4、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组织模式的研究。(1))活动指导课阶段的教学组织模式。(2)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学组织模式。(3)活动展评阶段的组织模式。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科学观察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开发了较丰富的课程资源。

1、建构了开放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

本课程立足社区特色,充分挖掘社区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围绕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条线索,我们开发了一系列活动主题内容,这些活动主题分别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中心组成一系列的活动单元,每一个活动单元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内容编排,体现内容的层次性、序列性,形成一套完整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活动课程内容为教师和学生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提供了参考资料。

2、开辟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活动基地。

根据周边地理特色,我们开发了适合小学生活动的实验基地,并依据基地特点开发了配套的活动内容。基地名称 活动内容

荷花乡敬老院 给老人们送温暖系列 石峰区陶艺基地 有趣的陶艺制作 厂史陈列观 工厂的变迁系列 六九部队 军营生活系列 云田花木基地 种植系列

炎帝陵 探询始祖文化 宏扬炎帝精神

3、编写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

这套资源包分三册,分别适合于三、四、五、六年级学生。在内容的编排上,资源包以单元为单位组合主题,主题的主要来源于活动主题序列。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立足社区特色,从中年级到高年级由易到难逐步加深。本套资源包色彩丰富、图文并茂,文字以第一人称儿童口吻陈述,图片以卡通画为主,具有童趣,充分体现了小学生活动用书的特点。

(二)构建了活动实施的不同阶段的组织形式。

1、活动指导课 活动指导课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主要操作模式框架如下: 活动流程 师生活动 活动目标

问题确定 创设情况 目标激励分析问题 人员分组 激发兴趣 明确意义引发动机 达成共识 制定计划 细化问题 制定步骤人员分工 预设成果 深化兴趣 发展能力预设准备 指导实践 完善计划 计划交流 指导评价讨论修改 形成文稿 合作创新 批判思维完善准备 安全高效

2、活动实施阶段

根据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要深入社区的特点,我们创设了 “小活动+大活动”、“课外+课内”、“个人+小组”、“自主活动+联合活动”等多种活动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促进了社区与学校的有效合作,保障了活动开展的效果。

3、活动展评阶段

活动总结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前一阶段的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这种活动 形式不拘一格,但其基本的活动场地仍是课堂和学校,其基本框架模式是: 活动流程 师生活动 活动目标

准备 整理资料 完善资料确定形式 活动分工 搜集信息的能力 展评 组际交流 师生互评小组评选 奖励优秀 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结 整理评价 总结反馈 资料存档 问题生成 提升信息的能力 根据

(三)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课程管理体制

1、构建了以校为本,社会参与,家庭协助的课程管理模式。对指导教师、学生活动、课程资源进行管理的流程图如下:

2、充分运用多种管理策略,提高课程管理的效率。(1)对指导教师的管理。

对指导教师的管理,课题组从组织建设、人员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角度对指导教师进行管理。

成立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小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实施小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校外辅导员小组、实验基地建设管理小组。每一个小组都有具体的人员分工与职责。

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课题组制定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配备制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工作测算制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教研制度、实验基地管理制度、校外辅导员管理制度。(2)对学生活动的管理

对学生活动的管理重点落实在活动实施过程的管理。学生的活动大部分是在社区进行,而这也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因此,必须借助于社会的力量才能保障活动的有效开展。为此,学校与周边的小区签定了协助办学的协议,以小区为单位成立社区辅导小组,由小区负责人和小区内的家长组成。学生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可以邀请社区辅导员参与指导,遇到困难,也可以在小区打电话(小区管理所的电话)找辅导员出面解决。(3)对课程资源的管理

课程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及时更新、完善和整理。学校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每学期结束,年级组长将本组开发的活动内容以主题或单元的形式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课程内容。

(四)建立了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重点是落实质性的发展性评价,包括:教师指导

学生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学生自主进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价,社区机构及校外辅导员参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评价。

1、课程指导教师的评价方式研究。

对教师的评价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凸显“人文性”,强调评价方式的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在评价方向上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对教师的评价操作方式主要采用:教师自评——档案袋评价(成果成品评议),学生问评——问卷调查,社区(家长)参评——问卷调查,学校考评——综合评定(制定指导教师评价标准)等,注重把教师的终结性评价和形成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2、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方式研究。(1)建立学生发展档案袋。

(2)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专题学习网站上设置留言板(分指导老师、家长、同伴、社区辅导员)。

(3)叙事评价法(撰写活动小作文并分学期汇编成册)。

(五)培养了学生的多项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

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文化化人的活动将社会成员从自然状态中提升出来,实现人的社会化,成为一个秉承人类文化成果,因而具有智慧与力量,能够担当社会主体责任的人。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学生以社会成员的身份,进入实际的社会情景,直接参与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活动,长此以往,坚持不懈,逐步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社会经验、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制定了一套三至四年级的综合能力测评的试卷(见附件材料)。这套测评试卷分社会经验知识和实践活动两大块,在一学年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次测试,以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的状况,量化成分后再转化成等第的方式评价,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整体水平较,且随着学年的增长,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好。

(3)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意志,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社会调查问卷中,有两个相关数据位居学生在开展活动过程之中碰到的问题之第一、二位,有325名学生反映在活动过程中碰到被采访对象不合作,拒绝采访和提供数据,占学生活动过程中碰到的困难类型的31.2%,位居第一;有241人反映在活动中碰到的困难是自己胆小,不敢跨出社会与社会人群接触,占总数的24.1%,居第二位。这两个数据反映了社会还未形成教育的大格局,另一方面也反映在传统课程体系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们社会适应能力差,对与人群交往没有信心。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可喜的是:学生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地调整自我心理,克服困难,锻炼了自己的意志与胆量。(4)促进了其它学科的学习与综合能力的提高。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有80%的家长认为孩子在活动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是积累了写作素材,提高了写作水平。学生中也有90%的学生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提高了写作技能。从学生汇编的资料中可以反映出这一点。学生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水平显著提高,人人都会上网查找资料和传输资料。

(六)提高了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丰富了学校的校本课程文化。

随着本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观念、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组织能力、教师的创新精神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教师自身而言可谓是一次学习的革命。教师的课程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在课程实施中逐步提升。在课题研究凸显学校、社区特色的同时,也是学校重建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本课程的实施研究推进了学校校本课程文化的建设。为学校校本课程文化张显人文、合作、交往、互信、整生的特色提供了实践的平台。

四、研究成果推广的范围

目前,我校开发的课题成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实施的方法、课程管理与评价的方法已在株洲市石峰区城区小学推广使用。

五、研究成果取得社会效益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周边社区的一致好评,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多次写感谢信说:孩子们自觉地维护、打扫社区卫生,关爱、帮助老人,组织和参与社区活动,公民意识很强,丰富了社区的生活,增加了社区的活力,为社区的文明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六、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2005年3月课题组开发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三册 2005年6月汇编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小学活动课程教学设计集》 2005年10月汇编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小学活动课程论文集》

主持人文岚撰写的论文《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的课程实验》2005年11月份被收入由中国教师报和发现杂志社联合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宝库》一书。

主持人文岚撰写论文《校本学习的文化使命》2004年7月获中国教育协会评比一等奖。成员戴勤撰写的论文《为孩子创设发展的机会 》在2004全国基础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成员彭小英老师撰写的论文《如何引导学生自主生成和确立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在2004全国基础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

主持人文岚撰写的论文《校本课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实施策略》在2004全国基础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主持人文岚撰写的论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开发与实施》在2003省教育理论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

成员彭小英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主题的开发》在2003省教育理论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

成员刘建辉撰写的论文《开展体验性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在2002省教育理论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成员王玲撰写的论文《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2002省教育理论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成员李佳琳撰写的案例《早餐的学问》获中国小语教育协会案例征评一等奖。案例《走进地铁》在湖师大教研中心组织的校本教研会议上展示。

七、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如何克服管理与评价的程式化、复杂化倾向,实现评价工作的动态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追求的是学生内在情感和能力水平的提高,而这些发展生成于活动过程中,是难以测量的。质性评价、自然描述法评价和档案袋评价虽然为活动评价提供了可行的策略和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程式化和复杂化倾向严重,对学生的活动难以起到动态的指导作用。如何对学生和教师开展实践活动的工作情况给予恰当的动态发展的评定,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2、课程资源的丰富和发展。课程资源是社会实践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兴趣是活动的原动力,如何立足社区,研究学生的心理,开发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资源是课题组不断努力的目标。

3、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始终是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难题。由于学生外出分散活动,且活动时间不定,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如何有效地利用社区、家长、学校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保护是课题组进一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

第三篇:湖南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初中理科整合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成果公报

《初中理科整合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成果公报

《初中理科整合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成果公报

课题 批准号:XJK01BJ009

课 题 类 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资助经费课题

学 科 分 类: 基础教育

课 题负责人:吴同兵

业 务 职 称:中学高级教师

工 作 单 位:湖南醴陵板杉中学

主 要 成 员:吴同兵罗理圣黄海李强邓才根张静

李红青陈更跃郭永辉

问题的提出

在目前的教育改革中,学科整合是一个总体的趋势,而理科整合教学在小学具有深远而悠久的历史,在高中也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近代教育学、心理学、认识论、系统论都给初中理科教师以一种呼之欲出的冲动,再加上我校多年以来对初中理科进行整合教学的一些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于是,我们就提出了一个旨在构建初中理科整合教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健全人格实践能力的学生、培养综合型的教师为目标的“初中理科整合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研究”的课题。

研究目标

本研究达到的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构建理科整合教学的教学模式、策略、方法。

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健全人格、实践能力的学生。

三、培养综合型的教师。

研究内容

初中理科整合探究教学在含义上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各学科内部知识综合的整合教学;第二个层面是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中相关知识的整合教学。

研究方法和过程

课题组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力求做到态度认真、操作严谨、过程规范。广泛地进行了文献检索,完成相关的理论研究。联校领导为课题研究人员与教育科研专家之间牵线搭桥给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学术上的保障;积极向社会推介,广大了我课题的社会影响、争取了社会和学生对我课题研究的支持,同时也增强了课题研究人员搞好课题研究的信心。

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是搞好课题研究的首要任务。为此,我课题组先后派老师到到长沙、衡阳、株洲培训和学习等等,派老师到上海、广西等地进行教育考察;请省内知名专家给我们讲课;以联校、学校的名义经常性地举行研讨会、新课改论坛等,使研究人员在相互学习中得到提高。

课题研究的操作形式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整合教学、举办专题知识讲座、组织实践活动等,其中课堂整合教学是进行课题研究的主阵地。为此,我们在研究中逐步形成了初中理科整合教学的模式,它要求教师在上课前把着眼点放在学科内部及学科间的交叉与综合,把分立、分科融化为整合的、系统的“融化型”理科综合课程,将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基本研究思想,采取以物理、化学、生物各学科相对独立的主要知识单元为“经”,将各学科相互融合的主要知识单元为“纬”,深入研究“经”、“纬”之间的结合点,形成多个“综合板块”。“基本思想”就是整合教学的“纲”,“知识板块”就是整合教学的“目”。从而系统地构建出了初中理科整合教学的整体“框架”。形成一个“纲举目张、经纬交叉”的整合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到“阅读教材,了解学习内容” 再到“整合学科内部知识”及“整合学科间的知识” 最后“检测教学效果,反馈整合教学信息,为后面的整合教学服务”,层层推进。

研究成果

一、确立了初中理科整合教学的模式、策略、方法

我们的理科整合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可概括为如下图:

激趣即为激发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理科(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共同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或描述大自然现象往往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办法。

阅读既是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进行的一个自学的过程,也是学生全面了解本堂课的学习目标的过程。学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既能达到这堂课的某些教学目标,也会由此给学习带来某些疑惑,期待与同学和老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温故与渗透是学生通过对本堂课内容的学习,加深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同学之间的探讨与教师的指导,渗透一些后面将要学到的内容。它主要体现了整合教学思想中的学科内部知识的整合。融合与拓展是在学生完成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时遇到一些相关学科知识,教师利用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使其相互融合起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达到一个升华。它主要体现了整合教学中学科间知识的整合。检测与反馈既是对本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小结,也为后面教学工作的设计提供了信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认真把握好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初中理科整合教学,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

二、培养了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健全人格、实践能力。

通过理科整合教学,学生对理科知识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网络体系,并利用这一体系能自由地记忆、提取、应用理科基本规律和基本概念,从而加深对理科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学生在学科竞赛、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优势。学生能够更充分地发现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且知道利用理科综合知识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和本质、具备合理运用所学的理科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学生具备自我扩充、更新理科知识的能力和兴趣,不断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和美化生活、创造生活的素质。

三、培养了一批综合型的教师。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研究人员能够比较深刻地把握理科整合教学的内涵,胜任中学理科整合教学,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明显提高:比以前能更好地驾驭教材、驾驭课堂,教师更广泛地受到学生的欢迎,研究人员将整合教学真正落实到了每一节课中,并且经常性写出了整合教学心得体会。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研教改能力得到提高。

四、课题的研究使学校的社会地位不断攀升

主要研究成果

(一)初中理科整合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研究报告

(二)理科整合教学课堂实录(光盘)

(三)《理科整合与实践》专著

(四)校本课程教材

(五)主要论文

1、《浅谈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者郭永辉 中学高级教师2004年获湖南省一等奖

2、《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黄海 中学一级教师2006年获湖南省一等奖

3、《实施初中理科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作者黄海 中学一级教师 2004年获湖南省三等奖

4、《谈生物学科中理科整合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 作者李强 中学一级教师 2004年获省二等奖

5、《化学习题课中的整合教学例说》 作者 黄海 巫嘉和 中学一级教师2003年获省二等

6、《采用理科整合教学 促进教师能力提高》作者 巫嘉和 江县武 2003年获省二等奖

7、《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整合教学》作者罗理圣 胡文权 中学高级教师 2003年获省二等奖

8、《浅谈初中科技实践活动中的理科整合教学》作者李强 中学一级教师 2004年获省二等奖

9《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积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者陈柳钦 中学二级教师2003年获省二等奖

10、《例说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引入》作者胡晓明 陈巧纯 中学一级教师 2003年获省三等奖

下载湖南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实践研究》课题成果公告 詹浩 望城县第一中学(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南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实践研究》课题成果公告 詹浩 望城县第一中学(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