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境中含情,情由境生——浅析皎然诗歌的意境论
境中含情,情由境生
——浅析皎然诗歌的意境论
摘要:中国诗歌意境理论发轫于先秦两汉,酝酿于魏晋六朝时期,而兴盛于唐代。在中唐时期,诗论内容丰富多彩,这一时期的皎然对诗歌的意境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对后世的诗人诗歌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皎然诗歌意境理论的探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作为中唐时期代表人物的杰出地位。关键词: 皎然意境论探析影响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皎然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僧和文学理论家,将佛学里的一些概念引入诗学理论范畴,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学理论的内容和范围。他在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方面贡献很大,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和诗学创作有很大的启发。
一、皎然的特殊身份与他的诗歌意境理论总括
(一)对皎然的认识
说他身份特殊,是因为他是一位禅僧,他重佛,所作的诗歌受到禅意影响甚大,但他又不囿于佛道。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人(今浙江长兴),据《高僧传》称皎然是“康乐候十世孙”,即谢灵运的后裔,还说他“幼负异才,性与道合”,不以名利为重,他早年学儒,后来改学道,中年后入佛教,这使他思维开阔,在诗学的阐述中不仅有佛家的思想,还有儒道思想的融合。他的诗文俊秀,在诗歌创造上深有造诣,在诗歌史上地位颇高。
皎然的一生横跨安史之乱,他的文学创作主要在安史之乱之后,当时的江南因为远离战乱中心,生活环境相对比较平静,这决定了江南诗人的创作较少涉及**的现实而侧重于山水情趣,在诗学思想上也侧重于对诗歌内部艺术特质的探讨,皎然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二)皎然诗歌意境理论总括
意境是诗歌创作的一个核心,对意境的了解就成为一个关键因素,何为“境”就显得特别重要,引用梁启超的话:“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造之境为真实。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荡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 同样,景物何得而高,何得而逸? 高、逸皆在心也,心缘景物而发,方为“境”。这样说“境”本身便是主客观的融合,不过有时它偏指客观。所以说这里的“境”,指意境。
皎然提出了“诗情缘境发”的意境观、“取境”的诗歌意境创造方法和“采奇于象外”的意境审美特征,大大发展了唐朝的意境论。
二、皎然对“境”的独到理解
皎然论诗重视“意境”,这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境”是佛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佛学原有自己的境界说。佛学境界说大致以心为境,以“心之所游履攀缘者”为境,故以心感物便叫做“以镜照境”。皎然从佛经中拈出一个“境”字,写入诗歌中,创造一种诗境与禅境合一的诗歌美学理论。
“境”是一个既抽象又具象的概念,说他抽象是因为他可以指的是作者抑或读者心中所想所造之境,对外人来说是无法用肉眼能看得到的,是一个理想之境;具象是说这个“境”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比如幽静的森林、奔腾的河流、夕阳照耀下的一缕炊烟等等,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东西,诗歌创作通过将抽象的和具象的景物融合起来表达某种感情,于是就有了情与景、情与理的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创造出景物有限而情意无限的境界。
皎然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对“境”的理解不同于常人,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诗议》中,皎然阐释了他对于“境”的理解:“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闻而不可见,风也。虽系乎我形,而妙用无体,心也;义贯众像,而无定质,色也。凡此等,可以偶虚,亦可以偶实。”此外,皎然还对“境”做出了具体的划分与阐释,一是“禅境”,也就是能够体现佛理禅趣的事物,多为自然景物。二是“物境”,也叫“外境”,是以心外之物,特别是以自然景物为境,如以风、烟、云、石等物为境。三是“心境”,也叫“内境”,以“意象”为境。这是一种审美意象,也是审美心境。四是“意境”,这是物境与心境的审美统一。
皎然在“辩体有一十九字”中解释“情”字云“缘境不尽曰情”,指出诗歌是通过描绘境来抒发思想感情的,他所说的境,既要求外观“气象氤氲”,又要求内涵“意度盘礡”,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和构思而产生的。
三、皎然意境论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意境论的主要内容
皎然在其《诗式》谈到了意境论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诗情缘境发”的意境观、“取境”的诗歌意境创造方法和“采奇于象外”的意境审美特征,并对其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皎然在《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扬上人房论涅槃经义》一诗中说:“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强调诗中情的表达缘于诗境,情由境生;“采奇于象外”即指诗歌意境的特点在于整体意象背后所表现出来的情味,诗的整体意境虽为诗中具体形象所构成,但它却在具体形象之外;“取镜”就是意境的创造,皎然继承王昌龄的主张,很重视意境的创造,认为这是决定诗歌艺术水平高下的关键。在“辩体有一十九字”说:“夫诗人之锐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1】 这便阐明了取境是诗歌的全局性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取境之偏高偏逸,影响所及是整个作品举体所呈现的艺术风格的迥异,艺术水平的高低。因而诗思初发,便要取境,取境不仅到现实生活中去取,也要到诗人自己的内心世界去取,诗境的创造虽然是人为的,却要有真率自然、天生化成之妙感。在《诗式》总序中,皎然还提出“放意须险,定句须难,虽取由我衷,而得若神表。”
(二)皎然意境论的主要特点
中唐时期,诗歌理论得到长足的发展,内容丰富多彩,主旨鲜明,论述简明而有系统,是唐代诗论最发达、成就最突出的一个阶段,皎然《诗式》中的意境论因内容详实、特点突出而成为一大代表。
1、以禅喻诗
作品能反映出作者的创作精神与特质,人生的经历也会或多或少的反映在作品当中,这在皎然身上有明显的体现。皎然早年学儒,后来改学道,中年后入佛教,他虽为一名禅僧,但他“栖禅不废诗”,能以禅而兼容儒、道,重视对儒道
佛三家思想的兼容并包,所以他的诗歌中处处透出浓浓的禅意,显得空灵,在他的诗歌中,“风、烟、云、石、寺”等充斥其间。
诗歌意境理论经历了先秦两汉的发轫期、魏晋六朝的酝酿期而至唐代的兴盛期,可以说它的产生和形成受到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交错影响,至皎然则将这三家思想融会论诗,直接催生了意境观的成熟和深化。
王昌龄的《诗格》引人注目地提出了“三境”说: 物境、情境、意境。皎然提到了取境,这些意境论,基本上只藉用到佛教思想“心”、“境”之关照方法与名相语言,皎然在继承王昌龄论境的基础上,吸收佛教的认识论,以禅之心境来品评诗歌创作,完成了佛教境界说到艺术境界说的转变。
皎然在品评诗作时自觉地将禅境融入了诗境,皎然认为只有把禅境和诗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才是真正达到了意静神王的创作境界,也才能实现妙用无体的极致追求。他主张以诗境来表现所领悟的禅境,《诗式》卷一:“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穴未鸣,乃谓意中之静。远,非谓淼淼望水,沓沓看山,乃谓意中之远。”
【2】都是用禅境来表现诗境。
2、以比兴论诗
自古以来,人们都注重诗的教化作用,“诗教”成为一个普遍的认识,早在先秦时期,《诗经》中就强调诗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的这种教化作用决定了诗的温柔敦厚的特点,这在儒家思想中的体现就是中庸之道,因此,温柔敦厚的诗教观要求诗歌创作必须遵守“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皎然虽然作为一名禅僧,但他早年曾经学过儒家之道,其思想也自然而然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使他在论诗时不可避免地要谈到“诗教”,比兴就自然地成为他论诗的一大特点。
3、以意象论诗
意象作为意境理论的基础,最初它是属于哲学领域的范畴,后来经过后人的不断推进、演变,才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老子》四十一章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盛唐时期殷璠提出了“兴象论”,即自然景物和诗人由此触发的感受所构成的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唐代的禅学自弘忍之后分为南北两派,皎然受到南宗禅的影响甚大,而南宗禅受魏晋玄学的影响,魏晋玄学又是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的融合,皎然学道与学佛的经历也让他更加容易受到影响,他的诗论也就继承了前人的兴象说,注重以意象论诗。
四、皎然的意境论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皎然的意境论在中唐时期的文学批评理论方面可谓是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将之不断深化、发扬,又为后世诗人进行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
1、意境论发展到皎然趋于成熟
在历史的发展历程中,意境论经历了先秦两汉的发轫期、六朝的酝酿期,到唐代而发展至成熟,期间也经过了不少文人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六朝玄学的“得意忘言”和“得意忘象”为意境论的前进打下了发展的取向,初盛唐时期王昌龄的《诗格》提出境有三种:物镜、情境、意境,实际上就已经使意境理论初具规模了,到了中唐的皎然,他注重对前人的继承,尤其是继承了王昌龄的诗论,将“禅”引入意境的论述当中,使得意境理论的发展渐趋成熟。
2、皎然的意境论对后世诗人文学创作的影响
皎然的意境论包括了“诗情缘境发”的意境观、“取境”的诗歌意境创造方法和“采奇于象外”的意境审美特征,自他以后,诗歌的创作基本是沿着这条路子发展的。晚唐时期的司空图是一位诗人兼文学理论批评家,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与极浦书》都以诗歌意境为中心,总结艺术发展的重要经验,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思与境偕”等著名的诗歌美学范畴,【3】这明显受到皎然的意境论的影响;刘禹锡曾经师从皎然,他的“境生于象外”就是在皎然意境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理论。由此可见,皎然的地位及影响之大。
结束语:皎然作为中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与理论家,其提出的诗歌意境论不仅是对前代意境论的继承与发展,更是深深地影响了后代文人的创作与文学批评理论的产生,对皎然的诗歌意境理论的探究,可以我们更好地认识其人及其对中国诗歌理论所作的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汝梅张羽.中国文学批评史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125页
[2] 王汝梅张羽.中国文学批评史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125页
[3] 王汝梅张羽.中国文学批评史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137页
[4] 高东洋.皎然意境论在意境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J].山东省农业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郭利军.诗情缘境发——浅谈皎然的意境论 [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02期
[6] 石静.浅论皎然的“意境”说 [J].剑南文学,2011年12期
[7] 何静.皎然的诗“境”说 [J].开封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第二篇:“荼蘼花开万境归空”论《红楼梦》中麝月的重要性
“荼蘼花开万境归空”论《红楼梦》中麝月的重要性
作者:落笔升蝶
大观园花团锦簇,色彩斑斓,一派百花齐放、群芳争妍的景象。曹雪芹颇善以花喻人,巧妙的通过各种花比喻各个人物,第六十三回中,就以“占花名”作酒令的游戏形式,把人物的性格命运寄托于花签以及签后所提的词句旧诗之中,或形容对应人物的姿容品性,或联系某一生活细节,其间更有映照了整部书的情节发展,再次预示了各位红楼女儿的命运。
今天且不论黛玉如秋江芙蓉,湘云若红烛海棠,只说说这位出场不多,但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因为她是唯一一个见证了贾府走向衰败的全程、目睹了女儿薄命的命运,而在宝玉宝钗落魄后依然还在身边服侍的重要人物。
麝月,是宝玉房里的四个大丫鬟之一,按照第五回众丫鬟的排序“袭人、晴雯、麝月,秋纹”,她并不突出。可以说贤不比袭人,俏不及晴雯,可谁又曾想过内定“姨娘”身份的袭人和贾母独爱的晴雯最终都未能跟随宝玉,反而是其貌不扬其性不露的她陪着宝玉走完了繁华瞬息的一生。每每夜读红楼最温情不过第二十回宝玉为麝月蓖头这段文字的描写,“早上你说头痒,这会子没什么事,我替你篦头罢。”“就是这样”,何等平常的对话?就连晴雯也不无醋意的说道“交杯盏还没吃,倒上头了„„”
按说这样的情节应该出现在新婚燕尔,可曹公毫不吝啬的给了麝月,或许曹公对麝月是有深刻情感的,也或许麝月是实实在在出现在曹公生活中的人物。怡红院里,宝玉之宠赐予晴雯,贾府之荣赠送袭人,惟有那颗长长远远的平常心留给了麝月。如此看来,这丫鬟真不如我们所见所思那般轻。交杯盏即交杯酒,汉族婚俗之一,源于先秦。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先各饮半杯,然后交换一齐饮干,谓之饮交杯酒,在古代又称为“合卺(jǐn)”(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古语有“合卺而醑”,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清末时期,交杯酒仪式已发展成为“合卺”“交杯”“攥金钱”三个部分。
上头亦称上梳,旧时各地汉族的婚俗。指婚礼前将新娘的辫子改梳成发髻,并戴上头饰。女子嫁前改变发型的礼仪。晋乐府《欢好曲》云:“窈窕上头欢,那得及破瓜。”后世逐渐演变为在娶、嫁前三日或一日或当日举行,男更成年装束,女改妇人衣饰,既标志成年同时标志可婚嫁。后作为女子出嫁前更改发型的专用仪式。此仪式还包括穿上婚服,梳洗,佩戴首饰等。上头多在黎明时举行,要铺席、焚香、燃烛。总之,世以女子始笄曰上头,实际上是区别已婚,未婚的分界线。近代许多青年女子未婚时梳辫,婚后剪发、烫发、也涵有古代“上头”的遗意。
由此可鉴,“交杯盏”、“上头”作者这是在明明白白的交代和宝玉有婚姻之实的既不是贤袭人,也不是俏晴雯,而是这位聪明伶俐又敦厚善良的麝月姑娘。
文中曹公借宝玉之口说麝月“公然又是一个袭人”,我不认同,细想可知一二,麝月细微处虽有袭风,但行事干练却不让晴雯,麝月最精彩的几次亮相,其绝妙不仅和小红的“奶奶论”可一较高低,反更增添了几分见识。
记得在第五十二回晴雯逐撵坠儿之时,坠儿的母亲大有撕破脸大闹一场的架势,且看麝月姑娘不急不躁且句句理正言明的回应:
“嫂子,你只管带了人出去,有话再说。这个地方岂有你叫喊讲礼的?你见谁和我们讲过礼?别说嫂子你,就是赖奶奶林大娘,也得担待我们三分。便是叫名字,从小儿直到如今,都是老太太吩咐过的,你们也知道的,恐怕难养活,巴巴的写了他的小名儿,各处贴着叫万人叫去,为的是好养活。连挑水挑粪花子都叫得,何况我们!连昨儿林大娘叫了一声‘爷’,老太太还说他呢,此是一件。二则,我们这些人常回老太太的话去,可不叫着名字回话,难道也称’爷’?那一日不把宝玉两个字念二百遍,偏嫂子又来挑这个了!过一日嫂子闲了,在老太太,太太跟前,听听我们当着面儿叫他就知道了。嫂子原也不得在老太太,太太跟前当些体统差事,成年家只在三门外头混,怪不得不知我们里头的规矩。这里不是嫂子久站的,再一会,不用我们说话,就有人来问你了。有什么分证话,且带了他去,你回了林大娘,叫他来找二爷说话。家里上千的人,你也跑来,我也跑来,我们认人问姓,还认不清呢!”
说着,便叫小丫头子:“拿了擦地的布来擦地!”说的那媳妇无言以对,也不敢久立,只得嗐声叹气的抱恨而去。再看更加出彩的一处是第五十八回训诫春燕妈一段,因袭人不会与人拌嘴,晴雯又性太急,麝月姑娘更是大显身手: “你且别嚷。我且问你,别说我们这一处,你看满园子里,谁在主子屋里教导过女儿的?便是你的亲女儿,既分了房,有了主子,自有主子打得骂得,再者大些的姑娘姐姐们打得骂得,谁许老子娘又半中间管闲事了?都这样管,又要叫他们跟着我们学什么?越老越没了规矩!你见前儿坠儿的娘来吵,你也来跟他学?你们放心,因连日这个病那个病,老太太又不得闲心,所以我没回。等两日消闲了,咱们痛回一回,大家把威风煞一煞儿才好。宝玉才好了些,连我们不敢大声说话,你反打的人狼号鬼叫的。上头能出了几日门,你们就无法无天的,眼睛里没了我们,再两天你们就该打我们了。他不要你这干娘,怕粪草埋了他不成?”
字字珠玑跟事前打了草稿儿似的,便是十个婆子也被喝住了。及至第六十三回“占花名”时麝月所得之签更是出乎读者的意料,这支荼縻花签的深刻寓意不言而喻,书中有几句很有意思的描写:“〔签上〕一枝荼縻花,题着“韶华胜极”四字,那边写着一句旧诗,道是:‘开到荼縻花事了。’注云:‘在席各饮三杯送春。’麝月问:‘怎么讲?’宝玉皱皱眉儿,忙将签藏了,说:‘咱们且喝酒吧。’”
“开到荼縻花事了”,代表女子的青春已成过去。出自宋·王琪的《春暮游小园》诗:“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前两句都是以花拟女子,意即梅花落,海棠开。而“开到荼蘼”的意思就是花已凋谢,一切结束。故苏轼有诗说:“荼縻不争春,寂寞开最晚。”任拙斋诗说:“一年春事到荼縻”。麝月抽中此签是要在席各饮三杯送春,春在红楼梦里面代表贾府四艳。“韶华胜极”指美好的春光,也指美好的青春年华;通常比喻成事物到了鼎盛的时期,过后就是衰竭。这两句分别契合了可卿托梦的“盛筵必散”和“三春去后诸芳尽”,这是在暗示大观园众女儿们“此一聚后再无他日再聚的可能”。
“花事了”在宝玉看来不吉利,因为“花事了”三字义带双关:它既是“诸芳尽”(所以大家都“送春”)的意思,又是说:“花事了”中的花,同时也是袭人的姓。
这里引用的诗句,也暗合了脂批所示,贾府事败,袭人嫁人(即花袭人之事已了),临走时嘱咐宝玉“好歹留下麝月”,可见麝月是最后留在贫穷潦倒的宝玉夫妇身边的唯一的丫头。不仅袭人,就是跟袭人同姓的芳官不也是在之后不久就被遣散出家为尼了?
当然,这些就不是宝玉能够知道的了。宝玉把签藏起来就是为了不让大家看出来,怕扫了大家的兴。而歇后一句“丝丝天棘出莓墙”的“天棘”也作“荆地棘天”,形容处境、行动十分艰难。
这是在暗示贾府败落之后,贾宝玉不懂自立之道,麝月和宝钗想法谋生却依然过着“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生活,也是隐脂评所说的宝玉弃宝钗、麝月撒手而去。因为不但莓苔墙垣代表着“陋室空堂”的荒凉景象,据《鹤林玉露》所说,连初用“天棘”一词的杜甫诗(其“天棘梦青丝”句曾引起历代说诗者的争论),也本是“为僧”而“赋”的。荼蘼花语即“末路之美”,在很多佛教著作中都曾提到荼蘼花,但是它并不是“彼岸花”(即曼珠沙华)。佛典中也说它是天上开的花,白色而柔软,见此花者,恶自去除。是一种天降的吉兆,可是这吉对于尘世中的人,却并非好事。就如彼岸花,花开开彼岸,花开时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如此之类,一支彼岸,一朵荼靡,都是分离的表征。就宝玉本人而言,其诗中也多次提到麝月,如“窗明麝月开宫镜”、“镜分鸾别,愁开麝月之奁”,这些似乎总是和镜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细思静想,红楼一梦不过是繁华一瞬,梦醒之后,唯留一面镜子。原来,如宝玉这般,也不过是对镜一梦罢了。此镜会不会就是那面伴随宝玉终生的“风月宝鉴”呢?这样一来,麝月对于宝玉,对于红楼梦众薄命女儿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忽视的了。历来红学家对“黛死钗嫁”的观点都是认可的,所以说八十回后宁荣二府“忽喇喇似大厦倾”、“树倒猢狲散”、“各自须寻各自门”之时,大观园里群芳流离,诸艳飞散,只有宝玉的新婚妻子宝钗陪伴左右。那么如何断定最后陪着宝玉的除了宝钗,还有麝月呢?
请看宋朝诗人方岳的《荼蘼》“山径阴阴雨未乾,春风已暖却成寒。不缘天气浑无准,要护荼蘼继牡丹。”从花期考虑,荼糜是春末或初夏开放,牡丹是4-5月之间开。那么就简单了,要护住荼糜接着等待牡丹的开放,那么就要延长荼糜的花期。而其内在指什么东西,就看对什么事了,用在红楼梦里就应该是暗示被宝玉遗弃的宝钗孤苦伶仃,唯有怡红院里“不争春”的“荼縻”麝月一直陪着吧。
《尔雅-释草》里记载“荼,苦菜”。所以也有“荼毒”这样的词语。苦则预示宝玉日后的生活是艰苦的,正如批语里提到宝玉后来“寒冬噎酸齑”,苦不堪言。因佛教里说荼縻是来生的花,所以也叫“佛见笑”。佛见笑有意预示宝玉最后大彻大悟,出家为僧。又因为其花色象黄酒,也称为酴醾,“酴醾”就是荼縻花酿的酒,西汉的扬雄在《蜀都赋》中称为“酴清”,既是此种酒。这样的称呼既暗合宝玉所题宝钗居住的蘅芜院对联中“睡足酴醾梦也香”,也暗喻最终陪伴宝钗的只有“酴醾”麝月。
再看第六十二回宝钗的射覆令“敲断玉钗红烛冷”,所鉴取自唐朝郑会的《题邸间壁》“酴醿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这首诗写的是在幽暗静僻到连燕子都静谧无声的深深宅院里,一位妻子因思念丈夫,罗衾不暖好梦难成,唯有“酴醾”之香陪伴左右。这不也证明在宝玉“悬崖撒手”之后,伴随宝钗走完寂寥人生的唯有麝月吗?
由此推论,麝月才是宝钗此生真正的影子!曹雪芹以花喻女儿,用荼縻这支末路之花表明“诸芳尽”。正好印证麝月是陪伴在宝玉身边作完红楼一梦的最后一个女儿,也是另一个纵观贾府由盛至衰的“冷眼人”!
第三篇: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意象对意境的构建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Novel to Film 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比较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with the Western Christmas Day Social Criticism in Wordsworth’s Concept of Nature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Marlin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浅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On Dickinson’s Choice of Nature as the Theme of Her Poems 《喧哗与骚动》中没落的悲剧
中译英口译活动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实证研究
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 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
An Analysis of Women’s Statu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英汉绿色词对比研究
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 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点
英语广告语篇的会话含义分析
对《别对我说谎》中非言语因素的分析
An Exploration on Different Cultures in Terms of Flowers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 浅析英文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
浅析《圣经》人物典故在《红字》人物形象刻画上的运用 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对比浅析
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 The Comparison of Marriage Tradi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中美礼貌用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
《小妇人》--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内涵 商务谈判中幽默语的运用 浅析中英恭维语
试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畸形的爱情观
亨利詹姆斯的《戴茜米勒》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 论《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魔戒》中的女性人物
分析《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友谊观对比 英汉关于“愤怒”隐喻的分析
Living in the Crack: A Study of the Grotesques in Winesburg, Ohio 斯嘉丽:独特的新女性
英汉颜色词“红”的对比研究 英文电影中俚语的翻译策略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式菜名中的运用 英语外贸信函的特点及翻译
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八十年代以来汉语中英语外来语及翻译 英语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A Study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Legal Films 《大衣》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
Comparative Study of Love-Tragedy Between Romeo and Juliet and The Butterfly Lovers 论童话《小王子》的象征创作
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水乳交融—评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言语幽默的功能对等翻译
《我弥留之际》中的格雷马斯叙事结构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文化语境对汉译英的影响
以姚木兰和斯嘉丽为例看东西方女性意识差异 从中美数字谚语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英汉植物文化词汇的差异及翻译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浅谈汉语“一”字成语翻译 评《河湾》主人公-萨林姆的非洲观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以红茶为例 论英语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 从冗余理论浅谈翻译技巧之增译法与减译法 从餐桌礼仪中的非语言交际角度看中英文化差异
《人性的污点》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社会原因的分析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 新闻英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论《飘》的女性主义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
从弗洛姆的社会过滤理论看中国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英语“名词 +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
解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商业社会——对《巴比特》的人物性格及讽刺手法的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 88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
从文化角度分析《论语》中特殊词语的翻译——以“仁”为个例
A Study of Mark Twain’s Rhetorical Devices: Irony and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91 论证北美独立战争的合法性—重读托马斯.潘恩的《常识》 92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人物象征主义的运用 93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95 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
浅析《我弥留之际》中达尔的悲剧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歇斯底里的舞台自语者——《寻找格林先生》主题解读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Roses” in Wuthering Heights--Catherine Earnshaw and Catherine Linton 100 从哲学角度看中西餐具文化的差异
浅析英语职业委婉语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102 浅析《蝇王》的人物及其象征意义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主动语态在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
On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e Death in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by Hemingway 105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蝴蝶梦》
Grammatical Analysis of Academic Writing 107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 108 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Mirror Imag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Liguang and Patton 110 浅议模糊语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 111 中美文化交际中的礼仪文化差异研究 112 英汉自谦语的对比研究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114 “到十九号房间”的悲剧成因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简•奥斯丁的《爱玛》中的会话含义 116 爱伦坡侦探小说的特征与影响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 118 任务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119 论功能对等原则下的商标翻译
120(英语系经贸英语)贸易壁垒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突破之路—以华为为例 121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122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现实元素(开题报告+论)124 《蝇王》中的人物原型研究
中外青年婚姻观念差异——从《柳堡的故事》和《傲慢与偏见》中进行对比 126 浅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 127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 128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试论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以《厄舍古屋的倒塌》为例 130 比较中美民事诉讼文化的价值取向 131 美国总统面面观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 133 论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134 《赫索格》中玛德琳的性格
西丽自我身份的寻求——《紫色》的女性主义解读 136 论英语听力难点及解决方法
《红字》中场景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138 论广告英语的人际沟通功能
如何增强小学生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An Analysis of Gothic Features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141 《简爱》和《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 142 中美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之叙事结构的比较研究 143 试论汉语新词的英译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
英语谚语中关系分句之先行词he高频使用之探析 146 《双城记》与《呼啸山庄》的家庭主题对比 147 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亨利式结尾
奉献与救赎:浅谈欧•亨利小说的宗教精神 149 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寓意及翻译
简析译者文化背景对其处理习语翻译的影响--《水浒传》赛珍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 151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 152 英汉动物词语隐喻意义的对比分析 153 英国哥特小说故事情节中的怪诞表现 154 苔丝悲剧的解读
155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156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157 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人的性格
158 论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159 从美国汽车看美国文化
160 从《蜘蛛侠》系列看美国的英雄主义 161 从《洛丽塔》看美国世纪中期的消费文化 162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
163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s Travels 164 从礼貌原则探析酒店服务英语
165 善,还是恶――《我弥留之际》中安斯性格分析
166 Positive Transfer of Chinese Reading Strategies in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167 浅谈汉数字习语英译中的虚化现象 168 英语汉源借词研究
169 培养中学生认识并有意识的使用词汇记忆策略 170 从功能对等论看中餐菜单的英译 171 浅谈中学生中国式英语产生及对策
172 Hemingway’s Individual Heroism from Santiago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3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174 论《牧师的黑面纱》中的宗教讽刺 175 从消费文化看《美国悲剧》
176 基于微博(推特)文化的新型营销模式
177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 178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 179 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180 自然观的演变——《自然》与《走出去思考》之对比分析 181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 182 怎样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理解
183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184 追求“美与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玫瑰意象研究 185 违反合作原则下的幽默效果
186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187 国际快递公司的本土化战略
188 中美面子观比较及其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启示 189 《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
190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圣克莱尔一家的人物分析 191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192 浅谈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93 中美幼儿教育对比研究
194 论《某人住在一个多美的小城镇》的语言艺术(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195 The Growth of Humphrey Weyden in The Sea Wolf 196 忠实与变通策略在科技翻译中的运用 197 析《狮子和宝石》中拉昆来失败的原因 198 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意象对意境的构建 199 试析《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
200 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与培养——以天河中学学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