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怀念狼读后感
《怀念狼》读后感
在人猿揖别之后的各种社会形态里,借助生产力的发展,人逐渐摆脱了自然的束缚而成为自然的主宰。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科学主义、工具主义、实用主义的自然观泛滥,自然不再是人们敬畏的生命摇篮、栖息灵魂的寓所。以利用、控制自然资源为目的的科学体系空前发展,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意图一一落实。一时间土地沙化、黄风暴起、全球变暖、气候失衡、江河污染、物种灭绝,更重要的是自然生态的突变也殃及人类社会文化生态,精神生态。控制欲、占有欲导致的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弥漫社会,资源掠夺、动物偷猎日益猖獗;各种社会丑恶沉渣泛起,传统的伦理道德失范,价值晕眩。正如福伊尔利希特所说:“惶惑不知所措,忧虑焦急,社会的沉沦和个人精神的颓废,悲观绝望,丧失个性,没有根基,冷漠无情,社会失控,寂寞孤独,分化,无能为力,没有意义,轻生厌世,丧失信仰和社会准则。”种种异象纷呈之下,引起人们对自己的再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与定位,并展开关于生存与发展的研究潮流,于是生态学、生态伦理、生态研究的论著、小说纷纷现世。
与西方世界不同,中国的发展滞后性还不致使危机如西方一般严重,生态主义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渐入国人视野。在此文化背景下中国出现了一批较早的生态文学,呼告生态的平衡,警示发展的困境,在文学史上自有其意义。但限于认识深度不够,描写角度单一,写作手法粗糙,目的过于直露浅白,人们能欣赏到的只是生态危机的外部现场感,以及由这种危机而引起人的生存窘态。重真实,当成警示的生态案例。艺术想像的缺乏,很少能看到危机背后更深层的人性、文化变异,更难领略到生态叙事话语在想像激发下的诗性魅力与深刻意蕴。审美向度单一,停驻在环保的浅层次。
在世纪末弥漫着生存的危机感的境况下,作家作为社会的良心,多以敏锐的触角,责无旁贷地禀赋着人类的历史使命,揭示着生存困境,思考着生存本质与存在的意义,探索着发展的可能,寻觅着人类的出路,重拾破碎的人文关怀,追寻蕴涵着整个人类的终极关怀。贾平凹正是此中一员。他以特有的笔法与感悟于2000年写出了《怀念狼》,以中国化的整体意象,超越生态文学的粗浅层次,写出了城市与乡村、文明与野蛮、狼与猎人之间的对立以及彼亡此衰、相生相克的神秘生命联系。作品背景空灵虚幻,狼变人、人变狼的魔幻色彩,血光之灾比比皆是,危事异象迭出不穷,形象地揭示了生态失衡给人类所带来的生存危机,精神危机。该书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立足人类高度,不再仅是生态学的直接注脚,突破了狭隘的生态环境保护主题。其创新在于揭示社会、人性的变异,机能的退化,生存的困境,“目的还是要掘开对人性的思考,对现代人精神危机的思考,以及对人的命运、前景、归宿的忧思。”
贾平凹作为中国当代少有的具有整体性的关怀向度的作家之一,其作品的多义指向不言而喻。尽管他曾指出:“怀念狼就是怀念勃发的生命,怀念英雄气概,怀念世界平衡。”但我们不可拘于一处。从贾平凹的其它作品来看,他一贯“关注事实,也关注存在的境遇,死亡和神秘的体验,自然和生态的状况,人性的细微变化等命题,有开阔的精神视野。”其实,一部成功的作品,其意义指向往往是多元的,完全可能超出作者自己的拟定,表达出对人生底蕴的关注与超越,提供新的深刻认识视角与探索发现。周国平曾说过:“一个小说家是一个存在的研究者,这意味着他与一切现实、他处理的一切题材都保持着一种距离,这个距离是他作为研究者所必须的。无论何种现实,在他那里都成为研究存在以及表达他对存在之认识的素材。”即就是说,不可把小说仅仅等同于故事、事实等。“小说在思考”——不仅是作者在小说中思考,高明的小说可以透过形式内容,甚至作者的安排自行说话,展现存在的真实。正因此,对《怀念狼》的解读就不能只看到人狼互斗又共生的生态平衡内容,而且大意象的多重隐喻性质与作者一贯的人类主义忧患沉思都是应注意的。《怀念狼》实是以建立意象为手段,通过想像出的人、物、事对存在进行深思与多重探讨,揭示存在的种种不为人知的方面,勘探存在的种种可能性,对人生的基本境遇与生存方式做追问式探索,对生命现象的已然和应然的多种可能上下求索。简而言之,《怀念狼》是借含着浓郁的东方美学色彩的“意象”来表达存在之思。
贾平凹热衷于意象的探索,甚至直接将情节处理成意象,正是看到了意象的包容性与多义性,也是作者崇尚“以实写虚,体无证有”苦心经营的必然结果。《怀念狼》中整体性的浑沌意象正对应于存在的丰富复杂性。为了辨明存在的多面性,文本也形成了一个意象集,其中大大小小的每个具体意象的隐喻、象征、指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有存在之思的寄寓。
《怀念狼》的价值不在于找出了问题的根源,找到了问题的出路,而在于其发现了问题,表现了重大问题的带有浓郁人类忧患的世界性主题,揭示了存在,并引起了存在之思。至于作品中故事的单一,意象事实上的零碎含混,人物个性的过于简单化处理等显在缺点,则是作者写作探索中应注意的方面;但总体上瑕不掩瑜,是部整体着眼大有超越的作品,体现了作者一贯对创新的不懈追求,对存在的不停叩问。
第二篇:怀念狼读后感
怀念狼读后感
(一)前些年在《怀念狼》中“看到”怵目惊心的一幕,至今仍心有余悸:上万只狼一齐怒吼,叠罗汉式地从城根往上攀援,并在战略相持阶段,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术,从城根下水道开始突破,硬生生从商州驻军手中夺下了一座城池。
商州狼满为患时,黄羊明显少了,野兔和獾也显然少了。后来,没有办法,狼为了生存只有对准最具智慧的人类。虽然狼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毕竟城破了。城破后,这个地方的人死的死,迁的迁。最后,狼因为可猎食的东西实在太少,最后放弃了这座荒城。狼是黄羊的天敌,天敌少了,按理黄羊会明显增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狼群走后,黄羊也在剧减。原因不是因为被狼猎食,而主要是因为瘟疫疾病。狼是吃黄羊的,可狼在吃黄羊的过程中,黄羊健壮地生存着,黄羊的天然警惕增强了自身的繁殖和免疫力。
商州的人曾经在狼的恐惧中成长,但后来没有狼,商州人生活在其他恐惧中,这些恐惧比狼的恐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譬如因为狼的恐惧,小孩不哭了;而没有狼的恐惧,小孩的哭比狼更恐惧。
茹毛饮血的年代,人类健步如飞。为了在丛林规则中生存,人类只有不断地壮大自身的实力。而到了如今电子信息年代,人类已没有天敌。但没有了天敌,人类能否健康成长?
一份调查显示:人类的生理机制已开始退化,现在一个正常男人的排精量比六十年前一个正常男人的排精量少了五分之一,稀释度也降低了百分之二十。
这令人想起大熊猫的悲惨境遇。大熊猫没有天敌,至少没有人类这样强大的天敌,然而它们却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几乎所有的大熊猫过的都是单居生活。大熊猫几乎没有性欲,如要繁衍,必须在短暂的发情期内遇上配偶。但是遇上配偶也未必发生交配,因为交配带给它们的不是欢悦,而是极度的痛苦。再说即使交配了,也未必能怀孕,怀孕的几率是微乎其微。此外,即便怀孕了,两百多斤的母体产下仅十克左右的婴儿,存活率也只有百分之十左右。
没有了天敌的人类,将来是否会步入黄羊那样的境地?是否会如大熊猫那般清心寡欲?想到此,手中不禁冒着冷汗……看来,人类松肩卧榻的生活还很久远!
怀念狼读后感
(二)《怀念狼》写的是商州的故事。“我”是一个做什么事都不顺心的记者。有一次去商州采访,“我”得知商州从前组织过捕狼队捕杀野狼,而如今商州只剩下15只狼,他们给这15只狼编了号。
这个故事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我”开始寻找这些狼。
在寻狼的过程中,“我”与身为捕狼队队长的舅舅不期而遇,随后他们遭遇了一系列与狼有关的事情。这期间人“变”成狼,狼“变”成人,15只狼一只只被捕杀,引起了一连串发人深省的故事。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无论是作为猎人猎杀狼的舅舅,还是作为猎物被猎杀的狼,似乎都是对猎杀与被猎杀有着无法理清的羁绊,这都成了他们彼此间一种默契,一种默然于心的信仰——他们是共生的,猎人追着狼,狼追着猎人。这从故事的最后,当最后的一只狼被击倒,猎人舅舅也从此“死去了”,以及捕狼队员退役后的体衰多病,能够看出来。狼活着是为了逃避猎人的追杀,猎人活着就是为了猎杀狼。猎杀与被猎杀,是一种相互追逐的关系,这种建立了千年的羁绊,他们从未想过逃离,而当终有一天这样的羁绊被彻底切断时,他们活着的意义没了,也都“死了”.同样的,我在想,我为了什么活着呢?人活着是一种本能的欲望。用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话来阐述,人最本能的欲望是控制欲,对力量的崇拜,害怕孤独。这些正是支撑着我们活着的最根本的动力啊。如果这听起来有点粗俗和晦涩,那么用著名哲学家罗素的话说:“我们活着的意义是因为对爱情有渴望,对知识有追求,对人类苦难有着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些不是华丽的词句,而是我们每天实实在在进行着的、简单而最基本的事情。
我们工作学习,是为了让自己变得强大,为了能够给自己的家庭一个更好的生活。我们需要爱人的忠诚,需要家人的陪伴,需要更强的能力去保护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每当某处发生灾难的时候,我们国家总能召唤“一方有难,八方支持”,反身过来,当我们自身遭遇同样的灾难的时候,我们本身也是渴望得到来自外界社会的支持和温暖,推己及人,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伸出微薄的援助之手,共渡难关。
也许我活着的意义就是在于我的家人,朋友,工作,以及无数未曾认识的人,因为他们也会在他们的生活工作中默默地为我的幸福生活砌了一块砖,正如我们电力工作者那样,在无数个风吹雨打的日子里,默默地坚守在为百姓提供稳定电力供应保障的岗位上。
我不可能认识整个中国的人,但是我们之间却能达成了一种默契——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由此环环相扣,把整个社会都连接起来。这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信仰,彼此怀着这样的信仰,才能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彼此的人生意义得以实现,就是一个社会的共赢。
第三篇:《怀念狼》读后感
《怀念狼》的价值不在于找出了问题的根源,找到了问题的出路,而在于其发现了问题,表现了重大问题的带有浓郁人类忧患的世界性主题,揭示了存在,并引起了存在之思。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怀念狼》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怀念狼》读后感
贾平凹的《怀念狼》主要讲的是在还未解放的时候,人们生活条件不好,连饭都吃不饱。没有武器和精力防御狼。所以,狼成为当时人的一个大患。
一个村子受够了狼的摧残,就雇佣猎人,上山杀狼,于是,狼和人就开始了激烈的竞争。狼被人说成是非常邪恶、狡猾的东西。狼也经常下山到村庄搞破坏。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科技的发展,狼在竞争中逐渐占下风,数量也急剧下降。
作者贾平凹在到那个村子进行考察时,碰巧遇见了当猎人的叔叔,从那里了解到了一些村子的情况。他发现,如今村子四周的狼已经非常的少,只有十几只,被当地政府保护起来,一一标上号。在村子里,他慢慢的发现,狼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凶残,只要不招惹狼,它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它们甚至还通人性。
读完书,我就在思考,为什么人们把狼想象的那么狡猾邪恶呢?只是因为它们长的丑陋么或是曾经袭击过人类吗?
人是从黑猩猩进化而来的,也可以说。人类就是一种动物。人类社会讲究平等,那为什么对待动物却十分的私立呢?把对人类生产有用的昆虫叫益虫,而把对人类生产有害的昆虫叫害虫。人们和其他动物平等的生活在地球上,假如人不断的消灭所谓的“害虫”,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对自己和其他生物带来毁灭性劫难。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后,不断的向地球索取资源。导致“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等。不由的让人联想到2012,但我可以说假如人类依旧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平衡,2012迟早会来。
篇2:《怀念狼》读后感
记得以前在学校的时候,我一个比较喜欢的老师很崇拜贾平凹,然后近墨者赤,我也对贾平凹很有好感。虽然没看过几本贾平凹的书,但我印象里他一直是现在中国文坛的第一人。
昨天把贾平凹的《怀念狼》看完了,感觉贾写了个很简单的故事:狼和猎人需要共存,没有了狼,猎人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猎人找不到了狼,就把自己幻化做了狼。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意义。这个世界很多事物都是因为另外一个事物而应运而生的,少了其中一个另一个就也就没有存在的需要了。
在怀念狼的开头贾写了个熊猫研究院的故事,讲的是熊猫研究院的熊猫死掉了,里面研究员就疯了,把自己当做母熊猫,就要生产。其他没发疯的也都下岗了。其实书看到这里,我就应该猜到猎人和狼的结局,其实是一样的。虽然当时,我没猜到结局,但书看完了。我突然觉得这两个故事重复了。同样的道理,这本书其实没必要用那么长的篇幅来写,写个短篇小说就够了。
当然,书里的语言措辞、描写方法、故事结构处处都显露出大家风范,看了之后还是让人十分折服啊。
篇3:读怀念狼有感
读完贾平凹的《怀念狼》之后,心里有些莫名的难受,不知是为人难受,还是为狼而难受。
小说本来是写一个城市记者准备给商州仅剩的十五只狼拍照的事,可后来在他跟随舅舅寻狼的过程中,神秘的事情接连发生。狼和人竟然能不断变换,金丝猴竟能化成美女来报恩。全书的神秘气氛在结尾达到高潮,雄耳川人全村去围剿仅剩的几只狼,舅舅也终于还原了猎人的本色,拿起猎*杀到红眼。最后的老狼一会儿变成猪一会儿变成老头,而记者竟把人看成了狼而开枪伤人。十五只狼全部被杀死,记者回到省城后,心情却再也难以平复,和城市人也难以相处,最后竟听说了雄耳川人全部变成狼人的消息,自己也像狼一样狂嗥:我需要狼!
故事的主人公舅舅傅山本来是一个捕狼队的队长却要让他成为禁猎狼条例产生的主要参与人,在寻找狼的过程中、在与狼相互斗争的过程当中,被迫不断地射杀狼。或许狼在人们的印象中经常是凶残无情的,但作者笔下的狼却多了许多人性化的情感。作者似乎把这些生命也都异化为人来看了,与狼的斗争更像是在与人的斗争。有时会想人与自然没有高低,然而人类却毫无疑问的占据了统治的地位。是我们人类本身的占有欲,还是与自然竞争后留下的强烈竞争意识致使我们对其它生物的排斥、反抗。曾经的原始社会我们就不断在与自然界的其它生物斗争,无疑人类是智慧的,所以才得以生存、延续。但人类又似乎太聪明了,自身不断地进化、科技不断地发展,我们变得容不下其它物种,我们不断地破坏、消灭。当然,我认为小说不仅仅是写人与狼的斗争致使狼的消灭,同时还有的是人类的自我迷失,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似乎正逐渐远离自然,失去了本藏在我们心中的狼性,我们变得与自然难以相融,而人类是强大的,不断地破坏成了制服自然的手段。随着时间地推移,反过来自然也开始报复我们了,而且这报复是很残酷的,回想近年来的灾害不断,大概也就是人类自身造成的恶果。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不想为狼难过,也不想为人而难过,我希望人们能与自然相互包容、相互爱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境界。
第四篇:狼读后感
《狼》中自有千百味
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其中一篇文章《狼》颇有感触。
《狼》中有三个关于狼和屠人的小故事,但其结局却都是屠人战胜了狼,最终平安到家。由此可见,狼虽然狡黠,但“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在第一个小故事中,屠人其实也算不得凶残,只是格外聪明。他先是用刀威胁狼,使它不敢靠近。后见狼仍然步步紧逼,于是宁愿舍弃肉来换取自己的生命。而最见其大智的地方在于他没有把肉直接扔在地上,而是用钩子穿住挂在树上,等着第二天早上再来取回去。而狼又何其笨,缘木求鱼,非但没有得到肉,反而还断送了自己的性命,最终得不偿失,令人贻笑大方,也只能算是咎由自取吧。
而在第二个故事中,两只狼却实在贪得无厌。屠人刚开始就投了骨头给两只狼,而它们却并不知足,仍然并驱如故,最后才丢失了性命。但在此故事中,两只狼却又有点小聪明,一狼假寐以诱敌,一狼自后袭击,原本以为配合得天衣无缝,但却忽略了它们遇到的对手是屠人,“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最终,对于前狼“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以数刀毙之”,而对另一狼“屠自后断其股(大腿),亦毙之”。
但我却认为,狼固然贪婪,屠人却也未免有些太残忍。狼作为一种肉食动物,吃肉是它们的天性,觅食也是一种本能。既然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又何必自相残杀呢?
第三个小故事,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屠人的凶残、智慧、谨慎和贪婪。当屠人进入路旁的行室,抓住了狼的爪子时,他“思无计可以死之”。短短几个字,却将屠人的本性暴露无遗。然而看到屠人“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时,他的智慧却又让人不得不折服,难怪蒲松龄最后会发出“非屠,乌能作此谋也”的感叹。而后来屠人“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又体现了他何其谨慎的态度。最后屠人“遂负之以归”而不是直接把狼留在原地,蒲松龄寥寥几笔勾画出了屠人多么贪婪的形象!
这却又让我不得不想起狼的贪婪了。狼贪婪是为了食物,而屠人贪婪是为了钱财。每个人都有一颗贪婪之心,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目的,而圣人和凡人的区别就在于能否控制住自己的贪心。虽然如此,但想要控制贪心却实在很难。鉴于此,我想一首佛偈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只要我们把世间万物都看淡了,不再为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而动心时,又有什么能再来扰乱我们的心呢?
窗外突然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虽然蒲松龄故事中的狼和屠人已背对我们走过了三百多年的光阴,但在今天,狼和屠人的故事还在继续。
第五篇:《怀念母亲》读后感
《怀念母亲》读后感
《怀念母亲》读后感1
《怀念母亲》的作者母亲过世早,对作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他很怀念生身母亲。后来去外国留学,他进一步感受到了自己的孤寂与伤感,又一遍遍怀念着自己的祖祖国亲,从未断过。这种怀念之情,一直伴随着作者在国外留学的十一年。
我读完这篇文章之后,觉得季羡林的这种爱母亲与想要迎养母 亲的信心真令人感动!“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他因为母亲的死去,伤心了一天又一天,痛哭了一天又一天,着真是出自深深的爱母的情感呐!
我想到了我自己:
有一次妈妈正在看天气预报,我看了看时间,对妈妈说:“妈妈,我要看动画片!”妈妈不肯,我一把夺过遥控器,看着电视,完全不顾妈妈的感受。
现在,我已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应该从小孝敬母亲。
《怀念母亲》读后感2
阅读了季羡林写的《怀念母亲》,感触十分的深,清楚地看出了季羡林的爱国之情。他热爱祖国,以至于把自己的祖国当作了自己的第二个母亲。长期在外国留学的他,在梦中思念着自己那已经归尘的生母,也日夜牵挂着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思念母亲,以至于每夜都泪流满面,醒来后却完全不见梦中母亲那朦胧的笑容和背影。他常常辗转反侧,寝食难安,在夜中暗自落泪,只因思念他那已故的母亲。我们也要像季羡林一样抱有一颗爱国的心,思乡的心。在心中让母亲和祖国拥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虽然母亲故时悲痛万分,但他之后重拾情绪,重新站起来日夜思念着母亲。虽然在外留学无法回到祖国,但他努力拼搏,归乡的日子也越来越近。
今年也是革命七十周年,我们现在所在的少先队也在那时诞生了,我们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怎能不去学习季羡林这种爱国的精神呢?这种精神必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赞扬的。
季羡林在文中写,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孝顺好母亲。我已经快要小学毕业了,应该学会孝顺了,学会孝顺母亲了。
《怀念母亲》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季羡林对母亲和“母亲”的爱了,这简直是人永远不能忘怀。
《怀念母亲》读后感3
《怀念母亲》的作者母亲过世早,对作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他很怀念生身母亲。后来去外国留学,他进一步感受到了自己的孤寂与伤感,又一遍遍怀念着自己的祖国亲,从未断过。这种怀念之情,一直伴随着作者在国外留学的十一年。
我读完这篇文章之后,觉得季羡林的这种爱母亲与想要迎养母亲的信心真令人感动!“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他因为母亲的死去,伤心了一天又一天,痛哭了一天又一天,这真是出自深深的爱母的情感呐!
我想到了我自己:
有一次妈妈正在看天气预报,我看了看时间,对妈妈说:“妈妈,我要看动画片!”妈妈不肯,我一把夺过遥控器,看着电视,完全不顾妈妈的感受。
现在,我已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应该从小孝敬母亲。
《怀念母亲》读后感4
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母亲去世,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痛哭了好几天。从此,他失去了母亲,一想到母亲,他就会泪流不止,感到十分凄楚。他到德国之后,经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和祖**亲。在1935年11月写的四篇感人的日记中,我读出他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爱着祖国和远在祖国的朋友。在那之后,他写了一篇名叫《寻梦》的文章,表达了他热爱两个母亲的情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一定要向季羡林学习。我有时对母亲发脾气;有时还偷懒,没有更努力地学习。而他从小失去了母亲,得不到母亲的呵护,却没有受影响,反而更加热爱、思念母亲,更加勤奋学习,考取了博士学位,并去德国留学。在哥廷根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母亲。在《永久的悔》这篇文章中,他说:“我一生最大的悔,就是没能孝敬母亲。”这样一位大学者,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最后悔的竟然是没能孝敬母亲,这太不可思议了!
我在生活中要向季羡林学习,从小孝敬母亲,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帮她泡一杯热茶、拿一双拖鞋。何况我已经长大了,能作一些复杂的家务了。不然,如果她像作者的母亲一样早逝,再想孝敬她也没时间了。
《怀念母亲》读后感5
在几天前,我学了季羡林的《怀念母亲》这篇文章,其中的内容,使我的心情思潮起伏,久久不能平复。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六岁时就离开了母亲,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这给作者留下了终天之恨。后来作者又去德国留学,祖**亲又成了他梦中的牵挂,这种感情异常强烈。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作者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当我读完这篇文章后,心里感到非常的惭愧,因为我们现在过的日子是富裕的,对比作者过的年代,那时连电视机都没有,但作者还是努力学习,还有个伟大的愿望——长大后迎养母亲。
再来看看我们,每天都在向我们的父母要钱,买零食、课外书等东西。我们的父母这么努力地工作,可我们却不懂得帮父母减少负担,让父母不再过得那么辛苦。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妈妈不给我买东西,而哭三哭四的。我们每天都在用着父母给的东西,吃着父母给的食物,他们是多么地辛苦啊!
所以从现在开始,为我们的父母减少负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怀念母亲》读后感6
今天,在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中,我们学习了季羡林老人的一篇课文,名叫《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季羡林老人对生身母亲和祖**亲的怀念,非常感人……
下面是关于季羡林老人的介绍:
季羡林,山东省清平县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1946年,他有由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他被称为“国宝”“国学大师”“学界泰斗”。
虽然季羡林老人一生非常成就,可是他是这么说的:“三顶桂冠一摘,换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句话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外界对自己的称号。
这篇课文,可以看出季羡林老人对生身母亲的想念。在异国他乡时,他对祖**亲的想念异常激烈。
季羡林老人的生身母亲在40多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对母亲的逝去,季羡林老人非常痛苦,以至于饭不下咽,寝不安席……
季羡林老人一生写过众多著作,非常多是关于他母亲的作品,感人,真实……让人不禁想起自己的一些事……
《怀念母亲》读后感7
这段时间,我读了《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从中我感受到了季羡林爷爷对生母的思念和对祖**亲的热爱。
季羡林爷爷在城里读书 ,见不到母亲。而我们现在,每个星期都能见到自己的父母。季羡林爷爷的母亲去世后,他痛苦了几天,而我们在家里每日都在父母的爱的滋润下成长,日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要我们帮忙时,总是说学习繁重之类的语言一口回绝。
季羡林爷爷到国外留学时,总是对祖国魂牵梦萦,而我们不在国外,没有那种撕心裂肺般的思念之情。我们在国内,日日生活在祖**亲的温暖怀抱中,却不珍惜,在校不好好学习,在家里只记得玩,甚至在学校也玩字当头。
季羡林爷爷是那么爱祖国,在欧洲时,更是思念祖国。如果是我去欧洲的话,我会把一切跑在脑后,尽情的在欧洲读书,而爷爷在读书之时,也不忘祖国,让我感受到了爷爷对祖国的热爱,而我却对祖国不那么热爱。记得有一回,我把一根钉子放在铁道线上,火 车轧平了钉子,而火车也产生了一份危险。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季羡林爷爷对生母的思念和对祖**亲的热爱。我一定要想爷爷那样,发奋读书,为祖国繁荣富强尽一份绵薄之力。
《怀念母亲》读后感8
都说母爱如山,父爱如海,当我读完《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时,我知道了:古今中外的母亲多是一样的!
《怀念母亲》主要讲的是:作者读大二时,年仅四十多岁的母亲就过世了,对母亲的失去是作者的巨大痛苦,他很怀念生身母亲。后来去外国留学,他又一遍遍怀念着自己的祖**亲和生身母亲,从未断过。这种怀念之情,一直伴随着作者在国外留学的十一年。
俗话说得好:“一定要好好珍惜身边的所有的人,该珍惜的都要珍惜.因为做人就这一辈子。不要等到最后时刻才想珍惜.世间根本没有后悔药。”这句话说得真好!想想我以前,每次回到家,把书包一放,拿起牛奶和零食就吃,开了电视就看,二郎腿一翘,悠闲自在的看电视,而妈妈就在那做家务,煮饭给我们吃,脸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我也不帮忙,当做视而不见。现在,我看完这篇课文后,我帮忙妈妈做了家务,做家务真累啊!拖完地我觉得腰好酸,我想明白了,父母在世时,一定要好好孝敬。
《怀念母亲》读后感9
读了季老的《怀念母亲》,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在季老的笔下,他描写出失去生母的悲痛欲绝,以及留学他乡时对祖**亲的深深思念。在留学期间,他对祖**亲魂牵梦萦,每天盼望回到祖国。季老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他先从日记中摘录思念母亲的'文字。后来,又摘录散文《寻梦》中思念母亲的文字。季老用这些文字,表达了他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对祖**亲真挚的爱慕。
读了《怀念母亲》,我更深地感受到母爱有多伟大,我是多么地依赖母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啊,总是在失去之后才会懂得珍惜。总到失去母亲后,才会愧疚。到这时,才会发现母亲给予我们太多,而我们回报得太少。想到这里,我暗下决心:在学校,我会认真学习,不辜负母亲的殷切期望。放学回家后,我会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我要学会为母亲分担家务,多和母亲说几句贴心的话,做母亲的“贴心小棉袄”。从今以后,我一定会好好孝敬自己的母亲。
虽然,我未尝过思念祖**亲是什么滋味。一想起这些海外华侨人士,想起他们,我便能感受到他们思念祖**亲的心情。今后,也许我没有机会出国,但我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好好报效我的祖**亲。
《怀念母亲》读后感10
有机会让我读了季羡林的《怀念母亲》,我深有感触。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1位是亲生母亲,1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和季羡林相比,我爱妈妈的情就=1杯“矿泉水”,季羡林对母亲就像广阔无垠的大海。我爱祖国的情怀就好比一棵“小苗”,而季羡林对祖国可以说是怀着深情厚意,好比一棵“百年树”一样“高大”! 我是多么幸福啊!长这么大,从来不知道离开祖**亲是什么滋味。我在学校里受到老师的爱护和教育,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在家里我受到爸爸妈妈的呵护.爱抚。我这一切都是因为祖国!
周恩来有句话说得好: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我想,季羡林就是这样的人,他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令我终生难忘。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幸福时光,从小学好本领,长大以后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怀念母亲》读后感11
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然而每人却只有一位母亲、享有一份母爱,而我这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怀念母亲》,作者却有着两位母亲。一位是生身母亲,一位是祖**亲。
课文的主要资料是这样的:作者六岁便离开了生母,在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这给作者留下了终天之恨,之后作者到德国留学,祖**亲又成了作者梦中的牵挂,这种感情异常强烈,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一向伴随着作者度过了他在欧洲的十一年时光,这篇课文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生身母亲永久的思念与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
读完这篇课文,我的感触很深,我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年代、生活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这天。早上,刚起床,床头早已放好了母亲为我准备的衣服,桌上早已摆满了母亲为我准备的我爱吃的饭菜,与作者相比,我比作者好一百倍,我真是太幸福了,就这样,我还是不是得对母亲发脾气,惹母亲生气,我真为我的过错感到愧疚!
所以,我更珍惜母爱了!
《怀念母亲》读后感12
今天,我怀着一颗感动的心,和全体同学一起学完了季羡林写的《怀念母亲》一文,被季爷爷写出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
作者虽然与亲生母亲相处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加深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并为不断地怀念母亲。由此,作者对祖**亲的爱也可见一斑。
当我读到房东太太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这,我感受到一们母亲站在窗前,望着小路,等待着自己的孩子回来,可是小路上行走的这么多的人群中,连自己孩子的影子都没有。这位母亲一直从早晨等到太阳下山的时候,这位母亲都还没有绝望,可是,当时,帝位母亲的脸看上去是那么的无耐,那么的沮丧,此时此刻,我突然想起了我自己的妈妈,我想,我的妈妈是否也像这位母亲一样,我放学还没有回家的时候,也在家里等着我回家呢。我记得有一次,天下着小雨,妈妈拿着一把伞,在校门外等我出来。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把雨伞遮在我的头顶上,而自己都淋湿了。
我现在才知道,原来母爱是那么无私。
《怀念母亲》读后感13
今天,我们老师叫我们了一篇课文叫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主要讲得是季羡林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去世,后来他去了德国,在那儿,他不仅怀念自己的生身母亲,还怀念起了自己的祖**亲。作者还引用了几段日记加以说明,构思新颖独特,写作手法非常有创意,表达了作者季羡林的爱国之情。这也正照应了前文中的“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两样真挚的爱慕”这句话。
最初看到“怀念母亲”这个题目上,我还以为是写作者怀念生母,没想到还写怀念祖**亲,表现作者爱国之情。是呀,作者对生母有如此崇高的敬意,对祖**亲的敬意和爱慕同样如此。我们作为新中国的继承人,如果心中没有祖国,怎么当好祖国的接班人?生身母亲在人的心目中地位非常高,如果祖国的地位和生母的地位一样,我们就能以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治理好祖国。
我们一定要好好帮帮母亲。
《怀念母亲》读后感14
今天在上课时,当老师教完季羡林爷爷的《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是,我不知怎么的心底能平静鼻子一酸,眼泪情不自禁地落了下来,为季羡林爷爷,也是为自己。
文中写季爷爷六岁时离开了生身母亲,到城里住,这期间匆匆地为奔丧回来了两次,在季爷爷读大二时,母亲就离他而去了,他悲痛欲绝,他从此成了一个失去母爱的孤儿,带着对母亲的怀念与悔恨抱憾终身。
后来,季爷爷到外国留学,第一次离开了祖**亲的怀抱,因而很是思念,是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祖**亲和生身母亲频来入梦。季爷爷写了一篇叫《寻梦》的散文以来表达他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与热爱。,我是家中的小宝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家人天天围着我们赚,享尽了一切爱,而我呢,不但不懂得知恩图报,还满口抱怨这个不好,那个讨厌。我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应该珍惜现在家人带给我们的爱,并要试着去回报,也许是为妈妈洗碗,为爸爸捶背,考个好成绩....,不要等到一切都晚时,就会像季爷爷那样造成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所以,请朋友们,和我一起好好把握和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分幸福。
《怀念母亲》读后感15
今天,我们老师叫我们了一篇课文叫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主要讲得是季羡林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去世,后来他去了德国,在那儿,他不仅怀念自己的生身母亲,还怀念起了自己的祖**亲。作者还引用了几段日记加以说明,构思新颖独特,写作手法很有创意,表达了作者季羡林的爱国之情。这也正照应了前文中的“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两样真挚的爱慕”这句话。
最初看到“怀念母亲”这个题目上,我还以为是写作者怀念生母,没想到还写怀念祖**亲,表现作者爱国之情。是呀,作者对生母有如此崇高的敬意,对祖**亲的敬意和爱慕同样如此。我们作为新中国的继承人,如果心中没有祖国,怎么当好祖国的接班人?生身母亲在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如果祖国的地位和生母的地位一样,我们就能以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治理好祖国。
我们一定要好好帮帮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