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报 文档
学校乃至整个教育行业都在轰轰烈烈的搞读书活动,我有幸读到了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这本书,受益匪浅。
从中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她的教育历程,更有她的人格魅力——那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支撑了她的漫漫人生之路。一路上,风雨兼程;一路上,芳草萋萋;一路上,桃李遍地„„从中,我们感受到研究的方法、态度,感受到研究的快慰与欣喜。
读着书,对“高山仰止”便有了一种更真切的感受;读着书,对“不满足向上的车轮”才有了时刻的警醒;读着书,对“未来的召唤”才有了更多的期待。
这本书,对过去做了一番梳理,更对未来作了一番描绘——它像一个待探索的空间,召唤着一切有智(志)者的参与——在“情境”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的导演!
我对语文教学不算精通,读了李老师的这本书,第一个也是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如果她不是出于读对儿童的真挚的热爱,是写不出这样的著作的。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的深厚的情感。她为儿童学习语文的长时低效而苦恼。她对一切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她从几十年语文教学的经验中总结出“情境教学”的主张。她矢志不移,把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创设哪些情境,硬是一条条地写出来了。她这样孜孜以求的目的,是要儿童学得生动活泼而富有成效,使儿童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她教学目标没有错,教学手段符合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教学效果是明显而稳定的——这就是结论。
从《情境教育的诗篇》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李老师精深的学术造诣,还能感受到李老师丰富的人性和宽广的胸怀。曾有专家打过这样形象的比方,说李老师是一口深井,一座富矿,其含义不言而寓,这是对李老师教育生涯的极高评价。李老师并没有独享这座富矿,为了身边年轻人的茁壮成长,为了开辟教育的美好明天,李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毅然承担起了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从她一手创办的情境教育研究所里,走出了一个个同样激情洋溢、迅速成长的青年教师,他们正意气风发地行进在教育改革的行列,播种着情境教育的希望,收获着情境教育的快乐。
生活,要有追求永支撑,要有激情常相伴!这就是《情境教育的诗篇》给我最大的启示。我们,有了蓝天的梦想,就不能让奋飞的翅膀在安逸中退化;有了大海的呼唤,就不应让搏击的勇气在风浪前却步;有了远方的呼唤,就不能让寻觅的信念在走不出的苦闷中消沉。激情成就了李老师的诗意人生,或许我们永远也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我以为,只要有了激情,我们就能给自己加油,给自己上足马力;只要有了激情,我们就能把工作中的不满表达成上进,从一时的压抑中酿出一生的执著,从一时的失意中迸发出一世的激情。如此下去,我们,就会无愧于自己的教育人生!
第二篇:读书报
书名:《小王子》读书小报
作品介绍:来自于“B-612”行星的小王子是一个富有童真的孩子。他先后访问了六个行星,感到大
人们荒唐可笑与不正常。随后他到达了地球。狐狸告诉小王子肉眼看不见事物的本质。凭借这一真理,小王子在撒哈拉大沙漠与遇险的飞行员一起找到了生命的泉水。最后,小王子在蛇的帮助下褪去身体的外壳,灵魂重新回到他的B-612号小行星上。
作者简介:圣•埃克苏佩里(1900—1944),出生于法国里昂,曾是后备飞行员。代表作《小王子》、《夜航》等。1944年他在一次飞行任务中遇难。
精彩语句:(1)“想起你,我会很幸福的,你知道我也看着星星啊。所有的星星将会有着生锈辘轳的井,所有的星星都会流出水来让我喝……”
(2)“因为忘记自己的朋友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朋友,如果我忘记了
小王子,那我就会变得和那些除了对数字感兴趣,对其他事都漠不关心的大人们一样了……” 感受与评价:作品通过第一章内容和小王子的童真,极富表现力地表达了对成人世界的批判,对没
有想象力,只有赤裸裸金钱利益关系的世界的担忧与讽刺,对单纯的向往,对逝去的真善美的追思。这本书直面人生,形象地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真谛,引人深思。
书名:《人类群星闪耀时》
作品介绍:本书记录了拜占庭陷落、巴尔博亚发现太平洋、格鲁西懦弱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等12个决
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其中有人名垂青史,有人遗恨千古,真实地展现了人类历史。
作者介绍: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
诗歌、戏剧、散文。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伟大的悲剧》等。
精彩语句:“在此,我将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点回顾那些星光灿烂的时刻。我之所以这样称呼这
些时刻,因为它们就像永恒的夺目的星星,照耀着暂时的黑夜。”
感受与评价:书中12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都阐述或提醒我们一个道理:巴尔博亚在发现太平洋中
体现了他的勇敢、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南极争夺战中斯科特与同伴们展现了他们勇敢无畏、意志坚强和爱国的品质……这本书每一章都会给予我们启示,是一部伟大的传记书。
第三篇:读书报告书目推荐
期末论文推荐书目
从推荐文献中选择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精读,写一份读书报告,具体要求如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推荐文献1、2、3、4、5、6、7、8、9、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邓小平文选》第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江泽民:“当前的国际形势和我们的外交工作”,《江泽民文选》社1991年。出版社1991年。
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民出版社1994年。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江泽民:“加紧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领导干部”,《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1、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第1版。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
13、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人民日报》2011年2月20日第1版。
14、习近平:《之江新语》
15、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6、《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17、《青年们,读点马克思吧》
18、《软实力:权利,从硬实力到软实力》
19、《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 20、《地球的法则-21世纪地球宣言》
21、《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
22、《腐败与改革——美国历史上的经验教训》
23、《激荡三十年》
第四篇:读书报告书名
读书报告书名
吕叔湘(1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1982)《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王力(1985)《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2005)《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陆俭明(2003)《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斌胡裕树(1989)《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张斌(2005)《现代汉语语法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1997)《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马庆株编(1999)《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
邵敬敏等(2009)《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邵敬敏(2006)《汉语语法学史稿》(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吴竞存等(1982)《现代汉语句法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论国学》读书报告会稿
《论国学》读书报告会稿
20104316 张娱嘉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却逐步发现新的信仰,价值观与伦理道德的缺失,于是很多人开始进行“精神寻根”,寻至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也就形成了今天的“国学热”。“国学”,是在我国近现代历史转型时期应时而生的一个时代名词,是一个历史的概念。而在刘梦溪先生的书中,对国学、中国百年文化传统以及国学大师们的思想和成就进行了详尽而精辟的阐释。
下面我将就我组比较感兴趣的两个概念进行简要说明。
一、浅谈两个概念:包容性,信仰
包容性:包容性在文化上表现为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刘梦溪先生称之为“一种文化的濡化过程”。我在想:为什么世界上从古至今有如此多的宗教战争,然而中国的广袤国土上却从未发生过,为什么佛教传入中国后能被潜移默化地独创性的儒化为禅宗而广为流传,为什么清末西学传入中国爆发了激烈的文化冲突,其结果却是“中国文化打了败仗”(西方已经建构了现代文明社会,中国还没从几千年的传统社会力转过身来,双方没有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不可能有对异质文化的正常吸收)?刘梦溪先生说:对异质文化的濡化过程“一般不会引发激烈的冲突,也不会破坏既存的文化秩序。但这需要充当异质吸收的文化主体强大,有自信力和包容精神”,我觉得这应该就是原因之一吧。中华民族的包容性由此可见一斑,与此同时,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种包容性。从战国末年开始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到魏晋南北朝时的中原文明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再至元清两代作为少数民族一统中国,这些一次又一次的文化上的碰撞与交流最终都归于了中华文明的统一和融合,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具有这样一种对于异质文化强大的吸收力和融合力,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了唯一一支完整贯穿世界文明史的古老文明,而其他一些古文明,因为不具备广博的包容性,最终却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信仰:“信仰”这一概念在我的意识中一直都很抽象和模糊,可能直到现在也不是很清晰明了,因此,我以下的阐述算是抛砖引玉,发表一下拙见。
(信即可信,可相信、可依赖;仰即仰望、崇拜、敬畏之意。)在书中,刘先生提到“在文化传统中,信仰的因素非常重要”,它就像是凝固剂一样,统一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使其凝固为传统。但刘先生也谈到,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宗教信仰问题,是崇拜成分大于宗教意义上的信仰的,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思想的伦理纲常就是这样一种传统。
那么“信仰”到底是什么?百度上说“信仰,是指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我在这儿要说明的一点是信仰并不等于宗教,不信仰宗教并不代表没有信仰,比如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是一种信仰。其实,当信任变得极端化也就形成了信仰,它引导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规范着做人的底线。因而,当信仰完全缺失的时候,那将是一场惨不忍睹的浩劫,1966到1976的那十年文革,谁又能说不是因为信仰真空化和对毛主席盲目的个人崇拜而引发的呢?而在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时期,却频频出现商业领袖学历造假、2岁女童被车碾18路人无人问津等等令人匪夷所思之事。中国人的信仰到底在哪里?我想,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我们学到了什么? 读完《论国学》这本书,我们到底收获了什么?是陈寅恪、王国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还是国学大师们贯中西、通古今的广博学识?我想:在这方面,后人恐怕已经再难以望其项背了。而对于我们,除了要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都理应有的国学常识体系和常识以外,摆在我们面前的,更实际具体的问题是:中国人的道德底线到底在哪里?中国人需要信什么?如果真的有一天,一位老人不小心摔倒在你面前,你是否也会犹豫?也怕被诬陷?小悦悦的事情发生以后,网上出现了北大副校长“撑腰体”,说北大学生下次看到老人摔倒,尽管去帮忙,如果被诬陷,由北大法律系出律师为你辩护,如果要赔偿也由北大来出。我当时觉得“哎,挺好哈!我要是北大学生,一定毫无顾忌地上去搀扶老人”,可是转念间想想,难道中国人的道德已经沦丧到了要以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来维系的程度了吗?这不免更让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