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艺术作品中的意境和典型都是艺术创作的高层次形象
艺术作品中的意境和典型都是艺术创作的高层次形象,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毕加索曾说过:“艺术是时代的索引,任何一个时代的特殊感情都会诱导出与这些 意境一致的艺术形式。”意境是人对自己,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 的一种主观态度和评价,它与人的需要、欲望和理想密切相关,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意境在审美心理活 动中,一方面,诱发各种心理因素积极参与创造活动,另一方面,融入其他各个环节的心理活动中,使整个 创作活动都感染上意境的色彩。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端木蕻良 《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很少能闯出 林和靖 式的梅花品格,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
意境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其美学思想贯穿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整个历史过程,并体现在每个具体的艺术领域。书法艺术的意境是书法艺术作品的灵魂,它使作品氤氲着灵虚之气,其特征表现为:语言寓意的模糊性、审美时空的无限性、格调审美的超逸性。简逸玄淡而饱蕴张力的线条,是意境创造的基础,旷达空灵的构图是意境创造的关键。书家具有与“道”冥合的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才能使作品意境天成,而达到天籁自鸣的自然之境。佛道哲学思想对意境论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道家所阐述的“道”的最高境界和玄妙的特征及“言不尽意”的思辨性,给文学艺术家审美创造以深刻的启迪,为意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道家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开辟了中国的审美之路。印度佛教的输入及中国禅宗哲学的兴起,对中国文学艺术理论的建构与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野,并直接导致了意境论的诞生。
意境论萌发于魏晋,形成于唐,宋至清代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意境论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它贯穿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整个历史过程,并体现在每个具体的艺术领域。书法艺术将其丰富的审美内涵熔铸在精湛的笔墨线条之中,使作品韵味无穷,意境深邃。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以艺术化了的汉字形象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的境界。书家将自己的诗意憧憬、情感意绪倾注在笔墨之中,通过线条的枯润浓淡和结体章法的虚实相生、起伏迭宕来表现自己的审美趣味及书法艺术的意境之美。书法艺术的意境美是书法作品的总体审美意向和审美氛围,氤氲荡漾着一股灵虚之气,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它使作品超越有限的形质,而进入一种无限的境界之中。1.语言寓意的模糊性如孙过庭所说:“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2.审美时空的无限性。书法作品中的结体章法,是以笔墨点线巧妙地分割纸面的空白,使有墨处呈现出牵丝、仰俯、向背、疏密、长短、参差等变化之美;空白处浩渺无际,荡漾着一股灵虚之气,蕴涵着无穷的意象,这虚象即“象外之象”,使作品超越有限的形质,而进入一种无限的境界之中,它提供给欣赏者的是自由想象和驰骋情感的心理空间。
3.格调审美的超逸性。作为书家独抒性灵的书法艺术,其作品中的笔墨意象是书家人格的缩影,它从书家心源中流淌出来并浸染着书家的审美情趣及道德情操。书家的“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著名美术指导叶锦添,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东方美和中国元素的应用。《无极》是叶锦添是他寻求的东西方糅合转化的创作形式,尝试用新的方法,展现传统精神。且不谈该片的思想内涵与人物性格,单就视觉造型效果方面,堪称奇观。特别是满神与倾城的造型,兼具东方神秘和西方浪漫的美感。满神的服装、发型飘逸夸张,具有超现实的希腊神话质感,但服装的门襟、发饰运用的却是中国传统的元素,以大写意的方式表达东方的传统文化。王妃倾城的造型以唐朝丝质宫服为主,那件被讽刺为“风筝”的纯白羽衣,则直接脱胎于西方的天使形象。
《无极》的场面制作既具备好莱坞的震撼视觉效果,又不乏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疏朗开阔。无论是童年倾城第一次遇到满神时的“镜花水月”,还是光明和倾城上演爱情乌托邦的“海棠精舍”,都让人印象深刻。陈凯歌形容说:“时间似乎停滞了,只有月色,海棠花,一潭湖水,一切太美了。”
艺术家通过个性化和本质化所创造出来的,既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既表现出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又表现出艺术家自己独有的审美感受的艺术形象。
艺术典型是实际生活的真实反映,但又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鲜明,更有集中性,更带普遍性,从而更富有审美价值。艺术作品中的一般人物形象都具有某种程度的个性化和概括化相统一的特点,而典型形象则
要求高度个性化和高度概括化的统一。它既不是类型,又不是个性。其所反映的共性,可以是某一阶级、阶层的某些阶级性,也可以是超越了阶级性的某种社会普遍性,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关系的某些本质。
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让小马哥的形象深入人心。风衣+墨镜+双枪+牙签的“小马哥”经典造型;用美钞点烟,用啤酒浇腿,在枫林阁双枪复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虽万千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让无数人为之心动。这部影片开创了香港“优雅”的黑帮片时代。小马哥的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吴宇森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小马哥的形象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
第二篇:六、艺术作品典型和意境
六、艺术作品典型和意境
对于艺术作品来讲,典型和意境是十分重要的两个问题。一般来讲,典型重再现,意境重表现;典型重写实,意境重抒情;典型重描绘鲜明的人物形象,意境重抒发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以再现为主的各门艺术,如:戏曲、电影、电视剧等常常侧重于在作品中塑造典型;
以表现为主的各门艺术,如:抒情诗、山水画、音乐、建筑、书法等,常常侧重于在作品中创造意境。
(一)、典型
典型是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
简言之,所谓典型,或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典型形象。
还有一种广义的解释认为:典型应当包括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环境等。不管怎样,典型的核心是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一点是大家所公认的。典型: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
典型的人物形象,确实是优秀的艺术作品中的显著特征。 绘画中典型的人物形象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曾经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人物,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么,什么是典型人物呢?
所谓典型人物是指通过鲜明独特的个性、能充分地表现一定阶级、阶层、集团或社会生活某些本质方面的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
罗中立《父亲》
文学中典型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为什么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就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人物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各人有各自不同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谁和谁也不可互相混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自不必说,就是同母所生的尤二姐和尤三姐,个性也截然不同,前者软弱,后者刚烈。连大大小小的使女丫头,也无一不各具独特的个性。
艺术典型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任何艺术典型,都是在鲜明生动的个体中体现出广泛普遍的共性,在独一无二的个别形象中体现出有普遍性的某些规律。
《阿q正传》
阿Q质朴愚昧而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而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而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而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而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而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而又安于现状。
他纠集了这些复杂的性格,用精神胜利法来获得自我满足。
阿Q是中国国民性的一个代表,是在典型环境下产生的典型人物。
《哈姆雷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the question 优柔寡断是哈姆雷特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代表了当时欧洲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因此,哈姆雷特的性格千百年来为人们所钟爱。
艺术典型不仅在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中体现出普遍性,而且也能在现象中体现本质,在偶然中体现必然来。
在具有个性的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应当体现出具有一定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的必然规律。典型人物作为个人来讲,他的遭遇、经历、命运、性格、行为等等可能具有偶然性,具有不可重复性,但是,在他的这种偶然性中,又常常体现出特定的社会生活与历史发展必然性。(祥林嫂、葛朗台)
《祝福》祥林嫂
(二)、意
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诗词、画、文、书法、音乐、建筑、戏曲都十分重视意境。已经就是一书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使人的心灵和自然融合的产物;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层次。
共1页,第2页
六、艺术作品典型和意境
《诗经》
惜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陶渊明东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唐代的时候司空图,在他的《二十四诗品》中将诗歌分成二十四种品格,在书中集中讨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就是对“意境”深层次的元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意境”的几个主要元素:“情、景、虚、实”,这是“意境” 最主要的元素。
到了清代理论家王国维正式提出了“境界说”,这是对艺术诞生以来一次深入地总结,也是成功地总结。提出了“境界” 应包括“情感” 和“景物”两方面。
现代理论家宗白华对“意境”有进行了进一步的升华,他说艺术家的心灵映射万象,“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这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层次。
1.虚实相生,以有形见无形。也就是说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让人联想而产生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即“不尽之意”。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而言,也属于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当我们在观赏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宋元以来的文人画时,经常会看到画面中很大一片空间不着一色,一片空旷的景色,这并不是画家的大意忽略,而是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及旧文人典型的审美情趣。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
此画以及其简练而苍劲的笔墨,创造出一种萧瑟惨淡的意境,画中的大片空白更增加了悲凉的氛围,这就是中国画善于利用留白,使得无画处皆成妙境。
八大山人的画,不是作为谋生手段,不作名利的阶梯,只是自己穷愁抑郁的自我表现。他创造的艺术形象虽然十分孤傲冷寂,却是他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八大山人《荷花水鸟图》 2.情景结合
具有“以景寓情”的“深邃之感情”美。须知,“意境”之“意”,主要指渗透于“境”中之情,这情来源于对客观现实生活的体验,但又不等于生活中的一般感情,而是艺术家在对客观现实生活深刻体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审美意象抒发和表现的“景中之情”,有即情理统一的审美感情。人
闲
桂
花
落
(王
维)泪眼问花花不语
(欧阳修)
用艺术家的感情来看待自然,自然也就具有了感情
中国艺术家从来注重“意境”的创造,尤其是体现中国艺术意境的书法、诗词、山水画。唐
张旭书法
中西绘画对比《蒙特枫丹的回忆》
中国的国画也是意境的突出体现,国画中画松、梅、竹、菊实际上都是代表了中国文人、艺术家的品质、胸怀、节操。
《天池石壁 》黄公望 元代
“意境” 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典型” 则是西方艺术的理想状态。
共2页,第2页
六、艺术作品典型和意境
第三篇:定稿 谈《聊斋志异》中典型妇女形象
提纲
中心论点: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的原因之一,在于作者笔下典型妇女形象的塑造,及其具有的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
分论点:
一、表现古代妇女对自由婚姻的执着追求和对纯真爱情的忠贞不渝。以《连城》、《青梅》、《封三娘》为例分析之。
二、歌颂古代妇女的热情善良、乐于助人、勤劳俭朴、机智勇敢等优秀品质。以《红玉》、《娇娜》、《封三娘》、《细柳》、《鸦头》、《狐谐》分析之。
三、赞扬古代妇女大无畏的反抗精神。以《鸦头》、《细侯》、《婴宁》、《小翠》、《商三官》为例分析之。
四、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对古代妇女不幸遭遇的同情。以《梅女》、《寄生》等作品分析之。
谈《聊斋志异》中的妇女形象
及其社会意义
【摘要】《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的原因之一,在于作者笔下典型妇女形象的塑造,及其具有的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笔者试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本书妇女形象的特点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一、表现古代妇女对自由婚姻的执着追求和对纯真爱情的忠贞不渝。
二、歌颂古代妇女的热情善良、乐于助人、勤劳俭朴、机智勇敢等优秀品质。
三、赞扬古代妇女大无畏的反抗精神。
四、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对古代妇女不幸遭遇的同情。
【关键词】《聊斋志异》 形象 妇女 社会意义
中国古典小说为了适应反映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为了适应多方面地展现不同时期的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大都能运用典型化的方法,通过各种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一定阶级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其典型的人物形象,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千百年来闪耀着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感染并吸引着每一位读者。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用传奇法来志异,借谈狐说鬼来反映社会现实,揭露封建政治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弊端,抨击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爱情故事,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我国古典文学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据统计,《聊斋志异》共四百九十余篇,除去寓言、笑话、速写外,真正称得上小说的近三百篇,其中描写女性的作品占一半以上,这些作品大都“描写委曲,叙次井然”①,是全书中脍炙人口的篇章,其题材广泛,表现形式灵活,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手段,创造了以花妖狐魅为代表的各种各样的典型妇女形象,它们不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具有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
一、极力表现了古代妇女对自由婚姻的执着追求和对纯真爱情的忠贞不渝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塑造了众多执着追求自由婚姻的妇女形象。例如《连城》中善良温柔的女主人公史连城背叛父亲订下的婚约,自己去追求“负才名”的穷书生乔年。她因爱而死,死前对痴情的乔生曰:“(我是)如此负义之人,尚不吐弃之,身殉何为?然已不能许君今生,愿矢来世矣。”其后她又因爱而生,生时告父曰:“儿已委身乔郎矣,更无归理。如有变动,但仍一死!”连城坚定而执着地追求婚姻自由,冲破了种种束缚,历尽坎坷,终与心上人配成佳偶。作者在小说中充分肯定了连城对乔生的纯真爱情,从而表达了对古代妇女执着追求自由婚姻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
又如《青梅》中的青梅,她多情尚义,敢于冲破封建的藩篱,追求婚姻自主,令人敬佩之至。蒲松龄在《香玉》、《葛巾》篇末分别赞叹道:“情之至者,鬼神可通”,“怀之专一,鬼神可通”。他高度肯定了纯洁的爱情所具有的力量,这足可让无数女性为之启发而去大胆地追求爱情的自由。
婚姻自由是妇女人身自由、人性解放的最为突出的反映,我们“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作品,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②,而蒲松龄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往往被作者赋予了追求自由婚姻的极大勇气,敢于自由地恋爱,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受封建的婚姻观和妇女观的影响,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地追求纯洁的爱情。不管经受多大的考验,即便是死,她们也始终不渝,坚贞不屈,最后终于到达幸福的彼岸。作者以赞赏、支持的态度,以真诚的祝愿,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了古代妇女对自由婚姻的执着追求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体现了我国古代妇女含蓄、贞洁、专一的爱情观,反映了广大妇女对婚姻自由、人性解放的迫切要求,所以其社会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二、歌颂古代妇女的热情善良、乐于助人、勤劳俭朴、机智勇敢等优秀品质。
蒲松龄笔下的妇女形象大都非常有个性,读者不难分辨其人物特有的生活习惯、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处世方法以及性格特征等,作者塑造的女主人公大多具有善良的品质,心怀美好的理想,她们代表着当时广大的具有传统美德的中国劳动妇女,因而有较强的典型性。
首先,是对那些同情弱者、乐于助人的妇女们的侠义精神的赞颂。如蒲松龄在《红玉》一文中,满怀热情地歌颂了女主人公红玉助人于危难的侠义精神。在书生冯相如“家屡空。数年间隔,媪与子妇又相继逝,井臼自操之”的困难时刻,红玉 作者这里意在表明红玉虽在爱情上退却了,但她在助人的美德上却前进了。作者只是以爱情婚姻为背景条件,让女主人公的优秀品德在另一方面闪耀光彩。红玉 贩浆,亲自“作披肩,刺荷囊,日获赢余,饮膳甚优。年余,渐能蓄婢媪。”其善于持家、勤俭朴实的形象跃然纸上,从而表现了作者对传统妇女的勤劳美德的高度赞扬。
另外,作者还在《狐谐》中塑造了一个极风趣、诙谐的狐娘子形象,热情地赞扬了古代劳动妇女的机智幽默。例如文中写狐娘子借骂狐而拆“狐”字之字画曰“右边是一大瓜,左边是一小犬”而言左右之座中人,令人称妙;又如以“马生骡,是‘臣所见’;骡生驹驹,乃‘臣所闻’”一语回敬陈所见、陈所闻二人之诘难,可见机敏;又以“龙王下诏求直谏,鳖也‘得言’,龟也‘得言’(巧妙嵌入孙得言之名而戏之)”接对孙得言故意设难的上联“妓者出门访情人,来时‘万福’,去时‘万福’(含狐娘子丈夫万福之名)”,更称妙绝。蒲松龄塑造的“狐娘子”这一典型的形象突出了古代劳动妇女积极乐观、敢于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借其“谐”嘲笑了现实社会的庸俗面。
三、高度赞扬了古代妇女大无畏的反抗精神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出了一批正直的下层平民和妖魅仙鬼的妇女形象,她们敢于反抗以统治阶级为代表的恶势力,敢于反抗传统的礼教,敢于反抗封建社会森严的门阀制度,敢爱敢恨,在反抗中表现出坚决勇敢、顽强刚烈、聪敏智慧等无畏无惧的精神,激起人们反抗的勇气,增强了人们斗争的信心。
在蒲松龄塑造的那些坚决、勇敢、智慧且富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中,最为突出的当推《鸦头》中的鸦头。鸦头被贪婪的母亲逼为妓女,生活极其悲苦。但当她遇上书生王文时,毅然决定与王生私奔异乡,靠辛勤劳动维持生活。后被母捉回,屡遭毒打,仍然对王生“矢心不二”,最后终于冲破重重阻挠与王生得以团聚。作者于篇末赞云:“百折千磨,之死靡他,此人类所难,而乃于狐也得之乎?”充分肯定了鸦头的反抗行为,高度地赞扬了她不屈不挠地与以封建家庭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反抗精神。
蒲松龄对蔑视封建礼教、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并且敢于按自己的意志和感情行事的少女婴宁、小翠等更是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深情的呵护。《婴宁》中的女主人公“婴宁是一个天真烂漫、纯洁无邪的少女”,她是在远离封建礼教的特定环境中长大的狐女,她爱花爱笑,无拘无束,爽朗直率。但这种性格与封建礼教“凡笑语,莫高声”的要求格格不入,作者偏偏将其写成“孜孜憨笑,似全无心
肝者”,无论她在何处皆能毫无顾忌地“放声大笑”。她不但敢笑,且敢爬上树顶,在树上“狂笑欲堕”。行婚礼之时亦是“笑极不能俯仰”,令婚礼无法按礼教常规进行。作者赋予人物这种理想化了的性格,表现了作者对于归真返朴的人性的向往。对于生活在封建社会恶浑空气中的读者来说,婴宁的形象如同云缝中射出的一束阳光。但是,当她踏入社会生活之后,她的性格就同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笼罩下的周围环境发生了矛盾冲突,使她不得不严肃的收敛起笑容。这种性格的悲剧结局深刻地表明,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是广大妇女的精神枷锁,是造成她们种种不幸的根源之一。表达了作者反封建礼教的进步倾向。《小翠》中的小翠同样是一个无拘无束、不守规范的大胆的少女形象。她的特点是“善谑”,什么玩笑都敢开,尊夫从夫的纲条可以弃之不理,连家翁也可以被其“圆”而“直中面目”,甚至连触犯皇权也不害怕,竟敢用皇帝衣冕打扮丈夫,以为戏谑。作者对于这个无法无天、天真无邪、干练机智的少女寄寓了由衷的喜爱之情。蒲松龄还特意在《霍女》中塑造了一个“三易其夫”的妇女形象霍女,直接将矛头对准了封建礼教要求妇女从一而终的纲条,作者大胆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可见一斑。
而敢于反抗强暴势力、具有顽强斗争精神的形象当数《商三官》中的女主人公商三官。她的父亲被一个邑豪乱捶而死。她的两个兄长诉讼无门,负冤而归,拟再讼。年仅十六岁的三官却看穿了时事,根本不把报仇的希望寄托在官府身上,后假扮优伶乘隙杀死邑豪,报了杀父之仇。作者文末赞其精神道:“然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浮沉者耶!愿天下闺中人买丝绣之,其功德当不减于奉壮缪也!”蒲松龄对商三官给予如此崇高的评价,表明他强烈地希望有更多的商三官挺身而出反抗强暴,与恶势力作坚决勇敢的斗争。《窦氏》中的窦氏,本是一个纯真而痴情的农家女子,却遭受了地主南三复的欺骗、折磨与迫害,最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怀抱那个象征地主阶级罪恶的私生婴儿“坐僵”而死。死后鬼魂以超人的神力,缠住仇人算帐复仇,直到讨还血债才罢休。在现实生活中,窦氏是天真的姑娘,是弱者在幻想世界中复仇的鬼雄。这类人物形象代表着当时广大受迫害、遭欺压而奋起反抗的劳苦大众,因而“商三官”、“窦氏”等这些妇女形象格外耀眼,她们的斗争精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深刻地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有力地批判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摧残妇女的凶残行径,同时也表达对古代妇女不幸遭遇的深
切同情
明清之际,广大妇女不仅在经济上遭受了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贪官污吏的盘剥勒索,而且还在身、心两方面遭受统治阶级的欺压、迫害和摧残。蒲松龄在同情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时,更以满腔的愤慨,以笔为矛头,在《聊斋志异》中创造出了很多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作品,通过对劳动妇女不幸遭遇的描述,大胆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并给予辛辣的嘲讽、严厉的批判和猛烈的抨击。
首先,暴露了封建社会昏官污吏的贪婪、奸佞、昏庸、无耻的丑恶嘴脸,痛斥其欺压、迫害妇女、草菅人命的罪恶行径,控诉了腐朽黑暗的封建政治。例如《梅女》一文通过冤死少女梅女在冥中复仇的故事,控诉了封建官吏的贪婪。小说写梅女捉贼诣典史,而典史受盗钱三百,反诬梅女与贼私通,并欲拘审验,梅女愤而自尽,再写典史亡妻顾氏冥中被逼入青楼代典史偿贪债,并借顾氏之口痛骂了贪赃枉法的典史:“汝本浙江一无赖贼,买得条乌角带,鼻骨倒竖矣!汝居官有何黑白?袖有三百钱,便而翁也!”这番痛快淋漓的骂语,为无数受迫害的人们一吐冤气,实令人拍手称快。蒲松龄着力揭露和批判官吏的贪黩,直接触及到了清朝政府的恶瘤。康熙年间,重大的贪污案件层出不穷,比如康熙二十三年,侍郎宜昌阿、巡抚金俊吞没被查抄的尚之信的家产,侵蚀兵饷,强夺商人沈上达财物且将沈上达谋害致死。这样的大案罪行在当时不胜枚举。《聊斋志异》不仅真实具体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和腐朽,而且从下层妇女受害的这一角度,进行愤怒的批判和猛烈的抨击,更具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其次,蒲松龄还着力揭露和批判了土豪劣绅勾结官府欺压百姓的罪行。如商三官一家的不幸遭遇就是官府与邑豪沆瀣一气,“人被杀而不理,时事可知矣。天将为汝兄弟专生一阎罗包老耶?”三官短短数语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官绅相护,百姓有冤无处伸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再次,《聊斋志异》中不少作品还揭示了封建礼教残酷的吃人本质,代表作品《寄生》中,郑闺秀与寄生相爱,但寄生请人说媒时遭郑父拒绝,闺秀抑郁成疾,郑父闻之,“怒不医,以听其死。„„曰:‘若所生女,不如早亡,免贻笑柄!’”郑父谨守封建戒条,竟置女儿于死地而不顾,封建礼教残酷的吃人本质暴露无遗。《婴宁》中的婴宁本是一个活泼天真的少女,写她由爱笑到不笑,揭示了封建礼教扼杀天真、扑灭人性的罪恶。
作者在描述这些妇女不幸遭遇的时候,倾注了无限的同情之心,人物遭遇越是悲惨,就越暴露出封建社会的黑暗,越显示了统治阶级的凶恶残暴,从而就越有力地控诉并抨击了罪恶的封建制度。由此可见,塑造这些典型妇女形象的社会意义是极其明显的。
总之,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之所以能刻画出如此鲜明逼真的妇女形象,一是来源于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家境的贫困,科举的屡试不 8
第四篇:论典型、意境、象征意象这三种高级文学形象的区别与联系(共)
论典型、意境、象征意象这三种高级文学形象的区别与联系
典型、意境、象征意象分别是写实性、抒情性、表意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共同
服务于人类在审美领域的知、情、意的精神需求,但又有着各自独特的“个性”,不能互相替代。
1、象征意象与意境、典型的不同:
第一,象征意象的本质在于“意”,意境与典型的本质在于“形”;
第二,在形象塑造的思维方式上,象征意象的构思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意境和典型
是从具体到具体;
第三,在形象的形态上也不同,象征意象一般是一种荒诞的不合常理不合常形的形
态,不以“逼真”为创造原则,而意境和典型的形象形态一般需要保持与生活形态、自然形态的一致,即遵守“逼真”原则。
2、意境与典型的不同:
第一,目的不同,意境的目的是为抒情,而典型的目的在于显示客观的真相、真理,表达出历史意蕴。
第二,创造的方法不同,典型以历史的现实的眼光从生活中选取有特征性的事物加
工成典型,以典型性代表性为追求;而意境则以抒情的眼光寓情于景,以开拓审美想像的空间为追求,不关注社会性代表性。
第三,审美的重点和效果不同:典型的审美重点是在对客观(社会生活)的真实写
照,意境的审美重点是在主观情志的抒发;在审美效果上,典型通过如同亲历其境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和认识,因此读者仍在作者提供的艺术世界中徜徉,而意境通过诱发读者的诗意想像而进入对意境的品味,并从中品味出“言外之意”,因此读者是在自己创造的“象外之象”的超越境界中迷醉。
3、三者之间也有着深刻的相通:
第一,都是心灵化的产物,本质上都是观念形态的东西。
第二,都想尽量地为人们开拓广阔的审美想像的思维空间,意境以造景高远为追求,典型以“形象大于思维”为上乘,象征意象以求解不尽、寓意迭出为旨归,都力图以形式的新颖、意蕴的丰厚引起读者无穷的审美联想。
第三,在审美本质上,最后都趋向“真”。任何艺术都是现实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直接的或间接的反映的产物。典型追求历史意蕴的真,意境追求情感表达的真,象征意象强调哲理的真,三者只是侧重点不同。
总之,由于三种艺术形象的差异性形成了它们的相对独立性,而这种独立性又构成了它们的互补性,共同构成人类理想的艺术至境,统辖着人类的艺术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