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19-05-12 21:0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篇: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那么,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中央一直把提高农民收入放在各项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但由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复杂,解决难度较大,尽管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效果并不明显,而且有进一步拉大的现象。论文百事通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会影响到经济增长,会加剧经济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利于社会稳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首先必须探究当前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可以从多个方面反映出来。

(一)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s1,1995年为2.72?s1,2001年为2.92?s1,2003年进一步扩大到为3.23?s1,2005年约达3.22?s1。如果再将城市居民享受带有很大福利性成份的住房、医疗、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务等计算在内,剔除农民收入中不可计算的实物部分,以及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更是十分巨大,约达5?s1或6?s1。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表明,城乡人均收入比一般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大于2,我国就是其中之一。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到了社会承受的极限。

(二)从基尼系数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程度严重失衡。1978年前我国城乡居民收的综合基尼系数约在0.20~0.24之间,但此后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开始拉大。1990年为0.343,1995年为0.389,2000年后达到0.417。世界银行最新有关中国的发展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将达到0.474,问题十分严重。

(三)从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也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是267元,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为2.9?s1。2002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扩大到5713元,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为3.29?s1。可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为明显。

(四)从恩格尔系数看,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距很大。表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拉大。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较快,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渐接近。但是在90年代中后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的速度就比农村居民更快一些,城乡居民人均恩格尔系数差距逐渐拉大,高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1978年城乡之间恩格尔系数的差值不高于4.5个百分点,2002年扩大到8.5个百分点。200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1%,已达到了国际通行标准的富裕阶段,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为45.6%,仍处在刚刚摆脱温饱阶段。

二、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分析

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长期实施的城市偏向政策所导致。

(一)从农业内部来看,由于各种原因使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明显慢于城镇居民收入。1990~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7.6%,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仅为4.3%。2002年分别为13.4%和4.8%。2005年分别为9.6%和6.2%。收入增长速度的差距较大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制约因素很多,从农业内部因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使得主要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下降。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97年的46.6%下降到2002年的37.7%,农民的恩格尔系数同期由55%下降到

46.2%,恩格尔系数下降意味着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下降。也就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因此,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构成的农民收入出现连年增长缓慢。

2、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导致农业效益下降。由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造成农业投入成本增加。据国家计委对农产品成本调查的结果显示:1990~1999年物质费用占产值的比重,6种主要粮食合计从30.3%上升为41.7%,亩用工尽管同期由14.7个减少到10.9个,但每个工日的价格则由2.9元上升到9.5元,用工成本相应由42.6元上升为103.6元。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减少了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

3、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减少,影响了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乡镇企业在经历早期快速发展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逐渐地形成了稳定的发展态势,吸纳农业劳动力的人数减少,也就减少了农民的非农业收入。

4、以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全国乃至全球统一的大市场需求,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我国加入WTO,农业生产的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小农户生产供给对国内乃至国际大市场的需求之间产生了一定的不适应性。而且因农业生产规模小,难以应对市场风险,使农业生产在市场占有方面处于劣势。虽然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有些地方成立了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但并没有完全解决农户与市场对接之间的矛盾。

5、农村贫困人口多,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缓慢。据我国扶贫基金会统计,农村现在未解决温饱的人口有3000万人,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收入低于865元)为6000万人,两者相加为9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1%左右。而城镇居民中的贫困人口的实际数量为2200万人。

(二)从我国的政策、体制因素方面来看,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

1、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财政支农投入是国家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重要方面,可我国的财政支农资金不但不足,而且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资总量是不断增加的,但财政投资的城市偏向十分突出,财政的农业投资占总支出的比重极低。从1981~2000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总投资不断增加,但财政支农资金所占比重仅仅维持在8%~10%左右,尽管近几年我国减免了农业税,以及对粮食生产进行了直补,但财政投入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投资结构上看,用于农村事业及行政开支部分多,约占60%~70%,而用于建设性的支出比重少。在建设性支出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研与推广应用方面的比重少,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多;用于直接生产的资金少,间接支出多;农民直接得到实惠的资金投入少。2000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中直接补贴农民与农民有关的资金投入仅约占10%左右。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有关的资金投入约占23%左右,属于间接方式支持农业、农民、农村的资金,包括大型水利、生态、气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部门事业费、农产品流通补贴等约占67%。

2、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基本放开了工业消费品的价格,但仍有一些行业处于垄断经营状态,加上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仍很大。据有关专家估计1990年以来农民每年以“剪刀差”形式向国家贡献1000多亿元。总体上仍然是农村支持城市,其结果必然是工农业发展失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3、土地征用制度偏向城市,对农民土地多征少补。据统计1987~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31公顷,其中70%以上是征地。据测算,每征用1亩耕地造成1.4人失去土地,按此推算,同期至少3400万农民因此失去土地。随着改革的深入,城镇非农建设用地已由行政划拨转向市场化的出让,土地出让价格大幅飚升,但向农民集体征用土地的补偿办法和补偿标准仍很不合理,土地出让价格远远高于对农民的补偿。同时也使失地农民因此而失去了生活的保障。

4、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城乡居民、城乡劳动者的享有权利不平等,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随着经济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户口人员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已经高达46.5%,其中建筑行业占38%。但进城的农村户口居民和城镇居民由于户籍不同,就业、社会保障、享受公共服务等权利是不平等的,这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难以增长。如义务教育体制是按户籍关系安排儿童入学的,对于农民工的子女在城里就享受不到义务教育的待遇,至使儿童失学。据第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有流动儿童失学近2000万,而据中国儿童中

心的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再如进城的农民工不但收入低,居住环境恶劣,而且没有享受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据有关专家计算,每个农民工每年创造价值2.5万元,而所得仅为8000元,每个农民工每年的贡献为1.7万元,2002年9460万农民工的合计贡献为16082亿元.而大量的农民工没有社会保障,虽然有的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障,但这部分社会保障农民工是拿不走的,这一块农民每年又损失2~3千亿元.5、公共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支持有限。一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不合理。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要是由省、县、乡各级政府承担的。据有关调查,全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乡镇负担约占78%,县财政负担约占9%,省地负担约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2%左右。2002年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城市平均水平的38%,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城市平均水平的40%。二是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薄弱,使广农民缺乏基本保障。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费占中央财政支出的份额从未达到1%。据世界银行调查,中国20%的城镇人口享受政府卫生支出的比重超过2/3,农村人口只享受了不到1/3。城乡之间的人均卫生总费用差距在3~4倍,甚至6~7倍之间。199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分别为245.59元和70.07元.由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报务项目的展开。导致近年来有的地方儿童计划免疫任务不能完成,某些已经得到控制的地方病、传染病的发病率出现了反弹。由于缺乏医疗保障体系,农民的医疗费用已明显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出现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十分突出。三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很薄弱。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只有少数用于农村社会救济。1990~1999年的10年中,国家和各级政府社会救济金的总和7.9亿元,定期救助的人数只有52.8万人。农村除社会救济和传统的土地保障外,体现公平原则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没有建立起来。在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上,只存在小范围内进行了改革试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6172万人,领取养老金人数仅为97.8万人。而且由于农民投保挡次较低和投保时间较短,养老保险金的标准极低,人均只有180元左右。2002年农村仅有404万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占应保人数的25%,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人口占6.6%,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基本没有。城乡居民享…… 受社会保障服务的待遇极不公平。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个重大战略决策是党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阻碍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削弱了农业、伤害了农民这一深刻教训提出来的。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既要发展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以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良性互动;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目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协调发展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但我国城乡差别形成的时间较长,影响因素较多,需要体制改革和观念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间的有机协调,逐渐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解决

第二篇: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浅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摘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既是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今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予以妥善解决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在论述阐述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意义后,着重从纵向差距,横向差距和基尼系数等方 面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社会公平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成倍增加,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变化和收入渠道的不断拓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虽经多次曲折但总体态势是不断扩大的。

1、纵向差距

纵向差距包括绝对收人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可以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

教据来潭:《中国统计年鉴2007》...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1980年一2006年间,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城乡居民的收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l980年的47...6元上升到2006年的11759.5元,绝对额增长11281.9元,增长了大约24.6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l91.3元上升到2006年的3587.0元,绝对额增长3395.7元,增长了大约l8.75倍,相对于城镇

来说,增长明显缓慢得多。再从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数据来看,我们发现,从1980年到2006年这27年问。绝对差距从1980年的286.3元上升到2006年的8172元,增长了大约28.54 倍;相对差距从1980年的2.5O倍上升到205年的3.28 倍,虽然农村改革开始后这一比例有所降低,在1985年达到最小值1.86,但进入2O世纪9O年代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扩大,近年来更是呈现加速扩大的态势,到2006年更是达到了3.28,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不到1.5的水平。

2、横 向差距

数据来源:根括《中国境计年鉴 2007》数据 整理计算 .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各地区间城乡差距最大的是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比达4.59,城乡差距最小的是上海,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6,两个省(市)份的城乡差距值的比为2.O3。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的差异也比较明显,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包括天津、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上海、海南、河北十省市,其城乡收入差距比相对较小,平均为2.63;而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宁夏、西藏、陕西、内蒙古、青海、甘肃、四JIl、重庆、云南、广西、贵州十二个省市,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比平均为3。77;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六省,收入比为3.03,介于东西部之间。

3、基尼系数

数据来源:1980-2 004年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教据库’.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由1980 年的0.1813增加到20 06年的0.321,4扩大了77.96%,农村从1978年的0.2124增加到2006年的0.3561,扩大了67.66%,..而全国的基尼系数则从0.298增加到了0.47,也扩大了57.72%。从数值上看,我国早在1987年就突破了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及农村的收入差距必将进一步的扩大。[1]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原因探究

1、不统一的户籍制度和不平等的就业政策。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分割体制,中国人从一出生起就注定了今后的人生中将有不同的福利待遇,出生在城市的人生来就比出生在农村的人条件优越,这种差异和不平等导致种种特权愈演愈烈。众多的分析都认为,正是由于户籍制度等体制性障碍,造成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大中城市直接动用行政手段来限制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或从事较好行业、工种的工作,人为地阻碍了人口和劳动力在不同地区间的合理流动,使得城乡之间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两种不同的工资率、两种不同的福利性收入、两种不同的就业政策。这就造成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由于户口性质不同,许多市民能享受的待遇农民都无法享受,即使长期在城里生活、务工的农民,也难以取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这种由户口的不平等性所带来的待遇上的不平等,特别是由农村户口所受到的限制性规定,严重

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已经转移到城里的农民工也只能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而存在,这一切都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难以缩小。[2]

2、城乡改革不平衡也制约了农村的发展,拉大了城乡的发展差距。众多研究都指出,我国2O世纪70年代末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曾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在8O年代中期由农村转向城市,农村改革从1984年起就明显不再有强力推进,并逐渐滞后于城市改革,在城乡分割的体制下,城市发展获得了优于农村的政策支持平台,也为主要基于城市利益的权衡来取舍改革的重点和路径提供了便利。随着国家政策对城市改革的倾斜和集中,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农村发展相形见细,城乡收入差距日渐扩大。尤其是农村土地产权不完善,限制了农民手中土地的补偿、就业、社会保障的完善,甚至导致城市政府可以按照机会主义的原则,灵活取舍对计划和市场手段的运用,.为资源加快向城市集中增开了~道闸门。使得农民成为了城市改革的廉价成本承担者和利益受损者,造成了不仅仅是城乡收入差距甚至于是部分农民的生存危机。

二、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政策建议

1、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一方面要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使农业向现代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市场农业和二三产业转化;另一方面要增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传授科学技术和增产门路,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从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此外,还要加大对农业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措施。

2、统一城乡财税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政策和现代税收政策,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一城乡税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统一城乡财政加大农业投入,应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则,逐步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支持的力度,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和购买力,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并逐步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3]

3、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非均衡发展,使得社会保障待遇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分配很不公平因此,应通过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把农民纳入整个社会保障制度范

围,特别是在农民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方面,要积极探索农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排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

4、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种分配制度

通过政府的强制性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改变不合理的制度设置,体现社会公正的原则。继续深化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具体而言,对于农村来说,应该缩减基层组织的冗员,规范农村税费,减轻农民负担;对于企业来说,要探索职工绩效和劳动分红等模式,积极试行企业领导人、科技骨干年薪制和股权分配制度。同时,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加快中国的城市化过程[5]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年来已经成为了国家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个社会问题不可能一时半刻,一两年就可以解决。但是只要我们国家在方向上把握住了这个问题,再加上社会各界人士献言建策,人民的奋发向上的努力,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水平一定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1]陈云.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演变及“十一五”趋势分析[J].经济经纬,2008 [2]李锦.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制度解析与矫正l-J].知识经济2008,[3]张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 [4]王敏玉.缩小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5]牛苏林.和谐发展要重视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刀.学习论坛,..2007

第三篇: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随之增长。但问题也在不断的扩大,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这三十多年来,居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严重制约了需求的增长,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公众和经济学界普遍关注的热门问题。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因素众多,如经济发展、社会体制改革、国家相关政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就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的经济政策国情、社会现状等,提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策建议,以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二元结构;教育;投入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现在社会,我们一般用人均收入差异和基尼系数来描述区域或国家间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元人民币上升到2013年的6767美元,其中,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3元上升到26955元,增加了26611.7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13年的8896元,增长了8762.4元。城乡收入差距在1978年至1984年呈逐步缩小趋势,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是2.39,1984年为1.76,但是从85年开始,城乡居民的收入比呈逐步扩大趋势,2013年差距倍数为3.03。根据国际上的理论,当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为800~1000美元时,合理的城乡之间的收入比为1.7,而当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为1500美元时,城乡收入差距会自然下降。但与之相悖的情况是,截止到201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6000美元,而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3.03,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下降,反而还有扩大的趋势。

另外一个反应收入差距的是基尼系数,它是国际上通行的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的经济学家1922年提出的,目前是国际上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其经济意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一般来说,低于0.3属于收入过分均等。高于0.4属于差距过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城乡之间由政治分层逐步转化为经济分层,基尼系数尤其从90年代以后有逐年拉大之势,官方公布的我国基尼系数,2013年达到0.473,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进入不安全状态。而事实上,西南财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研中心发布的我国的基尼系数要比0.473高许多,着令人担忧。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关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原因,中国的学者很早就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结起来,我国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合理因素,又有不合理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主要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协调发展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严重妨碍着城乡之间物质、信息、技术、生产要素等的合理流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希望通过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来迅速改变经济落后面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政府的投资绝大和外援大部分流向现代化的工业部门,农业生产所得的份额很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工业产品的“剪刀差”低价收购农产品,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利润,再通过控制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把工业利润转化为财政收入。国家还通过农业税收入和农业储蓄等渠道获得大量资金积累,支持工业的优先发展。农村所创造的大部分财富被用来支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但以城市化为中心的工业化路线并没有缓解城乡收入的差距,改善农民的收入情况,反而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障碍。在户籍制度方面,自1985年以来,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导致城乡居民遭受不平等待遇。该制度明确将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类,而且两类人口在就业机会、福利待遇、教育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又存在巨大差异,公共财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向城镇过度倾斜,形成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基础。户籍制度将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在农村和农业,使得城乡居民的竞争起点不公平,使农村居民难以得到政治上和身份上的认同,没有给予农村居民以“平等国民待遇”。户籍制度规定“农业户口”的居民必须经过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才能迁入城市,其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和难度,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在农村和农业,减少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机会,阻碍了中国非农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2)、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已经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人力资本是对劳动力投资的结果,即教育的结果。实践证明,受教育水平程度和收入水平呈正比关系,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收入越高。劳动力素质较高者能够为社会能提供更多的贡献,从而获得的高收入。人力资本还表现在:受教育程度越高,所处的等级越高,他们掌握的技术水平也就越高,就越不容易被替代,得到的收入也就越高。据测算,受教育程度可以解释城乡收入差距的40%。在我国,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在农村表现为从事固有的农业经济,而在城市主要表现为从事建筑业、服务业等工作,此类工作简单,被替代的可能性极高。而且农村地区由于教师工资待遇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农村地区师资队伍不稳定,一些优秀教师会流向城市从而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均不能满足和适应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再者,农村学校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学硬件设备和校内基础实施。教学条件差,设备简陋,图书、体育等资源和器材严重不足。城市学校教育教学设备齐全,绝大多数学校已经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建立了包括实验室、语音室在内的一系列教学设施,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在享受教育资源上根本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3)、农业投入不足

城乡分割的财政投入体制使得我国对农业支持力度明显不够、投入严重不足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不相称。伴随着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农业减灾抗灾能力大为下降。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主要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由于多年来一直缺乏资金维护,目前大多已年久失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村交通不便,目前还有不少偏远农村地区未能通电;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及推广费用过少,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水平。虽然近年来我国财政支持农业支出数额虽然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总量依然不足。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需要注入大量的基本建设资金。在城市,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包括电力、通信、道路以及教育都是由国家财政支付,而在农村地区,这些项目很多都是由农民自己筹集,国家财政的支持力度远远不足。在公共教育、社会保障方面,国家对城乡的投入都是不均等的,而且差异很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但是农民的收入水平本来就很低,因此也不愿意过多的把资金用于此,那么国家财政的投资的不足必将导致农村发展速度的落后,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4)、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

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的运作,缩小居民间收入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援助系统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是减少收入差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在我国,社会保障在城乡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就目前而言,有两亿左右的农民脱离了农业乃至农村,成为临时或永久性的非农产业和城市的从业人员。这些农民从事的行业以建筑业、工商及服务性行业为主,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时刻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而工业、建筑业等行业的从业者还面临着工伤和职业病的风险等。这种伴随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现代风险结构明显有别于传统的、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自然风险,因而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形式就难以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了。但是,我国目前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却始终将农民工拒之门外,使农民不能平等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此外,因身份与等级的差异形成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极不平等的格局,直接损害了社会保障的公平与公正,强化了二元户籍制度。损害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更是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

三、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

(1)、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加大扶贫力度,保障农民利益,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总体上讲,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只有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居民的可持续增收,缓解城乡差距的扩大,实现城乡居民在更高水平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与此同时迫切需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后,在就业、社会保障、获得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利,在一切需要的资源上,都可以通过平等的与城市居民竞争获得,而不是靠户口所给予的“特殊身份”得到。彻底改革现有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枢纽、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城乡新型关系。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完成可以完全开放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的流动不受到抑制,就避免了形成分割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城市劳动力市场。因此,如果把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城市的各种补贴制度(如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改革相配套,实现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将有助于形成城乡经济的一体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在我国,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劳动力的技术含量不高,对于经济发展与创新方面都比较落后,这些阻碍了农民的收入的提高,也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所以,应当要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发展农村教育,首先应该当扎实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使农村儿童与城镇儿童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农村地区还要要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创新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大力发展以推广农业科技为主的职业教育,加强农业技术方面的教育,全面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把农业技术推广和教育事业结合起来,提高农民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使农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在农村建立人才开发机制,为农民提供培训机会;鼓励大学生服务于农村,将知识带回农村;积极开展农民工职业教育等。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如果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所在。近年来,劳务输出和特色优势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加,特别是劳务输出产业对增加中低收入的农民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后应当本着城乡统筹发展、以工促农的原则,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贡献。同时要鼓励大中专院校学校的毕业生到农村服务,加强对他们的补贴,为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政策支持,将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农村地区,带动农民致富。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发展。要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必不可少,因为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利益倾向会导致农业投入的严重不足。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政策主要通过政府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提供农业投入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从而达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目的。当前,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大财政的投资力度,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水利工程、电力设施、道路交通等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还要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改进粮食补贴方式、并建立政府指导下形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机制。粮食直补的效应表明: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直接支持、补贴的效果远远大于间接投入的效果。最后,放宽农民贷款政策,对于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给予更多的优惠和帮助。推进农村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鉴于目前农村的信用制度缺失,所以特别要搞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提高农村金融行业的信用度至关重要,为农民的创业增收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扩大农业投入来源,增加农业投入总量。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比如自然风光、当地特色文化等,开发农村创收产业,发展旅游业,并在技术上给予支持,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这个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是以反贫困为基准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我们应该建立农村土地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要提高土地补偿费的标准,制定合理的符合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征地补偿标准,另一方面,要改革征地补偿方式,将原先交给农民的土地补偿费绝大部分作为养老保障费,变为社会保障基金,提高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该就农村实际情况,就各个层次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使社会保障体系化、法制化。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人群的扶助力度。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将一定比重的资金投入到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卫生保健和救济扶持上,尤其在解决一些贫困地区低教育状况、增强贫困者自身发展能力上,政府要直接干预并辅之以有效的政策措施,在渐进式的改革中,最终实现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5)、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通过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落实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和非农产业,以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国际上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解决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长期性和根本性措施。农村工业化,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不断提高第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对于农村经济,政府应积极指导,使城乡对农产品供求双方信息得到尽可能对称,以便科学布局。以小城镇为枢纽,振兴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小城镇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阵地。在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中,应该做好规划,注意城镇特色、区位特点以及环境建设。加快推动城镇工业园的建设,促进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乡镇企业的资金需求,提高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立乡镇企业的运行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人才。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提供政策、资金等多方位的支持,带动农民致富。以小城镇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在交通、通讯、邮电、信息等方面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搞活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景天魁著.收入差距与利益协调[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2]黄祖辉.转型期中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陈文茹,孙大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探析[J].科学发展观研究理论月刊,2012.9.

第四篇: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因素

1.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表层因素

(1)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困难。这里的农业结构不仅包括农业的生产结构,也包括农业市场结构。具体表现在:①种植业结构趋同,品质不高;②农业产业体系发育不完全,特色不明显;③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流通不畅;④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增产不增收。但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农业生产率低,农产品竞争力不强,这种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因此,要通过农业产业收入增加来大幅提高农民收入还很困难。

(2)农村中非农产业不发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非农产业是指农村中乡镇企业和农户的非农产业经营。虽然部分农民收入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经营收入为主逐步转为依靠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主,但是,近几年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却表明农村中非农产业的发展不容乐观:①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增长放慢。这是农民现阶段获取非农收入的两条主要渠道,也是农民纯收入的两个重要来源。根据统计资料,1997年农民这两项收入之和是414元,1998年和1999年分别为448元和491元,三年年均增长10.9%,增长速度比1990~1996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下降10.6个百分点。②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下降。由于乡镇企业机械化作业程度不断提高,使得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1998年在当地转移的劳动力中,只有10.8%在乡镇企业就业,比1995年下降了19.2个百分点。仅1997年和1998年两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就比1996年减少900多万人,1999和2000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继续减少。由于吸纳就业能力的下降,靠乡镇企业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此外,在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且市场秩序日益规范的情况下,乡镇企业机制灵活的特点已经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加上国家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政策力度,使一些污染大、对生态损害严重、资源浪费大的乡镇企业的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乡镇企业破产倒闭,导致大量的农村工人失业,使得农村居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下降。③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比不上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是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几年,国家为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出台了多项政策,农村应瞄准这一时机加快其发展。

(3)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大量轻壮劳力就业无门,造成农民收入低下且增长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显然在城市和城镇,但是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要求。①城市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决定了大量从农业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将被滞留在农村;②小城镇建设滞后、总体水平低,影响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第一产业人口下降,二、三产业人口增长。但是,按国际标准统计,我国小城镇人口占城镇人口比重目前只有37.8%,比通常标准低7.2个百分点,就是说,少吸纳了3235万人。如果到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能够达到45%,现有小城镇能够上规模上档次,未来小城镇发展可以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力量。

(4)农民负担较重,农民的货币性收入增长跟不上实际负担的增长。近年来,国家对农民负担问题非常重视,出台了多项政策和规定,但一些地方的农民负担仍然很重。目前的农村税费改革已在各地进行了试点,并初见成效。农民负担在过去的一年里的确有了大幅度下降,但由于城乡收入的巨大差别,农民负担没有在根本上得到减轻。此外,农民收入低于城市居民的实际收入,可要交的税却远高于城市居民,如农业特产收入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税等等。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因素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因素是我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等级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份制度因素。目前有大约1亿以上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谋求劳动机会,城市所有的脏活累活几乎全由他们承担。可是他们所得到的劳动报酬和其他相关待遇却很低。他们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国家干部”或“国家职工”的编制。这些没有编制的就业者实际上得不到国家制度的认可,他们的权益当然也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他们被社会称为“临时工”或者“民工”。在城市里,他们饱受歧视,被认为是社会的最底层。与城市就业者相比,“民工”所得到的劳动报酬,仅仅是他们所应该得到的极小的一部分。城市职工大致可以被看做“国家的人”,他们享有近代以来在西方工业社会普遍流行的一些劳动保障和福利保障,干部更是在一般城市职工之上享有种种特殊权利和利益。而农村人口几乎是被隔离于制度之外的人口,他们没有国家保障的工资,没有医疗保障、没有住房保障、没有教育服务和体育娱乐服务。身份制度的存在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力束缚在土地上,形成隐性失业,导致生产率低下,若能将一部分多余劳力挤出,农村生产率将提高,农民人均收入也会上升。

(2)户籍制度因素。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1958年1月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1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标志着二元户籍制度正式确立。条例规定,没有城市公安部门的批准,农民不得将户口从农村迁往城市。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的方针,国家对城市人口的增长实行政策加指标的双重控制方法。这种户籍制度一方面将城市和农村割裂开来,限制了人口、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降低了经济投入的产出和效益,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农业经营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和购买力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即便有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务工经商,但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几乎不可能获得城市居民的身份,也就不可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工作机会及社会地位。工作预期不稳定,消费行为难以“城市化”,缺乏归属感甚至基本的人身安全感,使他们难以真正地融入城市,也遏制了他们投身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城乡隔离体制的制度性约束使得那些在城市就业的农民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条件和报酬收入。因此,即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大部分人也只是在温饱线上徘徊,收入很低。

(3)财政二元分割体制因素。由于二元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不允许作为国有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农民和市民共同占有国有生产资料,所以造成了城市居民独占国家资源和全民财产的事实(因为这些资源和财产都集中在城市)。在这种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的前提下,城市和农村各自独立发展,其结果可想而知。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必须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但是,目前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并没有注重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随着改革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迫在眉睫,可政府却没能负担起应负的责任,资金投入往往不够,广大农村居民实际上是被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的(国家每年对贫困人口有一定的扶贫资金除外),这也是农村许多人收入严重不稳定的一个原因。

(4)教育体制因素。“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长期以来,政府在这方面对农村和城市的投入是有差别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但由于政府没能创造良好的条件,以致许多农村居民无法享有这一权利或履行这一义务。1986年9月,《关于实施〈义务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公布。其中规定:“城镇,凡国家举办的中小学新建、扩建、改建校舍所需的投资,按学校隶属关系,列入主管部门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予以照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投资,以乡、村自筹为主。”也就是说,城镇中小学属于国家举办的学校,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建设,农村中小学则是农民自己的学校,由农民自筹资

金兴办。不仅建学校如此,教育经费的分配也是如此。农村基础教育大体上是“民办义务教育”,即除了公办教师的工资是由国家和当地政府财政支付的以外,基本上都是农民自己掏钱而举办的教育。政府在教育投入上的不公平造成了城乡居民在教育上的不平等,如不加以改善势必进一步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

(5)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因素。二元的社会结构必然带来二元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当等级制度和身分制度明确地把农民排斥于城市就业的大门之外以后,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就直接与城市户口联系起来了。有了一纸城市户口,就意味着可以享受各种各样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而那些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则只能望洋兴叹。公共事业负担城乡有别的二元体制决定着中国农民只能自己出钱办福利。在城市,一切公共设施的建设经费和开支均由国家、政府和全民单位负担。对此,城市居民不必从自己所得中掏一分钱。但在农村,农民必须自己出钱办中小学、办医疗、文化事业、道路、水电以及农村中的一切公共设施。民办的公共事业不但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也使得低收入的农村居民无法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设施和公共便利条件。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必要条件。

第五篇: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及政策导向分析

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及政策导向

分析

——以陕西省2000—2010年统计数据为例

白凤娇 邵忍丽

 2013-04-10 14:57:12

来源:《农业经济》2012年第11期

摘 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给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有了较大地改善,但也引发了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西部地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及金融服务体系等的不完善。本文以陕西省2000-2010年统计数据为例,探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及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策导向

推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显著地改善。但客观上也带来了社会经济利益在不同群体之间的重新分配和调整,致使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态势。西部地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也引发了我们对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的思考。笔者对陕西省2000-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中国社科院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而从全国各地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贡献率来看,西部地区是最高的,达到了58.3%。这也就是说,越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就越明显。就陕西省来讲,其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与西部兄弟省份特别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陕西省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课题。

(一)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近年来保持稳步增长

在西部大开发政策引导下,陕西省不失时机地抓好经济运行的质量,大中型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迅猛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全省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近年来保持稳步上升的良好势头(参见表1)。尤其是2002年起我国先后实行“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项目工程,使我省在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的基础上,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表1 2000-2010年陕西省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

注:2000-2009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数据来自陕西省统计局统计公报。

(二)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值呈扩大趋势

在全省经济水平整体提高的基础上,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仍然很突出。通过表2可以看出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值长期以来保持持续扩大的趋势。2010年陕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差为11590元,比2000年增加了7936元,是2000年的3.17倍。在陕西10多年来的发展中,党和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产生了积极效果,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将2000年来陕西城乡居民收入进行对比后我们就会发现,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总是高于农村居民。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对值稳定

虽然陕西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绝对值在不断扩大,但这是在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对值实际变化不大。从图1可以看出,2000年至今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比值维持在4.10左右。2009年达到历史最高值4.11后于2010年又回落到3.82。为了将城乡收入差距相对值控制在平缓状态,陕西省政府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在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同时控制好城乡收入比值,切实惯彻了中央“城乡统筹”的发展方针。

表2 2000-2010年陕西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

注:2000-2009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数据来自陕西省统计局统计公报。

图1:2000-2010年陕西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四)城乡居民收入的国内比较

在西部大开发政策引导下,陕西省城乡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但与全国总体发展水平相比,由于陕西地处我国西部,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如图2所示,自2000年以来,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值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2:20(0-2010年陕西与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比较

与全国城乡收入相对差距相比较,陕西省城乡收入比值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如图3所示,2000年至今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尚未达到3.5,而陕西省该指标已超过4.0,世界银行认为,农村居民收入应为城市居民收入的66%或更多一些较为合适,也就是说城乡收入比不超过1.52倍。这说明我省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依然很严峻。

图3:2000-2010陕西省与全国城乡收入相对差距比较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

库兹涅茨在分析英、美、德等国家历史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变动关系的著名倒“U”型假说,即在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当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水平时,收入差距达到最大并持续一段时间。此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收入差距又会逐渐缩小,不均等程度有所缓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已统分证明了这一点,美国在经历了70年的努力后,工农收入比才由2.5∶1缩小到1∶1左右。

陕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引导下,各地的人才资本纷纷流入,为陕西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使全省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令人惊喜的“上扬曲线”。但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外资的引入往往首先是在经济发展较快、基础设施较好的城市和地区,使得我省经济出现“不均衡”的发展状态。从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地区经济发展的失衡。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实际上是工业和农业之间关系失调所致。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而家庭经营收入有近90%来自于第一产业。由于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工农产品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农业增长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要慢于第二、第三产业。又由于城乡居民所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农村居民所从事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工资收入普遍较低。其次是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过低。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局面,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政府转移性支付的分享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农村居民享受不到城镇居民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待遇。这是加剧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制度障碍。

2、工农业投资比例失调。地方政府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明显少于城市,农业投资主要依靠农民个人的投入。但是由于农村包括价值流失在内的资源输出大于资源的输入,同时也包括税金、集体承包和集体提留以及各种摊派等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农民负担过重,这制约了农民纯收入的增长,因而农业投资就难以增加。农业在投资不足的情况下超负荷运转,其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有限。所以,这是导致工农业产值增长率差距扩大,进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近年来陕西农村经济发展较快,资金需求量也逐步增大。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对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并未起到积极作用。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发展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这主要是因为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信贷业务重点转向中心城市,对农业生产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处于萎缩状态,造成农村资金严重外流。其次,就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来说其发展势头相当迅猛,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复杂。尤其是非正规金融市场利率显著高于正规金融市场上的贷款利率,在这种情况下,非正规金融组织的高利率可能会加剧农村地区的贫困化。

三、缩小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已经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一)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1、推动农村居民城市化的进程。要改善陕西省“二元经济”的现状,提高农民收入,只有通过逐步推动城市化的进程才能实现。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中国城市化水平要达到47%的世界平均水平,需要转移农村人口1.5亿人,如果要将城市化水平提高到与中等工业经济发展相应的水平,则要转移农村人口2.5亿人。这说明我国将有大量的农民要离开土地转而成为城镇居民,城市化是趋势但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当地政府要充分考虑进城农民离开土地后的生活保障能力,逐步降低并最终取消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各种壁垒,在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统筹安排,特别要让农民及其子女接受教育的条件和能力。此外,要以城市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升级为契机,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培训和扶持,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

2、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对于西部地区,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非农就业机会较少,农村居民非农工资性收入比重较低。因此,促进人口流动和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最直接的方式。一方面,加大农村教育培训投资力度,逐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与职业技能,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同时也提高农民跨行业、跨区域就业的能力,实现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资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转移。另一方面,加快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增强其对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此外,做好农民进城就业培训、咨询、介绍和维权工作,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断优化农民非农就业环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应关注弱势群体。尽管近几年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涉及人群还比较少,经费还比较低,覆盖面还比较窄,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程度远远没有达到应有水平,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个人不能得到应有的救助。我们要重点关注弱势群体,把老人、残疾人、孤寡人员和其他低收入者作为社会保障的重点,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给予政策上倾斜。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最低,加大对这些人的社会保障力度将显著提高我国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三)强化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功能。首先,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农村金融体系,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如: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扶贫贷款等;其次,加大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正规金融资源供给,遏制资金严重外流。国有商业银行应在注重盈利性和风险生前提下力所能及地提高支农的力度。最后,规范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我们应该允许农村非正规金融在农村的存在与发展,但必须对其运行和发展加以规范,使非正规金融所承受的风险下降,所要求的回报率降低,使需要该金融服务的农村居民负担减轻,缓和城乡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谷军,康琳,陈荣荣.北京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1):101.[2]张鹏,袁方.农村金融、城市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J].经济问题,2009(8):38.[3]聂华林,翟彬.基于收入结构视角的西部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9(11):88-89.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项目《陕西省城乡居民消费的不确定性及政策导向研究》(批准号:11JK0078);咸阳师范学院2009年项目《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相关性研究》(批准号:09xsyk216)。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政治与管理学院)

下载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分析和影响

    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分析和影响 根据假期调查发现,城县与乡村的收入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会影响到经济的增长,不利于全国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拉大,会导......

    毕业论文: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南 京 财 经 大 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报告题 目: 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学生姓名: 周兴 学 号: 1102090229 院 (系): 经济学院 专 业: 统计学 指导教师: 尚卫平2013年 5......

    浅析如何解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目 录 一、引言 ........................................................................................................................................ 1 二、城......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食品101 钟智原 2010196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分析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分析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居民的收入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国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城......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哪里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哪里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增加农民收入的惠农政策不断出台,但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依然很大。我市统计部门的研究分析表明,2001年西安城乡居民收入......

    产业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精选)

    摘 要 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并最终影响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本文以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利用1998~2007年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相关数据,构建面板计量回归模型,研究......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