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商隐对王氏有着婚前的深情浪漫的追慕
李商隐悼亡诗对婚姻情感价值的新发现
李商隐对王氏有着婚前的深情浪漫的追慕,如《寄恼韩同年二首》、《韩同年新居饯韩西迎家室戏赠》等,有新婚时的缠绵相思:“且向秦楼棠树下,每朝先觅照罗敷”(《东南》),有悼亡后的凄凉感伤。而对婚姻生活中的王氏,感情则较为模糊。有些诗作也被认为是寄内诗,但争议较大,如《夜雨寄北》有寄友寄内之争。而《无题》(照梁初有情),冯浩认为是寄内诗,张采田袭冯浩之说,并引申出:“本集凡寄内之作,皆晦其题。”刘学锴、余恕诚先生在按语中的观点与此完全不同:“然以《无题》为寄内诗者,尚无其例。此篇实非赋体,乃比兴寓言体。诗中女主人公,即作者之化身。”争论本身就是意味深长的,按张采田所言,寄内诗为何要晦其题?为何要写得如此似是而非、模糊难定?王氏在其诗中形象的飘忽不定,是否意味着情感上的倦怠和漠视?
另外,有些诗作中虽有忆内之情,但因与名宦之想缠绕而退居次要,如《思归》:“旧居连上苑时节正迁莺。”思归之时,最让诗人忆念的是具有权力象征意味的皇家园林“上苑”,最能扣动诗人心弦的是暗含仕途迁转之机的“迁莺”时节,而妻子则自然退居次要。再如《蜂》:“青陵粉蝶休离恨,长定相逢二月中。”“青陵粉蝶”喻王氏,可见王氏于夫妻长期分隔的离恨幽怨,也可见出诗人对此离恨之不经意。联系全诗看,“家”乃为旧巢迢递,新巢难寄的退路而已。像这种忆内之情的退居,为社会所嘉许鼓励,也是为诗人所认同的。在《题汉祖庙》中诗人明确道:“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诗人是欲逐**千万里,欲回天地人扁舟的。在这种男性政治神话情景中,女性(妻子)必然被忽略在外,并且这种忽略往为被赋之以神圣冠冕的名誉,这也是中国古代闺怨、思妇诗多产的原因。
还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李商隐深情绵邈的爱情诗绝大部分是无法编年的,这些诗作写于何时?又为何人而发?这已成为千古悬案。但从其生平来看,写于王氏亡故之后的可能性不大。从《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与赴梓幕后的《属疾》、《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洒口占寄上》等诗作中可看出,悼伤后的李商隐意绪极为萧索凄凉,再无早年《镜槛》、《曲池》等宴集诗中的心旌摇动、情不自禁。“今朝歌管属檀郎”,宴集中征歌逐舞的声色之乐早已不属于自己,所以常称疾托病推辞赴宴。这样来看,其爱情诗就只能写于王氏生前,其中,柳枝之事、玉阳恋情于就婚王氏之前,但玉阳恋情的抒写多为追忆笔调,也就是说,这段恋情的余绪可能延续至与王氏的婚姻生活中。另外,就婚王氏后,义山漂转幕府,出入贵家府第,与贵主姬妾“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事或无望相思又有多少是与李王婚姻生活的重叠?
另外,在古代漫长的男权中心社会中,妻子这一人伦角色的文化负载是沉重 1的,“三从四德”、“七出”等都是以牺牲女性的权利和自由为代价的,“在男性文化空间里,妻子是一个符号,一个用以显示男性权威的参照物,也是一个任劳任怨为丈夫奉献一切的牺牲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妻子并不是丈夫在情爱意义上恋慕的对象,只是母亲角色的延伸,而千种风情、万般声色便只能期待于歌妓、女冠甚或是非现实女性了。
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与文化背景下,王氏猝然去世的意义才真正显露出来:李商隐悼亡诗并不完全是其与王氏婚姻情感合乎逻辑的延伸,相反,它的写作,恰恰是创作主体对世俗婚姻生活的人伦价值、情感价值的重新发现、体验过程,在这种伴随着追悔和伤痛的发现体验中,王氏的形象如水下冰山一样逐渐浮现出来,成为李商隐余生永恒的眷恋。
传统悼亡诗的价值取向是对亡妇母性美德的颂扬。正如李贽所言:“夫妇之际,恩情尤甚,非但枕席之私,亦以辛勤拮据,有内助之益。若平日有如宾之敬,齐眉之诚,孝友忠信,损己利人,胜似今世称学道者,徒有名而无实,则临别尤难割也。何也?情爱之中兼有妇行妇功妇言妇德,更令人思念耳。”[5](P45)元稹《遣悲怀》三首即为典型:“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这其中,悼祭对象换为母亲也是适合的。沿袭这一传统,李商隐悼亡诗中王氏形象也焕发着母性的光辉:王氏虽为“籍籍征西万户侯”(《韩同年新居饯韩西迎家室戏赠》)的千金,但为妻同样贤良艰辛。“自嫁黔娄百事乖”《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中有“寄人龙种瘦失母风雏痴”,衮师是李商隐最疼爱的骄儿“,衮师我骄儿,美秀乃无匹”是其沦落生涯的希望和安慰,而今才明白其美秀无匹的背后是王氏的辛勤操劳和拳拳爱心,失母的骄儿风采不再,惟余下令人心酸的“痴”和“瘦”。
李商隐悼亡诗中王氏的形象不仅仅是封建家庭伦常意义上的女性形象,同时还是情爱意义、审美意义上的女性形象。如《李夫人》(其三):“蛮丝系条脱,妍眼和香屑。寿宫不惜铸南人,柔肠早被秋眸割。清澄有余幽素香,鳏鱼渴凤真珠房。不知瘦骨类冰井,更许夜帘通晓霜。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苍。”《房中曲》一诗有这样的诗句“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李商隐在悲痛中从龙宫石枕上幻化出的就是王氏流光溢彩的眼眸,只不过在正统士大夫眼里,这样的诗句更应该加之于歌妓一类的非婚女性角色之上,而用于妻子,显然悖于妻子的道德规范和母性尊严,破坏悼亡诗的严肃性,有“轻薄”之嫌。《夜冷》中有“西亭翠被馀香薄,一夜将愁向败荷”。悼亡日久,王氏余香渐薄。
以这样的笔法来写王氏,可谓“香艳”,与传统悼亡诗是有相悖之处的,但却在某种程度上与女性期望达成共谋。与李商隐同时代的女诗人龟玄机曾作《代人悼亡》:“曾睹夭桃想玉姿,带风杨柳认蛾眉。珠归龙窟知谁见,镜在鸾台话向谁。
从此梦悲烟雨夜,不堪冷苦寂寥时。西山日落东山月,恨想无因有了期。”在抒写重心上与传统男性悼亡诗把对亡妇的追念痛悼之情建立在母性美德之上不同,与李商隐一样,言“言夭桃”、“玉姿”、“蛾眉”,重亡妇容颜姣好的描摹,都是对传统悼亡诗价值取向的一种偏离。不仅仅把亡妇作为妻子、母亲这样的贤内助来追念,而是作为情爱意义上对男性具有魅惑力的女性来追恋,因而,像“鳏鱼渴凤珍珠房”这样的表白显得更为可信,而“不知瘦骨类冰井,更许夜帘通晓霜”的痛苦煎熬也更而真实动人。
在情爱视角中,亡妻形象的审美价值突显出来了,但这种美又因其永远的消逝而具有了一种凄幻色彩,从而与李商隐其他的抒情诗诗形成了一致的情调。如《李夫人》(其二):“剩结茱萸枝,多擘秋莲的。独自有波光,彩囊盛不得。”前两句起兴,茱萸可囊盛而随身佩戴,莲子也可贮之莲房,而逝去的王氏则如那草叶上波光莹莹的露珠,凄美如幻,虽有彩囊也难以盛而贮之了,就如蓝田烟影,可望而难及,已是美的幻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锦瑟》作为悼亡诗来读是再合适不过的了:“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暧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可以说,王氏以其永远消逝的方式使自己在婚姻、爱情、家庭中的价值如水下冰山一样显露出来,使李商隐在追忆夫妻往事感到弥足珍贵的同时,又感到寒入骨髓的阵阵刺痛。李商隐《无题》诗本来就有一种凄幻色彩,但在伤心欲绝之中尚有缠绵如歌,而悼亡诗则是生命之爱永远失落的绝望。死亡本身就是冰冷的墙,书写着生命的悲凉与无奈,同时也无情击碎诗人的痴情幻想。
王氏之死,并不意味着李商隐夫妇关系的完结,而是在深刻意义上重新开始了。王氏形象在李商隐诗中频繁出现不在其生前而在其死后,生前的模糊、缺席和死后的虽死犹生、不在而在的鲜明对比是意味深长的,一方面透露出诗人情感心理上的悲凉不安,另一方面,也是理想主义诗人李商隐对世俗婚姻生活情感价值、人伦价值的重新发现和体验。这种发现和体验成为了其余生永恒的眷恋,并凝结为不朽的悼亡诗章。
第二篇:对王氏奖学金的认识
我眼中的王氏基金会奖学金
尊敬的老师、王氏奖学金评选人:
您好!
我第一次接触王氏奖学金是在大二的时候。当时大家都在准备申请国家励志、助学金,接着班委们又向大家介绍了王氏奖学金,再三强调王氏奖学金的申请。我当时的一个印象是这个奖学金的分量很重。只是由于班上一致推荐我为“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获得者,因此与王氏奖学金无缘。后来我上网查了下,王氏奖学金是往事基金会设立的一个奖项,专门鼓励青少年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知道是王鸿宾先生捐赠资产,经美国政府批准创建的一个社会公益团体。先是在江西中医学院设置雷大贞医学教育奖学金,后又在南昌大学设立了王氏奖学金,接着又在江西省师范院校设立杜玉如师范教育奖学金,1998年在江西省农业院校设立王氏优秀特困生奖学金。杜玉如师范教育奖学金和雷大贞教师奖励金两项分别用于奖励现在和未来的教师,这更体现了王氏基金会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重视,表达了旅美华侨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爱心。
王氏基金会奖学金是海内外人士设奖时间最早,受益最广,影响也最大的一项奖学金,其宗旨是奖励世界各地的中华学生学者,优先奖励对象是我们江西革命老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成绩优良,品行端正的学生。王氏基金会奖学金是对华人学子的激励和对爱国热情的传递,对中华民族尊师重教这一传统美德的弘扬。她是一项高贵的荣誉,是一种激励和鞭策,更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标志牌。她给予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奖励,她给予获奖者信心和力量,是对获奖者学习、品行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嘉奖以及对亿万学子的鞭策和敦促,同时也在学生当中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奖金和证书不仅仅是荣誉的象征,更饱含了一位海外赤子的殷切希望,包含了所有老师的心血和所有同学的关怀,包容了父母无微不至的教导和养育。
看着这些,我心里浮现了自己大学以来的点点滴滴。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在党的好政策下幸福成长的贫苦一代。一入大学,我就接到了国家助学金,解决了我的头号危难。我努力成长为一个优秀合格的大学生,不但要学习好、思想品德号,还要养成良好的身心素质,这样才能符合国家培养人才的标准。
真的非常感谢王鸿宾先生的爱心、公益心,让家乡的广大莘莘学子得到资助,得以完成学业。当我知道申请王氏的条件很严格,是奖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子,于是我一直从各个方面锻炼自己。加入院体育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是院里的一名运动员;培养自己的读书兴趣,于2010年加入校读者协会,举办了“读书圈”“百家讲坛”“图书漂流”等形式各样的的图书活动;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主动要求担任班级班长同时兼任模拟联合国协会副会长。大三努力学习,从以前三等奖学金到二等奖学金。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自己能够有资格参与王氏的评选。王氏奖学金就像我大学期间的一面标杆,让我严格要求自己,终于在今年有机会申请王氏奖学金。
时至今日我依然为王鸿宾先生的举动所感动,更确切的说是王鸿宾先生设置奖学金的精神和宗旨的指引。虽然我无缘亲眼目睹先生生前的举止,但依旧可以从的媒体上的每一篇朴实而感人的文字里依稀的触摸到先生生前的伟大与崇高,以及王氏后人们对优秀学子孜孜不倦的关怀。我深深的为王老先生那高尚的爱国情操所感染,钦佩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呕心沥血。感谢老先生一生简朴却将毕生积蓄投于祖国教育事业。我们要从王鸿宾先生一生的奋斗历程和言行中找到学习的榜样,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思想境界。
在与王氏系列奖学金打交道的这些时间以来,我学会了很多,知道人生不仅要为自己,更重要的是为需要的人而活,为实现人生目标而不懈的奋斗。
下面这些话是我一直想说话,沉淀在心里很长的时间:这一切都是爱心的行动。很感谢每一位支持贫困生、优秀生的人士。我的大学是靠奖学金(国家励
志、国家助学金)来完成的,每一分都很宝贵,因此我格外珍惜奖学金。这不仅是一份救助,而是一份鼓励和认可,获得了一个平等的学习进步机会,拥有了更强大的精神支柱,在未来的路上有信心有勇气直面困难和挑战。在各项助学金的帮助下,我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品行来回报每一位爱心人士,学成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给需要帮助的人。
最后忠心的祝愿王氏基金会这个公益基金会能够更好的、永久地发展下去、创办下去,更好的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为这项荣誉而奋斗并且获得到这份特别的鼓励和特殊的荣誉,以振兴中华之教育,促进中华之复兴,以告慰王鸿宾先生在天之灵!
***
******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