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5月:汶川5.12大地震两周年纪念爱国演讲稿
5月12日的那场大地震已经过去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在这两年里,灾区受灾同胞在政府和社会各届、以及全世界友好人士的帮助下,打起精神,重建家园,重建新北川。
“我骄傲,因为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我自豪,因为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此刻,我无意朗诵这情感激昂的诗篇,更无意宣泄心中的爱国情怀,而是借此来倾述历经浩劫的北川儿女的真情感悟。
也许历史将永远铭记公元5月12日这一刻,一场8级强震突袭我们的家园,地震波动全川,摇撼全国。顷刻之间山崩地裂、桥塌路断、尸横片野、哭声震天、大地悲泣,那一刻无数灾区人民倍感生命的绝望。短短80秒啊!竟使山川易容,河流改道,青山失色。80秒后的生灵在哭泣,苍天在哀号。但在这一刻,巨大的灾难也让中华民族握紧拳头,凝聚力量,举国上下,全民动员;这一刻我们悲痛着,牵挂着,同时我们又感动着,振奋着;这一刻,党和国家领导人穿行在灾区,决策在前线,温总理更是七次来到北川中学;这一刻,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不屈不挠,抗震救灾。救援队军民用生命挽救生命,用顽强回报顽强,用泪水抚慰泪水,用爱心书写爱心。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惊人的凝聚力,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真实感受到: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我们为爱而生,我们要用自强去感恩,因为我们北川人民是懂得感恩的。我们应该感恩,感恩我们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感恩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我们北川人从不服输,你看到了吗?抗震救灾的现场有我们自强的灾民;恢复重建的工地有我们不屈不挠的民众;生存的流水线上有我们憧憬未来的北川儿女。因为我们是自强不屈的北川人。我们绝不向困难低头,我们绝不向灾难让路。灾难已经过去,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在自强不息精神的感召下,用我们勤劳的双手描绘明天的蓝图。
作为北川中学的一名学生,一场灾难,展现了我们这个集体空前的团结。一场浩劫,诠释了师生们任劳任怨、勇挑重担的精神。感恩之余,我们大家更应该记下这感动的瞬间,以此鞭策自己立志扬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啊,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对所遇之事,我们都应该心存感恩,用我们的自强不息去感动。当年轻的心经历了人世的种种,却依然能够淡定面对曾经所发生的不美好一切时,我们会坚强的站在喧嚣的前后,感谢无数次心灵彷徨时对我不离不弃的感恩与自强,感谢他们对我们生命的救赎,感谢他们为我们的生命写下的不悔诗行!
在种种灾难过去后,我们更应该积极面对生活,放飞希望的翅膀。只有我们更好的生活下去才能不辜负别人对我们的期望。希望是照亮人生之路的火炬,它孕育着力量,孕育着新的生命,大灾重生的我们,脱去了震时的污浊,赶走了头顶密布的阴霾,明媚的阳光已照进我们光辉的未来。现在正是我们一展抱负、施展才华的好机会,为此我们更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憧憬美好的未来,放飞希望的翅膀。有了希望梦想才能照进现实;有了希望我们人生密布的荆棘才会被劈开;有了希望坎坷之路成坦途。作为年青一代的我们,作为北川中学的一名学生,更应为了我们的家园、我们的祖国放飞希望。因为这希望之光将指引我们成为建设祖国、感恩社会、服务人民的优秀青年。这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北中学子不抛弃、不放弃,敢于承担、敢于誓言的精神。
感恩自强,放飞希望,这需要的不是一句话语的承诺,而是我们行动的证明。感恩自强在人生的路上,放飞希望在梦想的天空,它们汇集在一起,将会构成我们生命的美好篇章!
第二篇:2010年纪念汶川5.12大地震两周年演讲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5·12”汶川特大地震带来的山河破碎的震撼和骨肉分离的痛苦。又是一年过去,这里汇聚着普天之下的人间关爱,正从悲壮中生长希望。
两年来,在政府的积极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在全世界海处侨胞和各国人民友好的帮助下,四川灾区人民崛起于危难、坚强奋进,用勤劳的双手加快建设灾后美好
新家园,书写着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精彩篇章。目前,纳入国家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4个项目已开工97%,已完成投资6600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70%。18个对口援建省市已确定援建项目3136个、援建资金751亿元,已到位援建资金502亿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有信心实现中央提出的“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
如今,灾区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经济发展势头恢复到了震前水平,进入到加快发展的轨道;投资发展环境恢复到了震前水平,国内外资本进入较快增长;干部群众的信心士气恢复到了震前水平,意气风发地创造新的生活。浴火重生的新家园,正汇聚升腾起新的希望。
一、灾区规划建设全面提升
灾后重建是一项关系长远的浩大工程。灾区重建效果,关键取决于科学规划、科学重建。重建工作从一开始就注重整体谋划、科学统筹,坚持用科学规划保障科学重建。震后第七天,我们就着手灾后重建规划。把恢复重建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开放合作、改善宏观环境相结合,积极探索科学重建之路。加强对重建工作的科学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确保灾后重建始终科学有序,高水平高质量推进。
科学规划引导灾区全新布局,催生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按照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灾区各市州、县市区都编制了相应的重建规划。规划做到了全域全程,覆盖了灾区城乡,涵盖了重建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农村建设首次有了科学的规划作指导,克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规划坚持了开门开放,集中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智慧,确保了规划和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规划体现了前瞻超前,处理好恢复与提升的关系,避免了把恢复重建搞成原样复制;规划突出了村镇布局和风貌特色,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县城初现现代化羌族文化城雏形,震中映秀变身自然风光秀美、民族风情浓郁的旅游小镇,原地异址重建的汉旺镇一派现代色彩,新民居、新村落、新城镇勾勒出灾区发展振兴的美好画卷。
二、灾区民生事业长足进步
灾后重建,最需要恢复和重建的是民生。重建的进度和质量,群众认可是最硬的标准。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现在,走进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灾后重建中,民生项目进展最快。各级党委、政府安排重建任务,民生项目是重中之重;调整重建进度,“加快”的主要是民生项目。震后10天,完成1500万人的应急安置;震后一百天,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完成1200万人过渡性住房安置攻坚;震后一年内,350多万户因灾受损住房修复加固工作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多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农村受灾群众在新房中欢度虎年春节;震后两年,25万多户城镇住房重建基本完成。今年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全部告别板房校舍,3002所学校今年9月将基本建成;1362个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已开工94.2%,群众受损的家园加快恢复。
灾后重建中,民生设施提升显著。灾区公共服务设施全面上档升级,建设标准更高,功能配套更全,服务能力更强。我们着力建设百年工程、精品工程,使重建项目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农房建设无标准、不设防的历史,学校、医院建成了最安全、最牢固、最放心的场所。一批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集贸市场相继落成,灾区综合保障能力比震前有了飞跃提升。这些灾区以往的“短板”,在重建中实现了“跨越”。
救灾就是救民,重建就是为民。扩大就业、安全温暖过冬、特困户帮扶、安置失地农民、保障“三孤”人员、伤残人员治疗康复、再生育服务、完善社保体系,一项项举措聚焦民生,一件件实事雪中送炭。去年,51个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震前水平。
三、灾区基础条件显著改善
地震灾区大多处于偏远山区和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本身就比较薄弱,地震又造成了更加严重的破坏。抓住机遇推进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一批关系长远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整个灾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
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灾区6条高速公路全部开工建设,88条国省干道和重要干线已完工43条、在建45条,恢复修建农村公路2.5万多公里。震后开工的第一个重大交通重建项目成都至都江堰城际铁路已建成运营,贯穿和辐射灾区的成绵乐城际铁路、成都至兰州铁路等项目开工建设,四川铁路正与东部地区同步迈入高速时代。从“大动脉”到“毛细血管”,日益完备通畅的交通网络为灾区重建和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灾区骨干电网和农村电网重建加快,震损水库除险加固进展顺利,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灾后的抢险救援能力在“4·14”青海玉树地震救援行动
中得到检验和体现。
灾区基础设施的加快重建和提升发展,既是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也是保障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四川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打下了基础。
四、灾区产业快速恢复振兴
灾后重建,既是一场“强筋健骨”的重生历程,更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发展洗礼。东汽汉旺老厂的时钟,永远定格在那悲情一瞬,而灾区发展振兴的脚步一刻也没有驻留。灾区经济没有垮,迅速走出地震的阴影,步入了更好更快发展的轨道。
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我们把产业恢复发展与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增强灾区自身发展能力。因灾受损企业全面恢复生产,阿坝铝厂产能倍增,东汽产能和销售收入创历史新高,去年6个重灾市州工业得到恢复性增长。受援县市都与对口支援省市建起了产业合作园区,引进了一批重要产业发展项目。飞地工业园区、产业合作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新的园区定位更加清晰、布局更加合理、区位更具优势。灾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一批落后产能及时淘汰,一批现代产业扎根兴起,产业“小、散、乱”的状况极大改变,灾区正在成为生态农业、绿色经济的聚集区、示范区。旅游业快速恢复振兴,地震遗址旅游、乡村旅游在灾区蓬勃发展。
产业领跑,发展起跳。灾区产业发展正在走出一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生之路。
五、灾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灾区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日新月异,所到之处新城拔地而起,村庄焕发生机,道路四通八达。新农村、新城镇揭开了发展新篇章,开启了灾区新希望。
不仅居民住房条件极大改善,而且城乡整体布局得到全面优化。我们在重建中坚持“三打破、三提高”: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打破“军营式”、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体现山水田园风光,突出地域民族特色。城乡住房既安全美观,又经济实用,既特色又现代,村庄布局、村落设计结束了散乱无序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集中居住、集约用地,城乡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不仅公共服务设施整体跨越,群众生活方式也发生历史性变迁。通过重建,灾区的学校、医院、敬老院、文化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和污水垃圾处理等民生设施全面配套。这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灾区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灾区群众住上新房,也用上了现代生活设施,告别传统落后,享受和融入现代文明。
不仅城乡环境风貌焕然一新,而且群众精神状态实现深刻转变。在重建过程中,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脏乱差的现象在灾区大为改观,洁齐美的面貌在灾区全面展现。更为宝贵的是,灾区从物到人的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干部群众走出地震灾难阴影,重拾生活的信心,自强不息的精神得到升华,展示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开放意识、创业意识、文明意识得到增强。
经过震后两年的艰苦努力,灾区重建进展快、变化大、效果好,成为城乡环境治理的样板,成为改善保障民生的示范,成为干部锻炼成长的课堂,成为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窗口。四川灾区人民永远铭记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永远感恩全国人民的无疆大爱!
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坚定支持,有灾区人民的坚韧奋斗,一定能够早日建成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第三篇:纪念“5.12”汶川大地震(范文模版)
纪念“5.12”汶川大地震
五一二,蜀汶川,突然乾坤倒,地动山摇转,顷刻山河破,房舍成残垣。
爹娘儿女相呼叫,死伤同胞几十万。
惨状不忍睹,痛苦剜心肝。
党中央,国务院,迅速组织大救援。
子弟兵打头阵,温总理上前线。
全国上下一条心,男女老少齐动员。
救援人员不怕苦,日夜与死神抢时间。
感人的事迹不胜举,生命的奇迹屡屡现。
灾难见真情,危急显不凡。
伸出一双手,众人可擎天。
送来一瓶水,滋润他心肺;
捐去万件衣,同胞觉温暖。
救援的车队排长龙,捐献的物资堆成山。
海外华侨多反哺,国际友援遍宇寰。
不单治伤残,心灵也慰安。
孩子放第一,教育理当先。
挥汗建造简易房,安置灾民避暑炎。
修公路,疏河川,重规划,再生产。
祖国是个大家庭,各族人民心相连。一方有难八方帮,共建美好大家园。
2008.9.
第四篇:2010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纪念日爱国演讲稿
站在两周年的节点上,回望这片哀伤之地、悲壮之地上的低回、奋起与重生,不能不让人再次感叹,我们从灾难中得到的,并不仅仅是痛苦,更是脚踏实地的前行。
“更加”,是在汶川灾后重建的报道中最为常见的一个词:校园要更加坚固、住房要更加舒适、设备要更加完善……所有的“更加”,实际上是两个“更加”:家乡会更加美,生活会更加好!
两周年过去,这样的“更加”,也已经慢慢落实成了展现眼前的图画:北川新县城,塔吊林立,9月底将形成城市基本功能;3002所需重建的学校,已有2609所竣工。
灾难本身并不会让我们前行,带来进步的,是我们在对抗灾难时积累起的经验、凝聚起的智慧和激发出的精神。所有的“更加”,并不是建立在灾难之上,而是建立在对抗灾难的人之上。如果没有重建地区干部群众擦干眼泪的同时挽起衣袖,怎会有被地震破坏的工厂重新马达轰鸣?没有对口支援地区不分你我的倾力援助,怎会有“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奇迹?没有全国人民的心心系念守望相助,怎么有明亮教室里孩子们的清亮书声、怎么有整洁砖房中升腾的袅袅炊烟?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前行,并不仅仅是那些看得见的“更加”。经历了汶川地震的考验,经历了震撼天地的生死救援,经历了国旗低垂的举国哀悼,经历了热火朝天的恢复重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也以更加成熟的姿态,面对种种考验、磨难。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强震。这一次,人们没有张惶,国家立即启动一级响应预案,救援队伍迅速进入灾区,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和数据;这一次,没有犹豫,微博成为新信息传播方式,民间慈善组织迅速开始筹集善款,明星们组织筹款义演,电视台暂停播放娱乐节目;这一次,没有疾呼,应对自然灾害,进行心理救助,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的自觉……是的,这就是深重国殇换来的坚实进步,这就是汶川废墟生长起的不屈力量,这就是我们所说:“与汶川人一起守望玉树”。
更重要的是,尊重生命、尊重每一个人,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这与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一道,成为灾难为中国带来的不可磨灭的精神印记,也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玉树7日,国旗再次为遇难的同胞低垂,各报纸、网站,以黑白铭记生命;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玉树灾区儿童与中外小朋友手拉手,被众人高高举起……不仅是对灾难中陨落生命的尊重,我们也看到王家岭井底井外对生命的坚守,看到西南旱灾中爱心如甘霖滋润心田。哪里有需要帮助、需要尊重的个体,哪里就是汶川,就是玉树。“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难道不是汶川精神的延绵?
汶川,两年过去,灾后重建将进入“造血阶段”:逐步转向以提升灾区发展能力为重点的新阶段。玉树,一个月过去,抗震救灾则将全面转入灾后重建阶段。灾难总会过去,生活仍将继续。或许,总结面对灾难时得到的经验、汲取对抗灾难时迸发的力量、传承战胜灾难时凝聚的力量,才是对灾难中不幸遇难者最好的告慰,对灾难后继续生活者最好的激励,也才是纪念汶川地震两周年的意义之所在。
第五篇:纪念5.12汶川大地震演讲稿(写写帮推荐)
纪念5.12汶川大地震演讲稿
纪念5.12演讲稿,几个鲜红的数字,是让人精神紧崩的数字,是让人心情沉重,但又唤来坚毅与顽强的数字.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始无前例的强度.倾刻间,强大的能量由地底纷涌而出.在毫无预兆的几分钟内,把一切化为人间炼狱.四起的岩石破裂声中夹杂人们惊恐绝望的呼号.道路挤压着变形.到处是楼宇崩坏的声音.砖瓦岩石坠地的声音.玻璃碎裂的声音.人们呼喊.尖叫.却显得那么无助和无济于世.在这强大的毁灭性力量面前.人类是软弱和无助的.几分钟后的宁静.时间仿佛停止了.只有远处楼房倒塌的声音.沉闷地像是骨头在体内被压断.空气中弥漫着粉尘.和着痛楚的泪水模糊着人们的视线.断断续续的痛哭声和呻吟声显得四周更加安静.转眼的变化让人们目瞪口呆.耳边仿佛隔了一层水.到处是残垣断壁.瓦砾无规则地散落在分成大小不一.不计其数的道路碎片上.它们被轻易地挤碎,像。。
点击更多的5.12汶川地震纪念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