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南旧事惠安馆读后感
《城南旧事》《惠安馆》读后感
不久前,我刚刚看了《城南旧事》这本自传体小说的第一章——《惠安馆》。
在我的脑海中永远挥霍不掉片段就是秀贞和小桂子重逢的那一片段,她们表现的是多么幸福,但爸爸不在身边,在幸福的幸福也不会很幸福。
在我的大脑上,贴了几页纸,那上面的内容就是秀贞与小桂子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底下的样子,是多么血腥,多么可怜。为了找失散多年的女儿和丈夫,她为了寻找他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让大家对这个“疯子”都产生了怜悯之心。
在我的故事书里,有一个故事的题目是——不公平。“疯子”就是我刚才说的秀贞。她,只不过是对失散多年大的小桂子太过思念了,但她没有疯。疯子都会像野生动物一样在地上捡东西吃,乱打人、抓人,可这些,你们在秀贞身上看到过吗?就算她真的是疯子,那也是被别人逼疯的。
在我的心里,同情心是不能少的,更不能少的就是公平,法律都是公平的,大家还有什么说的呢?所以公平——就是力量!
第二篇:《城南旧事》惠安馆 解读
秀贞是《城南旧事》第一部分《惠安馆》中的女主人公,与一个在故事中并未直接露面的“思康”相恋并未婚生子,最终却遭遇恋人抛弃、私生女死去的双重打击,导致有些痴癫。这样一个女性形象是可怜的、可悲的,而在文本内提供的语境中,她的存在,又是为人不齿、受人厌恶的。人们见了她唯恐避之不及,没有人愿意理她,她本是一个受害者,却无辜地忍受世人的唾弃。
《城南旧事》的构思可用四个字来概括:“离我而去”。集子中的五个系列短篇,都采用“别恨”的情节,秀贞、妞儿、偷儿、兰姨娘、宋妈等一个个人物和“我”相遇相识,而后又一个个的“离我而去”。最后,连爸爸也离我而去。“别恨”的情节配以反复出现的“骊歌”:“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把感伤哀婉的离情别恨渲染得淋漓尽致。秀贞和妞儿惨死于火车轮下,为她们悲惨的短暂人生划了句号,秀贞死了,还被人误解。这个世界上只有“我知道她们的秘密”,而这一切连同“秘密”也永远成为过去,搬了家,一切都离我而去了。孩子们喜欢的宋妈走了,曾与我推心置腹的偷儿也被抓走了,再也没有了那草丛里的好朋友,最亲近的爸爸也消逝了„„。在这应该充满了欢乐的金色童年里,留下的却只有别离。“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而没有了影子了”。作家用淡雅的笔墨将这一个个的别离故事娓娓道来,表面上看似不见情感的波翻浪涌,实则更显哀婉含蓄,更具深沉的感伤。
这种感伤之情还不仅仅在于英子和周围人的相识而后别离,不仅仅在于周围人的离我而去,它还在于:童年离我而去!“我”不仅告别了秀贞、妞儿、宋妈、爸爸、兰姨娘等人,“我”还告别了“我”——童年的我。这五个系列短篇是以英子的年龄增长为总的发展线索的。首篇《惠安馆传奇》英子六岁,末篇《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英子十二岁,从英子入学前到小学毕业,也就是从一个人蒙昧初开,进入童年,到告别童年这一宝贵时光。
英子这一人物,不仅仅是一个“穿线人物”,不仅仅是结构的需要才出现的,且不说这一人物有极鲜明的个性,整部小说感伤哀婉的艺术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英子“童年离我而去”造成的。她喜欢长大成人,又多么害怕多么不愿意告别童年,然而她终于告别了童年,过早地担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拿到小学毕业证书,爸爸去世了,“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对那“愚呆而神圣”的童年的回忆,品尝那一份告别童年的感伤,是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我”的童年永远离“我”而去了,童年的亲友也永远离“我”而去了,可那一份感伤之情却永驻心底,梦索魂牵,这才拿起笔来写小说。对此,作者有过明确的说明,她说:“为了回忆童年,使之永恒,我何不写些故事,以我的童年为背景呢!于是这几年来,我陆续地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城南旧事》是一部毫无虚构完全纪实的作品,作者说她写的是以“童年为背景的故事”,免不了虚构;即使纯属纪实,也是一个四十开外的中年人回头审视三十多年前的那一段生活,必然地注入了作者对那一段生活的思考。作者是如何思考的呢?这样我们就进入了《城南旧事》的第三层意蕴:宿命。《城南旧事》叙述的是小英子所看到的成年人的悲剧故事,这些悲剧具有“古典悲剧”的特色:强调不可违抗的命运。显然,作者无意从社会角度去思考和解释这些悲剧的原因,作者的构思不在于写“社会”,社会作为作品的背景是淡淡的。这与作者的其它小说很不相同。应该说,末篇写爸爸早逝,英子告别童年,是最具有“社会性”的:爸爸因为“叔叔给日本人害死,急得吐血了”。但全篇仅此一句,无心的读者甚至不会注意到它。这么重要的内容,可以表现爱国主义、民族矛盾、正义感等等,却被轻轻带过了,它只是极淡的一点背景。推到作品中心位置的是父女的亲情,告别爸爸,告别童年,苍凉而忧伤。朝夕相处的爸爸,转眼间不见了,六年前答应出席毕业典礼的诺言已不能实现,命运的不可违!评论者不该把作家偶尔提到的只言片语、局部形象、个别细节提出来大加阐释,强调间接反映的内容,使之符合既定的观念、先验的结论,而对作家在作品中处于中心位置的内容采取谈化虚化的研究方法,更不能把我们的结论强加于作者。《城南旧事》强调不可违抗的命运,是始终贯穿于整个作品的。《驴打滚》中的宋妈,也是一个难逃厄运的形象。她因为进城、帮佣,儿子不明不白死了,女儿被丈夫悄悄卖了。作家显然是把这一悲剧归于宋妈的命运:“宋妈为什么嫁给黄板牙,这蠢驴!”作家没有也不可能从社会、阶级压迫等角度去思考宋妈的悲剧。作品中表达了对宋妈丈夫极度的厌恶,纯朴的宋妈因为嫁给了这样一个赌徒丈夫才落得如此结果,这是命运的不公。五个短篇中,最具悲剧特色的是《惠安馆传奇》秀贞与思康的婚姻悲剧也是一个“命运悲剧”。把它看成是由封建道德、封建制度造成的悲剧比较勉强,封建伦理道德、封建制度是这一悲剧的远因,处于背景的地位,处于中心位置的还是“命运”。他们俩一个是北平人,一个是惠安人,各有老母,一个是孝子,一个是孝女。思康虽然是北大学生,但极贫苦,住会馆还住的是“跨院堆煤的屋”,长班都常常忘了送水,两人的感情正是在贫苦的交往中产生的。小说一再借秀贞之口说出思康的深情、纯朴。思康被母亲扣下不准北上,不是因为封建等级、伦理观念,成年的儿子侍奉贫苦中的老母无法谴责。那里极穷,尽吃白薯,“能叫外头去的人吃出眼泪来。所以,他就舍不得让我这个北边人去吃那个苦头儿。”秀贞也没有把怀孕的事告诉思康,“千山万水,去一趟也不容易,我要是告诉他我有了,不也让他惦记着!你不知道他那情意有多深!”两个相怜相爱的有情人,彼此为对方着想,阴错阳差,使他们终未能结合,进而一步步衍化为毁灭性的悲剧,美好的性格反而成为悲剧的动因,只能归为“命运”!如果他们中有一个是自私的薄情的,也许结局又另当别论。小说将这一悲剧原因指向命运,内在逻辑是非常清楚而严密的。
叙事主人公无意识地参与了悲剧情节的进程,促成悲剧高潮的到来,因而具有深沉的忏海意识,这是《城南旧事》悲剧故事的一个特色。上文已经说到,叙事主人公小英子不仅仅是一个穿线人物,不仅仅是结构上的需要才出现的。小英子是一个聪慧过人的小精灵,她拥有自己的秘密,又能窥视大人们的秘密,大人们却不知道她已窥视了秘密。八岁的年纪她已懂得了爸爸和兰姨娘的调情是对妈妈的伤害,不能明说,反受妈妈的斥责,委屈得伤心大哭,谁也不理解她哭的真正原因。为了拯救妈妈,她竟然促成了德先叔叔与兰姨娘的“好事”。虽然这一“好事”也许仅仅对英子妈妈是好事,他们也离“我”而去了,谁又能预料他们的命运呢?集子中有三个故事的发展是由英子推进,英子参与了故事的进程。她在似懂非懂的年龄,纯洁真诚的童稚行为却造成了别人的悲剧,伤害甚至毁灭了她所喜爱的人,也伤害了自己童年的心。英子善良地为疯女秀贞寻来了她的小桂子——妞儿,资助她们,让她们一起去寻找亲人,而这一对苦命人却因此惨死于火车轮下;英子真诚地喜爱草丛中善良纯朴的偷儿,真诚地说出小铜佛的来历,却为便衣逮捕偷儿指点了路。真诚和善良促成了悲剧高潮的到来,这就是 “命运”!想摆脱厄运,反而掉进陷讲,纯真善良的品行,反而推进了悲剧的进程,正是在这一点上《城南旧事》和古典命运悲剧相通。
五个短篇中,叙事主人公参与了故事进程的三篇都写得浓墨重彩。尤其是《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这两篇,叙事主人公英子参与了悲剧进程的故事篇幅最长,感伤意味最浓。为什么?作家写这些故事时,真实与虚构已融为一体,作家和“英子”已合二而一。这样,故事中的英子受伤害的童年经验已融化作家的经验,英子的忏梅已注入作家的心底。成年的林海音已完全沉溺于小英子的情感。秀贞、妞儿惨死,英子大病一场;小偷被抓走,英子“慢慢躲进大门里,依在妈妈的身边很想哭”。内疚、忏悔和委屈在童年英子的心底上烙下了伤痕。小说虽然是童年英子的视点,毕竟又是成年对童年的回忆,那种“是我促成了悲剧发生”的忏悔之情不可避免,因而伤感之情尤为浓烈。读这部小说时,你已经很难以区分“哪是真的,哪是假的”,作家在小说“序言”中也希望“读者们别问我哪是真是假,我只要读者分享我一点缅怀童年的心情。”所缅怀的有那金色的纯真童年,也有愚呆的忏悔。
小说《城南旧事》的乡思、别恨、宿命三层意蕴共同构成了深沉含蓄、感伤哀婉的艺术氛围,产生了引人人胜的艺术魅力。乡思,摇荡着海外游子的心,也震撼了大陆同胞的骨肉之情;别恨,引发着人们普遍的离愁别恨、亲情、友情,以及对每一个人不可再现的金色、愚呆、神圣的童年的回味;宿命,则启示你对人的生存的思考,虽然你未必赞同“不可抗拒的宿命”,你也许能“扼住命运的咽喉”,但你对种种偶然性造成的命运不也会感到深深的心灵颤动吗?小说在三个层面上都倾泻着如诉如泣的感伤之情,而这人生的三个生存内容,也最容易引发人们的感伤之情。
作如此观,也许我们更能接近小说《城南旧事》的奥秘。当然,《城南旧事》的艺术价值绝不仅仅如此,它还能读出别的意蕴。
惠安馆传奇 [阅读指导]
本篇以叙事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为写了两个苦命人的悲剧,一个是疯女秀贞,一个孤女妞儿。
叙事主人公“我”,也就是英子,蒙昧初开,又聪明伶俐,她目睹了这一对苦命人的悲剧。她拥有大人们不懂得的秘密,她以自己善良的愿望,想帮助这一对苦命人,却反而推动了悲剧的进程。
秀贞因情而疯,因爱而疯。她痴情地等待恋人的归来,痴情地寻找自己的女儿,她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她与恋人思康都是深情、纯朴之人,两个相爱的人都为对方着想,却使有情人未成眷属。他们之间若有一个是薄情之人,命运当另是一番结局。秀贞在悲壮地反抗着命运,却难逃厄运。
妞儿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小小年纪就在被打骂之中成为养父挣钱的工具。与英子在一起是她苦难童年唯一的欢乐,寻找到亲生父母是她埋在心中的梦想。秀贞与妞儿,这一对“母女”,似真似幻,她们却悲惨地丧生于火车轮下,结束了苦难的人生。
《惠安馆传奇》是《城南旧事》五个故事中悲剧意味最为浓厚的一篇。
(P9,2行起)描写得多么细致!早晨斜射的阳光中飞舞的尘埃。(P10,9行起)很自然地交待了这是冬天。(P10,16行起)方言与京腔差异中的趣味。(P10,22行起)引出故事中的主人公。
(P11,4行起)父女对话中自然地交待出故事的背景。(P11,13行起)孩子与大人眼中不同的主人公。(P11,23行起)第一次正面描写故事的主人公秀贞。
(P12,5行起)纯真的孩子与被认为疯子的秀贞目光相遇了。(P12,11行起)天真与恐惧相伴,多么准确的心理描写!
(P12,21行起)大人以为她被吓着了,而她心里却是在惦念秀贞。(P13,8行起)又一次写到惠安馆,却不展开和深入。
(P13,18行起)转而写井窝子,引入另一个小主人公妞儿。使上文的惠安馆更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P14,2行起)英子的仗义,保护弱小的妞儿。(P14,7行起)妞儿也是贫家女。
(P14,21行起)孩子与大人的评价眼光总是不一样。
(P14,24行起)用“我”来与妞儿作性格的比较。英子胆大,妞儿温和。(P15,10行起)不经意地突然出现的疯子。出奇不意,才能引人入胜。(P15,14行起)“两个泪坑儿”的描写,为后来的悲剧埋一个伏笔。(P15,22行起)引出悲剧故事的一个原因。
(P16,6行起)秀贞妈妈的内心多么希望自己的女儿不被别人害怕而被别人喜欢。
(P16,16行起)大人总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孩子心里藏着许多秘密。(P17,1行起)秀贞陶醉在对她的孩子小桂子的爱之中。
(P17,10行起)作家只白描了几个人的语言、细节,却活画出了各自的心理。
(P17,19行起)秀贞沉醉在自己的“胡说”中,英子却不知胡说中的悲剧。(P18,6行起)聪明的英子也还不能明白悲剧的真相,可是她已经越来越接近它了。
(P18,15行起)孩子们总是在自己的娱乐中听到大人们的事。
(P18,22行起)从二人的对话中复原了秀贞的悲剧,叙事的视角是英子的。(P19,11行起)这里又埋了一个伏笔。没明确交待小桂子的结局,也无法交待。
(P19,22行起)这样说明秀贞悲剧故事的真实性,而非传言。
(P20,4行起)都哈哈笑了,笑的都是对方不明真相,而接近真相的是女孩英子。
(P20,11行起)由一双新鞋,到“门槛踢烂了”,写出英子成了惠安馆的常客,成了疯子秀贞的好朋友。
(P21,2行起)童趣。
(P21,9行起)冬天过去了,春天快来了,秀贞一年四季都在她的梦里。(P21,22行起)只有天真的英子对疯子秀贞寄予深切的同情,她因爱而疯,她的爱也是天真、纯洁的。
(P22,5行起)这个细节写活了作为疯子的秀贞行为的有违常理。(P22,11行起)实写秀贞的瘦,隐含的是英子的同情。
(P22,17行起)生动的比喻,门响的刺耳,反衬出这里的寂静,死气沉沉。(P23,2行起)秀贞年年月月在寂静中、在幻梦里等着她的恋人归来。(P23,16行起)所谓疯子就是只会按自己的逻辑去想问题,在自己的逻辑中,并不疯。作家这一段文字把一个疯子的内心逻辑表现得很准确。
(P24,3行起)回到现实,她的逻辑又乱了,内心却是思康未走远,就要回来了。
(P25,16行起)爸爸表面很凶,内心却很慈善。(P26,12行起)快乐而朦昧未开的童年。
(P26,18行起)各自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家庭。(P27,13行起)童年的快乐是简单的,也是单纯的。
(P27,17行起)妞儿的童年,快乐也不彻底,这里交待出她内心的压力。(P28,10行起)妞儿已经失去了单纯的童年快乐。(P28,15行起)妞儿怕她的爸爸,是真怕。
(P29,3行起)两个女孩无声的交流,妞儿无声地流泪。这样的描写,使读者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P29,17行起)妞儿的爸爸是真打,与上文写我的爸爸表面的凶狠形成对比,为后面交待妞儿的身世埋下伏笔。
(P30,8行起)妞儿的童年,是孤独的童年,也是苦难的童年。
(P30,17行起)这段文字非常准确地写出了英子对齐化门的内心印象,模糊而又清晰,似真似梦。
与上文写小桂子相呼应。
(P31,1行起)亲密的接触组合进深刻的疼痛。
(P31,17行起)小小的年龄已经懂得隐藏自己身世的伤痛。(P31,22行起)闪电、雷声的比喻准确地传达出英子内心的震动。(P32,2行起)由妞儿的不幸转入对自身的恐惧,准确地刻画了一个小女孩天真与脆弱的心理。
(P32,11行起)多少孩子问过这样的问题!
(P33,1行起)文学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细节与感觉。
(P33,7行起)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找到亲爹亲妈是妞儿的梦想与生活的希望。
(P33,18行起)她在梦中已无数次梦见过亲爹亲娘。
(P34,4行起)英子在为妞儿的身世伤心,可是大人怎能懂得孩子心里的疼。
(P34,22行起)由写妞儿转入写秀贞,逐渐把俩人的命运悲剧融合到一起。(P35,2行起)完全符合一个疯子的言行,她有自己的感觉,自己的世界。(P35,21行起)在她的幻觉中,在她的世界里,她的恋人仍在病中安睡。在别人的眼中,她是个可怕的疯子,而她的内心充满了母性的柔情。
(P36,4行起)自古相传的风习与民俗,充满了趣味性。(P36,22行起)埋下一个伏笔,为秀贞带妞儿出走。
(P37,6行起)这个比喻突出了秀贞的瘦,传达出对这个可怜女人的同情。(P37,12行起)青草黄,绿叶掉,桂花香,把秋天具象化了。
(P38,1行起)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又自然而然地交待了小桂子的去向。也非常符合已经疯了的秀贞的思维特征。
(P38,16行起)由表引出他的穷,为悲剧作铺垫。(P38,21行起)秀贞不忍心让思康惦记。(P39,10行起)思康不忍秀贞去吃苦。
(P39,12行起)两个情深意浓,相怜相爱的人,彼此为对方着想,最终未能结合,一步步走向毁灭性的悲剧。只能归为“命运”。
(P40,3行起)生产的疼痛与桂花的香气,是秀贞永恒的记忆。(P40,20行起)又埋下一个伏笔。
(P41,4行起)秀贞只在她的情感深处被认为是疯子,在生活中她何其爱美!
(P41,20行起)她穿行在幻想与现实之中。(P42,1行起)从幻想中回到现实,最深刻的疼。
(P42,16行起)思康的穷,住会馆里还住的是堆煤的小屋。
(P43,3行起)一个是长班的女儿,一个是穷学生,这是他们一见钟情的基础。
(P43,19行起)住的是跨院,长班送水都会被遗忘。思康要水也只能轻轻地叫一声。
(P44,2行起)再次刻画思康这个穷学生内心的自卑。
(P44,18行起)俩人的感情正是在贫苦的生活交往中加深的。
(P45,5行起)深情的故事让英子也产生了幻觉。若只写秀贞沉于幻觉,是当局者迷,写英子也产生了幻觉,更加映衬出秀贞与思康的深情动人。(P45,19行起)英子无意之中提到妞儿,在她的深层意识中已经把小桂子与妞儿合二为一。多么高明的伏笔!
(P46,8行起)贫病中的相濡与沫。
(P46,20行起)幻觉与现实的交错,时间的混乱,这是对精神病患者的准确描绘。
(P47,2行起)托英子找小桂子。从秀贞的角度埋一伏笔。(P47,10行起)又一次把妞儿与小桂子合二为一。
(P47,12行起)思康是孝子,孝顺的儿子侍奉老母,无可非议,阴差阳错,成为悲剧。他们都不是薄情的人。
(P48,9行起)英子是一精灵,极聪慧。(P48,14行起)刻画英子的心不在焉。
(P49,10行起)英子沉迷在只有她一个人知道的秘密中。
(P49,17行起)似睡非睡,现实与梦境的交汇,作家写得很生动、准确,凉飕飕的感觉在梦中成为“一盆凉水从脖子上灌下来”。
(P50,8行起)从妞儿的角度,写英子被只有自己知道的秘密所折磨。(P50,20行起)不写天上的雨有多大,却写地下的雨水越来越多,侧面的描写让读者更有想象的空间。
(P51,21行起)英子已经把妞儿和小桂子融为一体。从最初的无意识流露,到这里越来越清晰。而妞儿哪里会想到她的命运会与一个叫小桂子的孩子扯到一起!
(P52,10行起)一个女孩独自拥有这样的秘密,是过于沉重了!(P52,18行起)妞儿的养父是个落魄的八旗子弟,前清遗少。(P53,2行起)养女只是他挣钱的工具,妞儿的童年没有爱。(P53,11行起)她幻想着亲爹亲妈的爱。
(P53,22行起)借妞儿养父母之口,交待妞儿的身世。(P54,12行起)一个人的秘密让英子分不清现实与梦境。(P54,20行起)以具象的秋天,把妞儿与小桂子融合到一起。
(P55,8行起)这一块青记,是实证的细节。如何描写它,体现了作家的功力。
(P55,14行起)似真似幻,若有若无!在这个悲剧故事中,作家既不能肯定妞儿就是小桂子,也不能否定。这样的描写又符合此情此景中英儿的心理状态。(P56,1行起)叙事的情节发展到高潮,往往有个高潮点。英子决定“我带你找你亲妈去”,就是这部小说悲剧故事的高潮。
(P56,15行起)英子进一步强化着妞儿与小桂子的同一性。
(P57,11行起)英子做出了决定,心里开始轻松了,她要去完成一件大事。(P58,8行起)英子身体的激烈反应,更源于心里拥有的秘密在激动着她,她所作出的决定在激动着她,而她只能独自承担这一切。
(P58,21行起)大人们都不理解孩子内心的秘密。
(P59,15行起)天真的英子不懂得金镯子的贵重吗?不,为了实现一个善良的愿望,英子什么都顾不得了。
(P60,1行起)这段话为妞儿的到来设置了合理的逻辑。
(P60,13行起)英子怎么也不会想到,她出于善良的愿望却把妞儿一步步引入了黑洞洞的悲剧里。
(P61,4行起)迷茫、惊喜、委屈、不知所措,„„妞儿心理的复杂难以言表,简单的一个“嗯”代表了全部。
(P61,18行起)重复的副词,强调了她们步履的轻,一声响则反衬了其静。(P62,5行起)灯光的微弱,是此时此景的必需。(P62,13行起)生动地刻画出旧时代娇羞女孩的模样。(P62,20行起)又是两个重复的程度副词,刻画了秀贞的疑惑与惊喜过程。(P62,24行起)这一声喊,惊心动魄!
(P63,13行起)准确地刻画出此时此景妞儿的心理。(P63,18行起)秀贞若此时说声谢,她就是个正常人了!(P63,22行起)读者此时更能体会出作家写灯光不亮的重要性。
(P64,3行起)轻轻而难为情地叫妈,非常准确地写出了妞儿的心理:渴望而又不无疑惑。
(P64,13行起)秀贞的妈妈以为响声仅是英子一个人的。(P65,1行起)这里描写的画面感极强,像电影镜头一样。(P65,9行起)病中的英子完成了她善良愿望,是福?是祸?(P65,13行起)昏睡中慢慢醒过来的感觉。
(P66,5行起)通过对话,侧面描写,交待了两个苦命人的悲惨结局。秀贞死了,还被人误解。
(P66,20行起)简洁地交待搬家。
(P67,6行起)形象地写出从病中醒过来的瞬间感觉。
(P67,22行起)英子的记忆还在十多天前,这记忆将要伴随她的一生。(P68,16行起)镯子回来了,两个苦命的人永远回不来了。(P69,6行起)表也回来了,人呢?
(P69,13行起)相识与相知的记忆,点点滴滴,永存于童年的心上。(P69,24行起)大人对孩子的理解,总是错位的。
(P70,4行起)还是一个人的秘密,大人们永远不知道英子做了什么。(P70,22行起)搬了家,也永远不会忘记那童年伤痛的记忆。(P71,7行起)电影镜头一样的画面感。
(P71,12行起)即使仅是天上的云,也会让英子想起那苦命的人。(P71,20行起)街边的花香、鞭痕,多少事物都会引起英子的联想。(P72,6行起)内心的伤痛,使人成长、成熟。
(P72,18行起)英子可以告别从前生活的环境,却不可能告别自己伤痛的记忆。
(P73,1行起)英子因这一事件,朦昧初开了。成长与成熟,总要伴随着伤痛的记忆吗?
美文解读
小说是以英子的自叙为叙事角度的,《惠安馆传奇》中的英子只有6岁,是一个蒙昧初开,刚刚开始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岁月。她眼中的秀贞并不是人们所说的疯子,和她一样年纪的妞儿却有着她不能理解的苦难。这两个苦命人各自在自己的生命线上苦苦挣扎,英子所见所闻是零星的,一个个片段把她们的身世描绘出来了。英子在小说中不仅是一个发现者,不仅有所见所闻,还是一个参与者,她有自己的所思所为。通过她的参与,把这两条线索上的苦命人的命运一点点拉近、交汇,小说情节的发展就是两条线索交汇的过程,秀贞和妞儿走到了一起,小说的情节发展也就到了高潮。结局却是英子想不到的悲剧,二人的命运完全走到了英子所想象的反面。这对英子来说是极为沉重的打击,蒙昧初开的她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她大病了一场。这是她人生教育的第一课,命运是这样的残酷!这对于小英子来说,未免知道得太早。但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一直在与命运抗争,它给予的是抗争的力量。无论是秀贞还是妞儿,她们都不甘心屈服于命运对自己的摆弄,她们都怀着自己的梦想,在反抗着命运。秀贞的性格里充满了悲壮的色彩,她不顾世俗的压力,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宽厚仁爱,爱她的恋人,爱她的孩子。她一直被世俗的人们拒绝,包括她自己的父亲,连死了都还被误解。只有英子,因天真未失而能懂得她,而英子的所思所为却反而推进了她悲剧的进程,使她走进了黑暗的生命深渊。命运不可抗拒,正是在这一点上,小说与西方古典悲剧理论相契合。
中国的叙事文学,述说社会悲剧的作品很多,而抒写命运悲剧的作品很少,在悲剧故事里具有悲壮的英雄色彩的性格更少,这正是这部作品的可贵之处。
[阅读指导]
序,就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字,通常是该书的导读和说明,如创作意图,创作原则,创作动因和过程等等。可自序,也可他序。在中国文学遗产中,不少名篇佳作产生于序跋体中,古代的如王勃的《滕王阁序》,现代的如鲁迅的《〈二月〉小引》。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序》,是一篇别致的序言。它以两篇旧文为主体,一篇写的是在北平的童年往事,一篇写的是对父亲的回忆。两篇都是散文,散文以真实性为本质特征,小说却免不了虚构。把两篇写实的散文作为《城南旧事》这部小说的序言的主体,实在是别出心裁。
它首先告诉你,这篇小说在虚实之间,是一部以自叙传为基础的小说。“读者们别问我那是真是假,我只要读者分享我一点缅怀童年的心情。”另外,它点明了这篇小说写作的动因。那些真实的童年往事多么生动有趣,让作家永难忘怀,“为了回忆童年,使之永恒”,写下了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角一个个地“离我而去”,形成了小说的结构,最后亲爱的爸爸也离我而去了,“父亲的死,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段落”,父亲死了,童年结束了,小说也结束了。
序言,是开启这部小说艺术之迷的一把钥匙。
(P2,2行起)写卖出价晚香玉的、换电灯泡的,都只是铺垫,为唱话匣子的出场渲染气氛。
(P2,14行起)“飞跑”一词,使其急切的心情跃然纸上。(P2,24行起)天真、幼稚,又得意洋洋的神态。
(P3,3行起)回忆,是需要细节描写的,有了细节才能生动有趣。(P3,18行起)童年的乐趣常常在于对长辈的不从,自己去寻来。
(P4,12行起)有些民俗中的所谓“迷信”,是用恐吓的手段达到科学的目的。
(P4,20行起)这是本篇“序”的核心,点明了《城南旧事》的写作动因,及小说的第一层意蕴:乡思。
(P5,2行起)“离我而去”,是五个故事的构思,也是整篇小说的意蕴:别恨。
(P5,19行起)写出了一个立体、多侧面的父亲形象。
(P5,5行起)不为尊者讳,不避父辈的弱点,写出了一个真实的父亲形象。(P5,14行起)详写父亲的爱花来证明上文说到的父亲是一个“对生活有浓厚兴趣的人”,使抽象的叙述变为具体的描写。
(P6,1行起)在一篇短文中,要有详有略,这里对父亲的叙述就是略写。(P6,20行起)城南有说不尽的回忆,它们结晶为诗意的故事。是小说就免不了虚构,而情感是真实的,这是佳作的根本。
[美文解读]
序言,提供了导入这五篇小说艺术之宫的路径。它说明了小说写作的动因以及基本的构思,还描绘了故事发生背景中的民俗风情。如果仔细品读,你还会发现,小说写她父亲的态度,正是小说的基本写作态度,即对主要人物不作黑白分明的价值判断,不为尊者讳,也不刻意美化,保持人物立体的真实性。因此,这部小说在平静而朴素的叙述中,读来让人感到亲切。人物是朴素而亲切的,像我们生活中所常见的人物;故事也并非起伏跌宕,自然而然的发展中,透露出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对人间温情的赞美。小说感伤的诗意也已经弥漫在这篇序言所引入的散文中。
第三篇:读《城南旧事》——《惠安馆》有感
读《城南旧事》
——《惠安馆》有感
一个宁静的下午,一声蛙鸣,打破这静寂的境界,打破我的思绪万千的梦。我合上《惠安馆》,回快着这篇由林海音奶奶写的《城南旧事》,不禁感慨万千。
这篇文章写提林海音小时候,家住老北京,在她们这条胡同的最前面有一座惠安馆,里面有一个名叫秀贞的疯子,林海音常常和她玩,作者还有一个朋友,名叫妞妞,(林海音)因为一次发烧,听到了事情的大概,误打误撞,帮妞儿和秀贞团聚,可是不久后,秀贞母女俩,便被飞驰而来的火车撞死了。
读完,我感觉作者(小时候)天真、烂漫,完全不怕疯子秀贞。秀贞对思康的爱令人感动。妞儿不幸的命运令人可怜。
我多想去那时候的老北京!我要认真写完笔记,读完这本书,后面有什么样的故事?我要看一看!
第四篇:关于惠安馆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惠安馆》一文,全文是由冬阳下经过英子门前的骆驼队引起,勾起了她对童年的回忆,从而展开了她对北京城南旧事的回忆。
本文主要讲了:英子来到北京的第一个冬天,认识了可怜的妞儿和“疯女人”秀贞,她们是英子在北京结识的新朋友,因此英子经常去找“疯女人”秀贞玩,从而知道了秀贞变疯的原因:秀贞曾与一个借住在她家的大学生相爱了,后来大学生说是回家去请求父母答应他们的婚事,却再也没有回来,而当时秀贞已怀上孩子,生下的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底下生死、下落不明,秀贞由于受到双重打击而变疯了。
英子很同情秀贞,很想帮助她。英子得知可怜的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面有一块青记,秀贞说是让阎王爷一生气给戳到世上来的,原来她的母亲就是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打算带妞儿逃出去找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英子觉得很悲伤、很婉惜。
本文的主人公英子天真活泼、聪明可爱,又乐于助人,所有人都很喜欢她,她不但不嫌弃秀贞,还帮助秀贞找到了小桂子,英子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姑娘。
第五篇:四年级《城南旧事》之《惠安馆传奇》教学设计及反思
四年级《城南旧事》之《惠安馆传奇》教学设计及反思
四年级《城南旧事》之《惠安馆传奇》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
2.指导阅读整本书的常用方法。
3.初步感受名著《城南旧事》中的生动的人物形象。
4.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体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初步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播放《送别》音乐)
师:同学们,从音乐中,你听出了怎样的情感?
生:悲伤、凄凉„„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再次走进《惠安馆传奇》这一章节中。(板书:惠安馆传奇)经过了四天的精心阅读,利用这节课的时间我们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走进《惠安馆传奇》
师:谁来想把自己的读后感与大家分享一下?
1.生读《惠安馆传奇》读后感。(找两名学生)读后共同评议。
2.出示教师的读后感。
师:老师也写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也想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感受。我为读后感起的题目是:爱。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自己的感悟:友爱,母爱,妻爱(板书)
3.先走进“友爱”
(1)秀贞
师:瞧,一个疯子出现在了英子的面前:(出示)她穿着一件绛紫色的棉袄,黑绒的毛窝,头上留着一排刘海,辫子上扎的是大红绒绳,她正把大辫子摔到前面来,两手玩弄着辫稍,愣愣地看着对面人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洋槐。
师:这就是——
生:疯子秀贞。
师:请读读这段文字,这是怎样一个秀贞?你从哪里体会到的?作者抓住了呢几方面来写?
生:呆呆的、傻傻的„„
作者抓住了秀贞的外貌,神情,动作进行描写。
师:这一章节还有许多描写秀贞的句子,迅速翻看书本,找出来读一读。
生浏览课本后,汇报找出的句子。(找3名左右的学生读几处句子,根据句子的情况,并进行分析)
师:(小结)别人都躲着她,可英子缺充满了好奇,借助和宋妈买菜的机会和秀贞接近。英子成了秀贞经历的忠实朋友。
(2)妞儿
师:看,又一个可爱但十分羞涩,胆小的小女孩出现了,她就是妞儿:——
(出示)那天她两只手端了两个碗,拿了一大枚,又买酱,又买醋,又买葱,伙计还逗着说:“妞儿,唱一段才许你走!”妞儿眼里含着泪,手摇晃着,醋都要洒了„„
生读句子。
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是怎样的一个小女孩?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胆小,从“眼里含着泪,手摇晃着,醋都要洒了”看出来。
„„
师: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哪几方面来描写的?
生:动作、语言、神态
师:文章中,还怎样描写了妞呢?请迅速浏览课本,找一找这样的地方。
生交流汇报。
师:(小结)妞儿是个很可怜的小女孩,英子却成了妞儿最好的伙伴。英子用自己的善良与热情,帮助秀贞找到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妞儿,也就是一直在秀贞心里用生命牵挂的“小桂子”。英子的爱是多么的纯洁,她把自己最喜欢的表送给秀贞,送给小桂子,为了帮助秀贞与小桂子家人团聚,去找秀贞的丈夫,小桂子的亲生父亲思康三叔,英子竟然能“偷拿”妈妈心爱的金镯子给秀贞母女做盘缠。这种爱,是无需回报的真挚友爱!
4.走进“母爱”
师:打动我内心的还是那浓浓你的母爱。因为失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秀贞变成了众人眼里的疯子。可她却时刻记得自己是母亲,她时而清醒时而迷糊的表现中,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出示)“饭不吃,衣服也不穿,就往外跑,老是急着找她爹去,我说了多少回都不听,我说等我给你多做几件衣服穿上再去呀!今年的衬褂是先做好了,背心就查缝钮子了。这件棉袄开了领子马上就好。可急的是什么呀!真叫人纳闷,到底是怎么档子事儿„„”她说着不说了,低着头在想那纳闷儿的事,一直发愣。
生读。
师:秀贞在干嘛?
生:絮絮叨叨。
师:从她的絮叨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关心女儿、着急、焦虑„„
师:再次走进课本中,能体现秀贞母爱的句子,找出来品味品味吧。
生浏览课本。
交流找出的句子,抓关键词句品味作者的语言表达方法。
师:(小结)就是这样一个“疯女人”,数着天数等待着未曾见过面的女儿,这种感觉不禁让我潸然泪下。
5.走进“妻爱” 师:在这里我称秀贞为思康的“妻子”似乎有些不太合适,因为她没能真正地嫁给思康。可我觉得用这个词来称呼她有事再恰当不过的了,现实生活中能有多少“妻子”做到像秀贞一样深爱自己的丈夫。思康的每句话,每个动作,每件事,“疯妻”秀贞都记得清清楚楚。
(出示)就是这时节他来的,一卷铺盖,一口皮箱,搬进了这小屋里。他身穿一件灰大褂大襟上别着一支笔。
我送水,一句话也没跟他说过,我进了屋,他在书桌前坐着,就着灯看书呢,写字呢,我就绷着脸儿,打开那茶壶盖儿,刷——的,就听见开水灌进壶的声儿。他胆子小着呢,连眼都不敢斜过来,就那么搭着眼皮坐着。
生读。
师: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位思康呢?
生:胆小,怕事,不够坚强,书生„„
师:这样的思康,和文章的悲剧有没有关系?
生:有,如果他能像秀贞一样坚强,执着,毅然决然的回来找秀贞,就不会让秀贞母女这么痛苦了。
师:文章中,体现秀贞执着地爱着思康的句子还有很多处,请浏览文章找一找。
生汇报交流相关的句子。
师:(小结)从认识,到思康的离开,袖珍的记忆是如此的清晰,这就是爱,尽管自己因为思念太久,心太痛,神志不清,可是刻在心里的那份感情,永远历历在目。
三、情感升华。
师: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包含着浓浓的爱意。“有爱就有阳光!”英子的爱,让秀贞母女重逢;秀贞对女儿深深的挂念之爱,打动了年幼的英子;妞儿找寻亲爹亲娘的爱,让英子铭记在心„„文字中还有读不进、品不完的爱蕴含其中。
现实总是那么的残酷,事情的结局是悲惨的,秀贞一家未能团聚,而是母女丧生在火车轮下。人物悲惨的命运,让我不得不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快乐啊!
播放《送别》,师生饱含深情的读下面一段文字。
出示:我没有再答话,不由得在想——西厢房的小油鸡,井窝子边闪过来的小红袄,笑时的泪坑,廊檐下的缸盖,跨院里的小屋,炕桌上的金鱼缸,墙上的胖娃娃,雨水中的奔跑,„„一切都算过去了吗?我将来会忘记吗?
师:林海音会忘记吗?生:不会
师:是啊,她的记忆是是多么的深刻,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让我们继续阅读后面的文章吧!
课后反思:
“阅读就是培养读书的习惯”这节课让我深深的认识到了这句话内在的含义。
教学时,我采用了交流读后感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开始,找了两名学生读自己的读后感,从这两名学生的感受来看,注重的是将读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讲述,能感悟到的内容是肤浅的,有的注重作者是什么人,有的关注了文中的主要人物秀贞,妞儿,相比其他学生来说,这两名学生是优秀学生。他们写的读后感都这么的肤浅,足已说明孩子们的读后感水平急需提高。
之后,我将自己的读后感与学生进行了分享,目的是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通过浏览主要的句段,深刻的感受任务的性格特点,借助对作者学做方法的讲解,提高学生对写作方法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找相关的句子,我发现学生的阅读并没有走马观花,他们能够迅速按要求查找。看来不是学生没有读好,而是因为语言表达水平不高,不会表达。“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今后的同读工作,要注意有效地指导,学生所写的作品,也要加强引导,努力让同读共写开展得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