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21:57: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感恩情况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感恩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大学生感恩情况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感恩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的主题与目的:

主题:对大学生感恩状况的调查

目的:对大学生感恩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评估,得出真实的意见,和行之有效的建议,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感恩意识的狭隘和不足!

★ 调查对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

★ 调查报告的原因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品质操守。2006年10月11日党中央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体现了党中央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社会文明进步的倾心呵护,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学生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然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对如何找到待遇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成了众多大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而对于如何承担责任、奉献社会他们却很少涉及。一些人总是抱怨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亏欠”,却不想自己给予了他人和社会什么。一些大学生为了虚荣心,不愿谈及受过国家和他人的资助。大学生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不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人与人的和谐。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的大学生们,受到许许多多恩泽,有国家的培养,大自然的给予,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陷入困境时好心人的救助等等。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少些抱怨、仇恨和对抗,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怀以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才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应当成为每个大学生的行为准则。

所谓感恩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一种自我行为,具有感恩意识就是要对帮助我们的人要有一种强烈的感情,“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诗句都反应了强烈的感恩意识。那么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如呢?当代大学生是否真的如人们所讲的那样缺乏感恩吗?为此我们做了本次调查与研究,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调查报告的内容分析与建议

一、父母篇

意识较强,但行动跟不上意识

父母是我们最亲密的人,也是我们影响我们一生的人,我们对于他们的感恩情况如何是我们比较观注的一个问题。父母是我们最想感恩的人,只有父母是每一个人最想感恩的对象,我们对父母的感恩意识是非常强烈的,但是行动却不是那么令人满意。行动跟不上意识是当前对父母感恩情况的真实写照。

当代大学生对父母都存在感恩,但是能将这种感恩转化为行动的人却不多。他们在感恩时常感觉到不自在,因而放弃了自己的感恩行为,他们不敢做到大大方方的去感恩。

二、校园篇

对老师缺乏感恩的概念,对同学太有功利性。

当代大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意识较强,而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恩意识呈现偏弱的态势。老师,同学对我们同样给予过帮助。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们应该学会对他们感恩。

另外,部分大学生对这些群体有感恩意识,但是他们感恩的初衷并非出自本性的善良,而是出自于礼尚往来,或是在某些强制力量下去感恩,他们将帮助作为了一种商品来相互交换。我们认为对别人施以帮助应当发自内心,才能从内心感到快乐。我们不应把施恩和报恩理解成了一种交易。

感恩的心来自于心灵的回馈,而不是社会的促成,感恩的心惧怕功利。个人因为本我的意识,对感恩的心缺乏更加透彻的理解,自我意识还是太过浓烈。感恩是因为别人满足了自己的私心之后的一种回馈心理,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回馈一种是无私的,另一种是希望自己的满足能够更加长久,很难区分善伪

三、社会篇

感恩之心来自于个对他人帮助的回馈意识,而不是诞生于社会的提倡,但感恩之心的行为实现又受制于社会的趋势。所以,当代大学生虽然对社会具有强烈的感恩意识,但社会的拜金主义,功利意识又大大的限制了其行为的实现。于是我们便遇到了现在的奇怪现象,即是大部分大学生总是说自己对社会具有感恩意识,可行为的具体实施又总是看不见。感恩之心是一种因为受到无私帮助,对对方产生好感后的回馈意识,是与本心的“自我”意识相对的。当感恩之心碰到金钱这些“自我”意识的近似品时,便会被“自我”意识所打败,转而进入一种自私的心态。害怕社会的功利,害怕自私的伤害,感恩之心也就只能仅仅成为一种意识罢了。

四、个人篇

因为当代大学生的感恩行为不容乐观,以至于当代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都很含糊。他们大都不敢说自己对周围各个群体的感恩状况都很好。他们大都闪烁其词,不愿直截了当的回答。虽是如此,但仍有近一成人认为需要感恩是因为礼尚往来。

五、建议

言传身教最具说服力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书本中、报刊电视里都把这些有传统美德的人塑造的高、大、全,难以让学生亲近,也是导致感恩教育失败的一个原因。其实身边的人是最具有教育意义的,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更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对于大学生,经常生活在一起的都是同学和老师,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往往比课本中的影响要深远。

★总结:

大部分的大学生表示,他们的感恩对象是父母,亲人,他们有了工作以后要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调查报告认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懂得感恩父母的。

虽然这是一份《关于大学生感恩情况的调查报告》,虽然报告的结论认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懂得感恩父母的”,但是只有很少的大学生认为是要去报答社会,这当然没什么不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从自身做起。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后如果连自己和自己的家人都养不活,就算再崇高的的理想,终不过是不着调的扯淡而已,还侈谈什么远大的抱负!

令人不安的是,这份调查报告在显示出年轻一代理想主义低迷的同时,暴露出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大学生们在即将踏入社会之初的小小年纪,便不得不为如何去报答自己的父母,为父母的生计满怀焦虑,这种情况,在和平年代,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实在令人困惑。

大学生当然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他们的精神世界,无疑是社会现实的折射。透过这份调查报告,我们看到了国富民穷的社会现实,看到了失业、失地的底层民众在贫困中的挣扎、看到了就业的艰难、看到了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以至于千百年来“养儿防老”的传统封建习俗在不得已中继续得以延续。

是的,当底层民众不得不以自己的血汗来哺育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时候,大学生为了把“为报答父母,为改善父母生活,孝敬父母”放在第一位是理所当然的,只要人性没有完全泯灭,这点感恩之心何需谁去刻意培育!当政府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诸如改善人民生活、抚养老人等社会保障体系没有覆盖全民的时候,大学生们自然要用他们稚嫩的肩膀承担起沉重的责任和义务。当然,穷孩子里面也有理想主义者,也不乏去感恩社会,报答社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改变人类现状而读书的志士仁人,正如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一样。但,父母一生忙碌为孩子,孩子返回来为父母奔忙,但只有很少的大学生认为是要去报答社会”这种狭隘的感恩意识,这毕竟是时代的悲哀,是精神对物质现实的报复和嘲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调查报告显示的某些道德欣慰根本用不着津津乐道,相反,报告后面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倒是值得我们深思。

第二篇: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

—BX1111第一小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品质操守。在社会转型时期,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也在冲击着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们,他们敏感地发现身边的人越来越不懂得感恩,甚至连一句“谢谢”也很吝啬。关键词:大学生感恩谢谢孝

一.“90后”学生感恩意识普遍欠缺

在网上,大部分的报道都说90后一代多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视其为掌上明珠。某中学德育处副主任分析说,不少家长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在精神上缺少关注,彼此缺少交流。不少家长为孩子“打工”,成为“孩奴”,只关注孩子物质需求。家长忙于工作或者生意,很少抽出时间与小孩交心通气。时间长了以后,孩子往往产生骄横、自满、任性、无情的性格。其实,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乐于助人、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一度传为名句。但近年来,我国教育更多关注分数和升学率,加之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人的溺爱导致孩子觉得别人的关怀理所当然,不少学生不懂得感恩、感激,只知道索取;甚至对太过关心自己的家人产生逆反、厌烦情绪。“而一旦孩子出现了问题,家长又把责任推向学校。”

二: 大一新生不会用“谢谢”

有位大二的学长今年新生报名时,他志愿参加新生接待服务,帮助十几名新生报名排队,提行李,做向导,却只收到五句“谢谢”,而且都是新生家长说的。他热情遭到了冷遇,虽然他参加志愿者服务不是为图那句“谢谢”,但很多新生和家长的态度让他感到有些吃惊。

他说,他帮助某位新生排队报名,又带他去学生宿舍,帮他提一大包的行李,他因为放行李时动作重了点,砸到了那新生的脚后跟,那新生回头竟是一个白眼,他父亲竟还责问该学长说:“你一个大学生这点包都提不动。”那轻蔑的神情让他非常心寒。

在200份问卷调查中,有51%的同学认为周围的人缺乏感恩意识,不懂得言谢。现实中的普遍情况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大学生,在与同学交往中因缺乏必要的尊重和沟通,不懂得感恩和自私自利的人逐渐被同学边缘化。

三.不会做家务何孝之有

“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首倡感恩父母。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孝心不尽如人意,有27%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有31%的大学生只知道父母其中一人的生日,81%的大学生称没有给父母过生日。当问及平时在家有否做家务活、会干几项家务活时,有11%大学生称自己从来不做家务活。一个连自己父母生日都不知道、从来没帮父母做过家务的青年人,可以看出孝心的缺失。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财务专业的胡杰俊自幼因一场车祸不幸失去右手,他曾一度很自卑,连续两次中考失利,是父母一直在背后不断地鼓励和支持,才使他继续发奋读书,第三次顺利通过中考。那以后,他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也变得更加懂事。

今年年初,胡杰俊被学校评为“感动温职”十大人物。他告诉记者,自己最想感恩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在金华开一饮食小店,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地劳作,非常辛苦,他每个月都要回家看望一次,帮妈妈洗洗碗,烧壶开水,收拾收拾房间,尽自己所能地承担一些家务,以减轻父母的生活压力。

对父母心存感恩的胡杰俊显得比其他同学更成熟更稳重,他知道父母供他读书非常不容易,因此他倍加珍惜在学校的日子,一有闲暇就去图书馆看书,还经

常跑到其他年级的课堂旁听。记者遇到他时,他因为下午没课,跑到低一年级的课堂听课。

四.感恩意识普遍存误区

曾经电影明星成龙向媒体透露,他在父亲节那天收到儿子房祖民的电话,结果他把儿子给痛骂了一顿,告诫他以后平日里多打电话,父亲节不要打电话。现在许多大学生也像房祖民一样,只有在父亲节或母亲节才想起给父母打个电话问候,平时很少给家打电话。这次问卷调查显示,有12%的同学从来不给家里打电话,46%的同学平均每月仅给家里打一次电话。

当调查员问到这些同学时称只要心里想着父母,打不打电话都一样。还有同学称,父亲节打电话才是最好的表达感恩的时机,平时父亲也根本不需要。

此外,当问及你觉得作为子女怎样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时?大多数同学选择“读好书就是对父母最大孝敬”,少数人才选择“生活上关心父母才是最大孝敬”。

五.大学生应该对谁感恩

前段时间正好是感恩节,有不少人发出了感恩调查,其中一个调查列出了九个选项:感谢父母、感谢兄弟、感谢姐妹、感谢对我有伤害的人、感谢我的男or女朋友、感谢对我人生有启迪的那个人、感谢生活我还活着、感谢国家、感谢楼主。投票引起许多网友的关注,共有200人参加了投票,其中所有参与投票的网友都选择了“感谢父母”。同时,选择“感谢兄弟”和“感谢生活”的各有60人,占30%,选择“感谢对我有人生有启迪的人”有40人,20%,“感谢对我有伤害的人”也有30人投票,占15%,得票最少的是“感谢我的男or女朋友”,只有20人投票,占10%。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可以多选,但每个人都会选择感

恩父母。大多数同学都在感恩节当天给父母进行了电话或者短信祝福,并表示,父母是对自己恩情最重的人,最应该感谢的必然是他们。“父母养育了自己,给予了我很多,所有我最感恩的人是父母。”武昌理工学院人力资源专业大一学生谢小禹说。在感恩节当天,由扬子晚报官方微博发起的一个感恩节小调查,结果显示,9成多的网友都想在感恩节的这天感谢自己的父母,认为最该谢父母

有记者对“9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行了调查,在将感恩意识操作为实际上的报恩观念和行为表现之后,该调查以感恩的行为表现为核心,从感恩父母、身边人、社会三个方面,以基本的个人和社会生活为典型行为的取样范围,选取西安市 5 所高校一至三年级 380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访问。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三个感恩对象中,对父母的感恩程度最强,其次是社会,再次是身边人。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感恩意识总体上基本接近较高的强度,表明“90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核心价值观念基本上是认可的,亦对当代社会所提倡的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的舆论导向基本上持一种赞许态度。这一结果从另一侧面表明,近年来种种对大学生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质疑的声音,可能是一种并没有触摸到大学生思想脉络的无的放矢。时代的变迁使“90后”大学生不再过于关注政治性问题,也不喜欢高谈阔论宏大问题,但他们内心所涌动的感念之意和感恩之情并没有减少。但同时研究者也指出,相比之下,大学生对身边人的漠视值得关注。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同时也说明他们虽然心存感念,但具体到感恩行为的表达时,则难以从身边人和身边事做起,对自我的价值定向和价值实现途径的认识存在偏差。

调查还表明,总体上男性大学生的感恩程度低于女性大学生,具体表现为对父母和社会的感恩程度,而对身边人的感恩程度二者相等。虽然总体感恩程度“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相当,但二者对父母和身边人的感恩程度存在不一致现象:“独生子女”对父母的感恩程度较强,而非“独生子女”对身边人的感恩程度较强。一些人所津津乐道的“独生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往往会过于淡漠的言论是没有依据的,极有可能是对这一特殊群体道德和责任意识发展的一种误解,可能并不能真正反映“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极有可能的是城市文化背景和农村文化背景的差异。农村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本身无法想象城市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那样善于表达自己对于父母的感谢之情罢了

六.让感恩行动起来

虽说大恩不言谢,但是,感恩一定不要仅发于心而止于口,对你需要感谢的人,一定要把感恩之意说出来,把感恩之情表达出来。美国曾经有这样一则传说,一个村子里,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吃饭,母亲端上来的却是一盆稻草。

全家都很奇怪,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母亲说:“我给你们做了一辈子的饭,你们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感谢的话,称赞一下饭菜好吃,这和吃稻草有什么区别!”连世上最不求回报的母亲都渴望听到哪怕一点感谢的回声,那么我们对待别人给予的帮助和恩情,就更需要把感恩的话说出来。那不仅是为了表示感谢,就更是一种内心的交流,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们会感到世界因这样的息息相通而变得格外美好。

参考文献:新华网 广佛都市网荆州新闻网中新海南网中南在线百度贴吧

小组成员:陈俊葛程程严雯姚健佳时昕莹 白海刘鹿野朱捷杨业鹏武凯

第三篇: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最终定

常思感恩,拥抱亲情论文

调查组成员:xxx

摘要:当前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形势之下,形形色色的思想意识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感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现如今也是对大学生及青年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切入点。感恩教育、家庭感恩教育以及人民感恩意识与道德实践活动能深入了解大学生及大学生感恩教育感恩意识现状,探寻感恩教育意识的着手点,帮助大学生,大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促进学校完善道德教育理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1.2013年11月,我们对黎明大学的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感恩意识状况的调查,本次调查用的方法是抽样调查,调查形式是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0份(男生25人,女生25人),有效率100%。

附录:大学生关于常思感恩,拥抱亲情的问卷调查

同学,你好,我是13报关的同学,下面是我们对大学生关于增强感恩意识的调查,希望你的友好支持,谢谢。

1.你记得你父母的生日吗?

A母亲B父亲C都记得D都不记得

2.你是否当面向父母说过“我爱你”或拥抱过你的父母?

A从未说过,觉得没有不要B从未说过,觉得不好意思C做过其中一件D都做过

3.你了解父母的爱好吗?

A十分了解B基本了解C不太了解D从不过问

4.面对家里的家务活,你一般是怎么对待的呢?

A经常主动帮忙B偶尔空闲才去帮忙C父母催促下才帮个手D工作学习忙,家务与我无关

5.你自从上大学来,给父母写过信吗?

A写过,比较经常B写信比较少,一般是定期打电话C打过电话,但次数很少D没有写过信也没有打过电话

6.你对辛勤培育你的老师表示过感谢吗?

A有,并经常去探望老师B有,只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送去祝福C心里感谢,但没有表示出来

7.你周围有几个一直很帮忙、很谈的来朋友,你认为:

A很感激与朋友的这段缘分,为有这样的朋友而觉得很满足B在我有困难时,有朋友帮忙,值得感谢C既然是朋友,谁帮谁有什么好计较的D互惠互利而已,多个朋友就少个敌人

8.你认为活到现在,谁帮助你最多?

A亲戚B朋友C老师D自己

9.易地而处,综合你所帮助过的人和事,你觉得自己是个值得被感激、被感恩的人吗? A很值得被感激B会有几个感激我的人C或许没人会感激我D无所谓

10.你知道你的父母最喜欢的东西吗?

A不知道B不太清楚C知道

11.你怎样看待父母为孩子成长付出的辛劳?

A父母照顾孩子是理所当然的B我不想他们那样的,少点啰嗦还好C等我长大了要回报他们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应引起广泛的关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

实竞争的残酷及商业原则引入生活领域,人们的行为越来越功利化了。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以及随着打工族的出现,留守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溺爱下成长,这样使当代大学生普遍缺少感恩的道德品质。因此,笔者试图从大学生缺少感恩的原因及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掌握大学生思想发展动态,便于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少的原因

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来自学校的道德与行为教育及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理想信念教育被忽视,父母无原则的溺爱、迁就子女,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造成大学生缺乏社会公德、缺少感恩之心。

1、学校道德教育乏力。

在两会期间曾有许多委员、代表呼吁: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冷漠的一代”,否则,我们的社会可能会失去起码的良心。

追溯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可以发现,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遵循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其中以学校教育为主。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级各类中小学仍然围绕高考、中考的指挥棒转,造成德育课时无法保证,德育教师不到位,明显背离了学校的职责和功能。

德育方面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重视德育的理论灌输,轻视道德的实践教育,重视道德规范教育,忽视道德信仰教育,德育成为了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未转化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大学生所缺乏的。

近年来道德教育的现实使我们在道德目标的定位上节节后退,甚至将一些文明习惯也上升为道德规范,而忽视了道德教育中信仰的地位与价值,从而导致道德建设上的“无根性”。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关注利益,在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理想信念教育被忽视,使行为规范教育逐渐取代了理想信念教育。

正因为道德教育的乏力及单纯的理论说教与德育的“无根性”,才使当代大学生道德滑坡,缺乏感恩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学校教育大多是“填鸭”式的知识教育,而德育往往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孩子做榜样,大学生养成的是茫然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及其德育没能在大学生的心中播下对身边的人与事感恩的种子,自然不懂得如何去感恩了。

2、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阻碍了感恩意识的萌生。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忽视了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那么一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则阻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萌生。

大学生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责任心密切相关。现在许多孩子的父辈们年轻时都受过苦,他们希望孩子比自己当年过得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尽一切努力为子女争取优越条件,宁愿苦自己而不苦孩子。实际上,如此成长起来的孩子感受的不是爱,而更多的是利益关怀。这些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而不知回报;只知索取,不懂得奉献;只知受惠,而不知感恩;只知接受,而不知责任„„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父母及祖辈无原则的溺爱,无原则地迁就子女,使孩子自然成为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为零。如此给孩子“爱”的泛滥,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与习惯。

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读名牌、成大业为头等大事,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同时,一些父母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粗暴,而缺乏与子女的沟通;由于当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而丧失了对子女教育的良机。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与沿海转移,出现了相当大一部分的留守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大都是寄居在祖父、外祖父等亲戚家或学校里,替代监管的亲人因为年龄悬殊或责任心不强,只知道在物质生活上给予关照,而缺乏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使孩子缺失亲情,丧失责任,不利于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3、社会现实中的不良影响,导致大学生思想行为功利化。

除了学校德育教育缺失、家庭环境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导致大学生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

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物欲化倾向明显,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企业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个人则奉行金钱至上。在社会大环境下,人人自危,更多的强调自我利益。受经济利益驱动,部分大学生是非善恶观念模糊,而在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下,使他们追求高消费的生活而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

社会上一些人追求西方的所谓“个性”和“自由”,认为人的自由就是单纯的个体化,将“张扬个性”扩大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信奉自由自在、无牵无挂,以为孝顺父母是文化糟粕的体现。道德滑坡与感恩意识的缺失从根本上讲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弃的结果。

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自觉做到明礼诚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情同手足,爱意融融。“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你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所以开展“感恩教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关键环节。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很有必要。

三、感恩教育应对措施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

1、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

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不求回报的给予。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2、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3、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4、建立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跟踪评价体系。

一是爱国主义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爱国主义是人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认同感、道德良知感的集中体现,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与归宿,能够准确反映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教育成果。

二是公德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公德是道德教育主体在接受道德教育后的一种行动表达,反映了道德教育的内化程度,是道德教育实际效果的重要体现。

三是大学生犯罪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大学生犯罪说明大学生的行为已经突破了道德要求的最底线,表现为行为的非道德化,它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最低限度要求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底线状态。

四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道德信仰、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反映了大学生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认可程度,同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体现。

社会转型对学校德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西方的价值观和“自我”思想冲击着优良的传统意识,感恩教育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又要超越传统,要反对儒家感恩意识的扩大化,又要重视中西文化的优化融和。值得宽慰的是,社会舆论已经开始注意到感恩意识缺失的严重性,感恩教育已经受到社会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对感恩教育也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讨,一些学校也在积极开展感恩教育。2005年8月,上海市教委正式颁发了第三次修改后的中小

学学生守则,首次将“学会感恩”列入《中学生守则》第六条。相信这些做法对公民增强感恩意识,改善社会风气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感恩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家庭、社会要全力构建德育环境,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愿感恩之花常开,感恩之树常青。

第四篇: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最终定

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 摘要:社会主义高校要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需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进行指导。对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状况积极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大学院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应加强社会宣传和舆论引导;构建培养体系:推进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培养

调查组组长:许昊;姚凯

调查组组员:付如琪;徐阳;宋东亮;徐晨捷;姚昌盛;于元浩;余威 2011年11月,对上海电机学院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感恩意识状况的调查,本次调查用的方法是抽样调查,调查形式是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份(男生53人,女生47人),有效率100%。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应引起广泛的关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实竞争的残酷及商业原则引入生活领域,人们的行为越来越功利化了。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以及随着打工族的出现,留守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他们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溺爱下成长,这样使当代青少年普遍缺少感恩的道德品质。因此,笔者试图从青少年缺少感恩的原因及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掌握青少年思想发展动态,便于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少的原因

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来自学校的道德与行为教育及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理想信念教育被忽视,父母无原则的溺爱、迁就子女,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造成青少年缺乏社会公德、缺少感恩之心。

1、学校道德教育乏力。

在两会期间曾有许多委员、代表呼吁: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冷漠的一代”,否则,我们的社会可能会失去起码的良心。

追溯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可以发现,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遵循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其中以学校教育为主。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级各类中小学仍然围绕高考、中考的指挥棒转,造成德育课时无法保证,德育教师不到位,明显背离了学校的职责和功能。

德育方面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重视德育的理论灌输,轻视道德的实践教育,重视道德规范教育,忽视道德信仰教育,德育成为了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未转化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青少年所缺乏的。

近年来道德教育的现实使我们在道德目标的定位上节节后退,甚至将一些文明习惯也上升为道德规范,而忽视了道德教育中信仰的地位与价值,从而导致道

德建设上的“无根性”。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关注利益,在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理想信念教育被忽视,使行为规范教育逐渐取代了理想信念教育。

正因为道德教育的乏力及单纯的理论说教与德育的“无根性”,才使当代青少年道德滑坡,缺乏感恩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学校教育大多是“填鸭”式的知识教育,而德育往往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孩子做榜样,青少年养成的是茫然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及其德育没能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对身边的人与事感恩的种子,自然不懂得如何去感恩了。

2、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阻碍了感恩意识的萌生。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忽视了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那么一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则阻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萌生。

青少年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责任心密切相关。现在许多孩子的父辈们年轻时都受过苦,他们希望孩子比自己当年过得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尽一切努力为子女争取优越条件,宁愿苦自己而不苦孩子。实际上,如此成长起来的孩子感受的不是爱,而更多的是利益关怀。这些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而不知回报;只知索取,不懂得奉献;只知受惠,而不知感恩;只知接受,而不知责任„„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父母及祖辈无原则的溺爱,无原则地迁就子女,使孩子自然成为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为零。如此给孩子“爱”的泛滥,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与习惯。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读名牌、成大业为头等大事,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同时,一些父母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粗暴,而缺乏与子女的沟通;由于当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而丧失了对子女教育的良机。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与沿海转移,出现了相当大一部分的留守青少年。这些青少年大都是寄居在祖父、外祖父等亲戚家或学校里,替代监管的亲人因为年龄悬殊或责任心不强,只知道在物质生活上给予关照,而缺乏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使孩子缺失亲情,丧失责任,不利于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3、社会现实中的不良影响,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

除了学校德育教育缺失、家庭环境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青少年的思想,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

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物欲化倾向明显,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企业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个人则奉行金钱至上。在社会大环境下,人人自危,更多的强调自我利益。受经济利益驱动,部分青少年是非善恶观念模糊,而在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下,使他们追求高消费的生活而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

社会上一些人追求西方的所谓“个性”和“自由”,认为人的自由就是单纯的个体化,将“张扬个性”扩大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信奉自由自在、无牵无挂,以为孝顺父母是文化糟粕的体现。道德滑坡与感恩意识的缺失从根本上讲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弃的结果。

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自觉做到明礼诚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情同手足,爱意融融。“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你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所以开展“感恩教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增强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关键环节。因此,对当代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很有必要。

三、感恩教育应对措施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

1、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

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不求回报的给予。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2、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3、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4、建立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跟踪评价体系。

一是爱国主义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爱国主义是人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认同感、道德良知感的集中体现,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与归宿,能够准确反映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和教育成果。

二是公德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公德是道德教育主体在接受道德教育后的一种行动表达,反映了道德教育的内化程度,是道德教育实际效果的重要体现。

三是青少年犯罪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青少年犯罪说明青少年的行为已经突破了道德要求的最底线,表现为行为的非道德化,它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最低限度要求和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底线状态。

四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道德信仰、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反映了青少年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认可程度,同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体现。

社会转型对学校德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西方的价值观和“自我”思想冲击着优良的传统意识,感恩教育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又要超越传统,要反对儒家感恩意识的扩大化,又要重视中西文化的优化融和。值得宽慰的是,社会舆论已经开始注意到感恩意识缺失的严重性,感恩教育已经受到社会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对感恩教育也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讨,一些学校也在积极开展感恩教育。2005年8月,上海市教委正式颁发了第三次修改后的中小学学生守则,首次将“学会感恩”列入《中学生守则》第六条。相信这些做法对公民增强感恩意识,改善社会风气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感恩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家庭、社会要全力构建德育环境,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愿感恩之花常开,感恩之树常青。

第五篇:感恩调查报告

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凝聚的优良传统道德,“饮水思源”“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和“知恩不报非君子”等诸多古训无不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可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等字眼不断活跃在我们的眼前,尤其让人忧心。那么我校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如何?他们的感恩意识又如何体现在具体行动上的呢?为了解答以上的问题,我们共派发了1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6份。

结果分析

一、感恩是什么

感恩,是人们对社会和对人世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美德;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图报的态度。而 “感恩”之于同学们意味着什么呢?调查发现,本校大部分同学均认为,感恩就意味着回报、奉献和奋斗,而与此同时怀有感恩之心是一种幸福(22%),但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感恩是意味着一种压力和负担,还不少同学认为回报、幸福、压力、负担兼而有之(图1)。怀有感恩之心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怀有感恩之心的人会将它化作行动,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痛苦,能使自己重获信心。同时也有少部分同学感到,感恩其实也意味着一种来自家庭、社会、国家的沉重的责任,使年轻的大学生在感恩面前感到了压力和负担。

感恩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而什么方式能够触动大家“感恩的心”呢?调查发现,46%的同学认为电影、电视节目能够很好地触动大家“感恩的心”,23%的同学认为歌曲是很好的宣传方式,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主题班会和海报也可以宣传感恩。这里也提示我们在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这些比较轻松的方式来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

二、感恩,一念之间

现代人感恩之情越发淡漠,很多学生不懂得孝敬父母或不理解父母,甚至还作出伤害父母的行为。其实父母的爱很简单,只要孩子惦记着他们、理解他们,便是他们莫大的安慰和快乐。而你做到了吗?我们对本校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做了调查,发现55%的同学能够清楚地记得父母双方的生日,部分同学则只记得父母其中一方或印象模糊,有6%的同学不记得父母的生日;【父亲节母亲节虽然是西方节日,但知道这两个节日具体日期的同学占48%,有4%的同学不知道,其余同学知道其中一个。而在这些特殊的节日里,如图2所示,22.8%的同学会送小礼物,59.2%的同学选择打电话和发短信表示祝贺,这结果让人感到欣慰,它说明我校同学的感恩意识较好,然而有11.1% 的同学觉得在父母的节日里表示没有意义,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经过统计,在感恩意识层面上,受访者性别、年纪差异不显著,说明这些现象是普遍存在于我校大学生当中的。

与此同时,在问到“您觉得你的哪方面最让父母操心”时,少部分同学认为成绩差、任性、内向不善于交往、健康等方面会让父母操

心,而52%的同学认为父母不会操心。虽然大学生已经学会了照顾自己,但他们永远是父母眼里的孩子,有时候父母的唠叨只是出于一种本能和好意,我们要理解父母,同时也要学会关心和照顾父母。

三、感恩于心,回报于行

父母是人生中最大的恩人,他们是给予自己生命的人,是最应该感激的人。“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而我们对父母的感恩有多少?体现在行为上又有多少呢?调查显示,分别有42.9%和41.9%的同学跟父母至少每周联系一次和两周联系一次,只有2.4%的同学与父母的联系频率低于一月一次。通过打电话或者短信的联系方式的同学占总体的84.4%,少部分同学会通过书信、网络与父母联系。在“您能理解父母对您的管教吗?”(图3)的调查中发现,有90%的同学都能理解父母的管教,而且越高年级的同学对父母的理解程度越高。这应该是由于同学们身心都不断地成熟,他们更懂得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同学们知道父母把自己养育成人的艰辛,所以放假回到家中,46%的同学经常帮忙做家务,39.1%的同学偶尔帮助做家务;33.9%和44.6%的同学经常想或偶尔想过,在以后要如何好好地报答父母。这些数据表明,我校大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是紧密的,相互之间的沟通和关怀是比较多的,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精神并落到实处的做法。

结语

感恩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和普遍的社会道德要求,更是社会转型时期每个现代大学生应有的基本素养和准则。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我校学生在感恩这方面有较可喜的表现,但感恩教育仍然是当代大学生德育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课题。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内化为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高校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系统教育环节,高校德育要把感恩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予以落实,并要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系列措施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大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记住所受之“恩”,并施“恩”于人。让我们一起感受爱,一起拥有感恩之心,体验感恩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幸福吧!

下载大学生感恩情况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感恩情况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上购物调查报告 我在很久以前就听说“网购”这个词,淘宝网更是家喻户晓的知名网站。人们对于网购这种购物形式众说纷纭,在我身边的大多数人都觉得网购存在很大的风险,......

    大学生调查报告

    大学生消费水平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针对当前物价狂涨,消费水平越来越高的状况,在校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生活方式,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

    大学生调查报告

    大学生调查报告15篇 大学生调查报告1 摘要:如今的社会已经是一个创业的社会,大学生又是创业大军中的主力,但是大学生创业的劣势也很明显:资金的匮乏,管理经验的缺少,市场调研的不......

    大学生调查报告精选

    大学生调查报告精选 大学生调查报告精选范文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虽是和平与发展,但充满着更为激烈的新一轮的竞争。我国在挑战中寻求发展的机遇,但可能受到外部敌对势力的阻挠......

    大学生调查报告格式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

    关于大学生调查报告

    经过了3个月的细致调查分析之后,近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了专门针对“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

    大学生调查报告-大学生调查报告

    大学生调查报告-大学生调查报告范文 小编特别推荐 社会实践报告 | 社会调查报告 | 社会实践总结 | 社会实践自我鉴定 |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调查......

    大学生调查报告格式(模版)

    大学生调查报告格式范文 下面的大学生调查报告格式范文是由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