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恩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new
加强感恩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舟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感恩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感恩教育,即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一、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状况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大多数学生都非常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对他人所给的帮助与外界提供的方便心存感激,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予以回报。但是,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功利观念的盛行,在一些大学生中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不良现象:精神空虚,缺乏动力,不求上进,不比成绩比消费,不讲朴素讲阔气。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的付出和他人的帮助看成理所当然,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精神“真空”。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正成为大学校园里面的一股暗流。“丛飞事件”,“马家爵事件”,2004年底南京大学校园内出现的一封“一位辛酸的父亲”的信等等,这些都折射出当前的一些大学生传统美德的缺失,缺乏感恩意识、感恩之心。
对于大学生中因“忘恩”而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仅仅批评指责大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也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教育大学生的主场——高校方面来说,这些不良现象与学校教育不够落实,尤其是忽视感恩意识培养有关。可以说,失去了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方面的素质培养,我们的教育就只能是“半截子”的教育,这对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二、感恩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做人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应该懂得什么是感恩。基于此,植物保护学院把暑期开展感恩实践教育作为2006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重点,制订详细的感恩实践教育活动计划,要求全体学生在暑期开展感恩实践,填写感恩体会表。在反馈回来的963份感恩体会中,我们发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父母的养育应怀有感恩之心。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爱最多的便是父母。因此,我们首先要感恩父母。对父母的养育,我们应心存无尽的感恩与报答之情。如果连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漠然置之,又如何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来自社会的体恤、来
自祖国的培养和来自自然的赏赐。
二、大学生对师长的教诲应有感恩之意。当今社会,尊重教师已成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反映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然而,在大学校园里,课间不擦黑板、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同学见了老师擦肩而过不打招呼,如同陌路人;对老师的辅导答疑,连句“谢谢老师”都不会说的学生并不鲜见;更有甚者还给老师起外号。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发展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在学生的成长中,无不凝结着教师的辛勤劳动。今天的大学生更应该像毛泽东当年尊重、感激徐特立那样,来尊重、感激自己的老师,要学会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的劳动及尊重老师的创造。
三、大学生对社会的救助应存有感恩之情。每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每个大学生都应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努力塑造完美人生,努力把孝心留给父母,把关心留给他人,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忠心留给祖国,把信心留给自己。不难想象,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对教导自己的老师都不在意、对自己的恩人都不感激,何谈今后关心民生、贡献社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无疑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这其中既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一颗感恩的心和完善的人格。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懂得珍惜老师的启蒙、教育之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体会国家、社会与他人的资助之恩。
三、构建和谐校园亟需感恩教育
和谐校园不但是人与校园的和谐,更是人与人的和谐。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们,受到许许多多恩泽,有国家的培养,大自然的给予,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陷入困境时好心人的救助等等。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少些抱怨、仇恨和对抗,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报以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才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应当成为每个大学生的行为准则。我们应该通过感恩教育,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校园,人与社会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升华我们的人格魅力,辉煌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感恩教育,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四、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进行感恩教育的措施
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我院就如何开展感恩教育进行了探索,感恩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感恩教育应纳入“两课”教学体系。高校应充分重视感恩教育,将其作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要结合“两课”教学及德育课程改革,充实和强化感恩教育,将其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过
程中。
二、感恩教育应纳入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结合我院实际,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模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组织系列“感恩教育”活动,从不同角度出发诠释“感恩”的内涵。在自由民主的交流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我的感恩情怀。
三、建立感恩实践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我。首先,模拟情境教育法。对一些真实且易操作的案例,我们组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让学生在模拟的感恩情境中切身体会到施恩者与受恩者的心理状态,在心灵上有所触动。其次,实践锻炼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志愿者服务队等以服务他人与社会为宗旨的社团,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我院感恩回乡小分队利用暑期和课余时间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学校和社会,并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我修养。
总之,和谐校园是师生们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是人才的摇篮。让我们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到二〇二〇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大目标和任务,全力构建稳定、法治、公平、有序、文明、向上、宽松、协调、包容的和谐校园,培养身心和谐,健康成长的合格人才,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第二篇:感恩伟大祖国 构建和谐校园
走进经典学会感恩龙湖中学许彦华
国学经典文化是人类智慧的宝藏,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感恩知报的传统在我国古已有之,《诗经》里就有“投桃报李”之说,古语还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名言。古往今来,诸多仁人志士为了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名垂青史,彪炳千秋。“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记于心。譬如感恩于为我们的成长付出毕生心血的父母双亲。我们又该如何来回报这份血浓于水的恩情呢?学会感恩,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弟子规》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礼物,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入则孝》这一部分。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意思是让我们在家中,父母叫唤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从这句弟子规中我得到了一颗孝心,这颗孝心让我知道要听父母的话,不要让父母伤心!要让父母开心、快乐!《入则孝》中我还很欣赏几句,有一句是:“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我们每个人应尽自己的所能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你才懂得去孝敬父母,去尊敬师长,你才会为伟大的祖国奉献一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感恩与报恩紧密相连,有着因果关系,首先要有感恩之心,才会有报恩之举;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
感恩的最高层次、至高境界是感恩伟大祖国。
从亲情、友情、乡情等等,再到自己的祖国,感恩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感恩伟大祖国体现了人们对祖**亲至高至纯、有恩必报的最为朴素的价值取向,是引导各族人民自我感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形式,是锤炼报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的必由之路。
感恩是反映历史和现实要求的一种民族文化。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用这段经典之语来解读感恩的含义,感恩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民族文化,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与历史形成的这种感恩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传统的感恩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之后,感恩的对象就从传统社会浓郁的亲情、友情和乡情特别指向了我们至亲至爱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使感恩文化又具有了更多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属性。
普及感恩文化、重塑感恩精神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可是我们很多人早已习惯接受别人的关爱,接受别人的帮助,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渐渐忘记了感动,忘记了说声谢谢,也渐渐淡忘了幸福的感觉。现在,普遍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宠爱孩子,再加上抱着“再穷不能穷孩子”的传统观念,致使绝大多
数孩子不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很多孩子不体谅父母的艰辛,父母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学,孩子认为理所当然。有这样一篇报道《他们为何忘掉恩人》,讲的是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捐资助学,遭到所助学子冷落的事情。13年来,老人先后资助了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如今他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却从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更别说来人探望了!还有前不久刚刚去世的“感动中国人物”――深圳歌手丛飞耗资300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重病住院时,受过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作,也没去看他。
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为此,我校针对目前在校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生活的安逸,助长了学生奢侈浪费、盲目攀比、拈轻怕重等不良习气,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学会了感激他人,奏响了和谐社会从小学生抓起的生动乐章。活动的同时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座谈,从中我们了解到,40%的同学什么事情不愿意与父母沟通,10%的同学什么事情都与父母作对。不少同学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只是想吃好一点,喝好一点,快乐一点,有什么不对吗?!有的同学的话令人吃惊“生了我就该养我供我,天经地义啊!”
如果孩子没有了感恩意识,就丧失了做人的最起码道德。可见,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乃当务之急。
我国自古就有知恩图报的美德,并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格言。《史记》说,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名人感恩的小故事。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毛主席,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是医治现在的孩子冷漠、没有责任心、缺乏爱心、不懂关心的良药。学校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重点,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学科渗透感恩教育,对同学们进行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所有帮助过你的人的教育,强化学生的感恩思想,让同学们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老师的关心、教育和培养;让学生对社会对环境及周围的人心存感激,从而幸福愉快地生活,进而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将看到一个个性格发展和谐,懂得感恩的学生正在健康成长。
成功学家安东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忙,而你也应该抽出时间,向对方表达谢意。为此,让学生在得到别人的关爱与帮助时心怀感恩,意义就显得特别重要。
为了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应该采取系列措施和方法。
利用环境进行宣传教育,让校园里洋溢着浓浓的感恩之情。充分利用广播,播放感恩的诗歌、散文,播音员讲感恩故事,播放感恩歌曲;悬挂以感恩为主题的标语牌;在宣传栏里张贴以感恩为主题诗歌、散文、故事等材料;出版以感恩为主题的墙报、黑板报,让孩子们置身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时刻受到感恩的熏陶,感受着浓郁的情感氛围,感悟着校园环境所传递的感恩之情。
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激身边的人和事开始,感激父母的养育、教诲,感激老师的导航、栽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进而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诵读经典,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学习,去感悟,只要我们认真体会,一定会悟出其中蕴藏的更多“瑰宝”!
第三篇:感恩教育 和谐校园
大力开展感恩励志教育
共同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互助县民族中学感恩励志教育活动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首先,谨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
互助县民族中学建校于1982年,是一所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的全寄宿制完全中学。现有36个教学班,2068名学生。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把学生培养成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我们一贯把感恩励志教育融入到品德教育、责任教育中, 结合学生实际,适时地开展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学会感恩、报效社会为主要内容的感恩励志教育系列德育活动,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三至六年的努力,实现成人成才的教育目标。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多年来的德育实践,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学生的品德、素养、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良莠不齐,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通过师生问卷、校长信箱、学生、家长座谈会和对违纪学生的教育过程等渠道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深刻认识到感恩励志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心存感激、知恩图报,是人最基本的道德修养, 逐步确立了“人格健康,行为自律,生活自理,学习自主”的育人目标,并以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为领导机构,以德育处、团委、少先队、年级组、班主任、班委会为主要渠道,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学会感恩、报效社会为主要内容,扎实落实工作目标和活动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活动内容丰富,主题鲜明
开展感恩励志教育系列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刻怀有感恩之心,心存感恩之德,力行感恩之事,努力做到“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
1、感激祖国和人民的关怀。每年七月、十月,结合庆祝建党节、国庆节,通过专题讲座、演讲、文艺汇演等,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建国以来和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家乡的巨大变化,开展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并结合“两免一补”政策的宣传和落实,贫困学生资助等活动,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至关至爱,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2、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每年父亲节、母亲节和寒暑假期,通过鼓励和动员学生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为父母揉揉肩、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分担家务等,使学生懂得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珍惜父母辛勤劳动果实,崇尚惜时如金、发奋学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让学生体会父母的伟大无私,引导他们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培育之恩。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要求,在行动上予以支持。能主动的和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力争做父母的朋友。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
3、感激老师的辛苦教诲。每年教师节出一期专题黑板报,班级开展“教师颂”演讲活动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问好,动员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通过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送一句话等真挚朴实的方式,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同时结合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尊敬师长、勤奋学习、严于律已、立志成才的良好品
4、感激同学的真诚相助。学校充分通过每学期的开学典礼、月教育活动、民族政策、民族知识讲座、法律讲座、主题班会、主题队会等形式,大力开展同学如手足、牵手同学、共同进步等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抱着宽容心态去帮助自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给身边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长期坚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学会理解关爱他人,懂得对生活和对别人心存感激,以校为荣,为学校、班级争光添彩,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敬的热潮,增进各民族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感情,进而树立文明礼貌、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和拼搏成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
5、感恩自然的伟大赐予。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爱护公物,爱护公物,爱护公共设施的活动,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美化、绿化校园,组织每一个学生自觉主动保持“三区”卫生,自觉爱护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主动亲近自然,热爱自然,逐步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践行着和志愿者。
6、注重细节,抓好习惯养成。“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感恩励志教育离不开习惯养成。养成教育就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什么事情怎么做,使学生合理安排学习、休息、娱乐和锻炼时间,形成良好习惯。鉴于新生缺乏习惯养成的特点,我校狠抓初
一、高一新生的养成教育。入学伊始,我们充分利用军训时间做好相关工作,白天训练,晚上学习校纪校规,播放相关的影视片,组织学生谈感悟,谈未来三年规划,为入学后安心学习打下基础,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校的习惯养成教育分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两块进行,无论学习习惯还是生活习惯,我们都重抓细节。起床、上操、上课、午休、就餐、洗漱、晚就寝,学校都要求学生真正进入状态,这些要求虽然有强制要求,但一旦养成习惯,就会受益终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既要有制度,更要有监督,学校领导从周一到周日,从课堂到宿舍,从正课到自习,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和督查,每日一份通报,指出整改环节。目前我校常规教育做得比较好,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家长的充分肯定。
7、积极引导,培养坚韧意志。要想实现远大的目标,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没有屡败屡战的勇气是不行的。对于我校这些来自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起点低,基础薄弱,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常有的事。如何使他们坚持奋斗,坚持学习,是励志教育中最难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每次升旗,都要精心安排催人奋进的讲话,目的是培养坚韧的意志。一个学期,精心安排,力求中心突出。要求每位学生也确定自己的学期目标,阶段考试、竞赛等大型考试后,请优秀学生谈学习方法,谈自己学习经历。在每次国旗下讲话后,学校还会安排一些获奖班级、学生的颁奖仪式,鼓励做得好的班级和学生,并在《树立榜样,赶超先进》展示栏中展示,树立榜样和典型,形成一种积极的导向。每个月都有不同的主题要求,但始终围绕感恩励志教育进行,重点突出意志教育、挫折教育,培养坚持到底的精神。
8、举办十八岁成人仪式,开展责任教育。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责任感,即使是高中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他们缺乏对自身的责任,更缺乏对他人、集体、社会的责任。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有的高中生把读书当成是为了完成父母的任务,自己是为了父母才读书。读书缺乏自觉性、主动性,要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监督之下,才勉强做好。抱有这种思想的学生在我们学校还不少。从表面上看,这些学生似乎也承担完成父母、老师任务的责任,但实质上,这是对责任感的错误理解。学生的责任是自我完善、自我成长,求学是他们实现自我成长的途径。很多学生基本上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即求学是一种对自己的责任。如果学生能够清楚地明确求学是自己的责任,那么他们对自己的目标追求就会更强烈。因此,我们把责任教育当成励志教育一个重要的方面来抓。为了增进对学生的责任教育,我们抓住“五四”青年节的机会,举行了大型的以“成人、责任、进取、感恩”为主题的十八岁成人仪式,激励同学们立志成才,记住责任,努力学习,感恩社会。
三、感恩励志教育的成效和反思
学校自建校以来,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和谐中国●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百佳创新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青少年绿色文明园、全国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和谐校园”模范学校、青海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学校、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地区级、省级绿色学校等170多项荣誉。这些荣誉的取得离不开感恩励志教育这片绿叶的衬托。同时通过几年对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励志教育,大部分学生懂得知恩、识恩,并逐渐学会施恩、报恩,他们把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融入到行动中,表现在学习上努力拼搏、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他们,中高考上线率、重点率、全县单科第一名的比例等,连年稳中有升。
表现在对待他人上,懂得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互相尊重,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学生违规违纪明显减少,私自外出现象几乎杜绝;学校没有发现一件学生群殴事件。
表现在对自身的要求上言行举止文明,仪表仪容规范。变得更加讲文明、讲礼貌、讲正气、讲学习。校园环境整洁、干净、文明、校园文化和谐。逐渐形成了一种“感恩文化”。
家长也体会到感恩教育已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感恩之心”已逐渐根植于学生心中,感恩之事已普遍发生在我们学生当中,感恩教育也深得家长的大力赞赏,他们在老师面前经常讲的一句话“我的孩子比以前懂事了,我的孩子长大了”。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与困惑的地方:
1、感恩励志教育缺乏专家的指导、专业的引领。实践缺乏理论的指导,实践也难以总结提升为经验和理论,有土生土长的感觉。
2、缺乏感恩励志教育合适的完整的系列化的教材和影像资料。
3、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其行为思想的多变性,一部分学生很难把感恩励志教育真正内化为学生实际行动。
4、社会上还存在着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消极现象和不利因素,家长的诉求和意见还比较突出。有些工作的反复性还比较大,全社会都来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格局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巩固
感恩励志教育面临诸多的困难挑战,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一如既往的开展这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德育工程,使感恩励志教育长期化、制度化,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和求真务实精神推动工作,倾听群众呼声,查找薄弱环节,狠抓任务落实,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更加扎实的成效。
大力开展感恩励志教育 共同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感恩励志教育活动汇报材料
互助县民族中学
第四篇:打造和谐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
打造和谐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
—— 迁安三小理念文化体系解读
一所学校的教育价值观衍生出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确立了一所学校存在的使命,而依此制定相应的教育规范、学生规范、管理制度、道德标准,会塑造出不同的校长形象、建筑形象、教师形象和学生形象。三实小建校22年,历史不算久远,但可贵的是教育价值观一直没有改变,我们秉承厚德博学、自主创新的校训,力求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赋予它新的解读:构建以人为本、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教育”模式。
一进校门口,花坛的位置我们准备雕一尊孔子像,不仅因为孔子是中国教育的鼻祖,更是因为孔子的教育思想中的和谐观对我们的工作很有指导意义。论语中谈到孔子的 “和而不同”的思想,我们的教育也是培养个性和谐发展,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学生,而不是绝对相同、同一的教育对象。和谐教育正是是给予人的差异和谐发展的文化。
一、完善理念体系要素,打造立体理念文化。
校树:银杏树
因银杏的扇形叶片对称,其叶子边缘分裂为二而叶柄处又合并为一的奇特形状,被视作“调和、和谐的象征”,寓意着“一和二”、“阴和阳”、“生和死”、“春和秋”等等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和谐特质。此外,银杏树数量取三,一是寓意我校为我市第三实验小学,又取自《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乃万物衍生之源,三颗银杏树与三实小同龄,记录三小人的拼搏与进取,见证三实小的梦想与荣耀。
校训:厚德博学 自主创新
解读:厚德旨在培养学生品行,博学意在引领学生求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强调智育与德育的和谐统一发展,此为受教育者内部系统的和谐;适应时代需求,强调培养自主探究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此为教育与社会、自然、文化等外部系统要求的和谐。
在我们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愿景中,也都将培养和谐人才,创建和谐校园作为终级目标,办学理念: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关注修身正己做人,激励自主创新发展,构建博爱和谐校园。
学校愿景:书声琅琅、歌声洋溢、健康安全,快乐学习,张扬个性,诚信明理,和谐发展,民主管理。
校徽:绿色的圆形代表温馨、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绿色象征青春、生命、希望,预示每一位学生将在三小健康、快乐、活泼的成长。
蓝色代表永恒宁静和深远,寓意三小像海洋一样孕育着知识和力量,像蓝天一样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只雏鹰寓意每名学生会在三小提供的广阔空间中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张扬个性,恒远发展。此外我校已形成雏鹰品牌化系列活动,我们有雏鹰电视台、雏鹰少科院、雏鹰文学社,组织评比“雏鹰环保小卫士”“雏鹰少科院小院士”“雏鹰拾金不昧好少年”“雏鹰小小书法家”“雏鹰小作家”等优秀学生,中间的红色丝带是三小首拼的变形,也像一个红色的爱心,寓意三小师生爱心凝聚,激情满怀。
最下方的厚德博学是我校的校训。
校歌:和谐发展 生机无限
二、和顺管理、和雅德育、和乐教学,构建和谐教育模式。
(一)和雅德育
就是努力提升教育的艺术和品位,做和谐高雅的德育,使学校成为真正的“大雅之堂”。在高雅的学校里由儒雅的教师造就文雅的学生,由和雅环境、和雅的育人方法、和雅的德育实践活动几个要素构成和雅德育。
我们本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理念,确立了六个楼道文化主题“养习、怡情、正品、尚美、启智、博爱”,并遵循少年儿童发展规律,将“知、情、意、行”和谐的融合在一起,低年级定位养习、怡情、中年级正品、尚美,高年级启智、博爱。楼道文化还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相呼应和和谐统一,我们提出现代的要求,用古典的表现形式来体现。
校园文化,除刚才提到的孔子像外,我们将南面的小花园命名为银杏园,突出校树在我校办学理念中的地位,三栋楼分别命名和顺楼、和雅楼、和乐楼,西面的大墙是今年暑假重新修葺的,作为我校的古诗长墙,中华古诗文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是我校开展和雅德育的一大亮点。主席台西面的墙壁,做“和谐蕴雅趣,淳朴尚天真”主题砂岩壁画。
我们的音乐教室、美术教室都经过老师的精心布置,创设出高雅的艺
术氛围,凸显出我校的艺术特色。国乐的青花瓷风格,葫芦丝以竹韵为主题的教室布置,格外突出。
教室布置提倡彰显个性,我们每个班都有班级名片,除有各班的基本情况外,还添设了班主任寄语、班级特色版块,教室里有大的展示板,各班拟定符合本班特色的名字,设置了优秀学生作品展示和优秀学生评比的版块,另外,各班依据本班需要自行设置,班级墙壁文化的选取完全交由各班自己动手设计,黑板上方的班训各不相同,我们把教室墙壁和黑板报开辟为学生施展才华、发挥主人翁精神的舞台,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实践中进一步升华“学校是我家”、“班级是我家”的意识,而新配置的崭新的卫生储物柜更让教室干净整洁。
我们的办公室文化,也将着眼点定在“和雅”上,办公室公约:整洁、文明、协作 奉献 和谐,将我们对教师在办公室的办公行为规范加以精炼,并在文化设计上,求得与校园整体文化的风格和谐统一,我们看体育组的设计,既体现了体育教师的专业特色,又透露出为人师者的儒雅,这也是我们和雅德育的一部分。
为了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自身修养,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为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提供广阔平台,音乐:民乐、合唱、葫芦丝、管乐、舞蹈,美术的剪纸、纸浆雕塑、儿童画、书法、国画、版画,体育类的田径、篮球、乒乓球、花样跳绳,另外霸王鞭是三小原来的传统项目,前些年给丢下了,今年我们又重新开始训练,把这项传统项目继承并发扬。科技类的,雏鹰少科院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科技亮点,此外,还有一个科技活动室,用于开展学生趣味科技活动,另一个是课题研究组,这也是今年暑假新楼投入使用后才开始的,本届局科技节,荣幸的与天津的杨书远教授一起做科技实践活动的评委,受到不少启发,还不是很成熟,但都已经起步再做。
做高雅德育,教文雅学生,我们另一做法是以规范、负责、感恩为主要内容,遵循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规律,编写了德育教材,在全市使用,今年暑假开学,我们本校开始使用,因为新楼设施还没有完全到位,我们就利用原来的周三雏鹰电视台播出时间进行学习。活动是促进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我们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和雅德育实践活动,上学期,让真爱洒满人间主题教育,后来很多学校也搞了,但三小应该做的最早,家长的反馈也相当好。我们还组织了“唱响激昂旋律,构建和谐校园”歌咏比赛,“品书香雅韵,诵经典美文”的诵读比赛,在写字比赛的试卷上,我们不仅印有规范漂亮的书法摹本,还标注有“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提示语,总之,无论从软环境到硬建设,我们都力求达到和雅德育的目的。
(二)和顺管理
就是要求学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人为本,建构各种人的群体间的和谐顺畅关系。三实小的人性化管理,做的最突出、最扎实,表现在1、学校任何教职工家中有事,学校领导班子必定亲自慰问;
2、每年为教职工进行一次体检,及早发现和解决教职工的身体健康问题。
3、每月末组织一次工会活动,新年组织联欢。
4、设立做主人邮箱,随时可向学校提建议。
5、每位老师生日,都会送上一个蛋糕,并通过校讯通发送祝福短信。
6、为教师每年提供100元的购书经费,自主选择图书。通过这些举措,使三实小教师真正认可了这个和谐、融洽的大家庭,形成了和谐顺畅的管理氛围。
在师生关系上,我们利用校门口的温馨提示语,校园电视台的知心姐姐话廊,尖尖角校报的校长寄语等,打造一种温馨的、和雅的育人氛围,国旗下讲话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以软环境开展德育教育。
我们还打造整体优化的大教育观: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教”和谐发展,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园环境之间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和谐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品德发展才是健康的积极的。我们搞小手拉大手活动,开展无烟宣传,开展安全健康齐步走活动。开展环保主题的与家长共读一本书,给家长的一封信,进社区宣传等活动,使家、校、社会德育理念趋同,德育过程同步,德育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从而产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德育效应。
(三)和乐教学,和谐愉悦
就是指采用和谐的教育方法,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摆脱传统视学习过程为吃苦和痛苦磨练的过程,扭转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后,才有所谓苦尽甘来的说法,真正体会到和乐课堂带给学生的学习快乐。和乐教学既承认学生差异,又尊重学生情感,并释放学生潜能。
师生关系上:孔子的教学相长,提倡教和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提高,和谐发展。这是一种提倡师生双主体的和谐观,教师不再以知识传授者自居,而是学生学习的采纳语者、促进者、合作者。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即平等对待学生,体现的也是纲要中提到的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眼中,要看到差异,但没有差生,是一种和谐的教育对象观。
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则是既关注了学生的差异,又能给予适合的教育。
在我们校内,在实施和乐教学中,学校积极加强教师培训,特别是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使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强调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情感交融的、协力合作的、思想共生的和谐共同体。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和谐共赢、差异发展”的育人目标,学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语文学科的“本真语文”,数学学科的“智慧数学,生命课堂”,英语学科的“情境教学”,科学学科的“激趣探究”都开展的有声有色,学生反馈也很好。
在民主、平等的“和乐”教学情景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主参与、自主探索”,实现“自主发展”。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已的位置,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体现,教学双方都在一种和谐互动、共生互助中得到和谐发展。
和谐是爱的象征,蕴含着对一切生命的尊重,和谐是公平民主的代名词,体现着对规律规则的尊重,和谐是幸福的源泉,蕴育着自由发展、快乐成长的理念。
第五篇:感恩的心构建和谐校园
仙居职业中专张建海
拥有感恩的心,构建和谐的校园
——仙居职业中专“感恩教育”有感
仙居职业中专张建海
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视的一次爱的教育。
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闹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感恩,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充满温馨。
学会感恩,应该是学会做人的一条最基本的标准。
“感恩图报”,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众所周知的古语:“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知恩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体现着一种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提携之恩、救命之恩。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其实也包含着“感恩”情结,这些良好的道德文化,传承了千年,也熏陶和感染人类千年。西哲詹姆斯说:“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所以,“感恩”其实足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个人不可磨灭的良加,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是一种工作与生活的态度,更是人类一种大智慧!
实施“感恩教育”,培育“感恩文化”,让我们的学生有情感,有灵性,有爱心,有怜悯之心,敬畏生命,知耻知荣,知恩图报,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之本,这就是我们教育的大目标!然而现实的一个个事例,让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应该深思。
一、现实事例引发的思考
“现在的许多孩子,为什么不会感动了?”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徐惟诚在首届中国道德建设论坛上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自1996年夏开始,经《福州晚报》牵线搭桥,得以圆了大学梦的逾千名学子,已有近400名完成学业。但这中间只有不到一成与资助者有过信件往来,表达过感激之情,写过两封信的不足十人。2004年11月1日下午在南京大学逸夫馆楼公告栏上张贴的一封署名为“一名辛酸的父亲”的信,题目为《孩子,为何你只知伸手要钱》,无独有偶,东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收到的一位学生母亲的来信,信中,她含泪倾诉了对刚刚步入大学的儿子的失望和困惑。这位母亲在千万次地问:这就是我全身心爱着的儿子吗?四川一名十七岁女孩因上网成瘾,在要求去网吧遭拒后竟挥刀砍伤母亲。广州某重点中学一位教师带学校优秀学生外出交流访问,乘车时因人多座位少,她和校长只好坐在车门槛上,没
有一个同学给让座,在几天乘车时间里,一直如此。再看看我们的身边吧,不规范的道德行为也时有发生,学生随地乱丢垃圾,尽管不远处就是垃圾筒;路遇老师,视而不见;在课堂上做与上课无关的事,甚至顶撞老师;不服师长的管教,动辄擅自出走;因受到老师的批评,发短信威胁老师甚至殴打老师„„ “别让中国现在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观点,建议中国设立自己的感恩节。本人先后在职业中专学生处和校团委进行德育工作的5年多时间中,面对形形色色的中职学生,本人发现目前中职学生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也深深的理解徐惟诚会长的感慨。独生子女多,娇骄习气严重在当今社会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中职学校存在着“四多”,这是一种特殊现象。一是父母在外经商打工的学生多,二是父母离异人数多,三是父母一方亡故者多,四是“双差生”多。在这里我称之为中职学校的“四多”现象。
以上事实不禁让我怀疑现在学生们的感恩心在哪呢?我们的社会是怎么了?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动物尚且懂得感恩,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那么,是什么造成了现在孩子们的冷漠呢?学生习惯的养成、道德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无需责怪现在有道德缺陷的学生,但我们有责任改善和挽救正在渐渐淡化的道德观念和日益冷漠的心。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经指出:“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而遴选的过程即是我们感恩教育的过程。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 因此,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要求青少年懂得和学会感恩,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加强对中学生的感恩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
我国自古就有知恩图报的美德,并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格言。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感恩,来自于心理的满足,来自于对人对事的宽容和理解,来自于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它能促进相互信任、理解、尊重,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成功学家安东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忙,而你也应该抽出时间,向对方表达谢意。为此,让学生在得到别人的关爱与帮助时心怀感恩,意义就显得特别重要。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当今学生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之一,是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后备军。学生们是不是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感恩,是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中,学会感恩,是摆在师生们面前的一门重要课程。将“感恩”教育摆在重要位置,这对学生、家长、学校都有好处。
二、深入开展感恩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为了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我校开展一系列的“感恩”主题教育,黑板报比赛、手抄报比赛、主题班会、为父母做三件事(为父母洗脚、为父母做件亲手做的礼物、为父母干家务活)、记得父母的三日活动(父亲的生日、母亲的生日、结婚纪念日)、“给最感激的一个人的一封信”书信比赛„„通过一系列的“感恩”主题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构件建和谐校园画上了精彩的一笔。
(一)利用环境进行宣传教育。
利用环境进行宣传教育,让校园里洋溢着浓浓的感恩之情。充分利用广播,播放感恩的散文、诗歌、故事,播放感恩歌曲;在教室、校园的墙上悬挂以感恩为主题的标语牌、横幅等;在宣传橱窗里张贴以感恩为主题诗歌、散文、故事等材料;专题展出“感恩”主题的优秀手抄报作品;出版以感恩为主题的墙报、黑板报,让学生们置身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时刻受到感恩的熏陶,感受着浓郁的情感氛围,感悟着校园环境所传递的感恩之情。
(二)举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激身边的人和事开始,感激父母的养育、教诲,感激老师的导航、栽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进而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学校组织一系列主题教育,如:黑板报比赛、手抄报比赛、主题班会、为父母做三件事(为父母洗脚、为父母做件亲手做的礼物、为父母干家务活)、记得父母的三日活动(父亲的生日、母亲的生日、结婚纪念日)、“给最感激的一个人的一封信”书信比赛、教师节主题系列活动(给恩师一句祝福、给恩师一份亲手做的礼物、给恩师一封信)„„
(三)学科渗透感恩教育。
各学科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进行感恩教育。如音乐课教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感恩的心》、《妈妈的吻》,使感恩歌曲响遍于学生的心间;语文课组织现场“感恩”为主题的命题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等;心理课开展题为《拥抱亲情》的心理教育活动;政治课让学生写一篇有关“家庭收入支出情况”的调查报告;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制作“爱心卡”献给父母老师。使德育和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更加有效。
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是医治现在的孩子冷漠、没有责任心、缺乏爱心、不懂关心的良药。学校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重点,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在学生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感恩于赋予自己生命的父母,感恩于给自己知识的老师,感恩于帮助、关心和爱护自己的那些人,感恩于祖国,感恩于大自然„„在学生的心灵中播种爱心和希望,消融了不满与不幸。再把这种感恩之心付诸于行动,并长期的坚持下去,我们就收获了学生高尚的品格,实现我们的育人目的。
学会了感恩,学生将不会感到自己孤独无助;学会了感恩,学生对许多事情就可以平心静气;学会了感恩,学生就能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学会了感恩,学生就会勤奋学习、刻苦上进;学会了感恩,学生就能正视错误,互相帮助„„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感恩让学生的身心变得更美丽,感恩让校园更和谐可爱!
感恩阳光给予我们灿烂的光辉,感恩小草赋予我们清新的空气„„
让德育渗透感恩教育,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让人间情更浓,让社会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