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楚门的世界》观后感
上帝给了人们物质,给了人们大脑,给了人们可以给的一切。但是,再怎么赋予,人类始终只是上帝的一个分身。但人类,却创造了比这一切都来的更为重要的东西——情感。
有情感的人类,才被称为——真正的人类——Turemen——楚门。
这也是楚门的故事存在的意义。
他告诉我们,情感,正是克服恐惧的道路,前往“病态”的世界,也是因为那个世界有着楚门情感寄托的人的存在。
这里必须要提的是一个“中心”的问题。在桃源岛,楚门是这是世界的中心,他走出了这个世界,还是“中心”吗?在我看来,恰恰还是不变的,楚门的“中心”感不会消失。只是形式上的改变。
抽象可以这样解释:将“情感”视为箭头的话,在桃源岛,所有人的箭头都指向了楚门,因此,楚门在桃园套可以理解为“中心”;而在现实世界中,所有人的箭头也都指向楚门,但与在桃源岛不同的是,楚门也可以将箭头指向所有人,这意味着楚门是“中心”,同时也意味着,其他人也是“中心”,这就衍生出了一个很高深的问题,就是一个处世姿态的问题,而现实生活的“中心”,才可谓是真正的中心。
当然,这是一种独特的解释,对“中心”的解释,这也是为什么我平常老说“我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你们都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潜台词就是“同样的,对你们自己来说,你们也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我是你们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才是一个整体,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有矛盾冲突,才有理解和谐。
因此,如果真的有上帝,或者这个世界有着一个大脑的话,那么用数学抽象的解释就是:“我”,“你们”的并集是“我们”,然后“我们”又是“世界”的真子集,而“情感”,却在“世界”的集合之外,而“Turemen的世界”,却是“我们”与“情感”的并集,所以,楚门不向上帝妥协,这是当然的。
借由以上“韦恩图”(大家可以画一画)的大前提,我们可以这样形容:《楚门的世界》中,楚门正如一个掉落在机器世界的凡人,机器人给了楚门情感,给了他爱情、亲情、友情等等等等,而楚门所反馈的,他们却接收不到。情感是两人或以上的人的事,人需要扶持,情感需要扶持,这是楚门对“斐济”这个地方念念不忘的原因,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情感反馈的地方,感受“中心”之余,楚门终于找到了“部分”的感觉。
在大前提的韦恩图下,可以在旁边加一个“上帝”,上帝困惑于“情感”(基斯督的表现可以看出),因此“上帝”可以放入“情感”中,“情感”为人类所创造,因此在“情感”外围,加一个“人类”。
这样子一来,就有了两个大集合,在两个大集合下,大家不妨将它们的并集视为“TURE”。一个真实的,我们组成的世界,上帝不存在,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中心,但我的情感又都为你们服务,一一回报。地球?家园?村子?怎么理解都行,有我们就行。
因此,这些东西最后归为了我们已经讲烂的话题上:人与人之间要多点关爱,互相帮助,这是一个很俗的话题,但《楚门的世界》告诉了我们,这俗玩意儿,注定了不普通。
第二篇:楚门世界观后感
从《楚门的世界》看媒介操纵
从报纸的诞生、电子媒介的产生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随着传播手段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由信息闭塞的状态不断地向信息充裕变化,从而不断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面,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着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在高速进步的新电子媒介发展之前,我们越来越难以使我们的个人隐私得到保障。使得我们不仅对现实的世界产生疑惑: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的不断充裕,究竟是让我们越来越感到自主还是越来越被束缚?究竟是使得这个世界更加明白清晰地呈现在自己面前还是对于现实世界感到更加的虚妄,越来越远离了真实的人生?
楚门的世界似乎正好的提出了这个困扰了我们许久的问题。这部电影以一个独特却近乎残忍的方式,给了我们些许关于真实世界的想法。
当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都被放置于暗藏的摄影镜头下的时候,甚至连初吻都成为万众茶余饭后谈论的对象的时候,我们会不会觉得这个世界太疯狂了?楚门的世界里似乎只有一个人是真实的,那就是楚门自己。每天早上,和邻居固定的早上,中午,晚上一起的问候,遇到那只斑点狗,毫无悬念的被扑了上来,走过旋转玻璃门去保险公司上班,然后买报纸,回家有太太,和偶尔过来串门的妈妈,似乎生活就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像一个正常的人一样。然而隐藏在这真实的背后的却是为了满足千万双眼睛而编造的虚妄,正如卞之琳的那首诗一样。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我。
很显然,楚门的遭遇并不只是他一个人生活的反应,他是在整个人类社会进入物质与信息爆炸性增长的时代之后,人类文明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对于现实与未来的反思,以及对当前世界的忧虑而产生的普遍现象。
楚门的世界对于楚门而言,在整个海景镇中,似乎只有楚门一个人是真实的,又似乎只有楚门一个人是虚假的。楚门的世界在我眼里对于多数的看客而言却也是他们心中所习以为然的真实的。他们的生活态度与生活的情趣都融入了楚门的世界与他的生活的点滴化为了一体。他们一起在经历着人生的成长的历程,离开了楚门,他们的生活就会像是那个在镜头中一直出现在浴缸里的男人一样,是虚无的,是无以为继的,离开了楚门,他们的生活便会没有了方向,世界也将会陷入一片的混沌,从而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不是这样吗?当我们陷入了一个被媒介所控制和制造的自以为是真实的世界里的时候,我们便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失去自我,离原本的真相便会越走越远。直到真的找不回自己。这是社会的虚无感,和我们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自我价值感逐渐缺失的一种表现不是吗?
新媒介的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我们该为此而感到一种沾沾自喜,因为我们可以觉得自己渐渐的可以看见整个地球而不要跑遍世界,但另一方面我们却在短暂的欣喜之后迅速的发现自己貌似被坑了的感觉。新媒介时代使我们发现我们都难以逃脱楚门的悲惨命运。在大批的充斥视野的真人秀节目中我们不正好可以看见生活中而不再是屏幕里的楚门吗?
第三篇:楚门的世界的观后感~
《楚门的世界》观后感
倒是好久没有看到能让我产生思考 的电影了,看了楚门的世界,心里有着各种各样的感觉,甚至有点混乱了。它是一个黑色的幽默吧,但是却很有深意。
看到一半的时候,才渐渐的对电影的情节有了认识。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那个show的导演太残忍了,为了获得成功,竟然限制了一个人的自由,而且还是三十年,三十年,让一个人生活在一个虚拟的甚至是虚伪的小世界里,让一个无辜的人变得对这个世界充满无知,给一个生命划上一个界限,这是对生命的一种最残酷的摧残。
看完电影,就不自觉的将自己往电影里的主人公代,如果我是楚门,我的反应会是怎么样的呢?也许每个人的show都会不一样的吧。
楚门是淳朴的,因为导演没有给他安排涉及现实社会黑暗面的剧情,也许就是这最真的淳朴,让楚门远离了贪婪和享受安逸的丑恶。现实中的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遇到一些丑恶的东西,我们整天都在勾心斗角中度过。这样的不安,让现代人活的很累。所以,我们一直很向往一个舒适的世界,我们多么希望全世界都尽在掌控。而抛开抛开被愚弄的事实,楚门的生活,其实是很安逸舒适的,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生活就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所向往的。记得当导演告诉楚门,外面的世界不够平和,希望楚门能留在那个小小的世界时,全世界的人都在期待楚门的回答,而楚门做出的决定让人们惊喜。换做我们,有多少人想去到一个复杂的世界,而放弃可以得到的安逸,但是楚门勇敢地做出了决定,宁愿艰辛,也要面对现实。我们做不出那样的选择,是因为我们在复杂世界生活过,累了,麻木了,我们有时候宁愿活在一个被导演的生活中,只要它是安逸的,而吗就我们渐渐失去的对真实的渴望。
我很佩服楚门能勇敢地靠自己的力量去对抗整个“世界”,很佩服楚门能克服对海水的恐惧去一个叫“斐济”的地方,更佩服,他能坚定地跨出那个门。然而我在想,当楚门在真正的世界里探索的时候,他会不会怀念原来的那个世界。也许会吧,尽管我们的世界也充满希望,但有些角落却的的确确布满了畸形。正如那个导演说的:“我给了Truman过正常生活的机会。而你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病态的世界”。当楚门感到后悔时,不是他的错,当我们想逃离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不是我们的错,人心本善,我们不是天生就贪婪,就像那个小世界里的楚门,醇厚,善良。这个世界真正的悲哀在于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都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寻找自己想要的,只是当两个人的期待冲突的时候,社会就出现了不和谐,用经济学的话,就是“个体的理性却不代
表整体的理性。”
比起楚门,我们其实才是可怜的,因为楚门在三十岁前说起来仅是受到了一次欺骗,而我们在三十岁前受到的欺骗恐怕不止一次,而且,在欺骗中我们最真的东西真正留下来的也不多了吧。
第四篇:《楚门的世界》观后感
《楚门的世界》观后感
电影《楚门的世界》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做桃源岛的小镇(实际上是一座巨大的摄影棚),主人公楚门从小生活在这里,看上去似乎过着与常人完全相同的生活,但他却不知道生活中的每一秒都有着无数的摄像机在对着他,每时每刻全世界的人都在注视着他,更不知道身边最好的朋友甚至妻子都是真人秀节目《楚门的世界》的演员,而他就是该剧的唯一主角。直到有一天,由于导演的疏忽让楚门无意中看到了他已“死去”的父亲,他开始怀疑这个世界,怀疑他周围的一切,他决定离开。经过几次逃脱的努力失败后,他决定选择海路,殊不知所谓的海洋也是这个巨大的影棚的一部分,这个时候,控制他人生的“上帝”——导演出现了。在“继续当大众明星”和“找回自己的生活”之间,他果断地选择了后者,毅然走向远方的自由之路。
在某种意义上讲,《楚门的世界》只是一种黑色幽默,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是怎样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制造成闻名的电视明星,却完全被剥夺了自由、隐私乃至尊严,成为大众娱乐工业的牺牲品。影片反映了人类的希望和焦虑,同时也因触及到当今最敏感的社会问题而备受瞩目。科学技术迅速而巨大的进步,和人类认识世界、掌控世界的能力的提高,使我们潜意识里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产生了人类可以操控一切、主宰一切的观念,于是,世界的一切都被符号化。你需要什么,我就可以给你提供什么,就像电影里那个“真人秀”节目幕后总导演基斯督,上帝一般,策划着楚门的命运,一切都在模式化的编码中有序开展。现实人生的不确定性,在楚门的世界里完全消除,第二天还没到来,模式就已然设定。这样的人生固然是安全的,稳定的,甚至是“幸福的”,却注定残缺。人生的不确定性消失了,也就意味着不可预见的未来和未来的不可预见性一起消失。因为有技术的操控,楚门的后半生成为了完全可以规划、可以预见的“未知数”:一个六十岁退休的老头,过着标准的“六十岁退休的老头”的标准的现代化城镇“养老生活”。从表象上看来,影片讲述的似乎是一个荒诞无稽的人生寓言,然而深入其内部,你会发现,其中所蕴涵的意义是深刻的,它会让你觉得不寒而栗,因为也许有一天,你会开始担心是否在自己的周围也会发生同样的事。
技术理想就是这样一种暴力,值得一提的是,技术将世界处理为一个符号系统,必然应证哈贝马斯所说的“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和技术”。这当然不是自柏拉图以来,至18世纪启蒙主义运动,想要最终实现的结果,然而,世界可以通过编码重新建构为一个“令人相信”的世界,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在电影中,编剧和导演通过人们在主人公推开“蓝天”上的一道门,坚决而潇洒地转身走出摄影棚之后的欢呼声中,表达了对技术理性制造出来的虚假世界的否定,仿佛在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念:即使世界是虚假的,我也宁愿在这个世界里生活下去,因为它真实。虽然似乎同样受制于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但它不是来自于人为的技术手段,不是人工制造,而是来自不可名状、不可预知的命运安排,正因为不可预知,人生才会充满魅力。
技术是人类体力与智力的延伸。如今,技术已经逐渐从“物化”走向“智能”,我们感谢它为我们带来的便利,但绝不能迷信于它,技术的使用不能违背自然的和谐,更不能超出人类的伦理道德!
第五篇:《楚门的世界》观后感
楚门的世界,我们的世界
作者/落月拾贝
之所以会去看《楚门的世界》,是由于当时疯狂迷恋着美国演员金·凯瑞。
他幽默风趣,又擅长走无厘头搞笑路线,因此被冠以“喜剧之星”这一头衔。然而,金·凯瑞努力不将自己限定在“笑星”这个身份中,他奋进、突破,于是有了之后许许多多深入人心的角色,“楚门”就是其中之一。
楚门生活在一个名为桃源岛的小地方,是一名保险业务员,平凡得如同你我。日子本该就这么过下去,直到有一天,楚门意外在街上遇到已辞世多年的父亲,这才令他对生活起了一丝疑心。通过细心观察,楚门竟然发现,街边走动的人永远都是同样几个,同事和妻子总像在监视他。楚门渐渐对自己身处的世界心生疑惑,恐惧万分。
原来,整个桃源岛是被搭建出来的巨大摄影棚,除了男主角楚门自己以外,其他人都是专业演员,他们出演的正是在全球放映的真人秀电影《楚门的世界》。
千思万虑后,楚门决定逃离这个虚幻的世界,寻找真实的人生。
楚门在海上扬帆寻找出口的情节令人揪心——海天茫茫,没有一处是楚门的藏身之处,陪伴他度过前半生的家人与朋友已不能再信任,那感受不是常人可以体会到的。
楚门的信念远比观众强大得多,他专心致志地划着小船,只为向那无边无际的远方奔去,那里有他所追求的自由。下一秒,小船搁浅了——原来,那一片蓝天,那一抹碧海,同样在巨大无边的摄影棚内!楚门以为自己逃脱了,事实却如此令人沮丧。
这时,导演的声音响起。他告诉楚门,只要在摄影棚中,楚门始终是那个炙手可热的大明星,他的表演让人落泪,惹人欢笑,电视机前的观众可以为了看他而彻夜不眠;然而,他一旦走出了这摄影棚,就什么都没有了……
回想自己过往几十年的人生,不过是电视机前观众茶余饭后的谈资,一举一动在观众眼中不过是可笑的小把戏……楚门不再犹豫,打开摄影棚大门,缓缓走出去,留给观众一个坚毅的背影。
那一刻,我在心里欢呼不已,为了楚门的勇气与坚持,为了他追求自由与真我的执著。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值得人深思与讨论的电影。
“楚门”这个名字,在英语里和“真实的人”同音,因此,《楚门的世界》更名为《真人秀》也不为过。电影的名字如此别出心裁,其实是创作者希望借助这部电影,来表现真实世界中每一个平凡人的生活罢了。在这个世界里,几乎每个人都忙碌着,让自己变得优秀,让生活变得美好。会不会当我们回首过往时,发现自己已变得不像自己——肩负的压力如同厚重的壳,脸上的笑容犹如冰冷的面具,一切都让自己透不过气来。
也许,我们都是楚门,只不过我们发现了每个角落隐藏着的摄像头,并且愿意在它们面前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都说生活如戏。
或许有一天,当我们明白生活中什么对自己而言才是最重要的时,才能体会到楚门那看似愚钝的智慧——他放手一搏,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楚门的世界》落幕了,而我们的世界,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