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愚公移山 2013中考题 词语 译句 选择拓展答问集锦
《愚公移山》模拟中考题
一、解释词语:
(一)通假字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始一反焉。2.甚矣,汝之不惠。
3.河曲智叟亡以应。4.一厝朔东。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6.无陇断焉。
(二)古今异义词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在文中的意思。
1.指通豫南。古:
2.山之一毛。古:
3.河阳之北。古:
4.荷担者三夫。古:
5.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今:休息。
6.惧其不已也。古:
7.方七百里。古:
8.惩山北之塞。古:。今:惩罚。
(三)一词多义解释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其:①惧其不已也。②其如土石何?
2.之:①以君之力。②虽我之死。
3.且: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
4.焉:①且焉置土石?②始一反焉。
(四)词类活用写出下列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险(毕力平险):
2.箕畚(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面(面山而居):
4.聚(聚室而谋曰):
5.感(帝感其诚):
(五)了解本文中的成语:
愚公移山、叩石垦壤、固不可彻、孀妻弱子、子子孙孙
二、翻译句子: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6.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7.甚矣,汝之不惠!
8.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1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1.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12.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文意选择题:
1.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④其妻献疑③告之于帝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始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2.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3.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四、拓展延伸问答因为是训练,为了提高效率,请你写出答题的要点,不必细说。
1.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2.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3.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
⑶ 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 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5.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7.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第二篇:活板 2013中考题 词语 译句 选择拓展答问集锦
《活板》模拟中考题
一、解释词语:
(一)通假字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板印书籍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3.若止印三二本4.文理有疏密
(二)古今异义词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在文中的意思。
1.其两膝相比者古:
2.矫首昂视古:。今:矫正。
3.曾不盈寸古:。今:曾经。
(三)一词多义解释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为1)唐人尚未盛为之2)皆为板本
3)又为活板4)每字为一印
5)满铁范为一板6)未为简易
7)每韵为一帖8)为予群从所得
2.以1)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2)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3)以一平板按其面4)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5)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
3.其1)其法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则以一平板按其面4)其印自落
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4.之1)唐人尚未盛为之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持就火炀之4)更互用之
5)则以纸帖之6)旋刻之
7)不以木为之者8)以手拂之
5.帖1)则以纸帖之2)每韵为一帖
6.就1)持就火炀之2)瞬息可就
7.若1)不若燔土2)若止印三二本
8.印1)每字为一印2)欲印
9.自1)已自布字2)其印自落
10.已 1)已自布字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四)词类活用写出下列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板印书籍。
2.火烧令坚。(用讫再火令药熔)
3.木格贮之。
4.则以纸帖之。
(五)了解本文中的成语:
本课无。
二、翻译句子:
1.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三、文意选择题:
四、拓展延伸问答因为是训练,为了提高效率,请你写出答题的要点,不必细说。
1.《活板》要说明的对象是“活板印刷”的特点——活:
(1)、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2)、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3)、每字皆有数印——字印数目是活的(4)、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作法是活的(5)、更互用之——用法是活的(6)、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拆法是活的
第三篇:鱼我所欲也 2013中考题 词语 译句 选择拓展答问集锦
《鱼我所欲也》模拟中考题
一、解释词语:
(一)通假字
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为身死而不受”。
3.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故患有所不辟也。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二)古今异义词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在文中的意思。
1.由是则可以避患。
古:
。今:能够
2.一豆羹。
古:
。今:豆子
3.万钟俸禄。
古:
。今:计时器具
4.何加焉。
古: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三)一词多义
解释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而:①呼尔而与之。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2.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3.得:①二者不可得兼。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③故不为苟得也。
4.为:①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②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5.之:①人皆有之。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6.生:①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7.与: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②呼尔而与之。
8.加: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9.故: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10.则:①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四)词类活用
写出下列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1.得: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2.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五)了解本文中的成语:
舍生取义、嗟来之食、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失其本心、苟且偷生
二、翻译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5.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6.呼尔而与之。
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9.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0.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1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文意选择题: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 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四、拓展延伸问答
因为是训练,为了提高效率,请你写出答题的要点,不必细说。
1.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 的必要吗?为什么?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5.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