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孩子能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惩戒
选择孩子能接受的惩戒教育
据有关媒体对惩戒教育“理解程度”的一项调查显示,91%的教师、83%的孩子、65%的家长都认为惩戒是一种教育手段。但什么样的惩戒方式才易于孩子接受,对孩子的错误能起到矫正、对成长能起到弥补作用呢?我们先看下面的案例。
1999年10月,2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教师和200多名学生,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一个工作机构组织的一次国际中小学教育联欢活动。其中有一项活动是评选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主持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要求所有教师都作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是:大杰克和小杰克是孪生兄弟,正在学校读书。家长给他们配了一辆轻型汽车作为上学的交通工具。这兄弟俩由于晚上贪玩,好睡懒觉,经常迟到。有一天上午考试,尽管老师事先警告他们不许迟到,但他们因在路上玩耍,还是迟到了30分钟。老师查问原因,他们谎称汽车在路上爆胎,到维修点补胎误了时间。老师暗暗查明了补胎是他们编出来的谎话。
问:假设你是杰克兄弟俩的老师,你将怎么处理?
208位教师认真思考,完成了答卷。主持人经过认真分析整理,从中归纳出25种处理方式。其中主要的方式如下:
中国式的处理方法:一是当面进行严肃批评,责令写出检讨;二是取消他们评比先进的资格;三是报告家长。美国式的:对兄弟俩说:“假设今天上午不是考试而是吃冰淇淋和热狗,你们的车就不会在路上爆胎了。”日本式的:把兄弟俩分开询问,对坦白者给予赞扬奖励,对坚持谎言者严厉处罚。英国式的:把真相告诉家长和全体学生,请家长对孩子严加监督,让全班孩子讨论,引以为戒。新加坡式的:让他们自己打自己的嘴巴10下。俄罗斯式的:给兄弟俩讲一个关于说谎有害的故事,然后再问他们:近来有没有说过谎?埃及式的:让他们向真主写信,向真主叙述事情的真相。巴西式的:半年内不准他们在学校里踢足球。以色列式的:提出3个问题,让兄弟俩分别在两个地方同时作答。3个问题是:a、你们的汽车爆的是哪个胎?b、你们在哪个维修点补胎?c、你们付了多少补胎费?
202名孩子中有91%的孩子选以色列的处理方式为自己最喜欢的。主持人说:绝大部分孩子喜欢的方式,就是惩戒教育的最好方式。以色列的方式为什么受欢迎?因为它带有游戏性质,孩子不难堪。
其实,教师的惩戒权是教师职业地位赋予的一种强制性权力,是教师维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秩序的职业需要,它针对的是孩子违反规范的行为。使用惩戒教育手段必须始终着眼孩子的可接受性、能发展性,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惩戒教育方式。
前文案例中以色列的处理方式,就体现了好的惩戒教育方式大都在一定的情景和活动中的特点。一般说来,孩子不喜欢程式化的教育方式。简单的说教和体罚辱骂都是孩子反感的;针对学生的个性和所犯错误的性质,设计适当的情景,把惩戒融入具体的活动中,让孩子在情景和活动中体验、反思、感悟,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同时,孩子易于接受的惩戒教育方式还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一个前提:充满爱心。教育者对孩子必须有满腔热忱的爱,而且能易于被孩子觉察。有些老师虽然严格,但仍受到孩子的爱戴,那是因为孩子们能体会出他心中的爱。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作为教育手段之一的惩戒,与体罚、心罚截然不同。如果说一个教师要惩罚考试成绩差的学生,是因为这个学生的考分大大拖了全班平均分,影响了教师个人业绩,那么无论他采用何种教育手段,都是错误的。因为在这个老师眼中,学生只是挣分数、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他对学生没有关爱之情、扶助之心,他将采取的所有的教育手段都将是冷酷的、危险的。
一个原则:因材施教。能被孩子接受的惩戒教育方式,必然是能针对学生实际、走入学生心灵的方式。而现实当中,我们的教育者习惯采取简单的“表象——惩罚”的教育方式,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教育者应该针对孩子不同的情况作深层次的分析,找到学生犯规的原因,从对孩子负责、对孩子成长有利的角度去设计惩戒教育方式,力争实现对孩子错误的有效矫正和对孩子成长的真正弥补。比如,同样是犯一种性质的错误,对缺乏耐心的孩子可以罚拼七巧板,对缺乏亲情的罚写一封家书,对不爱体育活动的罚跑步,对不爱阅读的罚朗读一篇美文,对有暴力倾向的罚他背诵法律条文,等等。
一个分寸:合理合法。合理就是惩戒有因,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承受能力;合法就是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权的同时,必须切实尊重和保证孩子的隐私权和家长的监护权。有的教师因为学生犯错就惩罚家长,有的教师用罚款代替惩戒,有的教师让有偷窃错误的学生公开亮相,让早恋的学生张贴检讨书,等等。这些惩戒教育方式都是不合分寸的,也是极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
第二篇:孩子应该接受挫折教育
孩子应该接受挫折教育
从纳川教育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得出的调查和经验来看,从未接受体罚这种“挫折教育”的孩子,长大以后,万一有这种体罚披头而下,后果不堪设想。孩子小的时候(10岁以前)接受体罚,他会把错误与体罚联系起来,在他的大脑中形成“因为变犯错误,所以受体罚”之理念。若小时候从未接受过体罚,长大以后再打,他会觉得,实施体罚的 父母不再爱他了-----爱的天空坍塌了,他会离家出走„„
当然,体罚时,三人要各司其职,父亲为“执行者”,孩子为“被罚者”,母亲则为“监刑官”,或有时,儿子告发父亲有违规行为,则母亲为“执行者”,父亲为“被罚者”,孩子为“监刑官”。
在互联网时代,网游无处不原当今,你不可能杜绝孩子玩电脑游戏和网游,就好像为了让孩子远离早恋而让儿子少年出家一样,纵使出家了,有一天跟着师父下山看见女人他也会想:山下的老虎不吃人,模样长得挺可爱„„所以,和正确引导孩子度过早恋的危险期一样的,让孩子从小就玩电脑游戏,并且用民主加法制的管理方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才是互联网时代让孩子远离网瘾的最好方法。
第三篇:让我们的孩子接受平凡的教育
让我们的孩子接受平凡的教育
——参观江苏省姜堰二中絮谈
《江苏教育》曾以“平凡苗,优秀花”为题报道了江苏省姜堰二中所进行的素质教育,主要是讲姜堰二中从“1983年前‘一流的校门,二流的教师,三流的生源’”到“1983年至今,不仅为对方两个文明建设培养数千名合格人才,而且为高等院校输送了1000多名合格新生”。我最看重的就是“为地方两个文明建设培养了数千名合格人才”,因为我认为这大部分应该指的是基础人才。
曾有媒体就“小学生缘何长大不想做工人?”采访了有关教育专家,专家一针见血回答是:这同我们过分宣传高学历和所谓成功巨人有关,这是多年来平凡教育缺失的必然结果!的确,现今的教育和宣传、社会风气,似乎总钟情“成大事者”,总宣扬“强、大者”,而对平凡不屑一顾。然而是不是每个人都具备“成大事”的潜质呢?“三流生源”都培养成高尖端人才?这显然不可能!我们的社会除需要高尖端人才外,更需要大量的基础人才。伟大确是伟大,而平凡、自食其力、重德重情同样也是伟大!任何一个健全、文明与进步的社会,都是尊重平凡的。“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中国现代人”,姜堰二中树立了这样的育人理念,我认为这应该是我们社会的育人理念。我们就应该践行平凡的教育。
我们的孩子不甘于平凡,不满足于过普通人的生活,这和我们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在日本,学校常把社区的普通人请来给学生上课,大家都对普通职业者怀有感激和尊敬之情。我们就缺乏这样的教育,总把目标定在天上,却不知道脚下的路要怎样走。虽然课本上写着劳动不分贵贱,但普通人的生活却不被社会关注、赞扬,故而学生们常把科学家、学者、官员或成功人士作为自己的偶像。
除此之外,家长的表现更令人担忧。学校里正常的清洁卫生打扫被视为教师对孩子的惩罚。“我的孩子是要成为‘人上人’的,打扫卫生这样下贱的事怎么能做呢?”在这样的熏陶下,谁还敢,谁还愿意从事平凡的工作?无怪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那样大!
事实上,我们的社会需要平凡。而且,将每一件平凡的小事都做好,本身也就不再平凡。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校长姚止平,一位平凡的中学教师,凭着对学生的责任,对教学的热爱,对工作的热忱,对事业的追求,甘于寂寞,为祖国培养人才,在平凡的岗位造就了不平凡的生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宿舍管理员吴光华,因为坚持给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被邀作为职工代表参加大学生毕业典礼发言,在会上,800字的演说讲哭了大学师生,简短的致辞被11次掌声中断,“宿管阿姨”告诉我们:平凡中有乐趣有尊严,平凡可以成就人生的价值;82岁的香港大学宿舍管理员“三嫂”袁苏妹,只会写5个字,却被港大授予“荣誉院士”称号,被赞为“大学宿舍的灵魂”,平凡同样可以铸就辉煌!
社会上生活的更多是平凡的人,尤其是能自食其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平凡校长”、“宿管阿姨”不仅唤起我们真心的感动,更应该促使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就此问题认真深思:改进和加强“平民教育”和“平和心态”的培养,加强对平凡生活的认知,改变以权取人,以钱取人的社会价值和教育取向,理解平凡,尊重平凡,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健全人格的中国现代人,才能真正创建文明、进步的社会!
第四篇:领导能接受的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11月已经过去了,我到这边工作也要有满2个月。对有些不常用的东西还是不太清楚,账本的登录也还是未能及时完成,但是系统单据单位录制和日常管理还是按时完成了。
做事情有时候没能按照别人的意愿做好,我不太会找表现,想找找表现时又会弄巧成拙。在这段时间的工作中我看到别人会夸领导,领导在时就表现出一副很精干的样子。我发现我的不足,不会逢迎别人的喜好,不会说好听的话,也做不出让领导满意的事。有些不足我估计我是无法弥补的了,我也想学习,可是初入社会的我在这些方面还是文盲。
公司有些人会仗自己“位高权重”在训斥别人,在这方面我也随时会被很多人“教育”我受的教育多了也就习惯了,我有过反抗,可是反抗的后果只会让我陷入危险的境地,这让会表现的人抓到把柄,可能已经去汇报工作了。
不能说别人怎样,是我自己没有学好,可能在以后的路上我学的比别人还好。人就这样,一步一步被环境改变,本想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人,却被环境改变了。
在今后的工作里,我要改变自己,要适应环境。从今天开始,做好每天的工作计划,做事情要认真仔细,多学多做,让别人看得起,也让有些人无机可乘。谢谢教育我的人,我会好好努力;谢谢关心我的人,我会好好生活;谢谢陪伴我的人,我不会再让你失望。
叶挺
2012-12-03
第五篇:摆正情与法,教育惩戒也能和谐进行
摆正情与法,教育惩戒也能和谐进行
金乡县金曼克中学 江文峰 张文青
在浙江温岭蓝孔雀幼儿园教师颜某虐待儿童的事件被大家关注之后,日前,一段名为“青海师大二附中教师张明明暴力打学生”的视频在多家网站流传,引发网友广泛关注。青海省教育厅相关负责同志在11月21日下午接受新华网《第一回应》栏目记者独家采访,介绍了对于这一事件的调查处理意见,表示“对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及张明明老师予以全省通报批评”。颜某的行径千夫所指,受到法律的制裁万人称快;但张明明老师的具体行动在经过沟通之后却得到了当事学生家长的支持,而且这个当事的学生家长说,老师你过去是怎么对待我的孩子以后还是怎么样来对待。言外之意体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接受的,我想当家长的表态出来之后,肯定会让很多旁观的人感到非常惊讶。
但我们细心观察后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社会对老师教育表现欠佳学生时发生的打骂行为,在公共舆论和家长看法两个不同层面意见不一,态度和反应有时甚至完全相反。公共媒体上观点与青海省教育厅的意见相同,即张老师的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同时也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公共舆论态度认为:不要说什么敬业,不要说什么学生不努力,不要说什么很生气,这些都不是暴打学生的理由。因为学生是人,是一些未成年人,是一些需要老师呵护的人,是一些需要老师尊重的人,是一些需要老师教育的人。孩子不是老师的附属物,也是有人格、有尊严、有思想的独立自由人。教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不仅违背了职业道德,也是违法行为,不论教师出于什么动机或目的,都不得实施这种手段。对于体罚学生并造成学生伤害的教师,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将给予行政、民法、刑事处罚。
而在一些门户网站的新闻跟帖评论中,绝大多数网友却表示了对张老师的理解,甚至认为这样的老师才是“负责任的好老师”,与被打学生家长意见高度一致。他们认为:在应试教育和学生就业的压力下,成绩是第一位的,中国传统教育就认为“严师出高徒”、“师徒如父子”“不打不成才”;另外学校考核的巨大压力又要求老师不得不采取有效措施维持班级纪律,督促表现欠佳的学生改正错误、迎头赶上,情急之下动手和动口在所难免。
“民间”观点如此不约而同,且与官方和公共舆论如此不同,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边面对来自家长的强烈需求的实情,一边面对公共舆论对尊重孩子的理念趋向依法进行的需求,学校和教师常常在迎合与坚持的选择中迷失。
事实上现阶段我国对青少年的义务的要求主要集中体现在《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上。然而这些规范只是指导性的规范,不具有强制性,考虑到青少年为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刑法、民法中只是对年满14~18周岁的青少年规定了有限的、相对意义上的法律义务,只在具有较大社会危害性的违法行为发生时,如抢劫、杀人等,才实施慎重的惩罚。在我国,法律的强制性是人民群众守法自觉性的前提条件。然而对中学生来说,其行为法规缺乏强制性,这就可能出现违反规范,具有较大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学校缺乏教育惩戒的手段和措施,而“管不了”,司法机关因缺乏法律依据而“不管”,即司法真空。目前,校园里肆意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行为、经常骚扰异性的行为、打架、斗殴等时有发生,这些行为上不能上刑法,下又教育感化无效,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得到遏制,将对行为者本人和其他学生法制观念和良好行为的形成产生及其不利的后果。如果在学生时代犯错误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说什么违法、犯罪后将受到如何的惩罚,恐怕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那是很遥远的事,甚至会产生小时候犯点小错误没大事的念头。这样就会造成一批没有受到教育惩戒、不能承受批评、靠哄孩子教育出来的一代,将来可能会是经受不了挫折、懦弱而又自私自利、飞扬跋扈、没有责任感的一代,未来的个人和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代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认为:“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必须要因人而异、适度,越要惩罚,越要尊重。”因此适度的教育惩戒是必要的合理的,它能让学生们体验到犯错误后应受到惩罚,真正认识到犯错误后应该承担的责任,逐渐形成法制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使普法教育更加深入。我们惩戒犯错学生,不光是教育了犯错学生本身,更重要的是还教育了其他学生,让其他人引以为戒。但是由于惩戒的本质内涵在于确证规范所具有的威严性,所以惩戒必须是针对学生在道德方面出现的不良行为。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当学生在道德及其规范方面有错误行为时,教师才能对其实施惩戒行为,而对于学生在非道德方面(如认知领域,诸如做错作业等)所出现的过失,教师就不能进行惩戒。而且教师实施惩戒的对象只能是学生的违纪行为,而非学生个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对事不对人”。另外,教师在实施惩戒时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采取随意性态度,更不能是出于私心报复。在惩戒和过失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在实施惩戒行为时,要“使他们感到你的做法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而必要的;要使他们感觉到你之所以吩咐和禁止他们去做某件事,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我相信,这些道理一线老师都懂,可是当今社会由于对教育惩戒没有法定的标准和尺度,一方面导致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惩戒行为超出社会接受范围,另一方面也造成社会对惩戒行为评价的差异,导致舆论的过度反应,显然这都不利于教师认真履行职责,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我看来,一些典型或极端的体罚和变相体罚事件的反复发生,并非老师们没有记性,也不能简单归结为涉事教师素质低下、简单粗暴,更不应该对涉事教师进行全面否定。因为从教育法律的角度考察,教师不敢教育惩戒学生或教育惩戒扭曲变形的主要原因有:法律对教师教育惩戒权的范围、程序与方式不明确;学生权利的解释欠妥以及对教育惩戒的误解;教师教育惩戒的风险及不教育惩戒、不当教育惩戒、违法教育惩戒的法律责任不确定;教师不了解教育惩戒学生的相关法理和法律知识。可见,鉴于教育惩戒的重要性与敏感性,为其明确立法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将惩戒的实施程序与救济措施等相关问题都用法律法规于细则的形式确定下来,从法律高度赋予惩戒教育以合法地位,才能使教师实施正当的教育惩戒,一切按章程办事,避免演变为体罚或变相体罚。为便于一线教师依法执教,我认为有关教育惩戒法律中应该明确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谁可以实施教育惩戒。一般而言,若学生违规违纪情节轻微,其惩戒主体是主教育惩戒师,由班主任负责教育惩戒的时候居多。若学生违反规范情节较严重,处分也相对较重,此时,应由学校或校长代表教师群体来实施惩戒。若学生触犯了法律,则应由司法机关来处理。即教育惩戒行为不是任何人可以随便实施的。
二是要明确教育惩戒的对象。惩戒的对象应是学生的特定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而不是学生的学业成绩,更不是学生的身体或心灵。作为教育手段之一,惩戒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行为的规范,其针对的只能是越轨行为本身。
三是实施严厉的教育惩戒应按照一定的程序。严厉的教育惩戒必须严格规范化,按照一定的程序执行,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师生的正当权益,防止他们受到不良侵害。同时,教育惩戒程序的适当,要求程序本身合理、合法,实施步骤公平、公正。
同时社会舆论导向要客观公正。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教育惩戒的宣传力度,形成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便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对教育惩戒的认识。同时,对一些教师不正确对待学生的事件,如体罚或变相体罚等,要予以客观、公正的报道,切不可因一时地哗众取宠而使我们的教育偏离正确的方向。
因此教师只有从教育的本质出发,认识自身的神圣职责,依法执教,尊重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歧视后进生,勇于运用合理的策略和方法实施教育惩戒,教育惩戒才能和谐进行;同时只要我们教师按照法律办事,自己的合法权益才会得到充分的保证。
作者地址:山东省金乡县金曼克中学 邮编:27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