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结课论文 《难以忽视的真相》影评

时间:2019-05-12 22:1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化学结课论文 《难以忽视的真相》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化学结课论文 《难以忽视的真相》影评》。

第一篇:环境化学结课论文 《难以忽视的真相》影评

真相的意义

--------《难以忽视的真相》影评

“你看看这河水,潺潺的流过;听风中瑟瑟的落叶,鸟儿在鸣唱;树蛙在鸣叫;隐隐约约地还有远处奶牛的哞声。抚摸着青草,河岸露出了一块泥土,周遭是一片祥和安静。突然之间你感觉你的身体好像汽车突然换了一个档,就像深吸一口气,然后说我都要忘了这样的美景。”影片的开头这抒情化语言美妙的自然图景可以让我们这些居住在都市化的社会里的人享受到片刻的平静,可望一眼窗外灰蒙蒙的空气、嘈杂的汽车鸣笛声以及日渐诡异的天气,人们不禁要黯然神伤,感叹自己确实要忘了那自然的美景。可是人的惰性和居安性让人也无所作为。他们日渐抱怨的生活,是想要自己的后代无法见到这眼前明媚的光景吗?还是像影片的最后说到我们下一代的发问:不知道我们的父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不阻止环境如此恶化呢?所以这么多年来,戈尔孜孜不倦地以自己演讲的方式警醒着人类全球变暖的危机,犹如这部纪录片一样用心良苦。

戈尔是美国前总统候选人,他在影片中介绍了两位影响他的老师,一位是他六年级的地理老师,当时他们班一位同学提出是否南美洲的东海岸线和非洲的西海岸线在数百万年前可以拼接在一起。但是那个老师非常不屑的反驳了他。现在这个同学吸毒上瘾、一事无成,而这位老师却进入政府研究所成为科学顾问。同样现在的科技也证明了南美洲的东海岸线和非洲的西海岸线是可以拼接在一起的。这样一个例子就严重的反应了一个事实:人类在面临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真相时,往往会陷入一种极度无知的自我判断,根据以往的经验的判断,而往往可笑的是那点人类视若珍宝的经验也是很没有科学依据的,所以此时人类就会进入自己给自己所造的谬论中而无法自拔。在影片中戈尔也用有趣的动画向我们展示了政府在面对温室效应时一味的认为只要将巨大的冰块放入温暖的海水来降温就可以解决问题一劳永逸了,一点都没有考虑到海平面会因此而升高的问题,这讲白了就是一种很幼稚的拆东墙补西墙的想法,正是人类的谬论和居安性所导致的。还有以前很多人认为地球太大了,我们现在做的一丁点污染环境的小事根本伤害不到那么庞大的地球,而现在我们也意识到这是非常可笑的了。就像马克·吐温所说:“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误论断。”

所以,戈尔就认为人们做什么事都应该遵循自然,就像另一个影响他终身的老师Roger Revelle教授,第一个提出要测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人。Roger Revelle教授在刚发现一丝端倪时就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在1957年设计了这个实验并雇人每天进行测量。他实验一丝不苟,认真对待每一个精确数据。他将人类社会的种种文明与他所测量的大气成分观测图结合在一起,发现二氧化碳含量这条曲线在不断上升这一事实。同样30年前的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川和现在的相比、冰河国家公园、阿尔卑斯山脉、瑞士的Rhone冰川、15年前的秘鲁、20年前的阿根廷和现在,还有75年前南非的巴塔哥尼亚高原曾一望无际的冰雪如今也荡然无存。也就是说这种种的一切是冰川在想我们倾诉,这是全球性的气温升高。戈尔通过折线图向我们展示了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温度也会越高。而且会在未来的50年里不断增高。可是还是会有很多人不以为然,所以他严重地指出这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道德问题。他希望人们可以在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图片和图表面前可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有所补救性的行动,而不是一味的回避事实。就像丘吉尔当年给人民的严重警告一样,他说:“继续拖延、折中和自我安慰式的权益之计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取而代之的我们将生活于后果之中。”他因不满人民毫无忧患意识时所说的这段话就如偈语一般一针见血。我们身上天生的惰性让我们不愿承认眼前的危机,因为也许,哪怕仅仅是也许,最严重的后果将不会由我们来承担。然而正如戈尔所说:“人类的天性总是需要时间来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但总有一天,人们会期望自己当初会更快地发现危机。”

有一个事实是,即使政府已经完全明了全球变暖并非所谓的“二十世纪的最大骗局”,并且清楚一切正在飞速滑向无法控制的终结,他们仍然不会将这个问题放在自己国家急需处理的重要问题之中,至少是不会全力施行改革。毕竟,政治不是一厢情愿的游戏,在国家间的博弈中,看得见的实利永远比五十年甚至百年后的生存问题来得重要。政治家比肯定比绝大多数人们聪明,环保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可能不懂,可却没有人真正带头地迈出建设性的一步去实施环保。我们可以用博弈论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地球会生病?因为没人治理,谁都不愿取缔或者大规模减少那些不利于经济与综合国力发展的能源与技术。那么为什么没人治理呢?因为大家都让他国治理,这是在大国中最为常见,也是大国们政治家们心中最普遍的希望。到了最后,谁都不治理,于是地球就越病越重。我相信戈尔也明白这一点。他的政治生涯教会了他别相信政客。2000年离奇的选举失利其

实点醒了他,让他决定运用一种连政府也无法控制的方式,那就是——电影,用电影向全人类传达他忧心了数十年的环境问题。正如我们所见,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这部影片不论从任何一个角度而言,都拥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虽然戈尔无法用电影控制政府,但他却成功地控制了每一个看过本片的普通大众的心。

戈尔很好的利用了这一个半小时的片长,充分地展示了一系列无法回避的事实和难以忽视的真相。他运用许多的图表、数据、图片以及一系列听起来耸人听闻的预测把覆盖在全球变暖概念上的迷雾彻底揭开了,使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看到我们所面对的这个“难以忽视的真相”之全貌。

让我们来从两方面来说影片的真实性。一方面,他是客观的。镜头的视角不断转换,像是他带领着我们穿过原始森林,跨过城市,飞翔过极地与海洋。他用一张张不可辩驳的照片回击着之前多少年中他在政府的各色机构之中所受到的压制和污蔑。他的声音平静坚实而又肯定,因为这一次他明白自己是在向绝少的大众讲述着这一切,所以没有必要束手束脚,有所保留。他如同造物主一般,从浩瀚广袤的地球的每一个细小的角落中精心挑选实例,使它们很是清晰直观,让每一个观众都能明白全球变暖的由来以及它已经和即将带给我们的一系列可怕灾难。不过对于这个事实,戈尔也没有正面碰触。他很聪明,大部分时间让科学和气候变化的实例说话,他不正面吓人,可是每个人都吓到了。他很含蓄地,像是在对在场的美国人说:看,你们当初没有选我,后果很严重吧。

而从另一方面他说是主观的。他不失时机地向我们展示了美国政府中的一些丑恶嘴脸以及他们对他的攻讦之辞,甚至有颇长的一段记录了自己对00年选举内幕的不满,并且在无数客观事实之间,插入了自己主观的数段评论与自述。同时戈尔的每段独白又充满煽情,他甚至还提到了自己儿子的重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就很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包括自己的大学经历,促使自己改变思维方式的原因以及这些年政治生涯摸爬滚打出来的感言与思索。他又像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生活经历的老人,回味着他当年的岁月,讲述着他穷尽半生尚未完成,并且希望用尽余年倾力而为的理想与渴望。这位前美国副总统的演讲功力确实了得,从头至尾缓缓到来,有理有据,有力有节,节奏语速都掌握得很到位,让这篇其实是纯理论性的科普文章形象有趣,通俗易懂,并不枯燥反而还很幽默感人。

镜头跟随者他回到他的故乡,跟随着他周游全球去演讲。他的疲惫,他的不甘,与他的决绝坚强,他的责任心和对未来的强烈忧患意识都隐含在镜头与旁白中,悄然为我们还原出一个完整的戈尔,让我们更加关注这个让他如此放不下的可怕真相。

戈尔在片中说过这样的话:“我相信每个人了解到本片讲述的事实,都会有所触动,有所改变。我只有一场一场地演讲,一个城市接一个城市地动员,这是我所知道唯一的方式。”戈尔为了他的理念在不停努力,他希望人们能有所回应。也正如片中他在我们清华大学所做的演讲一样:“分清真理和谬论,但当那些确凿的有严密科学依据的忠告到来,那么作为人类,不分国籍,必须接受这样的忠告并做出回应。”

所以我们已经走了太多的弯路了。我们已经错过太多机会了。自然的仁慈给了我们重新选择的机会,不代表我们可以一次次拒绝她的好意。请把这部纪录片当做是最后的警告,然后,让我们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吧。

突然想到了电影真正感动我的那个瞬间:那张飞向遥远太空的飞船在40亿英里外拍摄的地球照片。即使我从理论的角度早已明了这个道理,但当看到承载着数千年人类文明,以及数十亿年生命历程的地球不过是浩瀚幸运中的一个微小光点时,我仍然忍不住流下眼泪。这就是我们,一切兴衰荣辱,一切发展,一切灾难,都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然而这粒微尘却是我们唯一的家,宇宙如此之大,我们立命之所却只是这一点而已。

所以,我们应该明白真相的意义,不要为了利益或懒惰而失去了我们生存的机会,这也许是我们唯一的机会了。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生存的权利。

结课体会

近十周的选修课将要结束了,体会很多,感触也很神刻。原来感觉化学离我们很远,现在看来其实很近。我们身边的土壤、水、空气都是由无数个化学微粒组成的,包括我们的身体的反应也离不开化学。这让我这个学美术的学生也明白了化学无处不在。同样我体会到,我们虽然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专业,但是我们都是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我们不可能脱离群体,不可能一天到

晚都只关心自己专业的事而不理这周遭的一切。所以这个课真心让我学会多去学一点和我们自己专业无关的课是很有必要的,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要自己种植东西的时候还会记得环境化学的老师和我说过的土壤酸碱性的问题,还有重金属的污染问题等。还有,谢谢老师辛苦讲课后还要改我们这帮不懂事的学生的作业了,谢谢。

第二篇:难以忽视的真相论文

管窥戈尔先生《难以忽视的真相》视频中的科学论断,你会发现,全球极度变暖,在地球过去的65亿年中,共发生过6次。现在,地球正处在一个新的全球变暖过程之间,人类过度排放CO2和消耗多余能源,会导致地球两极冰层融化加速,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陆地,从而威胁人类生存空间。

《难以忽视的真相》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纪录片,很能抓住观众的心,讲述者又是在2000年与布什竞争美国总统的参议院戈尔,让人觉得很有说服力,戈尔的理论是,CO2的增加,使阳光的温度在地球上更长保存,而现代工业加速co2的排放导致全球变暖,他的依据是古代南极的冰芯上得到的数据,CO2的含量增加,同时全球的温度增加,CO2的含量下降,温度也同时下降,这个数据是有科学保证的。戈尔的报告显示,以往没有人类活动(也许会有不同于人类的其他生命形式的出现)的6次全球变暖的事实依然存在。也就是说,地球到一定时期就会变暖的,看戈尔先生绘制的震荡图像不难发现,冷热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据科学家对地质和冰层的科学研究,发现,目前地球正处在一个第7次变暖上升的通道中,也就是说,即使没有人类过度的生存活动,地球也一样会变暖,只是变暖的幅度和快慢在有了人类参与的情况下,变化得更加凸显。

比如,出门时,减少坐飞机旅游。

比如,关注和了解环保信息,并把环保做得更广更多更彻底。比如,让我们从事有关环保活动,让我们从地图人变成地球人,承担起作为世界公民,而不仅仅是中国公民的义务责任。比如,推荐别人看这个电影。愿你我,你我的孩子和这个地球有个美好的未来,这一切都在我们手中。当我们的后代问起我们,当时我们是如何做的,我希望我们可以微笑地对他们说:是的,我尽了我最大的努力,我做了这个,做了那个,而不是袖手旁观。

随着可持续发展在国人心中不断加深,越多的人们开始将环保的生活理念融入自己的生活当中。作为新兴理念倡导者的大学生,更是将这一国家的发展蓝图带到了大学校园,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环保生活方式。时下流行的低碳生活,正为广大学子所推崇。

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先是从国外兴起,可以理解为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如今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悄然走进中国,网上也开始流行计算个人排碳量的特殊计算器。更让大家关注的是“80后”的大学生们对“碳排量”这一词语也颇为敏感,他们把低碳生活作为一种时尚,被称为一种“低碳经济”。

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碳排量”、“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很流行的名词,甚至有些大学生还在为其做宣传,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6所高校的百余名大学生环保志愿者通过行为艺术表演等方式,倡导广大市民参与“低碳生活”。在我省的河南大学,成立了关于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沙龙,其间讨论了有关节能减排等问题,以及诸多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环保生活”。

地球变暖,绝非只是人类活动的过渡开发所造成的唯一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说明,人类近200年进化速度之快,不仅仅是为了人类之间的平等和谐;人类各种族之间的和睦相处;人类警醒自己的战争行为;恐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威胁来自多方面的因素,一切迹象表明,人类生存的空间地球,正处于一个宇宙宏观的奇妙变化之间,对于地球也许是新陈代谢的又一次过程,但对于人类,就是一次改变命运,重造诺亚方舟去迁徙他乡!

管窥戈尔先生《难以忽视的真相》视频中的科学论断,你会发现,全球极度变暖,在地球过去的65亿年中,共发生过6次。现在,地球正处在一个新的全球变暖过程之间,人类过度排放CO2和消耗多余能源,会导致地球两极冰层融化加速,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陆地,从而威胁人类生存空间。

假设,人类依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状况,农耕社会,没有工业革命,战争依然处于冷兵器时代,不会释放过多的CO2,是不是地球就不会变暖呢?地球变暖速度会慢下来呢?

戈尔的报告显示,以往没有人类活动(也许会有不同于人类的其他生命形式的出现)的6次全球变暖的事实依然存在。也就是说,地球到一定时期就会变暖的,看戈尔先生绘制的震荡图像不难发现,冷热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据科学家对地质和冰层的科学研究,发现,目前地球正处在一个第7次变暖上升的通道中,也就是说,即使没有人类过度的生存活动,地球也一样会变暖,只是变暖的幅度和快慢在有了人类参与的情况下,变化得更加凸显。

当然,没有200年来科技发展的变迁,人类是不会看到和研究出以前的6次变暖的事实,即使有,人类也不懂。在不懂的情况下,假如,地球发生对人类危险的事情,那就和200年前的人类一样,只能是祈求上帝的保佑,或者等待和迎接人类世界的毁灭。那时,或许人类的DNA会融于海水或者是冰中,等待下一个冰河期过去之后,开始融化,一步一步地进化,陆续繁衍出新的类人类物种,经过千百万年的演变,逐渐过渡到第8次地球变暖的时候,也许那时,类人类会有更高的智慧和科技,最终能够抓住挽救自己命运的机会,首次对地球的演变规律进行挑战,并取得成功,Maybe,就是他们类

如果上述的假设成立,都要说明一件事情,一种可能,那就是为什么人类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开窍了?理解了世界升温,地球变暖,对大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变化莫测的灾难和灾难前兆,接二连三的来警告人类?!

假如,人类是自己进化到现在这个世界而非上帝的肋骨,突然在近200年里,人类萌生了突飞猛进的智慧,不仅仅是为了改善生活,享受文明,也许还有更深的含义,比如是为了阻止地球变暖和避免人类灭亡的话;

假如,人类从外星球被上帝派来的诺亚方舟带来到这个世界,也是突然在近200年里,人类萌生了突飞猛进的智慧,不仅仅是为了改善生活,享受文明,也许还有更深的含义,比如是为了阻止地球变暖和避免人类灭亡的话;

那戈尔先生的《真相》,就有必要仔细理解和考虑,第7次的全球变暖会不会对人类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的威胁?!

如果存在,可不可以预料它的威胁时间,最后期限是在未来的哪里?

将以什么形式出现?是水火之灾,还是气候剧变到极端恶劣的程度,比如,飓风,超级洪水,特大干旱,剧烈的地壳变化,全球范围地频繁而持续的火山暴发,巨型太阳风暴,超大陨星造访地球...也许只是一个单纯的冰融水涨海平面升高的现象?...如戈尔先生的青蛙试验,威胁常常不是突然发生的,让青蛙条件反射保护性的跳出来自救,多如同将水逐渐加温到了100度,威胁来自静静的发生,让青蛙在不知不觉中死去?!到最后关头,青蛙自己想逃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最终必须借助外来力量,才会得到救赎?!

所以危险也许是广泛的,渐变的,一般不为常人认知的,比如,太阳耀斑会不会对人类有威胁?还有月球的远近变化是不是也会影响地球生物的生存?

总之,地球变暖,绝非只是人类活动的过渡开发所造成的唯一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说明,人类近200年进化速度之快,不仅仅是为了人类之间的平等和谐;人类各种族之间的和睦相处;人类警醒自己的战争行为;恐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威胁来自多方面的因素,一切迹象表明,人类生存的空间地球,正处于一个宇宙宏观的奇妙变化之间,对于地球也许是新陈代谢的又一次过程,但对于人类,就是一次改变命运,重造诺亚方舟去迁徙他乡!

也许200多年来人类文明发展迅猛的最终意义,可能是人类需要这样的发展速度,从而有效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或者是在地球生存条件改变和被毁灭之前的有限时间内,提升发展科技的能力?尽快了解和控制转变地球命运的办法?或者是尽快寻找其他外星生命的友邻星球?寻求新的生存环境和避难所?做好向其他适合人类居住和生存的星球迁徒的准备?...鉴于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的真正意义,诺贝尔的科学家们希望,戈尔先生的假设,应该会让整个人类社会的人们加以警觉,深刻认知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位置。

同样,也期待大家能够明了,从现在开始,所有国家的人民都要积极关注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事件,推动整个社会去保护地球环境,尽可能通过改变自己的行动去改善全球变暖的状况,必要时,敦促整个世界,动员所有的一切,竭尽所能的去应对,无论是来自地球上还是地球以外的威胁...就目前的各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结合各学科各领域各阶层首代的思维睿智(弱智除外)和迅捷的应变能力,也许人类能加快步法,但还需要很多年,对于全球变暖的这一事实,才会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和结论。尽管他们能够在各自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应对戈尔的假设与结论,那个全球变暖是因为人类无节制活动所造成的事实和可能。

对地球村的居民来说,诺贝尔被瞩目和它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想必所有人都希望世界没有末日,但对于悬而未决的概念和假设,会影响大家的视听和心理。所以,大家希望尽可能快的有一个清晰明白的结果。

盼望着,到事实清晰的那个时候,人类还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有足够的能力,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地球变暖所造成的突变和剧变,让人类文明得以延续,保持现有的,甚至是能够拓展更宽泛的,宇宙级数的未来人类生存空间。最后要说,感谢的应该不仅仅是戈尔先生和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还有在为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而努力工作的所有科技和人文学者们,还有所有传媒机构和日夜工作在一线新闻记者、二线采编和三线的网络技术人士,以及我们这些草根博客。

人人都有可能感应未来...不想再多说什么,让我们坐下来,好好看看这部电影,并采取行动吧。比如,出门时,减少坐飞机旅游。

比如,关注和了解环保信息,并把环保做得更广更多更彻底。

比如,让我们从事有关环保活动,让我们从地图人变成地球人,承担起作为世界公民,而不仅仅是中国公民的义务责任。比如,推荐别人看这个电影。愿你我,你我的孩子和这个地球有个美好的未来,这一切都在我们手中。当我们的后代问起我们,当时我们是如何做的,我希望我们可以微笑地对他们说:是的,我尽了我最大的努力,我做了这个,做了那个,而不是袖手旁观。观后感

怎么说呢,我先看的是《难以忽视的真相》,看完以后我真的有种捍卫地球的使命感和破会环境的愧疚感,但是后来我又看了《全球变暖的大骗局》,突然有中被耍的感觉,在后来我有看到有关全球变暖大骗局是个骗局的文章,所以现在我自己也很糊涂,或许真相不是我们这些小老百姓可以了解的,他牵扯到了太多很负责的东西,经济的或者政治的

接下来,我把这两个片子的分歧做个总结

1.究竟是CO2增加让全球变暖,还是全球变暖让CO2增加爱

说实话,《难以忽视的真相》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纪录片,很能抓住观众的心,讲述者又是在2000年与布什竞争美国总统的参议院戈尔,让人觉得很有说服力,戈尔的理论是,CO2的增加,使阳光的温度在地球上更长保存,而现代工业加速co2的排放导致全球变暖,他的依据是古代南极的冰芯上得到的数据,CO2的含量增加,同时全球的温度增加,CO2的含量下降,温度也同时下降,这个数据是有科学保证的,这个现象看起来很有说服力,但是《大骗局》中也说了,戈尔没有解释一个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究竟是CO2上升导致全球变暖,还是全球变暖导致CO2上升,这个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他直接影响到全球变暖和CO2的关系的可信性,在《大骗局》中有这么一组数据,和戈尔的数据很像,不过可以明显看出他们变化的先后顺序,那就是温度升高,导致CO2增加,温度降低导致CO2减少。他们认为温度升高,导致海水的溶解度降低,从而使海洋释放出大量co2,温度降低,导致海水的溶解度升高,从而吸收了大量的CO2,这个理论在我看来是很站得住脚的。要知道人类排放的CO2只占大气中co2很少一部分,只有百分之几,火山每年产生的CO2比工厂、汽车、植物和人类加起来的都多,制造更多CO2的是动物和细菌,它们每年制造出1500亿吨的CO2,而人类只制造 65亿吨,而且CO2 的最大来源是海洋。所以在这一点,我是比较认同《大骗局》的理论的

2.全球变暖是一个周期循环的常态吗?

《大骗局》中说,全球变暖只是一个常态,他是由于太阳黑子的暴风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太阳表面的周期性活动让地球在一个时期变暖,一个时期变冷,所以现在我们只是处在一个很正常的变暖期,这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在过去甚至有比现在还高的温度,而且持续了几百年。但是《真相》中给出了一个图标,上面清楚的显示了从1000年到2000年的气温,只有两个很短暂的温暖期,其他大部分是寒冷期,而这两个温暖期的最高温度低于我们现阶段的温度,因为有数据最参考,所以我在这里比较相信《真相》的说法,如今的稳定增加是不正常的,是比过去要高的。

3.如果我们继续这么下去的话,地球的温度真的会直线升高吗?南极真的会融化吗?

这个问题,在《真相》中,戈尔给出了一个数据,如果我们不做什么改变,那温度会几乎是直线升高,但这里有一点我很怀疑,那就是上面的第一条,因为这个温度上升的模型是以CO2升高导致温度上升为理论基础的,但是万一这个理论是有问题的,那这个数据也是有问题的。而且在过去有过几千年的温暖时期,北极熊也没有灭绝啊~~~所以这里我持怀疑态度。

4.全球变暖对我们来说真的是个灾难吗?

这个问题,其实也不能算分歧,因为《大骗局》认为气温会升高,但不会升高很多,全球会迎来一个温暖期。这对人类来说是好事,我们的收成会更好,会有更多的方适宜居住,比如欧洲中世纪的温暖期,也正式欧洲最富裕的时期(当然,前提是温度不会升高到影响到让南极冰块融化)

而《真相》认为温度会急剧上升,融化掉冰川,使世界海平面升高,城市被淹没,气候被改变,这个当然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得出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是基于他们有两个不同的假设。

5.科学界确实完全同意全球变暖始于CO2的说法吗?

在《真相》中,戈尔给出了一个数据,关于全球变暖的论文是928篇,反对的是0篇,一个反对全球变暖的政府人员被解雇后进了美孚石油公司上班(也就是说那些反对的人是被石油公司筹佣的),而《大骗局》中说,很多科学家因为得到研究经费,不得不承认全球变暖和CO2的正确,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列子:比如说你想要研究松树的习性,那你在提交研究申请时就要这么写“我想研究松树的群居行为和全球变暖之间的联系”,因为这么写你就很容易得到研究经费,因为他“政治正确”。

在这一块估计我们是没法了解的,所以我也不知道到底那个是真的。

这是我看过这两个影片后得出的分歧点,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全球确实在变暖。当究竟是不是CO2造成的,还是各说各话~

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论文摘要:阐述了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要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指出“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乍活”才能实现减排的目的。而“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俭朴和町持续的生活方式,要实现“低碳生活”,宣传引导和制度保障是缺一不可的。

论文关键词:环境科学;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可持续消费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形成背景

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

进入21世纪,全球油气资源不断趋紧,保障能源安全压力逐渐增大。全球环境容量瓶颈凸现。同时气候变化问题也成为有史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市场失灵”问题。在此背景下。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每年投入巨资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美国参议院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这一切对我国而言,已形成压力和挑战。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同时又不盲目让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从技术角度看低碳经济

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低碳经济”要实现的最重要的两个目标。

英国所倡导的“低碳经济”。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工业生产、建筑和交通等领域的产品和服务的能效标准及相关政策措施,通过一系列制度框架和激励机制促进能源形式、能源来源、运输渠道的多元化。

尤其是对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低能源消耗和低碳排放的目标。最终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2.1新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确定性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氢能以及生物质能技术。一般把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氢能等称为新能源或替代能源,生物质能是替代能源中的可再生能源。

风力发电虽然近年来发展很快。技术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但目前它的成本也还是高于煤电、水电。

此外,由于风力发电在发电过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而火力发电过程要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因此人们认为风电不排放二氧化碳。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与火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在发电过程中虽然不排放或很少排放二氧化碳。但在制造风力发电设备及其维修、维护过程中却是一定要排放二氧化碳的。我们不能光比较发电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应当比较火力发电和风力发电发出单位电量全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此可见,认为风力发电、电动汽车不污染环境,不排放二氧化碳的观念并不是很科学的。

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商业化目标还很远。技术还很不成熟。

应认识到。一方面由于技术不过关,目前新能源开发的成本高:另一方面。由于新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确定性。在没有进行全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之前,不能轻言新能源是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

2.2推行粮食生物质能燃料的后果

生物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生物质能技术,看似“一石两鸟”。既解决化石能源的替代和紧缺问题,又改善环境。但从目前实施的结果看,它带来的问题似乎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美国发展生物质能的新政策出台后,美国的粮农们纷纷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或将种植其他作物的土地也改种为玉米。据统计,2007年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创下1944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产出的玉米中多达1/5被用来生产乙醇汽油。如此旺盛的需求当然也造成了玉米价格的上扬。仅2007年一年。美国国内的玉米价格就上涨了50%。此外,由于被玉米挤占了种植空间。大豆的供应量减少。价格也开始上涨。因此布什的新能源政策招致了不少人的批评。

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琼·齐格勒警告说。一些国家将粮食转化为燃油的做法是一种“反人类罪”。

这种做法将加剧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短缺。抬高粮食价格,让更多贫困人口难以承受。利用粮食作物转换成生物燃料的政策,对于日益严峻的全球粮食短缺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必将给世界造成更大规模的饥荒。

在中国,2007年猪肉和食用油价格的一路飙升。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饲料价格的上涨,而且粮食价格飞涨波及的不仅仅是中国。美国的一项能源政策对世界范围内的食品价格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可谓是美国生物燃料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已经形成了全球8亿有车族与20亿最贫困人口之间针对粮食展开的较量。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开发生物质能的计划并未带来化石能源紧张问题的丝毫缓解,倒是使新旧问题相互交织,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困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创新和新能源的发展对于“低碳经济”不重要。而是在推行“低碳经济”的同时要倡导“低碳生活”,或者说,“低碳生活”应当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经济应依托于低碳生活

“低碳经济”的重要含义之一,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要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在市场经济的体制和观念下,“低碳经济”高能效、低能耗技术状态下的生产仍然是追逐最大利润。因此大量的生产就不可避免,所生产的产品最终一定要想办法卖出去,而且卖得越多越好。然而大量生产必然会产生大量污染、大量排碳。单位能耗虽然降低了。但能耗总量因大量生产而大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会减少多少或许还会增加。举例来说,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小汽车行驶100km的耗油量下降了约50%,但由于小汽车的总量增加了几十倍。显然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加了许多倍。

因此说。“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节能减排目的。

3.1“低碳生活”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和俭朴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乃至于气候变化有关。比如一张A4纸的能源含量接近于0.1kW·h电,由此就可算出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如果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能够采取低排碳的适度消费的方式。那么“低碳经济”的实现是有可能的。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经济。

“低碳生活”不只包括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还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的细节。对于目前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每个人生活中浪费的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看似相对微小。而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

如今在许多发达国家。很多人已经自觉第接受了支撑低碳经济的低碳生活方式,他们愿意放弃享受,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关掉暖气到放弃驾车上班。今天欧洲人越来越喜欢乘坐火车出行。一个主要原因是乘高速列车带来的人均碳排放只有飞机的1/10。

简约生活,也正在成为更多中国人家庭生活的准则。一些收入早已进入中产阶级的市民,也会穿着旧衣服去早市买便宜青菜。骑自行车出行。使用最老款的手机。煮鸡蛋早关一分钟煤气、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随手关灯、打印用双面纸等习惯早已深入到那些最有教养的阶层中去,从而带来心灵的宁静。

然而,能够自觉接受可持续消费价值观指导,做到适度消费的人是不多的。追求高消费依然是社会生活的主旋律。绝大部分情况下低碳经济还只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概念。低碳生活也只是处在令人尴尬的纸上谈兵阶段。

在实际生活中,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比例太高。一方面在努力实现“低碳经济”,一方面又不停地挥霍。这些都是消费主义文化使然。消费主义文化总是不断刺激你去换最新款的手机、电视、衣服、鞋子:轰炸般的商业广告煽动着公众一浪高过一浪的消费欲望,把人变成商业利润的工具。不少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用一个月的收入买一款新式手机或一个名牌皮包眼睛都不眨一眨。中国现在每年平均淘汰近7000多万部手机,产生着大量的电子垃圾。不少年轻女性家里堆满了各种款式的鞋子和皮包。但还是要去买更新的款式。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能挣会花”的口号不再象征着现代化理念。而象征着一种浪费资源的野蛮消费方式。

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正走向人类文明的反面,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但污染了生态环境,而且污染了人们的心灵。正是这种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造成了世界能源、资源的紧缺。3.2“低碳生活”要有制度保障

2008年6月13日。湖北省首次公示部分省直机关办公建筑能源审计结果,包括省建设厅、交通厅、发改委在内的20个省直机关办公楼,每年每平方米的平均耗电量为80kW·h,是普通民宅的3-4倍。而在这之前,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湖北省政府都发布了节能降耗建设节约型机关的通知,并且还作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

政府部门的规定不能取得明显成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务人员的节能纯粹是个人道德、认识的体现,即使有一些具体的要求,也只是柔性的,没有一种刚性的制度约束来催逼人们节约能源。如果政府对节能的要求有制度性的保证,那么公务人员一旦不节能,就会受到组织、经济、行政等方面的惩戒,那样将会极大地推进节能措施在政府层面的有效落实。2008年6月16日《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市将办公节能措施具体化,如制定了“夏季着清凉装上班。除外事礼仪需要外不穿两装不系领带”、“办公楼四楼以下不乘用电梯”、“公务出行拼车、乘用公交车”等规定,正在将办公节能措施具体化,并率先在公务人员中推行。这在大方向上应该看作是走向了制度化。如果这些制度再辅之以惩戒措施,将会更现实化,也将便于操作。

全民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宣传教育已开展多年,公众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除了道德层面的教育引导外,还必须有制度的约束。2008年6月1日之前,许多人怀疑“限塑令”的可操作性,但颁布后,还是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理解,并且取得了实效。

总之,“低碳生活”的广泛实施,将扼制“高碳经济”的蔓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要实现“低碳经济”这一目标。“低碳生活”的宣传引导和制度保障是缺一不可的。

被称为“拯救地球最后一次希望”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2月19日落下帷幕,标志着“低碳”生活离我们渐行渐近。

随着可持续发展在国人心中不断加深,越多的人们开始将环保的生活理念融入自己的生活当中。作为新兴理念倡导者的大学生,更是将这一国家的发展蓝图带到了大学校园,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环保生活方式。时下流行的低碳生活,正为广大学子所推崇。

“80后”的低碳时尚

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先是从国外兴起,可以理解为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如今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悄然走进中国,网上也开始流行计算个人排碳量的特殊计算器。更让大家关注的是“80后”的大学生们对“碳排量”这一词语也颇为敏感,他们把低碳生活作为一种时尚,被称为一种“低碳经济”。

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碳排量”、“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很流行的名词,甚至有些大学生还在为其做宣传,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6所高校的百余名大学生环保志愿者通过行为艺术表演等方式,倡导广大市民参与“低碳生活”。在我省的河南大学,成立了关于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沙龙,其间讨论了有关节能减排等问题,以及诸多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环保生活”。

低碳生活的新兴词语,不仅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更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的战略选择,低碳生活在“80后”中渐成时尚并不为奇。有大学生表示:“热衷于节能环保,除了感觉这是我们„80后‟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更觉得这是一种时尚。”在中国,越来越多的“80后”大学生,开始把节能环保当做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有大学生这样认为:“注意节能环保,就像在公交车上让座一样成为习惯。”

随着节能环保理念在“80后”逐渐深入人心,他们的消费和生活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位大学生这样说:“我改变了以前认为名牌才是时尚的想法,闲暇时间看书、做手工、做运动、参加公益活动,我觉得这种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时尚。”

大学生的低碳生活

笔者对郑州市部分大学生的“低碳生活”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大学生选择“低碳生活”是有一些特点的。

有保护环境的目的。44%的大学生认为,环保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与动植物保持和谐相处。他们清楚地了解到许多动植物的锐减与人类的不遵守平衡规则有关,现今生态系统已经不平衡,环保就是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38%的大学生认为环保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类现在的生存环境、满足发展的需要。

对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倍加关心。48%的大学生最关心的是与水有关的问题,诸如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等,他们意识到了水资源的宝贵性。42%的大学生关心的是全球变暖问题,最近几年气温的异常升高的确值得关注。在这方面,90%的大学生关注问题都是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的,这与他们注重、倡导、实行“低碳生活”是一致的。

日常行为习惯注重环保。随地扔垃圾、随地吐痰、践踏草坪等这样的小事经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些看似很小的日常行为习惯可以说是一些人的陋习,大家对此深恶痛绝。那么,这些事情会经常发生在大学生身上吗?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52%的大学生从来不做这些事情,42%的大学生偶尔会发生这样的行为,只有6%的大学生经常会这样做。这表明现代大学生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并且把这种意识带到行动中,真正对保护环境起到了从自身做起的作用。

低碳是一种态度

一升水,两包饼干,14个小时,80公里——这是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绿色风环保协会成员小王从郑州徒步到许昌的一组数字。12月初,小王带着他的队友开展了这项活动,“听起来有些疯狂,但我们坚持了下来,每个人都很享受这个过程。”

在平时生活中,小王也是能徒步的绝不坐车,并热情向周围同学宣传低碳生活。“宣传之后,也许有人还在继续以前的生活方式,周围的生态环境也没有立即发生转变。这个时候,不要灰心,因为你坚持的是正确的方向。”他说。

“低碳生活,关键是一种态度。”许多大学生这样告诉笔者。他们认为,全面实现低碳生活不仅应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更是一项社会工程。实现低碳生活更需要政府、单位、社区、学校、家庭乃至个人的共同努力。

第三篇:难以忽视的真相论文

科 技 实 践 报 告

学生学院自动化学院

专业班级自动化4班

学号

学生姓名高然

评阅教师成绩_________________

2011年12 月22日

一、前言

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就是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教育,造就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有效开展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是第一课堂的重要延伸与补充,通过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大学生课余科技实践活动超越了第一课堂狭窄的知识集散空间,将小课堂与大社会紧密联系起来 第二,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作为学生课外活动的主体,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健全自身素质方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大学生课余科技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高层次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使学生在崇尚科学 求实创新 勇于进取 乐于奉献 团结友爱的校园文化环境中主动积极地探索真理,建设学术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概况

2009年11月13日,在教四-207观看了由自动化节能环保协会主办的活动,活动展示了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PPT以及观看了《难以忽视的真相》这部电影,最后由主持人总结并号召大家投身环保事业。

三、电影主题与内容

《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是一部有关气候变迁的纪录片,其中特别关注全球变暖现象。电影由戴维斯·古根海姆执导、前美国副总统戈尔主演。此片获得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由Melissa Etheridge演唱的主题曲I Need To Wake Up获得最佳歌曲奖。《难以忽视的真相》也是一本由戈尔编写之书籍的名称,这本书曾在2006年7月2日1和8月13日成为《纽约时报》的销售排行榜第一名,并在数个月后再次登上冠军之位。

《难以忽视的真相》是一部纪录片,其中揭露了气候变迁的资料并对此做出预测,同时也在电影中穿插了高尔的个人活动。透过巡回全球的简报发表,戈尔指出全球暖化的科学证据、讨论全球暖化经济和政治的层面,并阐述他相信人类制造的温室气体若没有减少,在不久后全球气候将发生重大变化。

电影包含许多段落是为了反驳认为全球暖化不明显或尚未被证实的人。例如,戈尔探讨了格陵兰或南极洲冰床溶解的风险,可能使全球海平面升高近6公尺,沿海地区将会被淹没,也会让约一亿人因此成为难民。格陵兰冰雪融化后的水盐分含量较低,可能会中断湾流而造成北欧地区气温骤降。为了解释全球暖化现象,电影引用了对南极洲冰层中心样本(ice core samples)在过去六十万年间的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数值的检测。飓风卡特里娜也被用来推论9-14公尺高的海浪对沿岸地区造成的破坏。

导演戴维斯·古根海姆巧妙地把全球变暖的种种自然现象与戈尔先生的个人历史,以及他长期以来致力于警示和改善全球变暖现象的行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纪录片。

作为一名资深的环保主义者,戈尔先生在本片中站在一个具有思考深度和令人注目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大量有关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的,无可

争议的事 实和信息。“戈尔先生在本片中完全脱离了政治性演讲的外壳,充分地展示了他的个人魅力,以一种幽默而又客观的态度给观众们罗列了种种事实,让他们自己去得 出结论。到了最后,所有的观众都被这些让人难以忘怀的画面深深打动,以至于他们都在座位上坐不住了”,导演古根海姆如是说。“难以忽视的真相”并不是一部表现绝望情绪的电影,但也不是仅仅喊出一个保护地球的口号而已。“很显然,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逐步加深的全球气候危机,这需要我们尽快地行动起来,以最聪明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戈尔语重心长地对观众说。

四、观后感

这部《难以忽视的真相》主要讲的是气温升高带来的变化。我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大家应该知道大湖泊乍德湖吧,可如今,它却干涸了。海洋中,各种珊瑚礁开始褪色,昔日美丽的珊瑚礁是鱼儿们嬉戏.玩耍的地方,也给鱼儿们提供了充饥之食,可如今,这些珊瑚礁变得干巴巴的,导致许多珍贵鱼种死亡,现在,人类正在研究如何将其养殖。因为北极反射了90%的高温,所以使人间凉爽,可北极冰却渐渐融化,导致北极熊淹死,北极最大的冰架一分为二,这些都使科学家们感到不可思议。对我们来说,气温升高,蚊子也越飞越高,各种新疾病陆续出来,一些旧疾病也死灰复燃,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威胁。在总统竞选时,布什提出:“阿尔.戈尔简直是疯了,妄想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他是个疯子,我们不能相信他说的话。”我感觉,阿尔.戈尔没有疯,只是你们还不知道。就如我们把青蛙放入滚烫的热水中,它会有警觉,会一下子跳出来,而我们先将它放入冷水中,再将温度渐渐升高,它就会麻木。同样的,现在我们只是处于后者,我们应该就此行动起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把空调温度尽可能开高,因为你的空调开高一度,就会对外界排放更少的温室气体,至少别开到26度以下。我们还可以使用各种节能产品,比如最普通的节能灯。

片中多次提到中国(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污染严重,特别是煤矿产地.不过这作为一部美国产的电影并没有一味的指责中国的不足之处,而是通过种种图标来说明问题,没错,这里的污染是很严重,但是戈尔先生也提出了自责,美国作为一个人口比中国少得多的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然远远高于中国!!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节能减排刻不容缓,这已经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利益(而不是仅仅给我们的后代带来麻烦),他让我们通过大屏幕见证了北极的大片冰盖融化仅仅用了30天,而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需要几十年甚至百年!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去注意,有部分人依旧认为气候变暖的灾难只是危言耸听,然而持有这种观点的科学家是百分之零,而媒体则有百分之五十四(多么愚昧)!

全世界的冰川可能在一个人的短暂生命中融化殆尽,年轻时,你去滑雪,拍风景照,年老时,对孩子们说,这世上曾经有雪。

诸如《冰川世纪》那样搞笑的动画电影,会有很多人看出背后的危机吗?我确实觉得猛犸象很可爱,但危机是那么不够直白。但在环保问题上,历来是危机的警示更有力量。

然后,突如其来的,淹死的北极熊让我登时湿了眼眶。

童年中落雪的春节几乎不复存在,有时候,思念雪要比思念童年更忧伤。假如总统不光是第一时间担心恐怖分子、经济利益,而是祥和世界,风调雨顺,那该多好呀。结果,是人类自己和自己打仗,漠视死于恶兆的他人,安于自

己此生的小福小安。所以,戈尔说,这不是政治问题,而是道德问题,眼看着我们儿女的世界变成这样,是绝然不道德的行径。

戈尔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由法官裁决输掉总统席位的竞选者。但他对环保的关注显然已经证明,领袖所应该拥有的道德是怎样的,或是起码的,领袖应该鼓励民众知道的是什么真相。全球变暖,两极冰层融化,海水上升,这些司空见惯见诸于报端的专用名词的年纪甚至没有我们爷爷的岁数大,可在影片最后指出的科学家造假、媒体误导已足够让我们明白,和这些术语混个脸熟、耳朵起茧都没用,因为,你没有和它们互动,你没有动作。

他把环保这个主题扩展为政治和道德,在全世界做了远远不止1000次的演讲,光是这一点,我已无条件敬佩。至少,他在action之中。

环保的政治,就是让所有人知道——公德心是实实在在的动作,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开始,让所有人知道。在这个概念上说,我甚至认为D版世界和BT都是公益的,只要能让更多人更便利地看到这部纪录片。

所有剧照看来都不吸引人。前总统竞选人戈尔在大屏幕PPT文档前神情凝重。

所有COVER看来都不快乐。巨大的烟囱遮云蔽日,那种梵高式的烟雾扭曲令人不安。

飓风在暖海水中加剧,飓风眼变得越来越邪恶。

冰化石在讲述远古气候,但分崩离析的冰令人心寒彻骨,骤减变薄的南极冰层仿佛是对破冰核潜艇的嘲笑。

因为冬天迟迟不来,森林被木蠹虫害死,因为蚊子的地盘扩大到山区,疾病变种迅速增加。

911纪念碑将随着曼哈顿被水淹没,上海北京全部在所难免。

格陵兰岛要比我们在地图上看到的小了整整一大圈。

这就是地图都来不及改写的我们的世界。

观者大都觉得这部纪录片是感人的。不是教化,不是控诉,而是令人忧伤。但至少他在说,说了成千上百次——

即使21世纪的二氧化碳排量会比数个世纪的合计还要多,即使气温会随之飙升到人体绝对无法忍受的程度,即使海水会淹没我们的家乡,即使南北极高达数百米的冰层会融解甚至漂浮,即使乞立马扎罗和喜马拉雅的雪会消失,即使暴风海啸和干旱会同时加剧发生……即使即使这些那些,我们依然可以做点什么,依然来得及。

告诉父母,请保护我未来的家园。告诉当权者不要因经济利益而短视。如果政客依然不听,你可以使尽全身齐力去竞选下一届当权者。

片尾闪现的Slogan,已经出现在大部分影迷朋友的帖子里。人人都会感动至此,可见这部电影的力量。

第四篇:环境化学作业,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环境化学作业

一、《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今天上课时观看了影片《难以忽视的真相》,感触颇深.这个影片主要讲的是全球变暖的问题。在课后经过查资料得知这个纪录片拍摄于2006年,而现在已经是2015年了。因此影片中所提到的问题应该进一步的加剧了,同样的我们的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应该进一步提高了。

作为一个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对于全球变暖的体会很深。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小时候在姥爷家的阳台放上一桶水,不一会就会冻上,而且冬天出去活动真的是穿的厚厚的,严严实实的,似乎暴露一点就会冻僵似的。而现在呢?冬天除了三九天气放一桶水一宿才能勉强冻上外,冬天大家的穿衣也变了不少,我去年冬天几乎只穿穿保暖内衣就度过了,甚至都没有穿羽绒服。

身边的种种现象都像是一个无声的警钟,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我们在走向灭亡。如果全球继续变暖,将导致海平面的持续上升,最终将会导致像马尔代夫这样美丽的岛国消失,而且就是中国的很多城市也会遭殃。我是天津人,在天津的一些街道会有零海拔的标志物,是想如果海平面继续升高,真的有可能我的城市将变成一片汪洋。而且还不仅仅是这一种单一的变故,海平面上升将会导致很多连锁反应,比如说格陵兰冰雪融化后的水盐分含量较低,可能会中断湾流而造成北欧地区气温骤降。甚至还会有一些人们无法推测的结果,也有可能导致生物灭绝等等。

我们现在应该很清楚我们的处境了,作者在纪录片中也说若是尽快采取适当的行动,例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种植更多植物,将能阻止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我们不仅仅要做这些事情,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也能够帮助我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例如少开私家车,多做公共交通出行,身边常用的电器,不用的时候一定要关掉,节约电也是间接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还有最简单的实行光盘行动,拒绝食物浪费也同样可以提高能源的转化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我对这个影片很有感触,我会在之后用我的实际行动来证明的。

二、推荐的电影

同样是全球变暖,冰雪融化,我对另一部纪录片《北极传说》同样觉得触目惊心。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北极熊拿努和海象希拉一生中从青春期到成年到身为母亲的发展历程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北极世界,用镜头封装的北极清凉为观众带走夏日炎炎的暑气,同时,更进一步将全球变暖与呼吁环保等元素加入影片。这部纪录片运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讲述这段故事,这两只北极动物跟我们一样也是生活在全球变暖的过程中。而且比我们更能体会到带来的危害,当冰雪融化时北极熊很可能面对着淹死的命运。如果真的有一天北极的冰盖完全消失了,那么他们将失去栖息地,这个物种将不在存在。也许我们的后代只能在图片中见到这一物种,同样就像我们对恐龙一样充满着无数的遐想。

真的觉得这部纪录片很有警惕作用,推荐大家来看一看吧。

三、我国的环保政策

我记得前几年国家颁布了一个勒令高污染企业搬出城市的政策。小时候,我们家附近有一家铅蓄电池的生产企业,在早些年由于工艺技术差导致空气中铅含量超标,对人体有很大的伤害,曾经小区的居民一致像上面反映这个问题,但是并没有人来管这件事,指导国家颁布了这个政策后这个问题才被政府重视到,强制停止了高污染的生产工序,并将其迁出市区。这项政策可以说是深得民心。

四、生产环保产品的公司

说道生产环保产品的公司。有两家我印象很深刻。第一家是星光集团工业生产的纸质铅笔。这个应该是在小学时候用的,当时觉得非常新颖,可以将废纸二次利用,减少对木材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第二家是德国的ICE公司将火力火车改进为电力火车,提高了能量的转化率,节约了不少能源同时也保护了环境,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第五篇:《难以忽视的真相》

《难以忽视的真相》与《全球变暖的大骗局》观后感

《难以忽视的真相》这部片子告诉我们全球变暖是由于人类活动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对地球环境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影片中对全球变暖的传统说法定义是:太阳射线以光的形式照向地球,使之升温,一部分被地球吸收用于升温,然后以红外线的方式反过来向宇宙辐射,然而有的红外线遭到大气层阻挡,得以保留下来,使得地球得以保持一定的温度,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增加了这层大气厚度,于是更多的射线受到阻挡,引起世界各地温度升高。

阿尔·戈尔在《难以忽视的真相》向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让我们意识到“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误论断”。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类似的现象,我们不能让看似正确的谬误论断阻断我们对科学的探索的步伐。影片中,阿尔·戈尔认为,随着CO2的增加,使阳光的温度在地球上更长保存,而现代工业加速CO2的排放导致全球变暖。他的依据是古代南极的冰芯上得到的数据,随着CO2的含量增加,全球的温度增加,随着CO2的含量下降,温度也同时下降。阿尔·戈尔特别关注全球变暖现象,揭露了气候变迁的资料并且对此做出了相关的预测。并且其中提到了全球变暖带来的一些影响,而全球变暖一个常常被忽视的效应即是:全球变暖会导致降水量的增加,并且常常以风暴的形式出现,当海洋蒸发的气体增加到一定量时,就会出现片子中提到的洪水灾害、台风、飓风、海平面上升等等。全球变暖不但会增加降水量,还会改变降水的地区排列片子中如干旱灾害等。

但是《全球变暖的大骗局》中也说了,戈尔没有解释一个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究竟是CO2上升导致全球变暖,还是全球变暖导致CO2上升,这个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他直接影响到全球变暖和CO2的关系的可信性,在《大骗局》中有这么一组数据,和戈尔的数据很像,不过可以明显看出他们变化的先后顺序,那就是温度升高,导致CO2增加,温度降低导致CO2减少。他们认为温度升高,导致海水的溶解度降低,从而使海洋释放出大量CO2,温度降低,导致海水的溶解度升高,从而吸收了大量的CO2。

但是,我还是比较赞同《难以忽视的真相》里,随着CO2的含量增加,全球的温度增加,随着CO2的含量下降,温度也同时下降。此外,在这部影片中,阿尔·戈尔幽默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另一个青蛙效应,阿尔·戈尔说到:拯救那只青蛙是很重要的。在本人看来,阿尔·戈尔也是一只处在温水中的青蛙,不过他与前面所提到的青蛙截然不同,他在水被慢慢加热时有所感觉。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对《难以忽视的真相》的质疑和批评之声,如《全球变暖的大骗局》,阿尔·戈尔虽然受到各种质疑、不支持,但是他还是坚定自己的信念。在《难以忽视的真相中》,阿尔·戈尔奔波于世界各地普及全球变暖这一难以忽视的真相。他还在影片中说到,不想让我们这一辈到他那个年龄,这个气温还是持续上升,人就这一辈子,总得做点什么。就如同全球变暖一样,我们不应像那只青蛙一样,我们现在就应该有所行动,有所措施,改变全球变暖这一现象。

在本人看来,首先,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应对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其次,倡导绿色出行,如汽机车的排气限制,由于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最后,开发替代能源,如生物质能源:桐油、玉米秸秆的等,它们的特点是:可再生性、清洁、低碳替代优势原料丰富。

以上便是本人的观后感,首先,不要让正确的谬误论断阻断我们对科学的探索的步伐,其次,不要做青蛙效应里的那只青蛙,我们应该有所行动,有所措施,改变全球变暖这一现象。最后,关注全球变暖,从日常做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人人有责。

下载环境化学结课论文 《难以忽视的真相》影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化学结课论文 《难以忽视的真相》影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难以忽视的真相 An Inconvenient Truth 英文影评

    难以忽视的真相 An Inconvenient Truth 英文影评 review by James Berardinelli The problem with An Inconvenient Truth isn't the message; it's the messenger. If the......

    《难以忽视的真相》读后感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看完《难以忽视的观后感》,我心情沉重,真的有种破坏地球的愧疚感,一阵皱眉深思过后,取而代之的是捍卫地球的使命感和爱护环......

    难以忽视的真相 观后感范文大全

    《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难以忽视的真相》是一部有关气候变迁的纪录片,其中特别关注全球变暖现象。它是由戈尔编写的一本书籍,戈尔也在纪录片中担当主演。戈尔是美国往届......

    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难以忽视的真相与全球变暖大骗局观后感 观看了《难以忽视的真相》这一部有关环境保护的记录片,感触颇深。影片纪录了戈尔在近几年里跑遍全世界各地主要国家和城市去作关于人......

    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戈尔先生用令人萦绕于怀的、富有幽默感的和引人入胜的演讲方式,从科学和现实的角度传达了非常严肃的、值得广泛关注的信息。这场颇富煽动性的演讲......

    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不可忽视的真相》观后感罗贤义早在亿万年之前,在人类还没有诞生的时候,地球一片祥和、所有的生物都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或许没有人类的地球不是那么有生机,但至少不会出现像今天......

    《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看《难以忽视的真相》 观后感 摘要:全球在变暖,但也许不是二氧化碳惹的祸,我们要经过思考后才能做出判断,不管是不是二氧化碳惹的祸,节能减排都是好事 。由于事物的流动性,各种问......

    《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课上看了《难以忽视的真相》,我被戈尔的执著深深感动。他到处演讲,同时也造就了这部传奇般的电影,我想他改变了很多人的观念,包括我的。网上看到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