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力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大力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四位一体建设的“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显然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的,特指社会关系、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狭义的“社会”范畴。这是从广义的“社会”范畴,即由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组成的共同体提炼出来的,把它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的地位。这种四位一体的布局,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的认识,也表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和任务的认识更加深入。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则描绘了一种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依,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养;陶渊明的关于世外桃源的构想;康有为在《大同书》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在西方,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格拉斯的“整个天下一个和谐”、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把自己的新社会制度的试验以“新和谐”命名;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把未来的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些和谐社会思想不乏值得我们重视和肯定的见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有关思想和主流给予了肯定,提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
无论在什么社会,如何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会被关注和思考。历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安定有序的社会也提出要和谐,但那只是对人民的一种统治术,是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秩序服务的。虽然,为维护统治秩序会向人民作出某些让步,出现某种“社会和谐”。但是,在存在剥削和压迫的阶级社会里,和谐社会从根本上是无法实现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和谐思想;虽然是值得称道的“积极主张”,但他们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平等的正确途径,结果只能陷于空想。任何一个社会,当对抗性矛盾占主导地位时,是没有办法构建和谐社会的,只有当非对抗性矛盾占主导地位时,才有可能构建和谐社会。马克思找到了人类和谐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企图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差别,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上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社会的和谐只能是相对的,是向着全面实现小康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发达阶段的和谐社会和共产主义的和谐社会发展的,最终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任何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长期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已摆在我们面前,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的思考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对教育提出了什么更新的、更重大的任务,作为我们成人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的是对成人教育提出了什么新的、重大的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这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和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贵州省有个叫毕节的地方,是一个贫困的,被联合国称之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但是,他们经过16年的努力,通过平衡地处理人口、经济、生态、资源、环境的关系,初步走上了理性、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称赞。尽管他们目前的建设成就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尚有较大的距离,但是毕节的发展模式还是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毕节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把教育摆在了突出的位置。“教育脱贫”给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持。据毕节地委的统计,近10年间,毕节地区兴建和改造“希望小学”、职业中学40余所,培训各类人才10万多人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后发
优势”。毕节的经验还告诉我们,教育公平是起点的公平,是现实公平的基础,是公民平等发展权的保证。我们可以从毕节经验中感受到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感受到成人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历史重任。我们应当进一步认清:
第一,成人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过20多年努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增加了城乡居民的收入,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个人首先富了起来,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将面临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就自然资源而言,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占有资源少,而且浪费严重。像石油、天然气及其他许多矿产资源的储存量将直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人力资源而言,我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人口数量上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提高人口的质量。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2000》认为:1987-1997年,我国每10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仅为454人,而日本为4909人,美国为3676人,俄罗斯为3587人,韩国为2193人。我国与这些国家相差5-10倍。面对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不足,我国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在教育基础较为薄弱、教育总体供给能力不足,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不高的情况下,成人教育已经和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每年有数百万的成人接受高等教育,2004年成人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占高等教育毕业总人数的46%左右,数百万的专业技术人员接受成人继续教育。每年接受培训的职工近5千万,接受各种内容和形式培训的农民近一个亿。成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成人教育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第二,成人教育是与劳动就业紧密联系的。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不充分,将会导致一部分人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收入差距和社会差距拉大;严重的会影响人们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稳定兴旺。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就业难度最大的国家。必须创造条件解决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然而,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多,重要的是就业人员的素质;文化技术水平。现在许多农民工进城打工,怀着良好的愿望,但就是找不到工作,不是没有职位,只是许多人没有适应岗位的文化技术知识,不能胜任而已。为了加强就业培训,教育部、农业部等单位正在大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国务院1987年颁布的《关于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规定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已经走上各种岗位、以及需要转换工作岗位或重新就业的工人、农民、于部、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岗位培训。成人教育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劳动就业的培训重任,促进就业的充分和优化,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第三,成人教育是与国民素质的提高紧密联系的。中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人口素质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文盲人口数量依然较大,国民受教育年限较低,2000年15岁以上的民国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也刚刚进入大众化的初始阶段,国民素质竞争力和科学素养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国民素质不高,劳动生产率得不到提高,就难以实现经济的高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会困难重重;国民素质不高,也会直接影响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现。这样,我们追求的社会和谐回因国民素质不高而造成社会的不和谐。重要问题是教育,除了加强普通教育提高国民受教育的年限外,就是不断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环境友好等方面的成人教育,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的和谐。
第四,成人教育是与人们生活质量紧密联系的。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看,物质生活始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能等同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谐社会的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生活,如稳定收入,居民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多个方面,同时也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对成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满足人们自身娱乐、休闲、欣赏等精神上的需要,这是构建和谐社会中成人教育不可忽视的功能。
第五,成人教育是与自然的和睦相处紧密联系的。在改革开放的20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增长,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某些经济社会不协调,及人和自然关系不协调的严重问题。今年1月27日,评估世界各国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在瑞士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正式对外公布,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133位。这是个令人感到尴尬,同时也感到危机的数字。事实告诉我们,对自然的过分索取,不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是不利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前一段出现的“环保风暴”正是体现了政府对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决心。有识之士强调,重要的是教育。一方面在广大中小学学生中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使青少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健康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重点对广大干部、职工等全体公民实施专门性可持续发展教育,改变他们传统的发展观,唤起人们的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他们自觉地为维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采取新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开展适应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的科学技术教育,增强有关的技术开发和生产操作的能力,确保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和良性发展。显然,这也是成人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展望未来,成人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越重要。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离不开成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人教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发展和改革成人教育,对于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使21世纪的中国成为人人皆学之邦,建设一个学习型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极其重大。
发展和改革成人教育,要在观念上有所转变。成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对一切具备生活、工作和学习能力的人,根据他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不同需求,对其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提高其知识和技能,完善其人格,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
发展和改革成人教育,要体现成人学习的特点,以成人为中心,以成人的需要为中心来选择和发展适合的教育活动和形式,根据成人的实际需要安排课程和教学。
发展和改革成人教育,要本着终身教育的宗旨,建立一个开放、灵活的成人教育体系,通过改革扫除成人接受教育的各种障碍,使成人不受学历层次、学习专业、入学资格(学历教育除外)、工作性质的限制,便捷地获得学习的机会;使成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从事学习活动,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为人们公平享受教育权利提供条件,进而为社会公平夯实基础。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释放着成人教育的最大价值,也对成人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必须创新,把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工作做好,为国家、政府和社会向成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开发多种多样的成人学习的平台,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化社会环境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改革发展稳定
文章标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改革发展稳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既充满活力又保持稳定,既不断发展又能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坚持发挥改革的动力作用。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取得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能在改革中构建。只有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
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扫清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例如,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一轮改革必须完成七大攻坚任务: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就业、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
用发展来解决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的一切问题只有靠发展才能解决。构建和谐社会遇到的问题,也只有靠发展来解决。譬如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等,这些都离不开发展。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稳定的目的也是为了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民主和完善法制,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为了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当今时代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在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坚持稳定是为改革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维护稳定工作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认识。维护稳定工作,既要考虑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种因素产生的影响,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各种手段解决稳定问题;又要充分考虑到重大国际问题、国际事件和外交问题产生的影响,站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以宽广的眼界把握改革发展的大势,研究新形势下做好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增强做好维护稳定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目前,我们必须着重提高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分析判断复杂形势、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整合社会资源、进行社会管理的能力,以及做好群众工作、疏导群众情绪的能力,全力做好维护稳定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想的社会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为改革发展稳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确定了目标,提出了任务,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使改革发展稳定沿着一条更加健康、和谐的道路向前发展。在当前,就是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也就是说,要在和谐中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改革发展稳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改革发展稳定。
第三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改革发展稳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既充满活力又保持稳定,既不断发展又能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发挥改革的动力作用。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取得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能在改革中构建。只有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扫清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例如,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一轮改革必须完成七大攻坚任务: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就业、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用发展来解决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的一切问题只有靠发展才能解决。构建和谐社会遇到的问题,也只有靠发展来解决。譬如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等,这些都离不开发展。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稳定的目的也是为了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民主和完善法制,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为了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当今时代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在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稳定是为改革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维护稳定工作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认识。维护稳定工作,既要考虑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种因素产生的影响,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各种手段解决稳定问题;又要充分考虑到重大国际问题、国际事件和外交问题产生的影响,站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以宽广的眼界把握改革发展的大势,研究新形势下做好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增强做好维护稳定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目前,我们必须着重提高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分析判断复杂形势、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整合社会资源、进行社会管理的能力,以及做好群众工作、疏导群众情绪的能力,全力做好维护稳定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想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为改革发展稳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确定了目标,提出了任务,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使改革发展稳定沿着一条更加健康、和谐的道路向前发展。在当前,就是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也就是说,要在和谐中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四篇:充分发挥服务职能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版]
充分发挥服务职能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
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维护公平正义,维护法律尊严,实现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司法行政三大职能之一的法律服务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承担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司法行政机关必须把服务于发展作为首要的工作任务,深入研究,大胆探索,全力做好“积极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这篇大文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一要加强监督管理,净化法律服务市场。进一步加大对法律服务市场的监管力度,保证法律服务行业的规范、健康、有序发展。畅通监督渠道,强化社会监督、行政和行业管理监督以及法律服务机构的自我监督,规范法律服务行为。建立完善投诉、调查、听证、处罚机制,加大对违法违纪人员的查处力度,依法严厉查处、坚决取缔非法从事法律服务的人员和机构。大力开展诚信建设,完善诚信服务考核档案,强化诚信考核,提高法律服务质量和社会公信度。
二要拓展领域,延伸法律服务的触角。律师工作要积极介入国有企业改革,围绕国企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将法律服务贯穿于企业破产、重组、联合、兼并等各个环节,确 保企业改制工作的依法有序进行。不断扩大企业法律顾问的覆盖面,为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积极组织律师为各级政府依法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提供法律服务,确保政府做出的各种决策合法、科学。继续把服务“三农”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帮助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坑农、害农问题,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公证工作要介入各类建设项目,充分发挥公证服务职能,积极开展服务活动,围绕招商引资、对外贸易、金融市场、证券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交易市场等领域,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为各类市场经济主体服务,防范市场风险,规范市场行为,促进经济发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要面向农村,面向群众,面向社区,以提供法律咨询、担任法律顾问、代写法律文书、办理诉讼非诉讼法律事务以及协办公证等服务手段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基层群众法律服务需求。
三要大力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不断加大《法律援助条例》和《意见》的宣传力度,积极争取政府对法律援助工作的领导与支持。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要积极提供法律援助,切实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对于不属于法律援助范围的事项,对当事人要积极进行诉讼指导,做好疏导协调工作,杜绝矛盾激化。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强化对法律援助工 作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程序,加强法律援助专项资金管理。
四要积极参与涉法信访案件工作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组织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人员,通过在信访部门设立接待窗口、坐班接访等形式,积极为上访群众解答法律问题,提供法律咨询意见,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协助有关部门对无理上访人员做好息诉工作,为党委、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
第五篇: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建筑文化应当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应当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好工作。非常珍惜和合理利用水、土地、能源和材料,这不仅是新时期建筑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也应当是新时期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脆弱已经成为发展的制约,因此我们必须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筑文化必须认真研究这些大前提,建筑思想、理论和实施管理体系及有关制度都应当充分体现和反映这种新的形势和要求。
建筑文化应当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好工作。陈为邦指出,讲建筑文化,应当非常关注社会问题。建筑文化,首先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应当更多关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建筑和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现在我们城乡在经济发展、建筑发展方面差距越来越大,讲建筑文化,不能只看城市的高楼大厦,要为农民兄弟设计和建造他们需要的建筑和村镇。在城市,不能只看到富有阶层,需要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努力创造现代中国建筑新文化。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建设的历史时期,中国城乡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中国的建筑实践可谓巨大,成就可谓不小,但是我们的理论却跟不大上。陈为邦表示,中国现代建筑新文化应当是:古今中外,为我所用,融为一体,以我为主。建立我国现代建筑新文化,既要继承,更要创新。在市场经济下,建筑成为商品,商品跟着市场走。什么东西好卖,就生产什么。而建筑又是文化。文化是深层次的东西,它无所不在。处理两者的关系可能是进行哲学思辨的关键。建筑市场的发展推动建筑文化的发展,但并非任何条件下都产生正面效应,有时会是负面的。市面流行的东西并非都是文化内涵丰富的。对两者的关系,需要认真研究,学术界要引导,政府则给以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