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坚持着读完《光有爱还不够》

时间:2019-05-12 22:3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随笔——坚持着读完《光有爱还不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随笔——坚持着读完《光有爱还不够》》。

第一篇:读书随笔——坚持着读完《光有爱还不够》

读书随笔——坚持着读完《光有爱还不够》

书的全名是《光有爱还不够——帮助孩子构建自我》,在当当看评论还不错,对作者的介绍是法国的一个当代精神分析学家、儿童问题专家。看起来很有点可读性,就买回来了。

拿到书的时候看到封面上抽象的配色画,再结合这个吸引人的书名,我觉得应该读起来很不错。全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爱的神话及其危害:现状说明”;第二部分是“儿童:爱的牺牲品”;第三部分是“教育:孩子成长的驱动力”。

我没想到这本感觉应该还不错的书,真正读起来时却让我觉得难以为继。不但文字读起来感觉不顺畅,而且,比文字更让人觉得不舒畅的是内容。

第一部分对父母对孩子本能的爱进行了过分的批判,说没有教育意义的爱不是真正的爱,这说法太片面,我很不认同作者的观点。第二部分看得我几乎要把这本书直接扔进垃圾筐,与主题毫不相关的一堆字让我几乎放弃继续看下去的念头。第三部分依然不知所云的让人失望。如果说最后坚持着读完这本书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在第三部分中有两章节的内容。在近二百页的书中,这两章只占了短短的三十页,但是我的收获都来自这里。

在那三十页中,首先引述了弗洛依德提出的支配人类心理活动的两个对立原则——“唯乐原则”与“唯实原则”。生命之初,追寻快乐避免不快的唯乐原则起绝对的支配作用,人沉浸在与外界隔离的自我世界中。但是随着自身需求的出现,转而去认识外部世界,寻求那些即使让人不悦,但是真实有用的行动,这就向唯实原则转化。父母的教育激励了这种转化,使孩子的心理成长。

书中提到成长阶段的跨越,在成长阶段放弃现有的快乐并不是无偿的,而是会发现新的、更适合其年龄的快乐,但是这个过程必然带来痛苦。因为更迭是有空白期的,花朵要凋落才能结出果实,在花落和成果之间的空白是必须的,如果不空出这个空间,就无法实现成长的蜕变。我喜欢书中这个说法,孩子就是在这些阶段的更迭中渐渐接受规则、提高智能、完成社会化。父母应该顺应这种成长的规律,因为对于父母来说,这种痛苦也同样存在,孩子每长大一点,就更疏远一点。这提醒我不要成为孩子成长的阻力。

这是一本我不喜欢的书,但是坚持读下来也得到了一些收获,我想结果还是值得的,没有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该读一读弗洛伊德的著作,要试试接触一下吗?太不确定了。

第二篇:李元成学习体会—光有感动还不够

就在有人正说“现在让人感动的事情太少”的时候,李元成的名字震撼了宜昌市和湖北电力系统千千万万人的心灵。城镇乡村、街头巷尾,人们纷纷诉说他诺重如山、大爱无言、忠诚事业、无私奉献的动人事迹。

秭归县电力公司周坪供电所所长、党支部书记李元成,信守对已故战友的郑重承诺,28年来默默无闻地照顾和接济战友的父母,以亲子般的孝敬为老人送去温暖与抚慰。他对同志、对客户、对父老乡亲充满爱心,在落实“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战略的进程中,以真诚的服务赢得社会赞誉,向社会展示了电网企业和电力职工的时代形象,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

“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震撼人心的壮举,没有光彩夺目的业绩,甚至没有拨动心弦的言辞。在漫长的岁月里,李元成或许只是在默默地做着一件事———坚守爱心的家园。”对此,有人流泪,有人沉默,有人感叹,有人深思,不同的方式却都难以掩饰人们的感动。然而感动之余,我们真该静下心来,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寻找一下自己的差距,真心实意地触及心灵深处,把李元成的精神融汇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去。

为之,日前省电力公司党委下发通知,号召公司系统各单位开展向李元成同志学习的活动(《湖北电力报》8月14日推出长篇通讯《好人李元成》,对其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

由此看来,光有感动还不够。学习李元成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抓好落实。他崇高的人格力量具有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领导干部要学,共产党员要学,普通职工也要学。

当你思想有所松懈的时候,学习一下李元成吧,他言行一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质朴地感受生活,真诚地感恩社会,以无私的奉献为电力职工创建和谐企业、服务和谐社会作出了表率;

当你意志有所消沉的时候,学习一下李元成吧,他身体力行,大力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

当你信念有所淡漠的时候,学习一下李元成吧,他脚踏实地,全面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坚持“四个服务”的企业宗旨,为客户真诚服务,为社会奉献爱心;

当你追求有所迷惘的时候,学习一下李元成吧,他以身作则,秉承和传播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展示“开放、进取、诚信、负责”的电网企业形象......李元成经历了不同环境、不同岗位的考验,始终保持着朴实的本色。在电网企业职工队伍中,在我们身边,有无数像李元成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以一生的坚守真诚地服务社会,无私地奉献爱心。他们不曾出现在镁光灯下,不曾佩带英雄的花环,但他们正是这个时代所呼唤的爱心使者,正是这个时代所呼唤的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学习和实践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理想、信念、人格、情操,一定能够成为抵御诱惑的屏障,使人受益终生。

诚然,只是心灵的感动而无行动的付出,那是人生的一种悲哀。只是嘴巴上的感动,而在实践中背道而驰,无疑是对模范人物的亵读。当李元成精神根植于人们心中,人们又在时刻以他的追求支配自己的行动时,我们将会面临新的感动……

第三篇:分手故事,两个人光有爱还不行

分手故事,两个人光有爱,还不行

她说:

我跟萝卜先生是在酒吧里认识的。那天我在一位学姐的怂恿下,第一次去了酒吧。当时的我,对酒吧的认知尚处于“坏女孩和花花公子去的地方,喝多了就互相乱搞”的阶段。学姐笑话我,“别老土了。泡吧就是一种文化而已,跟小资泡星巴克一样。再说,我要带你去的是GAY吧。帅哥爆多,又不会对你动手动脚。”

抱着“感受不同文化”的心态,我跟着学姐去了帝都一家著名的GAY吧。至于学姐为什么会带我去GAY吧,想必无非五个字:腐女,不解释。我还没进门,就被门口的基情场面吓到了。我想我当时的样子,可以用“小鸡遇到黄鼠狼”来形容,而学姐一脸兴奋,拉着我就往里面窜。我还没搞清状况,就被学姐递给我的一瓶啤酒灌醉了。

在脑袋极度眩晕的情况下,我还是作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回宿舍。但学姐当然不想回去。于是我说,没事,我自己打车回去就行。她喊了一句“回了宿舍给我发条短信啊呵呵吼”后,就神奇地消失了。

我踉跄着往门口走,在感到自己马上要摔倒的时候,就真的摔倒了。这一摔,让我稍微清醒了一点。有个路过的姑娘问我:“你没事吧?”我摆了摆手说:“没事。”姑娘还是弯腰帮忙把我扶了起来。

向陌生的姑娘道过谢后,看着姑娘往人群里挤的背影,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不想走了。犹豫了几秒之后,我又走进了酒吧。这就是所谓的命中注定吧。我跟萝卜先生认识的过程并不戏剧,就是酒吧里的普通搭讪而已。

一开始,我很担心萝卜先生的追求是不是在“逗自己玩”而已。学姐笑话我说,你在一个Gay吧遇到了一个有魅力的男人,你首先应该担心的是他的性取向吧。当然,后来事实证明,他既不是Gay,也不是Playboy。他那天出现在那里,是因为一个好基友过生日。在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了三个多月后,我接受了他。后来的故事我不知道怎么才能说清楚。每次试图回想我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的头脑里就会一片混乱,讲不出一个完整的东西,都是一些小细节、小片段。奇怪得很,越接近尾声的故事越模糊,只有最初的回忆是清晰的。萝卜先生算不上帅哥,个子也不高,但有种说不出来的魅力,尤其是他说话的时候,让人感觉很舒服。他博览群书,阅历丰富,事业有成。他知道很多东西,想的东西也很多。他是个生意人,但除了工作和应酬之外,他的大把时间都是在书房中度过的。他对我也丝毫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学校放假的时候,他会带着我去各地旅游。有次我要回老家办点事,顺口说了一声自己哪天回北京。我知道他那段时间工作繁忙,飞机落地后,我心想着自己从机场坐快轨回家就行,一抬头,却看见他笑容灿烂地对我挥手。原来他一大早便去了机场,在那里等了我一整天。当时,我真是幸福得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

但他对我越好,我内心反而会越恐惧。我怕自己爱得越来越深,万一哪天萝卜先生弃我而去,我承受不了。

我曾经有次惨痛的单相思经历。有人说过一句话:“一厢情愿并不会使人难过,使人难过的是明明一厢情愿却还抱着两厢情愿的期待。”那是我第一次爱上一个男人,我把心上人对我说过的每句话、为我做过的每件事都无限放大,变成内心他可能喜欢自己的证明,却一点也不愿意去想,对方给予自己的帮助,也许只是出于善意,而并非爱意。最后男孩告诉我,他喜欢的是另一个姑娘。因为这件事,我消沉了很久,还患上了忧郁症。还好我有个通情达理的母亲,在母亲的开导下,我才慢慢走出来了。

但从此以后,我每每遇到有好感的男生,无论对方说了什么好话,或者为自己做了什么事情,我都会马上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然后找出好多对方不可能喜欢自己的理由,故意让自己失望。这样的话,要是最终结果是坏的,自己也能接受。

其实跟萝卜先生见了三次之后,我就已经很喜欢他了,但一直不太敢相信他会喜欢自己。在一起之后,我便不太敢在萝卜先生面前展示真实的自我,因为我觉得萝卜先生太好了,而自己就是一小屁孩,每天还要为他到底有多爱自己而纠结。他跟别人聊天的时候,我都不敢插话,我觉得自己经历太少,看的书也不多,说出来的话一定会很幼稚。我不知道把自己的幼稚赤裸裸地暴露在萝卜先生面前,他还会不会做我的男朋友,这让我很惶恐。

如果我俩分手了,我失去的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男人,一个幽默、贴心、知识渊博的成功男人;而对方失去的,只是喜欢他的众多姑娘中的一个。我想做一个更好的人,做一个可以和他有精神交流的人,但我懂的实在少。我特别爱他,但我不知道自己能为他做什么,所以只有通过给他做饭、收拾房间这些小事来表示我对他的爱。有委屈的时候,我从来不会说出来,不会对他发脾气,都憋在心里。生怕他觉得我任性、不讲道理。不是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吗?能做他背后的女人,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满足了。没想到,就这么个愿望,最后还是破碎了。哎,也不是没想到,其实经常想到,只是一直存在着侥幸心理,希望它不要发生。

他说: 男方已先看了女方的讲述

她说的我们恋爱的经过,基本上都是事实,只有一点出入。我追求她的时候,她没有立刻答应。那时候我以为是因为她觉得我“不够好”才犹豫的,没想到是因为觉得“我太好”了。我常跟她说,我其实没她想的那么好,只是年纪比她长一些,多一些阅历而已。

茄子小姐是个特别的女孩。她心地善良,性格温柔,而且身上散发着一种很传统的中国女性美。我当初真的很爱她,但两个人在一起,光有爱是不够的。当初也不一定非得分手,分手的时候我还爱着她,所以也很痛苦,但我心里清楚,她不是那个适合跟我共度余生的人。硬要继续在一起,只会耽搁彼此。她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太专注于“讨好”我,这恰恰磨灭掉了自己身上那些最吸引我的地方。比如二十出头的姑娘本该有的一些天真,一些幻想,一些幼稚,甚至—些八卦精神,等等。这些东西,在我们确定关系之前,它们会不自觉地自然流露,我觉得很吸引我,丝毫不会反感。但在一起之后,她总怕自己不够懂事,其实我一开始喜欢她,就是喜欢她的“不懂事”。当然,我不是说那种让人受不了的蛮横无理,或一天到晚只知道撒娇的那种“不懂事”。比如,刚开始认识她的时候,她会傻乎乎地说错话,或者问一些让人发笑的问题,叽里呱啦很可爱。但在一起之后,她就变得“严肃”了。我觉得她跟我在一起之后,就不是她自己了。真的,不值得为了我变成另一个人,也不需要。况且我喜欢的,是真实的那个她,而不是“更好的”那个她。

也许那些没有安全感的人,需要伴侣为自己做很多事来证明对自己的感情。但我很有安全感,我不需要她去刻意为我做点什么,比如她说的做饭、收拾房间这类的事情。当然,她若是真的享受做饭的过程,而不是因为“想让他更喜欢我”而做饭,我是很乐意她来做的。

我觉得吧,两个人相处,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只要我跟你在一起的时候,能觉得开心,这就是对我最大的恩惠了。她把自己放在低于我的位置,让我很不舒服。感觉她在我面前的时候,总是“绷紧的”,不能完全放松做自己,导致我也不能放松,无法开心起来。所以跟她相处,慢慢地我就觉得很累,到头来,我不仅替自己觉得累,也替她觉得累。

我对女朋友的要求并不高,对太太的要求却很高。这样说吧,她当我的女朋友完全没有问题。纵使她有上面的这些问题,我是可以容忍的。但要成为我的太太,就不一样了。我不会仅因为一个女人“很爱我,无条件对我好”,就选择她当我的太太。我不要求她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会不会做饭、会不会做家务都没关系。这些东西不会,咱就请个阿姨来做。我只希望我的太太是个真实自然、能让人放松、会带给我欢乐的女人。还有,她能看到自己的特别和独一无二之处,不会把我放在高于她的位置,因为我觉得那样其实是对她自己的一种不尊重。要做我的太太,当然必须得爱我,尊重我,但她也必须能爱自己,尊重自己,只有这样的女人,我才愿意与她相伴一生。我也遇到过不少宣称“很爱自己”的女人,但一接触下来,就会发现,故作姿态罢了,根本不是那回事儿。虽然说“Fakeit till you make it”有一定道理,但要演技太差,别人几眼就看出是装的......那......那还不如别装呢。

我选择分手,是因为我知道她是个好姑娘,而我给不了她那个终身承诺。我知道,这件事上,浑蛋的那一方是我。虽然分手的时候,我还爱她,但我能感到自己的爱在逐渐褪去,如果等完全没感觉了,再跟她提出分手,那样岂不是更浑蛋?

总之,我不需要崇拜者,不需要躲在我背后的女人,我需要的,是一个能站在我身旁的女人。

第四篇:【心理分析】法国儿童专家:光有爱还不够,帮助孩子构建自我

http://www.xiexiebang.com/ 【心理分析】法国儿童专家:光有爱还不够,帮助孩子构建自我

今天,父母对孩子的爱虽被不断提及,但却掩盖了真正的教育问题。父母之爱不能简化为单纯的感情,没有教育意蕴的爱,不是真正的父母之爱。——克洛德·阿尔莫

高尔基说过,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是的,父母对于子女的爱,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生命的爱,是世上最伟大无私的爱。但是,在子女年幼的时候,是无法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的,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许许多多的困难,有太多东西需要子女们去学习,去体验。父母在帮助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因为自身方法不当,或是孩子产生了叛逆心理,往往会与孩子发生矛盾和冲突。而太过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又会使孩子丧失学习的动力和能力,最终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儿童问题专家克洛德·阿尔莫(Claude Halmos)的《光有爱还不够》一书中,作者对“父母之爱”做了全面准确的分析,提出了对孩子要“正确的去爱”的观点和方法。对几种典型的,对孩子有负面影响的“父母之爱”也做了详细的分析可供父母们参考。

作者分析了“父母之爱与一般意义上的爱的区别”,“爱的意义”,同时提出了“教育是对父母和孩子的保护”,“爱并不是总是有益的”,“父母对孩子最重要的帮助是帮助孩子构建自我”这些发人深省的观点。相信每一位读者在认真读过这本书之后,对自身亲自关系的改善以及子女的教育上都会产生莫大的帮助。

1作者简介

克洛德•阿尔莫(Claude Halmos),法国当代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儿童问题专家,在诊所和公共领域从事对成人和儿童的服务工作已愈20年,著有《光有爱还不够》《童年重要的一步》《成长》《交谈就是生活》等。

2本书精彩观点

1.人们越是歌颂爱,就越是忽视教育„„爱的过渡膨胀可能源于一种误区,即“孩子也是人”的理念导致人们忘记了他是一个“构建中”的人,其成长离不开成人的权威作用以及他们的教育准则。生活在一个没有基本规则的环境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长。父母爱孩子,其实爱的他们自己。

2.要给予孩子爱,就要求父母本身有爱。这只有在下列两种情况下才有可能:他们在童年时期享受过自己父母给予的爱;如果没有的话,也能在今后的个人生活历程中意识到这种缺失。缺失感终究代替不了已缺失的爱。

3.在父母对孩子的爱中,父母致力于失去孩子。父母必须在依恋孩子的同时不断致力于与爱子分离,必须一直同时体验这种依恋与分离。建筑师倾注自己全部知识和精力建造了一座能抵御岁月侵蚀、风暴摧残的城郭,当他凝视自己的作品、确信它会在自己死后仍旧巍然屹立时,会感到自己的所有努力都得到了回报。父母亦是如此。

3内容简介

父母之爱不能简化为单纯的感情,没有教育意蕴的爱,不是真正的父母之爱,法国当代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儿童问题专家克洛德•阿尔莫在这本重要的著作中告诉我们:儿童并非“天生”就拥有与其他人共同生活的能力,也无法独自发现人类生活的法则。成长的过程即构建自我的过程,为此需要成人的帮助,而教育正是构建自我的主要支柱。因此,爱孩子决不能只限于舔犊情深。

用感情来涵盖父母之爱的观念对孩子、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严重后果。阿尔莫用自己一贯擅长的清晰语言,让所有的父母明白:爱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一名儿童而言什么更重要?儿童最需要什么?

http://www.xiexiebang.com/ 如何转变“爱”的方式?正确的爱不仅能带给孩子真正幸福,也能给孩子带来光明的前途。

作为当代最著名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人物之

一、儿童精神分析专家克洛德·阿尔莫,她的著作与实践对当代儿童教育产生的深刻的影响,她来自于精神分析理论的运用,成为解决许多被广泛关注的儿童问题的一把金钥匙。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精神分析学家,阿尔莫指出:今天,父母对孩子的爱虽被不断提及,但却掩盖了真正的教育问题。当然,爱是最基础的东西:如果孩子没有享受来自父亲和母亲的爱,孩子将终其一生去寻找能够弥补这种缺失的东西。但如果以为父母对孩子怀有很深的感情,并把它全部表达出来,这对孩子的成长就足够了,这就完全错了。

仅有这种最基本的爱是不够的,父母之爱必须包含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在本书中,阿尔莫为我们提供了转变“爱”的方式,这一转变不仅带给孩子真正幸福,也是带给父母幸福的“钥匙”。

4引言

对一名儿童而言什么更重要?他最需要什么?今天大凡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心里都有确定的答案。对于大多数同胞来说,事情的确很清楚:对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爱。这种肯定的回答似乎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因为罕有人仅靠理性而做出这种回答。成年人言称孩子需要爱,其实无意识中说的经常是他们自己。他们或是在怀念一种自己过去历经磨难才得到的温情,或是在表达曾因缺乏爱而经历过的无法根除的痛苦。

谈论童年的人向来都带着个人感情色彩。相比其他方面,这方面的观念更能扎根于当事人自身经历的最深处。表面上看似深思熟虑的科学或哲学立场往往隐藏着人们内心最痛苦的呐喊。

这种个人经历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尤其因为在其大部分变得无意识的情况下,当事人会忽视其存在。他们从此会真诚地拒绝了解这种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左右着自己的思想;他们也不知道正是因为这种影响,他们对别人任何讨论问题的尝试都产生表皮反应,甚至有时为迫使有异议者沉默而采取恐怖态度:“怎么?您竟然怀疑爱对孩子的必要性?”讨论相应变得复杂了,而且会让人感到痛惜,因为将爱视为儿童主要食粮的思想不只存在于个人,而且已经漫布整个社会。爱已经成为衡量与父母—孩子关系有关的一切东西的主要标准,被人当作这种关系的起点和终点到处援引,比如在官方声明、生活实践以及诸多社会讨论中。很明显,支持这些说法的公理是: 孩子是“在爱的沐浴中”长大的。此外这种公理也见诸于许多著述,而且人们势必要认识它,却鲜有质疑的声音。我们会为此感到吃惊。因为提出孩子是“在爱的沐浴中”长大的观点是一种巨大的倒退。相对于一个世纪来精神分析实践带来的所有有关儿童的知识来说,这是罕有的退步。精神分析实践首先让一些成人患者有机会发现他们痛苦的根源来自童年,其次通过直接对儿童开展的工作,人们了解了他们的感受,从而揭示了一种儿童心理构建过程的存在及其复杂性。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全副武装好的。没有一个孩子是带着一个健全的心理结构来到世间的。孩子的成长要靠后天的构建。在这个构建过程中父母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不能把这个作用局限于一个“爱”字上,除非对它进行缩减。这一点其实人人都知道。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每当成年人提起他们童年的时候,我们不是屡屡听到类似下面的话吗:“我认为(或者我确信)父母是爱我的。”说完之后立即会补上一个 “但是”(“我认为父母是爱我的,但是„„”)。这个“但是”显然说明除了他们父母的爱(这一点任何时候都毋庸置疑),还存在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 这些问题的产生不是因为父母没有能力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因为他们面对孩子、面对孩子的自立、性行为、欲望等无所适从。我们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因为一般来说,我们在自己童年时代对此有过体验),即使是对孩子抱有无限爱意的父母,如果因自身经历而无法了解孩子需要他们了解的东西,也会给孩子带来痛苦(而父母自己却对此浑然不知)。

另外我们也会注意到,在突出“爱”这个字眼时,社会的表现也很矛盾。确实,一方面,社会不断在各种媒体中召集那些所谓的“心理学家”给父母提出如何处理与孩子关系的建议,不断邀请这些心理学家参与各种对儿童和教育进行思考的组织机构,不懈地出版一些普及读物、名符其实的父母之道指南,想办法帮助人们学习为人父母之道、创办“父母学校”帮助父母们更好地胜任某些人今后所称的“职业”。与此同时,在很多重要领域,社会运行的方式都使人觉得在涉及父母与孩子关系时,“爱”是唯一被考虑的标准。

这里存在一种差别,需要我们深思。

第五篇:读书到现在还有用吗杂文随笔

被班委约稿了,主题是读书,天下书籍千千万,说也说不尽,今天索性谈谈读书的作用,有一生万,万道归一。

读书的最大作用是保持思考的能力。

文字记录使人的生命延长了两倍,影视四倍,游戏八倍,但是参与其中的自主思考量也随之减少:当我们沉溺于扑面而来的信息流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放弃了思考的权力。

诚然我们可以看到,影视(游戏这个载体还没有影视成熟)的单方面投射使人接受最为具体的观念和行为,这样最不费脑子,因为只要接受就可以了——当然也留不下印象,尤其是那种博人一笑的小视频。有内涵的影视则会留下一些片段,到现在我犹能想起《星际穿越》中那句“不要温和的走入那个良夜”时的场景,尽管引导我想起画面的是这句话。

所以我们面临的并不是所谓人心的浮躁,或者全球化的浪潮,恰恰相反,我们所面临的其实是信息系统巨变带来的对印刷术构建的思维体系的冲击和瓦解。在印刷术刚刚传播的美国,人们借着晨曦和黄昏的光线如饥似渴的阅读着,一场辩论所使用的句式可以涉及七八种修辞,而且会持续十个小时而听众和辩论者不会感到疲劳,这是因为阅读是当时最高效的文化传播方法,一如现在的影视。所以碎片化和快速化趋势其实不可抗,那是历史的必然,唯一能有所改变的只有自身生活的方式,接受它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思考。

如果你打开网页搜索关于读书的鸡汤,啊不,是文章,它们大多是那种赋予你内心崇高感的激励品,而不是引发你思考的玩意,但实际上鸡汤仅仅比小视频高级一点而已。赫胥黎所预言的“美丽新世界”就是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往往为了发笑和感官的满足而活着,而忘了思考是什么东西,届时人也不再为人。

所以说人想要时刻保持思考的能力,依旧抱有对世界的好奇心,想要如礁石般在这个破碎的信息系统中稳稳站住而不被信息的滔天巨浪打倒,主动拥抱最为完整也最为困难的文字阅读就成了最好的选择,正如一开始就说的那样,读书是为了保持我们的思考能力。

当然,多读些书的话,你也能在关键时候吐出几股墨水,而不是像社会青年一样只能老铁双击666。

附文:关于影视和文字哪个更能给人更多的信息,有人的研究方法是通过体积来计算,按照byte进行计数的话,影视同期内的输出速度要大大多于文字,以此证明影视的优越性。但这样并不合理。文字所表达的如同冰山一样,你看到的只有八分之一,剩下的八分之七是要靠思考去获得,而影视表现的则是八分之七,所能隐藏的只有八分之一。如果这样说抽象的话我举个例子:辛稼轩有一句“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如果用影视表现的话,把它的含义都表现出来需要几个镜头,多少时长才能表达完整呢。文字的含义往往更深远。

下载读书随笔——坚持着读完《光有爱还不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随笔——坚持着读完《光有爱还不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爱的教育读书随笔

    《爱的教育》读书随笔 中心镇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刘小华 《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

    爱的教育读书随笔-

    《爱的教育》读书随笔是爱,给予了我们内心温暖, 是爱,让我们能快乐健康地成长.人与人之间的爱是伟大的,爱是宽恕的,也是包容的 ;.爱是教育的源泉,爱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多感受一份爱,......

    《爱的教育》读书随笔

    《爱的教育》读书随笔 卢信坚 寒假中,答应跟女儿一起进行阅读,《爱的教育》是我读的第三本书,也是感触最多的一本。 在我读完《爱的教育》之后,第一感受就是爱是无与伦比的,每个......

    《爱的教育》读书随笔

    《爱的教育》读书随笔 龙子湖第四小学齐莉娟 无意间在网页上读了这样一句话:《爱的教育》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作品,鼓舞孩子能接受挑战,用爱心创造美好的世界,值得大家......

    我爱读书随笔作文

    俗话说:“读不尽的世间书,走不尽的天下路。”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男孩,书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知识和乐趣,让我在浩瀚的书海中自由地遨游,像个小婴儿一样吮吸甜美的乳汁。书伴随我长大......

    爱弥儿读书随笔(最终五篇)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以下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爱弥儿读书随笔,欢迎大家阅读!篇一:爱弥儿读书随笔《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

    有爱还要有专业幼儿教师教育随笔(5篇模版)

    从事幼教工作有多年了,碰到许多个性不一样的孩子,我一直坚信用无私的爱去和孩子相处,一定会走进孩子的心灵。但是随着对幼儿教育越来越深的理解,我也越来越觉得仅仅有爱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