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惰化作用明显减弱了群体的工作效率
社会惰化作用明显减弱了群体的工作效率。减少社会惰化的有效途径是:(1)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而且还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被监控的,是可评价的。(2)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是努力工作的。(3)不要将一个群体弄得太大,如果是一个大群体,就可以将它分为几个小规模的群体,使得更多的成员能够接受到外在影响力的影响。
时下,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创新管理方式,增强管理透明度,业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改革创新、优化服务的主旋律,且已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毋庸讳言,极个别政府部门却或多或少存在着行政效率不高、服务态度不好、办事推诿拖拉、敷衍塞责、失时误事、不少工作制度形同虚设等突出问题。这种“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不良现象,从心理学上来说就叫做“社会懈怠”。
1920年,德国心理学家黎格曼为了探讨团体行为对个人活动效率的影响,专门进行了一项心理学实验。试验要求参加者先独自一人拉绳,然后再以3人或8人为一组群体拉绳。原本以为拉力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却偏偏显示为拉力随着人数的增加竟然减弱了:个体的拉力为63公斤;3人团体的人均拉力为53公斤;8人团体的人均拉力仅有31公斤。黎格曼把这种现象称为“社会懈怠”。
为什么会出现个体在团体中不太卖力的“社会懈怠”现象?罗列起来大致有这样几个缘由:当团体成员一起工作时,每个个体都认为自己的努力被淹没在团体当中,因而伴随着责任感的降低,努力水平也大打折扣;当团体成员一起工作时,团体中的每个个体都在怀疑自己的合作伙伴不像自己一样卖力,所以自己也就没必要费力费神了。
既然“社会懈怠”现象是客观存在,那么我们就不能视而不见,而应对症下药积极应对,减缓乃至消除“龙多不治水”的无端内耗。
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是围绕速度的竞争,谁赢得了速度,谁就能走在前头,进而把握发展的先机和未来。换句话说,现代的市场竞争已不单纯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了。既然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那么政府部门也应适时跟进,牢固树立效率意识,下大力气消除“社会懈怠”不良现象,全面提速行政效能。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坚决克服办事推诿拖拉、敷衍塞责的官僚主义习气,坐言起行,从我做起,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做起,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做到服务一流。
“人管人,收效甚微;制度管人,一抓就灵。”全面提速行政效能,个体的努力和自觉必不可少,但根本上还要靠制度建设。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就要切实加强行政效能监察,把部门首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绩效评估制、行政过错追究制落到实处,在对广大公务员加强思想教育的基础上,靠严格的要求、严密的制度和严明的纪律,保证政风的好转和政府形象的改善。治事先治政,治政先治官,治官先治心。我们相信,随着行政效能建设的深入、持久、广泛开展,“社会懈怠”不良现象定会越来越少,最终淡出人们的视线,“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干活”的群体功能定会生成超值效应。
化解“社会懈怠”心理
时下,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创新管理方式,增强管理透明度,业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改革创新、优化服务的主旋律,且已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毋庸讳言,极个别政府部门却或多或少存在着行政效率不高、服务态度不好、办事推诿拖拉、敷衍塞责、失时误事、不少工作制度形同虚设等突出问题。这种“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不良现象,从心理学上来说就叫做“社会懈怠”。
1920年,德国心理学家黎格曼为了探讨团体行为对个人活动效率的影响,专门进行了一项心理学实验。试验要求参加者先独自一人拉绳,然后再以3人或8人为一组群体拉绳。原本以为拉力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却偏偏显示为拉力随着人数的增加竟然减弱了:个体的拉力为63公斤;3人团体的人均拉力为53公斤;8人团体的人均拉力仅有31公斤。黎格曼把这种现象称为“社会懈怠”。
为什么会出现个体在团体中不太卖力的“社会懈怠”现象?罗列起来大致有这样几个缘由:当团体成员一起工作时,每个个体都认为自己的努力被淹没在团体当中,因而伴随着责任感的降低,努力水平也大打折扣;当团体成员一起工作时,团体中的每个个体都在怀疑自己的合作伙伴不像自己一样卖力,所以自己也就没必要费力费神了。
既然“社会懈怠”现象是客观存在,那么我们就不能视而不见,而应对症下药积极应对,减缓乃至消除“龙多不治水”的无端内耗
国男足多年徘徊不前原因何在?有人认为球员缺乏斗志、精神、勇气;也有认为是体能、球星、技战术、教练员问题;还有人从训练、选拔、体制、思想教育、医疗保障、球员利益、荣誉意识等因素考虑。诸位见仁见智。
问题虽多,但如果每一位球员尽自己最大努力,整支球队就有无限潜能。07亚洲杯,没有联赛的伊拉克夺得冠军;02世界杯,韩国队打入第四名……这些案例,不正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吗?
有什么办法能让中国足球在现有基础上快速提高比赛成绩?教练员如何激发球员斗志和拼搏精神?短时间提高足球成绩的切入点在哪里?这里涉及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因为,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社会懈怠
一般情况下,你认为10人集体种田产量高,还是将田分给10人种植产量总和更高呢?国外有人发现:当10个人拔河时,众人所出的力气,大约只有5人的合力。心理学家为此做了实验,让蒙在鼓里的被试认为自己在和身后的人一起拔河拉绳子(实际上只有被试者一人拉绳子);测试显示被试未尽全力。
一辆汽车媳火需要人推才能启动,推车的10人都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吗?如果没有,又如何解释?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这正是社会心理学家关心的社会懈怠问题----当大家一起工作时,如果我们个人的努力无法被单独评估,这种一起工作的群体,会导至个人责任的扩散,产生社会懈怠(偷懒)现象。
为进一步证实群体中的懈怠存在,更多心理学家做过更大样本的类似实验,同样证明了个体在群体中会减少努力这一事实;并且,群体越大,这种出人不出力的偷懒现象随之增加。有趣的是,参加实验的人中,他们承认在集体中会有懈怠发生,但没有一人认为是自己制造了懈怠。
实验结果表明,当某人不单独为事件负责时,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感会被分散,社会懈怠现象就会发生。如果我们将这种社会心理拿到足球这个大的集体项目中去看,球员的懈怠现象则是普遍存在的了,只不过每支球队,每位球员的懈怠程度不同。换句话说,个体球员懈怠程度越大,群体战斗力就明显减弱。
解决办法(略)
理论依据
这一措施主要目的在于作出个体评估,通过个体评估所激活的意识、需要、动机----产生态度和行为的转变。这类似心理咨询中的行为疗法----通过行为改变态度。当球队形成良性互动,当团队成员间和谐,当个人意志、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出现时,就能将群体懈怠降到最低程度;并且,转化成社会助长。
上述对个体球员单独评估以及相关措施,是以心理学的社会懈怠、社会助长、首因效应、近因效应、认知行为理论为依据的。它带来每位球员、每一行为的意义和价值,并传递其目标和责任感。
总而言之,当球员被单独评估时,当他们因成功而被授予适当奖励时,当球员有一种把自己的球队看作是“团队荣誉”的信念时,就会解决赛场精神意志问题,社会懈怠现象也会降到最低程度,从而达成快速提高整支球队成绩的目的。
第二篇:论文 论大学生群体中的社会惰化现象
论大学生群体中的社会惰化现象
摘要:社会惰化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在大学生合作活动中更是普遍存在。可以从社会惰化理论、大学生心理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等多个方面分析在这个群体中出现社会惰化现象的原因,并找到预防或抑制大学生群体社会惰化现象的措施。关键词:大学生群体 社会惰化现象 合作活动 团队合作工作
一、概述
社会惰化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影响的很重要的一个现象,社会惰化现象是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正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在团体中,责任分散,团体中成员越多,每个成员分到的责任越少,责任定位越不明显,社会惰化现象产生。
在心理学上,有许多实验用以证明社会惰化现象的存在。
法国人马克斯·瑞格曼(Ringelman,1913)做了一个拔河比赛的实验,他要求被试在分别单独的与群体的情境下拔河,同时用仪器来测量他们的拉力。结果发现随着被试人数的增加,每个被试平均使出的力减少了。一个人拉时平均出力63公斤,三个人的群体拉时,平均出力是 53.5公斤,八个人时是31公斤。
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奈曾在个体独自的情况下和在不同群体规模的情况下测查个体鼓掌和欢呼的声音强度,他发现,与个体独自情况相比,个体的声音强度(鼓掌声和欢呼声)是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而减弱的。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能证实社会惰化现象的真实存在。
根据有关研究和统计,在前苏联,私有土地占总农用地的1%,但产量却是农业总产量的27%;在匈牙利,农民则曾在13%的自有耕地上生产出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农产品;在中国,自1978年土地承包责任制,农作物的总产量每年递增8%,这一速度是过去26年里平均增幅的两倍半。
二、大学生群体中的社会惰化现象
社会惰化现象作为社会群体合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可以被概括为,哪里有群体合作,哪里就有可能出现社会惰化的身影。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被要求培养为一个懂得创新、合作的特殊群体,他们内部相互之间的合作必不可少。可以说大学生和自己同学的合作是他们的必修课,是他们学业甚至整个人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既然存在着相互合作,便会面临着团体成员的责任分散,出现惰化现象。
在生活上,只就宿舍生活处理上来说,就有合作,也有社会惰化现象的出现。宿舍里的卫生是需要宿舍几人共同保持的。然而相比一个人在家居住的房间卫生保持来说,宿舍住了更多的同学,按理说,人多力量大,宿舍应该更加清洁,但事实上,大多数大学生宿舍的卫生程度要远不如一人独住的卧室卫生程度高。在大学生宿舍中,大家对于打扫卫生的事情相互对托,以各种理由拒绝参与宿舍的卫生保持中。值得注意的事,当大学生在找各种理由拒绝的时候,大家多数在心里觉得心安理得。室友们一致认为,即使他不去打扫,对于宿舍这样工程量小的工作,也还有其他几个人顶着,况且,宿舍并不是一个人的干的好还是不好,干了还是没干,完全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最后,大学生宿舍,一般卫生表现得与大学生们的身份年龄不符。
在学习中,特别是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中,社会惰化现象同样常常出现。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在被要求代表小组表达看法或是观点时,在中国传统的追求低调、才不外露的中庸之道的社会氛围下,各组员即使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要表达,但依旧会羞于表达。最终小组成员相互推脱,勉强情况下一位小组成员“挺身而出”,小组其他组员的可能会独树一帜的观点就被掩埋。当然,出现这样的现象,还有可能是小组成员对于问题讨论没有引起足够的兴趣或是注意。小组发言的难度或是紧张度都要远小于个人发言,从而在这样被分散的责任下,小组成员更寄希望于其他组员能“挑大梁”似的关心讨论的主题,最后代替其他组员发言。就这样,在小组成员们身上出现了社会惰化现象后,进行讨论学习的最初目的被违背,也使得讨论学习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讨论也形同虚设。
此外,在大学生实践学习,例如大学生创新项目等的过程中,社会惰化现象更是成为影响项目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调查统计高校学生论坛中对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感受以及人员招募情况可以初步看出,对于大学生创新项目此类的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利的活动上,大学生参加项目的目的并不完全处于兴趣爱好,更有一部分功利的考虑因素在里面。对于所要求的5人的人数而言,多数项目团队中都会出现有些成员的惰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这类行为俗称“打酱油”。深入的对此类项目团队的成员进行分析,大致上包括一个或两个主管人,这两个主管人一般是项目组的发起者,他们负责招募队员,多数情况下,项目所研究的主题是有这两个人所提出的,主题大多与他们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他们的兴趣相关,这两个主管人有他们的知识背景,清楚项目的主要运作流程,是项目组的主导力量。此外,项目组中一般还会存在着几个能被调动得起来的成员,他们会给团队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但对于项目的执行上面,他们更倾向于听从指挥,然后执行。大学生一般会评价这类人为“比较靠谱的人”。在某些团队中,在某些情况下,一部分团队成员会出现懈怠情绪,认为在整个项目组中,自己不干还有别人,况且无论怎样,自己最后还是能拿到一分成果,因此以各种理由不参加拒绝项目组的任务。所以最终在一些项目组中,真正从头到尾参与项目的成员只有两三位,成员越多,责任越分散,责任的界定月不明晰,甚至会出现项目组的人数为三人时的成果要好于五人时的成果。
在大学生的社团工作中,更是有此类社会惰化现象的发生。一般刚刚加入社团的干事在前期会充满干劲,怀抱着对大学社团工作生活的美好憧憬。然而,在一段时间过后干事们在被分配任务时,往往会以各种理由推辞工作。一般社团中干事众多,不乏能坚持到底的积极的工作的干事,所以这时候对于某些干事,社会惰化现象明显。在社团中,不仅是干事会表现出现惰化,最初,下定决心想把部门发展好的几个部长在后期的部门管理中,也会出现社会惰化现象。就大学生社团来说,一个社团的一个部门通常有三个负责人,即部长,一个发展的比较好的部门,往往部门里的几个部长之间的默契度还有理解度是非常高的,部长们私下里也是非常好的朋友。部长们对部门的工作通常需要分配,当到了部门管理后期,部长们也会对工作产生情绪,出现少参与或不参与社团活动的趋势,部长们考虑到朋友情分等因素,往往对这种惰化选择忽视,由剩下的部长继续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部长们缺乏及时的沟通,导致积怨加深,最终产生矛盾,社团很可能最终不欢而散。这也就解释了有些社团中成员很多,但办事效力却远不如一个人数少得多的小组的情况。
三、大学生群体社会惰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奈认为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可能有三个:
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在群体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是不记名的,他们所做的努力是不被测量的,因为这时测量的结果是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所以,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可以不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因而他的被评价意识就必然减弱,使得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减弱了。
第二,社会认知的作用。在群体中的个体,也许会认为其他成员不会太努力,可能会偷懒,所以自己也就开始偷懒了,从而使自己的努力下降。
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在一个群体作业的情况下,每一个成员都是整个群体的一员,与其他成员一起接受外来的影响,那么,当群体成员增多时,每一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必然会被分散,被减弱,因而,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
这些是心理学家就社会普遍人所总结出来的三个原因,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群体,既具备与社会上其他群体一样的普遍性特征,有因为大学生特殊的身份等因素具有差异性,故这个群体出现社会惰化现象的原因与其它社会群体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会不完全相同。下面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以上拉塔奈的三点分析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社会惰化现象的原因。
首先,作为“90后”的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不仅受到父母的宠爱,还受到来自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关心宠爱,可以说在进入大学之前,从未离开过家庭,一直由家里照顾,俨然就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在这样十多年的家庭的保护下,他们习惯了一切由家里拿主意,一切事情出了事情有家里担着的事实。久而久之,他们中很大一部分养成了骄纵、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集体的利益、甚至缺乏责任感的性格,他们渴望脱离家庭的束缚,渴望自由,渴望象大人一样自己做主,承担责任。然而他们却不具备那样承担后果的勇气和能力,在困难的时候还是会想到家里,希望在家庭的庇护下能摆脱困境。就这样,他们进入大学,远离家庭,加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却依然没有调整过来自己的性格上或是处理事情上的习惯。就这样,无论是在合作学习中、社团活动中、小组项目还是宿舍生活中一遇到稍微不顺心或是稍微困难的情况,由于本身责任感的不强烈,并且因为一直生活在温室里,不能忍受来自他人的一点批评和来自外界的困难,会想要退缩,觉得个人在组织中的作用不大,出现惰化。所以说,大学生自身责任感的缺失以及自身缺乏强大的内心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学生群体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
此外,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让大学生无法协调课业学习和其它校园活动,当大学生感到无法协调过来时,会选择舍弃一些方面。有的大学生选择舍弃学习的时间投身于社团活动等方面,而有些大学生会选择放弃参加社团活动转去学习,从而在这种无法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的情况下,大学生群体出现了社会惰化现象。“90后”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可以说是一直按照一个确定的目标——考大学日复一日地努力,在进入大学后,自己的理想、自己想选择的未来、自己追求的生活全由自己决定,每个人都不同,在大学里所有的选择没有对或错,只有适合和不适合。大学生们在合作活动初期很大一部分对将要进行的活动缺乏一个具体的了解,很多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看到别的同学参加,自己也要参加。直到后期,他们才发现自己时间安排不合理,无法平衡学习和其他校园活动的时间分配。在进入大学以前,学生们一直把学习当做生活的重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进入大学后,学生们无法权衡理论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在学习与社团或是其它项目等活动冲突时,会选择退缩,以将时间腾出来关注学业,牺牲社团和实践项目。另外,学生们发现他们自己其实并不适合社团的活动或是课外时间项目,或是对于这些团体的管理感到不适应,也团队里面的伙伴不能好好相处的时候,大学生群体里面的社会惰化现象也会出现。
四、如何避免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惰化
心理学上,个体努力工作的条件有三:个体相信努力工作会有好的成绩;个体相信努力工作会被认可和重视;个体相信努力工作能得到满意的奖励。
对于大学生群体这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如何避免这样一个群体中社会惰化现象的出现,下面结合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在合作活动开始之前,比如说在宿舍卫生值班制度制定时、在学习小组组建时、在课外创新项目组队时和在社团换届负责人交流时,应当尽量把团队成员人数减少一些,这样有利于每一个人分得适当的尽可能多的一些责任,更能让他们感知到自己的责任感,避免责任分散;另外选择一个善于协调与沟通的团队领导人也是十分有效的,一个好的团队领导人能在成员懈怠的时候鼓舞士气,在成员之间有矛盾时及时化解,一个有个人魅力的领导人是团队的核心,让团队充满凝聚力;此外,合作工作开始之前,向组员明确工作规则制度,约法三章,加强成员的责任意识,告诉他们一旦加入到团队当中就要承担必要的工作任务,不能轻易退出团队,这样事先说明情况能使团队中社会惰化现象更少发生。
第二,在合作活动进行过程之中,比如是宿舍中实行卫生值班制的过程中、小组讨论学习阶段、创新项目正式开始准备后、社团部门部长开始管理社团后,也能通过一些措施抑制社会惰化现象的出现。首先,不仅公布整个团队的工作成绩和进度,而且还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被监控的,是可评价的,然后还可以帮助成员认识其他成员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是努力工作的,此外,团队领导人可以定期组织大家谈心,了解他们工作中的困难和感悟,及时化解成员之间的矛盾,确保团队合作工作能持续进行下去。
第三,在合作工作阶段性结束时,比如,在宿舍某次卫生值日后,小组学习一部分完成后,实践项目获得阶段性成果后,社团部门某一项重大工作完成后,可以对成员采取适当的奖励,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付出是能被大家所知道的,是有回报的,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五、总结
大学生群体中的社会惰化现象在大学生合作活动中普遍存在,通过分析每一个具体的出现社会惰化现象的案例,结合相关心理和环境等因素,能分析出这个群体出现社会惰化现象的原因,找出适当解决办法并着手来预防、抑制和解决。
第三篇:宜昌社会管理网格化好在哪了
宜昌正在进行深刻的社会管理创新改革,涵盖该市每个社区的信息化“网络”,及时将信息通过灵巧的“社区e通”链接上城市中枢,实现点对点的精确、动态、实时管理。
所谓网格化管理,通俗点说就是将社区划分成小区域,每块区域都配备网格员。“凡事不出格”,让公共服务无盲区。比如,过去居委会干部的职责都按“线”划分,条块分割、职责交叉,导致“推诿扯皮”现象很多,而如今无论是治安、计生、民政哪一块工作,网格员都是第一责任人。
不仅如此,网格化管理也是网络化管理,搭建的信息平台使各类问题看得见、看得清。哪里有风吹草动,哪里有急难险情,“格格们”都能一目了然,第一时间捕捉,并监督促进相关工作部门去解决问题。这样一来,“老大难”问题藏不了,拖不了。而流程化的操作,也能杜绝过去某些执法环节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况,促进政风改进。
而其信息共享的功能,也解决了社区“看得到”但“管不了”的违建、政府职能部门“管得了”但“看不见”的垃圾巷。在基层部门和社区齐抓共管,良性互动中,城市管理实现了从粗放向精细转变,从突击向常态转变。
可以说,网格化管理,就是让行政资源更多地向基层下沉,使公共服务深入群众。事实上,现状层面反映出来的问题还可能涉及城市管理的深层,对反复出现的问题如果能从源头上找出症结,对症下药,更能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以及服务的精细化水平。
当然,社会管理创新有很多方法,“宜昌模式”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在于它将过去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点、空白点变成了创新点,更好地服务于民。换句话说,只要能让更多干部“围着基层转、围着群众转、围着问题转”,像“格格们”一样守土有责,类似的探索就都值得推崇。因为,社会管理的成效如何,老百姓满意与否是衡量的唯一标准。
第四篇:网格化”在社会消防防火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网格化”在社会消防防火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摘 要:近年来,消防安全管理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增强消防意识,加强消防防火安全管理是我国消防工作的重点。火灾不仅严重威胁着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影响到社会稳定,破坏生态环境及生态平衡。而网络化在消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消防管理模式,不仅提升了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网格化;社会消防;安全管理;防火
一、?W格化管理
网格化管理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创新技术,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城市管理区分为一定数量的单元网格,以实现更高效的区域管理。网格化管理指的是在地理属性的基础上,将所在地划分为若干网络单元,把要管理的对象进行整合,这些性质接近的对象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组合,形成一种网状单元的状态,并依托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各个网络单元格进行优化协调,充分掌握各网格信息及动态,实现各网格间的信息交流,优化资源整合,达成信息共享,激发人们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提升工作效率。在对其进行管理时,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每一单元进行操控,并保证它们之间的协调性,使信息交流能够做到高速、稳定。同时,保证信息能够被高效率地进行整合和共享的,是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提高的重要保障。
二、网格化管理基本原则
网格化管理是在一定标准原则下进行的,主要原则有:第一,网格单元划分标准性原则。在网格单元划分过程中要参照其相关标准,保证网格化管理基础准确有序,为后续管理打好基础。第二,网格单元间信息性原则。网格化管理本身就是依托信息化手段进行的控制管理,要让网格信息交流通常,信息及时精准,保证网格化管理具有整体性,便于高效控制整体网络,提高管理效率。第三,网格单元间资源协调性原则。资源协调性原则使网格化管理的关键性原则,该管理模式应用的最终目的在于在一定范围内,对单元网格进行资源管理,信息共享,达到资源协调运用的目的,以更好服务于整体管理,提升管理效果。第四,充分考虑各网格的兼容性。网格划分时是将有共性的划分在同一单元内,但各单元是独立、独具特色,且含有多样特性,因此,网格化管理应充分考虑各网格的兼容性这一重要特点。
三、“网格化”在社会消防防火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1.推动了消防安全管理的社会化。网络化的消防安全管理能及时有效的收集各种信息,一旦在区域内发生违规和火灾隐患等情况,就会被立即的发现,区域内的负责人会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实施网络化的管理模式,能有效加强区域内消防人员的巡查效率和执行力度,同时还能有效促进消防安全常识的宣传工作及消防隐患的改进工作的落实。通过后续的消防安全执行中,能够让相关人员充分了解各项改进工作的效果和质量,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整,力求用最低的成本,实现高效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2.有利于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力度。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就是将各区域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小单元,每个单元内都会配备消防管理小组,这个小组就是负责这个单元内的各项消防安全常识的宣传、巡查和执行等工作,并将所了解到的情况定期向上级汇报,方便相关管理人员做出正确有效的处理方案。区域内的各个小组在工作中是相对独立的,只要定期对管辖区域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即可,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小组成员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还能及时有效的检查出区域内存在的各种火灾隐患,提高区域的消防安全管理力度。
3.增强了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网络化管理模式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其主要形式就是以区域责任人制度进行具体的实施,所以,可以充分的保证这一区域内各项安全消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减少这一区域内发生火灾的机率,降低火灾隐患。有利于创建公开公平公正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有利于增强动态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推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社会化发展进程,有利于增强消防信息警务管理水平。提高消防安全工作的执行力,促进消防管理工作的社会化,强化消防监管力度,强化消防管理工作。
四、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
1.建立管理制度。对于并没有专业物业管理的小区而言,居住建筑通常情况下由消防管理单位负责,若居民建筑并无产权单位负责,则需要由与之相对应的单位或者相关部门提供消费防火服务;对于当地并未缴纳物业费用的居民建筑而言,则需要由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所队形的社区单位进行管理。相关部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分级管理制度,同时,获取当地公安机关的辅助和协助,进而确保消防工作的顺利完成。与此同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需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如:人口规模、建筑数量、经济水平以及区域面积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网格划分的标准化,进而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其次,网格化的安全管理模式,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和流程切实将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各个环节,明确每一名消防人员的工作责任和管理义?眨进而从根本上利于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2.建设基础设施。在消防防火的管理过程中,建立基础设施已经成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为了能够实现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的积极作用,则需要注重网格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对于预防火灾和实施救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有关网格化安全管理相关设施的技术建设,进而从根本上提高预防火灾的管理能力。建立社区火灾隐患直报平台,社区消防动态管理平台,有效实现实时监控与综合调度与指挥,从源头上预防与降低消防违法行为与火灾隐患的发生率。
3.加强宣传教育。消防防火是一项涉及十分广泛的工程,基于社会不同力量的支持,网格化的消防安全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防火意识的教育宣传,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的消防团队,不断壮大网格安全管理的防火力量。通过定期开展网格化的消防安全培训体系,不断提高消防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将网格化安全管理工作作为首要的研究重点。除此之外,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准确评估消防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根据消防人员的表现情况及时给予奖励和惩罚,积极做到奖惩分明,利于提高消防人员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傅东.网格化在消防防火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探究[J].消防界,2016(07).[2]王伟.网格化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8)
[3]曹刚.关于开展网格化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水上消防,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