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慈善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
慈善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
大凡中国人,大都知道“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语出《礼记·檀弓》)。不是齐之人不想吃食物,他正饿得连路都走不稳了,而是他认为:如果他吃了黔敖一边用勺子敲着大锅、一边又从嘴里发出“嗟”的吆喝声来施舍的饭食,那他就失掉了做人的尊严,他得到的将比他失去的更多。因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人的尊严高于生命。虽然黔敖可能是带有一种让人不舒适的居高临下的施舍的姿态,但我们不可否认他有救助他人的一片好心,但为什么他却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呢?我们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我们在平时该如何帮助应该得到帮助的人呢?
我们一些人、一些单位、一些媒体,好像并没有从这则典故中吸取教训。君不见,某些人、某些单位,做了好事,尤其是帮助了社会的弱势人员一方时,只怕别人不知道,邀来领导,请来媒体,极力报道,竭尽宣传,全然不顾台上的那些被助者的内心感受,不顾及他们的尊严和脸面,而且还要让他们说着感激的话,做出些感激的行为。一些受助者感觉自己像剥光了衣服似地站在大庭广众面前,他们恨不得当时有个地缝能让其钻进去。我们不否认一些人和单位是在真诚地帮助他人,真诚地献出爱心,媒体是在真诚地赞扬这种行为并希望这种慈善行为蔚然成风,但这样大张旗鼓宣传的结果,不仅能够显示出领导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企业或个人对弱势群体的无私奉献,而且更能提高这些人和单位的知名度,甚至还可能名利双收,因此何乐而不为呢?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也可能是大大了伤害了那些受助者的自尊心。不少穷苦孩子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已家境贫寒,个别贫困大学生甚至宁愿放弃接受捐赠和奖学金的机会,也要顾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避免他人的嘲笑和歧视。因为他们在公开接受了救助之后,即使偶尔穿了一件较好的衣服,或是偶尔吃了一顿较好的饭菜,就会招来一些人的异样的目光或嘲讽的语言,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极大的创伤。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既帮助了我们所要帮助的人,又维护了受助人的尊严?旅美台湾作家刘墉的《课不能停》一文应该给我们诸多的启示。这篇文章的大意是说:纽约的冬天常有大风雪,遇到这样的情况,公司、商店常会停止上班,学校也通过广播,宣布停课。但令人不解的是,惟有公立小学,仍然开放。只见黄色的校车,艰难地在路边接孩子,老师则一大早就口中喷着热气,铲去车子前后的积雪,小心翼翼地开车去学校。于是,每逢大雪而小学不停课时,都有家长打电话去骂。妙的是,每个打电话的人,反应全一样:先是怒气冲冲地责问,然后满口道歉,最后笑容满面地挂上电话。原因是,学校告诉家长:在纽约有许多百万富翁,但也有不少贫困的家庭。后者白天开不起暖气,供不起午餐,孩子的营养全靠学校里免费的中饭,甚至可以多拿些回家当晚餐。学校停课一天,穷孩子就受一天冻,挨一天饿,所以老师们宁愿自己苦一点儿,也不能停课。有家长会说:何不让富裕的孩子在家里,让贫穷的孩子去学校享受暖气和营养午餐呢?学校的答复是:我们不愿让那些穷苦的孩子感到他们是在接受救济,因为慈善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
“慈善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说得多好的一句话啊!一个人,不管他所处的环境多么恶劣,经济上多么拮据,生活上多么艰难,境遇上多么不幸,都毫无例外地拥有自尊心,都会强烈地要求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所以,对于别人把自己作为“施舍”的对象,一般人是极为反感、极为抵触的,认为那是一种耻辱,那是一种羞辱。如果救助者不是把自己摆在同被救助者平等的位置,而是把自己当做是能给他人带来幸福的救世主,把他人作为施舍的对象,把对他人的帮助当作一种恩赐,表现出一种不可一世的神态,或者对其投去鄙夷的目光,那么被求助者不但不会感激你,反而会认为你的帮助是对他的伤害。据报载,有一位富翁帮助了一位儿童,使其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被媒体和人们传为佳话。当媒体采访这位受助者对富翁的看法时,这位受助者说:“我并不感谢他。他是帮助了我,但他十几年来用帮我的行为得到了无数的荣誉,我并不欠他什么。你知道他无数次拿我的伤痛为他获得荣誉时,我是什么样的感受吗!?”我们从这个事例中吸取的教训是:助人者不要过分炫耀自己的善行,更不要使之成为自己进一步牟利的工具,否则善行可能会变成恶行。保有受施者的个人尊严,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慈善的人要切记的一个原则。
许多西方人认为慈善应是不留名的举动。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为“一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犹太人提倡富人暗中把收入的1/10赠给穷人。他们设有一种叫静室的地方,专为穷人储存东西,让施舍者悄悄地把东西放进这里,然后穷人再悄悄地拿走所需的东西。这种彼此不相识的慈善安排,既维护了穷人的道德心与进取心,又保证了慈善活动的有效开展。这种观念也正在我们一些国人的心中形成,慈善捐助不留名的行为也越来越多。
一个人在做慈善时,要保有受施者的尊严,除了自己内在的对受施者的同情心外,更关键的是要把这种同情心外化为一种能让受施者感觉到的平等心。在美国纽约,有个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同情之心,他把1美元丢进卖铅笔人的怀中,便匆匆离开了。稍过了一会儿,他忽然觉得这样做很不妥当,便连忙返回,从卖铅笔人那里取出几支铅笔,并郑重地对卖铅笔人说:“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东西要卖,而且上面有标价。”此事过后几个月,在一次社交场合,一位衣着整齐的推销商迎上这位纽约商人,并自我介绍:“你可能已忘记了我,我也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永远忘不了你。你就是那个给了我自尊的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你走回来对我说:„你跟我都是商人‟为止。”这个纽约商人维护受施者尊严的善行,使那个形同乞丐的铅笔推销员找回了自信,并逐步走向了成功,善莫大焉,功莫大焉。做慈善的人在做慈善的同时,在向他人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要使他们鼓起生活的勇气。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为了保有受施者的尊严,有时我们想要帮助他人,还需要采用一些智慧的巧妙的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发生的一则事例给了我们以借鉴,因为它展示了一个不露痕迹地真诚帮助他人的老人的智慧:一位二战期间的德国老人,有一天看见一个身穿风衣、头戴礼帽.、手
提皮箱的男人,在他家院子栅栏外不断地徘徊。老人观察良久,然后走上前去,对那人说:“先生,您是否愿意帮我把栅栏里的这堆木头扛到那边去,我老了,扛不动了。”男人眼睛一亮,连声答应。他脱去风衣礼帽,然后很卖力地把木头扛过去并码放得整整齐齐。那天晚上,满头大汗的客人心情舒畅地在厨房里与主人共进晚餐,然后又踏上旅程。整个战争期间,城里逃难的人很多,老人家里的那堆木头无数次地被从院子的两头来回扛过,而每搬一次,就会有一位客人与他共进晚餐。其实,那堆木头根本不需要搬运。这位德国老人有能力帮助他人,但却小心地把自身的优越掩藏起来,给受助者创造一个机会,从而使受助者可以自然地得到他的帮助。这是一位很有智慧的老人,他的做法值得今天的我们效法。
而我们的一些企业和个人却在高调行善,这些行为受到了一些专家和网民的质疑。有些人为自己的高调行善寻找理由,比如以慈善出名的陈光标。他说:我就是要高调行善,我就是要让别人知道我陈光标在行善,我高调行善不为自己,是为推进中国慈善事业的进程。有人甚至把陈光标的行为称为“暴力慈善”,对此,陈光标回应说:“当前,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必须要用„大暴力‟的方式去推动。中国需要我的„暴力慈善‟。”由于我国目前的慈善事业还不够完善,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陈光标的行为对推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也彰显了他的大爱之心和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给全社会树立了一个道德标兵。但因他对自己慈善行为的大张旗鼓的宣传行为而引出的质疑和一些被救助人的拒绝,说明他的善行有时没有考虑到被救助人的尊严问题。相信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备和人们对慈善事业认识的提高,“慈善是一种静悄悄的行为”的理念会不断地成为我们全社会的共识。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其苦。虽然家庭贫穷不一定属于隐私,但也并不是每个受助人都愿意将之公之于众。毕竟,无论在贫困的人眼里,还是社会公众的心里,贫穷不是一种荣誉,不是彰显于人前的光荣徽记。虽说贫穷也不是耻辱,但它就像隐藏在衣服里面的一道伤疤,即使是为了坚持透明、公正的原则,也应当通过合理的、富于人性化的制度措施去体现。如果违背了当事人的意愿,公示就等于将对方的衣服掀起来,让无数双眼睛去指认那块伤疤,我们的好意也许会成为撒在他们本来就有的心灵伤口上的盐巴。
贫富差距的确是一种社会客观存在。但不少人之所以贫困,并不都是因为能力不足或努力不够,而大多是因为社会机会不均等造成的。特别是对孩子来说,贫穷或富有是与生俱来的,根本无从选择。尊重每一个穷人特别是穷人孩子的心理感受,这应当是对人性的尊重。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穷苦孩子,都需要人们给予平视的目光与平和的态度,帮助他们顺利地融入整个社会。如果在教育和慈善活动中有意无意地强化这种贫富差别,不仅将在穷苦孩子心中早早地播下卑微的种子,而且也会在富家子弟心上留下自大的阴影,我们的孩子将可能“变成一种人格分裂的奇异动物”——不习惯于平等待人:不做别人的老爷,就做别人的奴仆,就是不肯做人,做一个平等的人。这不单单是某些人的问题,更应当被看作是文化教育的问题。
向生活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表示同情,给予精神和物质的资助,这是人类美好感情的表现,也是社会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但是,这种同情和资源共享助,应以不伤害被资助者的自尊心为前提。否则,就有可能适得其反,甚至会把同情和资助变成对被资助者的伤害。我们不仅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还要让他们的内心怀有真诚的感恩之心,并努力地改变自己的现状。等他们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又会把这种感恩之心变成了一种爱心。这样我们的爱心才能不断地传递下去,达到慈善的真正目的,从而形成社会救助行为的良性循环。政府和社会各界在救助弱势群体时,应坚持施善的最高原则,维护受施者的尊严,对他们多一些人文关怀,不把他们视为施舍的对象,甚至使他们不知道自己在接受救助。诚如是,那不仅是受救助者的福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篇:杨受成成为慈善的先锋者 杨受成慈善事迹载入史册
;.,[=-;’, 杨受成成为慈善的先锋者
作为慈善事业的先锋者,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拥有“娱乐大亨”之称,其先后成立三个慈善基金。提到杨受成与其旗下的慈善资金,也许很多人还不是非常了解。杨受成作为香港知名人士,深知公众人物的慈善事业牵动着普通老百姓的心。在娱乐圈方面,有众多的明星都投身于慈善事业,如:成龙、李连杰等明星都将自己的爱心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除了这些对青少年有着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大牌明星外,也有一些对大家相对陌生的名人投身于慈善事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杨受成的慈善事业一直伴随着他。
杨受成心系奥运健儿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以后,杨受成基金给中国奥委会出资了1260万元鼓励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2010年青海玉树的地震事故中,杨受成基金出资500万元港币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的慰问之情,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灾区的救援工作。除此之外,从2005年起杨受成每年都会为保定捐款,平均每年百余万元以协助在当地建立儿童福利院以及老年公寓等,保障了老弱病残群体的生活以及利益,因此杨受成还被河北省保定市政府授予了荣誉市民证书,在市民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英皇七十载之际 杨受成勿忘慈善捐助 杨受成作为中国十大慈善家之一,心系慈善,身体力行,一直支持各种慈善事业。2012年正值英皇集团70周年,杨受成更主动捐款港币500万元予奥比斯以改装新一代眼科飞机医院。奥比斯进行救盲工作30年,使1500万失明及眼疾人士重见光明。杨受成的慈善捐助已然成为他本人心中一个重要的事业。杨受成不仅在事业中有着大亨的称呼,杨受成的慈善事业更是令众多人难忘,必将会载入史册。,.’;[]=o
第三篇:扶贫扶贫不是施舍“建设型扶贫”模式让受助者有尊严
扶贫不是施舍“建设型扶贫”模式让受助者有尊严 前两日,与一位公益志愿者朋友聊天,不觉说到了芦山地震上。他讲到了在做公益上的困惑,对于灾民的帮助,或捐款、或捐物……解决的也只是眼前的一时之困,没有太大的意义。他的说法,我是赞同的。如何让芦山灾民得到恒温的关注与帮扶,继而帮助他们重建家园,才是投身公益援助的人亟待思考的问题。出于对这个问题多关注,笔者了解到加多宝继对芦山地震灾区捐助1个亿的援建善款后,又召开了公益战略发布会,对所之前17年涉及的教育和扶贫领域的公益模式进行了优化与升级,提出了“发展型助学”和“建设型扶贫”两种新型的公益模式。尤其关注到了“建设型扶贫”模式不仅仅救人一时之困,还通过因地制宜的扶贫项目帮助灾民解决了日后生计问题,这对我和朋友所困惑的公益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为受助者提供自主经营项目建设型扶贫打破一次性捐助局限
对于加多宝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的出资捐建时,动辄上亿的捐助义举,我都也是知晓的。但是这次战略发布会中提出的建设型扶贫这个战略,还是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建设型扶贫是指在扶贫救灾中,打破以往一次性捐助的局限性,而通过“合作社”等形式,为当地民众提供自主经营项目,帮助他们实现经济创收,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1年,加多宝在玉树、舟曲等灾后重建中试点运营的小额信贷、蔬菜大棚基地、农贸交易市场、运输车队等项目,打破了传统一次性捐助的局限,为当地民众提供了自主经营项目,有效的促进了灾区经济的发展。也正因为意识到了这种循环体系对扶贫援建的积极意义,加多宝将这种创新的扶贫模式升级为建设型扶贫模式。意在未来将其复制到其它贫困地区,帮助更多的贫困人群实现“造血式”脱贫。
不难看出,加多宝的公益行动不仅仅停留于捐钱、捐物的层面,而是以战略的眼光,将公益行为落到实处,从根本上解决受助方的所面临的难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建设型扶贫所建立的项目以合作社的形式展开,由灾民或者贫困地区的民众自主经营。
受助者成自救生力军建设型扶贫让受助者更有尊严
这样的扶贫模式将极大地激发受助人参与生产自救。在该扶贫模式中,受助者不在是一味的接受帮助,而成为了生产自救的参与者和经营者,这让受助者更有尊严。
老子曾经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是关于育人的哲理,但对于公益同样有意义。加多宝这次提出的“建设性扶贫”就体现了老子的这一哲思,它为受助者提供创业和就业平台,让需要帮助的人通过自己的技能创造财富的方式进行自救。这样的扶贫模式不再是单纯的施舍,而受助者也不再是被动地毫无尊严地接受施舍,他们将成为改变当地贫困生活的生力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也就变得不再是一个难题。
加多宝的这种建设性扶贫的战略摆脱了只解决受助者一时之困的局限,为受助者解决未来生计问题的同时,还考虑到了受助者的尊严问题。它也不单单是这个企业的公益模式的优化升级,更将让当前的芦山震后重建,多了一种值得借鉴的方式,期待建设型扶贫模式在芦山地震援建中能够被成功复制。
第四篇:杨受成挂怀公益慈善 英皇重金打造梁洛施
商界精英杨受成成公益之星
杨受成在公益慈善方面是位“有心人”,杨受成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自己可以提供帮助的公益慈善项目。有一次,杨受成和民政部的朋友在一起聊天时,得知我国有1.4亿60岁以上的老人需要资助,老年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时,这位“有心人”心中燃起了一位慈善家的使命感,他立即叫秘书记下了一些地名和数字。2011年5月,杨受成专程到湖北省慈善总会详细了解湖北全省孤寡老人情况,并当即捐出500万元,以帮助解决湖北孤寡老人的生活困难。而他为保定顺平捐建的杨受成(中国•顺平)关爱老年中心,更是为中国需要帮助的老年人送上的一份厚礼。保定市政府为此给杨受成送上一面锦旗,以表达保定人民一片感激之情。锦旗上题词:“商界精英,英皇雄振五洲;公益之星,受成功泽华夏。”这也证明了人们对杨受成关注公益慈善事业的肯定和感激。
杨受成慈善信念:取诸社会,用诸社会
杨受成对做慈善一直不遗余力用心坚持。1997年正式成立了“英皇慈善基金”,开始了他的慈善捐助生涯。2006年资助“爱心•希望”贫困家庭病残儿童救助大型公益活动;2007年于湖北开创善终服务;2008年捐助南方雪灾及汶川地震救灾工作;同年为支持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拨捐逾千万人民币作为对多位金牌健儿的鼓励;2009年在河北省开设“杨受成慈善基金(顺平)老年服务中心”;2010年又于河北省雄县开设“杨受成慈善基金(雄州)老年服务中心”;同年捐助玉树地震及甘肃泥石流救灾工作;2011年他再次出资捐助保定老年公寓。多年来,杨受成为中国慈善事业奔波忙碌,默默奉献。“取诸社会,用诸社会”,杨受成每每在紧急重大灾难第一时间作出善举,是因为他希望自己成为公益楷模,带动更多人参与慈善事业。
杨受成斥资百万力捧梁洛施
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当年机缘巧合进入到娱乐圈,此后成立英皇娱乐在娱乐圈发掘多位巨星,被誉为香港娱乐界点金手。梁洛施是英皇公司当年力捧的新人王,有意把她培养成取代张柏芝的新一代“少男杀手”。杨受成对梁洛施寄望颇深,故此英皇娱乐刚刚签下梁洛施时,曾大力为其安排在媒体露面,增进公众对她了解的机会。为了造势公司不惜血本花费百万港元为她举行记者会,除了铺天盖地的宣传,英皇更是为梁洛施接下多个广告,同时致力在电影和唱片发展。在2002年时,梁洛施仅十三岁就与谢霆锋拍摄了第一支广告。
第五篇:杨受成视慈善为事业 梁洛施爱慈善因英皇
杨受成积极参与公益慈善视慈善为事业
很多人把公益慈善作为自己的事业,英皇老板杨受成就是其中一位。杨受成在管理英皇集团的同时,更是积极响应慈善。杨受成曾创立英皇集团基金、杨受成慈善基金和新报慈善基金,这三大基金秉承杨受成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和扶贫救危的理念,积极活跃在社会各大领域,受到业界各领域知名人士的一致好评,同时到了社会群众的赞许。“取诸社会,用诸社会”是杨受成的宗旨,杨受成每次都在紧急重大灾难第一时间作出善举,是因为他希望自己做一个公益楷模,从而带动更多人参与慈善事业。随着个人事业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杨受成对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
杨受成美德带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英皇老板一直是用心做慈善,杨受成在捐赠之后的每年里都会指派专人负责回访活动,有关负责部门带领旗下艺人奔赴护养中心,给孤寡老人送温暖,并且在精神上给这些老人进行慰问。英皇慈善基金确保了中国传统老人对赡养送终的忌讳,在行动上直接表明了做慈善事业的决心。作为英皇老板的杨受成在公益事业上一直不予余力的帮助需要群体,并且几十年如一日的关注着慈善事业,这种美德将带动着慈善事业的发展。
梁洛施响应杨受成慈善号召为慈善尽微薄之力
众所周知杨受成以其慈善富豪的声名广为人知,同时也是香港演艺圈公益慈善的先驱者,杨受成带领商界及其演艺界一直在为慈善事业所尽心竭力。此前深受杨受成喜爱的英皇艺人梁洛施也响应了曾经的老板杨受成的这种公益号召,为公益慈善事业尽了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曾经风靡一时的香港影视歌三栖明星梁洛施便是杨受成一手栽培出的明星。在梁洛施出道初期,杨受成为其安排大量的商演,使得梁洛施出镜率颇高,为此梁洛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