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习题)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单项选择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 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B.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C. 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D.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C. 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分配不公之间的矛盾
D.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
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状况B.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的现实状况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现实状况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
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B.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6、我国改革的性质应该是
A. 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的变革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革
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7、党的十五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
A.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C.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基础性作用
D.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8、党的十五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
A. 坚持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
B. 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C.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党的十五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是
A.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B.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C.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的“双百”方针
D.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紧紧围绕着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展开的B.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展开的C. 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展开的D. 社会主义改革展开的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A.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B. 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C. 没有实现现代化的、还不成熟的社会主义
D. 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过渡时期
E. 实现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的社会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这是因为
A.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必然性 B.它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C.它是由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条件决定的D.它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E.它的战略目标是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实现小康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
A.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 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C. 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阶段
D. 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E. 一个从不发达社会主义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转变过程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
A.实现工业化B.实现经济的社会化C.实现经济的市场化和现代化D.实现经营的集约化
5、党的十五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政策是
A.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中国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
裕
D. 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6、党的十五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策是
A.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 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C.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E. 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党的十五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政策是
A.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B.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C.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D.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
E. 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8、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主要表现是
A. 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B. 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
C. 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D. 巩固和提高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E. 农村人口还占到全部人口的70%
9、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如下特点
A. 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B. 突出地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标志
C. 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D. 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E. 战略步骤分三步走
10、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A. 是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
B. 是与加快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C. 是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的目标
D. 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E. 是重点强调经济增长的目标
三、辩析题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动摇。
四、论述材料题
1、下列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材料:
材料1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市场供求关系、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了良好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世界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材料2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二是科技、教育比较落后,科技创新能力弱,人才资源不足;三是水、石油等重要资源短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仍然突出;五是人口压力大,就业矛盾尖锐,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拉大;六是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相当混乱,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现象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还比较严重,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等。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认真解决。
来源同材料1
材料3
过去的5年,我国的改革和建设,任务之艰巨,局面之复杂,成就之巨大,是历史上少见的。我们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伟大的5年,辉煌的5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5年。
2000年9月20日《人民日报》
材料4
今后5到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进入新世纪,发展要有新思路,发展是硬道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长期指导思想,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从现在起,要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这是我国现代进程中的一个新台阶。
2000年8月29日《人民日报》
材料5
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要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抓紧解决好粮食、水、石油等战略资源问题,把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材料6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观点。他说,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贫穷,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江泽民同志总结近几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建议》和九后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分析了当今世界的大格局、大变化、大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积极进取,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绝不能因循守旧,丧失发展机遇,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当前,强调重视发展问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人民日报》2001年3月29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3扼要说明“九·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和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
(2)根据材料1、2、3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是什么?实践结果怎样?
(3)根据材料3、4,说明“十五”计划期间我国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新阶段?
(4)根据材料4、5,说明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是什么?
(5)根据材料5、6,并结合(4)的答案,指出为什么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此为主题?
2、下面是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材料:
材料1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邓小平《在武昌、深知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材料2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在我们这样的东方大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伟大的胜利。但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材料3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2.225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9.6%;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1。422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16%;截止2005年底,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累计达到6200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3万多家。中国未来15年的发展目标,是把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到4万亿美元左右,人均提高到3000美元左右,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
——胡锦涛《深化互利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在美国西雅图午餐会上的讲话》(2006年4月19日)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什么重要意义?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我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做了哪些科学阐述?
第六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C2、D3、D4、A5、C6、C7、A8、C9、D10、B
二、多项选择
1、AC2、BCD3、BCDE4、ABC5、ABCD6、BCDE7、BCDE8、ABCD9、ABCD10、ABCDE
三、辩析题
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四、论述材料题
答案要点:
(1)九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概括地来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发生了三个重大变化。一个大台阶就是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第二步骤,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三个“重大变化”是:
①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③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第一,在生产力方面,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科技教育比较落后;第二,在经济体制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第三,人口压力大,就业压力增大。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在战略部署上大体上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实践的结果,第一步早已提前完成。在1995年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后,经过“九五”前两年的努力,1997年提前三年实现“九五"计划提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2QQQ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基本上消除了贫困现象。
(3)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4)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注重发展,坚持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长期指导思想,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
方式的根本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新世纪之初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
(5)把发展作为主题,这是因为:
①它是解决我国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的关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的发展中大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压力加大。解决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发展经济。特别是“十五”期间,正处于新成长劳动力就业的高峰期。只有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才能增加就业岗位,使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有较快的增长。
②它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决定的。进入新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十五”期间,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较多,能不能保持较快的增长,关系到能否实现党提出的这一目标。
③它也是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迎接国际竞争新挑战的要求。世纪之交,各国都在加紧制定和调整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力求在新世纪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仍将长期存在。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决不能丧失发展机遇,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做到下列两点:
第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把经济结构问题解决好,才能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也才能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第二,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要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也就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决定的,具体说来,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落后的历史前提和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落后而且极不平衡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有了明显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的。即使在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后相当长时间内,我们仍然要继续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至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主要是:
第一,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我们讲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规定一方面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而不是离开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必须立足于初级阶段的实际,反对教条式地照搬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自由化倾向的锐利武器。
第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助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虑,正确对待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者力资源丰富,国民储备率较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技教育具有较好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这些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需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矛盾很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第二篇:毛概习题
第二章
一,商代和周代青铜器有何不同特点:
青铜器装饰:商:饕餮兽面纹,回纹陪衬单独适合纹样,周:窃曲纹,环带纹二方连续带状纹样等 青铜器用途:商代:酒器的组合,多用于祭祀,具有是宗教性质意义,周:重食器的组合,多用于礼器,具有人事意义。周代:质朴风格
目前所见最大的铜盘:虢季子白盘
1、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答: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有:
一、在祭祀中作为“人神”沟通的工具;
二、在各种礼仪中象征奴隶主的权势和地位;
三、作为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器;
四、武器、乐器与其他
二,周代青铜器的目的:1祭祀祖先的祭器2歌颂周王的美德3对贵族功绩的奖赏4交换,婚嫁,诉讼等 第三章
三,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特点?
青铜器的组合,则是钟鸣鼎食的组合,它已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向生活日用器物方面发展,增添了许多实用为主的物品。在1,装饰题材上,摆脱宗教气氛,使传统动物抽象化,变为几何形,并新出现了反映社会生活题材。在2,制作上,由商周的浑铸发展到分铸。3,造型上:品种和样式上有很多新的变化。4,装饰格式:左右连续的四方连续纹样 5,装饰上:金银错,鎏金,失蜡法等
2宴乐渔猎攻战纹壶:艺术特色是:构图新颖,场面宏大形象生动,是一幅精美的狩纹图。3战国漆器有何特点:早期厚实晚期轻巧。第四章 秦汉的工艺美术史 1汉代铜器的品种及艺术特点?
向生活日用器皿方面发展,以素器较为流行。品种:铜灯,铜炉,铜壶,铜尊,汉锦的主要花纹及艺术特点?
1云气纹,2动物纹,3花卉纹,4几何纹吉祥文字
汉代漆器的特点如何:装饰手法以彩绘为主,多为黑色和红色,还发展到多彩,出华丽丰富的艺术效果。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出土地和特点?
画像石:祠堂或墓室作为建筑用的具有装饰画的石刻。山东苏北地区最丰富。画像砖:砖室墓的具有图案暗或装饰画的陶砖。河南四川最有特色。
汉代的工艺美术的装饰风格:质,动,紧,味,概括
2、简述明式家具的审美特征。
答::可用四个字来概括,“简,厚,精,雅”。简,造型洗练,不繁琐,落落大方。厚,形象浑厚。精,做工精巧。雅,风格典雅,不落俗套1,意匠美,“巧而得体,精而合宜”。2,结构美,不用钉,不用胶,主要应用榫3,工艺美,面线的处理都有讲究。4。材料美。充分显示木材的纹理和本色,不加遮饰。3,先秦时期青铜器的变化: 商代青铜器有烹饪器,鼎,煮肉的器物,圆体,三足,双耳。鬲,煮粥的器物,空足。甗,烹饪器。食器,簋,盛放黍稷,最早为碗形圆足,后期有耳有盖。酒器:爵,前有流,后有尾,口缘有两柱,腹下有三足。斝,形状和爵相似,有柱而无流和尾容量较爵为大,角,无柱,与爵相似,觚,形状细长,底宽,腰细。觯,圆腹敞口圈足。卣,有提梁,口小腹大。罍,形状像壶。觥,腹椭圆,圈足,盖作兽头形,象生器皿。盉,三足或四足,可在火上温酒。彝,做成鸟兽形的盛酒器。水器,鉴,形如盆,可用于容水,盛冰,沐浴,鉴容。盘,口大腹浅。乐器,铙,似铃而大,铙口向上,用手执把,用锤敲打。周代,烹饪器,鼎与商代相似,后来鼎腹渐渐变浅,低略平,最大腹径在底部。西周后期的鼎,腹体近半圆形,圆底敞口,两耳渐向外张,鼎足由柱状变成马蹄形。鬲,由纵横式变为横宽式。甗,甗口微侈,腰间有铜箅。食器,簋,增加了耳。豆,浅盘粗柄。簠,西周新增食器浅腹,盛谷子。酒器,与商代后期相同,斝,周代少见。觚,后期淘汰。觯,卣,西周后期绝迹。西周早期,壶,体修长,有贯耳,后期,流行圈顶式盖。水器,匜,新增品种,有流。乐器,钟,名词解释
釉陶:商代时已出现,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亦较硬,呈灰白,学术界把这种釉陶称为原始瓷器。鎏金:将金箔剪成碎片,放入坩埚内加热,然后以一比七的比例加入水银,及融化为液体。将金泥蘸以盐,矾等物涂在铜器上,经炭火温烤,是水银蒸发,金泥则固于铜器上这种方法称为鎏金。金银错:或称错金银,是在铜器上用金银丝或金银片镶嵌成各种图案或花纹,用错石再打磨平滑 失蜡法:是制造铜器的一种先进方法也是镂空装饰的一种最佳方法,它以蜡制成器形和装饰,内外用泥填充加固后,待干,倒入铜熔液,蜡液流出,又蜡处即为铸造物。他具有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
暗纹陶:是指用一种工具在陶胚未干前压出各种花纹的陶器。这种压花线纹深度不大,仅在有光线时刻隐约看出,所以称为暗纹。夹贮:始于战国漆器的一种,是用漆灰和麻布制成,先用漆灰做成器胎,再用抹布裱糊在胎上。夹贮可以使器型增加变化,比木片卷粘获得更多的造型。这种做法就是现今所称的脱胎。虹管灯:如河北出土的长信宫灯,塑造出一优美的仕女形象,左手托灯,右手提灯罩,以手袖为虹灯,处理得十分自然
透光镜:在汉代铜镜中,还有一种奇特的铜镜,即所谓的透光镜。透光镜发明于西汉时期,铜镜外形和普通透镜一样,并不真正的透光。
多子盒:汉代漆器多子盒,往往有九子十一字之多。在一个大的圆盒中,容纳多种不同形态的小盒,既节省位置又美观协调。
唬季子白盘:根据盘内铭文的内容,我们可知这个盘是周代的大器,周身是环带纹,是周代典型的青铜装饰花纹,这也是目前所见的最久的铜盘,有铭文刻字。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因为它经常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花朵、斑点或几何纹等各种色彩斑斓的色釉装饰,所以成为三彩。
夹缬 唐代时期极为流行,是丝绸等织物的印染方法。用两块雕镂相同的图案画板,将布帛夹在中间然后入染,也有染成两三种颜色的。
金银平脱 唐代流行的高档装饰方法,由汉代的贴金银片发展而来。做法是,将金银片剪刻成花纹,粘贴在漆地上,拼成图案,再涂漆、研磨,使图案与漆地平齐。用以装饰漆器、铜镜,以至瓷器。
雕漆:唐代创作的新产品,在器胎上涂数十层、待一定厚度,在进行雕刻。分剔红、剔黑、剔犀、剔彩等多种。元以后,以剔红为典型的雕漆成为中国漆器的代表。
秘色器:以青瓷为主,它的烧造地点在浙江一带,贡物,装饰性强,装饰题材十分广泛。线条洗练,图案活泼,反映出五代陶瓷装饰艺术的较高水平。
磁州窑 窑址在河北一带,是典型的民间窑场。宋金时代繁荣。装饰手法丰富,以白地黑花最为典型,图案往往简洁潇洒在中原影响很大。
影青:宋代盛行的陶瓷品种,釉色白中泛青。器物多带刻花、划花、印花等装饰,景德镇的产品最具代表性。
缂丝:我国特有的一种丝织手工艺品,织纬线时留下图画的地方,然后用各种颜色的线补上,指出后好像是刻出的图画,也叫刻丝。
顾绣:1明嘉靖时,有进士顾明世,顾氏一家都善于刺绣,因此称为顾绣。2它是结合刺绣的特点,富有装饰效果,顾绣所制花卉,人物,翎毛,山水,“劈丝细过于发,针如毫”。3此作品以制作欣赏为主,加以文人雅士的评赏和赞美,故当时影响很大。
古彩即清以来的五彩瓷器。图案多用单线平涂法绘成,色彩浓艳,故又称“硬彩”。白陶:归奴隶主所有,造型与装饰与青铜器相仿,用高岭土制成。
3、何谓青花瓷?并简述元青花瓷装饰的题材及艺术特点
答:所谓青花瓷实际上是蓝花,文献上称“白地蓝花瓷”,其制作方法是将钴研磨制成极细的粉末,再加水调成墨汁状,用它在干燥的生胎表面上绘制所需要的纹饰然后施以长石为原料的矿物釉,属于釉下彩技术,这种技术决定因素是火焰性质的掌握和钴矿物原料的性质
元代青花瓷瓷器装饰纹样大致可以分为主纹和辅纹两类。在元代瓷器上作为主纹的纹样主要有以下几种:A各种花卉植物B各种动物纹C历史故事。作为辅纹的有八大码、暗八仙等。元瓷部分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文饰繁密严谨,层次丰富。器皿上所绘纹饰,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但并不杂乱无章,而是主体突出,层次分明。
4、我国北方有哪四大著名石窟,这种工艺美术的本质是什么?
答:我国北方的四大著名石窟为: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敦煌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石窟艺术作为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表征,本质上是通过像教的方式来巩固皇权的重要手段,因此它给人的感受好似一道虚拟的光芒,飘渺的彼岸世界是永远无法企及,真正的众生平等也是诓骗人的。尤其是在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造像中,明显地能看到隐含在佛像中的统治者的形象,因此人们礼佛就是拜帝王。
5、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的构成、象征意义以及审美特征分别是什么?(7分)答:一般认为,商周青铜器饕餮纹中的主纹是一种猛兽,而且以牛、狮多见。而附纹则是凤鸟纹。饕餮纹的象征意义是:饕餮是宋代人所拟名,传说是龙的一个儿子,专食人,结果自己只剩下一个可怕的面部。因此它象征着一种神秘的力量,本质上就是奴隶主阶级传播权利的工具。饕餮纹充满了恐怖,因此它给人一种崇高的美感。而且从纹饰中可见,笔法粗放豪阔,苍劲有力,富有阳刚气息。
6、我国古典私家园林和西方园林的不同风格。
要点:我国古典私家园林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讲究诗情画意、讲究自然生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西方园林体现人对自然的征服,注重理性等
7、简述明式家具的审美特征。
答: “明式“家具的造型设计艺术勇创新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设计注意到了:1,材料美。充分显示木材的纹理和本色,而不加遮饰。2。结构美,不用钉,不用胶,主要应用榫卯的结构,不用部位应用不同的榫卯。3。工艺美,做工讲究,榫卯精确,上百年亦不松动,打磨光滑平整。4。意匠美,“巧而得宜,精而合宜”。“明式”家具艺术风格可以用“简。厚。精。雅”来概括。前三个字是它的风格特点,后一个字是它达到的设计境界。此“雅”不是从物外的意境中来,而是从前三字中来,也就是来自精巧设计的意匠美。
五、论述
1、试论三国、两晋、南北朝与唐朝、清朝服饰各自的特点,各自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精神以及你的评价。
要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服装宽衣服博带,穿着讲究个性,变化比较快,洒脱自如,反映的是对人的独立性和对生命质量的追求以及思想相对解放的时代精神;唐朝的服装宽松、艳丽、潇洒、飘逸、与时俱新、追逐时尚、女穿男装等,反映的是蓬勃向上的积极精神风貌和日渐奢华的生活状况,也有对人性的尊重等;清朝服饰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而且封闭严实尤其是对女性的禁锢较深。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等。
2、以明、清私家园林为例,试论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风格以及对当代城市造园的借鉴价值。要点:我国古典私家园林注重和谐(人与自然的融合)、典雅(诗情画意)、静中有动(各种拓景手法的应用)、以小见大(咫尺千里)、自然生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借鉴意义中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文化内蕴的传达等。
3、为什么说“道法自然”是宋代设计的理念和品质特征?(论述题,以瓷器为代表论述)答:宋代主流文化是士人文化。士人文化的根基于释道儒,在心理需求上,他们关注天道自然即“形而上者”的哲学冲动往往甚于对政治人事的热衷,在释道儒的资源里,更倾向于道。宋儒善以自然法则来解释社会人事,而不是相反,更具有“道”的气质,开创“理学”又称为“道学”。各类事物都有一个原因或特性,都有其所以然,就是其“理”,比化生万物的“道”更清晰明了,接近于科学。理学的阐述倒了过来,手段变成了目的,“格物致知”成为修身养性的前提,从求知中求得,求人生目的意义的满足。尊重自然,穷究物理,观察事物,爱好试验,促进了宋代科学的发展。这个背景对设计艺术也形成了有力支持,并且决定了宋代设计的理念和品质特性——“道法自然”。
4、以明式家具为例,试述明代工艺美术的基本风格,并谈谈你对它的看法。
答:我国明式家具造型简洁,以线为主;结构严谨、做工精细;装饰适度、繁简相宜。不髹漆,体现木材本身的肌理和质感,注重实用性。总体上呈现出简、厚、精、雅的艺术特色。从它身上可以看出明代工艺美术的基本风格为“健”与“约”。所谓健,是充实而不浮艳;所谓约,是概括而不赘疣。无论造型还是纹饰,装饰性都很强,使人感到该工艺美的样式化。明代工匠既善于把握材料的自然属性,充分发挥它的自然美,又善于将精细的手工技术巧妙低融合在工艺品的构成中,而不外露,因此质朴甚至笨拙的工艺美学使得器具更具有一股庄重敦厚的意味。
手绘以下器具简图或图案 青铜器
觚、鼎、爵
瓷器
梅瓶、玉壶春
葫芦瓶
瓦当四神纹
商代:一,典型的奴隶制社会政教合一,装饰纹样宗教迷信色彩 二,统治阶级崇尚武力,因此,商代工艺美术史的特点,是威严,神秘,慑服。三,青铜器的造型以实用为主。四,宗教意义大于审美意义。周代:德的观念,强调礼制,因此,工艺制作常有固定规格,装饰上反映出秩序感。
春秋战国工艺美术:一,它具有时代的共同性和地区的特殊性。二,百家争鸣的局面体现了工艺制作方面的巧思清新,活泼。三,春秋战国时的装饰以四方连续图案为主要骨骼,蟠螭纹为主要装饰花纹。汉代:工艺设计上,使用和美的统一,并向一物多用方面发展。装饰风格上,质,动,紧,味。装饰图案的表现手法:1变形的处理——剪影法2构图的处理——分割法3装饰的处理——填充法,4材料的处理——减地法
六朝:工艺美术上,清秀空疏的艺术特点
隋唐:唐代,博大清新,华丽丰满的特点 宋代:典雅平易艺术风格。元代:粗狂,豪放艺术风格 明代:端庄敦厚
第三篇:毛概习题
专题一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简要地说,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科学发展观要求“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人民,是为人民服务,是坚持首先满足大多数人不断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必然还要进一步发展,但要防止规模过大、标准过高的倾向,注意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总理的这个要求,既为我们指出了城市发展要带动农村发展,又指出了在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规模和标准问题。
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和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
作为一名党员,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工作任务。从做人、做事,当好人民公仆三个方面做起:一是真心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没有一个好的人格品质,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将失去起码的条件。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二是精心做事。我们要树立起“群众所需无小事”的思想,哪怕是一点小事,我们都要以和蔼的态度认真对待。因此,我们要立足本职,努力完成工作任务。三是当好人民公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的核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
当前社会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给我们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我们工作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尤其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服务观。不断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通过认真学习,我们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加明晰更加深刻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将继续下一阶段的学习,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从而实现用科学发展观切实指导思想走科学发展之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在今后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专题二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章的总纲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完整、科学的表述。
党的性质,是一个政党本身所固有的质的规定性,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本质特征。它包括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等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既坚持了对党的性质的基本规定,又进一步回答了这一性质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把党的阶级性、先进性、群众性更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把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和要求更加紧密地统一了起来,把对党的组成成份的要求与对党的路线纲领的要求更加紧密地融合了起来,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党的性质的内涵。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不仅坚持了这个宗旨,而且把党作为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与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和作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结合了起来,也就是把党的宗旨与实现宗旨的途径、手段进一步联系了起来,从而使党的宗旨的实现有了更加可靠的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专题三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或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专题四
保护民族工商业和发展资本主义是由近代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决定的
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首先表现在中国是一个农业国,缺少现代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其次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分散落后的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占整个经济的90%左右,现代性工业经济仅占10%左右,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又集中于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和官僚资本手中,民族资本所占比重很小。这一状况决定了中国缺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生产力。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与新生产力相联系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分,它对发展现代技术、发展现代生产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民主革命时期保护民族工商业,充分发展资本主义,不仅是中国落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过程。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指出:“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现在的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③“我们共产党人根据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地知道,在中国的条件下,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①
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决定的。民族资本主义就是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由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外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和国内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动力是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 的人民大众。革命的主要任务,在经济上是一方面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另一方面要求严格区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个部分,即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对于帝国主义所豢养,并依附和服务于帝国主义和买办的、封建的、垄断的官僚资本主义,实行强制没收,即消灭的政策;而对于民族资产阶级则实行团结的政策,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以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针对解放战争初期,个别解放区出现的消灭资本主义,损害民族工商业的“左”的错误倾向,1948年4月,毛泽东在薄一波给中央的报告上批示:“在城市或乡镇破坏工商业,‘是一种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其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必须坚决反对’。”②但是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具有革命性;另一方面,为了自身的生存,他们又未完全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断绝经济上的联系,具有软弱、妥协性。因此,在实行团结方针的同时,要防止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采取斗争的方针,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范围内发展。
专题五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专题六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存在的物质前提。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之所以高于和优于资本主义,最终也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
确立这一任务的主要依据是: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社会主义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推进,以至于共产主义的实现,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只有不断地发展生产率才能实现这个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第三,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并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必备的物质条件。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和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比先前的经济制度更高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专题七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的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怎样才能实现中国梦?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经济方面: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2、坚持改革开放;
3、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政治方面:
1、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
民当家作主‘
3、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文化方面: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3、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社会方面:
1、重视和改善民生,基层干部要善于倾听民意,努力为人民办大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认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4、毫不动摇地搞好“三农”工作
生态环境方面:
1、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坚持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3、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我国与国际间的合作与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实现中国梦,需要政府在现阶段采取的政策: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2、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3、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4、致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5、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解决好民生问题。
专题八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四位。有人说很快会赶上德国。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之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30年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小平同志讲,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话,我们的风险就比较少,而且通过试验成功了,在全国推广。如果不成功,我们就停止下来。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从改革过程当中,这条特点也是很突出的。当然,改革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要突破,要加快步伐。当然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大跃进”.在生产发展同时 要实事求是,立足于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另外还要照应生产力发展.这样我国就可以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迅速发展。
专题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依据这一理论,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行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长期以来,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学者,都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强调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财产制度相联系,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突破,使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经之路。
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彻底抛弃哪些使生产力发展成为桎梏和束缚的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才能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是邓小平提出搞市场经济的根本出发点。
邓小平曾经指出: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模式。所谓苏联模式,就是在斯大林时期,比较完整的计划经济理论、计划经济思想指导下的苏联的经济体制。这些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包括对我们国家的影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限制和否定市场的作用。我们不能否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百废待兴、执政党威望崇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为有利于快速动员社会资源并集中用于关键部门的重点建设,而在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我们社会主义初期建设任务的完成,我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增多,计划经济体制的那种决策高度统一排斥市场作用,只靠行政命令配置资源,搞平均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上,一方面是统的狠,限制了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限制了企业的活力;
另一方面是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管理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都不能很好的发挥。这两方面都是对生产力的束缚。要摆脱束缚,必须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专题十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平等,建设法治国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深知法治的意义与价值,倍加珍惜自己的法治建设成果。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其相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适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实施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推进各项工作法治化。
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3亿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2]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动摇,紧紧围绕建设法治中国的总目标,以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重点,切实将加强法治建设贯穿于政法工作全过程,带头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重任。要把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作为基本要求,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要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灵魂,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关键环节,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诉讼法律制度,规范执法司法行为,进一步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要把促进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作为重要目标,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塑造法治文化,努力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
专题十一
1、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活力优势,推动“八荣八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普及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宣传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
3、坚持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4、坚持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专题十二
新理念超越传统国家关系
在吴建民对今年国际形势的评论中,有两个方面构成了中国新时期外交转型的基础和依据。一方面,美国陷入了继越战以后最严重的泥潭——伊拉克战争。而且,这一困局还将持续,对下一阶段的美国国内和世界局势都将产生影响。“这造成美国和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对抗,整个美国弥漫着悲观的情绪”。吴建民说。北大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对此评价为,霸权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削弱。
另一方面,在持续快速的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也存在多种潜在威胁。其中之一是WTO多哈回合谈判的搁浅。吴建民表示,“保护主义成为国际贸易中最大的问题,多哈回合谈判的搁浅标志着全球化正遭遇严重的挫折。”
世界已经发生变化。
“世界经济在持续快速地发展,霸权遭遇削弱,这对中国来讲是个机遇。”王缉思认为,中国能否在这样的形势下获得更快的发展,将取决于中国在技术、理论、制度等多个层面的创新,包括外交理念的创新。
2005年年底,在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正式登上世界舞台。有观察者指出,从2003年开始,新一届中央领导人集体在各种国际场合频频阐述中国“和平崛起”以及“和平发展”的新理念。“和谐世界”也是在中国国内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理念的一种外交延伸。
多边外交“有所作为”
在中国与大国关系上,吴建民表示,2006年中美两国启动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对增进双方关系的作用不可低估。同时,中日关系出现转折性变化,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标志着中日关系打破了多年的政治僵局。此外,中国与欧盟以及俄罗斯、印度等大国的关系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在与周边国家关系方面,今年11月下旬,国家主席胡s锦s涛展开对越南、印度、巴基斯坦、老挝等国的访问,使中国与邻国关系得到新的发展。而中国-东盟南宁峰会、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峰会的召开也显示周边关系取得突破。
中非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则被认为标志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非洲在全球化中被边缘化不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也不符合非洲人民的利益,中非的合作是开放的合作。”
多边外交被吴建民称为实现“和谐世界”的平台。陈冯富珍当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联合国专门机构中担当一把手,是中国推行多边外交的重大胜利,是一个转折”。
与外交部有密切接触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在“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下,“有所作为”在外交部各部门当下的工作中开始被更多地提及。
第四篇:毛概习题
第十章
一、中韩文化之争的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中韩文化争论主要是由韩国挑起的,因此以下主要从韩国方面寻找原因。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韩国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强硬急躁的“半岛性格”、回忆自身历史时带有的历史悲情主义、“汉江奇迹”带来的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中韩两国对于彼此的认知“错位等因素引起的。
(一)韩国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和民族性格,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要确立民族自信心和自立、自我的民族意识,以实现复兴韩国的民主理想。总结起来,韩国民族主义具有如下特征:民族成份单一,传统文化内部同质性极高,“民族自豪感”较强,具有明显的“同质性”;以文化标识为基准、文化整合为目的,对本民族文化存在“认同性”。从韩民族传统出发,韩民族特别推崇祖先、仰慕强者,并由于“同质性”,使个人和民族融合而存在一种国民整体感;,国土面积相对狭小,地理位置特殊,安全心理较强,因此带有利己排他倾向。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国度,又因其地理环境特殊,造成朝鲜民族对于生存的心理需求强于其他国家,在努力保持自己独立性的同时也培养出了民族性格中的排外倾向;二战后在国民教育理念下逐渐形成“自强自立”精神和较高的“警惕性”。韩民族具有较强的民族主义精神,这种性格形成的直接因素就是受到了二战后形成的教育理念的影响
(二)韩国对历史的选择性叙述被中国理解为是带有某种意识形态导向的价值观的表现,并因此挑战了中国对东亚历史叙述的话语权力。
(三)“汉江奇迹”促使崛起的韩国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身历史的耻辱感,这是韩国挑起中韩文化争论的直接原因。“汉江奇迹”让韩国从一个纯农业国、一个满是战争后留下的焦土和废墟、一个资源相对贫困的国家发展上升为一个人均年收入超一万美元,并已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工业国。
(四)在中韩两国关系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容易产生相互认知的“错位”,中韩民间产生的互相不满情绪是在双方交流过程中对对方幻想破灭而发生的现象。中韩互相认知的“错位”应该是解读当前中韩文化冲突和中韩民间关系出现**的基本原因。
二、面对当今中国大众文化现状,你认为症结出在哪里?为挽救大众文化危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第一,坚持文化繁荣的同时,对大众文化的种种危机要有足够的警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诱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导致各种腐朽文化思想沉渣泛起。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社会还存在一些颓废、庸俗、迷信的落后文化。这些都会腐蚀人们的心灵。对于这些不健康的成分,足以令人忧虑。第二,必须加强文化管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积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一个可借鉴的思路:雅俗而不低俗,通俗而不粗俗,易俗而不媚俗。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度”,寻找一种平衡,在这寻找中,我们越来越迫切的需要一种主流文化形态予以领导。近期,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即表现了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四有”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贯彻实施这一任务,以“八荣八耻”为基本道德观,改良传统文化,使国学中的精华具有时代
意义,并使其吸收西方文化精华成为当今社会主流文化,滋养年轻一代中国公民,这是改变混乱现状的根本途径。
三、试分析各个年代不同偶像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其对社会产生的作用
战争年代——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刘胡兰树立了一种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舍小我为大我的奉献精神。
新中国成立初——雷锋、时传祥、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树立的是一种不辞辛苦,艰苦奋斗,不负党和人民重托的奋斗精神。
改革开放初期——徐虎、李素丽。树立的是踏踏实实工作、勤勤恳恳做人的伟大形象。当代——方永刚、任长霞在努力工作踏实做人的大前提不变下,增加了追求效率、改变理念的时代元素。
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某种特质曾经或正在影响着这个社会的无数人。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面临的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种种困难,决定了艰苦朴素、舍己为人、自力更生、献身国家是这一时期偶像的共同特征。经过了70年代科学型偶像和80年代奋斗型、爱慕型偶像的过度,90年代,社会文化的叛逆者成为年轻人崇拜的对象,这反映出社会深刻变革之下人们的迷惘与惶惑。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文化进入了一个颠覆传统与精英主义、消解一切深度和意义的“无厘头”时代,“实用型”、“消费型”偶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
偶像的本质是一定文化的反映,代表了社会的价值导向。分析一个社会中人们所崇拜的偶像,就可以基本判定这一社会文化的特点如何和层次如何。从全民崇拜革命偶像到娱乐偶像、实用偶像占据主流,印证了中国经济崛起的同时,更为深刻的反映出文化的发展趋势——中国正在远离自身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世俗化、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取代了过去有思想深度的文化形式,不需要反思、不需要追问、不需要价值和意义,仅仅是消费形式本身,这是可怕的精神世俗、平庸化的过程。什么样的偶像最终也会影响到什么样的青年,这种发展趋势无疑会带来中国未来深层的精神贫血,民族进步由于缺乏精神支柱而失去动力,甚 至社会道德规范将严重失序。因此,在我国新时期的历史 条件下,需要增强偶像的文化内涵,提高偶像的价值层 次,使之上升到民族精神、国家象征的高度。
12章
四、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处理两岸关系可以区分为政策和策略两个层面:政策层面是处理两岸关系的原则和总的任务;而策略层面是灵活应对形势变化和引导各方面因素向有利方向发展并实现最终任务的具体手段。近三十年来尽管国际形势、台湾政局不断变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基本方针始终是我党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是成本最低、能最大限度保护两岸人民利益的统一方式。因而,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表示以最大的努力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统一。这种考虑,主要是基于照顾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也是最为现实的两岸谈判的基础。
(两岸统一的民族大业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在两岸关系发展的道路上还会有反复和曲折。一,急进“台独”虽然受到遏制,但是“渐进式台独”和“实质台独”依然嚣张,2
利用“台湾正名”、“去中国化”、“法理台独”,模糊岛内民众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制造两岸对抗,恶化两岸关系。二,美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立场是不统不独,在现阶段它反对台湾“急独”避免陷于台海危机,但是支持台湾事实独立,反对两岸统一也是它的基本立场。三,在多年“台独”势力的经营下,台湾岛内的主流民意已由“不统、不独、维持现状”取代了“统一”,增强岛内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仍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
虽然两岸和平统一的道路还会有坎坷和曲折,但是我们坚信只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把握总的方向和原则,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提出灵活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把握、引导、创造导向事业成功的有利因素,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最终实现两岸统一是完全可能的。)
2、不承诺放弃武力
我们力求用和平方式来实现台湾回归祖国和完成祖国统一。问题是如果我们承诺我们根本不使用武力,那就等于将我们的双手捆缚起来,结果只会使台湾当局根本不同我们谈判和平统一。这反而只能导致最终用武力解决问题。”
台湾岛内和国际社会都有一股企图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的势力。如果出现“台湾独立”和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的情况,我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事实上,和平统一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3、一个中国前提下的平等谈判
一个中国原则是指大陆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它是在中国人民捍卫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斗争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这个原则是我国政府开展外交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事实证明,台湾海峡局势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危机。为了维护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也为了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政府仍然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不变,仍然坚持江泽民主席提出的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不变,仍然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一。但是,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果出现外国侵占台湾,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中国政府和人民完全有决心、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容忍、决不姑息、决不坐视任何分裂中国的图谋得逞,任何分裂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中国政府坚决捍卫一个中国原则。对于以李登辉为代表的台湾分裂势力的种种分裂活动,中国政府和人民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并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五、实现统一与实现强大何先何后?
先强大可答
其一,加强硬实力建设,使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在2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能够用武力收回台湾的程度。中国军事实力的加强,一是在防御方面能做到足以抵挡美国、日本的主动侵略。二是在进攻方面,要达到在美国干预台海内战的前提下,迅速摧毁美军有生力量,使其不敢再深度介入,并迫使美方退回到中立的立场。而对胆敢悍然实施独立分裂祖国的“台独”分子,不惜代价予以打击。这种志在必得的决心和对“台独”分子的威慑必须向世人宣示。为祖国统一迫不得已发动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不要惧怕来自任何方面的干涉。中国应倾全国之力加快军事武装的更新换代,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加速航空母舰的建造。中国要有与大国地位相称的航空母舰群,在黄海、东海、南海、台湾海峡都要有中国的航母,攻守两用,中国海军要强大到足以掌握中国海疆的制海权。(中国改建的第一艘航母已经成功,近年内还要打造几艘全新的航母;中国的海空军力能够而且必须随着国力的增长而增长,这是中国真正崛起、实现海洋大国、捍卫世界和平所依凭的硬实力,这也是增长国人志气的本钱。)3
有人会问,增大的军费从哪里来?一是从经济发展从而不断增大的税收中来,一是从政治体制改革中来,从反贪污、受贿和反公款吃喝、浪费中来。
中国的政改,要掀起廉政风暴,让廉政出钱,让廉政凝聚人心,一举多得。
其二,加强软实力建设,重塑中国文化,设计并确立世界一流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让台湾民众心向大陆。这里不讨论大陆如何重塑文化,设计并确立一流政治制度等问题。只是简要说一下借中国文化软实力来消融两岸多年来的对立和隔阂。海峡两岸同祖同宗,中华文化是两岸共同的根,血脉相连,血浓于水。台湾民众会与大陆同胞共同拥有一个强国梦,共同建设中国文化,并让中国文化之光辉传遍世界。
如果具备了足够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就不怕“台独分子”不就范。极少数“台独”分子,即那些只想做“小国”之君而不顾台湾民众前途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应该让他们明白,脱离祖国,没有祖国保护的台湾,最终充其量不过是外国列强手中的棋子或工具。台湾国民党上层以及各界民主人士,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不要让“台独”分子坏了大事。美国对台湾的所谓保护,纯粹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切记、切记。
六、和平解放台湾的重要性:1,民族情感,2、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和中国崛起的需要
3、不使我资源无谓浪费的需要
4、地缘政治和经济的需要5,合则共赢,分则俱伤
1.美国介入台湾问题,增加了武力解放台湾的难度。由于台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美国图谋霸占台湾蓄谋已久。朝鲜战争的爆发,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分裂台湾、干涉中国内政的绝好机会。朝鲜战争结束后,其第七舰队依然赖在台湾海峡,继续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同时,美国政府不断地给予台湾当局大量的军事、经济等领域的援助,尤其是1954年台美《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美国承担起保护台湾免遭“入侵”的“义务”。虽然解决台湾问题属于我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无权干涉。但是国际上仍然有一股反华势力时刻利用台湾问题遏制中国,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武力解放台湾是不可能的。美国的强行介入还使两岸的军事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国民党的方向发展,极大地延缓了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进程。
2.美台围绕沿海岛屿防御问题产生的矛盾,是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提出的内在动因。1954年,美台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以所谓“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预。该条约规定了美国给予台湾军事协防的“义务”。但在具体的军事协防范围上,双方存在较大分歧。金门、马祖离大陆较近,美国政府不愿因这些岛屿的争端而卷入到中国内战中,无意协防金门、马祖,并且试图劝说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真正实现“划峡而治”、“一中一台”的局面。而蒋介石则把金门、马祖视为其“反共复国”的桥头堡、政权稳定的基础,拒绝了美国让其撤离的无理要求。针对美蒋这一矛盾,如果中国共产党继续以武力解放台湾,不但会因美国的介入难以实现,而且有可能会使蒋介石集团不堪大陆的军事打击而撤离金门、马祖,这样就钻进了美国人设计的圈套,台湾问题真正产生了。基于国共双方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共识,为了寻求和平方式解决两岸统一问题,周恩来指出:“中国政府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1]
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提出的基本依据。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明了党的工作重心应由阶级斗争转向领导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这需要缓和两岸关系,以便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营造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国共两党之间以前以阶级斗争为主的敌我矛盾,必然转变为人民内部矛盾,应采用内部非对抗的方 4
式解决,即由武力解放台湾、彻底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转变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带领他们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13章
七、中古对外关系——古道
对外交流的作用
1、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圈
2、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中与世界文化交流
4、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
5、中与外共同发展
促进了中外(世界)双方的发展
6、增进了相互了解、联系和友谊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国家兴盛富强,海纳百川,积极吸收先进文明,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则导致落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加强民族团结,实行对外开放,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有利于中国先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外传,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扩大中国的影响;②有利于吸取国外先进的经济文化成果,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③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④有利于周边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丰富世界人民生活,促进人类文化的进步;⑤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⑴只有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⑵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潮流者亡。
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⑷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地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在古代,对外交往使中华文明的成果外传,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成果也因此传入我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八、周恩来说跪着办外交的原因
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
蒋介石、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清末辛丑条约
阶级本质,综合国力,既斗争又勾结
近代中国的外交——跪着外交
(1)清政府统治后期:签订不平等条约,是屈辱的外交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2)南京临时政府承认一切的不平等条约,是软弱的外交(3)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是卖国外交
(4)南京国民政府在解放战争时期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出卖国家的主权
(慈禧太后在甲午海战后派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赔偿白银三亿两。在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赔偿白银10亿两,允许列强在京津一
带驻扎军队。
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对自己称帝的支持,与日本暗中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不过其中大部分条款还未真正实施袁世凯就死了。
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仍然坚持围剿红军,并在以后的数年中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等卖国协定,使华北门户大开。在抗战胜利前夕为了换取苏军出兵东北,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互助条约》,承认外蒙古独立。又与美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认识:
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
2、政府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3、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4.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由政权的性质、国家利益、国际环境和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
九、如何看待世界多极化的进程
1、多极化趋势是战后政治格局演变的最基本特征,扮演全球和区域性主角的有: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和东盟、非统组织、拉美地区组织等。
多极化是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理由是:①世界格局转换的终极原因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②美国独霸世界不得人心,逆历史发展趋势而动。③从当今世界力量结构来看,多极化是确定趋势。当今世界存在美、日、中、欧盟、俄罗斯等多个强国。它们之间综合国力较量的结果必然将导致多极化世界格局的诞生。
多极化是世界历史前进的必由之路,是人类社会避免单极世界种种危害的惟一正确道路。在多极化世界里,有利于阻止少数大国肆意发动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保证中小国家的安全和主权,提高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平等相处,互利合作和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国际争端;有利于倡导崭新的国际关系准则,改革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推动世界进步和人类共同繁荣有利。
但世界走向多极化并非一帆风顺,惟一超级大国美国建立它领导的单极世界的战略已经确定,当今世界战略力量平衡还没有形成,多极世界与“单极世界”的矛盾和斗争仍然激烈,但世界多极化趋势最终会克服单极世界力量的抵制走向形成。
2、进入现代以来,世界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历史进程渐趋国际化,世界各国发展模式则呈现民族化和多样化,这种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人类社会在取得空前进步和巨大发展的同时,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人类在克服战争与贫困,推进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经受严峻的挑战。
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短期的相对稳定,但1929年即爆发了空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以国家调节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国家力图以建立法西斯专政和对外扩张寻求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为摧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称霸世界,疯狂扩军备战,不断侵略扩张,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在科技革命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社
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在曲折中前进。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在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下最终全面崩溃。独立后的民族国家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二次大战后形成了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揭开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帷幕。人类文化空前繁荣,世界性、民族性与多样性交相辉映。
3、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世界上的大国强国,都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抢占新的国际格局制高点的突破口,强化军事力量在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中的职能和作用,谋求在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夺21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
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是能否成为世界一极的根本条件。因此,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摆在优先地位。世界格局多极化能否成为现实,归根到底,取决于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经济能否迅速发展,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否实现腾飞。
第五篇:毛概习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A)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党的领导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
A、解放生产力 , 发展生产力 B、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三个有利于”标准
3、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B)
A、实行公有制 B、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D、实行按劳分配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指(B)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共产主义社会
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A)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两手抓 , 两手都要硬 ”的方针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6、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D)
A、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B、实现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C、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C)
A、农业社会 B、现代化工业社会
C、工业化中期阶段 D、工业化高级阶段
8、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在(D)
A、大城市 B、中等城市 C、小城镇 D、农村
9、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稳定和完善这一双层经营体制的关键和核心是(A)
A、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B、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
C、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D、发展规模经济
10、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在理论认识上重大突破是(D)
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A)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 D、可以保障社会公平
12、私营经济中的劳动者的收入属于(C)
A、按劳分配收入 B、按资分配
C、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D、按经营分配
13、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归根到底是(A)
A.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
B、有利于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C、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D、体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14、在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是(B)
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B、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C、股份制企业职工的按股分红收入 D、国有企业工程师业余帮助乡镇企业搞设计获得的收入
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是(B)
A、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及培育“四有”公民
B、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
C、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
D、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其基本依据是(ABDE)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D、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局势做出新的科学判断
E、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ABC)
A.生产力标准的深化
B.实践标准与真理标准的统一
C.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统一
E.四项基本原则的具体统一
3、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是:(ABC)
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B.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C.劳动还存在着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D.多种所有制经济存在是根本原因
E.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直接原因
4、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依据是(ABCD)
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B、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C、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
D、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
E、适应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时代的要求
5、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含义是指(BCDE)
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E、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6、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是(ABCD)
A、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B、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C、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E、是赶超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BC)
A、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C、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D、是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完全相同的E、是市场对社会经济完全起作用的8、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AB)
A、反对霸权主义 , 维护世界和平B、增强国际合作 , 促进共同发展
C、坚持独立自主 D、和平共处E、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
9、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阶层包括(ABCDE)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C、个体户、私营企业主 D、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E、自由职业人员
10、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AE)
A、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国企改革 D、防止西方和平演变 E、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三、辨析题(第一道题七分,第二道题八分,共15分)
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所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
答:(1)、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国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经济成果之一(2分);
(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增强自身的竞争力(2分);(3)、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代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2分);
(4)、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并不代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生变化,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1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答:(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分);(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律约束和规范人民的经济行为(2分);
(3)、道德规范是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对人民的行为也会起到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2分);
(4)、在参与市场经济过程中,人民的经济行为既要受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同时也要受道德规范的约束(2分)。
四、分析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答:(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4)、邓小平理论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分)。
2、请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答:(1)、在经济上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但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2分)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还不完善不健全;(2分)文化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资产阶级和封建剥削阶级思想及小生产习惯势力还存在(2分)。
(2)、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1分);是由我国现实国情所决定的(1分);是由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际特点所决定的(1分);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的艰巨性所决定的(1分)。
五、材料题(10分):
在伊春市,有一片郁郁葱葱的“马永顺林”,这是一位“伐木英雄”在垂暮之年栽下的。林业工人马永顺一生伐木3万多棵,获得奖状和勋章无数,这曾是他最大的骄傲。可是,到了晚年,望着门前的荒山秃岭,他涌起了一种负疚感。于是,他开始偿还“绿债”,成为新时期的“植树英雄”。如今,我国大多数林业工人都与马永顺一样,放下油锯和斧头,走进了造林护林的行列。从“乱砍乱伐”到“封山育林”,从“毁林开荒”到“退耕还林”,这不仅是我国林业发展模式的重大跨越,也是我国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史见证,标志着我国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解振华代表说,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为了吃饭,人们围湖造田、盲目垦荒,破坏了生态平衡;为了工业化,人们把“机器轰鸣”、“烟囱林立”视为繁荣的象征,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然而,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并没有真正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环境污染趋势加剧,生态不断恶化,制约着经济发展,威胁着群众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的必然选择。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行动议程》。包括中国在内的与会各国一致承诺: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未来的长期共同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这是全世界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审视后得出的深刻认识。1994年3月,我国在世界上率先颁布了国家级《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并陆续出台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长远规划。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命运。2001年,江泽民同志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生存发展大计出发,高屋建瓴地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从绿色奥运到南水北调,从西部大开发到绿色青藏铁路,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全新的理念: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为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生态状况、遏制环境污染做出了不懈努力。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环保”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绿色”正成为五彩缤纷的现代中国最时尚的色彩。“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十六大报告确定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摘自《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1日 根据材料内容回答问题: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2分)(2)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及意义。
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公式(1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1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2分)。
(3)结合身边事例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
答: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1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1分);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1分);制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1分)。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出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①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②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③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④由文盲半文言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⑤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⑥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⑦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的历史阶段;
⑧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⑨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2、人的全面发展基本内涵。
答案:(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2分左右)(2)基本内涵:人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等等。(8分左右)
3、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措施
答案:(1)核心内容: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做到协调发展;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5分左右)(2)措施: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等等。(5分左右)
4、试结合邓小平理论精髓分析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答案:(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分左右)
(2)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如果不顾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就会因为脱离实际而僵化,就不能顺利前进,甚至会发生失误。(2分左右)
(3)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3分左右)
(4)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3分左右)
四:材料分析与论述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0分,共35分。)
1、试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答案:(1)“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内容。(3分左右)
(2)“三个代表”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4分左右)
(3)按照“三个代表”思想要求加强党建重要性:是我们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能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等等。(8分左右)2.材料:1GDP(国内生产总值)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更科学的经济总量指标来取代它。但是GDP又远非“完美”——GDP,不能直接反映老百姓人均实际收入;GDP,不能有效显现环保的品质指标;GDP,不能理想制约眼前利益与终极价值的统筹。GDP没有告诉我们,青山绿水又浊了几多?土地资源又没了几顷?朴朴古貌的老弄幽巷又少了几条?
(资料来源:《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不以GDP论英雄》新华网2004年4月2日)材料2中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据有关研究机构计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当生态环境成本用尽以后,继续按照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经济,将会牺牲人类的健康,使经济增长与我们的生活目标相背离。国内外的实践也已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人类要继续发展,必须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资料来源:新华网北京2003年12月11日电)
(1)结合材料回答如何正确看待经济发展。(2)结合材料回答应当树立怎样的发展观。
答案:(1)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然而经济发展并不是发展的全面内容,经济发展也不能单纯用GDP这一个指标来衡量。因此,发展必须有新思路,必须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的重大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12分左右)(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8分左右)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两个概念的含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强调过程。指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历程中,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形势的变化,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5分左右)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结果。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逐步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5分左右)
2、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
答案: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重要条件。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难题,妥善应对关键时期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的需要。(5分左右)
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具体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时期的到来、经济社会整体转型以及全球化对提升一国综合国力竞争的要求等任务。(5分左右)
3.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答案:(1)第一,必须明确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性质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失误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政治错误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错误(3分左右)(2)第二,必须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严格区别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在理论上的集中表现,就是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明显地脱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必须把它们同毛泽东思想完全区别开来。(3分左右)
(3)第三,必须明确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虽然是严重的,但既不能掩盖更不能否定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作的贡献。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4分左右)四:材料分析与论述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0分,共35分。)1.联系实际,试析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主要内容。答案:(1)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2分左右)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注重自身建设,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党的建设为民主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3分左右)
(3)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党又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任务、新考验。一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既要不断学习、探索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带领人民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大业,又要克服党内存在的以权谋私、腐化变质、官僚主义等问题,从而使党面临着执政的考验;二是改革开放中,随着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负面影响和消极丑恶现象,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会传播到党内,腐蚀党的机体,从而使党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三是国际敌对势力不断对我国加紧“西化”、“分化”,使我党面临着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考验。只有加强党的建设,才能完成新时期赋予的历史重任,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立于不败之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在自身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4分左右)
(4)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就是把党建设成为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3分左右)
(5)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3分左右)
2、党的十六大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下表反映的是我国2000年农业现状及2020年农业发展目标等方面具体数字。1)请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对比表中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比重数字,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农业劳动力比重? 答案:1)表中数字表明“三农”问题是现阶段的一个突出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50%的劳动力仅创造15.9%的GDP,城镇化水平低,只有36.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仅有2253元。这些问题说明无论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收入水平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因此,“三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10分左右)
2)解决好“三农”问题,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有: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使更多的农民能够从事非农产业。为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并通过这些措施使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10分左右)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0分左右)2,论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案: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5分左右)
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5分左右)3.试述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答案: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分左右)
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分左右)四:材料分析与论述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0分,共35分。)1.试述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1)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观点和方法论,因此,它在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三个基本内容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概括,同样也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础,而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则不仅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实质,反过来也对实事求是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5分左右)
(2)实事求是的首要要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不仅要从客观的自然条件出发,更重要的是要从社会的实际出发,而社会实际,主要就是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从群众生活和群众实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如实地了解群众的生活与实践中提出的需要,才能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可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是实事求是内在的根本要求。(5分左右)(3)独立自主的基本点,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事业做好,因此,独立自主就是遵照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反之,如果离开了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也无法做到实事求是,因此,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5分左右)
综上所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内容之间是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它使得毛泽东思想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2.下面是一组选自《论十大关系》的材料:
材料1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
材料2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
反革命是什么因素?是消极因素,破坏因素,是积极因素的反对力量。反革命可不可以转变?当然,有些死心塌地的反革命不会转变。但是,在我们的条件下,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将来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变。
材料3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能学。
(1)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结合材料123,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分别指什么?二者关系怎样?我们的态度怎样?(3)分析材料3,如何理解毛泽东提出的学习外国经验的方法?
答案:(1)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5分左右)
(2)积极因素就是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力量的总和;消极因素就是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力量的总和。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既对立,又统一,且互相依赖,在特定条件下,积极因素可以转化为消极因素,消极因素可以转化为积极因素。
在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是基本的积极因素,但由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不完善,由于官僚主义的存在,由于工作上的失误等等,可能在工人阶级内部产生某些消极因素,这就是积极因素暂时地局部地转化为消极因素。相反,反革命等敌对分子是社会主义的消极因素,但大多数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化,做出对社会主义有益的事情,这就是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10分左右)
(3)毛泽东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一定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在对待外国经验上,应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学习外国的关系。第一,学习外国有助于打开眼界,看到差距,从而激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决心。第二,学习外国有助于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5分左右)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案: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2分左右)
第二,中国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相互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2分左右)
第三,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存在,而且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它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本国官僚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强劲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2分左右)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在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见的。分左右)
2简述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关系。
答案:(1)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这两大目标是互为条件的。(3分左右)
(2)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条件的。如果经济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那么无论用什么办法进行分配,都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企图立即实现消灭剥削和同步富裕,搞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必然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经济发展受到挫折,带来共同贫穷。因此提高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物质基础。(4分左右)(3)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始终避免两极分化。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级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4分左右)
3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答案:(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3分左右)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入。(3分左右)(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分左右)四:材料分析与论述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0分,共35分。)1.试述邓小平关于“先富”和“共富”与“共富”思想的内容以及“先富”的关系。
答案:(1)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否定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第二,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谋取暴利。第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先富要帮助后富,不搞两极分化。(6分左右)
(2)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为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它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示范作用、帮助作用、带动作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但又不能使全体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程度的富裕,只能通过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先富和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9分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