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戏剧类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戏剧类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摘要:本文通过从中国早期话剧及话剧社团的历史发展、大学生戏剧类社团亲和力价值研究、戏剧类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用三个方面,全面的阐述了戏剧类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关键字:戏剧社团 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早期话剧及话剧社团的历史发展
1、话剧的输入和早期话剧运动。
现代话剧的雏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改良戏剧阶段。而文明戏是二十世纪初出现的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最初作比较正规的演出的是留日学生在东京组织的春柳社,主要代表人物有曾孝谷、李叔同、柳亚子、陆镜若等人。他们于1907年在东京排演了《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又正式排演了根据林纾的翻译小说改编而成的五幕剧《黑奴吁天录》。同年,王钟声在上海组织春阳社,继续在上海演出文明新戏。早期文明戏一开始就显出了强烈的政治宣传色彩,或揭露社会黑暗,或反抗民族压迫。从一定意义上说,文明新戏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到五四前期,文明新戏走上了堕落、衰亡的道路。
2、现代话剧建设期
五四时期,话剧运动再次兴起。主张:一以戏剧为改良人生的工具;二是要求戏剧反映现实生活;三是要求改造传统旧戏,以适应现实发展。1918年8月《新青年》发表“易卜生专号”。1921年前后,现代话剧正式进入建设期。
1921年民众戏剧社成立于上海,他们以提倡艺术新剧为宗旨,强调现代戏剧必须反映时代人生,担负社会教育并推动社会前进的任务,体现出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美学倾向。他们创办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戏剧文学刊物《戏剧》,并以此为阵地,批判传统旧戏和文明戏,译介外国戏剧作品和理论,为现代戏剧发展大造舆论。1924年,由洪深根据王尔德《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并导演的《少奶奶的扇子》的演出,对话剧的正规化表演提供了第一个范例。
爱美是法文amateur的音译,意为业余的、非职业性的。爱美剧指的是二十年代兴起的中国话剧的改革—业余戏剧。倡导者针对当时商业剧演出的弊病,提出“爱美剧”的口号。他们要求摆脱资本家的控制,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提倡开展非职业的小型话剧演出,“非营业性质”的业余演剧方针,以革除商业戏剧之弊端。1921年,陈大悲在《晨报》副刊发表《爱美的戏剧》一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戏剧常识,为人们提供了一把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后经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等的呼吁和推动,提高了早期话剧的艺术品位,对促进我国话剧的正规化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社会问题剧是适应“五四”时代精神的一种话剧形式。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深受我国剧作家的欢迎,形成了我国话剧“社会问题”写实剧的创作潮流。“社会问题剧”一时蔚为风气。除了表现爱情上的新旧思想道德的斗争外,剧作还从其他许多方面触及当时中国的社会弊端。许多剧本都是着眼于提出社会问题。剧本本身艺术性并不十分强,但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因而常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尽到了文学的思想启蒙作用。
3、湖南戏剧活动的历史
早在1916年,袁世凯复辟称帝、汤芗铭横行湖南,湖南学生组织全省学生联合会,各学校成立化装讲演团,奋起抗争、反袁驱汤,拉开了湖南校园戏剧演出的序幕。长沙修业学校化装讲演团、学生少年化装讲演团、青年白话剧团在节假日和群众集会上的演出,观众趋之若鹜、风靡省会。
“五·四”时期,学生爱国运动风起云涌,长沙麓山工校学生演出的《青岛风云》、省立高等工业学校演出的《亡国鉴》、湖南省学生会联合演出团演出的《救国潮》、《有志少年》、《为国牺牲》等话剧,在反帝反封建运动中推波助澜,书写了大学生戏剧的新篇章。
抗日战争前夕,校园戏剧再起风云:冻雨剧社、青春文艺社、逆流剧社等相继成立,话剧名作《名优之死》、《垃圾桶》、《雷雨》、《日出》……搬演上了长沙的舞台,湖南的学生戏剧以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国土沦丧、家破人亡,学生们丢失了课桌,更失去了学堂,爱国的青年学子以话剧为武器,唤起民众,同心抗敌,他们成为了湖南数十个戏剧抗敌演出队的骨干力量。全国解放以后,大学生戏剧在各高校生生不息,除了话剧,京剧、歌剧等戏剧形式也出现在校园舞台。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大学生戏剧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二、大学生戏剧类社团亲和力价值研究
大学生戏剧社团基本上是一种自发性的学生艺术类社团。
社团初创时期,往往是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相邀而结的小团体。以湖南农大虹剧社为例,湖南农大虹剧社在2002年6月结社时,发表了剧社的宣言: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着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来到一个充满憧憬和梦想的地方/组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他们喜欢戏剧,渴望表演,热爱生命/他们热情地对待生活,积极地面对人生/他们一起笑/一起泪/一起醉/他们永远年轻/他们能体会到别人无法经历的多彩人生/他们痛并且快乐着/洒脱并且真诚/他们用一颗颗鲜活跳动着的心/营造着一方纯净的土地/一片美丽的天空——虹剧社。”
剧社之所以取名为“虹剧社”,是因为当时发起成立剧社时是七个人,所以取之为“虹”,意为“七彩”,也希望能预示着剧社能够发出七彩的光芒;剧社的英文名是“Home Theatre”,“Home”是“虹”的音译,也象征着剧社就是一个家。
1、从内容上看,话剧比影视艺术对生活的提炼和典型化的创造更有艺术品质。
纵观今日的校园戏剧,蓬勃发展之势丝毫不逊色于当代正规话剧进程,可以这么说,校园戏剧是与正规戏剧并行的并具有独立风格的一种非正规戏剧形态。它带有正规戏剧所不具备的勇敢的开拓性和单纯的非功利性,这些都是戏剧艺术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学生演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这种学习比课堂上、课本里学到的东西更多、更直接。生活在校园中这个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学生们带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他们希望倾诉自我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也希望自己的见解能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并认同。于是话剧便应运而出,成为了学子们众多选择中最具诱惑力的一个。富于表现欲的年轻人自然愿意融进话剧,走上舞台。当然,不可避免参与戏剧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目的,为艺术而献身似乎也不能一概而论。然而,也就是这样一群活跃在各大高校中以及高校之外的矢志不悔的青年们,他们用他们的方式赋予了校园戏剧丰富的内涵意义,并让这一“业余”的艺术呈现出比之专业戏剧更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趋势不仅反映在戏剧精神本身,也体现在了校园戏剧整个运作之中。
2、从主体来看,校园话剧以学生为主,特别是非专业话剧,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校园戏剧正因其独特的优势及蓬勃的发展态势为戏剧爱好者们尤其是业余人士所看重,构成推动校园戏剧力量主体的大多是高校中酷爱此道的学生,也有许多已经毕业然而怀恋校园爱好戏剧的年轻人:他们把自己的激情和梦想寄托在戏剧之上,在舞台上挥洒着年轻的心。这些人大多没有进过专业的戏剧院系,有的甚至根本来自于理工科,但正如球迷不分男女老少一样,戏剧也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了这些爱好者。他们的戏剧可以说是业余的,但正因如此,他们的戏剧也就更“民间化”,各种“学院派”想也想不到的戏剧处理手法及舞台技巧在这些人的手中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也许摆脱了程式及流派的束缚,才能保证新的诞生,这一点正是校园业余戏剧所独到之处,活跃在高校剧坛上的各个剧社之中,来之于各种学科,拥有各种思维方式的年轻人形形色色,他们共同为校园戏剧添砖加瓦,使得它得以极大的丰富。构成校园戏剧中坚力量的还有一些热心于此的艺术家和传媒机构,在一些校园戏剧传统优良的学府之中,校方积极支持剧社活动,也能为之邀请到一些知名导演,老艺术家参与校园演剧活动,例如戏剧界老一辈导演郦子柏、顾威等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曾几度亲身前往高校,与学生演员同甘共苦,排演大戏,校园戏剧的繁荣与他们的无私奉献是紧密相关的。但老导演们的剧作大部分属于严肃题材,与此相比,年轻导演们的构思似乎更新潮,更先锋,当今正红的实验导演孟京辉和中央戏剧学院的一些青年教师也是校园戏剧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风格更能吸引年轻学子,也更易为青年学子所接受。无论是老是少,这些专业导演们均看到了校园戏剧所蕴藏的强大潜力,他们愿意也甘心在这块土壤之上播撒自己的戏剧理念,真正为自己而不是为票房排演话剧,这也正弥补了校园戏剧一些技巧上的不足,令校园戏剧彻底摆脱商业因素的羁绊而前行。学生们接收着各方面的诱惑,有时极轻易地会白白葬送自己的劳动成果,校园戏剧人们需注意此点,以免重走文明新戏的老路。
3、从表现形式来看,戏剧类社团更能表达当代大学生的想法,能够更自由的挥洒自己的情感。
我们以话剧形式为例,在话剧形式中,大学生比较推崇西方现代派戏剧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如贫困戏剧、先锋戏剧和荒诞派戏剧等戏剧样式。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有:
1、现实主义的戏剧对创作有较高的要求,大学生戏剧的创作水平还达不到这一要求;形式的选择能够掩盖自身戏剧艺术和技术的不足。
2、大学生比较崇尚哲理、不喜平庸,而西方现代戏剧能满足大学生的这种创作需求。
3、这种艺术形式对时空的处理较为自由,在条件十分简陋的剧场中照样能够演出,比较符合大学生戏剧社团的经济状况。
对这类话剧形式的喜爱和推崇,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自身情感、自由的无限崇尚。同时,这类话剧形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使得大学
生的精神境界在话剧中得到升华。
三、戏剧类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用
高校大学生社团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营造丰富多彩、自由民主的大学文化,实现大学的培养目标的需要。而戏剧类社团虽小,却能反映出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水平,更是大学生为培养话剧能力,开拓知识面,调整知识结构,挖掘潜能,发挥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也是课堂教学在实践中的延伸和补充,补偿并发挥着课堂教学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对实施素质教育、繁荣校园文化、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大学生服务社会功能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戏剧类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1)思想导向功能
思想导向功能是戏剧类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功能,,依托于戏剧知识快速普及,戏剧的思想导向功能日益彰显。教育者可以在通过戏剧,表演出学生最关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使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具有积极性。同时,教育者还可以将自己欲传授给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引导等方面的教育观点, 在戏剧上辅以相关教育实例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地教育, 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2)师生交流功能
教育行为的本质行为是师生的交流行为,只有教学双方之间以精神客体为中介不断深入广泛交流才能够切实将教学深入开展。师生之间的沟通,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形成主体人格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师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但戏剧为师生间的交流提供了更为亲密、感性的手段。
2、戏剧类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1)促进学生的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话剧的应用可以为学生的协作学习提供必要的交流平台, 在话剧编排、排演中协作小组的同学可以通过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可以发挥社团学生干部自主管理能力强的优势。
2)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观念。
戏剧社团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离不开教育者思想观念的更新, 唯有其观念伴随时代同步发展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戏剧社团,作为新型的大学生组织,不仅仅是大学生培养兴趣的群体组织,而是有不可替代的思想教育功能,但是在运用过程中应注重操作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因此,在加强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的同时更应加强对戏剧类社团的管理与提高。通过话剧等形式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姻,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但是,任何精神活动的进步都应该以人们思想观念进步为保障,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担当戏剧类社团管理者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必要而迫切的任务。
第二篇:中学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究(青年与社会)[范文模版]
中学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究
一、作者简介:刘向辉(1991—),男,汉族,河南省上蔡县,教育
硕士,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
二、邮寄地址: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建设路46号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二号楼234宿舍。邮编:453007;收件人姓名:刘向辉;联系电话:***;邮箱:819109941@qq.com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学社团建设异军突起,校园社团活动如火如荼。作为学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社团不仅是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重要补充,而且对于中学政治教师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中学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学社团是依据中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由中学生自发形成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学生组织。它具有丰富中学生校园生活,繁荣中学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对中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探究中学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利于我们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利于使广大中学生形成符合我国社会主义q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
一、中学社团的内涵及分类
(一)中学学生社团的内涵
《教育大辞典》对学生社团的界定是:“学生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各种群众性文化、艺术、学术团体。不分年级、系科甚至学校的界限,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组成。在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开展各种活动。目的是活跃学校学习空气,提高学生自治能力,丰富课余生活;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1]
就中学生来讲,学生社团是在中学校园里依据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特
点,按照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建立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学生组织。其具有组织自发性,内容广泛性,形式多样性,活动创新性等特点。
(二)中学学生社团的分类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学生的发展需要,也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学生社团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学校园中的社团种类也越来越丰富,按照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种。
1.理论学习类社团
注重经典理论研究,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探讨哲学,政治,历史等知识,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开展演讲、辩论,专题讨论等形式,对某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为学生提供一个最广阔的思想交流平台。例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纵横社就是中学理论学习类社团的典范,其设计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为中学有识之士提供了一个碰撞思想、提高能力的空间。
2.科技创新类社团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如火如荼,新技术,新发明方兴未艾。在基础教育领域科技创新类的社团也异军突起,此类社团倡导思行合一,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有的甚至和市场相结合,还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比如各种航模社,科技社等等。
3.文化艺术类社团
此类社团是参与人数最多的社团,它的活动内容也丰富多彩。包括各种文学社、音乐社、舞蹈社、话剧社、演讲社、辩论社等等。一般是由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发组成,是中学校园社团构成的主力军,通过这类社团可以很好地提升个人气质和文化修养,在中学阶段接受过良好文化艺术训练的学生一般走向大学后更受欢迎。
4.公益实践类社团
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公益活动,进行社会实践,树立学生的社会公德心,使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此类社团组织形式多为校内公益实践,也有学校或者政府组织的校外实践,是不可多得的锻炼平台。
二、中学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价值观念传播功能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对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介绍,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他们形成爱国爱党,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在中学社团活动中特别是理论学习类的社团活动中,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理论研究、讨论,可以培养他们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
(二)创新思维启发功能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2]各式各样的航模社团,发明协会开展的各种科技活动,对于拓展中学生的视野,完善中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启发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获得了科技创新上的成功之后会更加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学生提供更多新的可能性和更加广阔的天地。
(三)个人全面发展功能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们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重要理论依据,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在中学各种文化艺术类社团中,很多学生经过文学和艺术的熏陶变得更加有内涵和气质。例如在中学参加美术社的同学就具有很高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这样的人往往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心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远远看起来有总高雅、恬淡的气质。
(四)公德意识培养功能
中学思想政治课以公民意识的培养为重要内容。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3]当前随着经济社会急速发展,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之间的交往,交流也更加频繁,同时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例如当前出现了“扶不扶”等现象,这就使得社会公德在协调相互关系方面的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在中学公益实践类社团举办的活动中,对于培养中学生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以教师课堂灌输为主,常常因为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内容呆板而导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应当把握住中学学生社团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利用学生自发组织社团活动的机会,巧妙灵活、不失时机的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社团活动过程中完成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内化。
参考文献
[1] 赵瑞情.中学社团生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2008.[2] 薛璐.中学生社团活动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素质作用的影响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01):110-113.[3]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10).
第三篇: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就必须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其深刻理解和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其价值的必经途径。
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把握,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才具有现实意义。马克思和毛泽东都强调理论本身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他们都明确指出,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要通过一个中介——人。也就是说,要掌握群众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而理论要掌握群众,除了理论本身要具有科学性之外,毫无疑问还要靠宣传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物质力量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人民群众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积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要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广大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二、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环节
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将其视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将其看作党和完成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中心环节是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高度概括。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不懈、深入持久地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多方面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其他方面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所有这些方面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的,都从特定放方面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的能动性地位表现为,它通过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提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们更好地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而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功能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所特有的,是中国特色主义事业其他方面所不可取代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因为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人去做,都需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高人民的工作积极性;否则各项事业不仅难以做好,而且还有可能出现干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
因此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做业务工作时,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意思想领先,充分发挥先进思想和革命精神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巨大能动作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入到业务工作中,结合业务工作一道去做。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经济、技术等业务工作而孤立地进行,否则就易陷入空头政治的境地;经济、技术等业务工作更不能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否则就会迷失方向。
只有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保证经济工作、技术工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才能真正调动广大干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圆满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任务。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而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和中心环节。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而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思想道德建设,就没有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全体公民,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就是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主要承担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同样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地位。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人为己任,这一任务理所当然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大力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为完成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创造条件,才能顺利完成培育四有新人的历史任务。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措施。教育科学文化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表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但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自身并不能决定自己的性质和方向,只有通过教育科学文化部门的党组织开展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从而实现党的思想政治领导,使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保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由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四有新人,因而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最终都必须围绕着人来展开。而培育四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因而我国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内在地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既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要靠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其发展方向。
无论是在思想道德建设中,还是在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都占有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刻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应科学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定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和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积极的有利的作用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
个体性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个体产生的客观影响,表现为个体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个体性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直接表现,可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功能。
社会性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发挥的客观作用,具体地说,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发生的作用,表现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等。
个体性功能
1.个体生存功能
定义: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个体遵循客观规律、服从生存准则以便求得更好的生存状态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人为了生存,就必须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在此基础上,才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物质需要的满足,既是人生存的基本要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人自身的生存需要决定了人具有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思想政治教育应尊重和理解人的这种追求,通过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不断改善人的生活条件,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然而,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告诉我们,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物质需要固然十分重要,精神需要也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人的社会性特征的重要表现。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人的物质需求追求的尊重上,而应引导人们实现从功利物欲到精神境界的升华,努力提升人的精神品质。
人的生理需要满足的方式,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人的意义世界的构建,更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一种既教人以生存手段和技能,使人能很好地把握物质世界,又教人以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使人能自主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应是这两方面活动的协调与统一。建构人的意义世界是人类生存的内在要求,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意义世界的建构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人的物质生活正常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解和掌握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等,这些观念、原则、规范看起来是约束个体的异己的力量,但正是这些异己的东西才能够使个体在社会性的生活中生存下去,也正是这些东西赋予个体以力量,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其作用。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追求社会和个人的功利性需要,而人特有的反思性品质会使自己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生命与精神世界的内在联系,并努力建立这种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促进人进行这种反思的重要力量,也是这种反思的重要方式。
2.个体发展功能
定义: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人的品德、促进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导政治方向。就是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等方式,将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方向上来,即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及其他方式,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促使受教育者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体说来,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目标导向,即确定明确而具体的奋斗目标,引导受教育者向目标前进;
二是政策导向,主要是通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提高其认识,规范其行为; 三是舆论导向,即利用赞赏、激励、批评、监督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一种强大的导向力、约束力。通过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就能较好地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第二,约束规范行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向受教育者传导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通过肯定、褒奖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否定、批评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就能较好地实现对受教育者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法治观、道德观,引导受教育者自觉遵循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从事创造性的活动。
第三,激发精神动力。激发受教育者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既要靠合理的物质激励,又要靠有效的精神激励,要靠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和手段:a.民主激励b.榜样激励c.情感激励d.奖惩激励
第四,塑造个体人格。思政教的重要功能在与塑造社会成员个体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形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健康的心理品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以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
提高受教育者的意识;提高其适应和改造客观环境的能力;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结合教育学)3.个体享用功能。
定义:是指思政教育者能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和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并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和幸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思政教通过发展和完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①一个方面满足人的精神需要。②人的良好思想品德是一种把握现实世界的能力,其特点是从人的善恶观念,也就是从内在尺度上把握现实世界。这种把握不仅表现在对善恶是非的认知上,而且更主要地表现为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至善上,即表现为道德世界结构的方面。社会性功能
1政治功能
定义:是指思政教通过培养具备良好思政素质的受教育者以推动政治发展的作用。
a.传导主导意识形态,调节社会精神生产。统治阶级要使自己的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必须加强对社会成员的思政教,以使其思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进而调节社会的精神生产。
在我国,思政教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人们的思想,整合社会的精神生产要素,从而实现对精神生产的导向和调节;同时,还要揭露和批判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思想,取缔和遏制不健康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从而使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直接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服务。
b.传播主导政治意识,引导受教育者的政治行为。思想与行为的关系,加强主旋律教育。c.沟通社会信息,确保社会的有机联系,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一方面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使受教育者将马克思主义和先进文化内化,认同并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另一方面还要倾听受教育者的呼声,并将受教育者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有关部门,使之成为领导决策的依据。2.经济功能
定义:是指思政教通过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参与经济活动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作用。
a.思政教是经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可靠保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思政教,是我国经济建设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保证。在经济活动领域,思政教通过帮助社会成员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提高其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就能有效地确保我国经济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b.思政教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物的要素虽然是生产力的基础因素,但它只有被人所掌握,才能形成现实的物质生产力,因而人的因素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因素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劳动劳动积极性(通过智力因素间接作用于生产资料);二是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劳动者的智力因素,直接作用于生产资料)。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思政教就是提高劳动者思想道德素质、调动受教育者工作和生产积极性、主动性的工作。
c.思政教是营造经济建设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重要手段。
思政教营造社会环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探讨思政教对社会生活的调节以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1)心理调适。(2)人际关系调适。(3)情绪调控。(4)利益关系调节。3.文化功能
定义:是指它对社会文化及其发展所发生的作用。从文化的运行过程来看。a.文化传播功能。
一是社会通过思政教等形式传播思政信息和主导意识形态,促使受教育者接受社会主导文化的价值观,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模式;
二是受教育者个体通过学习、模仿以及社会实践等形式获得思想道德知识,形成一定的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及其制约下的政治行为。
b.文化选择功能。
主要是通过批判地吸收文化这一方式完成的,具体地说,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思政教目的对传统文化与外域文化批判地借鉴吸收,有选择地加以传播,使其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符合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首先,思政教育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提高文化选择的自觉性; 其次,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创造性地转化,加强对西方文化的理性借鉴和批判改造,即要积极主动地对各种文化现象、文化因素进行科学分析、鉴别、筛选、利用;
最后,要加强对受教育者文化选择的引导,注意提高其文化鉴别和选择能力,使其在文化交流和冲突中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c.文化创造功能。
思政教通过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就能有力地推动文化的创新。同时,思政教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对政治文化、伦理文化进行整合、创新,并以最恰当的方式向受教育者传递,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文化的创造过程。4.生态功能
a.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生态意识。
b.引导受教育者遵守生态法规,调控生态行为。c.引领生态思潮、创新生态文化。d.鼓励绿色消费,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
总说(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性)
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方法的运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赫尔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根本的问题。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换言之,是教育者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的一种期望和规定。
是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不是单一的,而是集合的,是一个目的体系,可以依据一定标准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解,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和层次。按地位可以分为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
2.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正确认识思想中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的、终极目的。它是比较原则的,不具体的,既没有明确规定达成的标准,也没有明确规定在多长时间内实现,它只是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向。根本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是长久起作用的目标,它是团结和动员全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受教育者共同奋斗的旗帜。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活动都要向这一方向发展,都要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但这并不是说根本目的就是虚设的、不起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性质:以共产主义为方向,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品德,是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活动。
3.我国(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人们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人们其他素质发展的保证,也是人们发挥现代化建设积极性的内在基础。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更好地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人这个中介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即通过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各方面社会活动而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只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使受教育者更积极、更主动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才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准备更充足的条件。
4.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确立的主要依据
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各个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平衡的,这就要求我们抓住主要因素,恰当地确定思想教育的目的。
(1)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其发展水平(社会角度)
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是确立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素质)创造了条件,也对人的各方面发展提出了要求。最终为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生产关系以及形成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其产生着直接的决定性影响。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目的反映了统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积极性。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要根据党的奋斗目标来确定,保持一致。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不同阶段党的奋斗目标来确定自己不同时期的目的。同时各领域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各有不同。各领域各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必须与党在该领域的奋斗目标一致,以便使各领域各部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落到实处。当前要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基本路线;总任务;三步走;共产主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个体角度)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直接作用于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和了解受教育者的需要。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遵循人的需要发展的规律,才能获得根本的动力支持。教育对象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丰富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精神需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已内在地包含着满足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需求的内容,具体目的也必须考虑这一因素,这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内在要求。
其次,必须考虑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分为不同种类不同层次。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特别是具体目的时,要充分考虑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状况之间的紧密联系,考虑受教育者的接受可能性,以更好地引导受教育者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实际确定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的,以使教育目的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5.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内涵: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的特定责任。
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分为三个层次:根本任务、一定时期的主要任务、具体任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贯穿于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统领作用,它规定着主要任务和具体任务的方向;具体任务和主要任务的完成,又推动着根本任务的完成。)
6.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的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承担的最重要的责任,是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需要完成的基本工作。7.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8.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四有新人的基本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有理想)第二,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
引导人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就是要帮助人们形成接受和顺应社会变革的心理,“与时俱进”的意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开拓拼搏的精神,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正义感等。两点。一是:接受和顺应社会变革的心理。二是:强烈的责任感。
第三,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有道德)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应循序渐进,应注意层次性。
首先,要引导受教育者用社会主义道德准则要求自己。做到五爱,促进人与人之间形成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职业等道德。
其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要认真宣传和大力倡导共产主义道德,引导受教育者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应该自觉践履共产主义道德。
总之,在开展道德教育时,教育者要注意把握道德及道德教育的层次性,注意针对性,以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荣辱观教育
第四,增强受教育者的法治观念。(有纪律)
第五,引导受教育者养成重视教育的态度,主义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社会发展的高度,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到,个人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工作和生活,而且是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当从个人全面发展的高度,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到,个人较高的文化知识素养既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表现,也是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需的。9.思想政治教育确立的依据:
第一,培育四有新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全人类宏观)
第二,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来说)
第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条件。(发展的目标)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述重点)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既承认人有受外部世界决定的一面,又认为这种决定不是最终意义上的决定;人在既定条件下是能动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是指导思政教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基本理论。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是指思政教活动以及思政教对象的思品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特殊的环境系统只有当它对思政教活动和教育对象的思品产生影响时,才会被看作思政教环境。由整个环境中那些与思政教活动和人的思品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联的因素所构成的。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
①复杂性:a.(从内容上看):是不同层次、类型的环境因素相互联系构成的一个立体、动态的环境体系。b.(从作用上看):影响具有多重性和多样性。c.(从对象出发):不同的教育对象对环境影响的选择和适应存在较大差别。
要求思政教加强对环境的调控,既要“长善”“扬优”,又要“救失”“汰劣”。要充分利用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使其与思政教形成正相关关系,实现两者的相互强化;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抑制和克服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削弱其与思政教的负相关关系,使思政教排除干扰,健康运行。②动态性:a.环境的各个要素及其互动关系始终处于变化运动中;b.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推动思政教环境发生变化。
③特定性:思政教活动是在具体环境里进行的,思政教总是在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一定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组织环境中进行的,受教育者的思品也更多地受到这些具体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只有从环境的特定性出发认识和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④可创性: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变和创造环境,是思政教环境区别于一般社会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a.思政教环境可强化或者减弱环境的某些影响。b.思政教可以积极主动地营造小环境。
思政教环境按照覆盖范围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宏观环境的定义:是指对思政教总体活动及全体社会成员发生影响的因素。包括……….微观环境的定义:是指对思政教活动和教育对象产生直接影响的具体环境因素。包括………
3.宏观环境对思政教的影响及优化 4.微观环境对思政教的影响及优化
第六章思政教过程及其规律
1.思品的定义:是人们在一定思想指导下,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思品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其构成要素十分复杂,需要对其结构进行认真分析。
思品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具体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具有稳定倾向性的多维立体结构。
①心理子系统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因素。人的思品是在一定心理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a.心理因素是人的思品形成的发端。b.心理因素是人的思品形成的条件。C.心理因素是人的思品形成发展的动力。
②思想子系统包含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等。在思品结构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a.思想因素是思品的社会内容。(思想与社会关系的关系)b.思想因素是思品的核心要素。(思想观念制约着心理,决定人的心理的方向和内容,同时又支配着人的行为;思想是联接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纽带。)c.思想因素决定着思品的性质和方向。(思品的主要内容—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等都不是抽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从总体上决定人的思品的性质、面貌和发展方向。)
③行为是人的思品的外显形式。a.行为是人的思品的外在标志。(综合地反映其思品的全貌。)b.行为习惯是人的思品的客观内容。(个人的个别行为具有一定偶然性,不一定反映其思品全貌;但一定的行为持续不断反复进行,就会成为习惯,而习惯就就集中地表现出一个人的思品全貌。思品最终要落实到行为习惯上,行为习惯是思品的客观内容。C.培育良好的思品行为及其习惯是思政教的归宿。(必须将人的品德行为的引导、行为习惯的培养纳入思政教过程中。)三者之间的联系。
2.人的思品形成发展规律概括为:人的思品是在主体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部环境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①人的思品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
a.人的思品既非与生俱来,也并非环境因素在个体身上的消极反应,而是在主体实践的过程中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b.外部环境因素虽然对个体思品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但受教育者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影响的个体,而是作为能动体在与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c.不同的个体在面对环境影响时发挥着不同的能动作用。因而不同个体的思品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甚至不同的方向发展的情形。
d.外在环境因素对主体是否产生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关键不在于环境因素本身,而在于接受者本身的主体因素,在于主体对环境因素的选择、吸收状况,在于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状况。
e.在人的思品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主客体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是在主体社会实践基础上实现的。
②人的思品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
a.主体内在的知、情、意、信、行诸因素在发展方向上由不一致到渐趋一致,在发展水平上由不平衡到基本平衡的矛盾运动。(一般情况下相互协调,但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和主体内在心理因素的复杂性,其并不完全一致和平衡,矛盾,知行脱节、情理冲突,教育者的责任,正确处理矛盾,变化,向高水平发展)。
b.主体当前对一定社会要求的反映同原有思品状态之间的矛盾运动。内部品德环境(原有的思品状态),外部影响→主体通过活动和交往接受外部影响→思想矛盾运动→形成内部品德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涵: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品要求和受教育者思品形成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品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是促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思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相区分)。
4.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3)P137
联系思政教的范畴和第七章的内容
5.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
①思政教过程的基本矛盾(根本矛盾):一定社会的思品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品水平之间的矛盾。
思政教过程的基本矛盾通过一系列具体矛盾表现出来(表现为许多具体的矛盾形态)。
②思政教过程的具体矛盾:
(1)思政教育者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a.教育者由于自身思想水平、认识能力、思维方式与实践经验等因素不能全面完整地把握社会要求,有时甚至在无意识中曲解社会要求。(通过个汇总途径提高思政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不断更新观念,使他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要求。)
b.少数教育者内心并不真正认同教育要求,仅仅是出于职业要求而例行公事地开展教育活动。(提高思政教育者的思政觉悟,使他们更好地认同社会要求。)(2)思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a.是人格引发的矛盾b.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引起的矛盾c.行为方式不同、个性的差异。(提高思政教育者的人格修养,帮助其改善教育方法。)(3)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a.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不一致。b.受教育者个体经验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c.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完成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性之间的不一致。(4)社会环境与思政教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
(5)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方式(条件)之间的矛盾 6.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1)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品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 张力:在思政教活动中,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品之间应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即教育者所提出的教育要求要适当超越受教育者目前的思品基础,有提升其思品水平的可能,同时这一超越又不能高到受教育者经过努力也难以达到的高度。这是由思政教培养人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2)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是揭示两者之间的联系及其互动趋势的规律。联系教育者的客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3)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两大方面因素的影响:a.教育者所施加的自觉影响;b.社会环境因素的自发影响。
注意抑制和消除社会环境因素的消极影响,利用并强化其积极影响,使之与思政教主体的自觉影响协调统一起来,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政教氛围,促使受教育者的思品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第四篇:论篮球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论篮球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On the basketball culture func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篮球文化是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学校教育过程中产生、演变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从1891年篮球在美国学校诞生起,就与学校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篮球运动是大学生们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在高校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着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积累了很多有效的经验。
篮球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篮球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具有一定功能作用的交叉学科文化。它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而且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崭新载体和重要保证。论文试图系统深入地从篮球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入手,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篮球文化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理论并做了详实论述。同时,分析当前篮球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篮球文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措施,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加以阐述。
第一部分,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概括性的论述了从篮球文化 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独特作用。还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状况和篮球
文化内涵的研究现状以及体育文化与篮球文化对学生思想教育功能的研究状况,为论文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阐述了篮球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和研究意义,从篮球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系入手,系统的分析了篮球文化的内 涵。
第三部分,阐述了篮球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要内容。从五大方面全
面论述了篮球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四部分,概括的分析了篮球文化的特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持久的渗透
性、交融的异同性、独特的实效性、教育的全面性、稳定和持久性。
第五部分,阐述了发挥篮球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的必须面对的问题,主要分
析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面的问题和球场暴力的问题。
第六部分,提出了篮球文化思想政治功能实现和措施,包括物质文化、行为
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作为文化范畴的篮球文化,这四者之间相
互交融,相互渗透,构成了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影响力。关键词:篮球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大学生
Abstract Basketball culture in 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human life and the course of school education have evolved out of a cultural phenomenon,from basketball in 1891 the school was born in the United States,starting with the school closely linked to education.College basketball is the most popular sport,one in basketball in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daily life.The 21st century,the countr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playing a party's fine tradition and political advantage.Over the year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the cause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and did a lot of work and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accumulated a lot of effective experience.Basketball culture,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basketball edu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It not only enriches the ba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he school activities to provide a new carrier and an important guarantee.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depth from the system of basketball cultur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nctional approach,by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studies,the first time in the“basketball culture functions of the ma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has done a detailed theoretical exposition.At the same time,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basketball culture and the stat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culture of basketball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s.Closely around the theme of the article, to be described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The firs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a general discussion of the basketball culture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que role of the function.Also analyz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situation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basketball and the sports culture research with the basketball culture 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 research for the thesis provides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The second part of the basketball culture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unctions of the meaning of meaning,from the basketball culture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rting point,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basketball culture.The third part of the basketball cul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main content.From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the five major aspects of basketball culture,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fourth part analyzes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ketball culture.Times with a sharp and lasting permeability,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integration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a unique,comprehensive education,stability andsustainability.The fifth part to play basketball on the cultural fun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must face,the main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sustainability.The fifth part to play basketball on the cultural fun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must face,the main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problem of soccer violence.The sixth part of a basketball cul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and measures,including the material and cultural,behavioral and cultural,institutional culture and the spirit of the four dimensions of culture.As a basketball culture to culture,this among the four cultures,the mutual penetration,constitutes a campus cul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pecial influence.Key words:Basketball cultur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Students
1引言
1.1选题依据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丰富知识和扎实的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围绕国家提出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其中就包含了和谐校园的建设,要建设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校园,这很大程度取决于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与校园的和谐,必须先造就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和健康的心理,能合理的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做到融入自然、融入校园、融入社会。英国人类文化学家爱德华·泰勒曾提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社会中所得到的一切能力和习惯。文化的含义丰富多彩,众说纷纭,但是也有一个大致的共识,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化、宗教、传统习俗、制度的一种复合体。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着人,文化的重要产物就是人本身。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并且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受到它的熏陶,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情感意向、性格特征、价值观念、生活心态和生存意识。文化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两个方面。
篮球运动是一种文化,是社会文明发达的标志,是现代科技与人体活动的结合体,其对抗拼斗形式已进入技艺化、立体化、综合化、智谋化的阶段。在高校里,篮球运动是大学生们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CUBA联赛、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NBA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以及姚明在大学生当中人气的迅速提升,使篮球文化在高校里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篮球运动可以锻炼身体,充实闲暇时间,调节单调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体验到篮球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顽强拼搏、刻苦训练、同心协力、遵守规则等优良品质。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正是在“努力拼搏,不断创新,战胜对手,成为强者”的信念中潜移默化,这种文化特质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篮球运动本身有着很多与其他体育项目一样的能够改善人体生理、心理、意志、性格、气质的特点。首先,篮球运动是一种高强度、高负荷的运动项目之一,长期参与篮球运动能够让人体适应并能够承受较大的生理负荷,从而达到将强身健体、改善人体的活动能力和协调力的功能,同时也使人体的各项内循环指数都有明显改善,如心率、肺活量、血压、心血管能力等等。第二,篮球运动能够优化人的心理,特别是面对挫折和压力的适应能力有着明显提高。第三,篮球运动能够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如坚韧、守纪、吃苦耐劳、不服输、团队合作等体育精神。最后,篮球运动还能够改变人的性格和气质,受篮球文化的影响是主要因素,其次篮球运动的人际交往是非常频繁的,与各种各样的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群交往的时间长了,就是使自身的性格和气质有所改变,这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篮球运动体现出来的教育功能,不断的提高和丰富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不断推进校园文化,为学生以后报效祖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着校园的和谐发展。1.2研究现状
1.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状况
一直以来,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新的现实环境的研究比较活跃。通过论述新的时代背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面临的新问题,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思想和理论都在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中。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纲领实施以来,学者们做了很多研究,发表了很多论文。很多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己经敏锐地注意到,我们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在构建和谐校园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著颇多,很多都具有价值性和可行性。
如西南师范大学教授黄蓉生教授在《21世纪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一书中认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以青年大学生发展为基础的理念,把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原国家教委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冀生研究员在《以人为本与教育创新》一文中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延续和发展,而教育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延续和发展是通过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人来实现的。因此,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华中科技大学赵敏博士在《终极关怀:当代大学德育的最高目标》一文中论及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时提出:“要构建一个合理的德育目标系统,从学生身心的特点和其发展成长的规律出发,根据其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适应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具体的培养目标。”程幼鑫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一文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人,将以和谐个性为目标的心理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点内容有利于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德育人,更加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价值。”邹元元在《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到大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会发展的程度。高校肩负着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必将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刘锋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是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需要,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沈晓华在《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析》认为作为能够发挥学生自主性异军突起的学生社团,无疑将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陈肖东在《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为音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孙海燕在《论我国新闻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指出新闻传媒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大作用,新闻传媒的即时性特点,对同一内容或观念反复传播,利用新闻传媒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具有全民性;另外,利用新闻传媒生动、具体、形象的特点,通过渗透、感染、熏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1.2.2篮球文化内涵的研究现状
国家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元伟在《打造篮球文化构建和谐篮球》的演讲中指出:关于什么是篮球文化,目前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初步认为,所谓篮球文化,是指观赏和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凝结,是篮球运动的知识、技能、习俗和制度的总称。其核心是篮球价值观的群体共识,其实质是篮球运动的“人化”和“化人”。关于篮球文化的构成,我们认为,篮球文化既包括篮球参与者的观念文化,也包括篮球参与者的行为文化;既包括意识形态的软文化,也包括物质形态的硬文化。就篮球运动自身的特点而言,篮球文化至少包括篮球竞赛文化、篮球娱乐文化、篮球观赏文化、篮球历史文化、篮球用品文化五个方面。就当前的工作而言,我们急需打造的篮球文化包括以团结、协作、拚搏、奋进为主要内涵的国家队文化、以培育品牌为核心的联赛文化、以促进轻松和谐、文明观赛为主要内容的球迷文化、以传承篮球历史为主要内容的博物文化,以及以提高篮球运动从业者素质的篮球人文化。谭朕斌的《浅论篮球运动的文化特征》一文中指出篮球运动是一种文化,是社会文明发达的标志,是现代科技与人体活动的结合体,其对抗拼斗形式已进入技艺化、立体化、综合化、智谋化的阶段。现代篮球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和人体发展相融合的一种特殊方式。金赛英在《论篮球运动的文化内涵》将篮球运动作为文化现象来考察,它外在表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其不仅与舞蹈等其它身体符号有所不同,且有别于同类的运动项目。篮球运动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及自我实现与发展的关怀。李颖川,孙民治在《新视角下的篮球文化内涵、现状与趋势的再研究》认为篮球文化也是:世界各地域人群,通过从事篮球活动过程,围绕本体特征不断总结、创新、发展形成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物质与精神的内容与形式方法的总称。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反映时代演进水平的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而这种文化的内容、内涵丰富多彩,它包含人的思维方法,行为形象、社会制度特点、竞赛形式手段方法,及其它综合保障因素,核心是物质与精神的价值现象。北京体育大学博士郭永波在《篮球文化的理论框架构建》研究中定义篮球文化为:从广义来说,隶属于体育文化的范畴,以篮球运动为表现形式,体现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观的社会意识,围绕篮球运动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来说,指通过篮球活动进而获得人的感受性、人的价值观,从而体现出篮球运动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使参与者的身、心和谐发展,以精神为核心的社会现象。
1.2.3体育文化与篮球文化对学生思想教育功能的研究状况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阐明:“体育运动不仅锻炼一个人体魄,他同心理学的关系与其它生理关系一样,能够影响人的悟心、性格和良心,因而,它是一副社会、道德的改良剂。”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就精辟阐述了体育特征:“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故夫体育非也,养乎吾身,乐乎吾心而已。段朝盈《谈校园体育文化中的德育教育功能》提到校园体育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个性意志品质,如勇敢、顽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困难的忍受能力等;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责任感和荣誉感等。张勇在《对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培养的探讨》中提到体育精神是体育的灵魂。它不仅可以满足人的某些心理欲望和精神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特殊的精神生活磨练,起到陶冶人、美育人、塑造人的作用。甄凯《篮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影响》中提出通过篮球运动绝大多数学生都树立了扎实、正确的人生观念;大学生在篮球运动过程中基本上能体现出自己的创新精神、拼搏精神、竞争精神、遵纪守法精神、协作精神等体育精神;大学生在篮球运动过程中能体现出自己的集体主义品质、公平竞争原则、责任感、组织纪律性等道德。马策《CUBA校园文化意义初探》中提到CUBA成功地将体育精神、道德风尚、科学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刘石在《传媒视野下篮球运动文化特征及其教育功能研究》指出传媒与篮球运动的广泛结合,使中国现代的篮球运动文化逐渐具有促进篮球产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改变人民生活方式提供政治见解、提升外来文化心理积淀、培养审美情趣和完善道德意识等多元文化价值。胡俊在《普通高校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程度与人格特质研究》的结论中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人格因素总体上要好于全国大学生人格常模,人格健康程度要好于常模。日本学者前川峰雄在《体育理论》一书中写道:“运动目的是培养他们恰当地进行生活应有态度和能力,求得人全面协调发展,培养民主的个性、个人独立性,对自己行为责任感,对别人的协作性,以及在生活中有良好心情、公正、信任感、承认规则和规定。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的了解,篮球文化内涵的分析,我们发现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存在着许多共同点,有着同一个目标——塑造人的思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充分体现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很多,也都能达到不同的效果,就目前所查阅的相关文献书籍,把篮球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尚不多见,所以本研究抓住两个学科的交叉点,对篮球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功能进行研究,从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途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促进篮球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高校培养大学生优秀的思想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如何利用好篮球文化这一载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的亮点,本研究将对这一领域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2.篮球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和研究意义
2.1篮球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和基础,也是其本质的外在体现和集中表露。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有目的的、有意识的能动活动,具有主观的能动性,具有多种特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不是无生命的存在,而是具有思考能力的人,是生活在特定文化时空中的独立实体。大学时期,是人体各个方面机能都很活跃的一个时期,而且日渐趋于成熟,形成了独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人说大学里面就是个大熔炉,进去的人都要经过精神洗礼,才能走向社会,同时大学生也像是一块海绵,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面努力的吸取水分,他们年轻、赋有激情、敢打敢拼,很容易接收新的思想,乐于趋赶潮流,高校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部分以理论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实事政策教育等等,毋庸置疑,这种教育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可以说大部分大学生对这个处于一个抵触的心理,只是被动的被灌输式的去接收,缺乏了主观的能动性,离开了学生的主观的实际需要,传统的教育模式就会显得惨白无力。
当今的社会正在飞速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形式,就业政策,价值取向,还有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都在不断的冲击着大学生思想形成,单纯的知识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走向社会的需求了,面对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需有新的方式,新的措施,篮球文化是新世纪以来是越来越活跃,很多大学生对篮球是乐此不疲,不仅仅是自身的参与,它的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虽然不能涉及到每一个学生,但是它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载体。
篮球文化与许多运动项目都有着许多相同的特性,具有竞技性、健身性、趣味性、娱乐性、社会性、集体性、教育性、商业性等,任何体育项目都是人类创造的产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智慧的结晶。因此流行时间长和传播范围广、影响深远的体育项目都包含着不同区域和时代中人们的体育情感取向和体育审美观念等浓厚的体育文化意味。研究者都可以围绕项目本身挖掘出许多有关该项目的体育文化规范,反映出项目与社会文化的较为有规律的发展模式。全球盛行的足球、激烈搏斗的拳击、令人迷惑的斗牛、令人神往的中华武术和气功、美国的四大国球-----篮球、棒球、橄榄球、冰球等等,无不可以围绕项目本身挖掘出一系列体育文化的内容。”作为现代体育项目——篮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特别是在高校里面,篮球文化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越来越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逐渐成为了高校里面参与人数最多,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同时它的存在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健康的心理。2.2篮球文化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篮球文化,目前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初步认为,所谓篮球文化,是指观赏和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凝结,是篮球运动的知识、技能、习俗和制度的总称。其核心是篮球价值观的群体共识,其实质是篮球运动的“人化”和“化人”。关于篮球文化的构成,我们认为,篮球文化既包括篮球参与者的观念文化,也包括篮球参与者的行为文化;既包括意识形态的软文化,也包括物质形态的硬文化。就篮球运动自身的特点而言,篮球文化至少包括篮球竞赛文化、篮球娱乐文化、篮球观赏文化、篮球历史文化、篮球用品文化五个方面。
竞赛文化,篮球竞赛文化包括竞技篮球的竞赛组织文化和竞赛制度文化。我国篮球竞赛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理念层面的文化,它反映出组织的核心价值观,那些能够持续成功的组织,尽管它们的经营战略和实践活动总是在不断地适应变化着的外部世界,但都保持着稳定不变的核心价值观。观赏文化,体育比赛是社会文化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社会需要的产物,即人参与和感受外部文化世界价值和意义的心理机制需要的产物。篮球运动最直接的魅力就在于它自身通过比赛所表现出来的观赏性。娱乐文化,竞技篮球比赛中球迷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正是有了中国深厚的篮球群众基础,才使我国竞技篮球的进一步发展蕴涵了巨大的潜力。篮球比赛前的宣传、鼓动和造势现场气氛所设计的各种节目,都吸引着场内外球迷的目光。比赛间隙的各种文艺表演,如篮球宝贝的劲舞,篮球吉祥物的憨态可掬等,都让观众觉得其乐无穷,享受篮球文化所带来的视觉盛宴。产业文化篮球运动的迅速发展最终直接体现在它本身的经济产业上,小到普通的篮球用品:一个篮球,一双篮球鞋,大到为篮球竞赛服务的配套设施,篮球场馆的布局与规划、篮球竞赛的转播、广告宣传等,从中折射出的文化信息直接影响着这个世界上热衷于篮球运动的体育爱好者们。依附于具有巨大影响力的NBA篮球品牌的许多企业从中获得的巨大的利润,他们把篮球文化很好的融合进了各种篮球运动用品之中。使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运动装备蕴含了迷人的魔力。历史文化,篮球自1891年发明到现在,已经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篮球运动在世界各地不断发展繁荣,产生了众多的篮球明星和篮球故事。从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区如火如荼的篮球运动,到解放后篮球运动在我国各地的普及推广,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的再次腾飞,1995年至今的中国男子甲A篮球联赛„„,从NBA、奥运会、世界竞标赛等世界最高篮球竞技水平的转播,到离高校最近的CUBA、大学生超级联赛,省市级篮球赛,各大高校的篮球赛,这些都是篮球历史文化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2.3研究意义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这是由它的重要性和现实性所决定的。因此,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是一个常新不衰的课题。然而篮球文化却有着潜在的实效性,篮球文化对于人们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本文着重分析篮球文化在影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起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在篮球运动中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和能力,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德,又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的全面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这对丰富高校体育文化生活,活跃高校校园文化也有着重要意义。高校是文化教育发展的摇篮,又是篮球运动开展和发展的主要场所,通过篮球运动去面对新世纪高校全面育人的目标是我们对高校篮球运动思想教育研究的意义所在。
3篮球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功能的内容
3.1培养优良的情操,塑造优秀品质
篮球文化在高校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它缓解了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焦虑,营造了轻松舒畅、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通过奥运会、世界锦标赛、NBA、CBA、CUBA联赛的电视转播和媒体的宣传,不断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内容,如:高校篮球文化节、篮球文化沙龙、宿舍篮球赛、三人篮球赛、篮球啦啦队表演、篮球艺术摄影、篮球知识竞赛等各种活动,不仅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观赏和享受篮球文化过程中得到身心的愉悦和满足,也使大学生体会到高校篮球文化的艺术美、音乐美、口号美等。篮球文化是陶冶大学生情操和审美观。
篮球运动的参与,在塑造优良人格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时候,自身的许多情感等到了迸发,塑造着良好的意志品质:坚韧、守纪、信任、勇气、拼搏等等。篮球运动具有多变性特点,体现在进攻与防守的变幻莫测,每一次进攻传球、突破投篮和防守抢断等,都需要运动员根据场上的形势进行观察、判断,果断地选择最佳时机,机会稍瞬即失,这对培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把握时机和果断处理问题能力具有启迪作用。篮球运动受地域性文化影响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竞技特征,美国NBA运动员表现为勇于进取、开拓创新、顽强拚搏的个性,为了赢得一场比赛、取得一个控球权都会全力以赴、积极争取,这与运动员良好的职业性格分不开。高校大学生对NBA比赛尤为喜爱,大学生可以从观赏NBA比赛中吸取乔丹、艾弗森等明星的勇敢、机智和果断等性格,也可以通过参与学校篮球运动得到意志品质和思想作风的锻炼,从而不断完善自己个性。
第五篇: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贯彻落实这一要求,要深入挖掘拓展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这已成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立德树人之源、全员育人之要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挖掘用好高校各门课程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之以大道、启之以大智,培养国之栋梁人才,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要,也是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其最本质的特征在于,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好高等教育所肩负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摆在首位。一所大学无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都必须始终围绕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来展开、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决定了作为大学最重要功能的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属性。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肩负着系统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其他各门专业课程都深深烙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理念、精神和信仰等。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研究中,离不开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辨明各学科研究方向、掌握科学思维; 在教学中,努力使各学科专业的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因此,挖掘用好各学科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加深学科理解、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偏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构建全员育人格局的内在需要。教育根本在育人,育人核心在育德。育德的内涵丰富、外延广博,既包括理想信念这一核心要素,又包括人格养成、文化素养、心理健康等诸多内容。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研究领域、讲授内容、教学方法虽不尽相同,但“传道、授业、解惑” 的要求是一致的。所谓全员育人,就是要使各学科的教师不仅作为教授知识技能的传道者,更是学生品格养成、品行塑造、品味提升的“大先生”。一所大学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从其发展历程看,都有其特殊的、漫长的演变历史,都有其不畏艰苦、勇攀高峰的代表人物,都有其追求卓越、不懈奋斗的光荣历程;从其学科价值来看,每个专业每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行业价值、历史内涵、文化诉求;从学科实践来看,每个教师都是学科理念的践行者,有其独特的学习经验、人生体悟、事业感受。学科理念、学科认同、学科能力、学科体验,是学生为人处世、求真悟道的终身财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传导因素。只有坚持不懈地把这些宝贵资源挖掘出来、运用起来、拓展开来,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能真正把全员育人落到实处。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实现大学教育“四个回归”的迫切要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高校要进一步转变理念,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四个回归”的教育理念,遵循了教育规律,立足大学教育职能使命,牢牢抓住了大学教育的核心内涵。然而,由于高等教育专业高度分化,更容易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轻育人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育德育人的初衷与使命。挖掘用好高校各门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为实现教育“四个回归”提供内驱动力、载体平台、有效途径。只有不断挖掘好、拓展好、传承好各学科的思政元素,坚持以立德树人统领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以及国际合作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四个回归”理念转化为现实行动、取得育人实效。
二、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紧扣教学、教师、教务三个关键挖掘用好高校各门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基础性的战略工程,需要同向发力、协同用力、群策群力。要紧紧扭住教学、教师、教务这三个关键,抓源头、抓过程、抓效果。坚持教学为基。《礼记·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是教师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和知识技能传授活动的总和,其重点在“知识”,目标在“学会”,根本在“认知结果”。在教学工作中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首先要把握好各学科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比如,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课程,要重点突出宣传阐释、解读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理工农医类专业课程,要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进取精神,把理论、知识、技能教育同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教育相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需要强调的是,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职责。其次,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要把握好均衡化和差异化的关系。教学有大纲、有计划、有检查、有考核,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规定动作,但学生在智力发展、学习能力、接受程度上是存在显著个性差异。要在均衡化教学和差异化学习中找到思政元素介入的契合点和着力点,把规定动作做到位,把自选动作运用好;要把握好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得到教书育人的成就感,获得职业幸福感,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求知问道的喜悦感、获得感。这两种感觉既是客观存在,又是主观感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要把握好能力化和素质化的关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传承知识、传授经验、传播精神,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做人、学做事、学做学问。各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拓展,引入学科发展演变等元素,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求索的空间,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坚持教师为要。教师是教育教学核心中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教师自信的建立是基础。欲育人先自育,欲言教先身教。要让学生信,教师自己首先要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和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理论与实践积累,我们已经到了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阶段。如何摆脱“言必称希腊”的怪圈、克服推崇“洋八股”趋向,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和学术话语自信,这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这种自信的建立,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应努力的方向,更是所有专业课教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前提所在。教师能力的提升是关键。各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拓展非一时之力、一日之功,要充分运用学科组的讨论、老教师的传帮带、教材教案的集体备课等手段,既让广大教师结合专业发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也要通过本专业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带头示范作用,启迪引导广大教职工深入思考、切身感悟、提升境界。黄大年、李保国等一大批新时期优秀教师代表的先进事迹充分说明,教师队伍中所蕴含的宝贵思政教育元素,是深厚广博并能发挥显著引领作用的。师德规范的遵守是底线。课堂教学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要通过强有力的监督考核,强化教学纪律约束机制,筑牢教师政治底线、道德底线、法律底线。坚持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使各门课程专业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自觉、成为习惯、成为规范。坚持教务为桥。教务工作是充分发挥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桥梁,对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具有重要的指导、保障和促进作用。首先,教务管理要全程融入。教务部门作为教学工作的“司令部”“参谋部”,要牢固树立“大思政”理念,积极主动会同组织、宣传、学工和各教学单位,组织专门力量,依托主讲教师,在系统梳理、深入挖掘各学科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基础上,在制定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课程、选用课程教材、核算工作量等工作过程中,把教务管理的制度性安排和导向性要求体现到教师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其次,教务指导要及时跟进。教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过程管理至关重要。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重学术轻思想政治工作、重科研轻课堂教学等现象,教务工作要在强化顶层设计、做好制度安排的同时,加大制度执行力,规范健全教学指导和课堂管理的全流程监督、指导的机制,及时引导,使专业教师明晰为什么干、如何干的要求,激发教师内在动机;及时纠偏,准确指导校正少数教师偏离教务管理要求的不规范做法。最后,教务队伍要建好建强。健全完善教务人员选拔标准,真正让讲政治、懂教学、善管理、肯奉献的人从事教务教学管理,要注重选拔一定比例的优秀教师专兼职从事教务,鼓励新入职教师、职员具备教务工作的经历,夯实教务人员后备队伍基础。同时,要加强组织保障,为教务人员提供必要的发展平台,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让他们干事有激情、工作有动力、发展有奔头。
三、充分发挥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键是付诸实践、走向行动一步实际行动要比一打纲领管用。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而行,关键在行动,根本在落实。要以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强化基础、抓住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推动“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要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做到理念到位。理念是行动的前导,实践是理念的归依。要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克服片面强调“纯学术”的倾向。教育的属性决定了学术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两个根本对立的范畴,完全不带价值观教育的学科是不存在的。蕴含在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及由此而延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都具有科学理论方法及意识形态属性。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所有专业课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当好“经师”,更做好“人师”;要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克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课教师职责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是个系统工作,涉及学校教育各个方面、教学科研各个环节,是包括各专业课教师在内所有教职员工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只有不断形成人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全员投入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根本问题;要树立“全方位育人”理念,克服只重本本而忽视实践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为学生架起理论与实践桥梁的工作,开展的是塑造心灵的工程,必须关注社会、关照现实、关切未来。只有把课堂育人与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等紧密结合起来,不同视角切入、多样资源运用、立体方位融入,才能使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做到制度到位。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制度引领至关重要。要抓制度设计与完善。把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作为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政策基点,把全员育人理念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发展战略之中,强化顶层设计,重点研究制定如何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各学科体系间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与左右联动机制,着力完善发挥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考核评价体系,着力形成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协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格局;要抓制度执行与检查。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执行,或是变通打折扣,不仅难以达到制定制度的初衷,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抓制度执行,关键是要通过健全明晰的责任体系,逐级传递压力,层层压实责任,完善学校教务部门、宣传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常态协作和分工负责机制,通过建立责任清单,实施清单化管理,并量化到岗,细化到人。制度执行的另一个关键是抓好检查督导,重点放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既发掘正面典型,发挥标杆的示范作用,也发现负面案例,并举一反三,以儆效尤。做到评价到位。科学有效的评价是重视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工作、检验教学育人效果、提高教师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所在。要树立正确评价导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这种专业性评价有利于全员育人氛围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和道德品行养成的改善,有利于教师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本专业学科思政元素的发掘和运用,并转化为发挥好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行动和教学要求;要注重评价过程管理,通过观测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评课评教、同行评价、第三方专业评价等多种方式,采取不打招呼听课、集中示范公开课等手段,建立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强化评价的过程管理,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促进育人成效的显著提升;要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做到把评价结果与师德师风、晋职晋级挂钩,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职业生涯的重要参考,才能真正使制度立起来、用起来、硬起来,并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进的目标,从而为推动各门课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有效政策支撑。(王光彦,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
(原载《中国大学教学》2017年第10期)
2018年《中国大学教学》征订单本刊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编辑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刊物,是中文核心期刊和“2016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本刊主要面向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及一线教师。欢迎高校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为本校各院(系)和教研室集体订阅本刊,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多投入教学、多关注教学研究。凡订购全年30份以上的集体订户仍可享受优惠订价。非集体订户请于报刊订阅季到当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编辑部联系人:刘春萍;电子信箱:liuchp@crct.edu.cn;联系电话:(010)58582496。
中国大学教学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编辑: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