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瑾心老师案例讨论:如何处理宝宝情绪失控的局面-20130928
瑾心老师案例讨论:如何处理宝宝在公共场所的情绪问题
问题的提出:
宝宝妈妈:前几天带宝宝去外地休假,顺便一对一跟小区里一个大10个月的哥哥融合。有一天早上一起去一个地方,宾馆的电瓶车把我们送到宾馆门口,大家都下来,宝宝不愿意下来,要求继续坐。但是大家都要走了,而且宾馆的电瓶车也不可能给小孩坐着玩,所以我就把他抱下来了。结果小家伙大闹,又哭又闹,又要求我抱。我坚持他哭闹我就不抱,不哭闹了才抱,宝宝就哭得更厉害,抱着我的腿,要求抱着坐在路边。我让他不哭闹后,抱着坐了一会儿路边,但也不能一直坐着呀,哥哥全家都等着呢。那个闹的情况已经不是正常的哭闹的孩子的程度了,我觉得很尴尬。但是还是坚持要往前走,抱一段放下来(实在是抱不动),小家伙哭闹得特别厉害。我看到了安全的地方就往前跑,要不然宝宝就牢牢抱着我的大腿要求抱,而且要坐在路边„„我在前面跑,小家伙在后面追,追得同时大哭大闹。最后到了地方,让他不哭闹了,把他抱在腿上 哄了十几分钟才安静下来。
我想问问大家,像这种在公众场合大闹的情况怎么办。按照ABA的正确干预法,应该不予理睬,控制孩子的肢体让他冷静下来。但是因为有不明孩子情况的其他家庭在,不可能把行程停下来等我处理宝宝的情绪问题。我只好往前跑,让宝宝跟上来,至少不影响集体的行动。但我觉得这样的哭闹对孩子真是不好。
瑾心老师: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大家可以來討論一下。給大家一個提示,FBA,ABC進行分析。
宝宝妈妈补充当天的情形信息:我当时没想到宝宝那天会那么固执,因为之前几天他表现都还可以。虽说没有怎么主动跟哥哥玩,经常是平行游戏的状态,但还都挺配合的。哥哥的家长还说宝宝听话呢。所以我事先没有想到要提前跟他打招呼。当时宝宝要求继续坐电瓶车的时候,我和司机已经跟他解释了,说不行,我们要出去玩,电瓶车要回宾馆。没想到他会发这么大的脾气。后来想想,可能跟那两天我放开了他的鸡蛋、果汁的禁食有关系。他闹脾气前一天有点拉稀,还表示肚子不太舒服,也出现了红屁屁的情况。
(爸妈们的讨论放在后面的附件。)
瑾心老师:FBA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孩子的行為是有溝通的動機,宝宝媽媽,你認為他是屬於哪一種:
訴求行為 1: 得到注意力
訴求行為 2: 恐嚇—》逃避
訴求行為 3: 悲情—》避免
行為訴求 4: 哭—》實質利益
行為訴求 5 :感觀
我從你們提供的訊息當中,得知兩個可能性,固執喜歡坐車想繼續坐(哭—》實質利益)& 肚子不舒服(恐嚇—》逃避下車)。前者屬於行為上的問題,後者則不。因此媽媽給的訊息,必須根據媽媽平常對孩子的觀察,才知道孩子溝通的動機是什麼。
通常出遊的時候,其他的家庭同行,最好這些家庭必須了解我們孩子家的特殊狀況,並且能夠配合行為干預的時候,不要怕被等待,因為行為干預需要時間,如果行程太趕太緊湊,有很多面子上的問題,沒有時間訓練孩子有自主的能力做選擇,就會失去了我們干預孩子行為的機會。很多時候,孩子一有行為產生,為了搞清楚他的行為動機,可能需要帶離事發現場,(這是經常要做的事情,不但分散注意力,同時讓孩子知道誰掌控局面)想像一個畫面,小魚媽媽,抱著哭泣的小魚,坐在路邊,無奈又緊張,是誰控制了這個場面呢?答案是宝宝。
還記得我講座裡面談過,兩三歲的小孩建立的父母的信任,是必須感受到父母能夠保護她,一致性的關係,清楚的規矩,而不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當我們讓孩子感覺到我們被他控制的時候,其實他們是沒有安全感的,更不用說信任我們了。有一個很奇怪的並且普遍的錯誤想法,對孩子嚴厲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其實並不是嚴厲會傷孩子,是我們帶著怒氣在情緒
中管教的時候,才會傷了孩子。兩三歲的孩子他需要知道他能做什麼,四五歲孩子必須學會,在社會規範之下被允許做什麼。當孩子對他的環境有掌握的時候,很清楚什麼時間可以做什麼事情,他才會有安全感和自信心。這是我們教導自閉兒一致的方向,因為我們希望他能夠成為正常的孩子。自閉兒的社會規範是從家裡面學起的。家人對他的反應和互動是第一手的教導。也由於他們的固執性,第一次就要教對,並且習得。習慣了讓孩子掌控環境,掌控父母,其實是最傷孩子的。以後在外面,社會上對他行為的拒絕,冷言冷語,對孩子才是最大的傷害。因此請父母一定要三思。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若我們不明白他的行為動機是什麼,只是想要他停止哭泣哭鬧,不斷地跟他講道理或者是身體親密的接觸,這些都給孩子錯誤的信息,哭—》得到注意力 & 實質利益(半夜給他數學簿做)當我們干預孩子行為的時候,要非常清楚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要孩子能夠進入一般的學校,遵守一般學校的規矩典範,舉個例子:老師不會在午休的時間,答應孩子做數學簿的要求,而陪著一起做、或者上體育課的時間他要去午飯,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這些在家裡面都一定要習得。將來出去了才能夠泛化。
還記得在講座裡面我提過,替代行為必須功能化嗎?就小魚的例子,固執喜歡坐車想繼續坐(哭—》實質利益)& 肚子不舒服(恐嚇—)逃避下車),兩種的狀況如何運用替代行為呢?說說你們的看法吧!
问:瑾心老師,我剛才回顧了一下您的講座內容,正確的做法是不是這樣:在小魚哭鬧時,我應該跟他解釋,應該大聲跟電瓶車司機說自己的要求,然後我帶著他一起去跟電瓶車司機提要求;司機會表示,這個電瓶車只能送客人從大堂到酒
店門口,不能隨便往返或者坐著玩(這個當時司機表示過);我就用小魚的語氣跟司機商量,那有沒有可能讓小魚坐在駕駛座上摸摸方向盤,或者坐上電瓶車在門口轉個很小的圈子。這個方案是教導孩子正確地提出自己的要求,並對正確的行為給予正面的增強物。
如果按上面這套方案,可能會有兩個種可能的結果:一種是小魚滿足于坐在駕駛座上一會兒,或者在門口轉一個小圈子然後下車;另一種是小魚坐到駕駛室后又不肯下來,或者轉完小圈子還要轉,繼續哭鬧。
瑾心老师:試問,同年齡的一般孩子和孩子的父母會做同樣的事情嗎?若是對司機提出如此的要求,符合社會的規範嗎?宝宝的行為動機是什麼現在知道了嗎?因為我不認識宝宝,所以不明白一直跟他講道理他是否聽得懂?現在要對付的是,他哭鬧的行為,由於哭鬧,讓他認為這是一個很強力的溝通方式,藉由哭鬧,大人被孩子給控制了。正面增強物永遠是跟著正面的行為之後發生。負面增強也就是所謂權益剝奪,發生在負面行為之後。若是因為腸胃的問題,替代的行為必須先同理他,然後告訴她要去上廁所,功能化的替代行為,加上功能化場所的連結。搭公車,上車到站了下車,這是一個社會的行為模式,要盡量幫助孩子融入社會,在這些日常生活中的點滴,都要讓孩子習得。若要做一對一的融合,通常都是只有孩子在大人不在,我會找一些孩子需要別人幫忙看顧的,不需要告訴別人孩子是自閉兒,同伴也不需要知道,父母需要設計課程和活動的內容,不停的值行兩個孩子一起的互動,但是在進入一對一的融合之前,記得我講座裡面說過什麼嗎?若是一家大小兩三個家庭一起出去玩,孩子卻還沒有做好融合的準備,其實是大人出去玩不是孩子做融合,所以目標要很清楚。才不會導致一些緊張情緒的狀況。
宝宝妈妈:您是建议,在哭闹发生后,就要带离现场么?带离现场后怎么做呢?
宝宝的哭闹行为明显是想获得利益(坐车)和吸引关注,跟他讲道理他是半懂半不懂的,只有两岁九个月,但是如果正常的孩子有这种情况,家长一般是跟孩子去讲道理的。
瑾心老师:帶離現場之後,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孩子知道你掌控環境,立即剝奪權益,比如說他要你抱你就他站好,又比如我們看的影片裡面孩子的奶嘴,總是有一些當下他的權益,我們可以進行剝奪的。開始時有一些身體的提示,但是你絕對不能動怒,等到他安靜之後,再歸隊。必須用C,幫助他可以選擇控制自己的行為,調整他的固執行為。就如你所說的現在他還聽不太懂道理,因此哄他跟他講道理對他來講就是給他注意力。
宝宝妈妈:好的,谢谢瑾心老师!我明白了,并且对一对一的融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附件:一些爸妈对于处理本案例中孩子情绪问题的建议
迪妈:宝宝妈妈,平时要给宝宝做社会角色的训练。社会角色也是社会性的一方面。这方面提高了,宝宝会知道什么场合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举止。同理孩子的情绪后,让社会规则去教育孩子是最好的。
社会角色,例如:是爸爸、妈妈的儿子;在商场是顾客;在机场、火车站是旅客,坐公共汽车、出租车是乘客等等。例如 公共场合的“闲人免进”“禁止大声喧哗”这些都是对相应角色的行为规范规定。
宝宝在宾馆公共场合哭闹,是不符合当时角色行为规范的。他首先应该明白他怎么做(而不是妈妈不让做),其次他真的哭闹,应该让宾馆的保安或者电瓶车司机来阻止。
司机走了后,宝宝妈妈有没有告诉宝宝,司机都走了不让坐。哭没用,要不他继续在这哭,要不擦干眼泪跟你走,哥哥都在等他。
迪妈:用手机拍视频试试,对迪很有用,坐不了车,看看自己坐车的视频就很满足了。拍视频对迪帮助最大的是,他发脾气瞎闹时拍半分钟给他看,他立马不闹了看自己刚刚瞎闹的视频。
COCON:我现在在带孩子出门做某件事之前,会跟他讲 去哪,干什么,正确的行为举止是什么,不应该有的举止是什么,反复强调几遍,感觉效果比较好。
另外我还有一套奖励政策。我让他攒marble(小弹球)。事先跟他一起制定奖励计划。比如遵守课堂纪律得几个小球,帮忙做家务的几个小球,把你要求孩子做到的行为都列出来,然后攒够多少个小球,可以得到什么,比如可以多讲个故事,延长半个小时看电视,去公园等等,自从我用这个方法以来,孩子改善很多。
(注:爸妈的一些建议与瑾心老师带离现场的解决办法有冲突的,如米妈提出的转移孩子注意力等,我没有整理到附件中。再次感谢瑾心老师和各位参加讨论和分享的爸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