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孩子你慢慢来》1000字读书笔记
《孩子你慢慢来》1000字读书笔记
寒假把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看完了,躺在沙发上看着书,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扬。这样美好的感情,这样温柔的成长,让我心亦变得如斯温柔。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这独特的封面所吸引了,一个只有5岁左右的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独自一人徒步在金色树叶铺成的小路上,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那么安静。封面上还有这么一段话: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段话慢慢的,似乎还有很多的话,很多的言语,但是全部已经不重要了,作者龙应台已经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等待,来欣赏……
龙应台一贯以尖利敏捷的文风着称,但这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柔软,是一个母亲从心里流出来的潺潺溪流,两岸风景无有突兀,但美如画卷。故事讲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中以及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里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中国台湾女子,她在自己的异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自己“作为女人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中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有无数的忍俊不禁,无数的低回温柔。成长,是如此可爱的过程;母亲,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字眼;孩子,是这样的让人心生温柔……
看到封面我没有认为封面及插图跟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才慢慢发现了其实每张插图都是真实的照片。看得出来,每张照片的颜色都不是那么鲜艳甚至有些泛黄,家具及汽车也都和现代挂不上钩,即便如此,我却从中发觉每张照片都是那么的温馨,照片中的孩子是那么的可爱,照片中的环境是那么的优美--有绿草红花,也有金黄的落叶。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是日记,又像散文。她记录了孩子的成长过程。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书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也生出很多感慨。
现在有些家长,很是盼望自己的孩子能一下子就成功,一下子就望子成龙,于是就给孩子报了许多的兴趣班,一个周末就只有半天的时间做回家作业,时间紧张极了。我认为,这样不但让孩子学不好学校里的课,更使孩子外面上的课给没有学进、学透,这样,又花钱,又花时间,还在弄个体力透支,这样又有什么用?
这些家长应该好好问问自己,好好反省自己。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母亲的本能,给我们自己的尊严,却不是每一个家长所能办到的。在我们的传统中并没有将孩子和成人当成平等的人。这些家长应该学学向龙应台这样的母亲,尝试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耐心倾听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们。
有些孩子一下子周末就要上一天半的课,这样忙碌的孩子,又让他们怎么慢慢来呢?为了不甘人后的家长们陪着孩子们学这学那,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们的未来”,那样的想当然,可是,可曾想过孩子是否真的喜欢呢? 还是给孩子多一点“慢慢来”的机会吧。
第二篇:《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
之前读过龙应台先生的书,自己对龙应台先生的印象,停留在以笔为剑的女战士身上。总见其冷静而鞭辟入里的分析,淡然却毫不动摇的骨气,却未曾想见《孩子你慢慢来》带来的是一种宁静淡雅的阅读感受,在她醉心于人母的温婉中,仿佛自己也洗去一身硝烟。这种对母子生活常态的描述,使阅读者和作品之间形成一种温柔的张力。在书里,我们看不到作者试图对读者的说教或者寻求共鸣,而是以最朴实细腻的描述来展现他们母子的生活点滴,这种描述本身就是意义。这样直接干净的表达,引领读者在触摸到生活的同时展开关于人生诸多议题的思考。
读《孩子你慢慢来》我想到了“热爱”。这种爱的热情,不止是一位母亲对孩子与生俱来的感性,也是每个生命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和感情。
书里写道,每天早上去幼儿园的路上,妈妈要给华安作向导介绍这个世界。“那路上,也看不完哪!这家院子里站着棵苹果树,那家墙脚爬着株葡萄藤。拄拐杖的老太婆在花园新翻的土床上放了一只陶做的兔子、两只雪白的鸭子、一顶雨伞似的大香菇,香菇伞底下还坐着一只绿皮丑青蛙——这些,你说华安会放过吗?”借由孩子的眼光,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奇的世界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2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花了两个下午的时间,抽空把《孩子你慢慢来》看完了。龙应台是我很喜欢的作家,她的文字看了很多。犀利的、朴实的、豪情的、温情的……各种各样的情感表述,我都很喜欢。
这本书的篇幅不长,一个个小短篇,其实记录的无非是母亲和儿子的一些生活片段,可就是这样真实的文字,把那份浓浓的母爱一点点渗透给了读者。
或许是做了妈妈的缘故,对于描写亲子关系的文章特别的喜欢。总能在这些文字里找到共鸣,找到感动,也学到与孩子的相处之道。看这本书的过程里,心里都怀着一份感动,能感受到龙应台对两个儿子的涓涓母爱;对上天把两个可爱的天使送到她身边的感恩之心;同时看到她和华安、华飞的交流又会让你忍俊不禁。
欣赏她处理两个孩子之间关系的智慧,喜欢看她与华安、华飞的互动,佩服她能那么坦然的和孩子交流生理方面的话题,赞许她面对犯错孩子所采取的态度和方式……最重要的是那份感动,那是做了母亲以后自然流露出的对孩子无私的爱与付出,是每一个身为母亲的女人都会有的情感,不需要谁教你,那是天性,上天赐予每一个母亲的母性。
合上书,心里满满的感恩之心,浓的化不开。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智慧的母亲,我珍惜和儿子相处的每一段时光,我愿意陪伴儿子慢慢成长,同时也希望把这本书分享给每一位准备做妈妈,和已经做妈妈的朋友们。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3
佐佐木正美在《关注孩子的目光》中将“管教”一词的含义总结为“重复地教+不急躁的等待”。而维克多的父母等待的时间之长恐怕是大多数家长都不能相比的。
可惜的是,学校里的老师并不是每个人都给了维克多关心和鼓励,有的老师甚至让维克多的内心受到了非常严重的伤害。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将同等的耐心给予每一个学生。成绩至上的原则面前,也许无数个像维克多这样的孩子就此被老师忽略了。这是学生的遗憾,也是老师的遗憾。
孩子在成长的路途中,也许偶尔会没有力气,也许偶尔会遇到阻碍。这个时候,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是否能多给孩子些鼓励,不急不躁地说一句“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4
终于在今天有机会拜读龙应台的著作《孩子你慢慢来》,这是一本很优秀的书籍,书中的一字一句,都是那么的轻柔,她以一个母亲的角度,用她细腻的文字,轻轻柔柔的将她对于孩子们的爱刻进每一个读者的心里;她也以一个学生,一个曾经的学生,表达了她对于国内教育方式的不满。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就是龙应台对于孩子的态度,她尊重孩子,在她的认知中,孩子就是独立而庄严的生命,她尊重孩子的执着,她愿意等。
书中的第一章,让我的心不禁为之颤抖,林老师对王爱莲毫不掩饰的厌恶,以及他对那个可怜的穷苦孩子毫不留情的体罚,都让我为之心寒。藤条一鞭一鞭地抽下来,打在她头上、颈上、肩上、背上,一鞭一鞭抽下来。王爱莲两手捂着脸,缩着头,不敢躲避,不敢出声;我们只听见藤条扬上空中抖俏响亮的簌簌`声。
然后鲜血顺着她虬结的发丝稠稠地爬下她的脸,染着她的手指,沾了她本来就肮脏的土黄色制服。那绿色的藤条,不仅打在了王爱莲的身上,也打在了作者的心上。周围人们的歧视导致了王爱莲带弟弟妹妹跳河的悲剧,而冰冷肮脏的河水吞噬的也并不仅仅只是几个可怜的孩子。
这是龙应台童年的阴影,王爱莲幼小生命的逝去,先生冰冷的面孔和每天三小时的作业,使她害怕,她不愿意让她的孩子也去承受这些,所以她尊重孩子,她试着让自己融入孩子的世界,而不是让孩子去接受自己。没说完,刮起一阵秋风,鲜红的彩带在风里波浪似地翻滚起来,此起彼落,妈妈一时呆住了,她以为自己在看一条春节鞭炮声中的五彩金龙谁说这不是一条龙呢?是啊,谁说这不是一条龙呢?孩子的世界永远是那么的纯真,也让龙应台受益无穷。
成为母亲,让龙应台获得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不得不牺牲的,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她哼的曲儿竟变成了儿歌的?她自己也不知道。或许是她第一次拥着这个小生命,把他的脑袋轻轻地放在自己胸口,感受着他浅浅的呼吸的时候,她就彻彻底底的变成一个母亲了吧。当若冰问她为了做一个母亲而抛弃事业时你后悔吗的时候,她的心里肯定也翻起了波澜吧,那句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中,透露出的,也许就是她于母亲这种特殊职业的感受,有些东西,她牺牲的心甘情愿。
在另一个小生命出世时,她有过担心,实际上这也化为了事实,她看见安安听了人们对于弟弟的夸奖后在镜子前反复的照,妈妈,我的睫毛不长吗?我的头发不软吗?我的手,妈妈,我的手不可爱吗?一句句话语,柔柔的牵动了母亲的心弦,她安抚自己的孩子,告诉安安他和弟弟的区别,她就那样耐心的用自己的爱,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步一步,稳稳地,稳稳地走向未来。
漫漫人生,她有很多的时间去细心的教导他的孩子,教他们万事万物,教他们行事做人。
她并不着急,她也有这个耐心去等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5
好温暖啊。每一个字都会有画面浮现,每个画面又都显得如此温柔。一直觉得小孩子的教育真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但作者在好多事情的处理上都温柔又细腻,例如飞飞刚出生时怎么让安安觉得宠爱没有被分走,例如弗瑞第在超市偷东西时让安安知道什么是“共犯”。把孩子教育成“像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原野上有一群乳牛,成天悠闲自在地吃草,好像整片天空、整片草原都属于它们,一直到有一天,一只小牛想闯得更远,碰到了一条细得几乎看不见的线——那是界线,线上充了电,小牛触了电,吓了一跳,停下脚来——原来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情。
安安十九岁时说:
就在我写的此刻,更多的回忆一点一滴地渗进我的思维。以我和弟弟、和母亲的关系来说,我一点儿也不觉得这两个人是我的“家人”,反而比较觉得他们是我的挚友。
这可能是所有人都羡慕的关系吧。整本书都透露着作者对孩子的爱,以及这个家庭浓浓的幸福感。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6
龙应台一直是我喜欢的一位作家。“认识”她是从高中时候看南方周末开始的,在看了南方周末上关于她作为台北文化局长的访谈之后,开始找她的相关文章,慢慢形成的印象就是:她是一位挥斥方遒的女战士,和彼时气势高昂的余杰属于同一类作家。后来也看过她的一些亲情相关的文章,甚至是前段时间读完《目送》,仍然没有完全扭转她之前留下的印象——直到看完这本《孩子,你慢慢来》。
如果说之前看到的龙应台是遥远的、深沉的、忧愁的,那么透过这本书看到的龙应台则是亲近的、温和的、欢快的。之前的文字中总是凝结着万千思绪,让人读过之后默默不语,而《孩子,你慢慢来》则在字里行间填满了欢乐,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无比愉悦的体验——其中的一些小片段总让我忍不住马上与老婆分享:嘿,来看看这一段,肖开开会说话之后会不会也这样呀。
看过之后,和几位朋友聊起:《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只有当了父母的人,阅读起来才会获得最大的欢乐和启示。随着龙应台的笔触,我们看到她的大儿子华安的成长点滴;看到在这个成长历程中作为母亲的龙应台是如何的一边小心翼翼又一边满心欢喜;看到她对小儿子华飞的出生如何期待但是又对华安是否会接受华飞如何忐忑……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惊喜片段,“他爬、他笑、他摇头、他站起来又一跤跌倒,他眨动着圆滚滚、亮清清的眼睛,我总是目不转睛的盯着他每一个举动。”每一段文字描述的,都是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在孩子成长历程中的“创世纪”。(“孩子将我带回人类的原始起点。在默默苍穹和茫茫大地之间,我正在亲身参与那石破天惊的“创世纪”。”-龙应台)
强烈推荐给所有接受了上天最好礼物——孩子——的父母们,在这样一本轻松简单文字阅读中去对应你所养育孩子中的各种欢笑或者小烦恼——当然,最后走向的,都会是快乐。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7
第一次翻阅《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没有自己的孩子,因此只是单纯地从一个教师的视角去翻阅这本书。而那时候,吸引我去看的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本书并不厚,另一个便是封面的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漂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在没有自己的孩子前,这本书我并没有完完整整地去阅读,书中讲到安安出生至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我只能去想象那种画面,甚至会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样子,但确实也是记不起自己那个年纪发生过的那些事。而后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渐渐与了书中描写到某些事情达成“共识”,从而我又重拾此书,继续翻阅……
书中每一篇小文章里,作者把自己对孩子的爱描写得淋漓尽致,看着书脑海里似乎就不由浮现他们一家其乐融融的场景。从孩子的出生开始,作者龙应台的生活就被孩子包围,在《初识》中,8个月大的安安已会咿呀做声了,并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新鲜感。每天早上,在去幼儿园的路上,“两个人都很忙碌。是这样的,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她。”妈妈每天晚上都给安安念故事,但她会有选择地念,一些暴力血腥的故事书一律不要。因为“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没有必要从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贵!”这便作者龙应台教育艺术:慢与爱。
在日常孩子的教育中,家长们总是催促着孩子“快、快、快”,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保持着冲刺状态,我亦是如此。
我的`孩子是一位读中班的男孩子,名字叫圳圳。在我心目中认为男孩应该具备果断、坚决的品质,而圳圳目前的情况却和我心目中男孩的样子相距甚远,因此我有时候显得非常急迫,甚至有些不耐烦。有一次,我与他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寻找秋天的色彩,于是我带他去了一片小菜园,菜园里有玉米、南瓜、油菜、花菜……我对圳圳说:“你快去找一下菜园里秋天的颜色,再挑一种你最喜欢的颜色。”圳圳雀跃地跑进了菜园,我在后头跟着。圳圳一会儿蹲在油菜地旁摸摸油菜叶,一会儿去挖挖土,时不时还叫着“妈妈,你来看呀!”而我显得有些不耐烦并催促他:“你快去找呀,不如就去看南瓜吧!”圳圳似乎对玉米更感兴趣,而当时我也不顾问他的意见,扯起他的衣袖便到了南瓜藤下,拍了照完成了记录纸便又扯着圳圳回了家。
圳圳刚进入菜园的时候,可以看出来他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他对这一片菜园充满着好奇,在他叫我来看的时候,是想与我分享他的发现,而我却没有给他正面的回应,反而催促他,甚至强行决定让他去看南瓜。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其实我应该比普通人更明白成人在教育中要做好引导的作用,而不是主导的作用,可是在很多时候,急切地想让孩子直击重点,无形中就让孩子变成了让成人“牵着走”的结果,而“牵着走”的路线和速度是成人想要给孩子的,而非孩子自己决定的。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任何人不能代替,每个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充满着太多的未知与变数。我们是应该尊重一下孩子,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还孩子一个自由的童年了,毕竟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我们作父母、作老师的应该对孩子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虽然,打破惯性思维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但“孩子你慢慢来”希望成为我们的口号。
书中所蕴含的爱的感觉,就像春季的气息,慢慢飘到我的心房,让人放松沉静。让教育“慢”下来,让孩子“慢慢”来,我们需要的就是等待着他们。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8
“我,坐在斜阳斜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段细腻又深情的话语,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龙应台看着那个五岁的孩子,用草绳打个蝴蝶结,她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蝴蝶结扎好。扪心自问,我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看着自己渐已长大的儿子,我越来越觉得做母亲是一门学问,一门很伟大很深奥的学问,远远难于做一位老师的角色!有时候很茫然,有时候很疑惑,有时候又沾沾自喜。看着学习上不优秀的儿子,缺忽略了他身上很多的闪光点:他阳光,他自信,他对未来充满自信,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待人处事从容文雅,他生活上不用你操心,还会倒过来劝解你、安慰你,他坚持自己的爱好,在体育上有天赋、肯努力……呵呵一个健康的孩子,我为什么仅仅因为他不适应应试教育而责备他?给自己一个信念:做像龙应台一样的母亲!只想对儿子说,人生的路很长,你美好的人生刚刚开启,让我们慢慢地、美美地、坚强地一起走!
龙应台是个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这样一个理智的做法。
孩子你慢慢来,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美妙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美好。
所有的育儿书都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我们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他样样都不应该落后,我们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
是的,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希望他优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是的,我们不要做强人,就让我们恢复温柔的本性,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
因为做母亲,所以失去了青春时的“野心”,所以任孩子把自己带回人类的原始起点。因为做了两个孩子的母亲,所以一边悉心照顾小的孩子,一边悄悄揣摩大孩子的心思。她发现:那做过父母的,而且养育过两个孩子以上的,来看婴儿时,不会忘记多带一份给老大的礼,那不曾做过父母或只有独生儿女的,只带来一份礼。她知道,该怎样帮助那个大的孩子摆脱掉心里暂时的阴影。也许在她的心里,自己只是那个最先来到世间的,而大孩子是来得稍微早点的,小孩子是来得最晚的,大家同样需要爱,而孩子就是上帝送给那个做母亲的女人的最好礼物。(尹婉萍)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9
寒假期间,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亲子共读一本书,然后和妈妈各写一篇读后感,于是我和妈妈去书店选了一本叫《孩子你慢慢来》的书,这本书是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写的。
看完这本书,我很羡慕书中华安和飞飞两兄弟,因为他们有一位特别好,特别善解人意的妈妈。还记得篇头那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子,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段话可以看出龙应台阿姨的耐心,一颗尊重孩子的心。
书中还有些话反映了龙应台阿姨是位慈祥善良的母亲:有一次,弗瑞第偷了一包糖让她和华安吃,而龙应台阿姨并没有吵他们,也没打他们,而是慢慢地教育,让他们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书中还有些事反映出华安和飞飞是特别善良的孩子,这样的品质都归功于他们有位教育有方,以身作则的好妈妈。
我很羡慕他们兄弟两个,也很佩服他们的妈妈,那种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教育方式,而我每天听到的都是妈妈的催促声和抱怨声。从早上起来,穿衣服嫌我慢,洗漱嫌我慢,吃饭嫌我慢,就连走路都嫌我慢,做作业嫌我慢、嫌我写的字不好,嫌我做题马虎,嫌我不整洁,嫌我……,每件事只是催促,不会耐心地教育我。在这里我要对妈妈说几句话:妈妈,我只是个孩子,正处在发展阶段,凡事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行动敏捷,但我一定会努力做好,希望您能像龙应台阿姨那样理解我,尊重我多对我说几句“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0
我们常常漏掉的美好事物,对于孩子而言,一切都是这么充满生机和乐趣。我们很少充满热情的去感受世界、发现美丽,却总是恼怒愤恨于外部世界带来的诸多压力和恶劣。赤子之心,不仅是对情怀的热衷,更是对世界万物的热爱。只有真正理解明白事物来源和存在的人,才能积极经营自己的人生,把握住存在的美好。龙应台先生曾写过: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我想正是这样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才能让她在宁静的观察后沉淀,才能让她在一片浮躁的土壤上,开出了不一样的花朵。也正是这样一种热爱,让她能在经营生命的延续时,从容不迫,娓娓道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1
我喜欢龙应台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温情;其中带着女性细腻的美与善,又有令人倾慕的大智。我喜欢上这部作品之前并没有看过任何简介和引言,只这样一行字就足以让我陷于其中。于是,在接下来的这几天,我一有时间就打开电脑,完完全全投入于阅读中。这是第一部我可以在音乐的伴随下认真看的作品,因为即使听着音乐,我也可以完全过滤掉一切无关的干扰,要的只是能够让我凝神静心的轻轻的曲子。
看《孩子你慢慢来》,心中有这样一些情愫在荡漾——感受做一个妈妈的甜蜜和幸福、回忆做一个孩子的童真和快乐、亲近小植物小动物时的欢欣和好奇。这些感受凝在一起,让人很难说出到底因为什么而感动,而喜悦,而舒畅,可确实就是能听到自己的笑声不断,轻轻带过的那种笑。
对,看这本书时心情一直如轻风般缓缓流动,没有太大的起伏波动,所以读安安的成长和读妞妞的故事不一样,自始至终,不曾落一滴泪。
我很难写好一篇读后感,因为我看书往往只是沉浸于看书的过程,看过后就忘了许多细节,甚至连自己有过的感受都会忘记。在整本书里,唯一能被我清晰记起的是“你眼睛里有我”。
“你在干什么,宝宝?”宝宝情急地喊出来,“妈妈,不要动……”一边用两只手指撑开母亲的眼帘。
“你在看什么?”
“我在看——”安安专注地、深深地,凝视着母亲的眼睛,声音里透着惊异和喜悦,一个字一个字地宣布:
“妈妈,你的眼睛,眼珠,你的眼睛里有我,有安安,真的……”
说着说着激动起来,伸出手指就要去抚摸妈妈的眼珠——“真的,妈妈,两个眼睛里都有……”
妈妈笑了,她看见孩子眼瞳中映着自己的影像,清晰真切,像镜子,像湖里一泓清水。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如此纯真、可爱、充满好奇心,无意中能给成人最大的喜悦和安慰,但不是每个妈妈都像安安的妈妈一般耐心、细心。婴幼儿刚从另一个世界来到这个国度的时间不长,他们有着柔软的肌肤、清澈的眼眸、纯粹的泪与笑,这是上帝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最清晰最美丽的印记,这些印记还未经过岁月的冲洗,所以显得如此动人。他们从感知父母家人的抚爱开始,认识周边的寸土、花木、虫鱼,了解身边的人和语言,然后再渐渐接触更多无形的东西,他们开始知道人间有美丽的传说和信仰,也有残酷的战争和杀戮。这一条长长的细细的成长之路,一切都要慢慢来。孩子你慢慢来,体格与内心才能不断茁壮、强大。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2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工作等方面的诸多不顺,自己心浮气躁,神态飘忽不定。为了让自己的精神得以放松,为了让自己的心灵得以净化吧,我重新拾起《孩子,你慢慢来》细细品读。
“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书中卷首的一段话,正是这段文字吸引我继续读完这本书。它在给了我无限感动的同时也给了我一些启发。
青蛙有青蛙的世界,蝌蚪有蝌蚪的世界。作为青蛙的我已忘记自己是怎样的长大,已不能切身的理解蝌蚪的想法,尤其是近阶段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心态就明显有心急的嫌疑。“你看你啊,这点小事都不会做”“你是怎么排队的”等的话语经常不经过自己大脑就熟练地从口中蹦出,说完后意识不到有什么不妥却也没见起到什么效果,反而更让自己心里添堵。文中的“妈妈”是个聪明、睿智、理性的母亲,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一个非常简便却又符合儿童身心生长的方法——孩子你慢慢来。这个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是也可以较好的运用吗?
班里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我们在教育时应提出不同的要求:智力开发的好的孩子,你有能力快点就快点,而对于能力稍低的孩子,你慢点老师也等你啊!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3
不止一次的品读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每次翻开这本书时总感觉到里面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温柔,充满着浓浓的母爱,细细品读仿佛能看到一湾潺潺溪流从一个母亲的心里流出来,即便是已经身为人母的我,也会为龙应台的两个孩子感到幸运,有一位多么睿智,多么慈爱的母亲。
这本书的封面是:在一片落满枯黄树叶的路上,一个孩子正在低着头,小心翼翼,又仔仔细细,似乎在寻找什么,又似乎在思考什么。这个年龄的孩子,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他们研究着身边的任何事物,包括他走的路和看见的路边风景。而在当今这个处处高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年代,天下父母都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强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们更优秀,更强大,更乖巧……却忘记了,孩子的一切进步都是有时间规律的。更重要的是,忘记了孩子的生命旅途,孩子才是自己的主人。选择一张这样的图片作为封面,我想这应该是在提醒我们应该给孩子们预留一个属于他们思索的时间和空间吧。
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当我仅仅读完卷首语,我就被那句“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所深深震撼。龙应台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等一个五岁的孩子扎好一个蝴蝶结。扪心自问,我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哪怕是用一天的时间去等待孩子堆好他最喜欢的沙堡?当孩子有兴趣和信心做好的事情,如果我们还去中途干扰或自作聪明的指导,会不会阻碍他们对事物的原本认知?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泯灭他们的创造能力呢?一个又一个疑问,让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我想龙应台是对的,此时的我们,面对孩子的“执着”,不需要焦躁,不需要催促,更不需要我们画蛇添足的指导。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只有学会耐心等待,才能让孩子有自我成长的能力。
书中的每个小故事,看似那么的平凡,无一例外的没有跌宕的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却无一例外的可以震撼读者的心。当龙应台接到超市电话,说邻居家的孩子偷糖果时,现实中的我们能和书上所写的一样处理这件事情吗?能原谅孩子吗?当日记《一只老鼠》中的情节在现实中出现时,我们也能和龙应台一样在知道孩子的诉求时与孩子平等对话吗?印象最深的是《触电的小牛》,现实中的我们也能苦口婆心的对孩子说教吗?也许更多的是严厉的指责,换来的却是孩子更大的叛逆心理,摧残了自己,也伤害了孩子。
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4
爱马两三岁时我写过一篇关于睡眠的博客,结尾我说,这篇文章只是写下来,但是对于很多方法我也很迷茫,现在觉得对的未必以后也觉得对,因为育儿方法的对错是需要时间来证明的,有的可能十几年后才能见分晓。
如今随着(爱马的)妹妹的成长,我越来越后悔在爱马一岁时进行的哭声免疫训练,虽然两天就成功让她学会睡整觉,可她一岁半时又开始反复,睡着后总会醒一次,哭着拍手求抱抱,发现没人理之后只好再哭着睡着,而我就固执地在黑暗中盼她快点睡着,麻痹自己去漠视她的无助,甚至以为她长大了就不会记得这些哭泣的夜晚。这种煎熬于我于她于全家人都是巨大的折磨,最后听我妈妈的劝,让爱马的床紧挨着我的大床,她半夜醒来就伸手拍拍她,从此我们和她都睡得无比踏实。
回想20xx年时中外流行的育儿理念是多么扭曲的:从出生起就不让多抱孩子也不让摇晃,怕孩子从此依赖大人的怀抱,否则不肯入睡。喂奶要三个小时喂一次,导致大部分母乳喂养的妈妈看见宝宝刚喂了一个小时就饿了,便以为是自己的奶水不够而开始加奶粉。殊不知母乳极易消化,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一个多小时喂一次很正常。还有月子里训练定时把尿,偶尔把到了就以为孩子学会了,其实孩子两岁左右括约肌才发育好,才懂得控制大小便,过早的把尿训练既对婴儿的脊椎不好,又容易造成孩子尿频……各种规矩无疑是在制造军事化管理的标准宝宝!
更可怕的是一本英国著名皇室育儿师的书,当时极为流行,书里严格规定了出生后孩子各阶段的吃奶、睡觉、作息时间,并要求哪怕早上六点孩子在熟睡中也要果断拉开窗帘把孩子弄醒,晚上入睡前要求妈妈面无表情,不许说话,不许跟孩子有任何眼神接触,以防孩子兴奋。作者言之凿凿地说,任何孩子只要严格按照她的方法训练,基本上都可以在满月时就睡整觉!多么可笑的目标啊!只要是一个人,总有一天会睡整觉的,自己亲生的宝贝,在他最弱小、最需要你的时候拥抱他、安抚他,即使夜不成寐,相比他漫长的一生不值得吗?
现在的(爱马的)妹妹,未经任何训练,哭就抱,饿就喂,满一岁就已自然睡整觉了,也不吃夜奶。想来六年前的那些夜晚,我到底在急什么呀?
写给正在纠结或未来会为各种养育问题着急,或者总在跟别人的孩子比的妈妈,放松自己,也放过孩子,在心里对自己说:“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5
我想凡是有孩子的妈妈或者爸爸,都会感叹一个小生命的成长,从像热水瓶大小的它,慢慢的长大,高大到可以为他的父母遮阳挡雨;从第一次会爬会走,到最后稳健的搀扶着他年迈的父母走路;从第一次开口叫妈妈,到后来站在台上流利的用各国语言演讲;从第一次自己拿筷子吃饭,到最后,站在妈妈曾经最爱的厨房里做饭……曾经的第一次,到后来的无数次,曾经的手把手,到后来他带着曾经那个年轻的你,走过一段又一段属于他的人生……
是的,孩子,的确需要慢慢来,慢慢的长大,慢慢的成为那个我们所想的他,或者他希望的人生。看着他第一次慢慢的系鞋带,小小的手指慢慢的穿过那两根比他的小手粗不了多少的带子,看着他那个小小的慢慢的动作,还真担心他会做不好,但是心理的那种成就感,可能要远远的超于他本人……
孩子,需要我们用一种慢慢的心去陪伴,陪伴他的成长,陪伴他所有的慢慢来……当时间一点点慢下来,我们静静的和孩子一起,用慢慢的等待,等他长大的那刻……
第三篇:《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
“维克多是个早产儿,他说话晚,吐字也不清楚,六岁时就被诊断为认知能力低下……”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维克多的父母并没有放弃。相反,他们一直坚定地站在维克多身后。给他温暖给他鼓励。特别是维克多的父亲,他说的每一句话几乎都在表达对儿子的信心。
第一次,在维克多刚出生不久,父亲就说:“没关系,虽然维克多的个子瘦小了一点,但他以后又不用像我一样干体力活儿。看他又细又长的手指,说不定将来他能成为钢琴家呢!”
第二次,爸爸带着维克多来到儿童咨询中心。咨询师要和爸爸单独沟通,小维克多就一个人在侯客室里玩起了魔方。因为爸爸说过“借用的物品在归还时要保持原来的样子才行”,他就转啊转,一定要把魔方复原。门开了,刚听完咨询师“宣判”的爸爸看到了大汗淋漓的维克多。咨询师并没有耐心等他把魔方复原,她只是把魔方从维克多手中抢走了。但爸爸却笑着对维克多说:“没关系,你什么都没做错。所以,什么也别担心。”
第三次,父亲从维克多的书包里翻出了被维克多的老师和同学嘲笑的“风”与“虫子”两幅画。爸爸在仔细审视了这两幅画后说:“维克多,你画得很好”,并把它们郑重其事地挂了起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2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工作等方面的诸多不顺,自己心浮气躁,神态飘忽不定。为了让自己的精神得以放松,为了让自己的心灵得以净化吧,我重新拾起《孩子,你慢慢来》细细品读。
“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书中卷首的一段话,正是这段文字吸引我继续读完这本书。它在给了我无限感动的同时也给了我一些启发。
青蛙有青蛙的世界,蝌蚪有蝌蚪的世界。作为青蛙的我已忘记自己是怎样的长大,已不能切身的理解蝌蚪的想法,尤其是近阶段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心态就明显有心急的嫌疑。“你看你啊,这点小事都不会做”“你是怎么排队的”等的话语经常不经过自己大脑就熟练地从口中蹦出,说完后意识不到有什么不妥却也没见起到什么效果,反而更让自己心里添堵。文中的“妈妈”是个聪明、睿智、理性的母亲,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一个非常简便却又符合儿童身心生长的方法——孩子你慢慢来。这个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是也可以较好的运用吗?
班里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我们在教育时应提出不同的要求:智力开发的好的孩子,你有能力快点就快点,而对于能力稍低的孩子,你慢点老师也等你啊!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3
之前只读过这本书的片段。现在全部看完。更感觉到龙应台褪去作家模样后母亲的样子—细心、耐心,静候孩子们成长。这本书以孩子的视角或母亲的视角描写孩子成长历程,极细微的日常被描写得极温暖,这本书让中国家长翻阅后,第一个浮现的词语应该是“陪伴”吧。想起我小时候,不爱吃饭,最不爱吃早餐,于是母亲就把我抱在膝上,每天一个童话故事,说一句故事,为我一口粥,这样我才乖乖地吃饭。就像安安听妈妈讲故事那样,我总是有无数的问题和好奇心,母亲也是笑着、耐心地回答我。记得她给我讲莴苣姑娘的故事,当时就问妈妈:莴苣这么好吃嘛,那个丈夫都愿意偷巫婆菜园里的东西!还有还有,那么妈妈为什么这么嘴馋呀,非要吃莴苣,比我还不乖。那天晚餐,我们家的餐桌上就出现了一盘莴苣。
还有我父亲,他爱看武侠小说和四大名著,最喜欢给我和弟弟讲武松打老虎的那一篇,每次都讲不完,有次他想睡觉了,便干脆讲到:武松喝完酒后,就困了,就在客栈睡下了,哎呦,武松困了,我们三个也睡吧,爸爸好困啊。
想来这些都是十分温情的细节。陪伴真的是父母最应该做的。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4
好温暖啊。每一个字都会有画面浮现,每个画面又都显得如此温柔。一直觉得小孩子的教育真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但作者在好多事情的处理上都温柔又细腻,例如飞飞刚出生时怎么让安安觉得宠爱没有被分走,例如弗瑞第在超市偷东西时让安安知道什么是“共犯”。把孩子教育成“像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原野上有一群乳牛,成天悠闲自在地吃草,好像整片天空、整片草原都属于它们,一直到有一天,一只小牛想闯得更远,碰到了一条细得几乎看不见的线——那是界线,线上充了电,小牛触了电,吓了一跳,停下脚来——原来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情。
安安十九岁时说:
就在我写的此刻,更多的回忆一点一滴地渗进我的思维。以我和弟弟、和母亲的关系来说,我一点儿也不觉得这两个人是我的“家人”,反而比较觉得他们是我的挚友。
这可能是所有人都羡慕的关系吧。整本书都透露着作者对孩子的爱,以及这个家庭浓浓的幸福感。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5
我们常常漏掉的美好事物,对于孩子而言,一切都是这么充满生机和乐趣。我们很少充满热情的去感受世界、发现美丽,却总是恼怒愤恨于外部世界带来的诸多压力和恶劣。赤子之心,不仅是对情怀的热衷,更是对世界万物的热爱。只有真正理解明白事物来源和存在的人,才能积极经营自己的人生,把握住存在的美好。龙应台先生曾写过: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我想正是这样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才能让她在宁静的观察后沉淀,才能让她在一片浮躁的土壤上,开出了不一样的花朵。也正是这样一种热爱,让她能在经营生命的延续时,从容不迫,娓娓道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6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早在一年级(上)时,我就看过了一遍。
我很喜欢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一家。妈妈是台湾人说汉语,爸爸是德国人说德语,爸爸妈妈相互交流用英语。因为爸爸工作的原因,他们一家现住在瑞士,华安就是在瑞士上的幼儿园。在不知不觉中,安安从学会听到学会说,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语言,汉语、德语、瑞士语、英语应用自如。真是太可爱、太搞笑了!
我羡慕安安有这样一位通情达理、理解我们、充满耐心的好妈妈。在《序》中,龙应台写下了这么一段美妙的文字: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慢慢来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三个字呀!
而我可以说每天都是在快一点的催促声中度过的。早晨还在迷迷糊糊中,就听到妈妈快一点起床,否则要来不及了的叫声。我穿好衣服,正想顺便看一下桌上的书,妈妈又催我快一点刷牙、洗脸。接着就是催我快一点吃饭,在狼吞虎咽、食物还未完全到胃的时候,就一手拿着一片面包,一手拿着一盒牛奶,在快一点,否则要迟到了的催促声中走上了上学的路。一到学校,又是在老师快一点坐好、快一点交作业、快一点排队的指挥下完成各种各样的事情。放学了,奶奶来接我,回到家后奶奶的第一句话是快一点洗手,第二句快一点吃点心,接着是快一点做作业。直到晚上,在快一点洗脚、快一点睡觉的催促声中,才度过了急匆匆的一天。
我自认为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但是我不喜欢填鸭式、功利的学习方式,而是喜欢瓜熟蒂落、功到自然成的龙应台那样的教育方式。我做过一个梦,梦中龙应台一会儿变成我的妈妈,一会儿又是我的老师。
真的,慢慢来有时候并不是坏事。由于气候的原因,东北大米生长周期长于南方大米,所以其口感就要比南方大米好得多;饲养40天就可宰杀的速成鸡,它的鲜度和营养无论如何都比不上农家养一年才食用的土鸡。
慢慢来,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慢慢来让成长变得更加快乐!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7
龙应台一直是我喜欢的一位作家。“认识”她是从高中时候看南方周末开始的,在看了南方周末上关于她作为台北文化局长的访谈之后,开始找她的相关文章,慢慢形成的印象就是:她是一位挥斥方遒的女战士,和彼时气势高昂的余杰属于同一类作家。后来也看过她的一些亲情相关的文章,甚至是前段时间读完《目送》,仍然没有完全扭转她之前留下的印象——直到看完这本《孩子,你慢慢来》。
如果说之前看到的`龙应台是遥远的、深沉的、忧愁的,那么透过这本书看到的龙应台则是亲近的、温和的、欢快的。之前的文字中总是凝结着万千思绪,让人读过之后默默不语,而《孩子,你慢慢来》则在字里行间填满了欢乐,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无比愉悦的体验——其中的一些小片段总让我忍不住马上与老婆分享:嘿,来看看这一段,肖开开会说话之后会不会也这样呀。
看过之后,和几位朋友聊起:《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只有当了父母的人,阅读起来才会获得最大的欢乐和启示。随着龙应台的笔触,我们看到她的大儿子华安的成长点滴;看到在这个成长历程中作为母亲的龙应台是如何的一边小心翼翼又一边满心欢喜;看到她对小儿子华飞的出生如何期待但是又对华安是否会接受华飞如何忐忑……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惊喜片段,“他爬、他笑、他摇头、他站起来又一跤跌倒,他眨动着圆滚滚、亮清清的眼睛,我总是目不转睛的盯着他每一个举动。”每一段文字描述的,都是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在孩子成长历程中的“创世纪”。(“孩子将我带回人类的原始起点。在默默苍穹和茫茫大地之间,我正在亲身参与那石破天惊的“创世纪”。”-龙应台)
强烈推荐给所有接受了上天最好礼物——孩子——的父母们,在这样一本轻松简单文字阅读中去对应你所养育孩子中的各种欢笑或者小烦恼——当然,最后走向的,都会是快乐。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8
是《孩子,你慢慢来》书中卷首的一段话,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正是这段文字吸引我继续读完这本书。
青蛙有青蛙的世界,蝌蚪有蝌蚪的世界。作为青蛙的我已忘记自己是怎样的长大,已不能切身的理解蝌蚪的想法,尤其是近阶段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心态就明显有心急的嫌疑。你看你啊,讲了几遍还不明白吗怎么到班里这么长时间还没有把书拿出来等的话语经常不经过自己大脑就熟练地从口中蹦出,说完后意识不到有什么不妥却也没见起到什么效果,反而更让自己心里添堵。文中的妈妈是个聪明、睿智、理性的母亲,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一个非常简便却又符合儿童身心生长的方法孩子你慢慢来。这个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是也可以较好的运用吗?
班里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我们在教育时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发展水平高的学生,你有能力快点就快点,而对于水平稍低的学生,你慢点老师也等你啊!
慢慢来却比较快。慢慢来,孩子。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9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这些年最流行的一句话,讲的是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那怎么赢?才算是真正的赢在起点,又赢在终点呢?
一般孩子开始上学后,最大的改变之一,就是家庭作业,而这个作业的问题,在上海,或者国内其他发达城市,甚至是提前到了幼儿园的中班,大班。就我们这个年纪来看,孩子的作业可以用浮云来解释,可是,就孩子而言,作业简直就是恶魔,他们能花2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玩,却只能在写作业上坚持五分钟之久,五分钟后,无论作业有无完成,孩子肯定会做一些和作业无关的事,比如玩玩笔,折下飞机,看看窗外,发发呆,或者出来找找妈妈在干什么……
这种走神,对于孩子来说,是再正常不过了,不是吗?美国的孩子花1个多小时写作业,日本的孩子话3个多小时,中国的孩子呢?8个小时……即使我们有多大健忘症,忘记了很多童年往事,但是关于不愿意写作业这件事,或多或少多应该还有点印象的吧。自己当年有多么不愿意写作业,自己又是如何面对老师的质问的?
所以,孩子不一定非要赢在起点,或者以这种方式来赢,输一点点又如何呢?
早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因为政策,因为当时的大背景,父母总希望我们事事第一,或者至少比同伴们好,不论我们是不是做得到,那时,我们是父母的唯一,唯一的骄傲,唯一的谈资,唯一的希望……那么,才走过那段路的我们,是不是要看着孩子在走一遍自己都不愿意走的路呢?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0
第一次翻阅《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没有自己的孩子,因此只是单纯地从一个教师的视角去翻阅这本书。而那时候,吸引我去看的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本书并不厚,另一个便是封面的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漂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在没有自己的孩子前,这本书我并没有完完整整地去阅读,书中讲到安安出生至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我只能去想象那种画面,甚至会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样子,但确实也是记不起自己那个年纪发生过的那些事。而后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渐渐与了书中描写到某些事情达成“共识”,从而我又重拾此书,继续翻阅……
书中每一篇小文章里,作者把自己对孩子的爱描写得淋漓尽致,看着书脑海里似乎就不由浮现他们一家其乐融融的场景。从孩子的出生开始,作者龙应台的生活就被孩子包围,在《初识》中,8个月大的安安已会咿呀做声了,并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新鲜感。每天早上,在去幼儿园的路上,“两个人都很忙碌。是这样的,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她。”妈妈每天晚上都给安安念故事,但她会有选择地念,一些暴力血腥的故事书一律不要。因为“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没有必要从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贵!”这便作者龙应台教育艺术:慢与爱。
在日常孩子的教育中,家长们总是催促着孩子“快、快、快”,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保持着冲刺状态,我亦是如此。
我的孩子是一位读中班的男孩子,名字叫圳圳。在我心目中认为男孩应该具备果断、坚决的品质,而圳圳目前的情况却和我心目中男孩的样子相距甚远,因此我有时候显得非常急迫,甚至有些不耐烦。有一次,我与他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寻找秋天的色彩,于是我带他去了一片小菜园,菜园里有玉米、南瓜、油菜、花菜……我对圳圳说:“你快去找一下菜园里秋天的颜色,再挑一种你最喜欢的颜色。”圳圳雀跃地跑进了菜园,我在后头跟着。圳圳一会儿蹲在油菜地旁摸摸油菜叶,一会儿去挖挖土,时不时还叫着“妈妈,你来看呀!”而我显得有些不耐烦并催促他:“你快去找呀,不如就去看南瓜吧!”圳圳似乎对玉米更感兴趣,而当时我也不顾问他的意见,扯起他的衣袖便到了南瓜藤下,拍了照完成了记录纸便又扯着圳圳回了家。
圳圳刚进入菜园的时候,可以看出来他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他对这一片菜园充满着好奇,在他叫我来看的时候,是想与我分享他的发现,而我却没有给他正面的回应,反而催促他,甚至强行决定让他去看南瓜。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其实我应该比普通人更明白成人在教育中要做好引导的作用,而不是主导的作用,可是在很多时候,急切地想让孩子直击重点,无形中就让孩子变成了让成人“牵着走”的结果,而“牵着走”的路线和速度是成人想要给孩子的,而非孩子自己决定的。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任何人不能代替,每个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充满着太多的未知与变数。我们是应该尊重一下孩子,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还孩子一个自由的童年了,毕竟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我们作父母、作老师的应该对孩子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虽然,打破惯性思维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但“孩子你慢慢来”希望成为我们的口号。
书中所蕴含的爱的感觉,就像春季的气息,慢慢飘到我的心房,让人放松沉静。让教育“慢”下来,让孩子“慢慢”来,我们需要的就是等待着他们。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1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花了两个下午的时间,抽空把《孩子你慢慢来》看完了。龙应台是我很喜欢的作家,她的文字看了很多。犀利的、朴实的、豪情的、温情的……各种各样的情感表述,我都很喜欢。
这本书的篇幅不长,一个个小短篇,其实记录的无非是母亲和儿子的一些生活片段,可就是这样真实的文字,把那份浓浓的母爱一点点渗透给了读者。
或许是做了妈妈的缘故,对于描写亲子关系的文章特别的喜欢。总能在这些文字里找到共鸣,找到感动,也学到与孩子的相处之道。看这本书的过程里,心里都怀着一份感动,能感受到龙应台对两个儿子的涓涓母爱;对上天把两个可爱的天使送到她身边的感恩之心;同时看到她和华安、华飞的交流又会让你忍俊不禁。
欣赏她处理两个孩子之间关系的智慧,喜欢看她与华安、华飞的互动,佩服她能那么坦然的和孩子交流生理方面的话题,赞许她面对犯错孩子所采取的态度和方式……最重要的是那份感动,那是做了母亲以后自然流露出的对孩子无私的爱与付出,是每一个身为母亲的女人都会有的情感,不需要谁教你,那是天性,上天赐予每一个母亲的母性。
合上书,心里满满的感恩之心,浓的化不开。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智慧的母亲,我珍惜和儿子相处的每一段时光,我愿意陪伴儿子慢慢成长,同时也希望把这本书分享给每一位准备做妈妈,和已经做妈妈的朋友们。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2
利用周末,再次逐字逐句的读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书中很多的教育方式值得思考,当父母的我们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很多的父母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望,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将自己的未完成的梦想强加于孩子身上,每天让孩子在各式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间来回奔波。其实对于每个人,可能留在记忆最深的还是那些快乐玩耍的时光。
只有真正懂爱的母亲,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孩子你慢慢来》是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的柔情万丈,感动着同为母亲的我。
不管孩子走得多么慢,回忆起来,孩子都是倏的一瞬间,就长大了、就离开了,渐行渐远,唯有儿时血浓于水的亲情经历与记忆,一辈子,受用不尽,那些温馨甜蜜的陪伴记忆,成为父母的生命之光。犹记得十八年前的酷夏,初为人母的我,激动之于更多的是忐忑不安,可一转眼,孩子就已离巢,独自远行,留给我的只有无尽的回忆与思念。
父母,肩负着孩子成长的重任,完全放手也不行,管太多也不行,必须小心翼翼,必须不断学习,才能找到你与孩子之间相处的那个点、那个度。虽然不管父母怎样做,孩子都会长大,但孩子怎样长大,却是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
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的是父母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在孩子出现问题时,能够保持冷静、心平气和的与孩子交流,蹲下身子,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得到孩子的认可。这些道理,身为父母的我们都懂,可是真的要做到,却很难,多数时间是血压升高并伴随河东狮吼,很难静心静气的和孩子沟通、交流。
陪伴,是最温馨甜蜜的回忆,陪伴儿子读书学习,送他学游泳、练武术、打羽毛球,帮助他养蚕、养蝌蚪、养金鱼,周末全家一起打羽毛球,节假日一起出游,一起参观各种展览。工作之余的时间几乎全部交给了孩子,虽然花费很多时间,现在想想,值得!孩子在父母身边的“有效期”只有,错过就不再有。
小学、初中、高中整整,儿子的每个成长脚步,每一个成长烦恼,我都有参与。离巢的半年,虽然身体得以解放,但多了一份牵挂。现在回想,真的很庆幸自己之前的岁月陪伴在儿子身边。
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教会孩子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孩子担当的同时,如何勇敢坚强的去爱这个世界,指引他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工作兼顾生活,当母亲不易,当一个合格母亲更不易,陪着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付出后,转头回望,与孩子挚友般的关系变成了最好的报答,同时我的性格也从刚开始的粗暴易怒变得恬静贤淑,跟随孩子二次成长,成就了现在自己喜欢的样子。
家庭:就应该有爱,就应该是爱的港湾。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3
我想凡是有孩子的妈妈或者爸爸,都会感叹一个小生命的成长,从像热水瓶大小的它,慢慢的长大,高大到可以为他的父母遮阳挡雨;从第一次会爬会走,到最后稳健的搀扶着他年迈的父母走路;从第一次开口叫妈妈,到后来站在台上流利的用各国语言演讲;从第一次自己拿筷子吃饭,到最后,站在妈妈曾经最爱的厨房里做饭……曾经的第一次,到后来的无数次,曾经的手把手,到后来他带着曾经那个年轻的你,走过一段又一段属于他的人生……
是的,孩子,的确需要慢慢来,慢慢的长大,慢慢的成为那个我们所想的他,或者他希望的人生。看着他第一次慢慢的系鞋带,小小的手指慢慢的穿过那两根比他的小手粗不了多少的带子,看着他那个小小的慢慢的动作,还真担心他会做不好,但是心理的那种成就感,可能要远远的超于他本人……
孩子,需要我们用一种慢慢的心去陪伴,陪伴他的成长,陪伴他所有的慢慢来……当时间一点点慢下来,我们静静的和孩子一起,用慢慢的等待,等他长大的那刻……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4
不止一次的品读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每次翻开这本书时总感觉到里面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温柔,充满着浓浓的母爱,细细品读仿佛能看到一湾潺潺溪流从一个母亲的心里流出来,即便是已经身为人母的我,也会为龙应台的两个孩子感到幸运,有一位多么睿智,多么慈爱的母亲。
这本书的封面是:在一片落满枯黄树叶的路上,一个孩子正在低着头,小心翼翼,又仔仔细细,似乎在寻找什么,又似乎在思考什么。这个年龄的孩子,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他们研究着身边的任何事物,包括他走的路和看见的路边风景。而在当今这个处处高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年代,天下父母都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强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们更优秀,更强大,更乖巧……却忘记了,孩子的一切进步都是有时间规律的。更重要的是,忘记了孩子的生命旅途,孩子才是自己的主人。选择一张这样的图片作为封面,我想这应该是在提醒我们应该给孩子们预留一个属于他们思索的时间和空间吧。
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当我仅仅读完卷首语,我就被那句“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所深深震撼。龙应台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等一个五岁的孩子扎好一个蝴蝶结。扪心自问,我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哪怕是用一天的时间去等待孩子堆好他最喜欢的沙堡?当孩子有兴趣和信心做好的事情,如果我们还去中途干扰或自作聪明的指导,会不会阻碍他们对事物的原本认知?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泯灭他们的创造能力呢?一个又一个疑问,让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我想龙应台是对的,此时的我们,面对孩子的“执着”,不需要焦躁,不需要催促,更不需要我们画蛇添足的指导。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只有学会耐心等待,才能让孩子有自我成长的能力。
书中的每个小故事,看似那么的平凡,无一例外的没有跌宕的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却无一例外的可以震撼读者的心。当龙应台接到超市电话,说邻居家的孩子偷糖果时,现实中的我们能和书上所写的一样处理这件事情吗?能原谅孩子吗?当日记《一只老鼠》中的情节在现实中出现时,我们也能和龙应台一样在知道孩子的诉求时与孩子平等对话吗?印象最深的是《触电的小牛》,现实中的我们也能苦口婆心的对孩子说教吗?也许更多的是严厉的指责,换来的却是孩子更大的叛逆心理,摧残了自己,也伤害了孩子。
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5
世界上有一种永恒的爱,叫母爱。世界上有一个永远爱你的人,叫母亲。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爱自己的母亲,她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我们长大成人,愿意用尽一生的心血陪伴你我。《孩子你慢慢来》的作者龙应台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
文章字里行间体现了龙应台作为母亲内心最柔软、最细腻的的款款深情。我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葛哥与底笛》这一片段了。哥哥安安认为妈妈更爱弟弟,所以他玩“失踪”变得很麻烦,剪弟弟的衣服……可是,妈妈每次都用温暖的怀抱和爱解决了问题,同时也让兄弟俩的感情更加融洽了。哥哥有时欺负弟弟,妈妈要打哥哥,弟弟飞飞却把整个覆在安安身上,为哥哥求情。两人相依为命的抱成一团,再抬头时,妈妈已经不见了。我仿佛看见龙应台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做一件事。是的,孩子慢慢来,慢慢来,她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
我也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把自己看似普通而又深沉的爱,注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日子和细节中,给了我无数的温暖和启迪。母亲,母亲,天下所有的母亲们,我向你们致敬。你陪着自己的儿女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隐约间你的青丝已斑白;你送了儿女一程又一程,恍惚中你的双颊已布满沧桑。
第四篇:《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
这是《孩子,你慢慢来》书中卷首的一段话,“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正是这段文字吸引我继续读完这本书。
青蛙有青蛙的世界,蝌蚪有蝌蚪的世界。作为青蛙的我已忘记自己是怎样的长大,已不能切身的`理解蝌蚪的想法,尤其是近阶段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心态就明显有心急的嫌疑。“你看你啊,讲了几遍还不明白吗”“怎么到班里这么长时间还没有把书拿出来”等的话语经常不经过自己大脑就熟练地从口中蹦出,说完后意识不到有什么不妥却也没见起到什么效果,反而更让自己心里添堵。文中的“妈妈”是个聪明、睿智、理性的母亲,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一个非常简便却又符合儿童身心生长的方法——孩子你慢慢来。这个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是也可以较好的运用吗?
班里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我们在教育时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发展水平高的学生,你有能力快点就快点,而对于水平稍低的学生,你慢点老师也等你啊!
慢慢来却比较快。慢慢来,孩子。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2
不止一次的品读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每次翻开这本书时总感觉到里面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温柔,充满着浓浓的母爱,细细品读仿佛能看到一湾潺潺溪流从一个母亲的心里流出来,即便是已经身为人母的我,也会为龙应台的两个孩子感到幸运,有一位多么睿智,多么慈爱的母亲。
这本书的封面是:在一片落满枯黄树叶的路上,一个孩子正在低着头,小心翼翼,又仔仔细细,似乎在寻找什么,又似乎在思考什么。这个年龄的孩子,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他们研究着身边的任何事物,包括他走的路和看见的路边风景。而在当今这个处处高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年代,天下父母都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强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们更优秀,更强大,更乖巧……却忘记了,孩子的一切进步都是有时间规律的。更重要的是,忘记了孩子的生命旅途,孩子才是自己的主人。选择一张这样的图片作为封面,我想这应该是在提醒我们应该给孩子们预留一个属于他们思索的时间和空间吧。
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当我仅仅读完卷首语,我就被那句“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所深深震撼。龙应台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等一个五岁的孩子扎好一个蝴蝶结。扪心自问,我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哪怕是用一天的时间去等待孩子堆好他最喜欢的沙堡?当孩子有兴趣和信心做好的事情,如果我们还去中途干扰或自作聪明的指导,会不会阻碍他们对事物的原本认知?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泯灭他们的创造能力呢?一个又一个疑问,让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我想龙应台是对的,此时的.我们,面对孩子的“执着”,不需要焦躁,不需要催促,更不需要我们画蛇添足的指导。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只有学会耐心等待,才能让孩子有自我成长的能力。
书中的每个小故事,看似那么的平凡,无一例外的没有跌宕的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却无一例外的可以震撼读者的心。当龙应台接到超市电话,说邻居家的孩子偷糖果时,现实中的我们能和书上所写的一样处理这件事情吗?能原谅孩子吗?当日记《一只老鼠》中的情节在现实中出现时,我们也能和龙应台一样在知道孩子的诉求时与孩子平等对话吗?印象最深的是《触电的小牛》,现实中的我们也能苦口婆心的对孩子说教吗?也许更多的是严厉的指责,换来的却是孩子更大的叛逆心理,摧残了自己,也伤害了孩子。
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3
之前读过龙应台先生的书,自己对龙应台先生的印象,停留在以笔为剑的女战士身上。总见其冷静而鞭辟入里的分析,淡然却毫不动摇的骨气,却未曾想见《孩子你慢慢来》带来的是一种宁静淡雅的阅读感受,在她醉心于人母的温婉中,仿佛自己也洗去一身硝烟。这种对母子生活常态的描述,使阅读者和作品之间形成一种温柔的张力。在书里,我们看不到作者试图对读者的说教或者寻求共鸣,而是以最朴实细腻的.描述来展现他们母子的生活点滴,这种描述本身就是意义。这样直接干净的表达,引领读者在触摸到生活的同时展开关于人生诸多议题的思考。
读《孩子你慢慢来》我想到了“热爱”。这种爱的热情,不止是一位母亲对孩子与生俱来的感性,也是每个生命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和感情。
书里写道,每天早上去幼儿园的路上,妈妈要给华安作向导介绍这个世界。“那路上,也看不完哪!这家院子里站着棵苹果树,那家墙脚爬着株葡萄藤。拄拐杖的老太婆在花园新翻的土床上放了一只陶做的兔子、两只雪白的鸭子、一顶雨伞似的大香菇,香菇伞底下还坐着一只绿皮丑青蛙——这些,你说华安会放过吗?”借由孩子的眼光,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奇的世界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4
爱马两三岁时我写过一篇关于睡眠的博客,结尾我说,这篇文章只是写下来,但是对于很多方法我也很迷茫,现在觉得对的未必以后也觉得对,因为育儿方法的对错是需要时间来证明的,有的可能十几年后才能见分晓。
如今随着(爱马的)妹妹的成长,我越来越后悔在爱马一岁时进行的哭声免疫训练,虽然两天就成功让她学会睡整觉,可她一岁半时又开始反复,睡着后总会醒一次,哭着拍手求抱抱,发现没人理之后只好再哭着睡着,而我就固执地在黑暗中盼她快点睡着,麻痹自己去漠视她的.无助,甚至以为她长大了就不会记得这些哭泣的夜晚。这种煎熬于我于她于全家人都是巨大的折磨,最后听我妈妈的劝,让爱马的床紧挨着我的大床,她半夜醒来就伸手拍拍她,从此我们和她都睡得无比踏实。
回想20xx年时中外流行的育儿理念是多么扭曲的:从出生起就不让多抱孩子也不让摇晃,怕孩子从此依赖大人的怀抱,否则不肯入睡。喂奶要三个小时喂一次,导致大部分母乳喂养的妈妈看见宝宝刚喂了一个小时就饿了,便以为是自己的奶水不够而开始加奶粉。殊不知母乳极易消化,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一个多小时喂一次很正常。还有月子里训练定时把尿,偶尔把到了就以为孩子学会了,其实孩子两岁左右括约肌才发育好,才懂得控制大小便,过早的把尿训练既对婴儿的脊椎不好,又容易造成孩子尿频……各种规矩无疑是在制造军事化管理的标准宝宝!
更可怕的是一本英国著名皇室育儿师的书,当时极为流行,书里严格规定了出生后孩子各阶段的吃奶、睡觉、作息时间,并要求哪怕早上六点孩子在熟睡中也要果断拉开窗帘把孩子弄醒,晚上入睡前要求妈妈面无表情,不许说话,不许跟孩子有任何眼神接触,以防孩子兴奋。作者言之凿凿地说,任何孩子只要严格按照她的方法训练,基本上都可以在满月时就睡整觉!多么可笑的目标啊!只要是一个人,总有一天会睡整觉的,自己亲生的宝贝,在他最弱小、最需要你的时候拥抱他、安抚他,即使夜不成寐,相比他漫长的一生不值得吗?
现在的(爱马的)妹妹,未经任何训练,哭就抱,饿就喂,满一岁就已自然睡整觉了,也不吃夜奶。想来六年前的那些夜晚,我到底在急什么呀?
写给正在纠结或未来会为各种养育问题着急,或者总在跟别人的孩子比的妈妈,放松自己,也放过孩子,在心里对自己说:“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5
我们常常漏掉的美好事物,对于孩子而言,一切都是这么充满生机和乐趣。我们很少充满热情的去感受世界、发现美丽,却总是恼怒愤恨于外部世界带来的诸多压力和恶劣。赤子之心,不仅是对情怀的热衷,更是对世界万物的热爱。只有真正理解明白事物来源和存在的人,才能积极经营自己的人生,把握住存在的美好。龙应台先生曾写过: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我想正是这样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才能让她在宁静的观察后沉淀,才能让她在一片浮躁的土壤上,开出了不一样的花朵。也正是这样一种热爱,让她能在经营生命的延续时,从容不迫,娓娓道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6
世界上有一种永恒的爱,叫母爱。世界上有一个永远爱你的人,叫母亲。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爱自己的母亲,她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我们长大成人,愿意用尽一生的心血陪伴你我。《孩子你慢慢来》的作者龙应台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
文章字里行间体现了龙应台作为母亲内心最柔软、最细腻的.的款款深情。我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葛哥与底笛》这一片段了。哥哥安安认为妈妈更爱弟弟,所以他玩“失踪”变得很麻烦,剪弟弟的衣服……可是,妈妈每次都用温暖的怀抱和爱解决了问题,同时也让兄弟俩的感情更加融洽了。哥哥有时欺负弟弟,妈妈要打哥哥,弟弟飞飞却把整个覆在安安身上,为哥哥求情。两人相依为命的抱成一团,再抬头时,妈妈已经不见了。我仿佛看见龙应台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做一件事。是的,孩子慢慢来,慢慢来,她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
我也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把自己看似普通而又深沉的爱,注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日子和细节中,给了我无数的温暖和启迪。母亲,母亲,天下所有的母亲们,我向你们致敬。你陪着自己的儿女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隐约间你的青丝已斑白;你送了儿女一程又一程,恍惚中你的双颊已布满沧桑。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7
1、现在这个男人当然完全地属于你,做妻子的你;但是他的过去却属于我,做母亲的我。
2、这个世界,凡有爱的事情都好办一点,怕的是恨,不是爱。
3、这家书店只卖两种书:社会主义思想和女性主义。我的手指在寻找答案,谁能告诉我做[母亲]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像一匹野狼,不能没有它空旷的野地和清冷的月光。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
4、华安爸爸说,很骄傲地,“别忘记,我是世界上第一个抱他的人。”能够这样见证宇宙的蕴吐,能够这样拥抱鲜活的生命,是多厚的恩泽啊!却有男人推拒这样的特权。
5、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恶事,没有必要让两岁就开始直到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匆促,何其珍贵!
6、一路上,两个人都很忙碌。是这样的,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他。
7、他正在和一伙人谈他身为奶爸的经验:他如何被一个从早到晚只会啼哭的小东西完全地控制,他的生活如何如何的狼狈……大伙正要到颓废的酒吧去,他站起来,说:“对不起,我要回去喂奶了。”那晚,他走得洋洋得意。他用受虐的、抱怨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洋溢的幸福。
8、在一个西方的家庭里就比较简单。孩子的母亲有最大的权利,任何人都得尊重“生母”的权利。我的.婆婆很清楚地认知:宝宝首先是我的儿子,其次才是她的孙子。对孩子的教养,她可以从旁帮忙,或是提供过来人的经验,甚至于表示不同的意见,但她最后一句话永远是:“当然,决定还是在于你做妈妈的。”
9、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
回教徒和犹太人在彼此屠杀,衣索匹亚的老弱妇孺在一个接一个地饿死,纽约华尔街的证券市场挤满了表情紧张的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10、孩子是两个人的,生孩子也是两个人的事情。当医生和护士在为众多的病人跑进跑出的时候,只有丈夫能够握着你的手,陪你度过每一场阵痛的凌虐。夫妻的同舟共济,没有更好的时候。两个人先共度苦痛,苦痛之后再共享欣喜。
11、不要忘记这些过去的记忆,因为这些记忆,会跟着我们的人生,一生一世,只不过,它们不再像我们儿时那么的明显。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8
好温暖啊。每一个字都会有画面浮现,每个画面又都显得如此温柔。一直觉得小孩子的教育真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但作者在好多事情的处理上都温柔又细腻,例如飞飞刚出生时怎么让安安觉得宠爱没有被分走,例如弗瑞第在超市偷东西时让安安知道什么是“共犯”。把孩子教育成“像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原野上有一群乳牛,成天悠闲自在地吃草,好像整片天空、整片草原都属于它们,一直到有一天,一只小牛想闯得更远,碰到了一条细得几乎看不见的线——那是界线,线上充了电,小牛触了电,吓了一跳,停下脚来——原来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情。
安安十九岁时说:
就在我写的此刻,更多的'回忆一点一滴地渗进我的思维。以我和弟弟、和母亲的关系来说,我一点儿也不觉得这两个人是我的“家人”,反而比较觉得他们是我的挚友。
这可能是所有人都羡慕的关系吧。整本书都透露着作者对孩子的爱,以及这个家庭浓浓的幸福感。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9
龙应台的书一直是我喜欢的,理由是什么,没有……可能是因为她的笔法,也可能是她的书真的很吸引人,或者很难说……
孩子,你慢慢来,是朋友推荐的,在此之前,我好想压根就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一样,周四在当当下订单,周五收到书,或许是因为“乐学会”,所以我花了3小时不到,就把这本书看完,当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就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散文或记事文?
可是,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书中那一幕幕的场景即刻呈现在我眼前,八个月大的华安,和父母一起旅游,爸爸第一次教华安用英语说bird,华安第一次认识各种各样的车车,华安第一次认识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作者用一种仿佛似跟你说话的语气,和一个个小故事,描述了一个叫华安的中外混血儿的成长记。
书,其实很薄,内容很简单,可是,当看到如此简单的文字,在我面前流淌时,我却感觉到了满满的爱,一种无处不在的淡,却又异常香厚的母爱。时间没有让这爱停留,反而使她越来越浓厚。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0
龙应台一直是我喜欢的一位作家。“认识”她是从高中时候看南方周末开始的,在看了南方周末上关于她作为台北文化局长的访谈之后,开始找她的相关文章,慢慢形成的印象就是:她是一位挥斥方遒的女战士,和彼时气势高昂的余杰属于同一类作家。后来也看过她的一些亲情相关的文章,甚至是前段时间读完《目送》,仍然没有完全扭转她之前留下的印象——直到看完这本《孩子,你慢慢来》。
如果说之前看到的龙应台是遥远的、深沉的、忧愁的',那么透过这本书看到的龙应台则是亲近的、温和的、欢快的。之前的文字中总是凝结着万千思绪,让人读过之后默默不语,而《孩子,你慢慢来》则在字里行间填满了欢乐,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无比愉悦的体验——其中的一些小片段总让我忍不住马上与老婆分享:嘿,来看看这一段,肖开开会说话之后会不会也这样呀。
看过之后,和几位朋友聊起:《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只有当了父母的人,阅读起来才会获得最大的欢乐和启示。随着龙应台的笔触,我们看到她的大儿子华安的成长点滴;看到在这个成长历程中作为母亲的龙应台是如何的一边小心翼翼又一边满心欢喜;看到她对小儿子华飞的出生如何期待但是又对华安是否会接受华飞如何忐忑……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惊喜片段,“他爬、他笑、他摇头、他站起来又一跤跌倒,他眨动着圆滚滚、亮清清的眼睛,我总是目不转睛的盯着他每一个举动。”每一段文字描述的,都是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在孩子成长历程中的“创世纪”。(“孩子将我带回人类的原始起点。在默默苍穹和茫茫大地之间,我正在亲身参与那石破天惊的“创世纪”。”—龙应台)
强烈推荐给所有接受了上天最好礼物——孩子——的父母们,在这样一本轻松简单文字阅读中去对应你所养育孩子中的各种欢笑或者小烦恼——当然,最后走向的,都会是快乐。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1
之前只读过这本书的片段。现在全部看完。更感觉到龙应台褪去作家模样后母亲的样子—细心、耐心,静候孩子们成长。这本书以孩子的视角或母亲的`视角描写孩子成长历程,极细微的日常被描写得极温暖,这本书让中国家长翻阅后,第一个浮现的词语应该是“陪伴”吧。想起我小时候,不爱吃饭,最不爱吃早餐,于是母亲就把我抱在膝上,每天一个童话故事,说一句故事,为我一口粥,这样我才乖乖地吃饭。就像安安听妈妈讲故事那样,我总是有无数的问题和好奇心,母亲也是笑着、耐心地回答我。记得她给我讲莴苣姑娘的故事,当时就问妈妈:莴苣这么好吃嘛,那个丈夫都愿意偷巫婆菜园里的东西!还有还有,那么妈妈为什么这么嘴馋呀,非要吃莴苣,比我还不乖。那天晚餐,我们家的餐桌上就出现了一盘莴苣。
还有我父亲,他爱看武侠小说和四大名著,最喜欢给我和弟弟讲武松打老虎的那一篇,每次都讲不完,有次他想睡觉了,便干脆讲到:武松喝完酒后,就困了,就在客栈睡下了,哎呦,武松困了,我们三个也睡吧,爸爸好困啊。
想来这些都是十分温情的细节。陪伴真的是父母最应该做的。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2
第一次翻阅《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没有自己的孩子,因此只是单纯地从一个教师的视角去翻阅这本书。而那时候,吸引我去看的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本书并不厚,另一个便是封面的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漂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在没有自己的孩子前,这本书我并没有完完整整地去阅读,书中讲到安安出生至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我只能去想象那种画面,甚至会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样子,但确实也是记不起自己那个年纪发生过的那些事。而后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渐渐与了书中描写到某些事情达成“共识”,从而我又重拾此书,继续翻阅……
书中每一篇小文章里,作者把自己对孩子的爱描写得淋漓尽致,看着书脑海里似乎就不由浮现他们一家其乐融融的场景。从孩子的出生开始,作者龙应台的生活就被孩子包围,在《初识》中,8个月大的安安已会咿呀做声了,并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新鲜感。每天早上,在去幼儿园的路上,“两个人都很忙碌。是这样的,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她。”妈妈每天晚上都给安安念故事,但她会有选择地念,一些暴力血腥的故事书一律不要。因为“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没有必要从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贵!”这便作者龙应台教育艺术:慢与爱。
在日常孩子的教育中,家长们总是催促着孩子“快、快、快”,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保持着冲刺状态,我亦是如此。
我的孩子是一位读中班的男孩子,名字叫圳圳。在我心目中认为男孩应该具备果断、坚决的品质,而圳圳目前的情况却和我心目中男孩的样子相距甚远,因此我有时候显得非常急迫,甚至有些不耐烦。有一次,我与他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寻找秋天的色彩,于是我带他去了一片小菜园,菜园里有玉米、南瓜、油菜、花菜……我对圳圳说:“你快去找一下菜园里秋天的颜色,再挑一种你最喜欢的颜色。”圳圳雀跃地跑进了菜园,我在后头跟着。圳圳一会儿蹲在油菜地旁摸摸油菜叶,一会儿去挖挖土,时不时还叫着“妈妈,你来看呀!”而我显得有些不耐烦并催促他:“你快去找呀,不如就去看南瓜吧!”圳圳似乎对玉米更感兴趣,而当时我也不顾问他的意见,扯起他的衣袖便到了南瓜藤下,拍了照完成了记录纸便又扯着圳圳回了家。
圳圳刚进入菜园的时候,可以看出来他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他对这一片菜园充满着好奇,在他叫我来看的时候,是想与我分享他的发现,而我却没有给他正面的回应,反而催促他,甚至强行决定让他去看南瓜。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其实我应该比普通人更明白成人在教育中要做好引导的作用,而不是主导的作用,可是在很多时候,急切地想让孩子直击重点,无形中就让孩子变成了让成人“牵着走”的结果,而“牵着走”的路线和速度是成人想要给孩子的,而非孩子自己决定的。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任何人不能代替,每个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充满着太多的未知与变数。我们是应该尊重一下孩子,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还孩子一个自由的童年了,毕竟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我们作父母、作老师的应该对孩子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虽然,打破惯性思维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但“孩子你慢慢来”希望成为我们的口号。
书中所蕴含的爱的感觉,就像春季的气息,慢慢飘到我的心房,让人放松沉静。让教育“慢”下来,让孩子“慢慢”来,我们需要的就是等待着他们。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3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这些年最流行的一句话,讲的是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那怎么赢?才算是真正的赢在起点,又赢在终点呢?
一般孩子开始上学后,最大的改变之一,就是家庭作业,而这个作业的问题,在上海,或者国内其他发达城市,甚至是提前到了幼儿园的中班,大班。就我们这个年纪来看,孩子的作业可以用浮云来解释,可是,就孩子而言,作业简直就是恶魔,他们能花2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玩,却只能在写作业上坚持五分钟之久,五分钟后,无论作业有无完成,孩子肯定会做一些和作业无关的事,比如玩玩笔,折下飞机,看看窗外,发发呆,或者出来找找妈妈在干什么……
这种走神,对于孩子来说,是再正常不过了,不是吗?美国的孩子花1个多小时写作业,日本的孩子话3个多小时,中国的孩子呢?8个小时……即使我们有多大健忘症,忘记了很多童年往事,但是关于不愿意写作业这件事,或多或少多应该还有点印象的`吧。自己当年有多么不愿意写作业,自己又是如何面对老师的质问的?
所以,孩子不一定非要赢在起点,或者以这种方式来赢,输一点点又如何呢?
早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因为政策,因为当时的大背景,父母总希望我们事事第一,或者至少比同伴们好,不论我们是不是做得到,那时,我们是父母的唯一,唯一的骄傲,唯一的谈资,唯一的希望……那么,才走过那段路的我们,是不是要看着孩子在走一遍自己都不愿意走的路呢?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4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花了两个下午的时间,抽空把《孩子你慢慢来》看完了。龙应台是我很喜欢的作家,她的文字看了很多。犀利的、朴实的、豪情的、温情的……各种各样的情感表述,我都很喜欢。
这本书的篇幅不长,一个个小短篇,其实记录的无非是母亲和儿子的一些生活片段,可就是这样真实的文字,把那份浓浓的母爱一点点渗透给了读者。
或许是做了妈妈的缘故,对于描写亲子关系的文章特别的喜欢。总能在这些文字里找到共鸣,找到感动,也学到与孩子的相处之道。看这本书的过程里,心里都怀着一份感动,能感受到龙应台对两个儿子的涓涓母爱;对上天把两个可爱的天使送到她身边的感恩之心;同时看到她和华安、华飞的交流又会让你忍俊不禁。
欣赏她处理两个孩子之间关系的智慧,喜欢看她与华安、华飞的互动,佩服她能那么坦然的和孩子交流生理方面的话题,赞许她面对犯错孩子所采取的态度和方式……最重要的'是那份感动,那是做了母亲以后自然流露出的对孩子无私的爱与付出,是每一个身为母亲的女人都会有的情感,不需要谁教你,那是天性,上天赐予每一个母亲的母性。
合上书,心里满满的感恩之心,浓的化不开。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智慧的母亲,我珍惜和儿子相处的每一段时光,我愿意陪伴儿子慢慢成长,同时也希望把这本书分享给每一位准备做妈妈,和已经做妈妈的朋友们。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5
我喜欢龙应台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温情;其中带着女性细腻的美与善,又有令人倾慕的大智。我喜欢上这部作品之前并没有看过任何简介和引言,只这样一行字就足以让我陷于其中。于是,在接下来的这几天,我一有时间就打开电脑,完完全全投入于阅读中。这是第一部我可以在音乐的伴随下认真看的作品,因为即使听着音乐,我也可以完全过滤掉一切无关的干扰,要的只是能够让我凝神静心的轻轻的曲子。
看《孩子你慢慢来》,心中有这样一些情愫在荡漾——感受做一个妈妈的甜蜜和幸福、回忆做一个孩子的童真和快乐、亲近小植物小动物时的欢欣和好奇。这些感受凝在一起,让人很难说出到底因为什么而感动,而喜悦,而舒畅,可确实就是能听到自己的笑声不断,轻轻带过的那种笑。
对,看这本书时心情一直如轻风般缓缓流动,没有太大的起伏波动,所以读安安的成长和读妞妞的故事不一样,自始至终,不曾落一滴泪。
我很难写好一篇读后感,因为我看书往往只是沉浸于看书的过程,看过后就忘了许多细节,甚至连自己有过的感受都会忘记。在整本书里,唯一能被我清晰记起的是“你眼睛里有我”。
“你在干什么,宝宝?”宝宝情急地喊出来,“妈妈,不要动……”一边用两只手指撑开母亲的眼帘。
“你在看什么?”
“我在看——”安安专注地、深深地,凝视着母亲的.眼睛,声音里透着惊异和喜悦,一个字一个字地宣布:
“妈妈,你的眼睛,眼珠,你的眼睛里有我,有安安,真的……”
说着说着激动起来,伸出手指就要去抚摸妈妈的眼珠——“真的,妈妈,两个眼睛里都有……”
妈妈笑了,她看见孩子眼瞳中映着自己的影像,清晰真切,像镜子,像湖里一泓清水。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如此纯真、可爱、充满好奇心,无意中能给成人最大的喜悦和安慰,但不是每个妈妈都像安安的妈妈一般耐心、细心。婴幼儿刚从另一个世界来到这个国度的时间不长,他们有着柔软的肌肤、清澈的眼眸、纯粹的泪与笑,这是上帝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最清晰最美丽的印记,这些印记还未经过岁月的冲洗,所以显得如此动人。他们从感知父母家人的抚爱开始,认识周边的寸土、花木、虫鱼,了解身边的人和语言,然后再渐渐接触更多无形的东西,他们开始知道人间有美丽的传说和信仰,也有残酷的战争和杀戮。这一条长长的细细的成长之路,一切都要慢慢来。孩子你慢慢来,体格与内心才能不断茁壮、强大。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6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是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里最经典的一段话。这本书很早已经读过,那时的我还是一名特别年轻的老师,也没有做母亲,对其中的文字情感是陌生中夹杂些许的感动。而今,从教十年多,也已为人母,再读起来竟是大不相同的心境和感触。前些天和学生家长聊起此书,我亦是滔滔不绝。后来想,干脆以一些文字以对话或者纪念自己的变化吧!
这本书的语言温柔自然,读来却深情动人,使人沉醉于母爱的那种温暖和亲切。读这本书我虽然仅用了一下午,读完后却让我思考了很久。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同时又是六十多名孩子的老师,在这本书中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一个字“慢”。在这个任何事情都追求效率,提倡速度的时代,我们每个人也都不可避免地以快来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任何事情都希望得到即时满足,付出就要利益最大化,也许在有些方面快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但快绝不是教育。教育不是快餐,也不能速成。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校不是工厂流水线,我们教育的是人,而不是贴标出售的商品。一旦我们放慢脚步真正以平等的心态来陪伴孩子的时候,我们才能体会到孩子世界里慢慢的美。
想起班里有个叫做浩浩的孩子,模样清秀极了,十分讨人喜爱。但是性格却是非常内向,从不主动和同学说话,也包括每一位老师,每每上课时候总能看见班里角落里的他,那么孤单。他不参加任何学习讨论或者课外活动。学习成绩也在意料之内的不好,老师同学都想帮助他,我可以说用尽了方法,批评、督促、表扬,就差自己变成他了,但没一点效果。他的父母为此担心焦虑的'不得了,同龄的孩子一天一个样,而浩浩似乎已经被远远丢在了起跑线。
时间飞快,一年匆匆而过,浩浩依然是班里最差的那个,最孤单的那个,仿佛被世界遗忘了一般。
就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进校时,突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背影,他在校门口一片一片地捡拾垃圾,我揉了又揉眼睛,不错,就是浩浩!那瞬间我竟是如此的感动,这真的是我们都认为最差的那个孩子吗?后来我专门把浩浩叫到身边,表达我对他的赞扬,号召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并持续给他安排了一些班级管理任务,出乎我的意料,他也竟然非常喜欢地接受了,这时的他眼睛似乎特别的亮,和以往非常不一样。一学期下来,其实结果并没有像我的期盼那样,浩浩也并没有太大的转变,除了眼睛看上去更加明亮起来。
这时也会想起读过的《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时,我想浩浩真的需要时间,我应该和他的父母一起对浩浩慢起来,慢一点再慢一点,不那么着急地要求孩子一定的成为我们想让他们成为的样子。事实证明,这样做确实是正确的。和浩浩相处已经快三年了,我们都放下了以往严厉批评和督促,放下了迫切要求他进步的渴望,时间就这样一点一滴过去,浩浩竟然和以往明显不一样了。不一样在哪里?说不出来,就是觉着开朗许多了,笑容多起来了。虽然成绩仍然不理想,但是整个人似乎更能融入集体了,对一些奖励也有了自己努力,老师和父母十分的喜欢!还好,我们慢下来了,不仅给了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也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他的变化。
如今已经四年级了,浩浩已经和班上的孩子无两样,一起学习,一起欢笑,字体尤其的漂亮,下棋也少有对手,和老师交流再也不红脸不捏衣角,看着每天班里的他,他们,我也会无意识地慢起来:讲难点时语速再慢一点,让孩子们听得更仔细点;批改作业再慢一点,能发现更多的错误还有个性却富创新的答案;想发脾气时,慢两分钟再说,结果迥然不同。慢下来,离急躁,离求速成的情绪远了,教学却有条不紊起来,工作也更加轻松起来。
作为一位老师,我知道育人即是育己,我时刻警告自己再也不要随意定义任何一个孩子差与不差,孩子的成长总需要过程和时间!面对孩子纯真的眼神,我是敬畏的,他们对成人的包容,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爱都使我们赧颜。我会试着让他们慢慢举起自己的小手,我会听着他们慢慢讲着自己的想法,我会等着他们慢慢给我一个自信的眼神,我会盼着他们慢慢成为他们想成为的样子。
看着他们慢慢地长大,我也在学习用赤子之心来对待这个世界,我们慢慢去听花开的声音,我们慢慢去欣赏落雪的美,让我做那个陪着他们徜徉知识海洋的同路人吧,孩子,我们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7
利用周末,再次逐字逐句的读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书中很多的教育方式值得思考,当父母的我们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很多的父母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望,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将自己的未完成的梦想强加于孩子身上,每天让孩子在各式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间来回奔波。其实对于每个人,可能留在记忆最深的还是那些快乐玩耍的时光。
只有真正懂爱的母亲,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孩子你慢慢来》是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的柔情万丈,感动着同为母亲的我。
不管孩子走得多么慢,回忆起来,孩子都是倏的一瞬间,就长大了、就离开了,渐行渐远,唯有儿时血浓于水的亲情经历与记忆,一辈子,受用不尽,那些温馨甜蜜的陪伴记忆,成为父母的生命之光。犹记得十八年前的酷夏,初为人母的我,激动之于更多的是忐忑不安,可一转眼,孩子就已离巢,独自远行,留给我的只有无尽的回忆与思念。
父母,肩负着孩子成长的重任,完全放手也不行,管太多也不行,必须小心翼翼,必须不断学习,才能找到你与孩子之间相处的那个点、那个度。虽然不管父母怎样做,孩子都会长大,但孩子怎样长大,却是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
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的是父母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在孩子出现问题时,能够保持冷静、心平气和的与孩子交流,蹲下身子,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得到孩子的认可。这些道理,身为父母的我们都懂,可是真的要做到,却很难,多数时间是血压升高并伴随河东狮吼,很难静心静气的和孩子沟通、交流。
陪伴,是最温馨甜蜜的回忆,陪伴儿子读书学习,送他学游泳、练武术、打羽毛球,帮助他养蚕、养蝌蚪、养金鱼,周末全家一起打羽毛球,节假日一起出游,一起参观各种展览。工作之余的时间几乎全部交给了孩子,虽然花费很多时间,现在想想,值得!孩子在父母身边的“有效期”只有,错过就不再有。
小学、初中、高中整整,儿子的每个成长脚步,每一个成长烦恼,我都有参与。离巢的半年,虽然身体得以解放,但多了一份牵挂。现在回想,真的很庆幸自己之前的岁月陪伴在儿子身边。
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教会孩子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孩子担当的同时,如何勇敢坚强的去爱这个世界,指引他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工作兼顾生活,当母亲不易,当一个合格母亲更不易,陪着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付出后,转头回望,与孩子挚友般的关系变成了最好的报答,同时我的性格也从刚开始的粗暴易怒变得恬静贤淑,跟随孩子二次成长,成就了现在自己喜欢的样子。
家庭:就应该有爱,就应该是爱的港湾。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8
佐佐木正美在《关注孩子的目光》中将“管教”一词的含义总结为“重复地教+不急躁的等待”。而维克多的父母等待的时间之长恐怕是大多数家长都不能相比的。
可惜的是,学校里的老师并不是每个人都给了维克多关心和鼓励,有的老师甚至让维克多的内心受到了非常严重的伤害。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将同等的耐心给予每一个学生。成绩至上的原则面前,也许无数个像维克多这样的.孩子就此被老师忽略了。这是学生的遗憾,也是老师的遗憾。
孩子在成长的路途中,也许偶尔会没有力气,也许偶尔会遇到阻碍。这个时候,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是否能多给孩子些鼓励,不急不躁地说一句“孩子,你慢慢来”!
第五篇: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样一段满含爱意的文字,让我们深切的感受着一位母亲对孩子成长的关切,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包容,让我们这些教育孩子们的师者心生出许多的汗颜。
《孩子,你慢慢来》看到这本由文汇出版社发行的龙应台十年纪念版图书时,就被封面吸引了。黑色的封面上,母子亲切互动,那么的和谐,那么的吸引人。不觉站立沉思:我们在日常有给予过孩子们慢慢来的机会么?如果我们曾经给过,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一直有充分的慢慢来的机会呢?
我的孩子在3岁上幼儿园时,老师上课教小朋友们写“1”,并规定在放学回家后用田字格规规矩矩的写一页,这项任务可让刚上幼儿园一月余的孩子头疼极了。她在书写的时候情绪激动,极度排斥,吵闹不止,一再强调自己不会。在我的一番鼓励之下,孩子很憋屈的写了一行,然后就死活不写了,把笔扔下,揉着手,唠叨着:“要累死我啊!手都疼了。”想想看,孩子稚嫩的小手发育尚且不全,笨拙的拿着铅笔,要写下满满一张的小棍“1”,是多么的不易啊!我们家长、老师,不经常在做这样的事么?要求孩子们在规定时间内写出漂亮的文字;在孩子计算时,又提出计算准确、迅速的要求。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可孩子,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不足以胜任这一切的时候,我们成年人又何尝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思考过呢?记得当时我又生气,又不舍得,就那么纵容孩子随意了。
可如今,孩子已经上学了,每天一放学回家就赶紧写作业,且写得规规矩矩,漂漂亮亮,多次得到老师的表扬。回想起来,很庆幸当初纵容了孩子,给了孩子一次不写一页小棍一的机会,让她没有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卢勤老师著有一本题为《长大不容易》的书,我们很容易发现,越是在孩子教育上有所建树的人,都是极为体谅孩子的,不管是让孩子慢慢来,还是认为孩子的成长不容易,她们都给予了孩子充分的信任,让孩子自由成长。有人会说,孩子自由成长怎么能行?就像小树,园艺师总是要对树木进行修剪的啊。是的,辅助手段是要有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是辅助,而非强制或者粗暴简单的解决。
在学校,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不写作业的孩子。我们教师通常会怎么做呢?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简单的批评一通,敦促孩子们补上。效果如何呢?我们大家都心知肚明,效果甚微。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无非是开始作业量大,孩子们写不完;亦或者是作业难度大,孩子们不会写。这种状况持续
几次,如果都遇到老师不纠原因的批评,孩子就很容易形成不完成作业的习惯。我想,如果我们在最初遇到有孩子不完成作业,就能跟孩子还好沟通,给他们申诉的机会,了解原因,耐心的帮助他们,分层次布置作业,那么我们不完成作业,学习差的孩子是不是会减少很多啊!
慢慢读着龙应台的这本书,心生出许多的温暖,让我们多多的包容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未来的路长长的,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师者与孩子们一起慢慢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