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了解你的孩子——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03:21: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请了解你的孩子——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请了解你的孩子——读后感》。

第一篇:请了解你的孩子——读后感

请了解你的孩子——读后感

各位爸妈,你们了解你的孩子吗?中国的某教育学会曾做了一次测验,请来了十位学生的家长,给每一位家长派发了一份问卷,标题是:“你了解你的孩子吗?”1.最让你小孩感到害怕的是什么?

2.什么是你孩子最喜欢玩的游戏?

3.你小孩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4.你小孩喜欢自己的房间是什么颜色?

5.谁是你小孩心目中的英雄?

6.你小孩在学校里是“受欢迎的人”吗?

7.你小孩在假期里最想去哪里?

........其中一位妈妈接过问卷,不禁抿嘴一笑,冲口反问道:“我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这可能吗?”但正是这位信心十足的母亲,第二天早上却十分尴尬地承认,看来自己并没有真正了解孩子,因为24个问题,她只答对了6题。

都说“知女莫过父,知儿莫过母”,我觉得父母应该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了。但是,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很多家长评价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听话、不懂事、管不了、没辙、没长大”,难道所有的孩子在父母眼里都是“不听话”的?有那么一句话:“医生讲究对症下药”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做好这第一任了解自己孩子最重要。

很多家长从来不与孩子沟通,总是以监视的手段了解孩子情况,关于这点有人做过一个调查,清华、北大等一类名校学生的家长中,认为通过沟通而非监视走进孩子心灵的占到了90%以上。沟通很重要,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更重要。然而,现在社会讲究“男主外,女主内”孩子的学习,父母很少过问。

在美国,全美的父母提出了一个口号:“今天你与孩子谈话了吗?”

要求父母多花点心思去观察孩子,并且每次谈话尽量不低于七分钟;在观察中不要带有任何偏见和定论,目的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对孩子的言谈与行为的观察,知道孩子的需要、兴趣以及发展情况,从而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教育。

孩子为什么叛逆?为什么不听你的话?为什么讨厌上课?为什么还学坏了?.......心理学家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不听话就是叛逆!?

1.过分干涉

过分干涉的教育方法会严重的导致各种亲子矛盾的出现。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的行为不要过分的干涉,尤其是想让孩子顺从自己的意愿或者是让孩子做某些事情的时候,还要特别的注意你所表达意思的语气。多家长都习惯性的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不受重视和承认。

对待孩子必须要以平等的方式,在处理与孩子有关的事情时,必须要征询孩子的意见同时还应该给孩子留出选择的余地。家长对孩子提要求的时候也要考虑,这个要求对孩子来说是否合理,是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孩子处于朦朦胧胧的状态,似乎明白,所以希望自己决定,但大人怕出错就要教育,这时引导就成为了干涉,所以孩子就反感叛逆

2.没有以身作则

家长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总习惯性的从孩子身上找问题,对于自身的问题不是忽略就是不清楚,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会经常犯错都于家长本身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孩子出现叛逆行为以及心理时,就说明家长的教育方式已经明显出现问题了,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仍然一味的在孩子身上找问题,那么是永远都没有结果的。

家长在对孩子严格的同时是否有注意对自己的态度,如果家长在平时都松散懒惰的话,孩子如何能心甘情愿的勤奋学习呢?因此在平时生活中,家长必须要做好应有的榜样。

3.认为孩子长不大

还有很大一部分家长不管孩子怎样成长,都始终将孩子作为小孩子对待,因此在教育方式问题上也通常都会用对待小孩子的方法进行教育。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长期如此势必会导致孩子出现严重的叛逆心理;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必须要让孩子他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或者是受到伤害而代替他们去做,这样孩子永远也不能长大,失败不可怕,以为失败只是一时的,如果因思想发展不好而影响一生,那才是真正的无法挽回。

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自己能做的事情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不管会不会受到伤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以及自主能力。面对孩子为什么会叛逆的问题,过分的保护孩子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4.喜欢乖孩子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人见人夸的乖孩子,因此孩子一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就横加批评,这种方式同样会导致出现有叛逆心理。要知道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是一个不听话、爱捣乱的孩子,之所以如此多半是因为家长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关于理解

对于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可以说,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龄朋友而“忽视”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们,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后才能正确引导。没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导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因为他们再不是那个儿童期的孩子了。

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无论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觉不到了。

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足下也.现在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身心感觉越来越疲惫。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对孩子要求也越来越高,迫使家长在教育孩子上付出更大的努力、更多的精力。于是,家长们每日奔命于孩子的教育和工作之间,不断地感叹“今日之孩子竟如此难养”。

认真揣摩一下,就会发现:其实,我们的生活偏离自然太远,一切都是急匆匆的,被速成的,就连孩子的学习成长也被这种潮流簇拥着往前行走。君不见,一个个辅导班、特长班“逼迫”着家长,“逼迫”着我们的孩子。我们有很多的理由为我们自己辩护,却很少有时间想一想孩子的感受。周遭的家庭都是如此,我不如此,岂不要落伍?孩子不是会吃亏?

孩子从其蹒跚学步,到上幼儿园、上小学、初中、高中,大人们都在焦急、紧张、催促中度过,孩子们呢?依然我行我素。这两个阵营如水火般难以相融,每天都在争夺主动权。不是孩子向家长屈服,就是家长向孩子臣服。是家长错了吗?抑或是孩子错了?

陪着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每一个做家长的心愿。孩子高兴不高兴、快乐不快乐是每一个家长特别关注的事情。但在孩子前行的路途上,我们是不是有过很多的焦虑、急躁和不耐?看着孩子进步的那么慢,我们恨不得抱着、背着他,替他往前走。在这样的心情驱使下,什么快乐、高兴统统看不到、听不见、感受不了。结果呢,孩子受伤,我们疲惫,可以说是“两败俱伤”。等到明白的时候,孩子长大了,带着“伤”;我们也老了,带着“痛”。谁之过?

第二篇:《了解你的学生》读后感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教师读书交流活动

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

——《了解你的学生》读后感

明照花

“我了解我的学生吗?”看到书名,我扪心自问。每日与学生一起,哪怕不在眼前,都可以想到每个孩子在干什么,说话的语气,打闹的深情,或洋洋自得,或自怨自艾。但我却从未静心思考,孩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现。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了解你的学生》文笔优雅、说理清晰,书中随处可见立竿见影的教学珠玑。格拉瑟用极其精深的专业素养和丰沛的实务经验,给老师们提供了实用的启示性向导。高屋建瓴,给行走在路上的教育者以深刻的启迪。

威廉〃格拉瑟认为,如果学生不愿意读书,任何处罚都无法逼他们就范。生命不像机器,可以由操纵者来掌控,所有的生物都有自我意识,都会自我控制,只有当你想让学生做的事情更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的时候,学生才会按照你说的去做。换句话说,体罚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但是摸清学生的心理活动,找准他们的内在需求,就可以让学习变得轻松和快乐。

我们班有个叫彤的小女孩,私底下我戏谑的称其为“体操大王”。小姑娘聪明、机灵,但就是管不自己。上课的时候脚从来不会在桌子下面,要么在凳子上跪着,要么把腿伸到走廊里,更有甚者翘到桌子上。提到她,任课老师无一不摇头。家长会与其爸爸深聊,家长告诉

我从幼儿园就这样,在家里也这样,根本管不了。

一度,我是不想管她的,破罐子破摔却也只会最差。偶然,她回答问题很出彩,我极力表扬,并让她荣升小组长,管理小组其它成员的学习和作业情况,还通过校讯通跟家长表扬了她。一天天,孩子的情况慢慢变好。与数学老师交流,亦是点头称赞。

其实每个孩子心里都渴望被人承认,被人重视,也就是威廉〃格拉瑟提到的内在需求。欣赏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哪怕是写对了一个词语,认真完成了一次作业,坐端正了身子,收拾干净了桌子……只要我们不吝啬自己赞美的语言,相信孩子会不遗余力的争取表扬,哪怕是赞许的点头。对学生而言,被人欣赏特别是被老师欣赏无疑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被点燃的信任。如果能在课堂上实现对学习的满足,获得成就感,他就会用心去学习的。

正像威廉〃格拉瑟在本书中提到的一样:一名成功的教师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活动。教师真诚的期待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如果师生关系中没有真诚的欣赏,任何学生都可能失去自信心。所以,适度的表扬和鼓励,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被欣赏的愉悦体验中奋发、崛起。不容怀疑,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的东西可以挖掘,关键是怎样挖掘,何时挖掘。

我们无法强迫任何学生用功读书,除非他相信这么做会令自己感到满足。格拉瑟博士将他的“选择理论”转化成一套带给学生满足和喜悦、充满活力的学习团队模式。通过学习小组,学生享受到深入知

识殿堂所带来的权利、友情、乐趣。而老师把“逼迫”变为“爱的诱导”,不但让孩子爱上学习,更令教师少了逼迫的无可奈何,转而沐浴爱的阳光,身心舒畅,真正做到师生双赢。

第三篇:《了解你的学生》读后感

那天,办公桌上多了一本新书,浅粉色的封皮显得特别高贵与典雅,漆黑的六个大字“了解你的学生”映如我的眼帘,下面紧跟着一行红色的三号字“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迅速吸引了我的眼球,“师生双赢”这不正是我一直苦苦追求的工作目标吗?定睛一看,还有一行特别小的黑体字:我们无法强迫任何学生用功读书,除非他相信这么做会令自己感到满足。说得太好了,这本书一定很有看头儿,随后我便怀着好奇与学习的心态翻开了薪新的一页。沉津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我在教学中的疑惑逐渐被解开了,新的理念在大脑中形成印迹,我不尽感慨:如果早一天读到这本书就好了,但今天也不算晚。读完这本书,我主要有以下收获:

一、找到了学生厌学的根源所在一直以来,我都纳闷儿:学生小小年纪,头脑聪明灵活,任何闲心不用操持,为啥不喜欢利用这段大好时光来好好读书呢?详细阅读此书使我明白:学生之所以不愿意读书,是他们认为读书无法满足他们内在的基本需求。我们常对学生说,读书可以让你们不断成长,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但这些需求对学生来说,感觉很遥远,学生关注的是眼前最紧要的需求。例如:众多学生知道文凭很重要,但他还是不愿意好好读书,因为他感觉回馈实在太遥远了,以后他可能会痛苦地埋怨自己所受的教育太少,但对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来讲,为时已晚。作为成人,我们也时常会选择去做那些当下最能满足我们的事情。而且在工作中,我们在学生满怀挫折时,还时常不断地竭尽所能逼迫他们用功读书,读完本书我感觉这样的做法应该立刻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用心去研究:怎样才能使我的教学真正满足学生内在的需求。

二、建立学生心目中的学习图像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起初都会以一幅令人满意的活动图像存储在我们的脑海中,成为一种愉悦的记忆。为使这些愉悦的活动图像成为真实,我们会不断为之努力,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这些愉悦的图象会因某些原因中途移出我们的脑海,这仿佛信号中断,进入盲区,进程就失败了。一个刚入学的孩子心中所怀抱的学习图象来自大人告诉他的:学校是美好的,学校里所有美好的人和事物在他们大脑中形成活动图象,使他们向往和那些美好的人一起参与美好的活动,因而他们发自内心的积极投入到刚开始的学习过程。当一段时间之后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差异,如果因为有差异而饱受老师的体罚和胁迫,原来那些美好的学习图象便从大脑中渐渐消失,并且很难再恢复到最初那般美丽。所在,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心目中的学习图象,使他们有强大的内驱力,驱使自己不断迈出前进的步子!

三、采用学习团队模式,教师成为现代经理人

新课程倡导我们开展合作学习、小组探究学习,而学习团队模式正好与之吻合。通过四个或六个学生的协力共学,学生可以获得归属感,学习团队要涵盖低、中、高不同学习水平的成员。高水平的可以帮助低水平的学生来获得成就感;而低水平的成员可以通过努力逐步达到自我满足,尽而使团队整体水平上升。在学习团队模式下,教师应该扮演学习团队管理者的角色,努力使自己当一个现代的经理人。什么是现代的经理人呢?首先他必须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以及学生会怎么做;其次他负责教学架构的建立,而学生则在这个架构下学习;再是他会持续改善教学架构,并相信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程;另外他会建立一套方法来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且经常采纳学生意见,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建议非常有价值。通俗一点说:在学习团队模式里,每个团队就是一个车间,整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型工厂,教师就是厂长,即现代经理人。

读完本书,我终于明白,教学最大的回馈就是:用功和用心满足学生。

好书伴我成长,感谢学校为我们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今后真的应该多读书,读好书,用心读,读出作者的用心之笔。

第四篇:孩子,请戴好你的红领巾!

孩子,请戴好你的红领巾!

时间:星期一上午8时

地点:操场上

事件:孩子们正静静地站立在操场上,等待着升国旗那庄重的时刻。我像往常一样,一边从队伍的前面往后面走去,一边看一看孩子们那可爱的脸庞,不时给他们送去自信的笑容。当我行进到队伍中间时,有一个孩子让我停了下来——他今天没有戴红领巾。不戴红领巾怎么可以参加升旗仪式呢?也许是这孩子读懂了我的目光,他立即从口袋中掏出一条褶皱的红领巾往头上一套,然后微笑着看着我,似乎在告诉我:“我已经戴好了红领巾。”看着眼前的一切,我懵了:这孩子怎么可以这样对待红领巾!这条红领巾从他的口袋里掏出来时就已经结好了结,他刚才的动作准确讲不应该是戴红领巾,而应该是在“套”红领巾,红领巾在这孩子的心中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红领巾,他也无法体会到戴红领巾的神圣。在他看来,戴红领巾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甚至是一种麻烦,否则,他至少也不会连红领巾的结都不会不解开的,戴红领巾这一很有教育意义的行为已经被他如此地“简化”了!

反思一:这不是个案!

看看孩子当下的学习生活,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大扫除时,孩子们将红领巾当抹布使用,门窗擦干净了,红领巾却成了脏布被扔进垃圾箱;操场上,孩子们用红领巾当布带扎腿进行“多人多足跑”,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了快乐,却降低了红领巾的神圣地位;校门口,许多孩子是在监督员的监督下戴上红领巾走进校园的,戴红领巾对他们来说,已不再主动,倒成了一件被动的事情;一般的孩子会拥有多条红领巾,而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红领巾在他的心目中有多高的地位,有多么的重要,而是为了方便,家里、书包里,乃至课桌肚内都要放一条红领巾,以备自己忘记了戴红领巾监督员又来监督时之用......红领巾本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如今却已经成了许多孩子劳动的工具、游戏的道具、生活的累赘。哎,现在有多少孩子在尊重红领巾,爱护红领巾呢?这“套红领巾”的现象绝对不是个案!

反思二: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对待红领巾呢?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生活条件远不及现在,但我们对红领巾的态度是神圣的:红领巾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是红旗的一角,是少先队员胸前的一团燃烧的火焰。而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对待红领巾呢?首先,这应该是社会的影响。我们走在大街上,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张张五彩缤纷、绚丽无比的广告画面,耳边还不时传来节奏感特快、内容通俗的歌曲;人与人的交往中更多了一份经济的因素,也更看重了交往中地位的重要;甚至连红领巾的质量也出现了三六九等,所有的红领巾所代表的意义是一样的,我们又怎么可以向孩子提供不同质量(不同的质量决定不同的价格)的红领巾呢?在全社会大力营造文化建设的氛围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游戏厅、网吧、KTV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见到的是少年宫、文化馆的功能变迁,却难觅“六个一”这样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建设。孩子生活在这样一个越来越“经济”,越来越“人本”的社会,他们的思想能泛显“红色”吗?

其次,孩子对待红领巾的态度还要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吃好”、“穿好”、“用好”、“学好”,这也许就是绝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育人标准。在孩子的心目中,这肯德基的标志KFC和麦当劳的标志M要远比少先队员的标志红领巾有吸引力;孩子的穿着漂亮而大方,甚至我们还会看到孩子身上明显的名牌服饰标志;刨笔机替代了小刀,钢笔的价钱超过了衣服的价钱,文具盒的功能越来越多,文曲星、电子词典、读书郎等高档文具也走进孩子的书包,而又有多少家长会主动帮孩子买红领巾?又有多少家庭的阳台上晾晒洗红领巾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浓缩了所有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期待,家长所期待的也许更多的是孩子的文化成绩和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吧。这样的家庭教育能突出红领巾的神圣地位吗?

在社会的影响、家庭的期待下,学校教育的重点自然就落在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上。走进课堂,我们会听到孩子朗朗的读书声,也会欣赏到老师、孩子和文本的“精彩对话”,却难觅老师对孩子的“红色”教育;看看班级的课程表,我们或许能找到“班队”“品德”“晨会”等字眼,但这更多的是一种摆设,更多的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孩子大量的思想教育的时间被学习侵占了;有时我们也会针对特定的节日,组织特定的孩子,在特定的环境里,开展特定的班队活动,以供大家

“欣赏”和“学习”;甚至在许多老师眼里,“三好学生”评选标准已不再重视思想这一块,只要你的学习好,哪怕你平时比较调皮、对红领巾不够尊重的也能成为“优秀少先队员”,这样的“优秀少先队员”会去用心爱护红领巾吗?

反思三:为了孩子,我们还有许多要做。

孩子不尊重红领巾,似乎是一个简单的不文明的行为,却折射出孩子的心灵的歪曲和品德的畸形。孩子的这种不健康地成长,其实是受了整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影响,是我们在对他们的教育上出现了问题,我们有不可逃避的责任。我们在为孩子提供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让他们吃好、穿好、学得好的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更为重要的精神食粮,让他们在健康、向上的道路上成长。为了孩子,我们还有许多要做。

呼吁:孩子,为了明亮那方,让我们从戴好红领巾开始吧!

第五篇:《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读完了《孩子你慢慢来》我在主人公华安的童年里看到这些:他把长长的东西都吆做龙;想让自己变成好孩子嫁给白马王子;听妈妈每天晚上读《水浒传》《希腊神话》《安徒生童话》;放学回家之后去工地捡了一块木头,或却皮带回家;和弗瑞第一起分享从超市里偷来的巧克力;还有和弟弟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其中让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寻找幼稚园》这一篇,在这篇当中我一看到了台湾幼稚园不同于外国幼稚园的地方。台湾的幼稚园到处都是正正方方的门,在这些门里面一排排黑压压的小脑袋,在哪里摇动,他们每天上三节课每节课四十五分钟,在上课时还不能出去上厕所和喝水,上的课全是令人惊奇的,比如认字课,美术课,音乐课,算术课,英语课,等等,完全就是小学生的课程表。而小主人公华在德国的幼稚园里根本有这些教室布置的教课内容。得过幼稚园所谓的教室非常像起居室,一个角落里叠着厚厚的海绵垫,哪里可以任意聊天和翻滚。还有造和木和剪纸的地方。两个国家所有的幼稚园的教室布置不同,连上课的方式也不同。在德国的幼稚园里,随便你做什么事情,如果你想去搭积木,而老师今天要讲《安徒生童话》那些也没有关系,可以随便你。

我觉得,台湾幼稚园的教室布置和教学页需要改一改了。如果这是一个小学,我无话可说,可这是一个幼稚园啊,我们小学生杰克也只有四十分钟,这些幼稚园的小朋友怎么受得了四十五分钟的考验呢?再说,他们这么小的时候让他们自由一些,毕竟他们还什么都不懂。我小时候的幼儿园和台湾幼稚园几乎一样,“排坐坐”改成了“组组坐”,“分果果”改成了“发本本”。

寻找幼稚园,寻找我们快乐的幼稚园。

下载请了解你的孩子——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请了解你的孩子——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5篇《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孩子,你慢慢来》它在给了我无限感动的同时也给了我一些启发。“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精选合集)

    品一本好书如同品一杯香茗,次数越多,味道虽淡,香味却萦绕不散。《孩子你慢慢来》是值得多次品读的。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读了......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范文大全)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1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材料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五彩斑斓的中国梦,织就中国人的理想和信仰。其中,一定会有一个关于孩子和教育的梦。本学期,我们学校的老师共同阅读了作家龙应台的着作《孩子你慢慢......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大全)

    《孩子你慢慢来》是龙应台所著的教育、亲子类型的书。此作从母亲角度写出的生命体验性质的生活散文。那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孩子你慢......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老师推荐了十多本书,让让我们写读后感。在看到书名时,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是由一位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写的,有关他儿子的成长过......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精选15篇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 孩子,你慢慢来,不要为生活中的一些障碍而烦恼;孩子你慢慢来,不要在人生道路上过快地奔跑,小心别跌跤。作家妈妈龙应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