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读后感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是本书自序的第一句话,通览全书,回头再看这句话有很多感想。
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并给孩子充分自由的选择,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该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的权利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为社会的压力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
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的发展,他需要自由责任,需要平等。独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严和独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环境中成长,很难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当然需要爱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担负各自的责任,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
所以看完《爱和自由》还有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以及怎样去“教”首先谈我的认识,我认为的“教”应该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我认为的教应该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大量从生活中去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同时我自己一直坚信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如果精心教育,远比孩子长大了才会单化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重要的多,在整本书中没有看到具体的叫法和技巧,更多的是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爱和自由》整本书感性的体现着蒙特梭利教育观和理念,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社会存在一些奇怪的现象,我也是在本书中找到这些根源,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能量,反复的研读,或许在我工作实践后会有另一番新的体悟!
第二篇: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读后感
暑期我有幸去了去南师大学习,听取了耿姗姗老师的讲座,发现她的好多理论都是从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这本书中得到的沉淀和升华。回来我重温了这本书,对“爱”和“自由”有了更深的感悟。
“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休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父母、老师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真善美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我所理解的自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在这本书中的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样子,不给孩子太多的规则和束缚,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可说实话,面对孩子,有时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
孙老师的《爱和自由》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来到这世界,他(她)们是伴随着内在的一种东西来到这世界,蒙特俊利把这称为“精神胚胎”。孩子的思想是很简单的,成人要是和他们说话太多或者复杂的时候,孩子的思维就会被成人弄的混乱,用简单的话去和孩子沟通,这样孩子的思维就不会很乱。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大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反思我们在育儿的过程中,是否有:怕孩子把衣物弄脏,把喂饭当成了主旋律的现象?是否有:当孩子沉浸在玩的世界的时候,不时地喂饭,喂水果,美其名曰:这样吃的多的现象?!出门前,我们是否曾嫌弃孩子稚嫩的慢动作,替孩子穿上了衣袜鞋帽„„做为教师的我们,是否曾不经孩子讨论同意,专制地给学生定一些规章制度,简单粗暴处理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就这样我们破坏了孩子本因有的“自由”,剥夺了孩子本应掌握的生活和学习技能,任其成为社会的 “巨婴”。
成人还常常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经历转嫁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我有所收获,能更宽容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第三篇: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家庭规则:
1、不伤害自己
2、不伤害他人
3、不伤害环境
“爱和自由”幼儿园儿童行为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请归位到哪里。
4、谁先拿到的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稍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学会要求他人道歉。
7、学会拒绝别人,学会说“不”。
培养孩子的习惯采取“小时严、大时宽”。幼儿园、小学时期,孩子还比较听话,好管教,容易养成好习惯,这时我对儿子以严为主。孩子只要小时侯养成好习惯,大了宽松一点儿也出不了格。这也就是关键期,任何教育都有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最为有效,如果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可能就差多了。小学阶段,它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抓住这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孩子的以后。
这就是孩子,只要我们肯放手让他迈出第一步,他们会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可能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让他们做还不如自己做来得轻松,但孩子一次做不好会有两次、三次,总有一天会做好!如果不让他去做,恐怕将永远做不好。我们在家尽量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大人盛饭、倒茶水、扫地等,现代社会交际能力也很重要,也要重视培养。我们一是鼓励孩子多和他人交往,二是交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
德育我们主要从要求儿子不说谎、不要别人的东西、不乱丢垃圾这样的小事做起,德育内容也是随孩子的成长而变化。当然,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还有,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家长不能居高临下,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另外孩子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一般每天都抽出一点儿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作业完成得如何,学习顺利吗?有什么新鲜事,心里有没有不愉快呢?尤其在孩子遇到困惑、挫折及犯了错误时,及时与孩子沟通,予以正确引导,调整好孩子的心态。同时,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人和事说起,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孩子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从而激起心灵深处无穷的动力。同时,爱玩是小孩的天性,我们从不用过多的课外培训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
第四篇: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读书会所感
杨青
2012年的第一场大雪让我这次读书会举步维艰,在久等的士未到而读书会时间快到时,我毅然选择走路去悦然,结果不给力的雪地靴一点也没发挥它名称的作用,让我这一路走的极为艰难。
当我进到悦然心理工作室的时候,那明亮的灯光,柔软的沙发,巨大的火箱,暖和的烤火被让我的身心顿时变得温暖和舒适,看到岳、唐老师的笑脸,还有李园、欧阳、甘敏、亦文等朋友的身影让我一丝忐忑的心也安顿下来,大家围着火箱周围谈天说地,第一次参加这种读书会的我感觉到不是参加什么高深的论坛,而是朋友间的聊天,互相探讨各自的读书感受。
对于《爱与自由》和孙瑞雪老师的育儿理念,我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还是在岳老师推荐并发送了电子版文档给我,然后我在网上搜索了相关的视频信息才知道并了解孙老师的蒙氏教育这种育儿方式。所以,当我参加读书会的时候,我连一本书都没有,只带了笔记,摘抄了一些自己比较有感触的语录,我觉得,这本书里面给我最大震撼就是,在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到底是要通过我们自己的经验来“保护”她,让她少走弯路,更容易获得成功,以此来获得“成功妈妈”“好妈妈”的称赞。还是要让孩子成为遵从自己内心独
立成长,有着健全的人格,坚持的信念,过她自己喜欢的人生。在这本书里,我更清晰了自己的答案。
在我内心深处,我当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所以在家里大部分时间我都还是做到了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像书里说的“爱她就给她充分的自由,只要她的行为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破坏环境。”不过,因为我自己本来也是一个矛盾体,所以,有时受到外界或者情绪的影响,会对她的一些无伤大雅的行为动怒,或者,有时又会觉得自己太惯着她了,怕她以后养成小公主的性格,会过于自我。所以,在这个理念的操作上真的感觉有些困难。还希望在以后的读书会上,就如何在社会和环境的压力下持续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比如孩子的奶奶觉得孩子在地上爬弄脏衣服还容易感冒,而妈妈觉得孩子在地上爬可以促进体能的锻炼,大脑的发育,可是,如果直接跟奶奶说,奶奶并不理解,还会认为妈妈太不负责任,拿网上或者一些所谓的育儿专家的话来作为自己不负责任的挡箭牌)。还有就如何给孩子适度的自由,这个度的把握方式交流一下技巧和心得。
在读书会上,岳老师的心灵相册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我感觉自己内心深处的不自信和甘于平凡就是来源于自己幼年时期的那几张被人否定的记忆相片,让我的人生埋下了负面的影子,从而无法肯定自己。还希望岳老师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教我们如何拔出心中那些负面的相片。成为一个内心保持积极向上的阳光体。
呵呵!在这次读书会上我觉得很经典的语句有:
1、父母只会教子女父母自己会的东西,不能教子女父
母都不会的东西,子女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的高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高度。
2、孩子成长最重要,还是父母面子最重要?
3、孩子想要的不是礼物,而是父母爱的表达。
4、亲情是天生的,而爱需要学习。
5、和孩子说话请慢一点、温柔一点。
6、我们要做孩子精神的朋友,而不是主人。
7、六岁以前的孩子不必要学习任何一门本领,他们要
学的是掌握本领的方法。
8、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孩子自己的东西也必须受到
尊重,包括分享,不要强制孩子分享自己喜爱的东西。
9、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发展的是心
智,认知是真理,不要再控制和压抑下让孩子迷失了真正的自我。
10、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
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
第五篇: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读后感
今天读完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可以说蒙特梭利的教育观念颠覆了我的教育观。也就是说蒙特梭利的教育观念颠覆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儿童的成长过程是离不开成人的,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成人的干预,他将会偏离正常轨道,走向歧路。而蒙特梭利认为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存在着“精神胚胎”它将引导儿童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模式发展。
结合蒙氏教育给我的启发。现在我来谈一下我所带的大宝和小宝这对双胞胎的情况:
一、爱
爱是儿童的一切。得到爱的孩子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在陌生的环境中容易建立安全感。孩子也是从爱走向独立的。不可否认,大宝小宝平时得到了很多的爱,来自爸妈的爱来自我们这些哥哥姐姐的爱。但我们的爱是否是正确意义上的爱。平时我们在带宝宝的时候要用心,不是说我们给他们一张好脸或给与言语上的夸奖就行。孩子是靠感觉来感知爱的。
大宝的性格活泼开朗,平时玩的时候只要一动起来就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身心愉悦的接受大宝所带来的快乐并给与夸奖与鼓励,因此,大宝平时很有自信,记忆力也特别好,而且也容易建立安全感。比如平时我们不管谁带大宝都行,到了陌生的环境也很快能适应并玩起来。相对来说,小宝安静,坐在那儿可以不动声响的玩一个玩具好
久,这样导致了我们对小宝忽视,因此小宝的自信心、记忆力以及安全感都比不上大宝。这表现在粘人,尤其是身体不舒服的时候。由于我们给了他们过度的呵护,他们现在的独立性依然偏差。但正因为前面所说的,导致了小宝的独立性比大宝的要好一点。所以我建议以后我们要给与小宝同等待遇,在两个孩子身上要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不要给他们太过的呵护。
二、自由
蒙特梭利认为,有了自由,孩子们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她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著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实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她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他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孩子最缺少的就是自由。我们常把自己当成孩子的主导者,经常要求他们做这做那,限制了孩子的许多行为。
我感觉在这方面大宝小宝就更厉害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都被限制了,比如当宝宝正在玩什么东西时,我们外出时间或吃饭时间到了,就会把东西从他们手里拿出来,还有他们要拿或摸什么的时候我们认为那东西危险或者脏而阻止他们去摸。这样我们就破坏了儿童的专注力,长期这管制下去,儿童会失去自我意识。
大宝的专注力差与我们也有一定的关系,当大宝正在玩的时候我们这个人叫一声让他看这个,那个人让他看那个。时间长了大宝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总是玩这个一会就换其他的了。小宝的专注力比大宝好,就是因为小宝安静,我们也会安静的坐在那陪他玩一样东西。平
时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我们总喜欢在旁边指点一二,有一次在冠蒙早教中心上课,大宝在用镊子捏豆子,拿镊子的姿势和我们不一样,我就手把手的教他怎么拿,其实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应该给他时间让他去自由的探索。这样一点一点的就会增加他的专注力,这正好是大宝所缺的。平时这样事情常常发生,我想我们每个人以后要做的就是不干扰,在旁边看着就好。
三、感觉
感觉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传统的教育观念一般认为,有外界给儿童一些印象,儿童接受了这些印象和信息,并经过反复练习,就能发展智力。而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虽然两种方法都能使孩子达到一定的智力状态,但是有本质的差别。我们灌输给孩子的知识他们只是记住了结果,过一段时间他们就有可能忘记。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自己感觉,孩子在各个敏感期到来时,让他们学习相关知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他们反复不断的感觉过程中会有逻辑思维的出现,到后面总结到概念。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会实体化。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他们最先就是用口来认知世界的,但是,当大宝小宝往嘴里放东西的时候,我们不但没有及时告诉他们这东西的属性,还把东西从他们嘴里拿开了。他们失去了同口腔感觉东西的机会。我认为大宝和小宝在感觉这方面是最缺乏的,我们总是教这教那,把孩子教坏了。儿童的感觉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听觉。从今以后我们要抓住儿童的每个敏感期来进行发展。
四、审美观
儿童小时候正是他的审美观形成和构建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在这个时候给孩子提供形成审美观的条件和机会。在家的时候常碰到这样的事情,孩子要食物吃的时候,总要一整块的,不让我们掰或切开,这是儿童在发展审美观。现在我发现大宝小宝也是这样,吃饭的时候喜欢要整个的包子,喝粥时喜欢里面有装饰品,吃水果时不让切开,这个时候真是他们发展审美观的关口。我们一定要帮他们提供审美观形成条件与机会。儿童的审美观要高于成人,所以我们不要主观的认为那些幼稚的东西会对孩子有帮助。我们所提供的环境要以最高的审美为出发点。
闫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