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爱弥儿》[模版]

时间:2019-05-12 03:2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读《爱弥儿》[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读《爱弥儿》[模版]》。

第一篇:我读《爱弥儿》[模版]

我读《爱弥儿》

《爱弥儿》又名《论教育》,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一部半小说半论文体的教育代表作。读完《爱弥儿》,我不禁为爱弥儿自然、健康、旺盛、鲜活的生命力而感叹,这才是生命应该具有的本真状态!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像爱弥儿那样自然地成长该有多好啊!在阅读过程中,书中的许多观点使我的内心受到反复地冲击和洗礼,给人以启示,让人产生共鸣。现就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遵循自然,回归自然

“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通过了这些考验,孩子便获得了力量;一旦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生命时,生命的本原就更为坚实了。”卢梭的这番话,是让儿童保持自然的习惯,按照自然的方式去生活。他的这种回归自然的思想,是顺应了人的自然天性,崇尚自然,不仅对当时的儿童教育有尖锐批判的作用,而且呼唤了一个教育的新时代,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然是人最好的老师,如今,有很多幼儿园采取“真空教学”的方式,即教师在创造教育情境的时候,总是用人造的教具或视频中的景色作为教育情境,这样的情境,就是一种把知识从情境中隔离的箱格化的教育,这样,让孩子片面而不是完整地、全面地感知和理解世界。一些教师很少把孩子带到自然中去也有其客观原因的限制,但更多的是主观教育理念的偏差。比如有些农村幼儿园把广阔的自然关在围墙外面,而在人工的环境里对幼儿进行所谓的智力开发和思维训练,所以主要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我们是否努力创设和寻找。我们不妨也来发掘一下属于现代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并充分用好它。比如我们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附近或社区中的各类场所,拓展视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条件,带幼儿到田园、种植区,观察一年四季的变化,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比如在这次学习歌曲时,我改变了以往在教室里空洞学唱的方式,而是带小朋友们走出了教室,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小朋友们,我们玩个游戏吧!”一听说玩游戏,孩子们一下都围了过来,纷纷问道,我告诉孩子们要玩“找春天的游戏!”孩子们疑惑地看着我,我对他们说:“一会儿我们小朋友 1

在幼儿园里到处看一看,找一找,谁发现了幼儿园春天的变化,谁就当小记者,把这个消息讲给大家听。”孩子们高兴地四散跑开了。“徐老师,春天到了,桃花开了。”晨晨小朋友跑来说:“有的小树发芽了„„”孩子们看着、说着、议论着,显得十分的兴奋。回到班上,我请小朋友把他们看到的春天的景色用一句话向老师和其他小朋友说一说,他们争着发言„„孩子们纷纷描绘着他们所看到的春天的景色,这时,嘟嘟小朋友对我说:“徐老师,春天真美,我想把它画下来,可以吗?”“我也想画„„”他的提议得到了众多孩子的响应。于是,孩子们在纸上画起了春天。不一会儿工夫,画纸上便留下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幼儿把画还贴到墙上,相互欣赏着。看着他们意犹未尽的样子,我趁机说:“徐老师这还有一首春天的歌,你们想不想听?”“想听!”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由于歌曲的内容与幼儿看到的春天的景色有所相同,幼儿学的特别快,也特别地感兴趣。由此,我深得体会,与其在班上空洞的说教、反复地练习,不如真正让幼儿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让他们在充分理解和感受中,获得真正主动学习的动力。

为了让幼儿有充分参与表现自己的机会,我指导孩子模仿成人劳动,在园内空地上开辟了“种植区”,请花匠做指导,组织幼儿参与一些简单的植物种植活动;在班级里设置的“自然角”,让孩子们饲养可爱的小动物,种植各种植物,充分让孩子自主,积极参与管理,使幼儿在劳动中学会团结协作,学会勇敢顽强,学会适应生活。

二、尊重儿童天性,启发诱导

卢梭认为:“儿童出生后有一个内在发展时间表,教育过程中应把儿童看做儿童,而不能看做成人,应遵循自然,即尊重儿童的天性,启发诱导。”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孩子们也是各有所好。为了满足孩子们各自的需求和兴趣,在幼儿园里,教师会精心根据幼儿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自由游戏的时间和空间——区域游戏。教师在指导孩子游戏时,很多时候都会发现有的孩子只选择一个区一种类型的游戏。以往我会想方设法地引导孩子将兴趣向别的区转移,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有时甚至还会给他们心理造成压力,站在活动区的外边犹豫不决,不知如何选择。在卢梭思想的指导下,我对于如何在游戏中引导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比如我班有个内向的孩子,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数的概念发展得很慢,在区域活动中总是选择建构区,以前为他能主动选择其他活动区我伤透了脑筋,但是每次他

总是在别的区发呆,眼睛还时不时地对建构区投以渴望的目光。这天区域活动的时间又到了,他在活动区外边犹豫着,我走到他的身边微笑着对他说:“来,老师今天陪你一起玩建构区。”我看到他惊喜过后是快乐的笑容,蹦跳着和我一起来到了建构区,高兴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玩具,并很快地搭出来了一辆很有创意的汽车,得意地看着我,这时我马上和他交谈了起来:“真棒!这是什么车?它都能为我们做什么呢?”“它是一辆未来汽车,前面的车灯是太阳能的„„”就这样,他和我有了共同的话题,在交谈中我引导他完整地给我讲述心理的想法,并及时丰富他的词汇。在活动区快结束的时候,我自然地说:“咱们来算一算你一共用了几种颜色的插具?它们加起来是多少块?”就这样,我们又玩起了计算游戏。我引导他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他也学得很开心,很有兴趣!在以后的几次区域活动中,我都尊重孩子他自己的选择,自然随机地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正的游戏,应该是孩子们自主地活动,教师应该充分地发挥玩伴的作用,顺应孩子的兴趣,自然地引导他们在游戏中快乐地成长。

还有常常听到有的家长说:“我从不带孩子去饭店,给孩子的影响不好。”“孩子要选衣服,这么小就挑三拣四的,不行。”这孩子就是非要吃冰激凌,不行。”“孩子不能吃冷的,肚子要疼的。”„„我们还常常看到孩子追在大人的后面:“妈妈,我要吃冷饮。”“妈妈,我要„„”孩子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我要”,我们又为什么有这么多“不行”?如果我们在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给予他们尊重,让我们的尊重自然而然的就存在与孩子身边。孩子从有能力为自己动手的那天起,你就让他自己拿衣服穿,他哪还会挑衣服穿呢?我们的孩子挑衣服穿是不是也是因为家长自己平时就剥夺了孩子的这一权利?或者代替了太多?孩子为什么非要吃某样东西?是不是我们潜意识里或不自觉的言语里就反对吃这个东西,而让孩子更觉得好奇,为什么不能吃?孩子想知道,更要试试。所以有时候在孩子还没有接触这个东西时,你就自然而然地给孩子一份,孩子也就觉得无所谓了。

我们要以尊重的观念培养学生,同样学生也会尊重教师的付出和劳动成果。这种“尊重的教育”有利于幼儿在和谐的氛围里得到尊重,发挥潜能,并学会尊重他人。这也是我们“以儿童本位”内涵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环境的开放化

卢梭在书中提出一个教育准则,那就是“给儿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让他尽可能充分地活动,他反对“捆绑儿童的四肢,要求为儿童穿上肥大宽松的衣服”。因此,我们在遵循“自然主义儿童教育观,以儿童为本位”时,要时时处处为幼儿创造开放式的教育、教学环境。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去获取、拓展知识,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发展各种能力。比如,在观察植物的活动时,左左把手伸进了花盆里,把小苗的根挖了出来。小朋友们大声地叫起来:“他把小苗挖出来了!”左左赶紧捂住了花盆。从他惊慌的眼神中,我看出左左感觉自己犯了错误。我走过去蹲下身来,轻轻地摸摸他的头说:“小苗怎么了,让我看看好吗?”听了我的话,他慢慢地把手松开了。我抱着左左并用手拔了拔他手中的小苗说:“为什么把小苗挖出来呀?”左左迟疑了一下小声说:“我想看看小苗的下面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小苗那么小,它能长高?”“为什么我吹它,它不倒?”听了孩子们的问题,我微笑地点头说:“哇,你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咱们先看看小苗,能发现些什么?一起找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好不好?”孩子们高兴极了,围着小苗左看右看,豆豆说:“土下面是它的小须须。”洋洋说:“它长得真难看,能干吗呀?”浩浩说:“这些小须须怎么有点湿?”„„就这样,孩子们一步步发现了根吸水和营养的秘密。“那么小苗能不能离开土壤呀?”“不能,没有了土,它就不能吸水,不能吸营养了。”“根真好,把小苗种回土里吧!”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道。随后孩子们一起小心翼翼地将小苗又种了回去。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植物的生命是靠根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养分而形成的道理,对自然角的植物更加爱护。作为教师,我深深感到,要满足幼儿的需要,鼓励他们积极地探索、自主学习。即使孩子的探索具有破坏性,教师也要营造鼓励、宽容和支持的环境。幼儿的好奇心引发了探索的欲望,让幼儿在独立探索中起飞,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以身作则,榜样示范

“任何一种良好的行为之所以能够产生良好的道德效果,只是因为在你做的是认识到它本来就是好的,而不是因为看见别人那样做,你才那样做。不过,像孩子那样的年龄,心灵还处在懵懵懂懂的状态,所以需要使他们模仿希望孩子们养成习惯的行为,以便他们最终能够凭他们自己的判断和对善的喜爱去实践这些行为。幼儿是爱好模仿的。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比如暴力等绝

对不良的东西,我们不能让孩子过早地去接触。但我们要相信自己给予孩子的影响(也就是我们自身的形象和行为)足以抵挡这些不好的东西,要相信大人给予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孩子一生的基础。给幼儿讲英雄事例的故事,为幼儿树立好榜样;还有教师需要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因为这样做就为幼儿提供了自我控制的楷模。另外,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间要和睦相处,一个温馨的家庭会使孩子的心理环境得以安全、满足和充实感,避免不必要的心理冲动和心理问题的产生。我们应该知道:并非只有自己与孩子谈话、教导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实际上,我们怎样穿衣服、怎样与人交往、怎样谈论别人、怎样开展经济和文化活动„„都随时随地在给孩子提供着榜样。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这一点,对家长、对教师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希望孩子拥有集体主义、诚实、关心、节约、责任心等品质,我们自己就应该在一日生活中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孩子,而不能仅仅停留于空洞的说教和要求。

五、评价的多元化

卢梭告诉我们:“儿童有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也就是说,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评价幼儿的自然发展时,就应该从多元的视角去评价幼儿,多为幼儿打开迈向自信和成功的“窗户”。在教育评价中,我改变了原有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从幼儿的个性、特色等发展能力角度来评价幼儿:对动手能力强的孩子评价为“小巧手”,对歌唱得好听的孩子评价为“小百灵”,对画画有创意的孩子评价为“小画家”„„通过开拓特色评价使每位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使孩子们变得愈发有自信。“孩子对事物有100中评价的标准与方式,我们成人偷去了99种。”如果用这100种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每个孩子都可能当上第一!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珍惜儿童心灵深处的渴望,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引导幼儿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成果、获得的认知、活动中的态度、情感甚至一些细节表现进行全面评价,或适当地进行纵向和横向评价,如对幼儿前一天和今天的表现进行评价;自己和他人对比评价,找出自己的不足,促进其向更出色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利用小组性评价,让每位幼儿都享受评价的权利,努力使评价成为激励幼儿进步的机会。在评价中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个第一名的孩子。

总之,我认为卢梭的教育思想和观点,除了其理论上的探讨价

值之外,对于现今幼儿园和家庭中的教育,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的许多思考,在当今时代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闪烁其教育价值的光芒。它是一盏我前进道路上的明灯,不断指引着我,找寻教育的真谛!

第二篇:读《爱弥儿》有感

读《爱弥儿》有感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教育学名著,《爱弥儿》从一位家庭教师角度,记录了卢梭假想的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进入社会的受教育过程以及这位家庭教师在此期间的心得与思考。通过这位教师的记述,卢梭系统地讲述了他“顺乎自然”的教育观,因此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论教育”。

卢梭前后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酝酿完成《爱弥儿》的写作,这是一篇深刻的关于人类天性的哲学论文,探讨了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政治和哲学问题,特别是个人如何在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他在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自然教育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础,对于打破西方中世纪的黑暗枷锁具有重要作用。时至今日,这本著作所蕴含的丰富哲理还在引导人们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发展。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主张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他所主张的自然教育,把培养自然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让人的本性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他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实践的感性体验中,通过直观的感受去获取知识。与之相配合,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教授其谋生的手段,使之获取保持自由的能力,从而能保持自然的习惯。

卢梭把教育的来源界定为三个方面:“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情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在这三种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因此,应当使人的教育与物的教育配合自然的教育,以儿童的内在自然发展为目标共同发挥作用。

卢梭在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所谓自然人,就是绝对平等、自由而善良的人,是一个天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人,他们能坚持做人的原则,愿意为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而奋斗。他认为教育应当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我认为这一观点非常有现实意义。“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要让儿童多接触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感受,避免世俗社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是自然的、充满灵性的。现在年轻的家长们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他们望子成龙心切,让无穷无尽的器乐、英语、奥数等所谓兴趣课肆意侵占着孩子们的玩乐时间,而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想法与爱好。而在学校里,孩子被当成学习机器,被书山和题海所包围。家长、教师都致力于把孩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而忘记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孩子在教育过程中被迫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这种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又怎么能够保持他们的天性和活力呢?也许我们都应该从忙碌的教学中停下来反思一下:我们教书育人的过程有没有损害孩子的天性与自由?我们是否对孩子要求得过多而倾听得太少?

卢梭对教育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教育应当适应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育。我们教师都懂得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教授难度不同的知识,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超前教育已成为诸多名校的法宝。从小学到大学,除了具体教学内容有所差异,教学方法和要求已严重同质化,孩子们从小就被束缚在课堂里接受填鸭式的教学。而我们已习惯于把成人世界的规则灌输给心智尚未成熟的孩童。卢梭按年龄特征进行分阶段教育的主张早已被理论界所接受,阅读《爱弥儿》让我们对教学实践中违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的问题进行再一次的反思。难道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是速成式教育大行其道的唯一原因吗?卢梭说“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完美,都有它特有的成熟状态。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或许每位教师都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活动适应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呢?

比如书中有这么一段话:“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学生表现自己兴趣的方式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并创造各种讨论的情境,适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和掌握知识,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兴趣和欲望。“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指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再如书中说到“我们不能单纯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让他们意识到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这句话的内涵对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用好“惩罚”这一重要的教育手段有着重要意义。对孩子的惩罚和对成人的惩罚有所不同,对孩子的惩罚其全部意义在于教育,而丝毫没有对成人那样的制裁意味。惩罚只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孩子有了过错,没有一定的惩罚,单纯的说服引导往往效果不佳。卢梭主张在施罚前后,必须和孩子进行沟通,通过交谈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进行惩罚,让孩子更深刻地认识错误,避免今后再犯同样的错误,从而有利于达到惩罚的最终目的——实现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滥用惩罚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如何把握惩罚的度,又该采用何种惩罚的手段?我想可以把是否有利于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

卢梭在书中强调“不能够因为你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因为“要是一个孩子想得到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的话,他就会自以为是天下的主人,把一切人都看作是他的奴隶,而在你最后不得不拒绝给他某种东西的时候,他就会把你的拒绝看做是一种背叛”,他会“对他人的殷勤照顾不仅不感谢,而且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因此正确的爱应该是理智的,要让他知道哪些该得到,那些不能得到,明白为什么不能得到,而且要让他得到帮助的时候有一种羞愧感,“从而渴望自己能够及早的不要人家的帮忙”。让他认识到别人的帮助不是理所当然的,从而逐渐懂得感恩。现实生活中,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家长对孩子的溺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小霸王。卢梭主张对儿童不仅需要细心养护,而且更重要的是锻炼,因为锻炼可以帮助抵御灾患。他反对溺爱儿童,反对娇生惯养。卢梭说“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之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要是他一点伤都不受,不尝一尝痛苦就长大的话,我反而会感到非常苦恼的。忍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习的头一件事情,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

《爱弥儿》是教育理论发展的一座丰碑,但受到时代的限制,卢梭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也有失偏颇。比如他的分期理论在年龄分期上欠缺科学性,各阶段教育内容交排上欠妥,特别是将体育、智育、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再如他片面强调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获取知识,却轻视让儿童接受人类千百年文明传承的教育。但是瑕不掩瑜,这本书作为自然教育理论的开山之作,其内在思想仍值得我们长期借鉴。

最后让我们用卢梭的名言来共勉:“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

第三篇:读《爱弥儿》有感

《爱弥儿》给我的点滴启示

一、简介:

《爱弥儿》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二、简要内容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前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

第二卷,他认为2—12岁的儿童缺乏思维能力,主张进行感官教育; 第三卷,主张对12—15岁儿童进行智育教育;

第四卷,认为15—20岁青年开始进入社会,论述德育教育; 第五卷,论述对子女的教育及男女爱情教育。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三、几点启示 整本书,不难看出,卢梭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的思想是殊途同归的。但这并不表明我书中所有内容都报以肯定的态度。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和实践,但中间的很多观点却是可以借鉴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

1.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

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也不会对此有很高的关注。因此,兴趣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对事物或者是对学问的兴趣呢?我个人认为我们首先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一些地方和以前相比较有了一定的进步时,我们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这时我们应该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肯定,让他觉得原来自己是挺好的,我在老师的眼中,老师关注我。那么孩子就会对你赋予更多的关注,也会认真、仔细的来学习。

2.书中还说到:“有了愚笨的孩子就会有平庸的大人,我想,这条法则是最普遍和准确不过的了。最困难的是要在一个孩子的童年时

期看出他是真正的笨不是表面上显得笨,这种表面上的笨实际上往往是坚强性格的表征。”

当看到这里时,我就在想,卢梭在这里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愚笨的孩子”将来就成为了“平庸的大人”吗?可是,一个人只有走向社会后,他的聪明与愚笨才能真正的显现出来。无数的事实可以证明,有许多在学生时代非常“愚笨”的人,走向社会后,他却变得十分的“聪明”了,他可能成为一个企业的老板,带领着许多人奔向致富的道路;而有些在学生时代很“聪明”的人,在走向社会后,却变得十分的“愚笨”了,他可能在一个单位的平凡岗位上都不太能够胜任。从卢梭这段话的后半部分,我看到,卢梭所说的“愚笨”有“真正的笨”和“表面上显得笨”之分。那么如何判断学生是真正的笨还是表面上的笨呢?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去认真研究的。作为教师,我们一定不能轻易的对一个学生宣判“死刑”,卢梭说:“轻率地对孩子们下断语的人,是往往会判断错误的!”这句话,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就值得深思的!

3.“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人的幸福只能消极地看待。衡量的标准是:痛苦少的人就应当算是幸福的人了。”

这句话可以算得上人生哲理了。我摘录这句完全与教育无关。我是从人生观、世界观的角度来看它的。人生在世,何为幸福?记得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人能感觉到最大程度上的满足与不满足?这个问题与幸福相似,都是对一个未知答案进行的猜测。可能永远都无法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

幸福与满足感应该是相对而言的。非常赞同卢梭的观点。幸福是一种感觉,你感觉到了,就是拥有。最痛苦的人稍微获得一些快乐也觉得非常的幸福,最幸福的人稍微遭遇一点挫折也觉得是痛苦。所谓的幸福,也就是那些痛苦少一点的人才能感受得到的吧?

4.第二卷第一节是关于是否应该溺爱孩子一节;卢梭说:“当小孩子开始说话后,他们哭的时候就要少一些。这种进步是很自然的:一种语言代替了另外一种语言。一到他们能够用语言说出他们所受的痛苦,只要不是痛得不能用言语形容的时候,他们为什么要用哭来表示呢?所以,如果他们哭个不停的话,那就要怪他们周围的人。”如果他看见我慌慌张张地跑去安慰他,替他难过,他就以为他这一下可糟了;如果他看见我很镇静,他也马上会镇静起来,以为创痛已经好了,不再痛了。他正该在这样的年龄开始学习勇敢的精神,在毫不畏惧地忍受轻微痛苦的过程中,他就会渐渐学到如何忍受更大的痛苦了。

相比较现如今社会,中国的很多成人教育自己的孩子,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凳子把他碰到了,孩子一哭,家长马上说:“不哭不哭,都怪凳子了,我打凳子,让它碰着我宝宝。”是凳子碰孩子了吗?凳子又不会动,错误在孩子。长久下去让孩子形成了让别人替自己承担责任的习惯,于是不会冷静处理,没有安全意识,学不会自己保护自己,更不可能会早早自立。

教师是个高尚的职业,对于从事这个伟大职业的我们来说是要时时提醒我们注意的——用热诚和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读了《爱弥儿》这本书后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以后有机会我还是经常把它拿出来再仔细阅读,希望会有新的收获。

第四篇:读《爱弥儿》有感

读《爱弥儿》有感

麒麟小学

张茹

久闻《爱弥儿》文笔异常优美,感染力极大。传说康德每天不管天气怎么样都要按时散步,以致当地居民根据他路过自己门前的时间来对表,但他只有几天扰乱了时间表,那是《爱弥儿》扰乱了他平静的内心。他还说,《爱弥儿》得读几遍,因为初读时受到文笔之美的吸引而不能去注意它的内容。确实,虽然汉语与法语在文化上是大相径庭的,加上种种客观方面的原因,难免在翻译过程中会对作者的文采有所抹杀,可能在某些原意或深层含义上不能做到很好的转达。尽管如此,在阅读《爱弥儿》的过程中,仍然能够被其美妙的行文屡屡征服,感到他的文笔就像他书中内容所表达的“自然”原则般自然,是那种很传神的自然而然的风格。大师风范在字里行间就能感觉得出来了。尽管他的文笔之美是如此的让人倾倒,如此的值得一说,但在这里,我更想说的却是在这本书里所表达出来的有关儿童教育方面的思想体系----新颖、独特、深刻,具有绝对“善感性”力量的“自然教育理论”。

《爱弥儿》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本书是卢梭通过对他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是一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稍有闲暇,我就手捧《爱弥儿》,似乎每时每刻都在经历思想的洗礼。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爱弥尔》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该书卷首介绍了卢梭最为著名的“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滞后。广义的自然教育涉及卢梭的整个教育分期:婴儿期(0—2岁0、儿童期(2—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0岁)。卢梭的教育方法便是配合这四个发展阶段而实施。这个过程就是广义自然教育过程。其中0—12岁的教育才是卢梭狭义的自然教育。这时的教育是一种不教育,是自然在说话,亦是一种消极教育。

看着这开头的四五页里,我就疑惑了:不教育,让自然说话,那我们教师要来做什么呢?0—12岁不进行教育怎么行,怎么可以用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成长呢?我疑惑这样的观点怎么会被全世界认可这么久?我没有停下来思考这个问题而是带着问题继续在这本书中慢行,带着问题试图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寻找答案。

一、不教育中的自然

记得有一次出去旅游,与我同车的班级有几个学生没有座位,只好几个人挨一个。这时有个男生站起身来说:“坐着最不舒服了,我要站着。”并犹豫着站起身来,作为老师的我当然是反对她这样的做法,因为在车里站着万一有个刹车人很容易摔倒,存在安全隐患,何况他平时身体不太好。“不可以,坐着。”我对他说。谁知道这一说他倒反而坚定地要站着。看着这个倔强的小男孩本来还想继续发挥教师的威严。但是又突然觉得也许干脆就让他站着,让他品尝到因为车子启动、停下带来的不平衡,到时我不说他也会自动坐下。今天如果我强制让他坐着下次他还是要站起来,也许那时真正的危险还大一些。我默认了他的决定,自己往他那里站一站。静下来时我猛然醒悟到 “自然教育”不就是这样吗?消极教育,不是对教育失去信心,也不是对教育不负责任,更不是向着错误的教育方向,而是有的时候当看着学生在犯错误或者在违反理想的规则做事情,教师不积极地马上采取制止策略,而是在边上留意着他的进展,让他体验到错误带来的麻烦,用自己的亲身体检发现自己的错误。到这个时候教师再进行稍微的点拨,教育的效果就很自然的达到了,而且不用担心学生会屡教不改。看似消极的背后是“不教育,让自然说话”的魅力!看来卢梭的放任不是放纵,颇有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和谐美感。

不禁想到中国的优良传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苦是什么苦?挑灯夜读的苦?盘旋在各种培训班的苦?不,挑灯、培训都只是在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已。这个苦应该是“让孩子自己去品尝错误带来的苦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只是知道告诉孩子什么时候该怎么做,或者发现孩子即将要犯错误的时候马上制止,学生连吃“苦”的机会都没有!换来的是孩子在家长、老师背后偷偷犯错,换来的只是我们大人口边的“屡教不改”。这原来不是孩子的错,因为他们本来就不知道错是什么!书本往后看果然有卢梭的这样一段话“我非但不小心谨慎地预防爱弥儿受伤,相反,他要是一点伤都不受,不尝一点痛苦就长大的话,我反而会感到苦恼不已。遭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习的第一要事,也是他最需知道之事。孩子们之所以柔弱,似乎正是因为要他们遭受这些没有危险的重要教训”,我为自己能在实际教学生中找到卢梭思想的真谛而感到高兴。虽然我不知道这个理解是不是卢梭的真正理念,但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到充实,《爱弥儿》为我打开了教育的另一扇窗,让我对教育有了更自然、更深刻的理解,让我在孩子的错误面前有了自然的心态。

二、不教育中的自由

卢梭在《爱弥儿》中还有一个教育准则,那就是“给儿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让他尽可能充分地活动,他反对捆绑儿童的四肢,要求为儿童穿上肥大宽松的衣服。”对于外在的衣服,卢梭尚且如此重视,要求是必须宽松,所以卢梭推崇的是自由式的创新教育体系。自由与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体现。不谋而合《窗边的小豆豆》中也有相同的描述“小林校长从不要求我们穿新衣服到学校,而是要提倡我们穿干净的旧衣服,这样哪怕在爬树的时候把衣服勾破也不心疼,可以尽情地玩。”,想想我们现在的学校,除了体育课学生有多少时间是在尽情地玩?玩可是孩子的特权,尽管卢梭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徘徊在我们教育者的耳中,但是却有谁去真正理解贯彻了呢?

如今的社会竞争是热门的话题,分数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趋势所向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中已经承认了“玩”是种错误,我们教师也习惯了当看见学生在玩时送上严肃的目光,以为这是在进行教育,学生以为自己在犯错误,其实我们都在犯错!而且在对待玩的问题上,往往老师犯的错误更严重!于是我对学生看见我走向教室就赶紧跑进教室、藏好自己手里的卡片、游戏立即停止这些画面感到自责和难过,虽然我还曾为此骄傲过。说得简单些我是无形地制止了玩的现象,严重些我是在制止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最根本的是扼杀了孩子的生理生命!我在犯多么严重的错误,我们在犯多么严重的错误!你发现了吗?感受到了吗?感谢《爱弥儿》指出我寻找到自己的错误,不至于让我走得太远。我想对所有大人们说:面对孩子的玩,让我们多些“不教育”,还孩子们该有的自由童年吧!

对于一个从事教育的人,对于一个想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家长来说《爱弥儿》是一本让思维爆发革命的书,哪怕没有全部翻新,但相信肯定会有不小的进步!让我们呼吁更多的儿童们享受“爱弥儿式”的自由和谐教育,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爱弥儿》从1762年问世到现在,已有240余年了。在这240余年间,读这本书的人是很多的。但是,每个人的读法却不尽相同。有的把它当做文学作品来读,欣赏书中浪漫主义文笔清新和抒情词句之优美;有的把它当做一部纯理论著作来读,惊叹作者推理之严密和结论之合乎逻辑;有些人把它看成一部反基督教的书,对它严加驳斥,而有些人又发现他在书中一再颂扬“仁慈”的上帝,说上帝是“永恒的”和“聪明的”,因此便认为这位作者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还有些人对书中关于女子教育的论述大加挞伐,认为他贬低了女子的地位,而有些人则不这么看,认为卢梭的论述是本着自然的道理,根据女性的特点陈述他的看法,因此不能说他不公平。

当然,也许以上这几种读法和看法都有些偏颇。但卢梭花了20年心血思考和三年时间写作的《爱弥儿》,为他换来的却是8年的颠沛流离、到处被人驱赶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爱弥儿》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给人们带来了多大的震惊。我确实不敢保证他所说的一切思想理论都是正确无误的,也不能担保他的理论拿到现代还能适用,但这些难道是重要的吗?谁又能说一个人的所有的思想都是一定要正确而是永不过时的才能称得上是伟大呢?我觉得在生活一个社会环境中,能够做到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已经是很难得了,更别说能够独树一帜,创作出一套流芳于后世,让人不禁叹为观止的教育理论的经典来了!

卢梭认为,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一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同样的,在对待更高深的学问问题上,也应该是培养他对学问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地灌输他不需要的那些高深的知识。反观我们国家现在的孩子,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孩子还没出生就在进行着胎教,适当的胎教也许还是必要性吧——只是家长们都太过功利了,仿佛要把所有的知识一下子在娘胎里就教完了才罢休,甚至是宣言:我要我的孩子是戴着博士帽出世的!等到孩子出世了,感到教育的使命重于泰山啊,个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在比别人少的时间里,比别人小的年纪学到比别人多的知识,我们可怜的孩子们,周一到周五在被那大而沉的书包折磨后,周末了还要在这个那个补习班中奔波。生怕孩子一眨眼的玩耍就要被别的孩子远远的抛在脑后了,家长们哪里还有时间让孩子顾得上本来在他这个年龄天性中最迫切需要的玩耍和游戏呢?孩子每天面对的都是无聊枯燥的课文、英文和无尽的算术题,不厌恶得发抖就算好了,哪里还能奢望他对那些东西能感兴趣呢?等到孩子终于受不了了,崩溃了,就在那里埋怨和责怪:万恶的中国教育制度!

其次,这种自然教育还要求“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为教师,作为父母都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样,当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他们都会有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至于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经院主义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念。并且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亲自观察和研究各种事物,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这样获得的知识要比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还可以使孩子的身体和头脑都得到锻炼。他说:“你难道还不清楚吗?在室外孩子受到自然给他的锻炼,这在你看来是倍加危险,然而恰恰相反,这正是在防止危险。经验告诉我们,娇生惯养的孩子比另外的孩子死的还多一些。我们只要不让孩子做超出其能力的事情,那么使用他们的体力与爱惜他们的体力比较,其风险是要小一些的。人生本来就充满了危险,那么,除了在他一生中趁它们危害最轻的时候就面对它们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卢梭还非常强调阅历的重要性。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使用我们的器官、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对于生活的感触,我们还要用行动多多增加自己的阅历。生活的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活得年数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触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到了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小资产阶级性和社会局限性,但其教育理论还是非常有实践价值的。他对儿童的认识也值得我们参考,在教学中我们应更加关注儿童的天性,尊重他们,让他们更加自由快乐的发展。

教会孩子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通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林斯基据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

第五篇:读《爱弥儿》有感

读《爱弥儿》有感

培训记录及心得 新海高中 苏学章

1.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都会影响教育的发展。但直接影响教育发展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P43 2.他(康德)说,人是一个有理性的人,但又受自然性的束缚,只有通过人类的即教育的力量,才能成为理性的人和社会的人。黑格尔也说,未受教育的人在一切事情中听从暴力和自然因素的支配,有教养的和能内省的人则受自己的精神力量支配。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P57 3.教育课程是作为实现学校教育的课题与目标的手段而存在的。教育课程意味着学校教育的有意图的计划及其展开过程。然而,教育的有意图的领域事实上已经蕴含了无意识的领域,因而超越了各门学科、道德、特别活动诸范畴,也包含著以潜在内容为活教材的过程在内的整个生活情境。

——(日)筑波大学《现代教育基础》P244 4.任何学习行为的首要目的,在于它将来能为我们服务,而不在于它可能带来的乐趣。学习不但应该把我们带往某处,而且还应该让我们日后再继续前进时更为容易。

——布鲁纳《教育过程》P36 5.一门学科的课程应该决定于对能达到的、给那门学科以结构的根本原理的最基本的理解。教专门的课题或技能而没有把它们在知识领域更广博的基本结构中的脉络弄清楚,这在几个深远的意义上说来,是不经济的。

——布鲁纳《教育过程》P47 6.给儿童以自由,使他在力所能及的和别人所允许的范围内,去发现什么事他能做,什么事他不能做,这样他就不至于枉费时间去做那些不可能的事情,而把精力集中于可能的事情了。儿童的体力和好奇心能够引导到积极的道路上去。教师将会发现,学生的自发性、活泼和创造性,有助于教学,而不是像在强迫制度这下那样成为要被抑制的讨厌的东西。现在感到阻碍教学的那些东西,将会变成教师所要培养的积极的品质。除了要保存人生有用的品质,养成独立和勤勉的习惯外,允许儿童这种自由是必要的,假如学生真正地从做中学的话。但是如果这种“做”是向儿童指定的,是一步步向他提出要求的,那么大部分的做只会导致表面的肌肉锻炼。然而,当儿童自发的好奇心、喜欢活动的天性用于研究有益的问题上,用于

自己去发现如何才能使环境适合他的需要时,教师就会看到,学生不仅功课做得和以前一样好,而且学会了如何去控制和创造性地利用那些能量,这些能量在普通的课堂里只起到消极的作用。除非学生从事某种真正的、靠感官和肌肉的运用来锻炼思想的工作,教师就决不可能废除传统的训练方法。因为在一个教师一手包办,学生只能倾听和回答问题的课堂中,允许儿童随自己的喜爱安排自己,走来走去或谈话,是不可思议的。只有当教师的作用改变为帮助者和观察者,每个儿童的发展就是目的,这样的自由才成为工作上必不可少的东西,就像在只许儿童背诵的环境下安静是必不可少的一样。

——杜威《学校与社会》P210 7.既然大部分学生决不会成为科学专家,他们对科学方法的意义的了解,应该比远距离第三手地抄录科学家所取得的结果更加重要。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也许不会那么多,但是就他所

学的东西来说,他们是确信的、理解的。可以有把握地说,那些将成为科学家的少数人采用这种方法,比沉没在大盘纯技术的和象征性的知识中的人,可以得到更好的准备。事实上,’那些成为成功的科学家的人,正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力最,避免了传统的学究式的学习科学的方法的缺陷的人。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P234 8.人们对着我们的耳朵,就像往漏斗里灌注什么似的,无休止地声嘶力竭地叫喊,我们的职责只是翻来覆去地唠叨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请教师改一改这样的恶习吧。还是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凭着自身的力量去品评,自己去辨别、选择和试验!时而给学生开辟道路,时而让学生去开辟道路。不能尽由教师想、教师讲。他应当听听学生的话语。„„要和着学生的幼稚的步伐,一步步地引导开去,才能造就出高水平的真正有灵魂的强者。

——蒙台涅《随想录》

9.我们的学习不是为了学校,而是为了生活!不是为了富丽堂皇,而是为了实用!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P111 10.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除了教育从他身上所造就出的东西外,他什么也不是。需要注意的是,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

——康德《论教育学》P5 11.学问、德行、虔信,这三个元素就是涌出一切最完美的快乐之流的三个泉源。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P58 12.儿童的好奇心,只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所以应该加以鼓励。

——洛克《教育漫话》P 107 13.他(教师)的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都教给学生,而在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当他有心去做的时候。

——洛克《教育漫话》P175

有感于卢梭的《爱弥尔》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塑造的爱弥尔,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又有劳动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具有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拥有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纯朴、良知和善。无疑,爱弥尔是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的理想形象,是自然主义教育培养出的新型模特儿,卢梭用爱弥尔的形象,抨击造就王公贵族和达官显宦的封建教育。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高官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

归结起来,在这部著作中,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把儿童看作儿童。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相信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能。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愚蠢的事情。

儿童尽管弱小,但他具有一种内在的发展潜能。总之,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其天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会使儿童将来获得快乐和幸福。

2、自然教育思想。所谓自然教育,就是以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即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能年龄特征而实施的教育。卢梭说“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人。”

3、卢梭认为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他自己独特的生活;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儿童期的存在并非单纯地为成年生活作准备,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的《爱弥尔》,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我们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在整本书中,有一种思想最让我感动,那就是”绝不所害别人的思想。”卢梭提倡对孩子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要灌注绝不损害别人的思想,书中写道: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孩子,而且对各种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甚至教人为善这一条,如果不从属于这个教训,也是虚伪的,矛盾的和有害的。”

虽然,在社会上,没有哪个人不做好事的,即使是坏人,有的对父母有孝顺的一面,有的对妻子有体贴的一面,有的对儿女有慈爱的一面,但是也许他所有的善心都无法抵消他所做的坏事。“不做坏事”才是一种境界,即便你没有做一件好事,但是你没有做危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事情就应该是一个好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我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是圣人,因此每个人都有必要不断地反省自己,如果发现自己的行为有损别人就应该改过,这样才会不断地净化纯化自己的灵魂。作为一名教育者,在道德方面一定要铭记卢梭的这句话“决不损害别人”,这样才会教育出许多“不损害别人”的学生来。

纵观整本书,不难看出,卢梭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的思想是殊途同归的。但这并不表明我书中所有内容都报以肯定的态度。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全书共分5卷,卢梭根据爱弥儿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对两岁以前的儿童进行体育教育,对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就行感官教育,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对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以及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教育,虽然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爱情教育是逐步上升进行的,但很明显,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不过在当时,这样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此外,卢梭不提倡对二至十二岁的儿童进行知识教育,显然这是在现代完全行不通的。卢梭会说,这个时期让孩子学习,孩子只是在被动地学习,不仅不会学到知识,反而养成许多坏习惯,其实也不然,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就是在小时候培养起来的,这对他们一生都是受益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想办法去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最后,我想说,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捷径可走,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意义。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不过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个原貌而已!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下载我读《爱弥儿》[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读《爱弥儿》[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爱弥儿心得体会

    读《爱弥儿》一书心得体会 丰水山寄宿制学校:张福东 最近在学校的倡导下,开始进行大量阅读活动,现将几周的读书心得和收获整理一下: 我选择的书籍是法国的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

    读《爱弥儿》有感

    读《爱弥儿》有感这段时间认真阅读了卢梭所著的《爱弥儿》,书中阐述了卢梭对人的教育的观点,使我受益匪浅。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藏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好书。“出......

    读《爱弥儿》有感

    读《爱弥儿》有感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

    读《爱弥儿》有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读《爱弥儿》有感 我很有幸拜读了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爱弥儿》。这本著作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

    读后感:读爱弥儿有感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本值得来回揣摸的书。卢梭构思奇巧,用虚构的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提出了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孩子先后进行的各种教育,系统地表达了自己的教育......

    读《爱弥儿》有感[大全5篇]

    读《爱弥儿》有感 ——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启示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

    读后感:读爱弥儿有感

    读《爱弥儿》有感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本值得来回揣摸的书。卢梭构思奇巧,用虚构的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提出了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孩子先后进行的各种教育,系统......

    读大师,读经典—读《爱弥儿》有感

    读大师,读经典—读《爱弥儿》有感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都变坏了。”这是主张性善教育论的伟大教育家卢梭在其教育经典《爱弥儿》的开篇之句......